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彻当然也是要面子的。
  他若是不要面子。
  哪里还需要向朝臣们问计,直接下令,命令卫尉和京辅都尉出场抓人就可以了。
  他向朝臣们问计,本质上,就是想要找一个背锅侠出来。
  这样,出了问题,都是奸佞的罪。
  有了功劳,是皇帝的英明神武。
  这看上去,似乎与他之前对官僚们的看法和想法,完全是两个想法和心态。
  几乎就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双重标准。
  然而,这就是皇帝的本质。
  朕可以无情无义,朕可以朝令夕改,朕可以卑鄙无耻。
  但大臣们不行。
  在理论上来说,双重标准,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是皇帝的天赋和标配。
  换了任何人做皇帝都是一样。
  ……
  “国难思忠臣啊……”刘彻有些怀念去处理刘礼和刘富丧事的刘舍了。
  若这位头号狗腿子在,那里还需要这么抛媚眼?
  稍稍动动眼皮子,人家就兴高采烈的跳出来背锅、接盘了。
  好在,老刘家的皇帝,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要面子。
  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
  面子这种东西,他们丢的最快。
  就像刘彻。
  大臣们不愿意背锅,事情难道就不能干了吗?
  刘彻站起身来看向那个提议的大臣,说道:“卿言之有理,朕德薄,无以佐天下,不能感化士民,只能退而求其次!”
  反正,老刘家自己对着自己喊“德薄”也喊了足足五十六年了。
  也不差这一次。
  无非是丢点脸面罢了。
  脸面又不值钱。
  但那位大臣却吓得立刻匍匐在地,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天子自己喊自己德薄,那是人家谦虚。
  假如,某个大臣当面告诉这位陛下他“德薄”。
  这位大臣会是个什么下场?
  运气好一点,如冯唐对太宗说:鄙人不知忌讳,于是至今在南国打转,终生不能入朝。
  运气差一点的话,那就可以直接摘去乌纱帽,回家种田,然后再祸连子孙。
  “命令卫尉,立刻肃清长安街道!”刘彻站起身来,做出了决断:“长安不许看到任何扰乱秩序之人,有关人等,若要鸣冤,或可至廷尉衙门,递交诉状,也可走执金吾衙门,申辩罪名!”
  群臣听了面面相觑。
  去廷尉递交诉状,或者去执金吾申辩罪名?
  这岂非是: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
  还有比这个更搞笑的事情吗?
  刘彻也知道,这样说,似乎有些吃相太难看了。
  而且,会给天下人一种错觉,既他这个天子,根本不讲仁道。
  尤其是对士大夫和地主们不够“友好”。
  这可是一个很不妙的名声。
  这天下,也终究是天子与士大夫列侯共治之的天下。
  皇帝可以偏帮下层泥腿子,但也需要照顾士大夫贵族的感受。
  打一巴掌,必须得给颗甜枣安慰。
  “诸民若对裁决有异,或者不认同廷尉及执金吾之判罚,可至北阙击登闻鼓而鸣之,朕闻鼓而必出!”刘彻丢下这么一句话,就转身拂袖而去。
  汲黯立刻就带着尚书郎和侍中们跟上。
  独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觑。
  直到天子远去,这些大臣,才叹了口气,有些战战兢兢的起身。
  “击登闻鼓?”有人在心里摇摇头。
  汉家确实有这么一个击登闻鼓而鸣之的制度。
  这是当年缇萦救父后,太宗孝文皇帝给天下百姓和受冤者留下的最后一条道路。
  只是,这条路,等闲不会有人敢走。
  原因在于,鼓响而天子出焉。
  天子出则九卿会审,三堂共议。
  该案的一切往来文书和裁决证据,统统将会摆上台面,暴露在阳光下。
  除非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是喊冤的。
  不然,呵呵……
  惊动天子,而你又不能证明自己清白?!
  该当何罪?
  至少也是杀全家的大不敬之罪!
  更何况,这登闻鼓,也不是那么好敲的。
  登闻鼓立在公车署内,公车署在北阙之下。
  想敲响登闻鼓,首先要感动北阙驻军,让他们放行,然后,还得让公车署的署长也点头同意进入。
  但问题是,假如某人能感动北阙驻军,让他们放行,又能说服公车署的署长,让他进入。
  那么,在实际上,此人其实已经得到了天子的同意。
  是天子授意他去敲鼓的。
  而倘若天子授意了,那么还有什么案子是翻不过来的?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
  登闻鼓立在公车署将近二十年,至今被敲响的次数,不过三五次。
  而每一次都导致了一位列侯甚至一位九卿的垮台。
  “看来这刘氏对齐鲁的戒备和恨意,至今未曾消散……”许多人都在心里想着。
  颜异更是有些失魂落魄。
  齐鲁士民数百人,穿郡过县,冒着重重危机来到长安,但迎接他们的结果却是如此的悲哀。
  这让颜异有些无法接受。
  颜异看过执金吾和廷尉上报的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士大夫和地主的案卷。
  仅从案卷上罗列的罪名和列举的罪证来看。
  这些士大夫和地主,完全是“死有余辜”。
  鱼肉乡里,横霸市井,唆使游侠,对百姓敲骨吸髓,勾结官吏,摊派徭役和税赋,动辄侵夺民田。
  可谓是罪孽深重,死不足惜!
  但是……
  “陛下对吾齐鲁何其薄也……”
  天下这么干的地主和士大夫,又不仅仅是齐鲁这么干。
  齐鲁地主也仅仅是稍微出格了一点,贪婪了一点,不那么讲吃相。
  何至于此!
  且……
  君子死而冠不免!
  就算要治罪,也不该用律法治罪啊。
  完全可以更人性一些。
  事事都按法律来办,汉家与秦朝有何区别?
  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嘛!
  “唉……”颜异长长一叹:“长此以往,恐怕天下,将要沸沸扬扬,物议纷纷了!”
  地主和士大夫们,从来都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恐怕,经此一事,有人要跟朝廷离心离德,心怀怨怼了。
  尤其是那些被处死的地主士绅和士大夫的亲朋好友们。
  他们大抵,将会视朝廷,如同仇寇!
  ……
  “陛下,请恕臣直言……”汲黯也跟颜异一般有着同样的担心,此刻,他也忧心忡忡的对刘彻说道:“陛下以雷霆之怒,致法于尔辈,臣恐,从此齐鲁多事矣!”
  作为士大夫官僚集团出身的精英,汲黯对那些根深蒂固的士大夫官宦家族的力量和生命力,有着足够的认识。
  这些人,这些家族,常常深深扎根于地方。
  很多人的家族,世代就是当地的大地主。
  一个家族,能辐射方圆百里的地方。
  当地的百姓,有很多连续几代人,都是给这些家伙做佃农、长工的。
  而这些家族,也常常是枝繁叶茂,除了嫡系之外,还有无数旁系。
  所以自古中国都有夷三族,连坐的法律。
  一个人犯罪,连坐同族近亲三代。
  脑袋砍起来,一砍就是几百个。
  这并非是残忍,而是为了斩草除根,彻底将威胁连根拔起。
  但,这个办法,显然不适合用在现在的齐鲁士大夫和官宦家族身上。
  要是用了,就是一场几万甚至十几万脑袋落地的大案。
  国家不动员军队,根本办不到。
  而且,影响也很坏。
  所以,这注定是一次砍首恶脑袋的刑罚。
  杀的最多是这些家族的嫡系。
  而那些支脉,则会留下来。
  然后,他们会继承嫡系和主家的财富。
  再然后,他们就会记住今天的这个仇恨。
  并且会想方设法,与国家和天子为敌,憋着劲拖后腿。
  甚至隔三岔五来个造反和起事。
  朝廷和国家必将疲于奔命。
  刘彻却是呵呵一笑,看着汲黯,说道:“卿以为多事?”
  “朕以为从此天下太平!”
  汲黯傻傻的抬头,看着自己的天子,却发现,对方已是杀气腾腾,满脸的兴奋。
  “首恶者诛!”刘彻把玩着手里的一方玉印:“胁从及三族皆流!”
  士大夫和地主们玩的那些把戏,刘彻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自然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应对了。
  事实上,不仅仅他知道,汉家上下的朝臣和地方的郡守们也统统都知道怎么对付那些地主豪强。
  很简单,能杀就杀,杀不了流放。
  流放不了,就往关中迁徙,迁到天子陵寝之侧,美其名曰:强本弱末。
  实则是彻底消除隐患的策略!
  “安东诸地,及东海郡诸县,可是求贤若渴啊!”刘彻大笑着说道:“这样,一次就可移民数万,乃至于十万口!”
  “不止可以立刻充实边塞,更可让当地的文教和诸般事务立刻运转起来,实在是大善!”
  汲黯听着却是身体都在瑟瑟发抖。
  天子口中的话语,实在是太震撼,太霸道,太恐怖了!
  “若他们去边塞为患呢?”汲黯弱弱的提出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的问题。
  “嘿嘿……”刘彻冷笑了两声:“就尔辈?”
  “就齐鲁那帮五蠹?还敢在边塞为患?”刘彻仿佛听到了这个世界最好笑的笑话。
  翻开中国历史书,你能找到一个被流放到陌生地域,还能为患的地主士绅和豪强吗?
  地主士绅和豪强之所以能威胁朝廷,能给国家添乱,关键就在于他们在本地经营数十年的人脉和关系网络,以及在地方上树立的威望和拥有的人望。
  离开了这些,他们就是土鸡瓦狗,就是战五渣!
  完全不值一提!
  更何况,还是齐鲁的地主士绅!
  那就更加是个笑话了!


第930章 授田
  齐鲁的士大夫文人官僚,自司马镶且和齐威王之后,就是个笑话。
  太史公就说了: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
  至于鲁地,则是:地小人众,吝啬,畏罪远邪。
  这两个评价,虽然难免有些地图炮的嫌疑。
  但是……
  也未必不是事实。
  至少也是一个反应齐鲁地区士大夫和官僚地主面貌的事实。
  自威王后,齐国几乎没有赢过任何决定性的战争。
  他们甚至一度被燕国兵吊着打,差点灭亡。
  秦灭六国,独齐,兵不血刃,跪地而降。
  五十万大军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韩国都比齐国有骨气!
  至于楚汉争霸至今以来的事实,都在证明一个道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自三田以来(田詹、田荣、田横兄弟),齐鲁的地主官僚,就没有依靠过自己力量,做成过任何事情。
  当年,田詹起事,靠的不是陈胜吴广那样揭竿而起,也非项梁项羽那样一呼百应。
  而是依靠阴谋手段,暗杀了当地的县令,靠着祖辈的余威,自立为王。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齐王田詹,为章邯所杀于临济。
  然后,就上演了楚汉争霸中最搞笑的一幕:齐国贵族和官僚、地主,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内讧了。
  田詹死后,一部分齐国贵族和地主,拥护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王,以田角为相。
  而田詹的从弟田荣带着田詹的败兵,仓皇逃亡到东阿。
  章邯在后面紧追不舍。
  幸亏项梁听说齐兵之败,立刻帅大军增援东阿。
  并在东阿城下击败秦军。
  章邯兵败西走,项梁于是率兵追击。
  刚刚死里逃生的田荣,一没有跟着项梁一起去追击章邯,也没有赶紧趁着胜利的机会收复失地。
  而是……
  掉头回去找田假的麻烦。
  将田假和他的势力逐出齐国。
  这个时候,项梁东追秦兵,结果被章邯围困在定陶。
  此时,天下的形势,就是秦围项梁统帅的义军主力在定陶。
  假如项梁兵败,几乎就又是一次长平之战。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只要项梁一败,秦军就可以进抵巨鹿,先破赵,再灭魏,重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事。
  于是,楚怀王立刻发书向齐、赵求援。
  然而,逗逼的齐王田荣,对楚怀王提出了一个要求:想要哥出兵?可以,先宰了逃亡到你那里的田假,将他的脑袋送过来!
  而且,田荣不仅仅想要田假的脑袋,还想要逃亡托庇在赵王赵蝎手下的田角脑袋!
  这等于是将自己的地位凌驾在楚怀王和赵王的脑袋上!
  楚、赵又怎么肯答应?
  于是,就在这齐、楚、赵相互嘴炮的时候,项梁兵败被杀于定陶,秦将章邯引兵过巨鹿。
  错非项羽横空出世,在巨鹿城下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不可一世的秦军。
  秦帝国恐怕可以扑灭整个齐赵楚的义军。
  也正因为此,埋下了后来的悲剧。
  项羽灭秦后,怨恨田荣不肯救其叔父项梁,不封其为王,而是封了田市、田安和田都这三个同样是旧齐王族的人为王。
  这让齐地最大的实力派田荣非常不满。
  干脆反他娘的。
  于是,田荣联合赵将陈余,一起造反。
  窝里横的时候,田荣确实很厉害。
  几乎是碾压一般的消灭了项羽所立的三齐,统一齐地。
  可惜,随后在项羽的反扑中。
  田荣连一个回合都没支撑住,就被项羽击败,亡走平原,在平原县被当地人砍了脑袋,送给项羽当礼物……
  也就田荣的弟弟田横稍微有点模样。
  但也好不到那里去。
  翻开反秦以来,到三田覆灭的所有文档。
  在齐国贵族和地主们的统率下,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威伏列国,与秦分庭抗礼的大国,强国。
  居然沦落成了一个笑话!
  他们几乎没有打赢过任何一次与其他诸侯之间的战争。
  而且,每一次都是一触即溃。
  这是谁的责任?谁的锅?
  要知道,即使是现在,齐国武士的勇敢和强悍,也闻名天下,其技战术之强,让人赞叹。
  齐地英雄,从来也屡现不止。
  齐人的团结和勇敢,也曾让人赞叹不已,其忠义之心,更是让人敬佩。
  但为何,他们就打不赢任何一场稍微规模大一点的战争?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难道是齐人没有英雄?
  彭越、栾布难道不是英雄?
  难道是齐人不够勇敢和团结?
  司马镶且和齐威王时的齐兵,威震天下,让列国俯首低头。
  更早一些的时候,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以一国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孔子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这些时候的齐兵,可是团结、勇敢和精锐的代名词。
  即使是到了汉室鼎立之后的那个年代,齐王田横自刎,尚且有忠臣义士五百人从死。
  那为何,齐国兵和齐人,竟然会成为太史公笔下的“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群体?
  答案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最少能驱逐野狼。
  但一头绵羊率领的狮群,可能连豺狼都打不过,看到狐狸就要跑!
  齐国的问题的根子,出在了他的整个上层的贵族和地主身上。
  这些家伙,居住在繁华富饶,物产丰富的齐地。
  而且远离战火硝烟与外患。
  无论任何一个方向的威胁,都不可能威胁到他们。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是如此。
  韩非子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自田单救齐后,齐国就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这个国家的贵族和上层,根本不需要担心外患。
  只需要安心享受和挥霍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的势力,渐渐在齐地兴盛。
  士大夫贵族地主,几乎都变成了儒家的拥泵。
  想当年,孔子过齐,景公欲用之为大夫,而晏子力谏不可,全齐上下,也一片反对,终于让孔子狼狈离开。
  但在今天,儒家最大的大本营和最稳固的基本盘,就在齐地。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和笑话。
  当然,也并不是说儒家不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燕赵和代北的儒生,就是骑得了大马,拉得开强弓,饮得了烈酒,杀得了匈奴的大丈夫。
  但齐地的儒生么……
  除了少数几个精英。
  刘彻所见的,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只知嘴炮,而不肯务实的家伙。
  他们宁肯宅在家里,宽服长袖,舞文弄墨,死也不肯去地方鞠躬做事。
  他们视百工和技术为奇技淫巧,同样也鄙视一切其他诸子百家,甚至儒家的某些学派,也不为他们待见。
  当初,主父偃在齐地的经历,就能很清楚的说明一些问题——齐地的儒生,连纵横家这样对他们完全没有威胁的小学派,也要拼命排挤和打压,用语言和文字,极尽一切可能羞辱和排挤。
  甚至就是已故的仓公淳于意,在齐地为大医数十年,扁鹊之名天下皆知。
  但在齐,却也只是一个在士大夫和贵族眼里的所谓“杂官”。
  齐地士大夫和贵族们高傲而自慢的将一切非儒生和非文职,视为贱民和贱业。
  仿佛只有跟他们一般袖手空谈,满嘴跑火车的家伙,才算人。
  这样的家伙,刘彻岂能容得下?
  怎么可能容得下?
  必须让他们知道,天高地厚!
  而鲁地就更不堪。
  这个保守派和顽固派的大本营里,充斥着一堆的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只要自己快活,哪管天下洪水滔天的渣滓!
  不给他们店厉害瞧瞧,刘彻念头就会不通达。
  况且,这样做,还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
  “尚书令制诏吧!”刘彻束手说道:“朕闻之,古者圣王立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令廷尉臣禹,执金吾臣都等,收齐四王之王田,没犯官之家宅,尽为公田,以高皇帝二年之故事,皆授之于百姓士民!”
  汲黯听了,身子都在颤抖。
  当今这一诏,简直是所有地主和士大夫们最为恐惧的政策。
  收其田而散之于民。
  假如说在这个诏书之前,齐鲁地区还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但此诏一下,整个齐鲁,无分阶级,除了那些倒霉蛋外,人人都会高喊“天子万岁”,然后兴高采烈的排着队,等着分田地。
  而诏命之中,那一句“如高皇帝二年故事”,则堵死了其他齐鲁的士大夫官僚的不满和疑虑。
  因为,这意味着,本次分田,虽然分的是地主官僚权贵们的土地,但实际上,大部分土地,最终还是会落到其他地主官僚权贵手上。
  因为高皇帝二年,汉室执行了第一次授田。
  那是一次完全依照秦律,按照爵位高低进行的授田。
  自公士到列侯,人人按照规定,授予了符合其爵位的土地和宅基地。
  现在,天子将齐鲁四王以及那些倒霉蛋的大部分的土地,拿出来,再次按照爵位高低授田。
  会发生什么事情?
  自然不言而喻。
  这就好比:
  假如你的邻居不幸被官府抓了,正常人当然会恐惧,担心官府也来抓做自己。
  但倘若回头官府把邻居的家宅土地,送了你手里,你还会害怕?还会不满?还会疑虑吗?
  当然不会,必然是弹冠相庆,恨不得天子多抓就几个邻居。
  而依照汉家授田的标准和规格。
  每一级爵位之间的授田数量,都是天差地别。
  级别越高授田数量越多。
  而且,更严重的是,按照汉律规定:受田宅,予人卖宅,不得更受。
  换句话说,就是假如你曾经得到过授田,但你自己卖掉了,下次授田,不会有你的份——哪怕你已经无立锥之地。
  反之,假如某人名下田宅数百顷,但他从未授田,那下次授田,他依旧可以去领取符合他爵位和身份的田宅土地。
  自然,爵位高的人,肯定比爵位低的人在这次授田中占得便宜更多。
  自太宗以来,授田制度已经形同废止。
  大量的新兴地主和士大夫,几乎从未得到过授田。
  所以,天子这是等于将一大块肥肉,塞到了这些家伙嘴里。
  只要轻轻吞咽,就能吞进肚子里。
  如此一来,这些家伙自然就会成为当今天子的拥泵。
  毕竟,主义再大,大不过土地,理想再强强不过利益。
  而那些倒霉蛋,那些被处死和下狱、流放的地主士大夫和贵族,却连哭都没有地方哭。
  甚至,不会有人听他们哭诉。
  更可能连个同情的人也没有——要是同情他们,岂非是要把到手的土地往外推?
  就是齐鲁的士大夫地主们同意,老百姓们也不会同意!
  这样想着,汲黯的心里,就有些发苦。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今天天子能用这个手段对付齐鲁的士大夫贵族。
  明天难保不会换个名目,拿来对付燕赵卫梁的士大夫贵族。
  只是,他还能怎么办?
  齐鲁的那些士大夫贵族,可不仅仅只是鱼肉乡里,横霸地方那么简单。
  作为尚书令,汲黯知道,他们真正获罪和该死的原因在于:他们居然企图串联,营造声势,怂恿天子封禅,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