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预计,未来,九卿之中,武将将继续占到一个大的比例。
  “真是斯文到底,让我等饱学之士,情何以堪……”博士官们更是羡慕嫉妒恨。
  但没办法,汉室政权,目前的属性就是以列侯军功贵族集团为主体的军国主义政权。
  这一点,从丞相只能从列侯中产生就可以看出来了。
  而列侯,除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外戚宗室外,只能在军功贵族的佼佼者中产生。
  当然,刘彻也自知,这个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当军队发现,他们能通过屯垦政策获得利益后,出于人类的本能和政治势力的天性,他们必然想要将屯垦团,变大变强,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当屯垦团变大变强后,他们又会想要更大更多的屯垦团。
  这样,再加上军队本身的属性,军方必然会变成一个鹰派和扩张派的集中营,假以时日,武将集团恐怕,会连一个鸽派都不存在,全是一帮满脑子用汉室的剑为汉室的犁获得更多土地的中二愤青。
  这将迫使和激励汉室,不停的对外扩张。
  恐怕,要等他们将已知世界的所有能耕种的土地和所有能击败的敌人,统统收入怀中,踩到脚下,他们才会寻思接下来怎么办这个问题。
  就像当年的秦帝国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一样。
  准确的来说,屯垦军管,本身就是刘彻基于秦的耕战政策的一个变种。
  这是一个纯粹为了扩张和侵略而推出来的政策。
  只要有这个政策在,屯垦团继续存在,汉军就停不下来,也没人能让他们停下来。
  军队通过对屯垦团的支持,获得荣誉、资源、兵源和利益,而屯垦团的民众依赖军队的扩张,获得土地和安全保障,军队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利益,民众也不会满足,自己就这么点土地。
  他们将变成一个恐怖的怪兽。
  刘彻活着的时候,或许还能拉住缰绳,让他们安静和冷静。
  但刘彻将来要是不在了,这头怪兽就没人能制服了。
  不过,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太早了。
  怎么栓绳子,制服这头怪兽的问题,还是等到汉室打败了匈奴这个大敌,获得东亚霸主之后再考虑吧。
  现在,一切都得为战争让路,为扩张让路。
  刘彻很清楚,只有击败匈奴,殖民西域、印度,学习大英帝国,从异族身上吸血,进而获得足够的养分,为汉文明的进化打好基础。
  到那个时候,才是思考以后的问题的时候。
  而且,目前的情况就是,中国的耕地就这么多,而人口却日益增长。
  不想办法多弄点土地来耕种,多弄点资源来喂饱嗷嗷待哺的民众。
  那汉政权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所以,在犹豫了之后,刘彻还是选择放出这头怪兽。
  起码,它现在还不可能反噬汉政权自己。
  秦的耕战体系,也是到了它统一天下,无欲无求后才开始腐朽和崩溃的。
  而汉室现在能种田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东北的朝鲜、新化、辽东、辽西,南方的三越,西南夷,未来二十年,都能容纳至少五百万人口。
  等到这些地方种满了田,汉室也该击败匈奴,拿到西域的霸权,到时候,中亚和南亚地区,广阔的土地,依然能满足汉人的需要。
  若是做到这一点了,汉人也就布种天下了。
  人口,起码也破亿了。
  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疆域,如此巨大的财富。
  那它就只能选择进化了,向更高级的文明——工业文明进化。
  因为,庞大的疆域,无尽的人口,除了工业化外,没有第二个选择,不能做到,就只能崩溃。
  “若是那样,还不能完成工业化,那就只能说明,子孙不肖……”刘彻心里嘀咕着。
  至于目前,军国主义化,是唯一的发展方向。
  当然了,刘彻也不是没有留下制约的手段。
  以考举为代表的文官政治,将来未必就不能跟军队掰腕子,比力量。
  而汲黯却没有停顿,继续念下去:“其七曰:屯垦团年限,预定为五年,五年后,屯垦团解散军管,复置亭里、乡县、郡国,各校尉、司马、丞令,转为文职!”
  这一条,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补丁,是为了防止那头怪兽长的太快,同时也是为了激励和鼓动军队,想要更多的好处?
  那就去抢别人的土地吧!
  不管是匈奴人,乌孙人,西域人,印度人,甚至安息人,大秦人,只要你们能抢到对方家里去,占了他们的土地,那,就可以在当地屯垦。
  同时,这一个规定,也是为了防止屯垦团最终变成类似明朝的卫所制度一样的腐朽制度。
  五年的军管期限,将使得军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将屯垦团的民众变成自己的奴隶的转变。
  刘彻可不像朱元璋,会自大的认为,自己的政策,只要制定下去,就能万世不易!
  事实上,刘彻决定,他的政策,每五年就要进行一次检讨,每十年,就必须做出针对性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也是汉代政治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所谓“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通其便,使民不倦”“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之类的言论,在汉代政坛是人所共知和认可的真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历史上,才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制,一代皇帝一代法的现象。
  几乎每一个皇帝上台,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改革政策。
  这一点,历代都很少见!


第590章 新世界(一)
  屯垦政策在朔望朝会上三读通过的消息,立刻就通过种种渠道,传遍整个长安城。
  一时间,此事成了无数人在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
  随后,刘彻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此事上火上浇油。
  刘彻决定,天下四百石官员,可以毛遂自荐,选择前往辽东、新化和朝鲜的屯垦团,担任丞令一职。
  五年期满卸任后,表现合格,没有作奸犯法之人。
  自动提拔为千石官员。
  可以选择回原籍出任县令、县尉、县丞,也可以选择留在当地,担任县令。
  这个政策,基本上就是抄袭的天朝援藏援疆干部的政策。
  消息传出后,整个汉室官场,立刻就是地震。
  四百石,这是汉室基层官员的中坚力量。
  他们大部分都是廧夫、游缴一类的佐吏官,在考举政策之前,这些佐吏官基本不受重视,地位也很尴尬。
  高冷的士大夫和贵族阶级,将他们称为“刀笔吏”,社会地位,甚至还比不上商贾。
  最起码商贾有钱……
  考举之后,这个局面有所改变。
  因为,士大夫的子侄们,也纷纷成为了四百石“刀笔吏”中的一员。
  再鄙视和蔑视这个阶级,岂非连自己也要掉坑里了?
  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在舆论眼中,也变得正常起来了。
  最起码,在关中再也不会发生,某位列侯子侄,一路游山玩水,借宿各亭里的驿站,却对提供他们住宿和食物的佐吏官们跟奴仆一样轻贱的事情。
  万一,对方也是某位列侯子侄甚至大人物的亲戚呢?
  再说,万一,日后这位如今不起眼的四百石,成为了两千石封疆甚至九卿巨头,回头想找自己算一算今天的旧账呢?
  不是谁都是淮阴侯,受了胯下之辱,还能在发达后既往不咎。
  所以,关中四百石的处境,算是好了许多。
  可也仅仅如此。
  许多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四百石,甚至是考举士子,都很清楚,假如不发生奇迹,自己这辈子也就是个廧夫、游缴,大概临到老了,能得到一个县尉什么的安慰职位养老。
  想要爬上去?
  基本不可能!
  而,现在,朝廷招募自愿前往边境的四百石佐吏官。
  却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
  用五年的辛苦,博一个未来县令的地位,值不值?
  当然值!而且超值!
  尤其是对于那些蹉跎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老吏来说,这个政策,等于天上掉馅饼。
  只是,想到辽东边疆,远离故土,人生地不熟,很多人都生了退缩之心。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天赐良机,纷纷报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进取心,是非常强的。
  别说是去边疆实边了!
  价码开的足够高,譬如给个列侯的赏格,就是美洲大陆,也有冒险家敢去闯一闯。
  小猪朝张骞富贵后,外交人才立刻井喷,前往西域的冒险家们成群结队,就是明证。
  朱买臣就是冒险精神非常强烈的一个人。
  去年考举后,他被分配到了雍县,担任当地的廧夫,每日,都与农民打交道,处理的也都是些日常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这样的生活,让朱买臣充满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他已经四十多岁了,马上就要变成一个老头子了。
  因此朱买臣很清楚,他必须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向上爬,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吃什么样苦,他都一定要向上爬。
  所以,当他看到了朝廷在招募自愿前往边疆的官员后,朱买臣立刻就报名。
  用五年时间,换一个千石官职,再用五年时间,变成一个两千石。
  这是朱买臣胸中的计划,也是他现在活着的目标。
  他发过誓,一定要衣锦还乡,一定要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鄙视他的同乡、亲戚和同族后悔!
  朱买臣报完名后,就去找自己在关中唯一的好朋友公孙弘,说出了自己已经报名的事情。
  公孙弘非常惊讶,但却也能理解朱买臣的决定。
  他与朱买臣一般,都是去岁考举士子中的大龄参考士子。
  其都是出自寒门。
  要不是老师地位崇高,且对他颇有照拂,恐怕,他此刻也要考虑,是不是前往辽东等地博一把了。
  而在老师安排下,公孙弘的仕途走的非常顺利。
  考举后随即就出任了新丰县县尉丞。
  这其实是镀金,谁不知道,新丰是关中诸县的标杆?
  前任新丰令张汤给新丰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全县境内遍布水利设施和水车等机械,大部分农民更是实现了农具铁器化。
  这等于,任何一个新丰县的官员,只要不乱来,就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等着升官。
  公孙弘也是如此。
  在新丰干了半年,他很快就被老师运作,调回了长安,进了内史衙门,跟在内史田叔身边学习处理政务。
  官职虽然依旧是四百石,干的也是些整理文档,抄写公文的事情。
  假如一切不出意外,那么,等到明岁,太学开学,公孙弘就要跟着老师去太学当其助手,在老师身边,慢慢积攒名望,然后,十几二十年后,接过老师胡毋生的旗帜,成为公羊学的领军人物。
  至于在政治上有什么大的作为?
  这个公孙弘现在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儒门式微,在关中备受敌视和打压。
  以儒门的力量,只能全力扶持和支持颜异继续上位,剩下的资源,根本不够堆出一位两千石的官员。
  儒门内部对此也有共识。
  大家都很清楚,在法家兴盛,墨家卷土重来,而武人力量强盛的今天。
  儒家最佳的选择,依然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悄悄的蛰伏起来,静待未来政局变化。
  朝堂力量格局不发生变化,儒门主要派系,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动作。
  去年考举的那次风波,吓坏了儒家各派。
  很多人都担心,要是再重演一次各派围攻儒门,很可能儒门就要面临大难了。
  想着这些事情,公孙弘也是颇为羡慕的看了一眼朱买臣。
  他的仕途虽然比朱买臣更宽阔,但,他背负的东西也更多。
  两人随意聊着些在关中的轶事,直至日暮之时,朱买臣正欲起身告辞。
  忽然,门外,公孙弘的门房过来禀报:“家主,有贵客来访……”
  “贵客?”公孙弘闻言,颇为古怪的笑了两声。
  在这长安城里,能被称为贵客的人,只有列侯两千石。
  可他公孙弘,压根就不认识什么贵族和巨头。
  也就只有他的胡毋生,凭借《春秋》两千石博士的头衔,能与这些巨头搭上话。
  那门房却是颤动着声音,激动的道:“唯,是驸马都尉剧公!”
  “剧孟!”公孙弘立刻就站直了身子,连忙说道:“快快有请!”
  天下人人皆知,当今天子虽然潜邸之时,有着不少心腹亲信。
  例如儒家的希望和未来,颜异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真正能日夜陪伴在天子左右,宿卫宫廷的,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人:驸马都尉,虎贲卫都尉,前游侠巨头剧孟!
  从今上还只是一个皇子时,这位如今执掌半个未央宫宫禁安全宿卫的将军,就已经在天子身边效劳了。
  虽然后来,无数人曾经爬到了剧孟的头上。
  像张汤、汲黯、颜异乃至于义纵的品级和官制以及爵位,都超越了剧孟。
  但真正明白政坛的人都清楚,在实际上,作为驸马都尉,剧孟的地位,始终未变。
  更何况,他还掌握着虎贲卫这支宿卫武装力量。
  仅仅是虎贲卫这三个字,就足以让剧孟在汉室政坛获得他的一席之地。
  公孙弘初到长安时,还曾经投书递贴,想要拜见剧孟,做过获得其赏识,从而引荐君前,一鸣惊人的美梦。
  公孙弘是怎么也想不到,剧孟会有一天,亲自上门,来拜见他。
  这让公孙弘顿时就有些手忙脚乱。


第591章 新世界(二)
  “公孙先生,此番冒昧造访,主要就是想请先生答应,出任虎贲屯垦团丞令一职!”剧孟一见面,就开门见山,道明自己的来意:“未知先生可愿意?”
  这种简洁明了,直指要害的说话方式,让公孙弘的脑筋一时间有些没转过弯来。
  但,虎贲卫都尉、驸马都尉剧孟伸过来的橄榄枝,没有人会拒绝,公孙弘自然如此。
  于是,他在朱买臣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对剧孟拜道:“粗鄙野人,竟蒙都尉看重,敢不效死以报知遇之恩?”
  于公孙弘而言,剧孟的邀请,等于是一条通天之梯。
  虎贲卫是天子的宿卫武装力量。
  剧孟又是从不离开天子左右的侍卫官。
  旁的不说,单单是抱上这条金大腿,就足以令他公孙弘后半生受用无穷了。
  剧孟对公孙弘的反应,毫不意外。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抵御住他的邀请。
  剧孟拍拍手掌,立刻就有一位校尉打扮的军官上前来。
  剧孟介绍道:“这位就是虎贲卫屯垦团校尉夏侯虎,表字子云……”
  夏侯虎挺直了腰杆,对着公孙弘行了个军礼,道:“夏侯虎见过公孙丞令!”
  然后就站在一旁,一动不动。
  “先生以后,民政之上,有什么难处,可以与子云沟通……”剧孟微笑着道:“至于有关先生的调令,本都尉已经与田公打过招呼了,大约这一两天就能下来……”
  直至剧孟离开,公孙弘的脑子都是乱糟糟的。
  他根本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但有一点能肯定,虎贲卫是天子亲军,虎贲卫屯垦团与虎贲卫之间的关系,肯定会非常紧密。
  这样,公孙弘通过出任虎贲卫屯垦团的丞令一职,成功的跟虎贲卫搭上了关系,从此有了军方背景,而且还是坚挺无比的军方背景。
  这至关重要!
  在汉室,只有拥有军方背景,甚至获得军队支持的文官,才能走的更远。
  翻看如今九卿大臣的名单,就能轻易看到结果了。
  现任所有九卿成员,全部都有着曾经在军队任职的经历——即使是负责管理宗室,协调刘氏诸侯王的宗正,也同样如此。
  而在汉室迄今为止的六十年历史中,只有少数几位九卿没有服役的经历。
  换句话说,在汉室,想要向上爬,是否曾经在军队服役,是否能得到军队支持,至关重要。
  一个没有军队支持的九卿,根本就坐不稳位置!
  等脑子稍微清醒了一些,公孙弘立刻就命令自己的门房:“去,将我书信,送往恩师处!”
  这个事情,肯定得要让老师知道。
  但接下来呢?
  公孙弘不确定,老师会不会支持他。
  但有一点,公孙弘确信无比: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绝对不能放过。
  倒是朱买臣看着公孙弘,拱手道:“公孙兄,看来,你我可能还是要一同为官了!”
  ……
  剧孟走出公孙弘的家宅,随后就乘车,返回未央宫。
  坐在马车之上,剧孟微微摇了摇头:“这位公孙弘,看模样,倒还算个伟岸丈夫,只是,不知道能力如何?”
  但这个想法,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
  谁叫,这是天子直接指名,要求将这个公孙弘,放到虎贲卫的屯垦团去的呢?
  ……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的另外一侧。
  刀间父子正在少府官衙前,紧张的等待自己命运。
  汉室有制度,可以赀官。
  这个制度是继承自秦朝的古老制度。
  汉制,赀算十万,可为郎官。
  这个赀官,不是卖官,准确的说,它更像是一种选官制度。
  依据汉律,以赀算选官,分为不同级别。
  家产十万是最低标准,家产五百万是最高标准。
  十万家产,可为郎官,五百万家产可致骑郎。
  赀算选出来的郎官、常侍,在过去,是汉室在察举制度外,唯一的补充新鲜血液的方法。
  且一度为汉室输送了许多人才。
  大名鼎鼎的故廷尉张释之,就是赀算选郎制度的代表人物。
  只是,当考举兴起后,赀算选郎不再为人看重。
  毕竟,赀算选郎,虽然门槛比察举低,但也还是很高的,而且,还有着严重的副作用:赀算选郎出来的郎官、常侍,每年都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钱财给郎中署,作为笔墨纸砚的费用。
  另外,赀算制度下,郎官和常侍,都要自备鞍马、服饰、兵器。
  所以,赀算选郎制度,其实就是地主士大夫通过花钱,获得一个给老刘家打白工的机会。
  坊间传闻,当初,张释之以五百万家产,通过赀算选郎,成为一名骑郎,在其发迹前,张释之的兄长每年都要补贴张释之好几万甚至十万钱。
  以至于张释之一度曾经想要辞官,并对友人说:久宦减仲产。
  而张释之的兄长,是一位家产累积千万钱的巨贾……
  连这样一位大商贾的家产,都因为弟弟担任骑郎,资产暴减。
  可想而知,这赀算选郎到底有多坑了!
  顺便说一句,张释之那位友人叫袁盎,然后,袁盎也是走的赀算选郎出仕的路子……
  但,对刀间父子来说,这赀算选郎,却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只有通过赀算选郎制度,成为体制内的一员,他们才能有办法,将自己运作到辽东去担任屯垦团的校尉。
  与之相比,钱什么的,反倒是不重要了。
  在经过了短暂的等候之后,两位少府的官员以及一位郎中令衙门的属官,出现在了刀间父子面前。
  “刀公,恭喜,从今天开始,您就是大汉的骑郎了!”一位少府的官员,将代表着骑郎的竹符,递到刀间手里,恭喜着。
  这人倒不是认识刀间,知道此人的厉害。
  实在是,随着考举兴起,赀算选郎报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没有山郎们的奉献,他们跟郎中令衙门那些负责遴选赀算郎的官员,都要穷死了!
  刀间接过那个代表着他从此成为官员身份的竹符,心里也是激动无比。
  这第一步踏出去了,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592章 新世界(三)
  盛夏的六月,是新化城最好的时光。
  漫山遍野,都开满了杜鹃花,阳光照在山陵上,无数的濊人男女,都背着背篓,穿梭于密林之中,寻找着人参的踪影。
  在护濊军官兵的护送下,第一批从中国来的移民,安静的行走在笔直的官道上。
  远处,新化城巍峨的城墙,已然出现在眼前。
  “那就是新化城!”骑在马上的一位护濊军军官用着骄傲的语气对着移民介绍。
  他当然有理由骄傲。
  新化城,是他和他的同袍,用自己的双手,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批移民,与其说是移民,倒不如说是军属。
  他们全部都是护濊军军中上下士卒军官的父母兄弟妻儿。
  换句话说,这些移民之中,其实就有着他的亲人。
  在亲人面前,当然要好好显摆显摆了!
  “那边是鱼海,不过,这是濊人的说法,我们是叫它黑水的!”这位军官非常热情的向着移民介绍着不远处那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听濊人说,每岁七月到九月,黑水之中,就会挤满鱼群,到那个时候熊、鹰都会徘徊在河的两岸,等着鱼群跳自己的嘴里,濊人们以前也主要靠着从黑水里捕鱼作为食物,再过两个月,我们应该就能看到那个盛宴了!”
  移民听完,一下子就嗡嗡嗡的议论了起来。
  对于这种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多数人还是非常好奇的。
  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