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皇帝-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答应出仕,陛下必然欣慰,委以重任!”司马谈对司马季主忽然改变主意,非常高兴。
作为多年的好友,司马谈很清楚,司马季主的知识和学问有多少。
此人的学识与知识储备,只在司马谈之上!
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地方,譬如星象、轨道计算和推算上,司马季主才是当世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因为司马谈知道,别人,哪怕是他,学星象、琢磨轨道和推演星辰运行,那是工作。
但司马季主,却是将之当成了自身的爱好。
几十年来,司马季主明着是游历天下,但实则是在寻找各种有利观测星辰运行的地方,推算日月天地的运转规律。
更何况,司马季主手中还掌握着一份司马谈眼馋了许久的重要文献——竹书残篇。
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方史书。
且来源非常古老,据说能直接追溯至夏朝。
要编纂史书,理顺三代故事,竹书的记载,就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文献。
只是……
当年,秦统一天下,曾焚毁了六国的史书,只在咸阳留下备份。
但秦末战乱,项羽一把大火烧毁了秦国的所有宫廷以及深藏其中的所有文献。
其中就有六国史书和秦国王室收藏的各种文献典籍。
汉室成立后,丞相萧何奉命营建未央、长乐两宫,在秦国宫殿的废墟里,发掘和整理出了许多典籍。
但可惜的是,竹书,不在此例。
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但,司马谈听到传闻,日者司马季主,从其老师那里,继承了一部分的竹书残篇。
虽然只是传闻,但也让司马谈非常兴奋。
传说,竹书,用了从夏商周三代的文字,分别记录这三代的史料。
仅仅是这三种文字,就足以让司马谈为之神往了——三代不同法,不同历,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特别是去年,朝廷消灭了卫氏朝鲜政权,战利品中,有一部分,就是曾经的萁子朝鲜王室的史料,其中,几个有关殷商的记载,让司马谈大开眼界,甚至,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这让司马谈对司马季主手里的竹书,更为期待。
对于一个史官来说,再没有比那些传承悠久的史料,更有吸引力的了。
司马季主,当然清楚,司马谈觊觎的是什么。
只是,那竹书残篇,是他老师的遗物。
别说是好基友了,就是儿子,也不能给看的。
只有得到了他衣钵的弟子,才有机会获得继承。
这就是他这一系的传统——薪火相传。
只是,至今为止,他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
眼看着年纪渐长,他的心里真是焦急万分。
好在,这次回归长安,让他颇为惊喜。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能继承其衣钵和传承的合格传人——他的好友,司马谈的幼子司马迁。
为了近距离的考察和观察司马迁是否具有继承他的衣钵的能力和资质,他这才勉强答应了天子的征辟——当然,天子许诺的历书、律书和封禅书的编篡和筹备,也是重要原因。
不然,司马季主才不愿意当官,束缚自己呢!
在他的思想里,朝廷里的人,都是一帮龌龊的政客和无耻的小人。
他这样的君子,根本不屑与之为伍。
第570章 风暴(一)
长安城中贵族大臣们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刚刚开始,就被迫谢幕。
虎贲卫与羽林卫,入驻少府、内史和大农令的所有办事机构和粮仓。
未央宫里的尚书、谒者、侍中和郎中下到每一个官衙办公。
这些天子近臣,严格执行了天子对于粮食交易的规定。
任你如何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也要拿着户籍竹符,才能买到粮食,而且,一次最多只能买五石。
这样一来,大家都是泪眼婆娑,好不伤心。
整个官僚贵族阶级的反应,都有些大。
自古以来,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只有一个两个怨怼,那叫心怀叵测,阴谋不轨。
十个二十个唧唧歪歪,那是反刘反汉,罪大恶极。
千人万人齐声呐喊,那就是义师四起,共讨暴君了。
对此,刘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历朝历代的教训,都告诉刘彻,对官僚权贵,可以打压,但绝不能将他们逼到墙角。
对权贵官僚集团,最好的办法,还是打一巴掌,给颗甜枣。
所以,刘彻随后就下诏:列侯及两千石,国家柱石,佐朕统天下,功莫大焉。褒功臣,美教化,此三代先王之德也,朕虽不敏,仍愿效之。其赐,列侯及两千石,子一人为秀才,以褒其功,以美其劳。
于是,许多人原本受伤的心灵,稍微得到了些慰藉,心里舒服了一些。
而刘彻给出的这颗甜枣,其实也是在今年考举时,必然会宣布的一个政策。
考举士子们,必然要走向全国,去各个郡国,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于主要组成部分。
但,旧有的官僚贵族集团,必然不会坐视不管,看着新兴政治势力取代他们。
这些人要是鼓噪起来捣乱,刘彻也会有些Hold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收买他们。
让他们参与到这个政治进程中来,给他们一些好处和特权。
这样,他们才不会成为这场变革的阻碍者和破坏者。
这个诏书下达后,贵族大臣们虽然还是有些牢骚和不满,但大多数人,还是认清了现状,知道天子绝对不会允许他们破坏关中的安定。
甚至有不少人清醒了过来,然后出了一身冷汗——他们的计划要是真得逞了,关中几百万石的粮食储备,可能剩不下多少了,也没办法剩下多少。
而失去了粮食储备的少府和内史,必然会失去对关中粮价的掌握。
到时候,粮价疯涨,民生经济被破坏。
急眼了的未央宫,未必不会拿他们的脑袋来开刀,用几位罪魁祸首的血,来向国民谢罪。
顶级的列侯,皇室的亲信,肯定不会挨这一刀。
那么,很显然,自然是他们这些小虾米来背锅了。
“这又何必呢……”许多人虽然还是很难对一笔唾手可得的财富,不翼而飞释怀。
但是,想想自己得脑袋和身家性命。
他们毫无疑问的缩卵了。
而接下来一个小道消息,更让这些人迅速抛掉了先前的那一点点不满——坊间传闻,天子连日召集尚书台和近臣,研究在新化——怀化地区,划定新的封地的计划。
据说天子认为,新化城和怀化城之间的数千里土地,亟需开发和利用。
但当地人口稀少。
而且天寒地冻,森林众多,又在长城之外。
愿意迁徙去当地的人,少之又少。
哪怕是屯垦团,在当地也不好布置。
于是,天子将视线对准了“国家柱石,社稷功臣”的广大列侯们。
决定将当地的数千里土地,除了濊人地盘外的其他地区,分封给“有功大臣、国家柱石”们。
据说,哪怕是食邑五百户的低级列侯,也能得到方圆十里的封地。
顶级的万户侯,甚至能得到方圆百里的封国。
封国的所有一切矿产、森林和资源,全部归受封列侯所有。
这个小道消息一传出,整个列侯阶级,立刻迎来地震。
谁会嫌弃自己的封国太小,土地太少呢?
至于新化城那疙瘩,天寒地冻,气候恶劣,开发程度极低。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能白得一块土地,谁不喜欢?谁不愿意?
且,列侯们都是家大业大的。
谁没有兄弟子侄,亲朋故友需要照顾?
一块土地,再怎么贫瘠,环境再怎么恶劣,也总是能养活人的。
特别是……
新化那边虽然又冷又偏,而且山高林密。
但总是能养活人的嘛!
大不了,中国百亩养一家五口,新化那边千亩养五口嘛!
更别说,濊人跟真番等国最近年余,卖到长安的人参,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单凭当地能出产人参这一点,就让许多人都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了。
而墨苑和少府“不小心”泄露出来的一个消息,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与期盼——根据少府和墨家派去新化那边的农稷官和墨者报告:新化之地,虽苦寒,然则,地甚肥,可种豆。
而军方也有消息说:有士卒在新化城外,巡逻过程中,捡到了狗头金。
这表明,当地有金矿、铜矿的存在。
这下子,无数人眼都红了。
大家伸长了脖子,等着未央宫里的消息。
至于之前的事情,立刻就被众人抛到了脑后:一个一次性的外快,能跟可以世世代代继承,传给子孙后代的土地比吗?
而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嘈杂声音中,长安城发出去的命令,终于到了江都国。
当使者喘着粗气,将来自天子的诏命,递交给江都王刘阏后,刘阏立刻召集了江都国内的大臣,商议具体部署事宜。
刘彻给刘阏配置的丞相是前廷尉张释之,太傅是太宗朝有名的贤臣冯唐。
张释之虽然身体不太好,但经验丰富,冯唐也在官场上沉浮了二三十年。
有这两人,刘阏其实并不需要有多大的能力。
国中的一切事情,都被这两人安排的妥妥当当。
这一次也一样。
“神明示警,寡人自当奉诏!”刘阏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就看着这两位贤臣,道:“这疏散之事,和具体的安排,寡人就全部托付给丞相和太傅了!”
张释之与冯唐相视一笑。
他们也习惯了刘阏这样的行为。
相对来说,这样子的刘阏,对他们两个来说,等于明主。
刘阏这样,不管什么事情,全部交给臣子,自己袖着手,只管跟长安写信诉苦,顺便卖萌的主君,简直太难找了。
整个汉室,估计也就这么一个了。
只是,这天子诏命,却是让这两人都有些头大——依据一个梦,就迁徙整个广陵以西十几个县,数十万的居民,这真是有些搞笑!
但天子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没有办法,两人只能硬着头皮下去,组织和动员民众的疏散。
好在,张释之是名动天下的前朝大臣,冯唐在东南,也是广有民望,德高望重的名人。
地方上的官员们,在这两个大佬面前,除了战战兢兢的配合执行外,连个牢骚也不敢发。
就是百姓,有些麻烦。
中国人的故土情绪,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最重的。
许多百姓,宁愿饿死在故乡也不愿去其他地方。
狐死首丘,越鸟南飞。
尤其是农民,这种情怀尤其深重。
好在,江都国,本来就是移民为主的地区。
自刘濞立国以来,生活在此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齐鲁甚至燕赵等地迁徙来的流民。
因此,民众的动员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好做。
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而已。
总有些不愿离开故乡的人,也总有些你不管怎样,他死都要死在家里,舍不得家中田亩和庄稼的农民。
对于这样的人,汉室官员,在劝说无果后,直接上了手段。
这个手段,很是简单粗暴——直接动用了郡兵,强制将人绑上了迁徙的马车。
短短五天之内,广陵以西的十二个县中的十个就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迁徙。
数十万百姓,在三万多军队,两千多名各级官吏、士绅的组织和保护下,沿着长江,一路向北,前往上游的楚国和淮泗地区。
楚国和淮泗地区的诸郡,同样也开始了动员。
因为现在楚王还没决定到底是谁,所以楚国实际上属于中央代管。
朝廷任命的楚国丞相和内史,直接将原来刘戊的两个行宫和别苑以及庄园,统统清理出来,准备作为江都国避难民众的住所。
淮泗诸郡,则将各地的兵营和军寨,都腾了出来。
虽然按照诏书,这些难民,只会在楚国和淮泗地区,避难一个月。
但,几十万难民,加上官员士绅,以及相关的照顾这些人的军队,人吃马嚼,消耗也是巨大无比。
好在,来自蜀郡和敖仓的粮食,顺流而下,开始抵达彭城。
缓解了楚国和淮泗诸郡的压力。
可也只是缓解而已。
任何地方,一下子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对当地的经济和民生,都必然造成影响。
现在还好,有着天子的威压和朝廷的大义在。
无论是官员还是下面的百姓,都得老老实实的听命。
可是,万一……天子做的那个梦没有成为事实。
这个台阶,可就没那么好下了。
先不说天子威信的折损,单单就是几十万被迫迁徙避难的民众的怨念以及楚国和淮泗诸郡地方民众的残念,就足以让汉室朝廷的威信,在整个东南,荡然无存。
对此,齐鲁诸王,都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在关注。
“此事,长安的天子,还是太毛躁了……”齐王刘将闾如是评价。
抛开天子所做的那个梦,是否真的是神明示警,单从政治角度考虑,这个事情,也是危险极大的。
要知道,江都国,原本就是吴王刘濞的治下。
刘濞在旧吴诸地,有着庞大的影响力——哪怕是他死了,这个影响力,也无法消除。
要知道,刘濞在的时候,吴国可是全民免除徭役的。
至于楚国,则是另一个祸源。
虽然,吴楚失败了,大批的相关利益集团和忠于吴楚的贵族和官员被清洗。
但总有些漏网之鱼。
这些人,平时是不可能造成什么问题的。
但一旦,天子的梦兆被证明是假的。
那么,东南烽火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长安天子,靠什么统治天下?
一是兵强马壮,二是大义名分。
尤其是后者,极为关键。
天下人心在汉,天下英雄都认可刘氏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但假如这个基础失去了。
那么……
别说刘将闾了,就是他的那几个草包兄弟,譬如刘贤和刘雄渠,也开始再次不安分起来。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本来该按照命令,要被迁到关中的豪强大户的迁徙工作,一下子就滞后起来。
大家都在观望,观望此事的结果——天子梦兆中是四月初,江都将有大风暴来袭。
现在,已经是三月末了。
顶多,也就十来天,此事就可以见分晓。
到时候,长安天子到底是君权天授,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真天子,还是沐猴而冠,获罪于天的罪人,立见分晓。
若是前者,大家当然立刻三呼万岁,从此以后就当长安的乖宝宝。
若是后者……
恐怕立刻就是称病不朝同时,暗蓄兵甲,以待时机了。
除齐鲁,三越也是瞪大了眼睛,等着此事的结果。
东海国,不去说它。
这个汉室羽翼下的小国,原本在得到汉使的警告时,还以为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但是,当他们看到汉朝真的开始迁徙自己的民众时,笃信巫术和神鬼的东海人,立刻也紧随其后,开始动员民众疏散。
虽然,这个政权的执行力和动员、组织都全面落后汉室。
但是,几天下来,好歹也撤离了不少临海的居民。
尤其是贵族和官员们,更是飞快的逃离了所有可能的危险地区。
在这一片鸡飞狗跳中,整个东海的秩序都开始混乱起来,最后还是拿着刀枪的军队出场,才算稳定了一下局势,没有让整个秩序崩坏。
而闽越国,则是按捺不住的开始躁动起来。
汉朝撤离了它在江都国西部的所有军队和居民。
东海国也开始混乱。
闽越人的野心,前所未有的膨胀起来。
这对闽越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连刘濞那两个逃到闽越的儿子,也是蠢蠢欲动,不断的游说和鼓动闽越王族和贵族,发动战争。
但,闽越人最终没有下定决心。
因为,他们同样笃信鬼神和巫术。
万一,汉天子的梦兆是真的,那闽越起兵,岂非与天地鬼神为敌?
那就是要灭国灭族的大祸!
闽越人没有这个胆量。
倒是南边的南越王赵佗,对这个事情,是完全不相信。
“长安的小皇帝,这是要干嘛?”赵佗对他的丞相吕嘉道:“这是自毁长城,跟当年咸阳那帮蠢材一样!”
赵佗对此确信无比。
鬼神什么的?
赵佗自己是不信的。
他活了太久,见过太多,知道太多。
且,多数秦国体制下的官员,对于鬼神的敬畏,几乎等于无。
赵佗的偶像,是西门豹,是李冰。
只是,汉朝的这个小皇帝,似乎有过一次成功的预警?
赵佗虽然觉得,三年前的那个事情,是汉朝自我吹嘘和粉饰的故事。
但万一是真的呢?
而且,看汉朝的样子,也不像有阴谋的样子。
“难道汉朝皇帝,真能沟通天神?”赵佗对此,无比狐疑。
倒是吕嘉,对这些事情,深信不疑。
没办法,越人就爱这个调调。
百越诸族,连生孩子、种田和盖房子,都要问计巫神。
“大王不妨静观其变……”吕嘉对此提出意见:“等等看……”
“等?”赵佗咬了咬嘴唇,他拄着拐杖,道:“若有可能,寡人真不想等!”
很明显,现在出兵的话,肯定能得到不少好处。
甚至,到时候若是风暴没来,汉朝的整个东南都将混乱,他赵佗趁势而入,入主东南,与长安划江而治,也未可知。
可问题是,若那个风暴来了。
那么,出征的南越士兵中的越人,肯定第一个逃跑——再没有比越人更笃信鬼神的族群了。
而剩下的人中,恐怕也只有跪地请降的份了。
谁敢对抗有天命的天子?
至少在中国,没有那个家伙,有那个胆量。
只是,若就是这样旁观。
一旦风暴来临……
赵佗都不敢想象,万一长安小皇帝的梦兆成真的后果了。
最起码的一点,赵佗敢肯定——他国内那些笃信鬼神的部族和贵族,必然会对长安无限跪舔。
对鬼神的崇拜和迷信,已经深入了百越诸族的骨髓之中。
到那个时候,恐怕,只要长安的小皇帝活着,南越国,就只有臣服和恭顺的命。
任何来自长安的命令,都可能被国内的部族奉为神命。
神明下令了,作为凡人,难道还敢对抗不成?
这样,南越国恐怕,就要失去全部的独立自主,慢慢被长安所吞并。
就像当年汉朝对长沙的吴家干的那些事情一样。
先是控制军队,然后是官员,最后,找个借口,踢开赵家,用刘家人为王。
整套程序,赵佗都能倒背如流。
第571章 风暴(二)
夏天在不经意间到来了。
东南地区的气温开始上升,连续四天,齐地都是艳阳高照。
火辣辣的太阳高悬空中,除了忧心庄稼的农民,没有人出门。
士绅官员贵族们,都坐在家里凉爽的竹屋中,喝着茶汤,享受着婢女的按摩和音乐。
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要讨论发生在南方的事情。
“陛下这次太草率了啊……”许多心向朝廷的官员,心惊胆战的说着。
齐鲁吴楚,这一带,本来就很不安分。
在汉室建立之初,齐鲁吴楚地区,甚至可以用敌国之土来形容。
齐国是田横的大本营,田横虽死,但思念田横的齐地贵族和士绅,却也有不少。
所以,高皇帝才要以诸侯王之礼,厚葬田横,然后,分封长子刘肥,坐镇临淄,监控齐地。
至于鲁,那不用多说了。
项羽的大本营,就是现在,鲁地的地主士绅之中,怕是依然有不少人是遵奉项羽为故主的。
而吴楚……
高皇帝本人都是死在讨伐英布的归途上的……
甚至于,刘濞之所以能成为吴王,也纯粹是因为,汉室需要一位成年的皇族镇守吴地,而在诸多皇族成员里,只有刘濞符合要求——不然,以刘濞他老爹刘仲临阵逃脱的前科,怎么轮也轮不到这个高皇帝的侄子来做这个吴王。
齐鲁吴楚,就是个火药桶!
汉室成立以来,这个地区就发生了两次暴力对抗中央的事情。
第一次是齐哀王刘襄跟琅琊王刘泽首倡反吕。
第二次是刘濞起兵造反。
这两次事件,都深刻的证明了,齐鲁吴楚地区,是多么的不安分。
况且,三年前,刘濞起兵,这齐鲁诸王,可基本上都跟刘濞有过眉来眼去的故事。
很多事情,甚至就是公开进行的。
这些事情,朝廷虽然没追究,但也没说不追究。
无论是齐王、济南王还是胶东王,心里面都是打着鼓。
“若预言不成,恐怕齐鲁立刻就要动荡啊……”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的想着:“甚至吴楚,恐怕也会有反复……”
朝廷现在能压制这些人,是因为民心在汉。
但,现在天子却兵行险着。
一旦失败,等于葬送了汉室在齐鲁吴楚地区几十年的宣传造势成果。
失去了神圣光环后的长安,怎么可能还能命令得动这跟长安离了几千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