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明显的,刘彻甚至都听到了屏风后面,皇帝老爹不满的咳嗽声。
  这是一个很严厉的信号。
  亦是一个催命的象征!
  天子刘启在屏风后面,此刻,真是肺都气炸了!
  对于张欧,他现在是怎么看,怎么都不满意了!
  堂堂一个丞相,凡事都是唯唯诺诺,在往日,或许,这样的丞相是符合他心意的,可以被操纵的木偶。
  但,在这样的时刻,一个这样不识大体,不明大局,还有些糊涂甚至可以称得上无能的丞相,却非良相人选!
  这时候,天子刘启有些怀念前丞相申屠嘉了。
  申屠嘉虽然脾气臭了一点,性格犟了一点,思想古板了一些。
  但最起码,有立场有原则有能力,而且,绝对不会犯下如此严重的政治错误!
  刘启与张欧,当了十几年君臣,自然清楚,张欧不大可能是收了刘遂的钱,更大的可能,估计还是老毛病又犯了,怕说错话,做错事情,满心只想着和稀泥。
  这样想着,天子刘启就微微叹了口气:“朕怎么就选了这么一个丞相?”
  只是,换相不过四个月,贸然再动,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事关天子尊严,刘启一时半会,也下不了决心,推动换相之事。
  “朕得想个办法,让张欧自行请辞……”刘启心里想着。
  既然不能罢相,那自然只能暗示丞相自己辞职了。
  在汉室,皇帝有许多种暗示性的策略和方法,来告诉他的丞相,是时候退位让贤了。
  一般,这些方法与暗示,都隐藏在冠名堂皇的勉励和嘉奖之中。
  譬如,先帝时就玩了一个漂亮的传接球,将手握大权的丞相周勃赶回老家种田,一举扫平了阻碍其掌握大权的元老重臣势力。
  只是,这些办法都已经被人所熟悉了,太过露骨,刘启担心假如再用,可能张欧会受不了刺激,万一闹出一个丞相自杀的闹剧,对他的名声,怕是有所伤害。
  这么想着,刘启就有些犹豫了。
  而御史大夫晁错,却像是吃了枪药,立刻就跳了出来,奏道:“臣晁错启奏家上:臣以为,丞相未免太过避重就轻了罢!赵王刘遂之罪,岂止在于收容济北王兴居之贼臣?去岁,臣就查处了赵王遂的诸般罪责,罚削了其河间郡,本以为,刘遂当知错能改,岂料……”
  晁错不愧是汉家第一大炮,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直接捅开来道:“家上,可知,过去一年,臣已经收到了赵国内史、丞相所报的赵王遂罪行,十数条,其中就包括了私与吴逆串联,阴通匈奴,违背太宗孝文皇帝禁令,与蛮夷通商,更于去岁,骄慢家上,目无尊卑,诚可谓贼臣也!”
  晁错大剌剌的跪下来,道:“臣请家上,奏报陛下,立即派遣使者,持节,缉拿赵王遂,至京师询问!”
  这就等于是给刘遂脑袋上贴上了一个“贼臣”的标签,要把刘遂往死里整了。
  但是,汉室的政治游戏规则,相对后世来说,更讲一个仁恕,通常,都会给那些诸侯王以及两千石以上大臣留些面子。
  像晁错的建议,并不具备可操纵性。
  因为这会激怒那些剩下的诸侯王,使他们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
  更会撕裂汉室一直以来标榜的以孝治天下,刘氏宗藩手足骨肉相连的宣传。
  是以,晁错话音刚落,屏风后面就传来了天子的声音:“赵王宗藩手足,朕不忍致法于王,其下两千石再议之!”
  看上去是给赵王刘遂脱罪了,但实际上,在背后却隐含着要穷治到底的命令。
  汉室有将相不辱的传统,具体至诸侯王,更是无论其犯下多大的罪责,只要是俘获或者自首了,都会令其不流血而死。
  以吕后之威权,尚且不敢明目张胆的治罪赵王刘如意,只能鸠杀,赵幽王刘友,也是如此,能饿死,而不能加以刀枪剑斧。
  即使是月前的吴王刘濞,倘若其落到汉军手中,甚至可能活命!
  政治大背景如此,诸侯王们无论怎样,都可以保留名誉的不流血而死的最后尊严。
  是以,要治赵王刘遂,就首先要放低姿态,表明,朝廷还是很爱护诸侯王们的。
  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可不仅仅是天朝的传统。
  更是刘氏标榜的价值观之一。
  是以,群臣一听天子发话,立刻就心领神会了。
  许多原本将目标对准其他诸侯王的,这时候,也立刻知趣的掉转枪口,直接指向赵王刘遂。
  这下子,刘遂的那些陈年烂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被翻出来了。
  什么,当年河间孝文王刘辟彊常常被其侮辱和轻慢,不顾兄弟手足之情,不肯致哀河间孝文王啦。
  什么故意坐视河间哀王刘福绝嗣,并吞并河间国拉。
  反正,众口一词,把刘遂描述成这个世界最大的坏蛋,冷血无情,没有半分君臣尊卑,狂妄自大,倒行逆施,早在十几年前就处心积虑,意图谋反的贼子。
  就连刘彻听了,都觉得有些夸张了。
  平心而论,刘遂确实不是个什么东西。
  属于典型的白眼狼!
  当年先帝在世时,对其可谓恩重如山,赏赐众多,甚至,在其弟弟河间孝文王刘辟彊一脉绝嗣后,还特意准许河间国并入赵国。
  但,这货就没有一天消停过。
  不但与匈奴人眉来眼去,打着狭夷自重的主意,更处心积虑的建立了许多条与匈奴的沟通渠道。更与吴王刘濞往来密切,多次说过对朝廷不敬甚至想要造反的话语。
  这些事情,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但,若真说这货坏到了脚底流脓,浑身生疮的地步,那就夸大了。
  最起码,刘遂还是干过一些值得称道的事情的。
  譬如,他对赵国百姓,多有施恩,体恤孤寡,施恩农民,多次减免甚至免除赵国百姓的负担。
  最起码在赵国,刘遂的人望还是很高的。
  前世吴楚七国之乱,赵王最后才被平定,不是没有原因的。
  然而,正是如此,刘遂才变得罪大恶极!
  尚书中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身为藩王,就该老老实实的去花天酒地。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什么时候轮到一个诸侯王来行使本该是皇帝的权力了?
  更何况,这刘遂三观不正,与匈奴人往从甚密,等于是一颗定时炸弹。
  若不趁着这吴楚已灭,而匈奴袖手旁观的大好时机剪除掉,刘彻觉得,自己以后就是做了皇帝,恐怕也得头疼,怎么对付这位赵王了!
  于是,刘彻果断的选择了补刀。
  他站出来,摆摆手道:“赵王倒也不至于如此不堪罢,孤曾听说,赵王曾多次命令,免收百姓田税,更出府库财资,为百姓孤寡置办酒肉,慰问……诸卿是否言过其实了?”
  咳咳,这一刀真是补得又狠又准!
  直接戳到了天子刘启的心坎上。
  本来,刘启还是很犹豫的。
  毕竟,赵国与匈奴距离太近了,驻扎河南的匈奴大军,旦夕可以越过长城,驰援赵国。
  在河南之地(河套地区),匈奴置有娄烦、休屠、白羊等数个大部落,拥有不下五万可战之兵,加上右贤王所辖的其他部落,三五日内,得到消息的匈奴人足可调出十万大军驰援赵国,扣关长城。
  而且,刚弄死了淮南王刘安和吴王刘濞,再动刘遂,也有些犯忌讳。
  本来刘启只打算敲打敲打诸侯王们,找这个借口,削弱诸侯王的权柄,将各王的兵权、财权和人事权,统统收归中央。
  但这时候,刘启听了刘彻的话后,立刻就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怒不可谒的道:“吾不用也!”
  “传令大将军,持节征赵王入京,旦有反抗,即刻发兵擒拿!”想了想,可能是考虑到邯郸城高墙厚,防御坚固,素为天下坚城,又或者刘启脑子有些清醒了,他补充一句道:“再传令赵王相建德与内史,一同来京述职!”
  这本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汉室制度,诸侯王入朝,丞相、太傅、内史必然陪同左右。
  这时候特意强调,其实是给赵王刘遂一个台阶下,倘若他乖乖来朝,自然最多,将之削为彻侯什么的,荣养起来,甚至可能只会将之换个地方去当诸侯王。
  毕竟,这刘家的牌坊,还是要保住的。
  本来,天子就已经有这么一个想法了,将各地的诸侯王们,用有功、有德等各种借口,在三五年内,将大部分诸侯王换个地方。
  譬如,代王将去清河郡为王,而济北王刘志则去代国,在这次平乱战争中表现的不错的衡山王刘勃则可以荣升济北王。
  中山王刘荣迁为淮南王,常山王刘非可能兼并中山也可能去吴地为王。
  赵王则可能会与临淄王互换封国。
  除了燕王等少数诸侯,大部分封王都会被重新调整。
  刘彻闹出来的那个“汉有贼臣”的托梦之语以及如今显现的长星出西方,天火播雒阳等,更多的只是一个加快和使得这些政策实行更顺利的借口。
  反正,贼臣是谁,到底有没有,最终的决定权,不是在长安天子手里吗?
  天子说有,那肯定有,天子要说没有,也可以打个哈哈,敷衍过去,甚至可能成为一段佳话。
  然而,刘彻那一刀补得太狠了!
  直接戳中了刘启的痛处,这时候,天子刘启对刘遂,可谓新仇旧恨,一同涌上心头,哪里还管什么大策?
  若非他素来理智,此刻,恐怕心中,只会剩下一个念头——弄死他丫的!
  皇权这玩意,连儿子,太子都不可以没有皇帝许可就碰触,一个远房的诸侯王,劣迹斑斑,吃里扒外的货,也敢染指?
  真是,死有余辜!


第351章 背锅侠(四)
  赵王刘遂是在五天以后才听到的长安天子欲征其入京的风声的。
  听到这个消息的刹那,刘遂几乎吓得魂都飞掉了。
  自从刘濞授首以来,刘遂,就已经老实很多了。
  不止再也不敢随便在宫里面跟人议论长安的问题,甚至,就是向来比较关注的军队,他也很聪明的不再去跑。
  毕竟,他又不傻!
  刘濞的脑袋都没了!
  他这小胳膊小腿的,哪够长安捏的?
  别说是周亚夫了,就是一个俪寄,都能按着赵国在地上一顿胖揍,还可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为了向长安表忠心。
  他还很体贴主动的将调兵的虎符以及王宫卫队的指挥权,转交给了丞相赵建德。
  做出了一副“忠臣顺藩”的模样。
  在他想来,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但凡长安天子要脸,就不大可能真对他下手。
  毕竟,他老爹死的那么惨,弟弟又绝嗣,赵王一系,就剩下他这么根独苗。
  老四家真要做这么绝,那,天下人该怎么看?太宗孝文皇帝的牌坊还要不要了!
  可谁曾想,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一个长星出西方,天火播雒阳的梦兆,就把他给牵扯进去了!
  然而,事已至此,他又能如何?
  邯郸的兵权,大部分都在汉室死忠,丞相赵建德和内史手中。
  他当初为了自保而做出的妥协,在这时,让他连狗急跳墙的机会都没有了!
  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听从丞相的“劝谏”,哭哭啼啼的在宫里面置办下了一个送别宴,与妻妾子女,抱头痛哭了一番后,才不情不愿的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赵王上京的王驾马车,刚出邯郸城,车辕就断掉了一截。
  许多邯郸民众,都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大王,在王驾马车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的可怜兮兮的样子。
  许多百姓,顿时就被这场面感动了。
  想当年,幽王刘友,也是这么哭哭啼啼的踏上前往长安的旅途,最终,回来的却只是一副枯骨。
  如今,王驾马车刚出邯郸城,就断掉了车辕。
  这是大大的恶兆!
  按照民间的说法,出门断车辕,这是主人再也不能回归故乡的预兆!
  于是,同情心本来就很泛滥的赵地百姓,这下子,在感情上很难再接受又一位大王将要横死的命运!
  毕竟,赵国这地界,汉室以来,就经历过了数代大王,一去不返的故事了。
  张敖去了长安,要不是他妻子鲁元公主面子够大,几乎就没有生路了……即使如此,也被从赵王撸成了宣平侯。
  刘如意去了长安……死了……
  刘友去了长安……饿死了……
  现在,又轮到刘友的独子,要踏上这条不归路了吗?
  邯郸城,一下子就变得群情激奋了起来。
  百姓自发的结伴出城,送别赵王,送别群众多达十余万,连绵数十里,一直将刘遂送至邯郸城外三十里的河道边。
  ……
  刘遂上了车船后,又是各种借口,各种拖延,将整个队伍,在路上滞留了好几天,直到正月下旬,他的船队才磨磨蹭蹭的抵达了雒阳城外。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赵王泪别邯郸,十万百姓哭送大王,这么一个悲情十足,泪点十足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是以,刘遂王驾抵达雒阳时,本来情感细胞就比较丰富,加之小资情调比较深厚的雒阳人民,就纷纷出城围观。
  坊间舆论,对赵王刘遂,一下子就变得同情了起来。
  长安一下子就被坊间舆论给绑架了起来。
  事实上,刘氏政权,大抵算得上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容易被舆论裹挟的王朝。
  当初,一句“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两人不相容”的童谣,就造就了淮南、庐江、衡山三王并封。
  赵王刘遂的低姿态以及他悲情感十足的旅途故事,在为他赚饱了眼泪的同时,也基本上为其带上了一个免死金牌。
  除非长安真的不要脸了,不然,不太可能真的针对刘遂做出什么过分的惩处,顶多削地罚金,甚至,为了安抚天下,收买人心,树立牌坊,长安可能非但不会责罚他,便是有所赏赐,也说不定了!
  但是……
  刘彻长长的叹了口气。
  怎么说呢……
  只能说刘遂命不好!
  谁叫他在路上耽搁了这么久,磨磨蹭蹭的,现在还没到长安。
  结果,刘彻的兄弟们纷纷打着“恭贺父皇,平定叛逆”的旗号,各自回到了长安。
  这些兄弟们,回了长安后,自然就开始各自活动,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自己谋取好处。
  就像刘非,刘余兄弟,回来以后,就开始拉各种关系,找各种门路,甚至不惜重金贿赂朝臣。
  就连刘荣,都亲自跑来刘彻这里,低下了他往常高傲的头颅,低三下四的说着好话。
  目的嘛,当然是想分一杯羹!
  去年,兄弟们都没捞着一个什么像样的封国。
  像刘非跟刘荣,就是挤在常山郡。
  混的最好的刘阏,也不过是一个人独霸了一个河间郡而已。
  比起开国之初,那些动不动辖地三五个郡的封国来说,刘彻的兄弟们的封国确实够寒酸的!
  如今,吴楚既然倒下去了。
  那么,吴楚两国六郡一百余城的庞大地盘,就成了刘彻兄弟们垂涎欲滴的猎物。
  几乎人人都想在上面咬一块肥肉下来。
  至不济,也要占点好处。
  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了宫,吃过苦头的皇子大王们,算是看清楚这个世界了。
  没有一个足够富庶和庞大的封国,别说锦衣玉食了,就连顿荤腥,都很难得!
  这些兄弟们,上跳下窜,甚至成群结队的,天天往东宫跑,在窦太后面前诉苦。
  窦太后耳根子本来就不怎么硬,被孙子们这么一诉苦,就给皇帝和刘彻施加压力了。
  窦太后的想法很自私,也很正常。
  国家这么大,吴楚也被灭了,总不能让皇子皇孙们,窝在一个屁股大的小国里,天天吃糠咽菜,过着当年先帝在代国时那样的苦寒日子吧?
  于是,被这些兄弟们一搅合。
  整个历史彻底乱掉了,而赵王刘遂的命运,也从背锅侠,向着悲惨侠的世界,无限坠落。
  毕竟,赵国的盘子那么大,战略位置又是如此重要。
  无论是天子刘启还是刘彻,都不可能,放心将一个如此重要的封国,交给一个不放心的旁系宗藩。
  尤其赵王刘遂,还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家伙。
  现如今,刘遂的命运,其实已经被决定了。
  他不可能再回到赵国了!
  最好的下场,充其量,也顶多是一个张敖。
  倘若他不识趣,刘如意,刘友的榜样,就在那里!


第352章 兄弟们(一)
  即使已经是正月下旬了。
  但长安的天气,依然很冷,昨夜,刚刚下过一场小雪。
  太子宫甲观的殿堂前还残留着些雪花。
  刘彻带着刚刚来到长安不久的胞弟刘阏沿着殿堂前行,兄弟俩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
  不过三五个月没见,刘阏就已然成熟了许多,举止也有了些大王的模样。
  他甚至还学会了怎么拐弯抹角的在刘彻面前探听长安宫廷的变化。
  刘彻看着,心里也有些高兴。
  没点手腕跟能力,是镇不住三越的外藩的!
  特别是南越国主赵佗那只老狐狸已经活了差不多八九十岁,可谓是如今硕果仅存的,从秦末战乱活到如今的地方割据势力首领。
  赵佗这人,典型的见缝插针,只要能找到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的伸出脑袋咬一口。
  是以,坐镇广陵的汉家诸侯,必须要有一定的手腕和心机。
  不然,肯定会被那只老狐狸连皮带骨头一起吞了!
  “皇兄……”刘阏低着头,忽然道:“昨日,寡人与常山王觐见东宫太后时,常山王似乎提了一句‘邯郸城高墙厚,国土广袤……’……”
  刘阏一边说,一边不时的抬头看了看刘彻,观察刘彻的反应。
  赵王刘遂被召来长安,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闻。
  盯着赵国的人也有不少。
  刘彻闻言,却是嘿嘿一笑。
  他自然听得出来,刘阏是对赵国动心了!
  说句实话,倘若刘彻现在是刘阏的位置和处境,恐怕也会对赵国更加动心。
  毕竟,吴地虽富,但毕竟是南方!
  一俊遮百丑!
  赵国再怎么不如吴地,但终究靠近长安,地处中原腹心,而且荆舒是惩,夷狄是膺,这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只是……
  刘非那个家伙,怎么可能这么好心呢?
  刘彻只是稍微一想,就明白刘非是个什么算盘了!
  感情这货看上了赵国了啊!
  想拿赵国来与刘彻做个交易。
  让他去赵国,然后换刘阏顺利转封广陵!
  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平心而论,假如这个交换成功,那么,无论刘彻刘阏刘非都是胜利者!
  刘阏转为江都王,封国面积扩大,财富增加,而刘彻可以完整的获得整个刘濞遗留下来的造船工业和作坊,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未来的大航海基地。
  至于刘非,成为赵王,恐怕他做梦都会笑醒,赵国地处长城脚下,与匈奴接壤,未来十几年,大的战争,不会发生,但小打小闹却是难免,对刘非来说,这恐怕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了!
  只是……
  哪有这么容易!
  刘彻现在有十一个兄弟。
  除了刚刚会走路说话的小猪外,就只有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刘越没被分封出去。
  其他八个兄弟,都是藩王。
  这些兄弟里,除了长沙王刘发是个倒霉孩子,素来在宫中没有什么根基外。
  其他七个,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不说别人,刘荣这个家伙,就很难应付了!
  毕竟,诸皇子中,刘荣最长,太子捞不到也就算了!
  总不能封国都捞不到一个好的吧?
  当初,刘肥的例子可就摆在哪里!
  满足了刘阏、刘非,刘荣的希望,刘彻就不能不考虑了!
  偏偏,刘荣这个家伙狮子大开口,居然话里话外的跟刘彻暗示,他想去彭城为王,理由是靠近丰沛,可以长拜高祖庙!
  另外,刘余、刘胜、刘彭祖、刘端,这些兄弟,也有着各自的追求。
  在这场分赃大会中,刘彻就算是吐血,也很难将这些家伙都满足了。
  可偏偏,皇帝老爹借口养病,让刘彻监国,然后,顺手一道旨意,将诸王封地改封的权力交到了刘彻手里。
  这才是刘彻如今头疼的源泉。
  八个兄弟,人人都眼巴巴的看着他这个太子兄长。
  就是刘荣都对他低头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刘彻现在别说表态了,连暗示都不敢给人!
  不然的话,东宫、后妃、皇帝老爹,哪一个跳脚掀桌子,刘彻都要乖乖的立刻请罪!
  也就是在刘阏面前,刘彻能多说两句话,稍微的给他些暗示和提醒。
  “常山王真是如此说的?”刘彻笑着看向刘阏,道:“孤倒是觉得,皇弟你不太适合!”
  这话确实没错,作为兄弟中与刘彻关系最近的刘阏,刘彻并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兄弟跳进赵国这个大坑。
  在整个汉室的历史上,赵王,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诅咒!
  历任赵王,就没有一个善终的!
  前面几个倒霉蛋还可以说是吕后在位,环境使然。
  但,刘遂之后,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