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之雄霸天下(星辰)-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他原本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人,进攻高丽虽然是为了削弱关陇门阀的势力,但也有拿下东北这块沃土的意思。不然他调集了全国的兵马,却打个大败仗回去,那何以面对文武百官和天下军民?
杨广在御林军的陪同下,到了辽东城前线视察,望着屹立在不远处的高大辽东城,看着一个个萎靡不振,面色麻木的隋军士兵。心中亦是一阵凛然。
显然他也没想到,隋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这个地步。他意想中的,士兵们会争先恐后,向他请战,要求取消受降使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杨广也知道,虽然之前他这样做是过份了点,但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他觉得牺牲一点士兵是值得的。
只不过,凡事要有度,受降使的使命可以到此为止了,不能做得太过分,不然真的士气完全崩溃了,那就是大败仗了。而他杨广是不能打败仗的!
“传我旨意:所有各军的受降使可以撤回来了!以后各军可按先前拟定作战计划进攻,不必再为高丽人是否投降所困绕!”杨广下令道。
而在他下令之后的第二天,围攻辽东城的三路隋军便发起了总攻。这一回,他们都是憋足了劲要拿下辽东城,一定要把里面的高丽人全部屠光!好出一口恶气。
第七十一章先胜后败
乙文支德还浑然不知发生了如此变化。在眼看要不支时,他再度故伎重演,命士兵打起白旗,然后高呼投降。
可这一次,隋军却再也不理会了,挂白旗的两名高丽士兵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
而正在攻城的隋军则继续进攻,将面前那些以为隋军还会退下的高丽人杀得尸横遍野。
乙文支德不愧为高丽名将,见势不对,立刻便下令突围。但他却没想到,隋军早已将四周的城墙围得水泄不通,高丽军根本就突不出去。
“从地道走!”乙文支德带着亲兵和自己的家眷从地道逃了出去。
辽东城作为高丽在辽河流域的统治中枢,自然是挖掘了通往城外的地道,以防万一城破时,主将也有个退路。
不过,乙文支德虽然逃走了,但城中的大部分高丽军士兵和百姓却没法逃走。而隋军上上下下的将领和士兵,早就恨透了给他们带来重大牺牲的辽东城。入城之后便进行了大屠杀,全城高丽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青壮妇孺,全部斩杀。
而无论是杨广还是宇文述、杨义臣、独孤罗等,都没有制止。
因为他们作为多年带兵的统帅。心中均十分明白,被压抑太久的隋军将士们心中需要发泄,如果不让他们发泄出来,恐怕会对将来的战争大大不利。
宇文明的斥候团没有参加大屠杀,他作为斥候部队,自然是用不着攻城的,一直在外围巡弋,以防有高丽的援军到来。
虽然这个差事聊胜于无,在这样多的隋军攻击面前,小国寡民的高丽哪还有援军敢来。但执行这个任务,却也让他的部队免受那种折磨。眼见要破城了,却被勒令收兵,那种郁闷可会让人憋出病来的。
辽东城攻占之后,三路隋军便进驻了城内,不过城内的尸体太多。虽然三位大将军已下令尽快掩埋尸体,却动作有些缓慢,再加上此时已是六月中旬了,天气炎热,许多尸体便开始腐烂,发出了阵阵恶臭。
排除了受降使的干扰之后,其他几路隋军也高奏凯歌,攻克了之前久攻不下的城池。
杨广此时也感到战事不能久拖了,因为如此多的军队和民夫驻扎在此,每天隋军消耗的粮食都是个天文数字。
于是他决定采取新的作战计划。
而这个新作战计划,便是在同高丽军主力在辽东周旋的同时,另派杨义臣和来护儿率一偏师从海上攻打高丽的首都平壤。对高丽实行南北夹击,以便能在短时间内灭掉高丽。
虽然说是偏师,但也是多达三十多万人。比高丽全国的军队还多三倍。在杨广看来,不要说攻打平壤,就是顺路灭掉新罗和百济都够了。
隋军在南浦登陆之后,高丽的婴阳王高元派出了少量军队与登陆的隋军进行了试探性交战。
而在短暂的交战之后,高元发现隋军数量远高于己,硬拼必然导致惨败,于是便下令高丽军假装被击败,并向平壤城里撤退,准备伏击隋军。
杨义臣认为自己立功的大好时机已经来到,于是便亲率十万大军开始攻击平壤,而另外的二十万部队他则交给了来护儿,让其向北进攻,以配合杨广统率的隋军,一起夹击在辽东的高丽军主力。
当杨义臣率军来到平壤城外的一座卫城时,发现城门大开,城墙上也无人把守。而当他派人进入此卫城后,却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十分散乱。
杨义臣也是参加过灭陈朝和吐谷浑的老将,自然看得出来,这恐怕是高丽人想伏击自己军队,而搞的把戏。
于是,为了谨慎起见,他便下令禁止士兵争抢这些东西。
而当隋军到达卫城内的一座寺庙后,果然遭到了高丽军的伏击。
不过高丽用来伏击的军队并不多,在与隋军交战一阵后,便不敌,丢下数百具尸体逃之夭夭了。
这一回,连杨义臣也真的以为高丽不行了,认为敌军的主力早已集中在辽东,平壤一带十分空虚,已无力与自己的大军对抗。
于是,他便终于同意了副将的提议,纵兵抢掠卫城内的财物。
不过,杨义臣却万万没想到,这座卫城内堆满了引火之物,且大门的千斤闸一旦放下,不用绞盘便无法升起。而绞盘却早已被高丽军破坏。
高元见隋军果然中计,便喝令在城外的高丽军向城内射入密集的火箭,将早已埋藏好的引火之物全部引燃。
城中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杨义臣率领隋军向城外逃跑,却发现城门被关闭了无法打开。而当他急中生智,引兵爬上城墙,企图从城墙放绳索出城时,却被早已候个正着的高丽军一箭射死。
隋军见主将阵亡,加上被困于城中,顿时士气便崩溃了,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在城中乱窜。而这时火势也越来越大,且根本无法扑灭。
到了当天夜里时,整个卫城已经化为一团火海,火光数十里外都可看得见。城中的十万隋军,除了几千人侥幸逃出外,其余的全部被烧死或者在从城墙上爬下时,被高丽军射死。平壤的威胁完全解除。
而由来护儿率领的二十万隋军,在向鸭绿江行进时,却被从辽东败退下来,正在后方休整的乙支文德发现了。
乙文支德见这几天连下暴雨,便当即有了用洪水歼灭隋军的主意。
他立刻下令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的清川江上游修筑堤坝蓄水。
而当来护儿率领隋军到达清川江时,见江水很浅,士兵进入水中只齐腰深。
于是,来护儿便下令隋军涉水过江。
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正在过河的十余万隋军顿时便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冲走淹死。
乙支文德随后便率领高丽军,向被困于洪水中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他准备充分,早备齐了战船和小舟。在船上的高丽士兵箭如雨下,将还在洪水中挣扎的隋军士兵一一射死,只有来护儿侥幸逃脱了。
最后仅有两千七百名水性较好的士兵,泅水游过了鸭绿江,返回了大军之中。
而这时,原本准备展开进攻的隋军主力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因为在辽河东岸的大营中流行起了瘟疫。许多士兵和民夫都病倒了,甚至包括一些驻守的将领。而且瘟疫传播的速度也很快。而此处是隋军的粮草辎重存放地,那里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将使前线隋军的进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杨广只得放弃了原来的南北夹击高丽军的计划。
他下令马上召开会议,将军中所有高级将领和随行大臣皆召到大帐之中,商讨隋军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目前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杨义臣和来护儿这两个老匹夫辜负了朕对他们的期望,带领三十万大军突袭高丽首都平壤,竟然也能闹个全军覆没。实在是罪该万死!将朕远征高丽的大计毁于一旦!”杨广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
身为皇帝,竟然也曝了一次粗口,足见他实在是愤怒到了极点。
之前他是想过利用远征高丽辗除关陇门阀在军中的势力,但他却绝没有想过要把这场战争打输。如果出动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运送了上千万石粮食,最后还闹个惨败收场。这会严重动摇他的威信,那些原本就对他有些不服的世家门阀,更会蠢蠢欲动。
裴矩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请息怒!眼下虽然我军失利,但高丽军也伤亡惨重,据探子回报,乙文支德身边的兵士也仅有不到三万人。他们也仅仅只能固守坚城而已,绝无可能向我军反攻。眼下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应付这场在军营中流行的瘟疫,否则,恐怕过不了半月,我军大半士兵就会染病死去,届时高丽军如再趁火打劫,只怕……”
他最后一句话虽然没说,但人人都知道,真若高丽军在隋军因瘟疫崩溃之时,掩杀过来,那隋军即使不闹个全军覆没,恐怕也没多少人能回得了中原了。
杨广听闻之后,也微微色变,于是便转过头向虞世基问道:“虞大人,你可问过太医,这瘟疫能治否?”
虞世基忙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道:“回陛下,老臣已问过从后方大营中回来的几位太医,他们均对这瘟疫束手无策。虽然首席御医刘文峰还未回来,但恐怕他也没法医治。而据一位老太医称,此病恐怕只有药王孙思邈才能医治……”
第七十二章瘟疫的状况
药王孙思邈的大名,在座的隋朝文臣将领倒是大多都听说过此人。
他是关中耀县人,开皇元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孙思邈喜欢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后来便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其毕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随着他济世医人,名气越来越大。杨坚也曾邀请他入宫成为太医,并封他做国子学博士。但孙思邈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率性而为,缺少自由。便多次婉拒了朝廷的封赐。
如今隋军面临瘟疫困绕,自然所有的人都想起了这位药王。
只不过,孙思邈现在远在中原,自然是不可能来辽东为患病的大军医治了。
这时,一位四十余岁,留着两撇长须,相貌儒雅的中年官员,便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既然此瘟疫连太医都无法医治,而药王孙思邈又不在此处。那微臣便建议及早撤离辽东,以免陛下和诸位大人被连累感染,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众人认得,此人便是三年前故去的前尚书令、越国公之子杨玄感。在杨素故去之后,杨家的声势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杨玄感本人还侥幸担任了兵部尚书外,其他杨家子弟皆未能担任重要职务。且就是杨玄感这个兵部尚书,听起实权不小,其实也是有名无权。没有杨广的命令,他调动不了一兵一卒,而军队的人事安排,兵部也根本无权作主,只是一个发布军事命令,管管后勤的养老机构。
熟悉内情的官员都知道,这主要是由于宇文述和杨素以前就明争暗斗激烈,而杨素死后,杨玄感却没有杨素当年的魄力和能力,而且杨广也觉得弘农杨家的子弟和朋友太多,远比人丁单薄、且名声不好的宇文家威胁更大。
再加上杨广原本就想削弱关陇门阀的势力,正好便可利用宇文家和杨家的冲突,打压一下朋党遍地的杨家。所以便在两家之争中,采取了偏向宇文述的策略。连杨玄感兄弟弹劾的,宇文化及和侍女通奸,生了一个私生子的事也轻轻放过。如此一来,朝中一个个精明的官员哪还看不出皇帝的心意?于是,杨家和宇文家的势力对比,自然就此消彼长。
所以,杨玄感也是迫切希望能为杨广分忧解难,以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
对于要撤军这一点,所有的大臣都不反对,毕竟谁也知道,在这种外有强敌,内有瘟疫的情形下,还想进攻就纯粹是自杀。
但宇文家和杨家争斗多来,两家都形成了一个惯例,对方支持的,自己就要反对;而对方反对的,自己就要支持。
所以,宇文化及自然是要和杨玄感唱反调的。杨玄感主张撤军,宇文化及自然便是要站出来表态缓撤。
杨玄感话音一落,便得到了多名大臣的赞同,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想撤回到东都和家人团聚,争取早日逃离这个不祥的辽东的。
但是,宇文化及却是立刻出声反对道:“杨大人此言差矣,不但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地,同时还会祸害天下!”
众人一听此言,皆大吃一惊。暗忖虽然宇文化及和杨玄感不睦,却也不至于扣这样大一个帽子在他身上啊?
杨玄感也是面色不悦,他立刻反唇相讥道:“宇文大人何出此言?我们不回去,难道在这里等死吗?你不怕瘟疫,可也得考虑一下圣上和诸位大臣及大隋将士的性命安全啊!难道你有办法医治瘟疫不成?”
宇文化及脸上一红,他哪有办法医治瘟疫,只是为了反对杨玄感而反对他的建议。
当然,他既然敢站出来质疑和反对,自然也是准备好了一番说辞的。
“杨大人,你光想着跑回中原就能躲开瘟疫……但你想过没有?这么多人仓皇撤回去。不但病人有可能在路途中,因颠簸劳累而死去。而且也有可能把瘟疫带回中原去。那样一来,这场原本局限于辽东的瘟疫便成了一场祸及天下的大灾祸。这可与陛下的宽仁温厚之心大相径庭。你这提议岂不是要让陛下背此恶名,遭受万民指责吗?”宇文化及当即便厉声质问道。
宇文化及这样一说,倒是显得大义凛然,让杨玄感不好辩驳。
不过杨广却是皱了皱眉头,显然宇文化及的话并不让他满意。因为他还真的就是想撤回去了。但他总不可能自己站出来说,就是要不顾瘟疫传播,也要坚持回去吧。他可不想背这个骂名。
就在这时,一名矮小猥琐,长着一对三角眼的老太监,急匆匆地走进大帐,对杨广跪拜道:“陛下,御医刘文峰已经从辽东城回来了,他带来了那边的疫情急报!”
众人皆认得,这老太监便是杨广最宠信的首领太监岳曾省,他都这样跌跌撞撞地进来,面色又如此难看,恐怕辽东城那边的疫情还要胜过这里。
“快快宣刘文峰进来!”杨广一听,也是心中惶急,毕竟他的大军要撤退,必然经过辽东城,如果那边已经瘟病漫延,让他如何撤退啊?”
片刻之后,刘文峰便进了大帐,他当即便要跪下磕头。
“刘大夫勿须多礼,快给朕说说辽东城那边的瘟疫情形!”杨广连忙问道。
刘文峰叹息了一声,脸上露出沉痛的表情道:“陛下,辽河两岸的瘟疫情况十分严重。早在刚刚攻下辽东城时便有兆头。那时士兵泄愤,将城内高丽人全部杀死,但尸体却没有得到及时掩埋或烧毁……”
“两个月前,不光是辽东城,就是周围的数座城池都出现了染病的民夫,只不过当时人数不多,且病症也不严重,民夫依然能够行走活动。故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可到了如今,患病的民夫已经多达数十万,且症状也非常严重,不要说劳动,就能起身行走也做不到。其中更有十余万人已经死亡……”
“如今辽河两岸遍布尸体,由于未染病的民夫害怕搬尸导致自己染上瘟疫,故城内外尸体堆积如山却是无人清理。眼下这可怕的疫病已经四处蔓延,听说就连辽西乃至涿郡一带都出现了疫情。陛下,不是微臣危言耸听,如果再不及时想办法把瘟疫扑灭,只怕瘟疫真的会蔓延到中原,那将演变成—场全国性的灾难。”刘文峰忧心仲仲地说道。
早在辽东城刚攻下时,他见城中高丽人尸体满城都是,便向杨广提议过尽快掩埋尸首。但那时杨广正忙于进攻,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虽然也向各军将领下令尽快处理尸体,但却没有认真督促执行。
而如今,疫情已经发展到如此猛烈的地步,而正值盛夏,又是蚊蝇最多的时候,难免会漫延开来。如今也不知道有多少民夫和多少士兵染上了疫病。如果就这样仓促回师,不要说涿郡、河北一带,就连东都洛阳恐怕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疫情爆发。
当刘文峰把这个可怕的可能性说出来后,就连杨玄感也不敢再说马上撤退了。因为仓促撤退回师后,瘟疫如果在东都漫延开来,不光自己会遭殃,还会连累在东都的家人。
杨广脸上亦是一阵铁青,片刻之后,他方向裴蕴问道:“裴大人,那如今在辽河一带,还有多少民夫?”
裴蕴是在此次远征中,组织民夫运输调配的大臣。他听杨广询问,连忙躬身说道:“陛下,我军目前的粮草和物资贮存地便是在辽河东岸。因辽东城内瘟疫严重,故民夫和物资便早早撤了出来,改建了六十座大营以安置他们,可如今很多民夫已经逃离。现在剩下的已不足六十万。”
顿了—下后,他又说道:“陛下,眼下必须得想办法控制住瘟病的漫延,涿郡那边也得请罗太守想办法拦截住已经逃回的民夫。不然这场瘟疫必将在中原大地漫延。这对大隋百万将士、文武百官以及天下黎民来说,都将是—场浩劫,臣更担心陛下龙体安危。”
杨广脸色—变,目光扫视了一下帐内的官员和将领,厉声道:“眼下我大隋正面临瘟疫之危,众卿可有妙计,扑灭此场瘟疫否?”
第七十三章挺身而出
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副束手无策的表情。连御医之首刘文峰都没有办法医治,他们能有什么办法?药王孙思邈又不知所踪。虽然可以将所有尸体全部烧掉,但却难免去烧尸体的人也染上疫病。这也是为什么辽东城内,以及外围各大营的民夫尸体堆积如山,但隋军士兵和其他健康的民夫却不敢再进去掩埋的原因。
“你们就是这样给朕分忧的吗?大隋要你们这些酒囊饭袋有何用?”杨广见半晌无人说话,终于出离愤怒了。
这时,杨玄感却是终于说话了,他一脸阴霾地说道:“陛下,现在已是非常时期,非常时当行非常事。如今只有将所有染病的士兵及民夫全部扔下,大军赶快从下游渡过辽河。然后再在涿郡边境设下防线,所有从辽东回来的人,一律远远用箭射杀,如此一来,便可制止瘟疫漫延到大隋!”
他这话一出口,帐内的大臣和将领们全都瞠目结舌,纷纷议论了起来。
“这样做,岂不是要将那几十万民夫全部杀死吗?可其中还有好多人是健康未染病的啊!”
“是啊!而且看守那六十座大营的士兵怎么办?也放弃了?”
“那可不行啊!我的侄子就在里面当偏将啊!他死了我怎么回去跟我兄弟交待啊?”
“你的只是侄子,我的可是儿子啊!我三个儿子现在都还在扶余城驻守呢。”
朝中的大臣和将领几乎人人都有子侄在军中任职,由于辽河东岸是隋军现在的粮草辎重贮存地。杨广自然是安排了重兵守护。因此很多关陇门阀的家族子弟都在那里驻守。
原本他们就因那里瘟疫流行而心中忐忑不安,眼下一听要完全放弃那里的民夫和士兵,自然是出声反对。
“那不放弃又能有什么办法?莫非你们愿意去疫区烧毁掩埋尸体吗?”杨玄感冷笑了一声后,大声问道。
“嗯!杨爱卿的话也言之有理,现在可不是讲妇人之仁的时候。”杨广这时却是铁石心肠地支持了杨玄感的意见。
众将听到这话,更是义愤填膺。现在对自己人不讲妇人之仁,而当初对高丽军却是大讲仁义道德,人家一假投降就停止进攻,害得隋军将士付出了数倍的牺牲才拿下辽东城池。这圣上怎么搞反了敌我?感觉不象是大隋的皇帝,倒象是高丽的国王了。
“陛下,可我的两个儿子还在辽东大营的啊!他们怎么办啊?他们也是你的侄子啊!”李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
李建成和李世民也参加了此次远征,李渊见识了辽东的攻城情况后,自然不敢让儿子上前线攻城,便行贿了岳曾省,游说杨广同意,让他们两个在大营驻守,保护粮草辎重,但谁会料到,竟然突然来了一场瘟疫呢?
杨广厌恶地看了一下自己这个表兄,感觉其人又儒弱又无用,且胆心如鼠。只不过,他现在虽有削弱关陇门阀之心,却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而且李渊在他看来,至少还是有亲戚关系,是属于信得过的一批人。
“好吧!那朕就破例一次,只要你能确认李建成和李世民所在的军营没有瘟疫,那便可让他们撤出来,随朕回中原!”杨广终于开了金口。
李渊大喜过望,连忙谢过。然后他便找到裴蕴,但一问之下,却让他面色惨白,原来李建成和李世民驻守的军营,也有大批民夫染病死亡。
而这时,其他大臣和将领见李渊都能破例,便也纷纷要求容自己派人去找寻子侄,看其是否染病。
杨广顿时感到不耐,这样一个个都派人去打探一番,那何时才能撤军啊?正巧此刻杨玄感又从裴蕴那得知李渊的两个儿子所在军营情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