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4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在事后调查清楚,只是将王道从阳陵弄了出来,然后就打发去了蜀郡。
  去当地,监督和协调国营作坊以及两位老丈人。
  但现在,刘彻终于发现。
  皇帝确实离不开宦官。
  尤其是忠心耿耿的宦官。
  很多事情,宦官比大臣要上心。
  就像现在这样的情况,若王道在,他肯定会发挥宦官的优势,帮助刘彻梳理很多事情。
  叹了口气,刘彻也不得不摇了摇头。
  这个世界上,能办事的宦官很多。
  但真正能让他相信,并且托付重任的,至今只有一个王道。
  不为别的,是因为刘彻知道,哪怕天下人都背叛了他,这个忠奴不会。
  正因为如此,当初他的反应才那么大,那么直接。
  等到查明了真相后,也才会如此纠结。
  暂时将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刘彻走到属于他才能进入的那个御花园。
  望着生长的非常良好,瑰丽多姿的那些美丽的花朵。
  无数蜜蜂在其中飞舞。
  欣赏了一会景物,刘彻向前走去,在花园的中央,是一间简单的阁楼。
  阁楼中摆着一张很普通的案几和坐席。
  刘彻在这里坐下来,提起笔,翻开那本已经许久没有翻动的书,将它翻到最新的一页。
  然后,刘彻提笔在上面写了一个问题:丞相谁属?
  如今的大汉丞相周亚夫,已经为相五年了。
  换句话说,还有三年,他就必须卸任。
  新丞相的人选,于是必须列出候选者,进行观察和关注了。
  可惜,正如当年太宗朝时,张苍去职后,满朝居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继任者,最后只好矮个子里拔将军,选了申屠嘉。
  要知道,当时的申屠嘉还只是个关内侯。
  他是在拜相前被太宗匆忙封为列侯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开了后世武帝朝,当丞相先封侯的先例。
  当然,申屠嘉可不是武帝朝那些歪瓜裂枣可比。
  作为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人杰,他虽然有些迂腐,但意志力极强,执行能力也很强。
  其为相期间,甚至是压着晁错在吊打。
  晁错要是不靠刘彻的老爹,根本不是这个老丞相的对手!
  可惜……
  刘彻翻开汉家功臣表。
  高帝功臣,哪怕是关内侯,现在也已经尽数凋零了。
  国家,再也没有一个曾经追随刘邦,开创大汉社稷的老臣子来撑脊梁骨了。
  哪怕是田叔这样的当年的年轻后辈,现在也到了退潮之时。
  而太宗功臣,也凋零的差不多了。
  唯一一个还活蹦乱跳的,就是宋昌了。
  但宋昌那货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了!
  哪怕是太宗执政后崛起的功臣,其实,也差不多凋零了。
  即使有还蹦跶的,年纪也比周亚夫大多了。
  现在,朝堂上活跃的列侯。
  数一数,复阳候陈嘉?中水候吕青肩?桃候刘舍?舞阳侯樊市人?
  靠马屁精来当丞相?
  刘彻不是武帝,不需要通过架空丞相来实现君王独裁。
  恰恰相反,他需要一个强力丞相来辅佐自己施政。
  特别是周亚夫这样的丞相,能坚持原则,同时也能妥协,更能看到世界变化。
  于是,周亚夫卸任后,刘彻发现,他遇到了自己祖父一样的难题。
  列侯中找不到比前任丞相更好的人了。
  任何人上台,都要面临一座高山仰止般的伟岸身影。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丞相人选,很难很难!
  有能力的未必愿意,愿意的没有能力。
  而刘彻现在面临一个更尴尬的问题——他连外戚里的人才也没有。
  义纵?
  太年轻,四十岁之前,刘彻打算按着他在军队里发展。
  至于卓、程郑?
  两个做生意的商人,更是不可能参政。
  也就是说,在实际上,周亚夫之后,汉家人才出现了断档。
  汲黯、张汤、公孙弘这样的刘彻认为有宰相才能的,起码还得十年,才能有资格问鼎宰相。
  这十年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空窗期。
  而刘彻显然不是那种愿意屈就或者说会轻易改变自己主意的人。
  他制定的丞相到期,必须卸任的制度。
  那他就必须以身作则,坚守这个制度。
  并让其成为规则。
  既然是规则,就不能破坏。
  无论再怎么舍不得周亚夫,刘彻也知道,他到点,必须退休!
  这不仅仅是为了周亚夫好,也是为了汉室社稷好。


第1015章 内阁(二)
  刘彻揉了揉有些发麻的太阳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将笔放下来。
  现在的事实是:他发现,他找不到周亚夫的合适继任者。
  与周亚夫同辈的外戚列侯勋贵中,一个能打的也没有!
  更重要的是,汉室要当丞相。
  现在是有两个潜规则的。
  第一,丞相必须出自列侯集团。
  自高皇帝以来,一直如此,从未改变。
  哪怕当年的申屠嘉,也是在拜相前的一个月,封为列侯。
  而且申屠嘉本身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满足了列侯的要求。
  即使如此,申屠嘉身上最初也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地里非议。
  其次,欲为丞相,先为御史大夫。
  八成以上的大汉丞相,是先做御史大夫,再当的丞相。
  至今为止,仅有平阳懿候曹参、故安文候申屠嘉是例外。(周亚夫、周勃,都不算例外,因为他们是从太尉转任的丞相,太尉也是三公)
  而现在的御史大夫是谁?
  晁错!
  晁错现在的爵位,只是左庶长……
  不是刘彻或者刘彻的老爹不想给他升。
  实在是这货在列侯勋贵里的仇恨值太高了!
  十个列侯里,起码有七个是看晁错不顺眼的。
  晁错那张大嘴,又将剩下三个人,给喷到了自己的仇敌对面去。
  刘彻毫不怀疑,要是自己把晁错放到丞相的位子上,还给他封侯。
  那晁错几乎立刻就会被“刺杀”。
  更何况,将晁错任命为丞相,必然会引发儒法的分裂。
  好不容易才让儒法走到一起,组成统一阵线,刘彻可不想这么快看到这个联盟分崩离析。
  微微思考了一会后,刘彻提起笔,在纸上终于下写了一个名字:薄戎奴。
  然后,刘彻就在这后面写下原因:枳候,谨小慎微,年富力强,素为外戚表率。
  又,其曾以车骑将军,侍奉太皇太后。
  曾经出任军职,哪怕是象征性的军职,是汉室丞相必备的条件!
  自高帝刘邦立国至今,从未有任何一个丞相,不是从军队走出来的。
  即使是当年被刘彻厌弃和鄙视的张欧,早年也曾经从军。
  而刘彻复活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后,这个条件就成了铁律。
  没有任何一个丞相,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坐稳相位!
  当然薄戎奴在实际上,甚至很可能连刘舍也不如。
  至少,刘舍做了这四五年的少府。
  对于一般的事务和正常的政务,都已经熟谙于心。
  至于薄戎奴?
  刘彻还真有些怀疑他能不能控制局面。
  但好在,薄戎奴背后是薄太后,靠着太后的威权加持,他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譬如,当一个傀儡?
  刘彻拿着笔,继续在纸上写下去。
  半个时辰后,就已经写满了足足三四页的文字。
  刘彻拿起来看了看,然后吹了吹墨迹,将这本书合上,放到一个盒子里锁起来。
  望着这个盒子,刘彻长出一口气,说道:“未来,朕之后,打开之人,也不知道是谁……”
  但可以肯定,一定是他的继承人。
  不知道,当他看到自己的老爹给他留下了这么多财富的时候,会不会感动的泪流满面呢?
  站起身来,刘彻走向外面。
  一边走,他一边回味着自己方才写在那本书里的内容。
  以薄戎奴为相,在实际上,就等于刘彻自己放弃了寻找一个合格丞相继任者的努力。
  当丞相不靠谱时,其他大臣自然会侵夺丞相的权柄。
  但,这是刘彻所不容许的。
  所以……
  刘彻计划采用一种名为集体领导或者说内阁的制度,来帮助他统治天下。
  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三公九卿,联合处理政务的制度。
  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
  甚至,这个想法会不会变成现实也不一定。
  因为,刘彻还没有跟周亚夫谈过这个事情。
  万一周亚夫有合适的人选呢?
  要知道,汉室丞相有推荐继任者的特权。
  如萧何临终之前,推荐了曹参。
  尽管当时曹参还在齐国担任齐相,但吕后却第一时间就批准了萧何的推荐。
  其后曹参病逝,推荐王陵为继任者。
  哪怕吕后跟王陵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共同语言,也对曹参的决定予以了背书。
  对于现在的汉室来说,丞相正常去职或者病逝。
  是有权力也有资格,向皇帝推荐继任者。
  而皇帝通常不能无视丞相的推荐。
  更别提,现在的周亚夫,实际上是有着相当于萧何曹参两人地位的大臣。
  他推荐的人选,刘彻也不能驳斥。
  想到这里,刘彻就又转身回去,打开那个盒子,取出那本在书,在其上面又加了一些文字。
  再三确认无误后,他才将之放回原处,锁起来。
  “朕却是忘记了,汉家还有左右相国之制!”刘彻长出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他构思的那个制度,就有了一些框架了。
  在过去数十年的历史上,老刘家曾经多次用出了左右相国之制。
  每次的目的,虽然都不尽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以保证国家制度能平稳运行。
  譬如当年曹参推荐王陵。
  但傻子都知道王陵不爽吕后苛待刘氏很久了。
  所以,吕后就自以为聪明的选了陈平看上去很听话的人做左相国。
  结果……
  反吕的王陵很硬骨气的回家读书了。
  看似亲吕的陈平,却在不动声色之间,串联诸侯大臣。
  吕后前脚刚刚驾崩,尸骨未寒,后脚,陈平就发动了政变,血洗了诸吕……
  此外,刘彻当初即位时,也是用了左右相国之制。
  可没过半年,他就受不了张欧的昏庸和无能,找了个借口,让他回家种田了。
  如今,历史走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圆点。
  刘彻现在确实很难忍受一个无能之人,占据帝国官员的最高职位。
  因为那会告诉其他人?
  无能、平庸,也可以成功!
  所以,他以薄戎奴为相的考虑,就是基于此。
  外戚为相,在刘氏政权体系下,属于某种意义的政治正确。
  虽然后世很多人喷两汉外戚权重误国。
  但在实际上呢?
  刘彻知道,并且清楚,汉家天下,在某种意义上,是外戚和刘氏联手打下的。
  当年,刘邦麾下一百零五位列侯中,至少有一半列侯,曾经是周吕候的部将,或者曾经效命过周吕候。
  史书虽然抹去了吕泽的一切战功和功勋。
  但是,其他列传和高祖本纪里,却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暴露出那位周吕候曾经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汉家天下,刘邦打下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周吕候吕泽,拿着刀枪剑戟打下来的!
  而刘氏历代,也离不开外戚的辅佐和扶持。
  从兴盛到衰亡,外戚政治贯穿汉代历史。
  最终,诞生出王莽。
  但,一个王莽,不足以抹杀那些曾经在史书上绽放着光辉的外戚们。
  卫青是外戚,霍去病也是外戚,霍光更是外戚!
  而对皇帝本人来说,其实大臣,远没有外戚值得信任。
  外戚,在正常情况下,跟国家是休戚与共的。
  刘氏兴,他们才有权柄。
  刘氏都要灭亡了。
  外戚自然连草狗都不如。
  更何况,外戚、文臣、武将,本就是汉室政治格局中的三角。
  至少到现在为止,外戚还没有祸乱国家。
  恰恰相反,外戚是关键时刻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
  更何况,薄氏外戚,其实早就在政坛上没了什么影响了。
  刘彻拉他出来,只是让他垫背的。
  反正,内阁是集体领导。
  外人也很难知道,这个丞相是水货呢?还是有真材实料。
  现在,用了左右相国,那就能更好的遮掩了。
  更妙的是,左右相国制度,简直就是天生为了给年轻人设置的制度。
  毕竟,单独提拔一个年轻人当丞相,大家会议论纷纷。
  但,假如是一个外戚,一个年轻人,那就会少了许多掣肘。
  刘彻甚至还可以将这形容成“简拔”。


第1016章 特务政治的开端(一)
  八月未央,金秋已至。
  随着北方的粟米收割工作渐渐步入尾声。
  地方官们开始统计今年的收成以及经济数据。
  在往年这个时候,整个北方都将进入一个漫长的冬日假期。
  百姓们可以稍微喘一口气,或舒舒服服的睡几个懒觉,或琢磨着去某地打点零工,以此补贴家用。
  但,今年的气氛,却有些不同于以往。
  “听说了吗?”长安街头,八卦党们再次聚集在一起:“丞相府已经签发了动员令,北地骑士以及太原以北的强弩和材官,全部被动员起来了!”
  周围人都是双眼放光,情绪激动。
  两年前的马邑之战,彻底释放了深埋关中百姓骨髓深处的战争狂热!
  他们现在的神情与面貌,与百十年前,荀子入秦时,所看到的景象差不多。
  今天的关中百姓,跟百十年前的关中百姓一样。
  已经达到了闻战而喜的地步。
  实在是两年前的马邑之战,汉军胜的太辉煌,而且,战功赏赐,该有的一分未少。
  不知道多少人亲眼看到自己过去穷困潦倒的邻居,因为家里有个兄弟或者子侄在军队里立下功勋。
  于是,一家人的生活,从此迎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甚至有人,从一个小卒子,卑微的庶民,一跃而成公乘。
  虽然无法跟秦代一样,拿着军功换土地(汉家现在虽然也可以用军功换土地,但那些土地都在安东,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迁徙去安东落户。),但军功能换票子跟房子还有妹子,却是实打实的事实。
  许多人亲眼目睹或者耳闻过,某某家的小子,一天书也没念过,粗鄙不堪。
  结果,其自马邑归来后,因为立下了军功,升迁为军官。
  于是,家人立刻就搬进了朝廷给建的大屋,耕牛、挽马、犁具,一应俱全,全是那小子拿着军功赏赐从少府换来的。
  更夸张的是,地方上原本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豪强,立刻就上门了。
  强行的,非要塞个妹子给那个小子为妇。
  甚至,还有人听说过,有列侯看中了某个卒子出身的小子,将一个旁系侄女下嫁的神话!
  既然,战争能解决房子、票子跟妹子。
  那,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根本无法拒绝拥抱战争。
  马邑之战后,关中民间的好战情绪,攀升至汉兴以来的顶点。
  人人爱武技,家家有弯弓。
  士大夫子弟出行,不再以长袖翩翩,温文儒雅而自豪。
  相反,大家都迷上了炫耀武技和骑术。
  从平民至贵族,人人争相以家中有武人为傲。
  民间的民众呼声,因此裹胁了学术界和思想界,迫使学术界和思想界,不得不迎合百姓的声音。
  因为,假如某个学派不把自己的立场摆正,傻啦吧唧的呼吁和平,高唱“兵者凶器,圣人不得以而为之”。
  那么,百姓和地主豪强们就会用脚投票——你都不能为我们说话,我为何要送子弟去学你的学问?
  而被裹胁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中散发出来的好战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百姓的选择。
  在很多百姓眼中,既然连人品高洁,学识渊博的君子们都认为“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汉贼不两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那这就一定是对的。
  当然,也有些故作清高,非要特立独行,以此标榜自己确实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家伙。
  狄山就看着满城的战争气氛,捶胸顿足,跟死了爹妈一样,阴着一张脸,对自己的同窗们道:“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高皇帝伐匈奴,困于平城,孝惠、吕后之时,以和亲故,是以边境能安,民得其乐。至太宗,欲用兵匈奴,数与匈奴兵戎,北边萧然苦兵,先帝察太宗之失,用和亲与匈奴通好,两国边境安宁,无有兵革,士民往来皆善!”
  “如今刀兵一起,吾恐天下黎庶从此为兵事所累……”
  他的同窗们也纷纷点头称是。
  但却有一个站在角落里的年轻人小声的说了一句:“可是我怎么听说,马邑之战后,北边变得更安全,也更繁荣了?”
  “且,百姓也得利颇多……”
  狄山闻言,眉毛一扬,几乎都有气炸了。
  “胡言乱语!”狄山回头盯着那个年轻人气呼呼的道:“你懂什么?马邑之战,国库损耗何其多也?数以十万万之积蓄,一朝尽丧,这些钱哪来的?还不是民脂民膏!若无马邑之战,而用和亲之策,不过数十万而已,且以和亲,省下来的军费,轻徭薄赋,除民租税,天下得利远胜于此!”
  说到此处,狄山的心情就变得无比糟糕。
  他家本是巨鹿郡的大户。
  每年对匈奴出口青铜和铁器,数以千石,得利无数。
  这大战一起,别的狄山不敢保证。
  但他家与匈奴的贸易肯定要因此断绝。
  这可是一个岁入百万的大买卖啊!
  就这么没了,狄山真真是心急如焚!
  更让狄山的不满的是:去年,主爵都尉衙门派了几个官吏,到了巨鹿,然后居然说他们家经商所得甚多,直有千万之巨,但却占有田地三十顷。
  这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要求他必须在入市籍还是当地主之间做出选择。
  入市籍,则土地全部要课十倍的田税。
  而当地主,则要抄没一切作坊和商铺。
  这让狄山深感侮辱。
  他是堂堂的士大夫,声名高洁之人,家族世代耕读传家,怎么会去经营工商那样的贱业!
  那根本纯粹是他家的家奴和庶孽子打着狄山的旗号搞出来的。
  跟他有屁的关系?
  哪成想,那些官吏根本不认可他的解释。
  迫使他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名声,而将所有商铺和作坊,全部转让给了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及家奴。
  还不得不让他们独立成户,登记到市籍之中。
  这才勉强保下了他狄山的名声和财产。
  但,即使如此,依然被主爵都尉衙门的那个公孙弘收走了十万钱的商税!
  那可是十万钱!
  在花街柳巷,能潇洒上百回!
  若是拿去买奴婢,最起码能买五个大奴和七八个小奴。
  若在匈奴人那里,更是能打包至少三十个!
  于是在狄山眼中。
  汉家即将进行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挡着他的发财路。
  更可怕的是——这场战争的军费,有不少,是从他手里抢走的!
  拿着我的钱去打仗,还不让我赚钱?
  这还有没有天理了?
  是以狄山一直以来,都在大声疾呼,反对战争。
  虽然因此让许多人不屑甚至对他抱有敌意。
  但,却也吸引了另外一些人的关注和支持。
  譬如,鲁儒派就觉得他的话“确为中庸”,只有“狄生方为君子”,一时间,倒也在长安的贵戚圈子里混出了点名声。
  甚至,还有几个列侯,派人来请他去赴宴,与其他诸子百家的巨头,当面辩论战和的利弊。
  狄山因此也越发的得意起来。
  在他眼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感觉,让他深感荣幸。
  而与诸子百家巨头的辩论,则让他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光明前景——等到未来,等到百姓和民众都呼唤和平时,我就是当代孔仲尼了。
  到那个时候,天子也要安车相迎。
  九卿两千石之职位,任我挑选。
  那个被狄山驳斥的年轻人,被狄山这么一恐吓,也是缩了缩脖子。
  正准备道歉低头时,忽然,门口传来了喧哗之声,紧接着,就是“笃笃笃”急促的敲门声。
  甚至,在敲了一会后,敲门者似乎很不耐烦。
  直接采用了暴力。
  砰的一声,大门被人用暴力手段撞开。
  狄山听到声响,脸色变得勃然大怒。
  他可是堂堂的士大夫,能与诸子百家的巨头们辩论的英才。
  哪怕是长安城的列侯们,即使不喜欢他,但却也不敢对他无礼!
  “什么人,竟敢私闯民宅?”狄山怒气腾腾的就领着自己的同窗和门人们,欲出去将那个不开眼的泥腿子暴打一顿。
  这些天,狄山因为自己的言论,没少被泥腿子丢石头,吐口水,甚至丢烂菜叶子。
  在外面,狄山固然没有办法。
  但在他家门口,但凡有人敢袭击或者唾弃他,他定然带着家奴出去,让对方见识见识,士大夫之怒。
  打完了人,还要送去廷尉衙门和内史衙门。
  廷尉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