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刘彻也不禁有些感慨。
  后世的米帝,不也出过类似官府不能制,法律管不了的黑道巨擘。
  只是米帝的那位,最终被国税局给办了。
  而汉室,类似这样地方官和律法都奈何不了的,皇帝就会将之迁徙到关中,削其根本,慢慢料理。
  如今的刀间,过去的朱家,未来的郭解,差不多都是这么给汉室解决掉的。
  看了一会民兵们的操练,刘彻忽然有种冲动,想要试试看,汉室在关中到底能动员起多少预备役和郡兵,以及这股力量在紧急时刻的战斗力如何。
  想要证明这一点,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发布赦令,动员全关总的武装力量,来一次大规模的阅兵。
  想了想,刘彻就将这个念头熄灭了。
  不是不能这么干。
  而是,时机还不成熟。
  相关的律法与制度没有健全,贸然行动,只会闹出笑话,甚至洋相。
  现在可不比后世,通讯发达,行政命令能自上而下,瞬息抵达每一个行政单元。
  况且,贸然组织动员预备役,会让百姓很困惑,甚至闹出乱子。
  只是,刘彻转念一想,预备役动不得,郡兵总能调动一下罢?
  如今是冬季,正是传统的天子阅兵的季节。
  刘彻想了想,对王道道:“去,转告丞相,明日朝会后,朕将前往五帝庙,祭祀天地,乃令关中各县,各烽燧、各营,校尉以上,率其部一半兵马,至渭河之上,朕将亲临以阅,擂鼓点将,以观兵威!”
  汉室在关中驻扎了将近十万的常备郡兵,一半就是五万人。
  临时调动这五万人,检阅一下,同时也敲打一下,大抵应该是错不了的。
  而刘彻更想看到的是,借此机会,提拔几个年轻人,清理一批不合格的军官,同时进一步加强他对军队的控制力。


第490章 作死的人
  翌日就是元德二年的第一次常朝。
  三公九卿俱坐宣室殿之中。
  按照汉室制度,只有三公九卿及享有朝臣身份的官员方能参与常朝。
  所谓的朝臣,一般而言,自然是那些虽然不是九卿主官,但却拥有莫大权柄的官员。
  譬如过去内史衙门下的备盗贼都尉,因其执掌缉捕关中盗匪打击不法豪强,拥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所以在汉初常常列席朝会,是朝臣序列中的一员。
  又如最近十来年崛起的给事中、尚书们,因其随侍天子左右,是天子的幕僚团,因此得到了朝臣的身份。
  在汉室,朝臣五日一朝天子,讨论国家政策,官员任免以及地方事务。
  此刻,朝会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
  大臣们按照传统,向刘彻简单的汇报了来自天下郡国的奏报。
  丞相周亚夫则与御史大夫晁错、少府岑迈,将今岁上计的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
  这些事情,其实刘彻早就已经得到了简报,上计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了个头而已,不过是将来自各郡国的赋税账簿按照种类不同分类好了而已,距离能见到具体的数据和结果还早得很!
  是以,今天其实只是走个过场,让百官知道,上计的进度。
  上报完这些事情后,真正的戏肉就开始了。
  刘彻看向群臣,问道:“卿等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按照他与晁错及周亚夫达成的协议,在刘彻想来,接下来应该就是御史们对宋昌群起而攻之,而周亚夫则会提出盐铁之事。
  可没成想,他话音刚落,大鸿胪公孙昆邪就已经按耐不住,一个箭步,出列拜道:“臣大鸿胪昆邪有奏!”
  刘彻颇感意外,但还是耐着性子,道:“卿请直言!”
  公孙昆邪俯首拜道:“启禀陛下,臣前日接到匈奴东胡王密信,其欲归义我朝,敢情陛下示下!”
  这个消息顿时就像一颗炸弹投进了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无数涟漪。
  就连端坐于御榻上的刘彻都忍不住站了起来。
  丞相周亚夫更是惊讶得嘴巴里都能塞进一个鸡蛋。
  至于晁错,更是嘴角抽搐,明显没有预料到此事。
  匈奴东胡王,每一个汉室大臣都不会对它陌生。
  甚至,在汉室,匈奴的东胡王的威胁性还在那些骁勇善战,屡次入侵汉室的娄烦、白羊等部族之上。
  究其原因,实在是这个匈奴的东胡王,及其部族核心,在本质上乃是纯正的汉军。
  匈奴的东胡王姓卢。
  它的第一代首领,叫卢绾,既是当年刘邦手下大将,太尉,燕王卢绾!
  卢绾此人,与汉高祖刘邦,相交莫逆,两人,甚至就是发小!
  甚至有传言,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
  因着这一层关系,两人从小到大都是好基友。
  刘邦没钱吃酒了,就去卢绾家里打秋风,卢绾犯罪被官府通缉,刘邦就把他藏了起来。
  乃至于后来,刘邦的长子刘肥出生后,就拜了卢绾为亚父。
  等到刘邦起事,卢绾辅佐左右,始终不离不弃。
  汉室建立后,论功行赏,虽然萧何曹参周勃陈平张良韩信,任何一个人的才能与功劳都能甩卢绾十几条街。
  但是,却没有人比得上卢绾所受的封赏。
  刘邦先以卢绾为太尉,使之成为汉室历史上的首任太尉。
  其后又封卢绾为长安候……
  以长安为封国,等若宣告天下:这是哥的基友,你们谁都别得罪!
  汉五年,燕王臧荼反叛,刘邦统兵将臧荼击败,然后就毫无预兆的借口卢绾有功,封其为燕王,使其成为汉室异姓王之一!
  本来,事情到了这一步,应该就是个大团圆结局了。
  但奈何,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来发展的。
  汉十一年代王陈烯谋反,刘邦再次统兵出征,同时传令自己的好基友卢绾一同进剿。
  陈烯这个人与匈奴关系很深,见势不妙,就派人出使匈奴想当带路党。
  而卢绾见此情况,出于给好基友减压的想法,也派出使者,出使匈奴,在匈奴国内宣扬陈烯已败的消息。
  结果,事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
  卢绾派出的使者,被陈烯派出去的使者用唇亡齿寒和养寇自重的说法给说服了。
  然后,卢绾自己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先是在听说自己的手下自作主张与陈烯苟合后大为震怒,直接上书刘邦,请求诛灭那个使者的全族。
  然后,等那个使者回来后,卢绾自己又被自己的手下说服,再次上书刘邦——先前那个事情,兄弟道听途说的,哥哥别放在心里……
  有这么作死的人吗?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
  刘邦对卢绾是深信不疑,从来没怀疑过卢绾这个好基友会对自己不利。
  但问题的关键是,卢绾在被自己的手下说服后,忽然发现,貌似哥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什么德行,哥也是清清楚楚。
  长安的那个宝座,刘邦坐的,哥难道坐不得?
  野心一旦滋生,立刻像瘟疫一样感染了卢绾的全部思维。
  在野心的驱使下,卢绾派人告诉已经出现败亡情况的陈烯,让他赶紧跑去燕国边境,然后引来匈奴人,造成燕、代、匈奴三方混战的局面,迫使刘邦停止对陈烯的攻击。
  可惜,卢绾低估了自己的好基友对叛徒的忍耐。
  即使匈奴人搀和了进来,刘邦也依然毅然决然的进军。
  并最终消灭了陈烯的叛军。
  在战争中刘邦得到了不止一个陈烯的降将口供,这些口供都指向卢绾这个好基友居然也居心叵测这个事实……
  刘邦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无人得知,但刘彻知道的是,刘邦立即下令派出辟阳侯审食其与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召卢绾前往刘邦军帐谈话。
  卢绾哪里敢去?
  于是装病,装病也就罢了,关键卢绾手下的嘴巴没一个严的。
  被审食其查了个底朝天……
  审食其回报刘邦,加之刘邦派去匈奴的使者也查清楚了卢绾跟匈奴之间勾勾搭搭的事情。
  这还了得?
  汉十二年五月,刘邦下令以舞阳侯樊哙为大将军,统兵二十万,前往燕国攻打卢绾,其后更换上了周勃为将。
  卢绾哪里打得过樊哙,更何况周勃?
  不过三个月,卢绾就被平叛大军打得放弃了燕国,逃出长城。
  刘邦死后,卢绾就彻底的投降了匈奴,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封为东胡王,准其依旧拥有带过去的军队、官吏,并且给予了他几万奴隶和大量的牲口。
  而卢绾的部将卫满,则带着在战争中被打散的残兵败将,越过辽东,袭击萁子朝鲜,并在当地建立卫满朝鲜政权。
  从那以后,匈奴得东胡王,汉室过去得燕王,就成了汉室政权最具威胁的敌人。
  历代以来,几乎每次匈奴入侵,向导基本都来自东胡王的部落。
  但是……
  作为皇帝,刘彻即位后,却发现,汉室与卢绾及其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用暧昧两个字就可以形容了。
  汉十二年,九月,也就是卢绾被周勃击败后,他带着军队,徘徊在长城脚下,派出使者前往刘邦的军帐问候,卢绾居然还告诉他的儿子们,等刘邦病好了以后,他就亲自去长安谢罪……
  是卢绾天真呢,还是这货太过幼稚了?
  或者……
  可惜,刘邦没能撑过汉十三年的冬天。
  所以刘彻的猜测,也就只能是猜测!
  卢绾投降匈奴后,照道理,汉室政权不说把他全家老小全部砍了脑袋,就是贬为庶人、刑徒,流放到蛮荒之地,也是应该的吧?
  结果是——吕后什么都没做,甚至连卢绾在长安的燕王府邸也依旧保留着。
  甚至,刘彻还从皇室密档中发现:吕后时期,卢绾的老婆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女儿回到了长安,住进了依旧保留的燕王府邸,受到了吕后的款待和善待。
  可惜,当时吕后已经病重,因此并未留下更多文字记载。
  皇室密档中只说了,吕后死后,诸侯大臣共灭诸吕,迎立代王,代王即位天子,乃礼送卢绾子嗣归国。
  至于卢绾的燕王宅邸——“乃令依旧如故”。
  接下来皇室密档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卢绾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东胡王卢它父,跟汉室眉来眼去,互通消息,在实质上,现在汉室埋在匈奴境内最大的眼线和情报来源就是这位匈奴东胡王。
  像前年袁盎所得到的匈奴国内内讧,中行说被匈奴人流放的情报,就是通过这条线传来的。
  更让刘彻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匈奴的东胡王,汉室叛臣的子嗣,居然有数封密信曾经抵达长安。
  换句话说,极有可能……
  “卢绾是双面间谍……”刘彻脑海中划过这样的心思。
  而在前世,两年后,这位匈奴的东胡王一次性的带着他的部族以及周边五个匈奴部落,投奔汉室。
  当时,刘彻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只感觉云里雾里,甚至重生后,他一度以为,这或许是儒家洗脑的功劳。
  只是如今……
  刘彻看了看跪在殿中的公孙昆邪,眼中说不出的厌恶。
  刘彻终于知道,为何这位大鸿胪,九卿之一,靠着吴楚之乱中立下偌大军功的平曲候何以在两三年内迅速被贬为庶人。
  而且其贬斥的时间刚好就是匈奴五王归义。
  按道理,这是天大的功劳!
  那他为何还是被贬斥了?
  刘彻现在终于明白为何了!
  这货是在作死啊!
  卢它父与另外五个匈奴部族首领,以刘彻现在看来,应当是汉室苦心积虑,在匈奴内部埋下的眼线。
  可这货为了自己的前途,却鼓动这些人,甚至故意暴露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没法在匈奴潜伏下去,不得不投奔汉室。
  当然,这些家伙,也未必是真的心向汉室,无非两头下注,蛇鼠两端。
  但公孙昆邪这么一搞,却使得汉室从此就失去了对匈奴国内尤其是高层政治动向及其政策走向的情报来源。
  刘彻是很勉强才控制住心中的怒意。
  在他看来,这公孙昆邪,大抵是以为他不过是个乳臭味干的毛头小子,好忽悠,而且,他年轻,未必知道这些内幕,是以就想从中浑水摸鱼,好借此立下泼天功劳。
  刘彻看向周亚夫,发现周亚夫此刻也是满脸愤怒,眼中冒火,看着公孙昆邪。
  这让刘彻更加确信,前世的匈奴五王归义之事,应当就是公孙昆邪为了一己之私而搞出来的幌子。
  刘彻记得清清楚楚,前世,导致周亚夫罢相的,不是刘荣那个二货被废,而是匈奴五王归义,周亚夫极力阻止和阻挠。
  当时,就是刘彻也以为周亚夫这头犟驴,大抵是神经质了。
  可如今,刘彻明白,周亚夫为何不惜跟皇帝撕破脸也阻止这件事情了。
  实在是,那五位归义候,留在匈奴比回来对汉室更有利。


第491章 假象
  刘彻非常勉强非常勉强的按捺住自己想要骂街的冲动。
  他站起冷冷的对公孙昆邪道:“大鸿胪是否忘了,朕去岁已与匈奴单于签订了盟约?长城之外,弓猎之民,单于所治,盟约既定,匈奴单于不叛约,朕亦不背誓言!”
  公孙昆邪闻言只感觉背上冷汗都冒了出来。
  公孙昆邪一直以来都想跳出大鸿胪的这个大坑。
  哪怕是下到地方去做郡守都好!
  特别是今岁新年大朝仪后,公孙昆邪的这个想法就愈发强烈和急迫起来。
  汉室目前的政治格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里,公孙昆邪发现,大鸿胪的地位在可见的未来会不断降低,甚至哪一天大鸿胪这个如今的九卿堕落到连朝臣的资格都很勉强的地步,公孙昆邪也不会奇怪。
  因为当今天子压根就不觉得大鸿胪有何重要性可要。
  可要跳出大鸿胪这个大坑,公孙昆邪发现不会那么简单的事情。
  依照汉制,九卿级别的臣子,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贬斥。
  除非犯下了欺君、矫诏乃至于谋逆一类的大罪,在正常情况下,九卿贪污受贿被人检举,最糟糕的下场,也顶多是以病免老。
  至于其他罪过?
  将相不辱的传统下,甚至会有人帮着擦屁股,维护九卿大臣的声望。
  譬如前丞相故廷尉张欧,在廷尉位子上干了三年,啥事没干,甚至把所有的事务都推给廷尉监、廷尉丞乃至于下面的司曹令吏。
  换了前朝秦代,张欧属于渎职,就算不砍掉脑袋,也要贬斥为庶民。
  但在汉室,张欧屁事没有,甚至过一把丞相瘾,假如不是新君即位,恐怕,他都还会依然是丞相!
  换句话说,想靠着消极怠工摆脱大鸿胪这个坑,是不可能的。
  至于故意犯罪,甚至干出些让皇帝忍无可忍,不得不干涉的事情来,公孙昆邪还没蠢到那个地步。
  于是,公孙昆邪就只剩下了立功这一条路可走。
  但大鸿胪如今就是个空架子,最大的权柄无非就是在东方的真番、马韩,以及南方三越朝长安时充当引路人和赞礼官。
  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勾通四夷,与诸国联络的权力。
  而正是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权力,让公孙昆邪从故纸堆发现了匈奴的东胡王居然一直在跟长安眉来眼去,相互通信。
  这就让公孙昆邪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今新君刚刚登基,国家朝政手尾都没弄清楚,估计也弄不明白这些事情。
  再者,就是先帝,恐怕也对此不知情。
  因为公孙昆邪发现,这位匈奴东胡王最后一次与汉室天子通信,还是八年前的太宗孝文皇帝时期。
  这个念头一出现,公孙昆邪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尝试性的写了封信给东胡王,几天前,公孙昆邪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回信里,东胡王自然是恭贺了一番汉天子登基,说了一堆好话。
  其中就有类似“陛下登基,外臣如蒙圣音,恨不能入长安以朝圣天子”一类客套话。
  而公孙昆邪看到这句话和后面的许多露骨的马屁话后,却是精神为之一振。
  在公孙昆邪看来,这真是上天恩赐给他的大好机会!
  反正,现在还知道东胡王与汉室有联络的,恐怕也就寥寥数人。
  而当今天子,年轻气盛,甚至在去年一怒兴兵,灭亡了存在五十多年的卫满朝鲜。
  如今,又有了一个能收复夷狄,感化叛臣的机会。
  公孙昆邪觉得,年少轻狂的天子,恐怕不会考虑征求他人的意见,直接就准了。
  而在汉室,天子出口成宪,言出法随。
  哪怕之后知道了其中内幕,为了脸面,捏着鼻子也会认下来。
  此事,公孙昆邪考虑过无数次。
  推演过无数次。
  在公孙昆邪看来,此事即便不成,他也没有任何责任,哪怕被人揭穿了其中的内幕,他也可以借口“其中内幕,臣全然不知”,再有汉室将相不辱的传统这个护身符,他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被斥责一番。
  而一旦成功,收益之大,足可受用终生。
  甚至,未来还可以凭此功劳出任三公之一,也未可知!
  只是……
  公孙昆邪抬头看了看一脸冷峻的天子。
  他做梦都没想到——当今天子,居然对匈奴如此恐惧,甚至拒绝接纳来自匈奴的降人……
  至于天子所说的什么盟约?
  公孙昆邪是不信的!
  汉匈两国之间的盟约在过去五十多年,还不如一张纸来的牢固。
  不仅仅是匈奴会撕毁合约,汉室同样也会!
  过去五十多年,前脚刚刚签订和亲条约,后脚就收容来自匈奴的逃亡贵族、将领,封列侯,给予赏赐,这样的事情,汉室干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如今汉室列侯序列中,足足有七人是来自匈奴的归义候。
  弓高候韩颓当如今甚至已经是汉室的特进元老,享受赞拜不名礼遇的勋臣。
  刘彻看着公孙昆邪,大抵也猜到了他的想法。
  畏战或者怯战的皇帝,或许在宋明会得到百官的一致拥护,但在西汉,却注定会被唾弃!
  就是当年吕后在汉匈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也敢召开御前会议,拉开架势做出一副要跟匈奴人死磕的模样。
  而元成平哀这样的二流皇帝,甚至窝囊皇帝,在对外的时候,也没有怂过。
  整个汉室历史,对外就是干干干。
  而社会上风行的大复仇主义,更是加深了这种好战情绪。
  谁要是敢在这样对外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怯懦了,那,即使是皇帝,也会失去军心民心。
  历史上小猪的太子刘据发动兵变,最终战败,也与他主张对匈奴绥靖,失去了军队支持有关。
  不然,当时的北军护军使任安或者南军卫尉,任意一人加入到刘据的阵营,都足以翻盘!
  可这两人却都选择了骑墙观望。
  刘彻在前世,曾经常常下到基层,与大量来自基层的豪杰对话过,怎会不知这一点?
  刘彻走下御座,看了看公孙昆邪,再看了看群臣,负手道:“匈奴东胡王之事,朕已然知晓全部,大鸿胪勿复再言!”
  刘彻这话一出,顿时就让公孙昆邪背脊上冷汗直冒。
  这时候,公孙昆邪想起来了,当今天子还有一重身份:太宗孝文皇帝指定的隔代储君!
  若这传言当真,当今天子确是太宗孝文皇帝一手教导抚养长大的。
  那么,当今天子极有可能知道东胡王的事情……
  这么想着,公孙昆邪只觉得浑身都在发抖,牙齿都咯咯的响个不停。
  刘彻却不打算放过他,转身看着公孙昆邪,一脸关爱地问道:“大鸿胪这是怎么了?难道是病了?王道,传御医来给大鸿胪诊治!”
  “大鸿胪病甚如此啊……”刘彻连给公孙昆邪说话的机会都不给,继续道:“苛待大臣,非汉制度,这样吧,朕给卿放个病假,卿且先回去修养个一年半载吧!”
  话都这里了,满朝文武,瞬间全部知道了:大鸿胪公孙昆邪怕是玩了什么花样,被天子给拆穿了!
  非是如此,公孙昆邪怎会有现在这样的表现?
  于是众人悄悄的在心里下定了决心,要跟这货划清界限。
  甚至有人已经做好了要是天子要穷治其罪,自己就落井下石的准备。
  而知晓内情的周亚夫等人却是抚着胡须,大感安慰。
  但刘彻并不想对公孙昆邪赶尽杀绝。
  留着公孙昆邪,对刘彻来说,是一个可以很好的麻醉和忽悠匈奴人的材料。
  现阶段,公孙昆邪活着,比死掉,对汉室更有用。
  更重要的是,刘彻想知道,现在,公孙昆邪与卢它父之间的联络走到哪一步?
  对于卢它父,刘彻不管他打着什么主意,但至少现在,此人在匈奴的存在,对汉室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棋子。
  刘彻也相信,卢它父应该知道,汉室好,汉室强,他在匈奴的地位才会长久的稳固。
  当然,要是对方真是忠臣,刘彻也不介意未来给予他应得的身份和待遇。


第492章 政体
  看着公孙昆邪在两个侍中的搀扶下,远离殿堂,刘彻回头坐上御榻。
  “是时候借着这个机会,组建‘中央情报局’,专责对外渗透、发展带路党了……”刘彻在心里想着。
  现在汉室的对外情报系统,在刘彻看来,可谓是一团乱麻。
  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与重心可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