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皇帝-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刘彻就又给考举制度打了个补丁:他规定,禁止两个相邻的官员,出自同一学派,同时,假如任何衙门,倘若主官是法家,那副手,就只能从黄老、儒、墨等学派中产生。
这个补丁打下去,虽然没办法避免将来不会出现官官相护,抱团取暖的事情。
但至少,增加了类似事情出现的难度。
反正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刘彻不觉得,一个法家的县令能跟一个儒家的县丞同流合污,欺上瞒下。
而且类似的设计,也能让整个体制,保持一定的活力。
更不会出现一家独大,朝堂变成某个学派的一言堂的局面。
有竞争,才有活力嘛。
最近的内政方面,也就考举值得刘彻多关注关注了。
剩下的事情,自有丞相和九卿处理。
但来自北方的匈奴的情报,却显然让刘彻没办法安安心心的在甘泉宫泡温泉了。
进入七月,东胡王卢它之那边,就源源不断的向汉室传递起了匈奴内部的消息。
不得不说,卢它之这个双面间谍玩的很嗨啊。
吃完原告吃被告,脚踩两条船。
看似在走钢丝,其实安全的很。
假如匈奴想动他,那么汉室就会立刻给予这位“身在匈奴心在汉”的忠臣庇护,他马上就能跑到长城里面来避难。
现在,汉室政权,依然在长安的戚里,为这位“长安候、燕王”的后代,保留着官邸。
他的堂兄弟们,依然活跃在长安,并且受到了汉室政府的优待。
而汉室就更不会动他了。
这么一个宝贝,别说动他一个指头了。
就是连责罚都舍不得啊!
毕竟,除了卢它之,汉室没有第二个能准确弄到匈奴高层情报和信息的渠道。
而且,卢它之的存在,还相当于汉室插了个眼在草原上。
虽然这个眼有时候会失灵——五年前,他就失灵了。
但有眼总比没眼好!
万一能发挥作用呢?
所以,在汉室这边,卢它之只要回来,最起码就是一个列侯的位置。
正是因为瞧准了这一点,卢它之在匈奴与汉朝,两边当起了双面间谍。
哦,不,现在,应该是三面间谍了。
拿着手上,卢它之传回来的情报,刘彻嘴角露出了冷笑。
“匈奴人跟乌孙人打了起来了……”
“卢它之可弄不到这么详细的战报……”
用屁股想都能知道,匈奴在西方的军事行动,压根轮不到窝在幕南的东胡王卢它之过问和知晓。
卢它之或许能知道匈奴人跟乌孙人发生了冲突或者战争。
但这详细到了匈奴要将白羊王都调去西方战场的情报,就不是卢它之这样在匈奴金字塔中位于边缘的贵族能知晓的事情了。
只有王庭的大人物,才能知道具体的细节。
很显然,卢它之的背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下注对象。
可能是伊稚斜,也可能是单于庭某个不甘寂寞的贵族,甚至可能是军臣某个看上去忠诚可靠、死心塌地的心腹。
谁知道呢?
匈奴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背叛与再背叛,夹杂了阴谋与清洗的史册。
从冒顿单于到现在,直到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匈奴内部政变和相互倾轧的记载就不绝于书。
前一秒还是盟友,后一秒就拿刀子捅对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是由匈奴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单于虽大,虽强,但内部的山头,却也不弱。
不仅不弱,甚至有好几个,都能对单于庭构成威胁和挑战。
就连中国,遇到这样的局面,也马上就会出现唐末的藩镇割据,民国的军阀混战。
更何况,赤裸裸的信奉肉弱强食,优胜劣汰的匈奴?
刘彻非常清楚,当匈奴的老上单于去世,但在老上死前,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匈奴的体制,使之成为一个类似辽金或者满清那样的中央集权型政治实体。
那么,匈奴人的命运,就永远无法改变了。
因为,老上是最后一个可以依靠个人威望和魅力,强行将匈奴回炉再造的政治强人。
至于现在的军臣?
刘彻看着卢它之传回来的情报。
“不过是一个依仗父辈余萌,毛手毛脚的政治糙货!”刘彻不屑的评价道。
卢它之传回来的情报非常详细,详细到了匈奴与乌孙交恶的前因后果都说明了。
乌孙人拒绝与匈奴联合西征,同时举族放弃了通向西方的道路,迁徙至了西域南方,扼险而守。
这让军臣勃然大怒,认为乌孙人背叛和羞辱了自己。
于是,下令攻击……
然后,两个万骑在乌孙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虽然损失很小,大概也就损失了几百人吧。
但这对匈奴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这从军臣气急败坏的将白羊王也调去西边就能看出来。
要知道,白羊、楼烦,这两个部落,向来就是匈奴最能打,最强大,最精锐,作战能力也最强的王牌。
历史上,胭脂山之战,霍去病面对的就是白羊与楼烦两个部落的主力,并一举在正面的白刃冲锋中,彻底消灭了这两个部落的有生力量。
从而打断了匈奴人的脊梁骨。
正是那一战之后,一汉当五胡的神话诞生了。
而白羊部落,作为匈奴双头鹰政策中戒备和警示以及入侵汉室的绝对主力,被军臣调去西方。
这等于匈奴人的东方部落,露出了它柔软的腹部。
只要刘彻愿意,随时能发动河套战役,收复河套。
只是……
“朕想要的不仅仅是河套啊……”现在出兵,百分七十以上的可能性,刘彻能一举收复河套,获得那个对汉室极为重要的养马地和战略支撑点。
但这样一来,也等于拉开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刘彻可没那么傻,更不会跟军臣一样,为了一点点利益和一时之气,就不顾战略和全局。
是的,军臣犯下的最大错误,不是攻击乌孙。
而是主次不分,战略定位不清晰。
对匈奴来说,他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西征。
既然要西征,那么就不该将力量浪费在乌孙人身上。
这就好比二十一世纪初,米帝说,哥要打萨达姆,谁赞成,谁反对?
除了英国,法德明确表示反对。
结果……
米帝压根无视了法德的反对,拉着英国强行开了伊拉克副本,世界看到的,依然是米帝威武霸气,横扫萨达姆弱鸡,法德两国战战兢兢,最后还是得抱爸爸大腿。
而军臣现在做的事情,却是看到乌孙反对,立刻抛下西征的主题,回身去揍乌孙。
这就跟米帝当初,没有去开伊拉克副本,而是大喊一声:欧陆风云一样逗比。
刘彻觉得,倘若他是军臣,那么,肯定就会不管乌孙人,直接率军西进。
反正,乌孙人让开了道路,也没有拦着不让匈奴西征。
只要西征顺利,吃到了好处,还怕乌孙人不乖乖的跑来抱大腿,分一杯羹?
如今倒好,好处没吃到,平白的逼反了一个盟友——虽然乌孙人是个特别不靠谱的盟友。
但这个世界上真有靠谱的盟友吗?
苏联被大波波坑的死去活来,米帝被英法德各种扯后腿,下绊子。
天朝的盟友更是一个悲剧。
兄弟加同志,最终兵戎相见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所以,盟友那玩意啊,就是摇旗呐喊的。
能给你摇旗呐喊,不反对大哥布种天下,制霸全球,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了。
不能奢求再多了!
匈奴人犯蠢,刘彻也乐得看戏。
只是,朝堂上的将军就没有刘彻这么好的脾气了。
大家一看,你匈奴居然把白羊调走了?
河套那里就剩下昆邪跟休屠这几只弱鸡?
大家纷纷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趁着这个好机会看,把河套故地收复,那死后怎么有脸去见祖宗跟历代先帝?
一时间,战争的叫嚣,不绝于耳。
甚至就连故丞相,故安候申屠嘉,也拖着老朽的身子,长途跋涉,来甘泉宫找刘彻谈心了。
河套,这颗塞上明珠,是中国失落在草原的王冠。
没有人不想将它拿回来,戴在自己头上,告慰先人和亡灵。
而拿下河套,也能使得汉室的边疆局势大为好转。
匈奴人从此再也没有办法威胁到长安的安全了。
第611章 决断
老实说,看着地图上的河套,刘彻也是怦然心动。
好几次,都差点下令召集将军,召开御前军事会议,部署河套战役的准备情况了。
毕竟,匈奴人犯二,把白羊王和他的部族精锐调离幕南。
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
一旦,西方战事平定,白羊部族回归,再想动河套的主意,就有些难度了。
但刘彻最终还是强行靠着理智,压下了冲动。
因为他很清楚。
虽然白羊部族主力西征,匈奴的幕南力量,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弱时期。
汉军只要做好计划,调集全国精锐,选择一个出其不意的时机。
几乎可以说,能很轻松的夺回河套。
就昆邪和休屠那两个部族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守住河套地区。
而一旦夺回河套地区,那么,汉军就获得了一个前出草原,甚至将触角伸向西域的支点。
打开地图,就能很轻易的看到。
在黄河的上游,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的“几”字形地区,就是整个北中国,乃至于整个东北亚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无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南方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上,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谁就能制霸亚洲,无敌天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这个时候,河套地区,其实并不是全在匈奴人手里。
准确的说,汉匈双方瓜分了河套。
云中郡的大部分辖区,就是河套的一部分。
目前这个结果,是当年,平城之战后汉匈妥协的产物。
平城之战后,汉军继续作战,消灭和驱逐了包括陈烯、卢绾在内在叛军,因此趁势拿下了当时陈烯、卢绾叛军控制下的云中郡。
当然,匈奴也不差,他们的势力,依然留在部分交战区。广大的黄河以南的地区,明面上听命长安,背地里跟匈奴眉来眼去,狭寇自重的家伙也不在少数。
但到了刘彻的祖父,太宗孝文皇帝上台后,就不认这个账了。
借口右贤王袭杀汉吏,侵略汉地,发动河南战役,彻底将匈奴在长城内的势力和跟匈奴眉来眼去的那些家伙连根拔起。
从此,汉匈之间的地盘基本划定,至今没有改变。
目前来说,汉室大约控制了河套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的地盘,其中大部分在长城内或者在长城要塞的保护之中。
但也有些突出部,暴露在辽阔的草原上。
譬如马邑城,就是一个在秦长城范围之外的城市。
历史上,小猪选择在马邑设伏,军臣最终识破,原因也在于此。
看着挂在甘泉宫的寝殿墙壁上的那几幅巨大的木制地图,刘彻也是忍不住的吞了吞口水。
自赵武灵王以来,河套,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牧大军和蒙恬大军,先后代表诸夏,统治着当地,威慑着草原上的蛮族,使之不敢南下牧马,更别说侵袭和骚扰汉地了。
可惜,秦王朝崩溃后,河套地区就被匈奴人所夺。
平城之战后,借助当时对匈奴的有利形势,汉军在匈奴的嘴里,强行夺回了云中郡,仅此一点,汝阴文候夏侯婴就足以名留青史。
可以想象,当年夏侯婴,若是稍微怂一点,或者胆怯一点,不敢当着匈奴人的眼皮子底下,对陈烯和卢绾叛军下死手。
今天的汉室,就将要面临无比庞大的外部威胁。
没有云中郡的掩护,整个长城防线,就要退后一百里,重新构筑新的防线。
甚至晋阳和太原,都可能成为前线。
所以,民间亲切的尊称夏侯婴为滕公,在广大的北方地区,至今仍然有许多的滕公祀,香火祭祀,终汉不绝。
有夏侯婴榜样在前,朝中大臣、将军,自然做梦都想要跟夏侯婴一样,名留青史,受万世香火祭祀。
更何况,收复河套,意义重大。
铁定能给家族和自身带来无穷的利益。
保守估计,只要收复河套,汉室起码就要诞生十几位新列侯,同时还有更多的老牌列侯能借助此战的功绩,增加自己的封邑,权柄和地位。
更能福及子孙。
好处这么多,难怪朝臣和将军们群情激奋。
主和派和绥靖派,几乎溃不成军。
若换一个人,说不定,就会被朝臣和舆论的意见绑架,发动河套收复战役了。
好在刘彻很清楚的知道。
拿下河套,只会造成一个战术胜利和一定的战略优势以及先手。
但却一定会激怒匈奴,使之同仇敌忾,掉头南下,汉匈大战,不可避免,一定会全面爆发。
从新化到河套,在右北平到代北,整条长城,都会烽烟四起。
若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
但问题就在于,目前的汉室和汉军,还不具备能跟匈奴决战,并且可以战而胜之的能力。
所以,贸然发动河套战役,只会造成一个结果:汉匈战争,肯定会跟历史上一样,打成一个消耗战,持久战,没有个十几二十年的拉锯,根本分不出胜负。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汉军,会丧命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之中。
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汉室的经济和财政以及民生,肯定要被拖累。
至于匈奴服软?
呵呵……
历史上,从马邑之谋后,匈奴经历了军臣、伊稚斜、乌维、儿单于、呴湖犁等九代单于,有过投降的吗?
哪怕是在乌维死后,匈奴五年内换了三个单于的危险之时,匈奴人也依然选择继续作战。
刘彻清楚的记得,历史上,在那个困难时期,匈奴人表现出了比中国儒家所说的忠贞之义还要团结的君臣关系——儿单于即位后,小猪派了两拨使者前去匈奴,一拨去给单于吊唁,一拨去给右贤王吊唁,企图离间匈奴君臣。
但,当时的那位匈奴右贤王,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他将所有的汉使,全部送去给儿单于。
这在以背叛和弑君作为传统的匈奴,是很难想象和极为特殊的例子。
在那个时期的匈奴人,表现出了极高的团结和忠诚。
面对一个这样的敌人,刘彻知道,要嘛不打,要打就必须速战速决。
一战就打掉匈奴的脊梁骨,第二战就要上演漠北决战,第三战就要西进,断绝匈奴与西域之间的联系。
然后收紧绳索,把匈奴人饿死在幕北。
不能做到三战就灭匈奴,刘彻不会轻易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第612章 定策(一)
然而,很多事情,刘彻都没办法跟自己的臣子说的太过仔细。
就算说出去,估计信的人也没几个。
就在刘彻伤脑筋的时候,来自新化城的报喜捷书,终于抵达了刘彻的御前。
“一网获鱼近百石?”新化城的捷报,让刘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汉制,一石四钧,一钧三十斤,一石合一百二十汉斤。
汉代的一斤,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半斤左右。
换句话说,一石等于差不多后世的三十公斤左右。
一百石,就差不多是三吨了!
三吨鱼是什么概念?
在后世的2013年,天朝年人均肉食消耗62公斤,其中鱼类消耗二十六公斤。
目前汉室人口大约在四千万到五千万之间。
平均人年肉食消耗可能不足一公斤。
换句话说,假如新化城没有撒谎,那么,刘彻只要撒个两万次网,就能满足目前的全国肉食需求!
要是能撒上十万次网,那就立刻能赶英超美,跑步进入三代之治。
怎么想,都觉得,这个一网获鱼近百石,都不那么靠谱。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消息还是暂时转移了一下朝臣的注意力。
毕竟,新化城那边,刘彻早就放过风了。
那个地方的许多地区,都将作为列侯们的额外食邑之地。
原本,很多列侯的印象中,新化那样的化外荒服,蛮夷之地,能有什么好东西?
也就一个人参跟皮毛让人有些印象。
但,天寒地冻的,谁愿意去?
许多列侯都是准备把不受宠的儿子什么的往那边一扔,当个备胎和后手。
但此刻,听说了新化城居然一网就从河里面捞上来差不多一百石鲜鱼。
无数人都只觉得自己的小心肝扑通扑通的直跳。
肉这个东西,无论是什么肉,都是值钱的。
哪怕是最粗鄙的猪肉,也要十钱一斤。渭河中的鲜鱼,在集市上,一斤至少五钱起,那还是杂鱼,若遇上特别适合做脍的大鱼,起码十五钱一斤起。
再怎么样,那河里的鱼,晒干了卖到长安来,一斤鱼干也能卖个十钱吧?
如今,粟米一石才五十多钱。
一亩地一岁产出不过一百余钱,加上大豆、秸秆和干草什么的,收入撑死了也就两百钱。
换句话说,若是自己家的封地毗邻那条产鱼的河流。
一年下来,只要从河里扒拉上个千把石鱼,晒成鱼干,卖到内陆,一岁起码进账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可比得上一个食邑万户的大国岁入了!
更别说,当地的山林中,还有人参、皮毛这样的特产,土地里也好歹能有些产出,林子里的木材,据说百年,千年的巨木,都很常见。
这帐一算下来,许多列侯,都是喉咙猛咽口水。
受此影响,对河套问题的关注,就开始下降了。
满长安都在议论新化和那条一网就能捕鱼近百石的黑水河。
但这个消息也就只能分散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墙头草和纯粹自私自利,只想捞好处的列侯和大臣。
对于那些野心勃勃或者说,感觉自己身负使命的人来说,就算新化城那里发现一个储量百万吨的金矿,那又如何?
后世的天朝,有将军说:宁可弯弯不长草,也要拿回弯弯岛。
在如今,也有很多人,深深的明白,河套对于中国,对于汉室的重要性。
后世的弯弯岛重要,那是因为它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扼住天朝挺进大洋的咽喉要地。
而此时的河套,却比后世的弯弯,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意义更大。
因为,长安到云中郡,走直道只要三天。
换句话说,河套一天不收复,长安就一天还在匈奴骑兵的威胁之下,只要河套依然在匈奴手中,汉室就只能被动防守,没有主动攻击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个将军或者统帅,敢冒着长安有失的风险,去草原上跟匈奴人刚正面。
这从汉室的兵力部署上就能看出来。
整个长城防线的重兵集群和预备队,几乎全部部署在云中、代北和陇右。
历次战争与冲突的经验,也告诉汉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安和关中的安全。
因此,新化的消息,只是让那些墙头草跟随大流的家伙稍微分心了。
但以老丞相申屠嘉,曲周候俪寄、俞候栾布为首的主战派老将们,却依然不依不饶的继续来甘泉宫游说。
尤其是申屠嘉,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又中过一次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
可能是两三年,也可能明天就醒不过来了。
这位十七岁就跟着高皇帝刘邦打天下,几乎参与了汉室立国以来的全部对匈奴战争的老将军,做梦都想着看到河套重回中国怀抱。
用申屠嘉自己的话说是:朝闻王师复河,昔死可矣!
对申屠嘉来说,只要亲眼看到,河套收复,那么就算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面对态度坚决的老将们还有群情激奋的将军们,刘彻没有办法。
只能召开一次御前会议,来统一思想。
于是,刘彻在七月十三日,于甘泉宫的北殿,召开了这次注定影响深远的军事会议。
与会者,除了申屠嘉、俪寄、韩颓当等主战派外。
还包括了主和派和绥靖派的大臣代表。
以及,南北两军的校尉以上军官、丞相周亚夫为首的文职将军们。
另外,羽林卫都尉义纵也被从云中郡调回,同时还有奉命回长安述职的云中郡郡守魏尚、陇右郡郡守张赫等数位边郡主官。
同时,还有宗室的几位长者。
一时间,甘泉宫中将星璀璨,名将如云。
许多后世威名赫赫的大将、名将,在这个时候,只能是在人群里当个打酱油的路人甲乙丙丁。
譬如李广只能坐在末席,当个背景。
程不识,甚至连个位置都没有,只能跟着一帮校尉,站在殿中的两侧,充当酱油,若无意外,他连发言的机会都不会有。
倒是,太史公司马迁,跟着他的老爹,坐在殿中的一块屏风后面。
司马迁今年已经快六岁了,按照太史公家的传统,已经够资格,能跟随父亲,感受一下汉家威仪,为将来接班做准备。
第613章 定策(二)
踏着台阶,刘彻一步步走到御座前。
甘泉宫在本质上来说,只是皇室的度假避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