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皇帝-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差没直接说:当今之所以得立,盖无耻媚之以薄氏而已!
甚至潜台词之中,也未尝没有暗指当今对生母不孝的指责。
只是可惜……
这些事情,连刘阏都听说了。
别说长安天子了!
只能说,老刘家天生就不合适低调搞谋反。
自高祖至今,每一个谋反或者诋毁、攻击中央的诸侯王,都是大大咧咧,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他要谋反OR搞阴谋了。
至于常山王刘非。
好吧……
他就是当初淮南厉王的翻版。
刘阏在广陵城,常常听到诸如此类有关自己的这个弟弟的传闻:老五今天举起了一个四百斤的大鼎……老五又猎杀了一头猛虎……老五又举起了一个六百斤的大鼎……
这那里是什么诸侯王?
分明就是一个大力士!
至于中山王刘余……
他天生口吃,而且一点也不喜欢政务,当了中山王以来,就爱着斗鸡走狗,根本不足为虑。
剩下的刘端、刘胜、刘彭祖等兄弟。
不是年纪太小,就是性情暴虐,不足为虑!
讲道理的话,他这个江都王确实是最适合当赵王的人选。
只是……
不知为何,皇帝哥哥就是不答应……
这让刘阏愁白了头发。
袁盎观察着刘阏的表情,他来到这江都国时间虽短,但是,却早已经知道了这位大王与他的兄长完全就是两个人。
当今是喜怒不形于外,而且极擅长掩饰自己的喜怒。
最喜欢让下面的臣子去猜谜。
但这位却是喜怒都流于外表。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城府,而且天真可爱的大王。
这样的君王,当然是大臣最好伺候和最好控制的。
袁盎就听说,从前张释之为江都丞相时,干脆就把这位大王当成了泥塑的雕像。
甚至就连当初江都国风灾之后救灾诸事,也只是让大王每日在广陵城里露一面,然后就可以回宫去了。
剩下的事情,张释之与冯唐是一手包办的。
江都国能有今日的情况,也是张释之与冯唐打下的根基。
如今,张释之已死,而冯唐老朽,独力难支。
天子委派来接任张释之地位的建陵候卫绾是出了名的老好人,素来不爱管事情。
这江都权柄,实际上落在了他袁盎手里。
而袁盎是什么人?
当今天下最善于揣摩人心的大臣。
当年太宗皇帝的心事都屡屡被他看破。
刘阏这样的毛头小子,当然是被他玩弄于鼓掌而不自知。
袁盎只是细细一看,就知道,江都在担忧什么。
袁盎于是笑道:“大王有何忧虑?不妨对臣直言,臣虽愚钝,或可为大王参谋一二……”
刘阏正愁自己没有倾诉的对象,闻言,叹道:“太傅有所不知,寡人曾几次三番,上书陛下,恳请换国,奈何陛下长久不许,只是道:吾有重任,托之于王,王当勉励!”
“但这重任,不过是造船、晒盐,捕鱼而已……”刘阏低着头,对自己所承担的所谓重任颇为不满:“寡人,先帝血脉,当今手足,岂只是造船之匠人?晒盐之莽夫?捕鱼之渔民?”
听着刘阏的话,袁盎也有些感同身受。
当今天子,比他的父祖,在治理天下的理念上,更加激进。
假如太宗、仁宗两代天子,只是不喜文学,更爱酷吏。
那么,今上就是赤裸裸的告诉天下人——文章无用!
太宗、仁宗之时,写的一手好文章的,不愁出路。
只要刷好名望,自有郡守或者九卿举荐之。
但当今却是一边开了考举,将大批大批的读书人,读书种子,直接塞到地方乡亭,与农夫为伍,还洋洋自得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瓮中也。
这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但更可怕的事情,却并非如此。
而是由此而来的乡亭洗牌。
从关中开始,一个个的县乡基层政权,被考举士子们占据。
这些来自诸子百家的士子,甚至野路子出身的庶民,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使。
儒家的士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来建立儒家的秩序。
法家的士子,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打造自己的理想国。
黄老派当然也是如此。
而每个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解读方向又有所不同。
于是,从关中开始,一个奇怪的东西,渐渐浮出水面。
当袁盎们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无法阻止了。
一个又一个低阶的亭长、游徼甚至里正,他们如同蜘蛛网一样,在汉室的基层编织出一张虽然各不统属,但却相互呼应和团结的巨大网络。
在这张网络下,旧有的士绅和地主节节败退。
大量原本被士绅和地主占据的利益,落到了他们手里。
然后,这些年轻人,靠着从地主和士绅甚至贵族嘴里抢来的肉,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己的地方。
别看这些士子,分属不同派系,有着不同的理念分歧,有些时候,甚至能相互互喷,打出狗脑子。
但在面对外界时,却出奇的团结。
曾经关中就发生了某县某乡游徼因为改革太过激进,触怒了当地的士绅,被联合抵制和驱逐。
结果,第二天,此人一纸诉状递到廷尉衙门。
这样的事情,过去常常发生。
诸如游徼这样的官员,得罪了地方的士绅,被联合驱逐。
上面也不敢动作,甚至只能责罚那个游徼——谁叫你乱来搞事?
但在那一次,情况却发生了逆转。
在此人递交了诉状后,足足三百位考举士子,为其声援。
三百人联名上书,震惊了关中。
最后,丞相下令彻查。
以内史、廷尉和郎中令组成的调查团深入当地,查明了事实真相。
然后,就是当地的那些绅士倒了大霉。
他们被认定非法抗拒朝廷官员,统统被判处有罪,甚至有人还因此掉了脑袋。
此事,让袁盎很久都没有想清楚。
直到他被贬到江都国,才算想明白。
那些考举士子们,虽然分属不同派系,有着不同理念。
但他们却系出一源。
大家都是从考举而出,走的考举途径为官的。
假如,今天,某某有事,大家不声援。
明天自己有事,谁会帮忙?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知道,而且明白,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要去地方的士绅嘴里抢食吃。
无论是儒家想要实现自己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士农工商,各安其职的理想国,还是法家想要“尽地力之教”,仰或者黄老派想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都需要钱,都需要资源。
上面拨款就这么多。
而他们要干的事情,却有很多。
况且,无论诸子百家的士子,一到地方,面对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不存在儒家可以光讲道理,而法家只管编户齐民,黄老派则撒手不管的事情。
这又逼着他们,想要做出成绩,就要去跟士绅、地主抢东西吃。
更麻烦的是,这些考举士子,压根就是不是本地人。
与本土的乡绅毫无关联。
想要收买和拉拢他们,成本和难度急剧上升。
这使得,旧有的社会秩序崩溃,新的秩序建立。
而像袁盎这样的旧式官僚和士大夫,在新形势面前,却有些手足无措,甚至不知该如何应对的尴尬。
第901章 风起南国(三)
时至今日,考举展露出来的威力,渐渐为人所知。
它就像飓风一般,从关中开始,渐渐席卷天下。
有人对它歌功颂德,也有人对它痛恨无比,诅咒着它。
地方上的士族地主,也呈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有欢呼着投入其怀抱,仿佛找到了生命存在意义的,也有畏之如虎,怎么也不肯就范的。
在这过程中,袁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基本上,欢呼的,歌功颂德的,都是后起之秀,尤其是汉太宗以来崛起的地方士族和豪强。
而咒骂的,抗拒的,却都是历史悠久,甚至从春秋战国走来的士大夫。
这让袁盎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在考举制度之前,汉家依靠察举制度选拔官吏。
这察举制度,察举察举,选的都是万中无一的真正精英。
这些人,才华横竖都溢,人品上下都正。
而且,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譬如当朝的尚书令汲黯,汲氏九代为官,做官的时间,甚至横跨了秦汉两代。
能直接追溯到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诸夏还是卿大夫贵族的天下。
士子都只是庶民寒门的称呼。
这样的家族,培养后代,都是冲着宰执天下,至少也是封疆一地的目标去的。
但今上,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宰执天下的精英跟草莽出来的野路子庶民,混一,都是安排从百石开始(以前是四百石,但去年开始,起点变成了一百石……)。
尽管当今对士大夫贵族做了妥协,默许他们的子弟可以优先选择岗位,优先提拔,甚至默许他们动员家族的力量,为其保驾护航。
但是,游戏规则已然彻底改变。
从前,在汉家官场的博戏台上,只有士大夫,而且还是顶尖士大夫和军功贵族。
现在,不仅仅以往只能在外围看戏的士族也能参与游戏,也能与过去的主角同台竞技了,甚至就连野路子出身,靠着自学成才的草莽豪杰,也能进场押注。
零和游戏变成了多方博弈。
游戏规则与秩序,再非某几个学霸自说自话就可以划定。
后起的士大夫和地主阶级,欣喜若狂的发现,他们可以超车了!
而原本的主角,却只能看着这些过去的小弟超车。
这心里面能舒服才见鬼了!
譬如,如今的南阳郡郡守,如今的主爵都尉,基本都是过去从来不可能参与游戏的下层士子。
但现在,他们堂而皇之的拥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
更可怕的是——几乎所有不满考举的人,都对此无能为力。
因为,他们其实只占了不过天下不过十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数。
而新兴的寒门士子,则占据了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
而且,他们来自各个阶级。
从庶民直至新兴的地主、商人阶级。
门已经打开,想排除他们?没门!
在不知不觉间,原本的游戏主角们,被边缘化了。
他们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已经无足轻重。
心里的失落和痛苦,外人无法想象。
就如袁盎。
在数年前,他曾经被死敌晁错赶出朝堂。
但他凭借自己的人脉与关系网,依然活跃在政坛上。
但在去年,当今一次清查,就将他逐出了长安,丢在这江都,不闻不问。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从太宗以来,他袁盎就是靠着智慧和才华以及长袖善舞,活跃在政坛上。
不管谁当皇帝,都有赖于他的见识和智慧作为参谋。
即使皇帝再不喜欢他,也需要他。
但,当今天子,却破除了这个规律。
准确的说,当今天子,已经不再需要依靠人了。
对他来说,袁盎没了,还有张盎、李盎。
反正考举士子数以万计,万中选一,总能选到替代品。
即使在不行,还可以靠人数取胜。
一个袁盎,能抵得过百人的智慧吗?
答案是不能。
而当今天子,在兰台,养了超过五百人的尚书团队。
专门就给他参赞军机,谋划政务,推演政策,监督执行。
还有隐藏在水面下,无处不在的绣衣卫作为他的眼睛,监视着朝野的一举一动。
士大夫之后,军功贵族,也面临了同样的冲击。
骑兵部队,全面取代了旧有的步军和弓弩兵,成为汉室主力。
此番马邑大战,旧列侯贵族,几乎都只捞到些残羹剩饭。
新兴的军功贵族开始崛起。
袁盎现在已经能预见到数年后,现在还风光的老列侯贵族,肯定会遭遇现在的士大夫官宦家族的遭遇。
可惜,现在的列侯们,就跟四年前的士大夫们一样,懵懂无知。
他们还沉浸在当今的优待和拉拢之中。
怀化的加恩封地和未来分封的承诺,让他们心花怒放,以至于失去了判断能力。
毫不夸张的说,袁盎已经预见到了他们的未来。
当他们不再重要,不再足以成为一股势力,不再握有军队后。
他们也会跟今天的士大夫一般面临尴尬的处境。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将失去反抗能力。
甚至连抗议的力量,也会被剥夺!
当今,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按照他的节奏,改造着这个国家和天下。
他将绳索,一步步收紧。
但他的猎物们,在末日来临前,恐怕都还乐在其中。
然而……
“这些与吾何干?”袁盎抬起头,看着刘阏。
早在三十年前,他就已经明白一个道理:跟着胜利者,才能活下去,才能荣耀下去。
与失败者为伍,无论如何,都是错误。
不仅仅祸及家人,还要遗留千古骂名。
就像,那些在诸侯大臣发动政变之时,拿着武器,呐喊着“保卫天子,保卫社稷”,英勇战死的南军士卒以及陈尸于未央宫和长乐宫中的诸吕亲信。
他们,难道不是好汉子,难道不是英雄?
但失败了,自然理所当然的被人踩了一万脚,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周勃,何等英雄啊。
还不是说驱逐就驱逐,说关押就关押。
一句“吾今日始知狱卒之贵”中的辛酸,有几人能知?
而他袁盎,向来善于投机。
从诸侯大臣串联之时,他敏锐的发现,诸吕都是饭桶,难成大器,于是果断反水,当了卧底。
然后,当太宗开始想要收权时,他又第一个响应,当面给周勃难看。
即使周勃向来与他为善,视为朋友。
也如现在。
当袁盎发现,有条船貌似已经在下沉了。
他当然不会傻兮兮的继续留在这条船上等死。
他当然会想方设法的跳到另一条更坚固的船舶之上,然后好整以暇的看着沉船里挣扎的落水之人。
如今的天下,考举大势已成,当今大势已成。
想要逆转,除非时光倒流。
但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就要顺应大势,不要当那个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可笑螳螂。
但应该怎样顺应大势呢?
“当然,是要做当今所想要的做的事情……”袁盎在心里说道。
他袁盎伺候了老刘家三代天子。
对这些家伙的秉性,真是了解的无比透彻。
当今,高祖刘邦,在面临项羽追兵时,毫不客气,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和老爹都丢给了项羽。
当项羽威胁要烹太公时,更恬不知耻的说了一句:请分一碗给我啊……
太宗皇帝,看上去似乎爱民如子,真真是圣人。
但谁又知道,他为了收权,先是毫不留情的驱逐了扶立他的周勃,然后又逼死了忠心耿耿的郅候,及至寻找了一个借口,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壮武侯宋昌打落尘埃。
由此,彻底掌握了军权。
先帝也不赖,虽然在位不过三年,但剪除诸侯宗室,毫不留情。
至于今上……
只能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传说,高皇帝从秦宫废墟之中,寻找到了一卷《杨子》……”袁盎在心里揣测着:“现在看来,这传言是真的……”
杨子为我,不以物累。
老刘家的行事作风,岂非正是如此?
“所以,于刘氏而言,情义无足轻重,有用才是关键……”袁盎在心里想着。
就如同古人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想要不被藏良弓,烹走狗。
就只能拼命向皇帝证明自己。
怎么证明?
一者对内,帮皇帝抚平他想抚平的东西。
一者对外,帮皇帝做到他做到的事情。
此时此刻,在袁盎看来,当今所想要做的事情,无非两件。
一,对内收权,中央集权,要真正唯我独尊,一言以为天下法。
二,对外征服,开疆拓土,要四海宾服,万国尽臣妾。
袁盎只是个文官,带兵打仗的技能虽然点了,但没点满。
对此,他有自知之明。
所以,他只请了老朋友季心南下。
但这对内嘛……
这长袖善舞,挑拨离间,正是他的特长。
“今上想要东宫不敢干政……”这个事情,袁盎已经清楚的认知到了。
当年先帝崩卒,太皇太后一度临朝称制。
但今上硬是用水磨工夫,一点一滴的从东宫那里把权柄拿了回来。
即使如此,东宫依然有着巨大影响力。
在法理上,东宫依然可以对西宫发号施令。
老祖母要训诫孙儿,孙儿难道还敢反抗不成?
只能乖乖的去听训。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今上的耐性正在逐渐耗尽。
现在的局面,就是今上耐性耗尽的结果。
不然,天子虽然有承诺不干涉赵楚两国的君主人选。
但,他完全可以去跟东宫商量,陈之以情晓之以理,东宫又不傻,只要皇帝跟他讲清楚厉害,他当然会知道,长久空缺诸侯王国,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像当年他袁盎入宫,对老太太讲了郑国的故事后,老太太不就立刻明白了过来?
第902章 租船(一)
未央宫想要东宫太皇太后不敢干政?
那东宫怎么才会不敢干政?
当然是要出一个大篓子。
甚至是出一个大丑闻!
以此为由,让东宫从此不敢再干涉国家政务!
就像当年,太宗皇帝逼死郅候薄昭。
从那以后,整个太宗朝,所有的外戚,全部变成了乖孩子,人人噤若寒蝉,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
乃至于,当如今的太皇太后,寻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胞弟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贵族和大臣们打着教育的旗号,对着窦氏兄弟指手画脚。
窦长君到死也不能封侯。
太宗于是成为了那个言出法随,口含天宪的天子。
假如不是晚年栽在了新恒平身上,几乎就是全无污点的圣人。
当今天子号称“太宗指定隔代继承人”,安能不学其祖父故技?
一念及此,袁盎就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位江都王。
江都王想当赵王?
这就是他可以利用和突破的地方!
“大王无须忧愁……”袁盎笑着道:“当今陛下待大王,如先帝之于梁王,如国之佐也!且夫大王仁德恭孝,天下皆知,或许,陛下长久不定邯郸之主,乃是特意等候大王立下功勋,为大王而留之……”
袁盎可不管自己说的话是否属实。
他现在只要忽悠住眼前的这个年轻的江都王就可以了。
刘阏闻言,似乎也被袁盎的言论所打动,他喜不自胜的道:“若果如公之言,寡人能得王赵国,必有重谢!”
但随即,他又消沉了下来。
这功勋,可不好立!
尤其是他的这个江都国,地处大江下游。
本来,周围还有东鸥这样的小受可以调教。
但奈何如今东鸥已然变成了东海郡。
据说,再过几年就要变成东海君的封地。
当然了,现在,这个东海郡还是一个依附在江都国之上的附庸。
其境内的官员、士绅甚至地主,都是从江都迁徙过去的。
正是因为有了东海郡,江都才能实现消灭乞丐这一伟大政绩:当年,张释之为江都国丞相,在风灾过后,既下令禁绝乞丐。
理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以不息”。
乞丐这样的群体,有手有脚,却不去劳动。
简直是违反了先王的教诲,对不住祖宗神明。
必须进行改造!
怎么改造?
当然是发现一个抓一个,然后统统用皮鞭和刀剑,押着去东海郡开垦土地,营做作坊。
而江都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对此是四肢都举起来赞同的。
他们早就对廉价劳动力,充满了饥渴。
于是,在他们的配合下,整个江都现在别说是乞丐了。
就是无业流民都很少了。
地方上的游侠不是北上去了怀化,就是被吓得逃到了齐鲁。
如今的东海郡,主要在当地开发的人,就是地主们的佃农以及官府押去强制进行劳作的乞丐、游侠等“末业之民”。
因为此事,加上当年风灾的处置得当。
张释之在江都获得了万民拥戴。
尽管他如今已经病逝,但他的祠堂和祭祀,却已经遍及全吴。
而对刘阏来说,东鸥变成了东海郡。
这意味着他失去了一个可以轻松攻略,获取功勋之地。
剩下的闽越和南越,则体积有些大,难以下嘴。
何况,他们现在也乖巧的很。
没看到现在在这广陵江上的船舶吗?
不是南下去南越的,就是去闽越的。
中国的稻米、布帛、铁器和丝绸以及茶叶,源源不断的输入闽越和南越,解决了这两国的许多问题。
而来自南越和闽越的甘蔗糖、象牙、香料以及珍珠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