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个士子汗流浃背的走出考场,有欣喜的,也有失落的。
  这些士子出了考场,立即三五成群的对着答案,相互议论、讨论起来。
  颜异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考场,迎面就走来几位世交。
  “颜兄考的怎样?”一个年长一些的人问道:“我只答出第三题……”他叹了口气道:“这天气太热了,影响了我的思绪,不然第四题应该是能答出来的……”
  颜异看了一眼周围的朋友们,道:“我答出了四题,但第五题,怎么想都不知道该如何决断!”
  这话一出,立即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是啊!”有人说道:“那第五题很是太难了,我感觉当今之世就算萧何子房复生,怕也难答出!”
  萧何与张良,当年就是汉室公认的数学大家,以思维敏捷著称。
  颜异摇了摇头,道:“应该有人能答出……”
  “这题与《九章算术》中的《衰分》一章中所载的几个案例有些相似,但却将难度放大了,一时三刻或许找不出答案,但倘若潜心去研究三五日最多半月,应该是能得出结果的!”
  颜异此刻也是有了些眉目。
  数学这东西,只要找到规律,就一定能得出答案!
  “颜兄所说,倒也不错!”有人附和道:“我回去后就决心好好去算一算这第五题,若能早一步得出答案,无疑是……”说到这里那人马上闭嘴,悻悻然的道:“没什么……”
  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情,马上就让人联想了起来。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最想争的就是一个名。
  不管写文章,做事情,还是谋划方略,能得第一的,总是比第二更受人关注。
  如今这考举的第五题将几千各个学派的士子难倒了。
  毫无疑问,只要有人能第一时间给出答案,那么,起码就能混一个官职,甚至能得到朝廷重用!
  当此之时,算术,可也是朝廷庙算的一部分。
  自前丞相北平侯张苍开始,朝廷选拔官员,就特别喜欢那种算术好的人。
  如今做官,可不止是要写的一篇好文章,会拍马屁,更要懂得做事。
  不说别的,一县之中,每年的头等大事就是上计长安,算术不好,连账目都做不清楚,送到长安,那马上就要被开革!
  所以,各地郡县的司马、主薄,一般都是算术好的人出任。
  更何况,解出几千人都解不出的题目,这本身的荣誉与快感,就足以鞭策士子们去发奋图强了。
  于是,大家很快就心照不宣的笑了几声,然后立即赶回家中,去计算那第五题了。
  颜异看着这些平日熟知的友人,竟然在利益面前,一哄而散,心中也不由得叹息了一声:“礼乐崩坏,人心不古啊……”
  然后,他坐上自家的马车,道:“快,马上回家!我要解题!”
  ……
  日落之前,三个考场所有的试卷全部搬到了刘德的寝宫之中。
  汲黯跟张汤各自带着十几人开始阅卷。
  阅卷速度还是挺快的,因为前面四题都有标准答案,对照一下,就知道对错。至于第五题,刘德吩咐,有写了答案的,直接送他面前。
  花了两个多时辰,两千七百多份试卷最终被审阅了一遍,最终,答对四题的人有八十七人,答对三题的则有八百多人。而在第五题下面写了答案的,居然也有四百多人。
  这四百多人的卷子,首先被送到了刘德的面前。
  刘德一看,都有些惊讶了。
  自信的人,还是挺多的嘛!
  但翻开试卷,刘德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一连看了十几分卷子,都是些不知所谓的家伙在上面随便写了个答案,什么解题步骤,思路一概没有。
  不过,这却也是此时算术的风气了。
  然而,这些人,刘德看都不看他们的其他题目的答案,统统贬落。
  原因很简单,这些家伙一看就知道是在投机,刘德怎会给他们投机的机会!
  换句政治正确的话来说是:汉家不需要人品不好的官员!
  一连贬落了一百多人,刘德的心都有些烦了,这时候,一张写满了文字的试卷出现在刘德眼前,让他总算有了看的欲望。
  一看考生名字,刘德咦了一声:“司马相如?”
  再看内容,刘德顿时哭笑不得了。
  这上面那是什么算术题目的解答啊,分明就是一篇拍马屁的诗赋,文章先是从刘德出这个题目说起,一直引申到了三皇五帝,上古贤圣们的行为,用词华丽而篇幅优美。
  “果然不愧是集诗赋之大成者!”刘德笑了笑,将这张试卷悄悄的塞进自己的袖子里:“马屁拍的不错,算你过关了!”
  身为上位者,需要有三种人辅佐。
  一种是直臣,能直言过失,不惧得失的提醒君主。
  一种是干臣,行事有谋略,做事有方针,能贯彻和执行君主的意志。
  最后一种就是拍马屁的,能写好文章的。
  作为穿越者,刘德实在太清楚吹捧和神化君主的力量和作用到底有多大了。
  别的不说金胖胖,金二胖,金三胖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个现代国家都能被在吹捧之下变成家天下,举国上下见到三位胖胖的画像不管真心假意都激动的狂奔。


第135章 头名之争
  最终,刘德将所有的四百多份试卷看完,绝大部分都是些不知所谓的内容。
  但提出解题的思路的也有那么三四人。
  且不管这些人的思路对不对,起码,这份专业的态度就应该得到奖赏,于是刘德就将这几人的卷子留下,其余的尽数嫡落。
  然后,刘德就将张汤、汲黯、剧孟三人叫进内殿之中。
  “我欲将一百位考过本轮考举的士子分列为甲乙两榜……”刘德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道:“八十七位答对四题者,列为甲榜,余者列入乙榜……”
  刘德环视三人一眼,问道:“以诸卿之见,谁人可得甲榜第一?”
  张汤跟汲黯对视了一眼。
  这个问题就有些难以回答了。
  八十七名士子之中,有贵族,也有寒门,而且因为成绩几乎相差无几,所以没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标准,这样一来,你说张三是第一,他认为李四是第一,想要界定清楚,真是有难度!
  况且文人们是个什么脾气,谁不知道?
  平日里为了一点虚名都能打出狗脑子,更何况是这象征着第一次考举的头名荣誉?
  想都不用想,不管选谁,另外八十六人都不太可能服气!
  汲黯低头思索了一下,向前一步,出列拜道:“殿下,臣以为陈县人郑庄当为第一!”
  “郑庄?”刘德想了想,吩咐道:“将他的卷子拿来!”
  “诺!”一旁伺候的王道点点头,立即从八十七份试卷之中,取出一份,递到刘德手中。
  刘德拿着看了看,摇摇头道:“不妥……此人郑君之后,我不可坏高皇帝制度!”
  其实这只是托词而已,根本的原因是刘德不喜欢这个郑庄。
  一开始,汲黯提到郑庄,刘德还没反应过来,此人是谁,但一看卷子上的大名——郑当时,刘德立即就醒悟过来了,这不就是那位成语“首鼠两端”的主角吗?
  郑当时出了名的没有主见,极易动摇,性格软弱,这样的人,再怎么有才华,也不能成为第一。
  这考举的第一名,刘德其实心里有了评判标准。
  此人,必须是性格果断,能力出类拔萃,最好有宰相之姿。
  将之立为标杆、典型。
  这样,在将来才能显得他的这个考举确实是选拔人才的好途径,让人没有说闲话的余地。
  汲黯听了却是心中漠然,只能顿首道:“臣考虑欠妥了……”
  郑庄,名当时,是他的知己好友,也是他父亲的忘年交,汲黯本想在此关键时刻拉这位世交一把,但没想到,当年郑当时的祖父的所作所为,至今还被汉家天子记在脑子里,怨念延绵四世之久!
  “不可得罪天家啊!”汲黯在心中提醒着自己,不然,就要遗祸子孙,一如当年的郑君了。
  其实,郑当时的祖父当年也没干什么忤逆之事。
  当初,高皇帝击败项羽,将项羽帐下的谋臣尽数俘获,作为胜利者,高皇帝下令,所有项羽过去的谋臣在他面前必须直呼项羽大名,而不能以项王、楚王相称。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刀剑之下屈服了。
  但郑当时的祖父却犟着脾气,我行我素,依旧以项王称呼项羽。
  于是,高皇帝勃然大怒,立刻驱逐郑君,将其赶回老家种田。
  本以为,天家应该忘记了此事,甚至连郑君都不记得了。
  没想到,汉家皇室根本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得罪过他们的人,不单如此,还将这些事情代代相传,这记仇的性格,真是顽固!
  “臣以为南阳人宁成可为第一!”张汤见汲黯遇挫,立刻抓住机会出列举荐道。
  这宁成,是法家的人,就这一点,就足够让张汤支持宁成了。
  更何况,宁成的履历跟张汤一般,世代都是汉吏,熟知律法,精通刑律,特别是第一轮考举,宁成所写的《论韩非五蠹》让张汤起了共鸣。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几日,宁成的老师还写信来跟张汤叙旧了——法家的圈子就那么大,宁成的老师,同时还是张汤的父亲当年的同僚,理论上算张汤的世叔,这面子,必须要卖!
  “宁惹乳虎,无当宁成之怒……”刘德心里叹了一声。
  幸亏他是穿越重生之人,否则,就要被张汤忽悠了。
  这宁成能力与才华都是有的,但是……奈何是个大贪官!
  而且宁成生性残暴,就连不是什么好人的公孙弘都上书刘彻说: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
  这样的人,可以当做刀子用,但不能倚重,更不适合成为负天下之望的考举第一。
  但张汤的颜面也要照顾到。
  刘德装模作样的拿着宁成的卷子看了看,摇头叹道:“不可,此人小吏出生,若为第一,恐天下人不服!”
  张汤顿时就被这个理由噎住,原本想要争辩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实在是刘德的理由太霸道了。
  当此之时,身份家世或许还不如后世三国两晋那般为人看重,但没有一个显赫的家世,确实也很难让人信服。
  不说别的,现在想要当丞相,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为彻侯。
  不为彻侯不可为相,这是汉室政治的潜规则。
  话都这份上了,张汤、汲黯、剧孟也不是笨蛋,马上就知道了,自家的殿下已经有了人选了。
  于是三人对视一眼,然后心照不宣的齐齐叩首道:“臣等愚昧,不能远见万里,无以佐殿下之明,臣等惶恐,伏请殿下赐告,以解臣等之惑!”
  刘德矫情了一下,道:“卿等皆佐国之才,我倚重为长城之干臣,岂可如此自谦,其令再举之!”
  若是在太宗孝文皇帝没有登上政治舞台前,汲黯等人说不定就真的信了。
  可惜,当年刘德的祖父在政坛上的表演教育了天下人:在君主面前,要聪明一点。
  三人于是再次拜道:“臣等委实愚钝,不能分辨鸿鹄于燕雀之中,伏请殿下明示!”
  刘德扭扭捏捏了一会,道:“我以为济南国颜异可为第一!”
  说这话的时候,刘德特意看了一眼张汤,可惜,没在张汤脸上看出来什么。
  他接着解释道:“颜异乃颜回第十一世孙,家世清白,文字清楚,且素有贤名,列为第一,我以为当是可以的!”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原因,真正的情况是,吴楚将反,而儒家在故齐之地影响极大,齐国故地之上,十个知识分子里有九个是儒家的人,取颜异为第一,有助于收买人心,巩固汉家统治。
  而且,颜异此人人品道德都是一流,经济意识也不错,前世颜异主持大司农,秉政廉洁,坚持立场,算得上是儒家里为数不多的实干派,是能真正弯下腰去检视民生的大臣!刘德认为,他有宰相的资质!
  “今生希望张颜两人能和平相处吧……”刘德心中想着。
  他也并不怎么担心颜异跟张汤再闹到一定要分个生死的地步。
  前世颜异之所以得罪张汤,是因为他固执己见,排斥张汤推行的经济政策,譬如白鹿币……
  刘德不是刘彻,自然不会傻到相信真以为靠一个皇室的名头,就能让一张鹿皮价值百金、千金了。
  张汤三人相互看了看,选了个儒家的人,他们心中虽然不爽,但颜回的名头够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既然张汤是法家,汲黯是黄老派,那他们两个也不觉得再加一个儒家进来有什么不妥。


第136章 尘埃落定
  第一名既定,前三就没有异议了。
  汲黯举荐的郑庄第二,张汤所举的宁成第三。如此一来,这次考举在含金量上来说,就已经相当硬朗了,前三甲全部是在刘德的前世出任过两千石以上官职的巨头。
  刘德再看其他八十多人,竟从其中发现了二十多个在前世算的上有名的人物,最后官至郡守的就有十余人。
  “真想全部收至麾下啊……”看着那些一个个的在历史上曾经威震一方的名字,刘德流着口水幻想着。
  这次考举,人才如此集中涌现,也是因为举荐制度的缺陷所导致,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受限于举荐制度的高门槛和官僚们因循守旧的作风,只能蹉跎地方。
  考举一出现,就将他们从沙子里筛了出来了。
  “真是可惜了……”刘德叹了一声,这些人之中,留给他选择的余地太少了。
  现在,他已经内定了颜异、主父偃、周远、司马相如四人,只有八个名额可供选择。
  而余下的八个名额之中,最少要选择四位彻侯的子弟。
  “还必须要有两位关中出身的士子!”刘德揉了揉太阳穴想道。这没有办法,就是政治正确而已,对于汉室来说,关中才是它真正的根基,笼络和收买关中子弟,就是正确的不能再正确的政治抉择。
  至于公平?这世界上哪来真正的公平?
  于是,真正能自由随心选择的,也就只有两个名额而已。
  这两个名额该怎么用,是要好好考虑的。
  “商议一下乙榜的人选吧……”刘德看着张汤等人道,他拿着一张白纸,先在上面写下司马相如与周远化名的张进,然后递给张汤吩咐道:“剩下的人选,卿等三人好好商议一番!”
  “殿下,这乙榜的评判标准是?”张汤想了想问道。
  刘德洒笑一声,道:“自然是忠臣之后,功勋子弟,以远近亲疏而列!”
  这是其中应有之义了,也算是刘德对那些站出来为他摇旗呐喊助威的彻侯们的一个回报吧。
  只是这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只能靠张汤等人自己去领悟了。
  于是,说完这话,刘德就起身道:“卿等好好思虑思虑,我去东宫给太后请安!”
  “恭送殿下!”
  ……
  刘德到了长乐宫。照例给窦太后做了一次眼保健操,然后,刘德就将今日考举的事情跟窦太后禀报了一番,这才问道:“皇祖母,孙儿,如此考虑可还成?”
  窦太后满意的笑了一声:“哀家不过是个瞎眼的老妇,困居宫廷之中,对于朝政,哪里有什么见解呢?不过刘德你做事,考虑的很仔细,这一点,哀家要夸奖你!”
  刘德连忙乖巧的给窦太后锤锤肩膀,道:“皇祖母缪赞了……”
  窦太后笑了笑,没有接话,只是自顾自的道:“哀家今天把粟妃叫过来,说了说那件事情……”
  “粟妃是很不乐意呢!”窦太后叹道。
  何止是不乐意啊!
  窦太后回想了一下,她眼睛虽然瞎,但耳朵却灵的很,她记得清楚,当她提出要过继刘德给薄皇后时,粟姬的胸膛之中陡然呼吸急促,鼻息加重,手指都快掐进肉里了!
  错非她是太后,执掌后、宫大权,诸妃废立,她可一言而决,甚至不需要跟皇帝说一声,恐怕粟姬当时就要暴走了。
  即使如此,粟姬走时,连脚步都有些虚浮。
  “哀家好说歹说,总算说服了粟妃点头,接下去的事情,就不用哀家提点了吧?”窦太后淡淡的道。窦太后对付后宫妃嫔,可谓是经验十足了,而且,她的长寿殿,对于所有来到此地的妃嫔,都是一个巨大的威慑,所有妃嫔来此之后,都要好好想想,当年的戚夫人是个什么下场!
  粟姬再怎么跋扈,在她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也只能低头称是。
  于她而言,出手干预宫廷妃嫔子嗣这件事情,可是担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
  别的不说,此事一旦传出去,在民间,她的名声就会受到一些损失。
  但这个险值得冒!
  为何?
  谁叫刘德已经跟馆陶定下了口头的亲事,将来要迎娶陈阿娇呢?
  陈阿娇就是窦太后心头最宝贝的人,为了让陈阿娇过的好一点,将来不至于有个恶婆婆,拼着名声受损,窦太后也顾不得了!
  “将来,你要好好对阿娇,不可委屈了!”窦太后转过头,一双浑浊的眼睛看着刘德:“若你让阿娇受了委屈,哀家就定不会轻饶!”
  “孙儿不敢!”刘德连忙跪下来拍着胸膛保证道:“孙儿已经许诺,将来要为阿娇表妹建造一个大大的金屋,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
  窦太后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要没那个金屋藏娇的美丽誓言,窦太后才不会这么轻易的将自己的宝贝阿娇许给别人!
  “那你就去告诉皇后吧……”窦太后挥挥手道:“想必皇后也是等急了!”
  对于薄氏,窦太后还是挺满意的,除了不能生育外,一切都符合她心目中的儿媳模样。
  有了刘德的过继,薄氏的位子,基本是稳固了。
  ……
  刘德拜别窦太后,出了永寿殿,辗转来到了淑房殿。
  李信老远就看到了刘德,于是马上出来迎接,问道:“殿下这时候前来,可是有事?”
  刘德点点头,道:“确有大事来报!”
  他问道:“李公,母后可在?”
  李信尴尬的笑了一声,道:“可不巧了!今天下午陛下传召,皇后去了甘泉了!殿下既是大事,便告诉奴婢罢,奴婢明日一早就去甘泉告诉皇后!”
  这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在这个时候想要出宫都有困难,至于出城?没有天子的诏令,长安诸门没有一个城门卫尉敢私自放人出城。
  刘德也是无奈的耸了耸肩膀,然后就将窦太后已经说服粟姬的事情说了出来。
  李信一听,脸色立即严肃起来,他马上道:“奴婢这就出城,夜去甘泉,通秉皇后!”
  此事,必须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
  “好在,奴婢手中还有一道先帝所赐的便宜行事的令符!”李信叹了一声,道:“奴婢这就去取那令符!”
  刘德一听,连忙劝阻道:“不可,先帝赐令,非危机之时不可擅用!”
  皇帝老子特别是先帝所赐的令符与诏书,在宫中都是有着副本的,每次使用之后,都会建立档案。
  李信贸然使用那特权,肯定会有后遗症,甚至可能要因此丧命!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皇帝的恩德,作为奴婢随意动用,那就是藐视君恩,区区宦官,甚至连审判都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直接乱棍打死。
  李信却笑道:“皇后对我恩重如山,只要皇后过的好,区区性命,奴婢怎会吝啬?”
  刘德听了,有些感慨,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前世他的河间王宫之中,鼎盛之时养着数百文人,全部高薪伺候着,可惜,一朝大难临头,全部都作鸟兽散,只有宦官王道陪着他一同赴死……
  “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刘德道:“明日一早出城还来得及,李公扪心自问,若无公在一旁辅佐、照顾,以母后的性格,能在这宫中逍遥几时?”
  李信这才默然,止住脚步,跪下来道:“奴婢遵命!”


第137章 榜下捉婿
  主父偃昨天晚上一晚上没睡,睁着眼睛,一直等到天亮。
  闾里的门禁一开,他立刻就走出房门。
  刚刚出门,住在隔壁的房主就过来对他问道:“主父先生,您下个月的房租可该交了!”
  主父偃闻言,脸颊抽动了一下,他摸了摸兜里最后的几个钱币。
  很显然,那几个钱,别说是交房租了,就是吃饭,都有问题!
  但看着房主一脸担忧和写满了不信任三个字的脸庞,他迟疑的点点头:“且稍等片刻,我去友人处借些钱回来,今天一定将房租交上!”
  找谁去借钱呢?
  周意?
  主父偃在心中摇了摇头,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意去向周意开口,主父偃自尊心极强,特别不愿意将自己的短处暴露于友人之前。
  “听说临淄大商人张氏在长安有产业,不若我投贴前去拜会,想来应该可以得些礼金!”当世的商人,最喜欢结交文人,常常会资助一些声名不显之辈。
  主父偃从前一路从齐国跋涉千山万水,周游中山、燕赵,靠的就是贩商天下的齐地商人的资助。
  对于怎么讨些生活费,早有心得。
  于是,他打听之后,找到了在长安城东市之中的一个商铺,投了拜帖进去之后,就静等主人出来迎接了。
  谁知道,拜帖投进去后,过了半个时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