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怕是因为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当地粮食亩产,增加了一石以上,达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粮食的富裕度,却还不如从前。
  尤其是河东郡。
  四年前,河东郡每年能富裕粮食,仅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万石。
  但现在,已经不足三百万石。
  这是人口增加后,粮食消耗随之增加的最直接证据。
  这使得刘彻从当地能征调的粮食下降。
  在扣除了必要的储备粮食后,整个三河地区,汉室目前最多只能调动三百万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这三百万石,在运输过程中,最少要损耗七十五万石!
  也就是说,仅能有两百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能运抵前线,供给大军。
  而在现在,在和平条件下,一个士兵(步兵)每年的粮食供给标准是二十石,比农民略高,仅仅够其填饱肚子。
  而骑兵,人跟马,按照一人双马标准计算,一年的粮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这还不包括肉食和战马的草料。
  换句话说,三河地区的两百来万石粮食,仅能够五万骑兵一年之需。
  而,这支军队的后勤消耗和青壮消耗,还不被计算在内。
  至于,剩下的那个粮食产区。
  就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关中。
  只是……
  关中熟,天下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自太宗开始,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
  在刘彻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刘彻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并且发明和推广了,包括面食、馒头包子在内的多种小麦精加工食品。
  这使得,关中的粮食自给率,大大增加。
  而全新的小麦种植技术和大量的各种肥料(人畜粪便、土化肥以及部分鲸鱼骨粉、鲑鱼骨粉制成的肥料)的应用,以及大量的水利设施和水车的全方位普及。
  使得关中的亩产大大增加。
  尤其是小麦产量,直接翻倍。
  粟米亩产四石,差不多就已经是极限。
  但小麦亩产四石、五石,只是起点。
  上林苑里,少府的农稷官负责的试验田,去年,甚至出现了亩产十石的奇迹!
  如此一来,关中的粮食安全,终于告别了依靠关东转输的历史。
  过去三年,关中的粮食结余,年年增长。
  而且,因为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存在,使得百姓愿意出售自己富余的粮食。
  到去年为止,少府在关中的仓储粮食数量达到了四百万石的创纪录新高。
  虽然,其中三百万石是小麦。
  而在另外,大豆等豆类储量,也在增加。
  因为国家收购豆类,而且,鼓励百姓套种大豆。
  所以,现在在少府,库存了超过五十万石的各种豆类。
  此外,还有数十万石的豆渣和豆饼等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
  这些豆渣和豆饼,都可以作为饲料,从而减少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的粮食需求。
  目前来看,关中至少可以抽调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包括豆渣、豆饼)转输到前线的云中、雁门和代北。
  有了关中的粮食补充后,刘彻总算是勉勉强强,凑足了河套会战所需要的基本粮食。
  至少,高阙战役的粮食,是不缺了。
  只是……
  一次河套作战,就掏空了整个国家的粮食储备。
  这让刘彻有些无语。
  “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
  小麦取代粟米,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在历史上,曾经用了一千年。
  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
  想要加速这个进程,刘彻就只能用出绝招——提价!
  现在,少府的小麦收购价格,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
  比起粟米价格,低了十钱以上!
  对农民来说,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在经济上,其实是一样的。
  甚至,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获利更多一些。
  而且,小麦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
  所以,哪怕在关中,除了上林苑,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作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种植小麦,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
  老百姓可聪明的很。
  自己家,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
  哪怕,虽然现在,有着面食和各种馒头、包子的出现,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
  但,麦粉研磨,需要时间和人力。
  除了地主,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
  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亏。
  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
  “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格,给朕提高与粟米一般的水平!”刘彻对着汲黯吩咐。
  后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刘彻的意思。
  要知道,小麦提价,必然会导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万石,就要增加一千万钱!
  而关中去年的小麦产量,接近了四百万石。
  换句话说,天子眨眨眼,就要将至少四千万钱,丢到水里。
  只是,这少府的钱,就是天子的钱。
  天子爱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哪怕他要耗资数十万万去修个宫室给自己当游乐场,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况,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
  刘彻看着汲黯,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欲导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
  这是自然,在中国,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钱赚,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写货殖列传,就能清晰的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贾,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铁致富,当地,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
  靠贩卖致富,贩夫走卒随之增多。
  畜牧致富,则人人竞相养殖。
  这种国民性格,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后世的天朝,也是如此。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皮包。
  义乌,是小商品批发。
  广州,是贸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老军医,十之八九是莆田的,办证,无论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连诈骗,一通电话,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几个地方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他们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当。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
  这既是拍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吗?
  翻开史书看看,为了自己享乐,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或者改变习惯,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认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处到底有多大,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
  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
  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刘彻很清楚。
  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
  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没有办法,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第976章 战争的脚步(二)
  从夏四月开始,晋阳和太原的百姓,就明显嗅到了异乎寻常的气味。
  宽阔的驰道上,一辆辆重载马车,运着一车车的粟米和麦粉,循着秦始皇开辟的直道,蜿蜒向前。
  有些时候,从早到晚,穿行驰道的输送车流,就没有停止过。
  同时,驻扎在这些地区的郡兵,也纷纷动员起来,加入到了输送粮食的队伍里。
  在某些地段,甚至,有着数百上千辆重载马车或者牛车,堵塞住整条驰道的新闻。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代北地方的豪强,首先反应了过来。
  他们急忙写信,召回自己在外游学或者周游天下的子侄。
  同时,家里的仓储被打开。
  尘封已久的甲具和兵器被取出来了。
  然后发放给家臣和家兵。
  备战,首先从地方上的豪强开始了。
  在陇右郡,在代郡,在上郡,在云中郡,在这些北方的乡村亭里。
  一个个的地方名望家族的家兵和家臣以及子侄们,已经弓马齐备,甚至开始了训练。
  在这些地方的豪强家族、勋贵、官宦世家,有着足够的条件,让他们的子侄后代和家族家臣,接受足够优秀的军事训练。
  而,长期以来,汉室政府在这一带实行的也是全民皆兵的政策。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豪强贵族和官宦,都跟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是他们家族中正有人服役于某个战功赫赫的部队,就是祖上曾经在某支功勋昭著的军队里任过职。
  骑马射箭,操练武艺,储备兵器,对他们来说,就像齐鲁地主,习读文书,长袖善舞,兼并土地一样,是天性也是生存的技能。
  因为,在这些地方。
  兼并土地,奴役和剥削乡邻所得到的利益,远远没有从军作战,立下功勋来得多。
  在这些地方,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主豪强和勋贵家族,他们的地位、财富、权势甚至土地,都是通过战争,从敌人身上得到的。
  至于剥削乡邻?
  讲老实话。
  就拿上郡来说吧……
  一个土地平均亩产不过两石,甚至很多地方,才一石半,满是荒山恶土和穷山僻壤的贫困郡。
  靠剥削农民,能剥削几个钱?
  而且,这些地方民风彪悍,百姓大抵都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勇士。
  大复仇主义和血亲复仇范畴最浓烈的就是这些地方。
  地主勋贵,要是敢肆无忌惮的剥削乡邻,鱼肉同乡。
  根本不需要长安派御史下来。
  当地的百姓,自己就解决了那些笨蛋!
  北地豪强,这四个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
  豪强豪强,不仅仅是脑子聪明,肌肉也足够发达!
  对北地豪强们来说,佃户的地租,是小钱。
  能免则免。
  他们需要的是佃户的忠诚以及拥戴,以及桑梓的认可和认同。
  就像著名的李广兄弟。
  他们家在成纪,早在李广发迹前,就已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拥有良田千顷,佃户无数。
  但李氏历代,给其佃户的地租,都是少的能让齐鲁地主去撞墙的。
  李家名下的佃户的租税,只有五成!
  看似,很高!
  但实际上,这些佃户的口赋、徭役以及苛捐杂税,都是李氏包揽。
  所以,在实际上,佃户的佃租只有一成不到!
  正是靠着这样的施仁。
  李氏的家兵,人高马大,而且体魄强壮,更重要的是忠于李氏子弟,爱戴和敬重李氏。
  这使得李广得以一飞冲天。
  甚至,李氏未来能成为汉家重要的军事贵族集团,也离不开这些子弟兵的奉献和付出。
  而其他地方的豪族和勋贵,也大体都是如此。
  在这里,在这个山川萦绕,平原宽广,北风呼啸的北地边塞地区。
  几乎每一个豪强勋贵家族,都知道一个真理:以武一切。
  家族的富贵,家族的盛兴,家族的未来,家族的权势,统统是建立在武字上面的。
  只要在战场上取胜,斩下敌人的首级。
  那么,一切付出,就能得到回报。
  而且是成倍的回报!
  更何况,身处边塞,匈奴人迫在眉睫的威胁以及匈奴侵略时造成的破坏,迫使他们,只能选择,崇尚武力,同时用武力来获取特权以及利益。
  这使得,哪怕是此地的列侯,此地的郡守,都与内地,尤其是齐鲁的列侯勋贵,截然不同。
  在距离太原城不远的汾阳县里。
  当代的汾阳侯靳康,望着驰道上,如同车水马流一般的马车和牛车。
  他哈哈大笑,抓起一个酒囊,大口大口的饮下囊中的烈酒,然后将它砸在地上,抽出腰间的佩剑,对着在他身后的数百家兵,大声说道:“自先父受命于太宗皇帝,吾家与诸君,世代镇守于此,至今凡有二十载!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吾与诸君,望王师出塞,何止千日?”
  “诸君,今日,吾与君等同醉,来人,战场同袍,杀敌立功!”靳康大声说道。
  家兵、家臣和士卒们都是欢呼雀跃,兴奋的挥舞着双手,大喊着:“杀敌!杀敌!杀敌!”
  汾阳侯,是高祖功臣。
  初代汾阳壮候靳疆,以郎中骑率千人起阳夏,最大的战功和最值得夸耀的武勋,就是在曾经在正面击败过项羽大将钟离昧。
  也因此功勋封侯。
  但,在汉初的那个名臣如雨,猛将如云的时期。
  靳氏的地位并不高。
  情况,在太宗皇帝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太宗皇帝六年,丞相灌婴率兵八万五千人,发动河南战役,驱逐了匈奴在长城内的势力。
  其后,因为严峻的边防形势以及边塞缺粮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方面接受了晁错输粟捐爵的建议,在另一方面,太宗皇帝采纳了晁错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屯田!
  而汾阳侯家族,则受命承担了在太原附近屯田积粟的重任。
  汾阳县县城的位置,因此南移二十里,到了岚水交汇之处。
  并且此地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它扼守在河西、太原和雁门三郡的中心,向西可以控制赤洪岭,向东,则可守备石门关,同时可以管控雁门至太原的驰道。
  汾阳县的县城,因此规模,远超县城,几可与太原城媲美。
  汾阳县城,方圆十里,城高三丈,城中常年驻守着一支三千人的军队。
  而这支军队的主官,正是汾阳侯。
  因此,在汉室的军队名录中,有汾阳军的编制。
  虽然不是野战军团,只是守备军队,类似于郡兵。
  但汾阳军的武器装备和甲具,一点也不比野战军团少。
  这是因为在汾阳县城之旁,是汉军在代国最大的粮仓之一:羊肠仓。
  这里,曾经常年储备着超过五十万石的军粮。
  是供给和转输雁门守军的最主要军粮仓库。
  前年的马邑之战,将羊肠仓的储备粮,消耗的一干二净,到现在都没有填满一半的仓库。
  这让靳康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老靳家在这里种田种了二十年。
  但是,从初代庄侯开始,到他父亲共候靳解。
  靳家从未停止磨砺自己的爪牙和武艺。
  当天,靳康连夜写了一封请战血书,然后用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在血书中,靳康说:臣父受命太宗、先帝,屯田汾阳,然,至死犹念:击胡!击胡!今陛下欲提兵,消弭胡患,请令臣为犬马,效走狗之劳……
  而靳康这个手法,只能算是寻常手段。
  与剻成候周昌相比,简直就是小孩子玩的把戏。
  这货在看到道路上的车马景象后,二话不说,带着全家老少,出发前往长安。
  然后,到了长安,他就带着全家人,泣血跪在公车署前,请求天子假如要动兵,就一定要用他,不然,他就没面目去见他老爹周蝶于九泉之下。
  刘彻被他烦的没办法,只好派人将这个大爷请到宫里住下来。
  而周昌的诡计也因此得逞了。
  他得以成功的混到了刘彻身边,然后,他就开始出谋献策。
  还别说,这货还真有几把刷子。
  至于另外一个同样封国在太原的祁候缯湖,手段也比老实人靳康高多了。
  人家早就抱上了义纵的大粗腿。
  老缯家为了搭上义纵的快车,连节操都不要了。
  缯湖直接就管着义纵天天喊“大兄”,浑然不顾,义纵实际上比他小十多岁的事实。
  但这个策略很有效,义氏外戚,需要祁候这样的老牌列侯的加入和摇旗呐喊。
  所以,对这个小弟,义纵捏着鼻子收了。
  而其他列侯和封君,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寻常的,就像靳康,写血书明志,声言:若不能为国家走马,陛下鹰犬,臣生亦何用?
  出格的,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出格手段。
  有不要脸的,也有比较矜持的。
  但总之,在整个四月,刘彻收到了足足一箱子的各种各样的请战血书。
  看着这些血书和一个个义正言辞,大义凛然,仿佛刘彻要不用他们,他们就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必要的列侯、封君以及两千石。
  刘彻既有些苦恼,又有些幸福。
  因为他知道,军心可用!民心可用!


第977章 材官不死
  到了夏五月,连平民百姓也开始感觉到了战争的脚步声正越来越近。
  “今天的米价又涨了啊……”有人摇头叹息着。
  长安米价在短短一个月内,官方牌价就从每石五十五钱左右,涨到了六十五钱。今天更是突破了六十五钱的红线,涨到了六十七钱。
  让许多市民一时间,生活都有些拘谨。
  尤其是那些滞留在长安,等待考举的年轻人。
  李沮看着自己兜里最后的那几十个铜钱,摇头叹息。
  他是一个身高七尺八寸的大丈夫,每餐至少都要吃三大碗粟米饭才能果腹。
  但如今,粟米越来越贵。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买那些麦粉制成的大饼和馒头来填饱肚子。
  “离考举开始,还有两个月,这两个月,我必须得找点别的事情做……”他抬头看着一张张贴在露布下的告示,心里自语:“难道,我要走回老路了?”
  “可是,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的……”他犹豫不决。
  李沮是云中人,他家家族,世代都是以材官著称。
  材官,骑士,在汉室,都属于特权阶级。
  看名词就知道了。
  官与士,岂是寻常人能被称呼的?
  在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中国,社会地位等级,有着严格的界限。
  平民参军入伍,只能从卒子开始干起。
  而勋贵豪强入伍,却是从军官开始。
  材官、骑士,就是预备役军官的称呼。
  想当年,汉军大步兵主义制霸时,材官、强弩,称雄天下。
  出门别人问起来,可以昂着头告诉他:吾乃材官某某。
  但现在……
  别人大概会哦了一声,然后转头狂热的奔向那位挂着“北地骑士”头衔的人,阿谀奉承。
  尤其是马邑之战后。
  民间就有民谣传唱了:丈夫从戎去,骑射逞英豪,驱策千万里……
  完全就没有昔日强盛的材官和强弩们的份。
  这也是事实,整个马邑之战,材官和强弩们,都是在打酱油。
  最多,就是帮着打扫一下战场,割割首级。
  许多传统的依靠材官、强弩而显贵的军将世家,纷纷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骑士和其家族。
  许多人被迫转行,去学习骑射。
  但李沮转行,却有些晚了。
  他年纪太大——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在他人生的前二十七年,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全都是重步兵的战法。
  举着巨盾,穿着重甲,为中军提供掩护。
  一下子就要从结阵防御,转向骑兵。
  李沮茫然失措。
  这也是现在汉家多数以材官为根本的基层武将世家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的战争,是骑兵在唱主角。
  过去,几千几万人结阵对敌,层层推进的打法,在骑兵面前,完全失去了作用。
  大量的材官及其家族,无法适应这样的局面,只能如同李沮这样,来到长安,参加考举,碰碰运气。
  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怎么杀人的训练。
  拿笔杆子,固然会,但怎么比得上那些从小就在念书的人?
  这就好比田忌赛马,非要拿着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较量,那自然是必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