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613章 定策(二)
  踏着台阶,刘彻一步步走到御座前。
  甘泉宫在本质上来说,只是皇室的度假避暑行宫。
  兼之,甘泉宫是在秦代的林光宫和甘泉前殿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重要的是,当时重修甘泉宫的时候,正好碰上了汉室闹经济危机,关中斗米三千钱,丞相上朝都是坐牛车。
  所以,甘泉宫在重建时,基本上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尽量利用秦代的完整宫殿设计以及材料。
  于是,甘泉宫就成为了汉室最随意的一个宫殿群。
  随意到什么程度?
  就在甘泉山的山脚下和旁边的山谷里,有一堆的列侯别苑。
  皇帝夏季来甘泉宫避暑,这些家伙也跟着跑过来泡温泉。
  前世,窦婴那个家伙就在刘荣自杀后,跑到甘泉山这里的别苑,闭门不出,号称要做隐士。
  但问题是——你要做隐士,去终南山啊,跑甘泉山做咩?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的额头上写了一行大字:我就是要让皇帝知道,他错了!
  然后,醒悟到这一点的窦婴,立刻就屁滚尿流的重新出来做事了。
  而具体到甘泉宫本身的设计布置,也同样随意的很。
  就拿皇帝的御座来说吧。
  北殿这里的御座,已经算是甘泉宫里最高的一个了。
  但也只有五五二十五阶的台阶。
  这对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彰显自己高大上的皇帝,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甘泉宫在历史上,在小猪时期,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
  山脚下跟山谷里的列侯们的违章建筑,基本全部被强拆。
  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明光宫、居室、通灵台以及皇家植物园——木园,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仙草园。
  但刘彻就无所谓了。
  他甚至觉得,甘泉宫这样的设计很好。
  能让皇帝与国家的统治阶级列侯们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也能随时随地的,在列侯们的中间掺沙子,保持皇帝对贵族们的控制。
  作为皇帝,可以远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但绝对不能远离大臣和贵族。
  一屁股坐到御座上,刘彻抬起头,看着满殿的武将列侯,对自己行礼参拜:“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免礼,平身,赐座!”刘彻淡淡的道,等到大臣们都坐好或者按着次序站好。
  刘彻才道:“近日以来,朕闻之,朝野多有舆论,谓之曰:匈奴即暴且虐,天必予大罚齑之,今匈奴西征,王师当出云中,复故秦赵之九原,上应天命,下合黎庶,朕今日命众卿前来,就是想听听,卿等的意见……”
  众臣闻言都是临襟正坐。
  自汉室立国以来,针对匈奴问题,召开过三次重要的御前军事会议。
  从战绩上来说,目前主战派以二比一的优势,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唯一输掉的那一次,还是在吕后时期。
  但,在实际上来说,主和派在过去三十年,才是朝野的主流。
  甚至就连天生狂热的喜好战争的列侯阶级们,也有许多坚定的反对对匈奴作战。
  在经历了平成之战后,汉军的缺点暴露无遗。
  庞大的笨重的步兵集群,机动性太差,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远远跟不上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
  内线作战,还能依托城市和要塞,一旦出去跟匈奴人刚正面,就是送菜。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将军,都不会去打一场必输的战争。
  是以当初,在冒顿粗暴无理的挑衅和侮辱的时候,一向是大老粗的灌婴,强行给吕后泼冷水,打消了吕后的战争意图。
  那么问题来了,主战派到底是怎么赢下来另外两次的?
  答案很简单,皇帝亲自下场拉偏架,力排众议,以皇帝的威权,强行通过了战争决议。
  太宗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甚至穿上甲胄,配上天子剑,亲临军营,慰问士卒,鼓舞士气。
  能让皇帝做到这个地步,主和派的势力之强,可想而知。
  但如今的局势,却已经反转过来了。
  通过太宗和仁宗皇帝两代人三十年的积累。
  尤其是刘彻上台后这两年,不断的武装军队,加强军队的作战能力,扩建骑兵部队,广修马场。
  到现在为止,汉军已经拥有一支八万人的装备了马镫、马鞍以及马蹄铁的新式骑兵。
  尤其是夏胭脂嫁过来后,陪嫁来的奴隶和骑兵,教会了汉军几支主力,如何在草原上寻找水源,辨识方向。
  现在,列侯们和将军们虽然觉得,假如要跟匈奴拉开架势,进行决战,可能不一定能百分百取得胜利。
  但是,假如只是收拾没有了白羊部落的河套之敌。
  那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甚至有人觉得,可能会一战而定。
  就像去年的义纵徐悍灭亡卫氏朝鲜一样。
  而匈奴主力远在西域,等他们反应过来,河套都进了汉室嘴里了。
  最重要的还是义纵徐悍灭亡朝鲜,让汉室的军方,忽然间就觉醒了自己的本能。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所以,朝野局面立刻就发生了逆转。
  大量的主和派,迅速改变立场,变成了一个战争贩子。
  这一点都不奇怪。
  以前他们主和,只是因为,没有胜利的把握,失败的可能性却很大,没有人敢担战败后丧师辱国的风险。
  如今,随着汉军的实力迅速增强,各种新式武器和装备都投入使用。
  加上去年,不费吹灰之力,仅仅用了一次武装游行的灭亡了卫氏朝鲜政权。
  这让许多人都开始膨胀起来。
  而匈奴人在最近几次汉匈交往中的退让,也让人觉得,匈奴人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当年,平城之战的时候,带着大量步兵的汉军,尚且跟冒顿来了个五五开。
  如今,八万铁骑在手,以举国之力,对付河套之敌,还不是手到擒来?
  对于中国士大夫贵族们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建立一个天朝上国,让八荒六合,统统臣服的诱惑,是无法阻挡,也无法抗拒的使命。
  在这一点上面,除了墨家外的诸子百家,意见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出现在刘彻面前的局势就是,主和派已经全面崩盘。
  以往的主和派的中流砥柱,将军列侯们,集体转向,成为了战争贩子。
  至于舆论……
  你能指望那些满嘴嚷嚷着“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的儒家学者,还有坚决要求将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军事机器的法家出来主导和平?
  甚至就连一力排斥战争,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其实也在暗地里推波助澜。
  至于你问为什么会这样?
  只要看一看匈奴的体制,就知道,任何一个真正的墨家门徒,都不会坐视匈奴人的暴政继续下去。
  兼爱非攻,首先要兼相爱啊!
  更何况夷狄无人权,这是诸子百家的共识!
  兼之,实际上现在的墨家,已经被刘彻改造成了一个类似米帝的军工复合体那样的组织。
  墨家现在的复苏和兴盛,来自于军队和少府对墨苑的技术需求。
  在秦代的时候,墨家就已经知道,在这样的局面下,自己应该怎么办了。
  墨家爱好和平?
  这大抵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了。
  恰恰相反,经过了秦的兴盛和汉的衰亡后,墨家的门徒们,可没有人想再回到过去那种传承艰难,没有支持的局面。
  墨苑方面虽然没有在战和问题上表明自己的意见。
  但他们悄悄的将第一具合格的水力锻压的胸甲给弄出来了。
  这其实就是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就如同他们的前辈在给秦国的七代君王打工的时候一样:兼爱非攻,咱们还是提倡的,这毕竟是祖师爷的招牌,但只要俺们不亲自去上战场,那就不算违背兼爱非攻的原则。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学派或者思想,他们首先会考虑的绝对不是什么原则立场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们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存活,然后是壮大。
  至于原则立场节操那是什么?
  至于黄老派?
  在列侯们都倒戈了以后,你还能指望这些同样是列侯阶级和勋贵集团一员的老爷们出来主持公道?
  要知道,黄老派虽然主张无为,但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无所不为这四个字。
  正如司马谈总结出来的黄老思想特征: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而为,无常势,无常形……
  更何况,在实际上,黄老学和法家,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一个主张政府无所不管,另外一个强调,只要法律没规定,那就不要去管。
  因此,刘彻深知,想要让目前狂热的战争叫嚣冷静下来,非常有难度。
  将军们想要立功封侯,贵族们希望借助战争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大臣们希望能用一场胜利,洗刷过去的耻辱,顺便让自己名留青史,就连民间的舆论,也普遍呼吁战争,要求报仇。
  大复仇主义的文化熏陶之下,以及国力增强带来的军队自信心和实力的增加。
  在实际上使得,汉匈之间,在日益接近战争的边缘。
  历史大势,滔滔而来,如同一个巨大的车轮。
  任何想要阻挡它前进的人,都要变成一个可笑的堂吉诃德。
  所以,当丞相周亚夫第一个出列出来奏报的时候,他说出来的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启奏陛下,昔者,奉春君,与高皇帝建言曰: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七百里,轻骑一日夜可以至秦中。今匈奴虽已逐出河南,然其于河套,置有休屠、昆邪、楼烦、白羊四王,轻骑三日可至萧关!陛下曾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今陛下卧榻之侧,有虎狼酣睡,臣窃以为,为万世计,当兵出云中,复我九原故土,逐匈奴于黄河之外!”
  周亚夫的话,也算是代表了长久以来的汉室君臣共识了。
  匈奴人霸占着河套地区,就像一柄达克摩斯之剑,悬在汉室的头顶上。
  要说汉室君臣能放心,那才叫见鬼了!
  河南之战后至今二三十年,汉家君臣,没有一天不想收复河套,让长安远离匈奴骑兵的威胁。
  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稷安危的根本之要。
  哪怕就是过去的主和派们,在他们最强盛的时候,也是说要加强军备,防御匈奴的。
  这也是汉初主和派跟后世的绥靖投降派的最大差别。
  汉初的主和派们之所以主和,那是因为,在正面消耗,损失太大,也消耗不过匈奴。
  但他们在主和的同时,从未放弃整军备战,来日复仇。
  就像周亚夫所说的那位奉春君。
  此人本姓娄,名敬,后被刘邦赐姓刘。
  他就是汉室主和派的祖师爷跟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
  但哪怕是刘敬,在制定了和亲政策后,从匈奴归来,立马就建议实施强本弱末政策,加强关中的力量,防备匈奴。
  周亚夫之后,申屠嘉也道:“陛下,老臣曾亲于吕后之时,立于东宫军议之中,彼时,匈奴冒顿,以言语辱及吕后群情激奋,众皆曰:可战,独颖阴懿候灌公讳婴执剑而立:有敢言战者,皆曰可杀,吕后于是乃止,事后,臣私下独与灌公议之,灌公对臣曰:岂非不战乎?事不可为也,若遗吾骑兵三万,战将十人,当可出塞北击匈奴,取其单于之头,悬于北阙!今陛下铁骑八万,带甲百万,雪平城之耻,复吕后之仇,正在当时!”
  申屠嘉的话,也让许多的将军列侯,都心生共鸣。
  尤其是在长城上吹风沙的将军们,更是感同身受。
  大家在匈奴人面前,憋屈了几十年,忍耐了几十年,多少手足同袍,死在匈奴人的袭击之下。
  谁愿意一辈子缩在长城之内。
  男子汉大丈夫,本当快意恩仇。
  对于匈奴,大家都觉得,是时候让匈奴人知道我们的厉害了。
  八万换装了全新装备的骑兵,就是大家的底气所在。
  全新的装备和全新的战术,使得每一位汉军将领,都确信,自己确实已经拥有了对匈奴的战术和装备优势。
  更何况,匈奴人在幕南,兵力出现了空虚。
  趁他病,要他命,是每一个合格的将军的本能。
  至于和亲条约什么的?
  那不就是一张擦屁股都嫌太硬的纸吗?


第614章 定策(三)
  刘彻听完申屠嘉的发言,缓缓的抬动了一下手臂。
  对匈奴复仇,同样是汉室王朝的政治正确。
  从刘邦开始,这个使命就已经深深印刻进汉室王朝的骨髓之中。
  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公开放弃对匈奴的复仇战争。
  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放弃对匈奴复仇。
  道理也很简单。
  这个世界只能有一个老大,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刘彻不能拒绝将军们的提议。
  刘彻站起身来,看着群臣,朗声道:“高帝遗朕平城之忧,吕后单于书绝勃伦,朕一日不敢或忘!”
  这个态度是一定要表的。
  也是维系君臣关系的基石。
  “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刘彻继续道:“仲尼曾曰:十世之仇,犹可复也,是以朕即位以来,赏励士卒,任用贤将,开考举,广开言路,遍取英才,轻徭薄赋,鼓励农桑,以劝耕为要,为的就是来日,提兵北上,执单于于朕御前,献俘于高庙!”
  刘彻这番话,算是说到了群臣的心坎里面去了。
  北上出塞,击败匈奴,雪吕后之耻,复平城被困之仇,这就是当前汉室军方的主流意见和民间的共识。
  六十年前的平城之战,汉室不清楚,匈奴人是怎么想的。
  但反正,汉室这边是不服气,也不甘心的。
  明明打了个五五开,却受限于经济和政治,只能低头认怂,签订屈辱的和亲条约,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任何一个骨气有尊严的人,都不会舒服。
  更别说之后几十年,匈奴人隔三岔五就要来撩拨一下汉朝。
  十四年前,匈奴火烧回中宫,五年前,大掠边郡,士卒死伤数以千计。
  从云中到右北平,自渔阳至邯郸,跟匈奴有血仇的汉室臣民,不计其数。
  而南北两军,有超过七成的兵源和军官,来自这些地方。
  这就是使得,汉室的主战派,拥有了最稳固的基本盘。
  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这股庞大的力量的声音。
  听着天子的话,主战派们欢欣鼓舞,意气风发。
  但刘彻却将话锋一转,道:“只是,孙子曰:主不可因怒而兴师,自古以来,大国征伐,皆以庙算为先,庙算多者胜!”
  “欲伐匈奴,不可不庙算布置,审视敌我!朕身为民父母,也不可不为臣民性命谋算!”
  这两句话让原本有些黯然神伤的主和派,一时间都昂首挺胸起来。
  至于主战的大臣将军,则有些忐忑。
  但没有人能反对天子的说法。
  自春秋以来,庙算布置,就是国家级别的军事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经过司马骧且、孙武、吴起和孙膑等先贤的发扬,庙算在此时,已经成为军事行动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所谓庙算,最开始是带有严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行为。
  夏商周时,每次军事行动都要卜卦、祭天,求问鬼神,得到吉兆,才会出兵。
  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攻伐兼并,中国战争的艺术和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到今天,庙算已经褪去了它的大部分迷信色彩,成为了国家战略布置的代名词。
  典型的例子就是秦赵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在战前和战时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商议和针对战争的推演。
  秦廷方面更是几乎动员了全国的所有力量,将它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口,每一粒米,都进行了全面的动员。
  为了不让赵国知晓秦廷的布置,秦国甚至下达了严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杀无赦!
  赵国方面也不例外。
  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在当时,赵国已经很重视战略布置了。
  而在汉室,庙算布置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三年前,吴楚叛乱,周亚夫领军平叛前,就是先跟刘彻的皇帝老爹,密议了数天,君臣相互坦承,交代各自的要求和底线,并对战事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推演。
  正是这样的战前预估与预算,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吴楚之乱三月而平,庙算布置好,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因素。
  不然,要是梁国一告急,周亚夫就被逼着去救睢阳,吴楚之乱指不定要闹成什么样。
  而刘彻,则想更进一步。
  将后世的参谋联席会议机制引入汉室。
  将庙算这个词汇,进行更细致和更深入的再理解。
  于是,刘彻拍拍手,少府令刘舍立刻就心领神会,命人将一副巨大的纸质地图,抬进了殿中。
  这是史上第一副,绘制在纸质材料上的地图。
  它由两个巨大的木轴卷在一起。
  这两个木轴长达七尺,卷在一起的纸张,是少府方面开发的厚皮纸,这种纸,比起现行的白纸,更厚也更粗糙,但却是很适合用来绘制地图。
  但这样一来,这副地图就变得很重了。
  它是由四个人抬着抬进的殿中。
  刘彻挥挥手,刘舍就让人将这地图打开。
  两个宦官拉着地图的两轴,缓缓的将之摊开。
  于是,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副长达十余丈,宽约七尺的庞然大物。
  上面,山川河流,城市湖泊,一览无余。
  巍峨的长城,沿着山峦的线条延伸,将这个地图一分为二。
  汉朝在左,匈奴在右。
  一个又一个的木制人偶,在少府官员的布置下,出现在了地图上。
  刘彻走到这副巨大的地图前,看了看,非常满意。
  这副地图,应该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最清晰的军用地图了。
  许多新的地图绘制技术和新的标准在这地图上使用。
  譬如,出现了等高线,比例尺以及各种符号的解释标注。
  而那一个个人偶,则代表了一支支汉匈双方的军事力量。
  在汉室这边,自云中以南,猬集着一支庞大的军队。
  汉室的野战主力军团,句注、飞狐、北地、细柳、灞上、棘门依次排开,而长城的驻屯军,则依托与长城防线,散布在长达千里的边境上。
  而匈奴方面,限于情报和信息的来源,只能将目前已知的匈奴幕南部族和其大概兵力和位置布置在地图上。
  但,仅仅是这样,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武装力量。
  仅仅在河套方向及其附近,匈奴就有六个人偶在相互守望,从右北平到云中的漫长边境附近,还有十多个人偶,散步在草原各地。
  在腹心深处,匈奴庞大的幕南集群,让人望而生畏。
  刘彻拿起一个人偶棋子,道:“句注军,有兵,万一千七百人,骑兵五千,去年皆已换装,然,句注在雁门,负有守备之要,因此只能调动最多三千骑兵!”
  “飞狐军,有兵八千七百人,其中骑兵三千,今岁四月完成换装!”刘彻又将在句注身后的飞狐军的人偶拿起来:“然,飞狐乃天下要塞,负山河之重,轻易不可动!”
  刘彻于是将这枚人偶放下。
  飞狐军的驻地,是著名的广昌县,在后世,此地名曰保定。
  早在楚汉争霸时,郦食其就曾对刘邦建议: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飞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到危急时刻,此地驻军就不会调动。
  三年前吴楚之乱,飞狐驻军就一个兵也没有调动。
  刘彻将视线北移,放在北地身上。
  这里有着汉室最大最强的骑兵集群。
  北地郡及其周围的陇右,代上,汉室在那里拥有二十多个马场,以及多达三万人的骑兵。
  最重要的是,这支部队,从来都是汉室的预备部队。
  换句话说,他随时可以调动,他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两个月前,义纵奉命前往云中,沿途经过北地,然后义纵回报刘彻:北地兵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国有事,必用北地军!
  事实也证明了,北地军始终是汉室军事力量中的王牌。
  从吴楚之乱,到征伐朝鲜,乃至于历史上小猪与匈奴的番战,北地军的身影都活跃于其中。
  甚至,刘彻现在的宿卫武装力量,虎贲与羽林两军中,五成以上的军官,是从北地抽调的。
  在历史上,北地郡和陇右郡以及代上的军事贵族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千年,主宰着王朝兴衰。
  刘彻拿起这枚人偶,将之推到云中城上。
  “北地、陇右及代上,可出骑兵两万!”虽然咬咬牙,在这个地方,汉室动员出一支五万人的军事力量,也不是不可能。
  但那样的话,等于杀鸡取卵,没有那个理智的统治者会干这种蠢事。
  战马,士卒和军官,都要留下种子,才能有未来可言。
  “至于细柳、灞上、棘门以及南北两军,还可再出骑兵一万五千人!”刘彻说道。
  细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