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皇帝-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拿下长城防线,匈奴人付出的代价,一次比一次高。
五年前,右贤王入侵,好歹还逼近了汉朝的核心地带,吓得汉人不得不举国动员。
五年后的今天,与当年右贤王南侵兵力相当的匈奴军队,却被汉朝人包围在了马邑城下。
甚至折损了折兰部族。
而匈奴骑兵的马蹄,却连长城上的灰尘都没够到!
长此以往,再过五年,汉军岂非是能出塞,直逼匈奴的核心,与匈奴骑兵在广袤的草原上竞技?
军臣的内心,对此忧心忡忡。
然而明知如此,军臣却发现,自己似乎对此毫无办法。
甚至于,他不能将单于庭的主力,放在南方,跟汉朝对峙,以保证草原的安全。
这既是经济原因,也是政治原因。
在经济上,匈奴帝国承担不了十几万主力骑兵,长期驻屯在幕南带来的沉重负担。
在政治上,军臣也没办法更改自己既定的战略。
那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等于告诉其他人——单于犯错了。
而犯错的单于,活不长!
在这个世界上,莫说是一国君主了,就是普通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公开承认和检讨错误的人,也没有几个。
而在政坛上,犯错之后,死不承认,摆出一副死猪开水烫的架势,哪怕头撞南墙,也绝不会回头的个人或者利益集团,从古自今,层出不穷。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军臣不会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汉朝皇帝……”军臣在心里喃喃念叨起来。
他明白,且清楚,现在,这个世界的霸权,已经在向汉朝转移了。
马邑之战,以最清楚的事实,告知了每一个人——汉朝已经获得了在汉匈关系中的主动权。
匈奴虽然依然在骑兵的数量上占据优势。
但,匈奴帝国只用几万骑兵甚至一个部族的骑兵,就耀武扬威的在长城边境肆虐,甚至侵夺汉朝边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今以后,汉朝不再需要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防备从北方来的骑兵。
他们今天能在马邑城下围歼超过四万的匈奴精锐,明天,同样能在云中或者上谷,围歼相同甚至更多数量的匈奴军队。
他们甚至可以将战火,烧到草原上。
汉匈两国的攻守之势,已经转变。
汉朝获得了战略进攻权!
就像过去的匈奴骑兵一样,沿着漫长的长城防线,汉朝的骑兵,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塞,来塞上草原,引弓之民的国家旅游、打猎、观光。
更可怕的是,匈奴没有长城,所以,连预警的时间和机会也没有。
汉朝骑兵一出塞,通常就可能捅穿某一路的匈奴部族。
不止是农耕文明害怕被游牧民族的骑兵侵略和打击。
游牧民族,在强盛的中原帝国面前,其实更加脆弱!
在百五十年前,中原的燕赵军队,横扫着整个大草原。
赵将李牧,燕将秦开,用着包括匈奴在内的许多部族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甲胄。
短暂统一的秦帝国,更是吊打了全世界。
秦军的长城兵团,直接把要塞修到阴山脚下,整个幕南,连一个放牧的游牧部族也没有。
秦军每年光是在阴山脚下,就要砍掉几千个脑袋。
今天,强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央帝国,再次露出了它那狰狞的爪牙和残暴嗜血的一面。
“不敢南下牧马”的恐惧,重新浮上了军臣的心头。
让他回忆起了,那些老辈的传说和神话故事里的那些来自南方中原的强大军队的身影。
以及那些隐藏在这些故事和传说的某个细节中的不经意的描述——因为没有足够的母乳,婴儿饿的整日整日嚎啕大哭,吃不到鲜嫩青草的牲畜,成批成批的饿死。
偶有几头健壮的,就会成为部族的希望。
就是奶酪和马奶酒,也成为了贵族们的珍馐。
单于的餐桌上,只有少量的肉干。
所有的部族,都奄奄一息。
不得不向更遥远的西方和北方迁徙。
军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这种灾难,距离它上次出现不过百年。
至今也就四代人而已。
“本单于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重演!”军臣在心里说着。
作为单于,他很清楚,假如汉军出塞了,那他们肯定会比他们的祖先做的还要干脆和过分。
到那个时候,匈奴人就要不断流血。
数不清的人民和牲畜,将会在战争中死于战火、饥荒和疾病。
游牧部族,其实远比农耕民族,更加脆弱。
大草原上,一次小规模的雪灾,常常就能让一个千人的部族看不到第二年春天青草发芽的样子。
一次大规模的蝗灾过境,更可能让数不清的部族,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而人类,尤其是人类的军队。
却是比一切天灾都可怕的灾难!
他们会烧毁牧场,袭击牧民,杀死和抢光所有的牲畜。
甚至于,将草原变成耕地……
这样的可怕灾难,在过去千年时光里,曾经上演过无数次。
草原上流血漂橹,尸横遍野。
那些曾经辉煌和强盛的部族,永久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无论如何,必须跟汉朝重新签订新的和亲条约!”军臣在心里想着。
曾几何时,当匈奴人感觉对和亲条约不满意了,他们就随时撕毁这个条约,南下侵略,烧杀抢掠,逼迫汉朝拿出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和填补匈奴帝国的虚荣心以及贪婪。
如今,情况逆转了。
换成了匈奴人要苦苦哀求和平,却又忐忑不安的担忧汉人会撕毁和亲条约,数以万计的骑兵,从各个方向进入草原,烧杀抢掠。
但,匈奴帝国,却很可能要跟当年的汉朝一样,即使满腹屈辱,即使被人打脸,也要低三下气的祈求和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军臣虽然不知道这句话,但他此刻的心情,却是如此。
“去将且渠且雕难叫来……”军臣思索片刻后,做出了决定。
现在,在王庭中,有两拨人的声音喊的最高。
一方是以兰陀辛为首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必须对汉朝做出惩罚,甚至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摧毁汉朝在北方的牧场和骑兵基地。
但,军臣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汉军能在马邑城下,围歼尹稚斜的四万大军,在正面击败折兰部族。
那他们就可以复制这个神话。
在云中或者其他地方,围歼其他的部族。
而且在内线作战,汉军还有数量高达数十万的步卒可以依靠。
匈奴骑兵陷进去了,想出来?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而且,最重要的是,假如这么干了,等于军臣自己承认自己错了。
这是军臣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无论兰陀辛他们说的再怎么有道理,声音再怎么高调。
军臣也不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而另一方,则是声势浩大的“主和派”。
说是主和派,其实不是。
这些人,基本都是幕北和西域的部族首领以及四大氏族内部的一些贵族。
他们都是五年前跟着军臣清洗右贤王的那一批人。
他们自然不会自己打自己嘴巴。
更重要的是,南侵对他们来说,等于劳师动众,耗费无数的资源,去长城脚下跟汉朝对耗。
在以前,南侵的部族,还可以通过从汉朝富饶的府库和城市中抢掠财富和人口,弥补这些损失。
但,现在,连折兰都被汉军正面击败,右贤王跟白羊、楼烦,眼看着就要灭亡。
傻子才会支持这样既没有好处,还跟自己无关的事情!
反正,哪怕发生了最糟糕的事情。
死的也是幕南的部族,跟他们干系不大。
死道友不死贫道。
这是人类的通性。
遥远的几千里甚至几万里外,连面都没见过,甚至不是一个民族的所谓“同胞”?
在民族主义没有兴盛前,全世界的政权都是一个态度:爱死死。
但作为单于,军臣却不能这样想。
更何况,倘若真的失去幕南,幕北和西域的部族,真的就没有损失吗?
没有幕南的牧场和附庸部族的进贡,幕北的部族,日子能过的这么潇洒?
军臣很清楚,匈奴帝国承受不起丢失幕南的代价。
而且,假如真的在他手里,丢了幕南地区,那么,那些现在口口声声嚷嚷着和平的幕北和西域部族,马上就会翻脸,将他这个单于拉下台来。
所以,刚刚出使归来的且渠且雕难,被军臣想了起来了。
其实,军臣现在已经后悔派遣尹稚斜南侵了。
“乌孙人的残部,就算被汉朝人接过去庇护了,那又怎样?”军臣不无懊恼的想着:“不过两三千人的残兵败将,不可能对大匈奴构成任何威胁!”
现在倒好!
逼迫汉朝交出乌孙残部,并且趁机抢劫一次的计划,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搭上了匈奴的王牌——折兰部族。
更有可能会损失一个宝贵的本部万骑!
这让军臣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本单于太糊涂了啊……”军臣懊悔着感慨:“本单于怎么就忘了十八年前的教训了?”
十八年前,匈奴帝国的某个大部族的首领章尼,得罪了老上单于,为了活命,带着三千多族人,越过长城,托庇于汉朝。
由此引发了两国的旷世大战。
在初期,匈奴军队打的很嗨。
攻陷朝那塞,火烧回中宫,战火直逼关中。
可惜,汉朝很快就全面动员,数十万步骑混合兵团,稳步前推,将匈奴十四万骑兵,赶出长城。
然后,两国就在长城脚下,大眼瞪小眼,相互瞪了一两年。
终于,两国都筋疲力尽。
于是达成了和亲协议。
这个和亲协议除了重申“汉匈两国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和亲条约中规定“俱去前事”,然后“汉释逃虏民,单于无言章尼等。”。
意思就是,以前发生的事情啊,都是误会。
汉匈两国现在重修旧好。
汉朝特赦所有被通缉的逃亡匈奴的官民,而匈奴方面,也不要再拿章尼等人说事情了。
这些事情,就当没有发生过。
但真能当成没有发生过吗?
就是在那个和亲条约签订后,匈奴国内的贵族和汉朝这边的官吏,都开始学会和点亮“过不下去,就跑对方那边吧”的技能。
汉朝固然出现了许多罪犯和官员,逃奔匈奴。
但匈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的贵族,带着部族和人民,逃亡汉朝,寻求庇护。
现在,汉朝的长城脚下,那些给汉朝人当警戒哨的大小部族以及长安城里的三位归义候,都是这个条约的成果。
从那以后,匈奴就明白了,南下,既吃亏,也不占便宜。
还是西域好,西方好!
既无长城这样的坚固防线,也没有那些庞大的汉军军团。
一个万骑就能压服十几个王国,让他们乖乖给匈奴人当奴才。
军臣现在回忆这个事情,在折兰败亡和尹稚斜被围的事实面前,内心深处,悔的肠子都青了。
“本单于早就知道,南下没有好结果,为何会鬼迷了心窍,南下呢?”
倘若没有南侵,折兰就不会败亡。
尹稚斜跟白羊、楼烦两个部族,也不会落入汉军重围。
大匈奴依然是那个天下第一强国。
而他,也依然是那个得到了先祖和神明庇佑与赐福的伟大单于。
根本不会发生现在这样的事情,他也不用担忧自己的地位和权柄。
军臣越想越恼火,越想越气愤。
此刻,他完全忘记了,当初他决定让折兰和楼烦、白羊南下,与尹稚斜一起南侵时的得意与骄傲。
在那时,他的内心笃定了,这次入侵,将是一次轻松的武装游行。
有着折兰这样的王牌坐镇,还有楼烦、白羊和尹稚斜的本部押阵。
别说马邑了!
就是雁门关也可以轻松攻陷!
“全都是那些该死的鲜卑奴的错!”军臣忽然狰狞着面容,用力的握紧拳头说道:“一定是这些东胡人的孽种、奴才,故意陷害和离间汉匈关系,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842章 军臣的条件(一)
且渠且雕难蹑手蹑脚的走近单于大帐之中,然后,跪下来,叩首道:“伟大的撑犁孤涂,您的奴才,且雕难来了!”
军臣抬了抬眼帘,看了看这个从汉朝谈下了那个几乎不可能的条约的奴才。
心里面的懊恼和悔恨,更是达到了顶点!
且渠且雕难谈下的最新条约,对匈奴帝国的好处,可以说是数都数不清楚。
汉朝松开了一直以来对匈奴紧闭的金属贸易和武器贸易。
承诺许可对匈奴出口包括床子弩在内的大杀器。
甚至于,承诺明年让北海阏氏回国省亲。
这个条约若是落到实处。
匈奴帝国就能获得了西进的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更别说,产自汉朝的武器装备和金属器皿,在草原上,本来就是硬通货。
掌握了这个渠道后,单于庭就可以通过从汉朝进口武器和金属制品,达到控制和剥削其他部族的目的。
若一切顺利,单于庭的统治将牢不可破!
可惜……
如今,这一切都搞砸了!
匈奴人虽然没有“弱国无外交”的说法。
但草原上自古以来,跟人开战,还被人干趴了的部族,还想跟以前一样,凌驾在对手脑袋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马邑之战后,汉朝的那个小皇帝,肯定会将两国条约当成废纸,丢到粪坑里。
在马邑之战前,匈奴帝国与汉朝的最新条约的一切成果,更是连提都不要提了。
能维持住上一个版本的和亲条约,军臣都觉得够悬!
想着这些事情,巨大的心理反差,让军臣对鲜卑部族的印象,进一步的变得恶劣。
甚至可以说是厌恶!
“这些该死的奴隶!贱人!”在心里狠狠的骂了几句,军臣就露出微笑,对着且渠且雕难,非常亲切地说道:“我的忠奴,起来吧!”
如今,在单于庭中,在汉朝用“完美的外交手腕”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条约”的且渠且雕难已经被视为“大匈奴百年难得一见的外交奇才!”。
能让向来不肯对匈奴出售任何金属制品的汉朝,同意放宽出口禁令,更准许相关武器装备出口。
他不是奇才,谁是奇才?
“撑犁孤涂,您召唤奴才来,可有吩咐?”且渠且雕难站起身来,满脸笑容的问道。
自从马邑之战的消息被证实后,且渠且雕难是过了好几天忐忑不安,提心吊胆的日子。
他跟他的团队,更是一度惶惶不可终日。
要是让单于庭知道他在背后玩的小动作。
单于能将他们全部绑到祭台上,献祭给神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了一个让他们兴奋的事情:单于庭上下非但没有人去考虑和思考,是他们出卖了尹稚斜。
甚至,就连问都没有人来问过他们。
不仅仅如此。
折兰败亡的消息传开后,单于庭的上上下下,不分派系,都将他们的整个使团的所有成员,都捧成了英雄和人才。
哪怕是个随行的马夫,也被认为有能力。
至于他这个正使,更被人视为“奇才”“大才”“百年难遇的外交大才”。
无数贵族交口称赞,上上下下,都觉得,且渠且雕难这个人真是不错,很厉害啊!
能从那么强大的汉朝人那里,谈回那个前所未有的条约!
这种人才,应该大力培养!
就是过去对他一直不冷不热,甚至视若猪狗一样驱策的挛鞮氏的大人物,也常常邀请他去做客,打猎。
美女和珍宝,不要钱的送给他。
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数都数不清。
这让且渠且雕难在最开始,真是莫名其妙,完全不能理解。
但现在,他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马邑之战,折兰败亡。
尹稚斜和楼烦、白羊被围,生死不知。
这个天大的惨败,撼动了匈奴每一个部族的首领。
面对忽然强大到让人无法相信的汉军,很多人都无所适从。
许多人都在思考出路和下台的台阶。
这个时候,他和他谈下的那个条约的作用和意义,就被放大了无数倍。
甚至可以说,汉军在马邑取得的胜利有多辉煌,他在匈奴的地位,就会相应得到多强的增福。
折兰败亡,他就已经被看做“人才”和大匈奴的“外交奇才”。
要是等到尹稚斜和包围圈内的匈奴军队全部被歼灭。
那他的地位很可能会水涨船高的变成“匈奴的骄傲”“英雄”。
大当户甚至是左大都尉这样的爵位和官职,已经在向他招手。
这让且渠且雕难真是感到莫名的好笑。
在以前,他想见单于,就得趴在地上,匍匐着脑袋,连抬头的权力也没有。
而如今,他却能光明正大的站在单于面前,单于甚至对他的态度犹如家人兄弟一般的和颜悦色。
这个世界,让且渠且雕难感觉有些陌生了。
但他非常享受这样的待遇和这样的地位。
也已经慢慢的开始学会以“汉朝专家”和汉匈关系专家的形象示人。
军臣看着且渠且雕难,对这个奴才,他是很满意的。
能人所不能,用“手腕”和“口才”,让汉朝皇帝在那份明显对匈奴有利的和亲条约上签字。
仅此一点,此刻,且渠且雕难,在他心里就已经是值得依赖和信任的智囊了。
更重要的是,军臣,现在也就只有且渠且雕难这根稻草能抓了。
“本单于让你来,是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你!”军臣笑着道:“本单于,想让你秘密的出使一次汉朝,去跟汉朝皇帝谈一谈……”
这样说着,军臣就用着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且渠且雕难,军臣希望,这个匈奴的外交奇才,能再立奇功,用他的七寸不烂之舌,说服汉朝皇帝。
“撑犁孤涂有命,奴才自然是死也要完成!”且渠且雕难的心里面咯噔一声,大喊不妙。
这个时候,去汉朝?
那不是找死吗?
汉朝皇帝和他的大臣,就算是白痴,也不可能在获胜的时候,跟匈奴低头。
但,且渠且雕难现在是骑虎难下。
作为被公认的“汉朝问题专家”,他若是推脱,极有可能会被人看出马脚。
而且,在匈奴,单于下令了,作为奴才,还能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没有办法,且渠且雕难只好硬着头皮,问道:“不知道大单于,让奴才去汉朝,与汉朝皇帝谈什么?”
他在心里想了想,然后道:“撑犁孤涂明鉴,汉朝内部,许多大臣都是对我大匈奴充满敌意的,奴才上次在长安,就见识过许多对我大匈奴怀有敌意的大臣,幸得撑犁孤涂神威,神明保佑,奴才略尽绵力,才说服汉朝皇帝,答应我国的要求!”
“此次,奴才若是再去,奴才担心,这些汉朝大臣会从中作梗,很多事情恐怕没法谈……”
军臣听了点点头。
军臣知道,且渠且雕难说的是实话。
汉匈之间的恩怨情仇,延绵数十年。
对匈奴有着仇恨和敌意的大臣贵族,从来就不是少数。
以前,汉朝的骑兵根本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他们只能龟缩在长城内的坚城要塞之中,依靠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攻击。
他们尚且都在嚷嚷着要出塞,要打到匈奴的王庭。
如今,他们在马邑取得胜利,证明自己的骑兵,强过匈奴。
长安现在是个什么局面?
军臣还不清楚吗?
但是,军臣心中还是有侥幸心理的。
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好歹也是给汉朝皇帝生了个公主的。
只要女儿吹吹枕边风,且渠且雕难再发挥完美,再创奇迹,自然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个几率很小。
“你放心,本单于不会让你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军臣说道:“此番出使,本单于交给你三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修改和亲条约,将两国条约中的汉朝赠与部分删除,改为,汉匈两国君王,互赠礼物……”军臣说道。
这也是汉匈两国能恢复和平的关键了。
再想要跟过去一样,蛮横的要求汉朝给与大量的资源和礼物,换取和平。
这不仅仅不现实,也完全不可能。
甚至会激怒汉朝君臣。
但改为互赠礼物,就好多了。
虽然过去汉匈也是互赠礼物。
但是,那种匈奴用三五匹劣马,就从汉朝拿走几十上百车物资的所谓互赠礼物。
在如今的局势下,已经是不可能了。
军臣也没有天真到会认为,自己都战败了,汉朝还会跟过去一样。
恐怕未来全新的和亲条约会变成,匈奴每年用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牲畜和皮毛,从汉朝这里换来几匹丝绸,三五斤食盐。
以此换取汉军不攻击匈奴的承诺。
但这其实只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与这种面子上的事情相比,军臣更需要里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