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
  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呢?


第45章 猫腻
  况且,刘启很清楚,汉家江山的基础是什么。
  不是军功勋贵家族。
  自秦朝复始兴盛的军功勋贵势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衰退了。
  最浅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秦代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汉承秦制,虽然也继承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但是架不住汉家天子给来个有大汉特色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从刘邦开始,但凡天子开心了,伤心了,死了,登基了,立太子了,太后挂了,发生天灾了,汉家天子都会干一件特别没节操,直接导致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逐渐消亡的事情——赐爵。
  天子开心了,怎能不大赦天下,顺便给天下子民加爵。
  伤心了,朕实在难过,但天下苍生不可陪朕一起难过,于是再加民爵等级。
  新君登基,怎么可以不大赦天下,再给天下子民加一级爵位?
  立了个太子,朕身为天子,立太子这种事情当然要跟天下所有当爹的一起分享喜悦,于是再赐爵一级。
  汉家历代天子都很清楚,秦代的军功勋爵制度制造出来的军功勋爵政治势力有多可怕。
  想要毁灭这个可怕的怪兽,蛮来那是煞笔行为。
  但是,作为一个仁德天子,遇到了喜事,赏赐天下子民,那是本分。
  于是,在秦代强盛无比,能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决定国家意志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在历代汉家天子的这一套组合拳下,迅速衰亡。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更是采纳了晁错建议,准许民间商家和豪强输粟捐爵,给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致命一击。
  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然后捧了个什么五大夫一类的在秦代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得到的爵位,欢天喜地的回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基础被粉碎,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分崩瓦解,枪杆子终于被汉家天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正是彻底击垮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刘启才敢动手削藩,否则,军队里军头林立,想要削藩,还不得先把军头们给拉拢?
  哪能跟现在这样,天子想做的事情,没人能拦阻!
  所以,当历史发展到现在,秦代的军功勋贵集团已经消亡,不再是国家基础与统治阶级的根本。
  取而代之的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一直以来倾力扶持的小地主自耕农阶级。
  太宗孝文皇帝曾想造一个园子,发现需要十户中人之家的家资后果断就不造了。
  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意味,不止是节俭那么简单,而是汉家天子开始扶持小地主自耕农阶级的政治表态。
  无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有恒产者有恒心。
  任何一个政权的稳定基础都是中产阶级的数量。
  中产阶级数量占多数,社会就稳定,天下就安定。
  反之,则是王朝末路,天下大乱的征兆。
  秦汉唐宋明无不如此。
  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后的人类希望,自由灯塔,美利坚帝国的支柱也是中产阶级。
  而长漂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于中产阶级。
  佃农跟奴仆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哪里来的机会读书识字?
  至于富豪之家,就不需要长漂了。
  汉室专门为这些人设置了一个赀官体制。
  所谓的赀官,就是捐官,他们可以选择捐钱来获得一个侍中一类的侍从官身份,进而进入政坛。
  所以,长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农自耕民与小地主。
  而且,每一个长漂最起码都能读书识字,质量高的,博览群书也不夸张。
  而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小地主自耕农阶级里的精英。
  只要回到家乡,凭借着识字这个优势,再加上见过世面,懂的天下形势的优势,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地方的名人。
  而本来,他们应该是社稷的基石。
  但现在却因为长期漂泊在长安,没有晋身的机会,而可能对朝廷产生怨恨……
  这怎么能行!
  想到这里,刘启的心就动了。
  “刘德,你跟朕仔细说说你的考举计划!”
  “回父皇,儿臣是这样想的……”刘德禀报道:“儿臣想要招募的只是十五个识字,并且精通算术,懂管理的人才来协助儿臣管理长安四市……”
  “故此,儿臣首先会设置一个初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嗯,这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
  “然后是复试,儿臣会出四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刘德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
  “最后儿臣会亲自面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从中选出十五人……”
  基本上这整套流程是刘德直接抄的后世公务员考试的流程。
  只不过他条件不够,再加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因此只能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万一螃蟹有毒,也能果断吐出来不是?
  实际上,刘德也清楚,他搞出来的这个考举,一开始肯定是轮不到那些真正流连长安的寒门子弟染指的!
  想一步到位,将后世的科举复制到这西元前的时代,开什么玩笑?
  隋唐的科举,开始也是权贵的盛宴。
  没有门路的士子,再怎么有才华,也休想考中。
  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所以,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只要传出风声,刘德就得做好各种说情的人踏破门槛的准备。
  彻侯勋贵们虽然就剩下半口气了,但那也是彻侯勋贵,地位尊崇,门下子女又多,能有一个亲近皇室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
  而刘德呢,也准备借着这个机会筛选出一批支持者。
  所以最后面试能通过的绝大多数肯定是勋贵的子侄,只有那些真正鹤立鸡群,才能出众的寒门子弟,才能有机会被刘德选中。
  至于勋贵子侄们是草包这种事情,刘德并不担心。
  草包是不可能通过刘德设置的前两道程序的筛选的!


第46章 财源
  听完刘德的话,刘启的手指开始不间断的敲击着案几上的桌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刘德才听到便宜老爹挥手道:“此事,朕准了,你且放手去做,但有一条,你可记住,万不可太过张扬,惹起朝野物议!”
  说实话,刘启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
  以考试而不是名望或德行来选拔人才,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再加上,临近朝廷在讨论是否削藩,从谁开始削起这个问题,因此此时若再冒出一个考举,还闹得朝野沸沸扬扬,无疑东边的诸侯们又要阴阳怪气了。
  吴王刘濞肯定会跳出来说些有违祖制的话。
  自从当年刘启一棋盘砸死了刘濞的爱子后,刘濞就横竖都看刘启不顺眼了,能忍到现在还没反,这刘濞的隐忍功力可见一般了。
  虽然刘启觉得,刘濞最好马上就反。
  这样他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将这个乱臣贼子给碾碎。
  但在这个风尖浪口上,能不招惹麻烦,最好就不要招惹。
  毕竟朝廷里给诸侯们说好话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所以,先让刘德悄悄的搞一次考举,等出了成绩,看到成果,嗯嗯……虽然是天子,摘桃子这种事情,偶尔为之,似乎并不为过……
  “诺!”便宜老爹的要求正中刘德下怀。
  毕竟,再怎么有理论基础,再怎么经过深思熟虑,这科举到目前为止还是纸上谈兵,从来没进入过实际操作。
  天才知道在这些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后世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明清才算成熟起来,有着种种制度与条例来规范和维护科举。
  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一切都要靠实践!
  万一冒出一个什么大丑闻,像舞弊啊什么的,而考举又因为宣传的缘故,弄得格调太高。
  那要是摔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了!
  那时候,刘荣、王娡姐妹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就是刘嫖也可能见风使舵……
  政坛上,皇宫里尔虞我诈,背叛与欺骗,本来就很正常……
  ……
  辞别便宜老爹,拿着老爹给的一千金跟一道“便宜行事”的诏书,刘德心足意满的走出清凉殿。
  出了殿门,迎面走来一个宦官,那宦官见了刘德,笑着跪道:“奴婢见过殿下!”
  刘德一看,是熟人,便宜老爹身边的亲随章德,前次刘德抄写孝经时,还是这位通风报信,给了他些讯息,因此忙道:“章公快快请起!”说着就热情的扶起对方,亲切地问道:“一别多日,章公一切可还安好?”
  章德颇为感激的道:“有劳殿下挂记,奴婢一切还好!”
  这感激是非常真诚的。
  要知道,宦官在汉家的宫廷里那地位那叫一个卑微。
  先帝朝前后两个宠信的宦官赵同跟邓通就是很好的例子。
  赵同受宠时在宫廷里连皇后都要给面子,但是因为得罪了袁盎,被人家轻轻一句话直接打落尘埃,最后死于穷困。
  邓通就更悲剧了,本来为人也挺和善的,充分吸取了赵同的教训,从不跟大臣发生冲突。
  但是,就架不住祸从天降啊。
  无意中就得罪了当今的天子,结果,新君登基就宣布了邓通的死期到来。
  因而,作为天子亲随,自然有无数人贿赂章德,但是,那些人贿赂归贿赂,从没人正眼瞧过他,连看他的眼神都是鄙夷。
  像刘德这样“真诚”对待他这个宦官的,章德还是第一次见到。
  不管是否演戏,最起码这态度就值得表扬。
  刘德亲切的道:“我先行一步,章公请自保重!”
  作为一个穿越者,刘德到底是看过历史书的,知道杨广是怎么上位的。
  那可是一个逆袭的经典案例啊。
  因此他知道便宜老爹身边哪怕是最卑微的一个人都要交好,这些人可能在便宜老爹面前没什么影响力,最多就是个能说话的人,但架不住三人成虎,只要便宜老爹听到的都是刘德的好话,那么他想不做太子都难!
  带着几个宦官,把一千金黄金抬回自己的殿里。
  看着这些黄金刘德叹了口气:“杯水车薪啊。”
  这一千金,大概也就能撑个两个月吧,两个月找不到财源,刘德就要发不出工资了。
  一个发不出工资的领导有多悲剧,刘德是知道的。
  明朝崇祯皇帝发不出李自成的工资,更将其裁员,然后就被武装上访了,后世天朝太祖被前代委员长恶意欠薪,结果天朝太祖武装讨薪,把委员长赶去了宝岛。
  刘德虽然还不至于会落到那个下场。
  但无疑没钱的领导是不会有人跟随的。
  纸或许能帮上点忙,但相对于要维持一个机构的运转和一个政治团体的发展,那就显得不够了。
  要知道,在此时,所谓明主不止要包食宿,还得包前途甚至包婚配。
  想维系一个政治团体,成本那就更高了。
  “先想想怎么弄钱吧……”刘德揉着太阳穴心想。
  便宜老爹那边是不要指望了,能给这一千金,已经是极限了。
  再者说,一个要靠皇帝老子拨款的皇子,哪来的什么出息!
  刘德确信,只要他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维系一个政治团体,那么这太子之位,就算他不想当,也有的是人要把他架上去。
  像唐代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赵匡胤黄桥兵变,都是下面的人起了心思。
  只是这钱从哪来?
  “嗯,等张汤抓了辟阳侯,或许能得一笔意外之财!”刘德盘算着,辟阳侯食邑五千户,前代辟阳侯审食其更传言是吕后的面首,这财产自然是很多的。
  历来抄家都是致富的捷径。
  鹿鼎记的韦小宝靠的不就是抄鳌拜家发达的吗?
  虽然只是小说家言,但却未必不是现实的折射。
  只是那只能算横财而已,终究不如一个稳定的财源,能细水长流。
  想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刘德就必须找到一个属于他的稳定的财源。


第47章 铸币
  “去哪里找一个稳定的财源呢?”刘德踱着步,思考着。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概因自刘邦开始,汉室的国策就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民间随便怎么玩,官府都不会管。
  于是,工商业迅猛发展。
  大商贾不断涌现。
  这些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官府的纵容,几乎抢占了所有能赚钱的行业。
  他们开山凿石,冶炼铁矿,煮海做盐,行商天下。
  商人群体的强大,甚至连后来司马迁著史记都要单独给他们作传。
  无疑,兴盛的工商业,给刘德开辟财源带来了麻烦。
  基本上,现在所有暴利的行业都已被商人们勾结官员给瓜分了。
  刘德想要虎口夺食是有难度的。
  而且,就算横下一条心,跑去跟商人们抢生意,刘德也不觉得他能竞争得过哪些商人。
  因为资本是肮脏丑陋的。
  像是现在最赚钱的食盐跟铁器买卖。
  那些商人完全就没把他们雇佣的工人和奴仆当人看过,在许多的矿山跟盐池中,这些商人所雇佣的监工是用鞭子和屠刀强迫着工人劳动,而那些工人劳作一天,所得的却及其微薄,甚至黑心一点的商人,连报酬都不会给,只会管两餐。
  如此,他们的成本自然是大大下降。
  但刘德却不可能这么干?
  不仅不能虐待手下的工匠,甚至还得厚待,优待。
  这样一来,同样的东西,刘德的成本就比商人们高出无数倍了,可谓输在起跑线上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商人现在过的潇洒快活,却是不知,早已亲手为他们自己掘好了坟墓。
  前世,刘彻上台后,一刀刀全部都砍在了商人们的身体上。
  不经意间,刘德看到了一枚订在墙壁上的钱币。
  那是一枚八诛钱,乃是吕后时期所铸造,现在已经不怎么流通的钱币。
  刘德走过去,将那枚钱币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忽然笑了:“和尚摸得,道长难道就摸不得?”
  他知道,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财源。
  汉室的金融政策,现在还是很混乱的。
  当年刘邦登基做了天子,大汉朝廷开国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分封功臣,第二件事情就是改革钱币。
  但是,刘邦当年不过是秦国的一个亭长,文化并不高,起兵反秦后也一直是在马上与人交锋。
  所以,什么经济金融他是一概不懂的。
  只是作为一个当年的亭长,对于秦国的钱币的可恶情况,刘邦是知道的,秦国发行的钱币叫半两钱,长宽一寸两分,重十二铢。
  这种半两钱又重又大,兜里都放几个就有些沉重了,要是遇上大宗交易,通常都是用牛车拉钱,对民众使用极为不便。
  于是,马上天子刘邦大手一挥,一拍脑袋就做出了决定,改秦代半两钱十二铢为三铢,这样一来,钱币的大小与重量就下降了,老百姓应该会开心也很乐意使用了吧。
  可惜,刘邦做出的这个决定罔顾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他将钱币的重量跟大小改了,却没改币值,重量只得秦钱四分之一的三铢钱,在币值上却依然没变,还是将它当半两钱来用。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使用这种钱币?
  而且火上浇油的是,刘邦为了收买人心,竟然把铸币权开放,准许私人铸币。
  资本家是个东西?
  为了利润,资本家能出售绞死他们的绳索!
  于是民间大大小小的铸币作坊应运而起,为了赚钱,黑心的商人们在本来就已经很悲剧的新钱里掺杂铅、铁,搞的铸出来的钱币不仅仅轻的可怜,还薄的要命。
  所以,经济危机忽然来临。
  汉家的财政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开国的那最初一段时间里,连刘邦都凑不齐六匹颜色一样的马来给他拉车,萧何曹参居然是坐着牛车上朝的……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
  吕后对刘邦的金融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首先就是铸造八铢钱,用以取代刘邦铸造的三铢钱。
  同时为免劣币驱逐良币,颁布了钱律和金布律规范金融市场,更禁止私人铸币,凡私自铸币者,一律处以死刑,甚至连窝藏、知情不报的人也要受到惩罚。
  这才稳定了金融经济。
  到吕后死时,汉家的府库已经变得充盈起来,国家的财政情况大为好转,甚至能有余钱训练新的军队,组建骑兵了。
  但是,诸侯大臣共灭诸吕,扶着刘德的祖父刘恒坐上天子之位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因为天子之位是诸侯大臣给的,一度刘恒都只是个傀儡,国家大政被周勃、陈平把持着。
  要改变这种情况,掌握真正的权柄。
  就必须要收买人心,给大臣诸侯们甜头。
  于是,废八铢钱,改四铢钱,废盗钱令,允许私人铸钱。
  这大汉金融重新回到了刘邦时期。
  只是这一次资本家和诸侯贵族们吸取了先前的惨痛教训,没有在钱币太过狠的掺杂铅跟铁,基本上铸造出来的钱币,看上去都是铜质的。
  既然诸侯王能铸钱,贵族能铸钱,甚至就连商人也能铸钱。
  那刘德自然也可以铸钱了!
  铸钱的利润有多高,不问自知。
  像是吴王刘濞的吴国,常备军队十万以上,坚兵利甲称雄南方,脚提东越,拳打南越,俨然是南方诸侯霸主。
  刘濞的吴国,并不是膏腴之地,否则也轮不到他去做吴王了。
  那他拿什么养他的那庞大的军队。
  答案就是铸币跟食盐。
  靠着这两个暴利行业,吴王刘濞不止养着十万大军,还养着无数的强盗土匪。
  只是这铸钱也是有讲究的。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是秦代的半两钱跟先帝规定的四铢钱。
  半两钱太重,虽然信用高,但是流通少。
  而四铢钱又太轻了一些,质量也不咋的,因此信用也相对的低一些。
  “就学一下刘彻吧!”刘德盘算着,前世刘彻所铸造的五铢钱,可谓是汉室金融的经典案例,五铢钱一出,配合禁止私人铸钱的法令,几年时间里就把原先的四铢钱、半两钱统统赶出流通市场。
  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五铢钱依然流通!
  这五铢钱的好处在于,它比四铢钱重,又比半两钱轻,即兼顾了交易流通的需求,又不会让百姓担忧贬值。


第48章 举荐来的汲黯
  想做就做,第二天一早刘德就起来,草草吃了点东西,就去了薄皇后的淑房殿,请到了薄皇后的懿旨,然后前往少府官邸。
  少府在汉代是个畸形的怪兽。
  少府的主官将作少府秩两千石,位列九卿。
  但同时,将作少府却不受丞相的管辖,他直接听命于天子。
  少府能管的事情很多。
  营造宫殿、陵寝,修缮道路,开凿运河,甚至就连税收工作它也能插一手!
  它的职权更加庞大。
  天下刑徒与服徭役的民夫,基本上都是归少府管理。
  天下山泽水池的产出与商人所需缴纳的租税,最终也是要交到少府手上。
  少府究竟有多强,一个秦朝末年的著名事件就能说明。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秦王朝陷于毁灭边缘,秦朝当时的少府章邯在此时挺身而出,发少府所有刑徒与奴产子,合计七十万,组成军队,迅速的反扑过去,陈胜吴广起义因此被镇压,要不是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了章邯,恐怕现在天下姓什么还是个未知数。
  汉承秦制,虽然在细节上进行了微调,但少府本身的职权并未缩减。
  在汉代,禁军和边军的武器装备是少府辖下的军工作坊所产出。
  这些军工作坊技术精湛,技工水平一流,像是著名的大黄弩、斩马剑、连弩都是由少府辖下的作坊发明和制造的。
  同时,少府手里还掌握着大量的其他手工作坊。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铸钱作坊。
  刘德跑来少府,当然是来挖墙脚的!
  基本上,皇室成员甚至是皇室的家奴,遇到事情,跑来少府打秋风挖墙脚,那已经是一个传统了。
  像是以前孝文皇帝的宠臣邓通,他的财富富可敌国,但他是怎么办到的?
  答案就是拼命的挖少府墙脚。
  拿着薄皇后的手书,刘德一路畅通无阻,直接见到了现任少府监成毅。
  以刘德目前的身份,还是不够资格直接对两千石级别的将作少府发号施令的,就是连一千石的少府监,他也要扯个薄皇后的虎皮,才能直接见到。
  见了成毅,刘德将薄皇后所书的手令递过去,道:“明公,我奉皇后之命,请您将邓通先前在长安城外所拥有的铸币作坊调拨一个出来!”
  不得不说,邓通就是倒霉蛋,一辈子辛辛苦苦的挖少府墙脚攒下来的财富与土地、商铺、作坊,一朝换了天子,统统全部被没收充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