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前卒-第5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程务本一样,他必须选一个。当然,或者他的处境要稍好一些,齐天曹天成更加自信,心胸也更开阔一些。不见得就会要了自己的命。
  抛开一切顾虑的曹云干脆就按着明人的安排在武陵城逗留了好几天,这期间,周曙光又来纠缠了几次,然后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曹云心中也很清楚,对方其实并没有想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他们只不过是要给世人造成自己在跟他们接触这样一种假象而已。
  吴岭并没有在武陵郡城之中,在这里负责接待自己的便是郡守陈也与另一名大明将军陈家洛,猛虎营的统兵将军,大明老资格的将领之一。
  两个人都很热情,似乎武陵郡城对于曹云没有什么秘密一般,只要曹云想去的地方,他们一定会安排曹云前去参观,陈家洛甚至还为曹云安排了一场小型的明军攻防演习让曹云看一看现在明军的战斗力。
  明人这样做,自然是有所图,不过曹云倒也是正好借此看一看明人在军事上的真正实力,而看完之后,曹云不得不承认,明军的战斗力,的确十分强大。
  他看到了明人重建的武陵郡城,也就是原来的昭关,被他们称之为混凝钢筋结构的城墙,坚固程度出乎了他的想象。整体建筑用得是和他们修路一样的水泥,不过里面掺杂了钢筋,整个城墙完全被构筑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强度,就算是大齐现在最大号的投石机,也不可能让其受到多么厉害的创伤。
  他看到了十台霹雳火在校场之上快速的移动,一起发射时的场面,目标瞬间便被摧毁,熊熊大火燃起。
  他看到了高大的挂着铁皮的冲阵车肆无忌惮地在冲锋,车上的弩机扫射,两边挂着的士兵挥舞大刀砍断一根根充当靶子的木桩。
  他看到了强壮的士卒那昂扬的斗志和娴熟的战斗技巧。
  而更让他为之担心的是武陵郡城之中来来往往的那些百姓,几乎人人都携带着武器。
  在大齐,这样的场面是不敢想象的。而在大明,这却是一种常态,他们甚至允许退役的士兵带走属于他们的武器。
  在大齐,士兵也使用的是招募制,从十六岁始,至六十岁止。一旦入伍,是不能退役的,除非你残了,废了。这就导至了军队之中有极多的老弱之辈,他们大多被充斥进了后勤,辎重队伍之中,也有一些被将官当成了私人财产,在家中看门护院,甚至种地打杂。
  除了龙镶军这样的皇帝亲兵,其它的部队,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一个号称万人的大部队,如果能有六千到七千精壮之士,那这支军队就可以称作是主力战兵部队了。
  大明的情况一直让曹云很忧虑。
  明人的兵役制度是十八岁可以入伍为兵。但是他们的士兵服役期限只有三年。三年一到,不能升迁,便会退役。而只有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和达到一定级别的军官才会留下来。这条政策初行之时,大齐还有不少人嘲讽明国是在徒耗钱粮,也只有曹云这样的人,才会看到其中隐藏着的大明的勃勃雄心。
  大明这是在储备兵员!
  每三年一个周期,看起来每一年中,大明都有大量的老兵退伍,新兵进来,看起来部队的战斗力受到了不上的影响,国家也必须每年拿出大笔的银钱来应对新兵的训练,但从长期看来,这些退役的士兵,就是大明不需要自己养着的另一支部队。一旦需要,一声令下,便可重新集结。相比起每年都需要承担大笔军费开支的常备军,这样的手段,便更加高明了一些。而且这种政策更是结合了大明现在地多人少的实际情况,这些年轻力壮的退役士兵回到地方,便是一个个的劳动力,能对恢复地方经济起到不小的作用,而一旦需要他们投入战场,只不过是一道命令的事情罢了。
  大明为什么允许士兵携带他们自己的武器盔甲返乡,无外乎就是随时准备将他们再次集结罢了。
  前越软弱,但大明却是格外尚武,每村每乡,都有退役的一些军官担任武备训练,战事一起,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新的军队的指挥官,他们带着的队伍,就是平时他们负责的那些退役士兵。
  换而言之,大明这样的政策,带来的就是他们有多少青壮,便可以算得上有多少兵力。而大齐呢?说是带甲百万,便真正能上战场的有半数吗?而真正称得上精锐的,又在半数的基础之上有多少?
  武陵郡城之中几乎人人带着武器,但曹云在武陵郡城呆着的日子,却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什么持刀斗殴的事情,这里的治安情况,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好。而大方游走到武陵郡城中的随从,也带回了大量的信息。
  基于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表明,秦风似乎从立国伊始,就将他最后的敌人定位在大齐身上了。武陵战区,整个兵力加起来不过五万人,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曹云相信,只要秦风愿意,他须臾之间就可以在这里集结起超过十万人的部队。
  如果大齐按照那些有番号的明国军队来谋划战事,只怕战事一开打,就要吃大亏。明人坚持这样的政策已经许多年了,他们现在的军队实力,必须要以现役军队的倍数来计算才算是比较符合明人的真正实力的。
  如果再加上明人在装备上的优势,那么在常宁郡,齐人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起码要维持二十万人的部队。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曹云既有些庆幸,又有些痛苦。庆幸的是这一场对明战事还好没有真打起来,否则鲜碧松非吃大亏不可。鲜碧松手上现在有军队十余万人,真正算得上精锐的大概在七万人左右,而能投入战争中的最多五万到六万人之间。以这个水平的力量应对明人在武陵战区的布置,那是要吃大亏的。
  明人的军队之中,不存在着老弱一说。即便是军官,四十岁之前还没有升到校尉这一级别的,也会被强制退役。哪里像大齐军队,白发苍苍的老兵都能随处可见?
  刚刚进入大明,大概自己还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但事实却已经让曹云震惊得不能自已了。大齐如不改革,如不能涅磐重生的话,在将来与明人的对抗之中,铁定是要落在下风的。可是以大齐如今的状况,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改革呢?朝廷能在短时间内将豪门世家一网成擒,完成真正意义的改革吗?看到明人正在大步流星的往前走,看到他们日新月异的现状,曹云却是有些胆寒了。
  他特意去看了城外的那条通往桃园郡的大路,进城的时候,他们才刚刚修出了城门,但数天时间,站在城门处,却只能看到一条灰扑扑的光滑的道路延伸到了远方,已经看不见那些修路的人了,他们已经往前修得太远以致于看不到了。
  看得愈多,心中便愈是担忧。便捷的交通,对于军事上的重大意义自然是不必说的,这样的一条大路,不管在什么样恶劣的天气之下,都不会让明人的军队停下脚步,也不会让他们的后勤遇到什么阻碍,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直达目的地。
  而且他们还有轨道车。这两天,自己的随从去了那个什么轨道车的车站,回来之后描绘的场景,让曹云不寒而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啊?
  忧思不断的情况之下,曹云终于等来了迎接他的大明礼部尚书萧华,一个早已经年过古稀,在这片大陆之上享有盛誉,桃礼满天下的老头儿。
  原本以为这位老大人已经走路需要扶,说一句要喘上三喘的老者,出现在曹云面前的时候,竟然是满脸红光,声如洪钟,走起路来箭步如飞,一副返老还童的模样。
  “亲王殿下,劳你久等了,哈哈哈,老头其实已经到了武陵郡城好几天了,不过这些天一直在乡下跑,看看那些学堂还有读书的娃娃们,劳亲王殿下久等了,莫怪,莫怪!”老头儿中气十足地冲着曹云施礼,道歉。
  “老师,别来无恙?”曹云尊敬的施礼,问安。虽然只是年轻的时候向游学长安的萧老儿请教过学问,但曹云却是礼节十足。
  “好,好得很。劳亲王挂念了。老头子现在前所未有的好,老了老了,还得遇明君,得一展心中抱负,只恨天不假年,如果再年轻上十岁二十岁的,那该多好啊!”老头十分唏嘘。


第1324章 老大人的见识
  将萧老头恭恭敬敬的迎进了自己的居室,看得一边的陈也艳羡不已,悄悄的对陈家洛说,“还是有学问好啊,瞧萧老头走到那里,都被人待为上宾。这曹云对着我们,看似彬彬有礼,其实骨子里高傲得紧,但到了萧老头面前,却是真心实意的恭敬。”
  “羡慕了啊,赶紧去读书啊!”陈家洛调笑道:“以你的聪明劲儿,能读出来也说不定。”
  陈也撇撇嘴,“做生意我是一把好手,读书就差了一些了,不光是我,我的儿子们也是不成的,不过我家可有十几个孙子,现在都在读书,他们不但在学堂上学,回到家里,还另外延请了明师在授课,我就不信没有一个读不出来?就算是用钱堆,我也要堆出来一个。”
  陈家洛哈哈大笑,伸手拍拍陈也的肩膀:“孙老兄,不是我泼你冷水,就你这资质,估计传到你孙子哪,也多是当奸商的本事,读书,是要天分的。”
  “你瞧不起我!”陈也大怒。
  “真没有。”陈家洛笑道:“瞧,你姓陈,我也姓陈,咱们五百年前说不定还是一家呐,我怎么会笑话你?再说了,你也别妄自菲薄,至少在武陵郡,你的名气可不比萧老大人小嘛,萧老大人走在读书之间,自然是受人拥戴,但如果走在一帮泥腿子中间,他们认识萧老大人吗?但他们却认得你啊,知道你是他们的郡守。”
  “说得也是啊!”陈也若有所思。
  “所以说啊,萧老大人这是一条种子,你现在走的,难道就不是另外一条路子吗?”
  “可我做得再好,也只有一郡之地的人认得我,感激我。”想了想,陈也又颓然了。
  “有多大的碗,咱装多少饭,有多大的本事,咱做多大的事情,贪多嚼不乱,太贪心了,可是会坏事的。”陈家洛意味深长地道。
  屋内,曹云感慨地看着萧华,道:“当年我曾多次邀请先生去大齐,哪怕不作官,就是讲学,也足以让先生能安享富贵,那用得像今天这样辛苦,您这一大把年纪了,却还被秦风驱策得四处奔波!”
  萧华大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亲王殿下,我现在最感触的就是当年决定留在大明而不去齐国,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啊!当时越国覆灭,社稷倾亡,我的确是动了去齐国避祸的心思,不过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不仅仅是这块土地是老夫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秦风再三上门延请的缘故啊。”
  “用先生您的弟子,家人的性命威胁,也算是延请?”曹云冷笑,“先生也不避替他遮掩,当年的事情,我还是知道一些的。”
  “手段的确有些恶劣,但也显出了他对老夫的看重啊!”萧华笑道:“老夫虽老,但却也不甘于就此沉沦碌碌无为,真到了齐国,也就只能当一个教书先生了。”
  曹云沉默了半晌,终于还是点了点头:“先生说得也有道理。听说先生现在很忙碌?一定非常辛苦吧?”
  “谈不上辛苦,而是乐在其中!”萧华道:“亲王殿下,我现在正在做的,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最想做,却又觉得永远做不成的事情,在我之前,多少先贤为此而努力但无不是无疾而终,可现在,我已经看到了希望了。”
  “村村都有诵读声,家家都有读书人?”曹云问道。
  “不错。”萧华点头道:“世人都道我萧某人是为了死后哀荣,是为了搏一个皇帝亲手扶灵的殊遇,但老夫却只不过是借着这个由头,来完成自己一生的宿愿啊。亲王殿下,你出身尊贵,不知人间疾苦为何物,永远也不会懂得最底层的那些人,想要读书识字是一个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曹某虽然出身皇室,但也知道要供一个读书人出来,的确是挺难的。”曹云点头道。
  “齐国虽大,虽富,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件事情,明国虽然立国不久,但皇帝却实实在在的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千古伟业在做。”
  “以前我以为秦风只是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噱头,想不到竟然是真的。”曹云感慨地道。
  “当然是真的。”萧华抚着长长的白胡须,“你是不知道,每年朝廷在这上面要投入多少钱?为了让那些适龄的孩子能去读书而不是在家里,朝廷甚至还为此专门出台了律法,违反者,将会加倍征收赋税,单这一条,便逼着那些还想不通这里头关节的愚夫愚妇只能乖乖地照办。这要是没有朝廷的助力,单凭老夫之力,可真是力不从心呢!”
  “先生觉得这件事情当真能做成?”曹云仍然有些不太相信。
  “当然能做成。”萧华傲然道:“你现在是在武陵郡,这里还是大明很偏僻的地方,也很穷,你要是到了沙阳,正阳,太平,越京这些地方,便真正能体会到什么是村村都有诵读声,家家都有读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先生看起来很开心。”
  “当然很开心。”萧华呵呵笑道:“你从来没有做过教书育人的事情,当然体会不到这种感情,对于老夫来说,行走到乡村荒野之间,能听到孩童们背书的声音,能看到他们用树枝在地上写着一个个新学会的字儿,那就是最快乐的事情啊。大明是一定能做到这件事情的。”
  “将来大齐一统天下之后,曹某也一定会竭力促成此事,先生可要保重身体,到时候还需要借助先生之力呢!”曹云笑道。
  萧华歪着脑袋看了曹云半晌,突然大笑起来。
  “先生笑什么?”曹云不动声色地问道。
  萧华边笑边摇头:“没什么,没什么,说实话啊,老夫除了自家一亩三分地,还真没有过多的涉入朝政,政事堂虽然有老夫的名字,但只要是不与教书育人以及礼仪有关的事情,老夫一向是不去的。可即便是这样,老夫也对现在的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清楚得很,亲王殿下啊,你们是打不赢的。”
  “先生何出此言?即便明人吞并了秦国,但其实力比起我大齐,仍然是不足为虑吧?”曹云一摊手,道:“我不认为大明能够战胜我们。”
  “你知道什么叫做万众一心吗?”萧华笑眯眯地道:“我知道。你知道现在的大明皇帝有多受拥戴吗?我知道。老夫熟读史书,深悉历史,纵观史上无数帝皇,还真没有一位能比得上现在的大明皇帝,哪怕是当年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清大帝,在我看来,也是比不上现在的明帝的。我对大明和齐国的军事实力究竟谁强谁弱并没有什么明晰的概念,但我却知道大明上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而反观齐国,却绝非如此,至少你们现在就乱得可以。”
  “虽有小患,不足为虑!”曹云道。
  “只怕不是小患,而是心腹之祸!”萧华道:“你如果在明国呆得更久的话,就会更深入的了解到现在的大明有多么的强大,我说得不是大明的军队,而是大明的人心。不论是朝廷重臣,还是商贾富豪,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对大明有着极深的认同感,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大明,才会让他们保住现在的生活,才会让他创造更好的生活。亲王殿下啊,其实我有一点很疑惑,为什么齐国皇帝一定要采取这种激烈的手段来处理国内的问题呢?”
  听到萧华的话,曹云一下了警觉起来,有些狐疑地看着萧华,这会是又一个来动摇自己心志的人吗?但看着对面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来充满着疑问的眼睛,他又将这个怀疑抛开了。
  “我们与大明不一样,前越之祸,已经将前越的那些豪门处理得差不多了,秦风在一张白纸之上,自然好作画,现在我们的陛下,也想重新获得一张可以重新挥毫泼墨的白纸啊!”曹云解释道。
  “不是这样的!”萧华摇头。“大明,有很多的豪门大家,现在都是国之栋梁啊,沙阳五大家就不必说了,他们是皇帝起家的根本,就是那些商贾巨富,现在也是大明的栋梁之材啊,知道大明的轨道车吗?”
  “知道一些,不过还没有亲自看过。”曹云道。
  “轨道车已经修到了武陵郡了,这一次我就是坐着轨道车来的,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长阳郡宝清港!”萧华看着曹云道。“长阳郡多山,险峻之极,修建轨道车花费极巨,朝廷是断然拿不出这个钱的,想必你们也知道,大明的百姓可以说是很富有,但朝廷真得是很穷,知道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又是国债?”曹云猜到。
  “错了,这些钱,便是那些豪门世家,商贾巨富们出钱修的,朝廷只是出了很少的一部分。”萧华道:“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出这个钱吗?大明朝廷,大明皇帝可没有逼他们,而是利益驱使他们拿出这个钱来。大明现在海贸正式向百姓开发,任何人都可以买船出海,那些巨富大家们,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业利益,为了能在这波出海的大潮之中占得先机,这些人自觉自愿的拿出钱来修这条路,目的却是要连通宝清港和内地的交通,能让他们的货物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宝清港上船,当然,他们出钱修了路,别人要使用这条路,也是要出钱的,哪怕就是朝廷要使用这条路运送物资,也是必须出钱的。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发生了战争。”
  曹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一件事,不由大为惊讶。
  “利益,只需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那么,即便是豪门世家,又为什么不能与朝廷一条心呢?”萧华总结道。


第1325章 车
  虽然心中早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曹云真正进入到修建于距离武陵郡城不远的轨道车站的时候,还是被其庞大的规模更震撼到了。
  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城镇。
  车站在正中央,所有的建筑都被刷成了醒目的红色,一大一小两道门户前,都有士兵把守,大的那一个,有马车进进出出,不时地运进或者运出一些什么东西,而小的那一个,显然是走人的了。
  一个挂着售票处的小小的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哪里交了钱,领出来一个小小的木牌,然后走到小门前交给一名卫兵验看之后,就可以带着自己的行礼进入到那道门户里面了。
  萧华,曹云自然是不需要经过这个环节的,他们两人在陈也的陪同之下直接坐着马车进入到了车站内部,被车站的官员,迎到了一间安静的房子里等待着。
  坐在这间三层高楼房的了房子里,曹云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整个车站的全貌。
  他首先注意到的便是车站内部,那巨大的顶棚下面,一条条纵模交错的轨道,看得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一列轨道车刚刚进站不久,一大群身着蓝色制服的人正在忙碌着,将十数匹挽马从前方一一解下身上的缰绳,然后牵着走到对面的一个巨大的马棚里。
  这是一列运送货物的轨道车。曹云凝目注视着这些长长的连接在一起的车箱,每一节车箱上面都覆盖着厚厚的毡布,一共有十节车箱,每节车箱大概有十米长左右。
  毡布被揭开,显然是武陵郡这边的官员正在与一名随车而来的官员交谈着什么,紧接着,一节节车箱上面的毡布被揭开,里面装着的是一袋袋的粮食。武陵郡的官员拿着一个铁钎子,随意地选取了几节车箱中的袋子,一钎子插下去,抽出来,钎子上的空槽便带出了少许的粮食,拈起几颗塞进嘴里嚼了嚼,满意的点点头。
  他回头招呼了几句什么,外头便整齐地奔进来一大队的士卒,将车上的粮食卸下来装进等候在一边的马车,然后赶着马车离开车站。而武陵郡的官员,则认真地站在一边清点着马上的数量。
  曹云也在数。一节车箱里装了大概一百袋粮食,如果每一袋是一百斤的话,那一节车箱便能装一万千粮食,这列轨道车一共有十节车箱,这一趟,便足足运来了十万斤粮食。
  这让他心中悚然。运送十万斤粮食,明人只不过动用了十几匹挽马,还有每节车箱之上坐着的两个武装士兵而已。不不不,那不是他们的士兵,他们的穿着不是明军的制服,好像是来自明国的什么明威镖局。
  明国的镖局在齐国官员的心里,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他们经常受雇于他们的朝廷去做事情,比方现在他们正在做的在秦国的剿匪等事情。
  暗自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大齐要运送十万斤粮食所需要的成本之后,曹云的嘴角不由有些抽抽起来。
  “亲王殿下,这些粮食都是运往桃园郡的,现在桃园郡驻扎了太多的军队,以桃园郡再加上我们武陵郡的产出,还是不够支应如此多的军队的粮食消耗的,所以每隔几天,都会有这样的运粮车从正阳,沙阳等地将粮食运过来,不过接下来就只能靠马车一点一点的蚂蚁搬家罗,要是遇上雨雪天气就很够呛,所以我们要修一条往桃园郡的好路,减少成本。”陈也在一边笑眯眯地道。
  “修这轨道车,只怕花费的成本更大吧?”曹云反击道。
  “嗯嗯,是的是的,投入巨大,但一次性投入,却可以享受永远的便捷啊,这是值得的。”陈也嗬嗬笑着“亲王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