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4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来看,是弊大于利!
  “少府的御寒手套,已经生产了多少了?”刘彻问道。
  “回禀陛下,已经十余万套……”义纵答道:“这已经是少府的极限了!”
  刘彻也点点头,这确实是事实。
  但手套,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却是现在汉军出塞的必备军需品!


第1021章 战前准备(二)
  一副手套,需要什么?
  可能后世的人,耸耸肩膀,无所谓的讥笑两声:“大概几块钱吧……”
  大工业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在西元前的时代,拿着针线一针一线的全手工缝制手套的艰难!
  一个工人,一天能缝制出十双手套,就已经很给力了!
  更何况,手套的原料,还严重缺乏!
  无论是丝麻还是皮毛,在这个时代,都是很宝贵的。
  甚至是相当于硬通货一般的珍贵资源。
  少府能用三月时间,赶制出十万双,刘彻都有些意外。
  但,这却远远不够汉军的需求!
  旁的不说,所有的骑兵,必须人手两对以上的御寒手套。
  而且,必须是有保暖绒毛的手套!
  毕竟,骑兵疾驰之时,手要是冻僵甚至冻坏了。
  那这个骑兵也就没有战斗力了。
  而这就至少需要六万副以上!
  另外,汉军的步卒,也需要保护。
  这就至少还需要十万套!
  换句话说,现在,在这个离开战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彻得给他的军队,找出五万套手套!
  而这还只是军队的基本需求。
  除了军队,庞大的民夫队伍,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御寒物品。
  以少府的力量,刘彻觉得,想要完成这个任务,无异于强人所难。
  “少府内库,现在有多少硝制的鲸鱼皮?”刘彻扭头对身旁的一个侍中问道:“去给朕将这个事情查清楚!”
  鲸鱼皮在硝制好后,是良好的皮甲原料,可以用来制作皮靴、皮套和皮护手。
  当然,也可以用来做手套。
  只是,御寒效果没有狼皮、羊皮那么好。
  但比丝麻要好。
  之前,少府就使用过部分鲸鱼皮来作为手套的原料。
  一刻钟后,那个侍中回来报告道:“回禀陛下,目前在少府内库,有鲸鱼皮约数千石……”
  刘彻点点头。
  这就对了!
  “传令少府,抽调全部鲸皮!”刘彻下令:“送去给丞相,命丞相在长安露布之下,广贴告示,请民众来缝制手套,每双手套,给钱五钱!”
  后世,一战时,法国的出租车司机,在凡尔登战役时,将数个师的法军送上凡尔登前线,从未让法国避免亡国。
  二战时,英国的发电机计划,也是靠着无数百姓的民船,才得以成功。
  现在,距离河套战役发起的时间,已经不足一个月了。
  在一个月内,要赶制出五万套甚至十万套手套。
  靠少府,是不行的。
  少府专门进行手套等相关产业的工匠,加起来也不过数千。
  一个月内,他们撑死了,也就能制成两万副左右的手套。
  这显然是不够军队需求的。
  但,长安人民可以!
  现在,在长安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四十万!
  即使扣除掉贵族皇室以及官僚和军队,也还有大约三十万左右的百姓。
  这些百姓家庭的妇女,都是极为出色的缝纫工人。
  五钱一双的手套缝制费用,足可让百姓为此趋之若虞!
  借助他们的力量,在一个月内,至少可以缝制出十万套手套!
  基本上可以满足军队的需要了!
  而且,这笔花销还会很少!
  即使十万套手套,也仅需五十万钱!
  因此,刘彻命令一下,周围的臣子们,都是相互看了看,然后纷纷低头,他们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天子的机智。
  但刘彻知道,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下个命令,拿钱和物资出来这么简单。
  以他对官僚,尤其是长安城那群雁过拔毛的官僚的认知来看。
  肯定会有人将主意打到这次的事情上面。
  克扣百姓工钱?
  呵呵,这太低级了。
  是小孩子才会玩的把戏。
  况且也克扣不了多少钱。
  刘彻甚至都没有仔细去想,就已经在心里冒出了数个官僚们可能的发财路数。
  只要,某个黑心的家伙,稍微丢掉节操,拿着鸡毛当令箭,就能玩出N种花样出来。
  譬如,摊派任务,而且是摊派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量。
  比如说一个月要一百副或者两百副手套这样子。
  完不成任务,就以“破坏军国之事”的名义抓人。
  把人抓起来,往监狱一关。
  普通老百姓当然是会吓傻。
  然后,就可以坐地收钱了。
  甚至于,更聪明一点的话,还可以玩一个飘没之类的手段。
  借口百姓私吞国家的皮革,然后将他家的财产和土地,统统装进自己兜里。
  刘彻觉得,自己只是稍微一想,都能想出这么多花样。
  下面的官员,若是仔细去钻研。
  恐怕会钻研出黑科技级别的技能。
  这怎么行?
  想到这里,刘彻抬起头,命令道:“传令给绣衣卫都督、执金吾、卫尉、内史,命令有司各部,深入长安各闾里,密切监视一切动静,但有官吏,趁机盘剥、刁难、污蔑及勒索百姓者,可不经请示,直接格杀!凡此贼臣,首级皆悬于北阙!”
  在这个关口,还想着盘剥百姓的,肯定不是什么好鸟。
  宰了他们,一点都不冤!
  还可以净化官场,洁净政治。
  更何况,在这样的时刻,还敢闹事的。
  其性质就像在地震中抢劫,洪灾里倒卖饮水,疫病爆发时囤积药品的人一样,属于发国难财。
  发国难财者,不杀不足以整顿秩序!
  只是,刘彻杀气腾腾的话语,让左右都是一怔。
  许多人清楚,天子的这个命令一下,恐怕立刻就要人头滚滚。
  长安基层的闾里的那些胥吏是个什么德行,大家还不清楚吗?
  但,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劝谏。
  因为,大战在即。
  战前先杀几个我方的败类和贼子祭旗,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更何况……
  杀了他们,考举士子们就有坑可占了啊!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在这个大殿之中的侍从、尚书和官吏,大都是通过考举爬上来的。
  他们才懒得管那些旧官僚和旧官吏的死活!
  甚至,巴不得他们死光光,好方便自己人上位!
  “诺!”于是,毫无意外的,群臣都是恭身应命,然后各自下去传递命令。
  当天下午,长安的大街小巷,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无数人围在露布下,听着官吏们宣讲的朝廷政策。
  然后,各个官衙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双手套五钱?
  十双就是五十钱,都够买一石粟米了。
  这对于长安城的多数家庭,都是一个意外之喜。


第1022章 战前准备(三)
  云中郡,兴乐塞。旌旗飘飘,鼓声隆隆。
  第一批从长安出发的军队,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后,终于抵达此地。
  随即,在军官们的指挥下,总计三千余人的军队,进入要塞内部的军营。
  “这云中还真是够冷的……”来自南方的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鼻青脸紫。
  好在,没有什么寒冷是一碗热乎乎的肉汤驱散不了的。
  假如有,那就再来一碗!
  士兵们一入营地,立刻就有着当地的驻军以及前来劳军的百姓,送上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肉汤。
  滚烫而香气四溢的肉汤下肚,整个人立刻就充满了精神。
  然后,战友之情,立刻就油然而起。
  而在兴乐塞的城中官衙,一场战前的例行推演,在大军入塞后立刻展开。
  身着这甲胄,云中郡郡守魏尚,虽然年已八十,但,他依然感觉自己精力充沛,精神旺盛。
  仿佛回到了壮年!
  在驻守云中的三十一年里,他失去了三个儿子,七个孙子以及十几位同族的兄弟手足。
  与他一般的,还有他的副手,云中尉杨喜。
  杨喜是一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粗壮大汉,他的脸上,留着一道深入眉骨的疤痕。
  那是八年前,匈奴人给他留下的记忆。
  杨喜捏着自己手心的一个玉佩,挺着胸膛,望向刚刚从长安抵达此地的车骑将军义纵。
  “吾儿,等着为父来为报仇!”杨喜在心里说道。
  他的儿子,在八年前,就战死在此。
  对云中人来说,他们与匈奴人,不存在妥协。
  从最基层的平民百姓,到高层的郡守郡尉,人人都与匈奴人有着血海深仇。
  是故,大复仇思想,在云中最为浓烈。
  此刻,魏尚的两个亲兵,各自持着一个木柄,走向两端,将一副硕大的地图,展现在魏尚和杨喜面前。
  “昔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定林胡、楼烦、中山之属,起高阙之塞,至秦始皇帝一统六国,乃命蒙恬率军驻屯阴山以备胡!”魏尚望着这副地图,深情的道:“赵秦两代,共在北起阴山,南至云中大黑河之间,建立三十四县、二十七障塞!”
  魏尚的手,抚过地图:“号为九原!”
  众将闻言,都是一凛。
  九原郡!
  就是云中郡的孪生姐妹!
  但它失陷敌手,已经将近七十年了!
  自从秦二世命令王离率领长城军团回援后,九原、云中,全部被放弃。
  直至二三十年前,颍阴候灌婴,率汉军主力发动河南战役,夺回云中,并以云中为基点,重建长城防线。
  今天,九原郡马上也要回归!
  在场诸人都有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胸中的豪迈与激情,溢于言表。
  但,众人也都知道,收复九原,到底有多难!
  匈奴人在河套经营数十年,其据险而守,汉军若无妥当的应对,势必就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大的战略,长安的庙算已经搞定了。
  众人也都清楚,目前,汉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拿下高阙,控制住北河。
  在春天来临前,这个战略任务必须完成。
  不然,等到冰雪消融,匈奴人的主力必然会翻过阴山,驰援河套。
  到那个时候,奇袭就会变成阵地战。
  汉军自己就是阵地战的专家,当然清楚,阵地战意味着什么?
  那是要拿人命去填的正面对决啊!
  而且,匈奴人还将拥有地利。
  再兼之战事久拖不决之下,汉军还将失去天时和人和。
  若到那个时候,汉军还拿不下高阙。
  不用匈奴人来打,汉军首先就会撤退。
  更何况,高阙城若不断迅速拿下。
  暴露在风雪和寒冷中的汉军主力,能在低温和大雪中坚持几天?
  所以,长安的命令是:开战后一个月,必须拿下高阙!
  汉军必须在高阙要塞内渡过北国最寒冷最恶劣的冬天。
  等到春天来临,再发起下一阶段的战役。
  但高阙,却不是这么好拿的。
  除了梓岭,高阙要塞还有三个预警和充当犄角的军塞拱卫其左右。
  在南方,是鸿鹄塞。
  同样是赵武灵王所筑。
  传说,当年赵武灵王营建高阙要塞后,巡河而望,见南方的河岸,有鸿鹄飞天,于是,下令在那里建造一个支撑高阙要塞的基点。
  这就是鸿鹄塞。
  在偏北,高阙要塞的身后,扼守着北出高阙的要道的蒙氏塞。
  传说,那是蒙恬所筑。
  为了给阴山守军提供补给而存在。
  而最后一个,则就在高阙之侧的阳山脚下。
  名为河上塞!
  顾名思义,它就是扼守北河的一个军塞。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匈奴人占据河套这几十年,大批的秦赵军塞都被废弃了。
  秦始皇所建三十四个县城,现在还留在地图上的,就剩下三个。
  就这三个,还是因为秦人太牛逼了,他们建造的城市太坚固,以至于大自然的风化力量,都无可奈何。
  匈奴人一看,就跪下来膜拜了。
  将这三个县城视为有鬼神保佑的城市,然后……
  他们拿这些城市,当成了自己过冬的营地。
  至于秦始皇所建造的二十七个障塞。
  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的,大抵只有五指之数。
  然而,可惜的是,包括高阙在内的这四个军塞,都在这五指之间。
  那最后一个没有废弃的是扼守着阴山的榆林塞。
  自高阙至榆林,秦人的军塞,沿着大河与阴山、阳山,次第展开,形成了秦长城的最北端体系。
  所以,当年蒙恬被逼自杀前,曾说:罪固当死矣,起临兆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恬之罪!
  虽然,这可能是赵高胡亥编造的谎言。
  但是,哪怕是谎言,也揭露了一个事实——秦长城是因河、山而建。
  特别是在秦长城的北端,秦人通过修建运河,连通山脉,通过构造要塞,改变地貌,形成自己的防御体系。
  近代的大思想界贾谊贾长沙,也曾经说过:(秦始皇)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这都是在告诉世人——秦人在九原郡,干的就是改变地理,修改地脉,用人力改造自然的活计。
  魏尚等人,都是久于沙场的老将,也自都明白这些历史。
  而且,侦查的情报和消息,也都显示了,匈奴人虽然废弃很多秦人的县城和障塞。
  但他们并不蠢,依然保留了秦九原防御体系的精髓。
  甚至很有可能,秦人留下的这个防御体系,曾经在匈奴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东胡人和月氏人不可能没打过河套的主意。
  但他们都铩羽而归了。
  现在,轮到汉军来挑战自己的前辈和先人们用智慧和鲜血建造而成的这个防御体系了。
  所有人都是聚精会神,审视着地图。
  “天子交给吾等的任务是梓岭、鸿鹄……”魏尚望着众将缓缓的道:“其中梓岭之敌,只要他们不冒头,就且先不管他们,吾等全力拿下鸿鹄塞!”
  魏尚伸手在地图上,鸿鹄塞的位置点了一下。
  鸿鹄塞,与云中郡的关系和渊源非常深。
  甚至,云中之名也来自于鸿鹄塞。
  当年,赵武灵王,望鸿鹄于飞,于是在其地建立鸿鹄塞,以拱卫高阙。
  最终,又在距离鸿鹄塞数百里外的云中,建立云中塞。
  最初,云中与鸿鹄是赵长城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甚至,在本质上来说,云中、鸿鹄、高阙,乃至于榆林,都是秦长城的链条中的一角!
  对云中人来说,当然做梦都想收复这个自己的姐妹城。
  哪怕,它今天实则已经残破不堪了。
  “鸿鹄塞之敌,请杨郡尉代为介绍……”魏尚也感觉有些累了,于是坐下来。
  而他身侧的杨喜,则恭身一拜,道:“诺!”
  然后,他看向诸将:“天子命我云中郡兵,取鸿鹄之塞!”
  “根据探子以及‘友人’之情报,吾在八月之时,初步计算出了鸿鹄之敌的数量!”杨喜让人取来绘制好的更清晰更详细的鸿鹄塞地图,与众人观看。
  “在河南,有匈奴四千邑落,约三千五百骑,皆属匈奴浑邪部族……”
  “这些人,且不管他们!”杨喜说到这里,微微一笑:“彼辈若胆敢螳臂当车,王师,自当碾碎他们!”
  云中众将都是哈哈大笑,开怀不已。
  倒是长安来的将佐都是相视纳闷。
  最终,还是同样是云中人的羽林卫陌刀校尉李沮帮忙解答了众人的疑惑:“浑邪者,故义渠之别号也,其所部战力,在匈奴各部之中垫底……”
  事实是——何止是垫底!
  浑邪部族,在匈奴内部,向来被认为是软脚蟹。
  可能是因为浑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原因。
  他们没有匈奴其他部族的狠劲,而且因为常年跟汉室贸易,所以,他们的作战决心很低。
  历次入侵,浑邪部族的骑兵,是所有匈奴骑兵里最好对付的。
  只要稍微吃点亏,他们就会夹起尾巴逃跑。
  浑邪人虽然战斗力低下。
  但他们善于放牧,是匈奴诸部族里,畜牧技术最高的部族。
  他们甚至有兽医!
  因此,哪怕是单于庭,也需要仰仗浑邪人。
  “真正需要我等注意和提防的是在鸿鹄塞附近的一个匈奴万骑!”杨喜指着鸿鹄塞附近说道:“据说,此万骑是从幕北调来的,属于匈奴本部的呼衍氏!”
  听到这里,众将都正色起来。
  匈奴本部!
  这可是匈奴人真正的主力和精锐!
  就像汉室的关中子弟兵一样,是匈奴人的骨干。
  一个匈奴本部的万骑,满编之下,有将近八千骑。
  不过,那是王族的万骑。
  呼衍氏,虽然作为匈奴本部四大氏族之一,但其万骑的规模也不能超过五千骑。
  依照常规,一个匈奴万骑,由一个大将和两个骨都侯以及两个当户统帅。
  与匈奴人打交道打的久云中诸将更是清楚,匈奴的本部万骑,是跟汉军有着类似编制的。
  汉室的军队,是以地方乡族为骨干编制在一起。
  以同乡同族为纽带。
  而匈奴的本部万骑,则是以出生同一个氏族的骑兵编组起来的。
  他们基本上,都是兄弟叔伯为一队。
  作战时,悍不畏死,常常一个人死了,剩下的人都会发狂。
  再加上,匈奴有制度:谁要是在战场上,能抢回战死者的尸骸,那,死者的一切都归抢回其尸骸的人所有。
  于是,在战场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匈奴人战死,然后,他的兄弟叔伯纷纷发狂,拼命的攻击,为其复仇。
  若这些人全都死了。那么,其他匈奴人就会陷入狂热。
  一个氏族的全部财富,谁不想要?
  所以,过去汉匈交战,面对匈奴本部骑兵时,汉军常常会遇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干掉了一伙突入本军大阵的匈奴人。
  结果,其他方向的匈奴,全都发了疯一样的疯狂冲击自己。
  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饿狼一般,在利益和财富全面,失去了理智,甚至失去了痛感。
  过去,很多汉军的大阵,就是因此被攻破的。
  比较,比起疯狂来。
  汉人是不如草原上有今朝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游牧民。
  好在……
  众人将目光凝视到从长安而来,奉命协助云中郡兵,完成其作战任务的军官们。
  虽然,他们只是所谓的“陌刀兵”。
  并非在马邑之战大显神威的胸甲骑兵。
  但,天子既然派他们来,自然,天子是知道,他们有能力,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的。
  对于这一点,云中的军民,坚信不疑!
  而奉命前来这里,与云中军队编组成为汉军的一个拳头的陌刀兵的最高长官是虎贲卫的程不识。
  在实际上来说,程不识现在已经成为了确定的下一任的虎贲卫都尉。
  哪怕现在,虎贲卫内部的军务,也都由他来负责了。
  程不识自然知道,在这个时候,他应该给云中军民更多的信心。
  “鸿鹄之敌,就请诸位交给下官以及下官的陌刀兵吧……”程不识微笑着,但却极有自信的道:“诸君,只需要想办法,让他们来与我军在旷野决战就可以了……”
  当然,陌刀也不是不能攻城。
  但这大冬天的,去爬城墙,对于陌刀兵来说有些强人所难。
  好在,大家面对的敌人,匈奴人也不是一个爱宅在城墙里的家伙。
  这次的高阙会战,汉匈双方的胜负,最终,还是要靠在野地野战,白刃冲锋,刺刀见红来决定!


第1023章 战前准备(四)
  “陛下……云中奏报:虎贲卫左校尉程不识已经率部抵达兴乐塞!”
  听着报告,刘彻露出了笑容。
  程不识,走的还是挺快的!
  半个月,就带着一帮新兵,完成了千里行军。
  现在,已经是九月。
  距离高阙会战战役发起,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但是,汉军的战役准备工作,却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关头。
  所有的参战部队都即将出发了。
  陌刀兵们先行一步,这是刘彻做的决定。
  原因很简单。
  比起其他军队,汉军的陌刀兵,更需要时间去适应北方的严寒气温。
  要知道,此时的汉家东南地区和淮泗地区的气温,可是哪怕是冬天,估计也跟北方的春天差不多的温度。
  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下雪是个什么情况!
  不给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匆忙上战场,刘彻很担心他们Hold不住。
  除了程不识率领的三千陌刀兵外,另外还有三千陌刀兵,将会陆续抵达另外一个进攻发起点——沙陵。
  沙陵在云中城的左侧后方。
  这是一个蒙恬当年为了给阴山防线的守军进行补给而建造的城市。
  出沙陵就是大河(黄河)的支流大黑河。
  渡过大黑河,经过两百多里的跋涉,就是梓岭的侧翼,申屠泽的正面。
  “诸胡骑已经集结完毕了吗?”刘彻问道。
  “回禀陛下,诸胡骑已经抵达太原,完成了集结……”一个宦官立刻就捧着一本奏疏递给刘彻:“这是卫将军郅都的奏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