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皇帝-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何?
刘德下了銮车,抬头看着头顶的骄阳,他轻声道:“蝗灾要来了……”
而且不是一次蝗灾,而是一次又一次。
整个六月到八月,蝗虫就像游击队,这边吃吃那边吃吃,甚至连关中都有地方报告发现了蝗虫。
只是规模比较小而已!
在这个时代,蝗虫跟彗星一样都是老天爷对君主的警告……
第156章 廷议
刘德来到宣室殿的时候,整个殿中一片肃杀的气氛,大大小小上百的将校挤满了大殿。
刘德看了一眼,发现许多的将军,这时候都是脸红脖赤,一脸兴奋,跟打了鸡血一样。
无论古今,战争,永远是男人最好的兴奋剂!
“殿下……”见到刘德到来,丞相申屠嘉连忙半屈身子行礼。其他将军们也纷纷跟着行礼。
刘德走到申屠嘉面前,道:“丞相快快请起!”又对将军们道:“诸位也请起来!”
然后刘德就看到了在大殿的正中悬挂起来的一副巨型地图。
这是一副绘制在绢布之上的军用地图,地图之上,河流的走向,山脉的突起,甚至山谷的位置都一一被明确的标示了出来,刘德甚至在这副地图上看到了用虚实线来标示国道与乡道,用闭合曲线来显示地貌的不同。
除了画工比较简单,标志物比较模糊外,这副地图,没有可以被挑剔的地方。
“这是高皇帝南征英布时所绘的全楚舆图!”申屠嘉在一旁介绍道:“至今已经有四十十多年了……”
其实申屠嘉不说,刘德也在地图旁边两侧的木牍之上看到了一行说明文字:十二年乙亥卯辰少府将作丞青敬献。
不过,都已经四十多年了,这副地图估计也就剩下一个参考价值,实际意义并不大了。
于是刘德转过头去,看着将军们都在关注和议论另外一副地图,准确的说应该是十几副大大小小的绢布拼凑在一起的地图。
每一块绢布之旁,都有着一块木牍说明这副地图是来自哪里,做什么的。
广陵布防图、豫章驻军图、会稽驻军图……
与那副四十多年前刘邦绘制的地图不同的是,这些具体到某郡的地图之上,详细的标注了吴国军队驻扎的地区,指挥所以及烽火台、军械库等重要设施的位置所在,在重点地区,甚至还有着文字说明。而且从时间上看,全部是最近十年、五年甚至有去年才绘制的吴国地图,有的图上甚至注明了就是吴王少府所绘。
看来,汉室对于吴国,也是早有准备!最起码在十年前,就已经准备吴国叛乱的可能了!
否则,不可能将吴王的家底摸的这么清楚!
这些地图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在这些地图上,他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特征鲜明的符号。
虽然看上去这些符号都是一个模样,全部都是三角形,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
有看上去向城楼、要塞的三角形,也有看上去像营帐的三角形,更有一看就知道是烽燧的三角形。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就代替了许多后世的专用符号。
当然,这些地图受限于技术水平和绘测技术以及画工,看着有些模糊,假如不是内行,就算把这些地图丢在面前,也不懂这些地图上到底在说些什么。
虽然刘德前世做了十几年诸侯王,看懂这些地图毫无难度。
只是,他却不能表现出来,还得装出一副好学的样子,跟着身边的将军们请教,将军们自然好为人师,很耐心的跟刘德解释着每一张地图上的符号与红黑线所代表的东西。
在这些将军们眼中,刘德简直就是举世罕见的军事天才,能举一反三,不但如此,这位殿下吸收军事知识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不过片刻功夫,这位殿下已经能独自看懂一张军图的内容,还能煞有介事的指出某个地方是缺口、防御死角。
于是许多将军立刻就对刘德心生好感。
最起码这位殿下也是个知兵的不是吗?
却哪里知道,刘德完全是因为前世十几年的诸侯王生涯,天天对着王宫里的那副河间国舆图和布防图,早就将这些基础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了,但是,真要让他去带兵,一天就要原形毕露。
“天子驾临,诸将恭迎!”这时候门口的宦官忽然唱诺。
刘德跟将军们连忙各自噤声,站到一侧,拜道:“恭迎吾皇!”
刘德稍稍抬头瞄了一眼,发现便宜老爹此刻是甲胄加身,腰佩长剑,在晁错的簇拥下,杀气腾腾的走进大殿,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动刘濞了。
可惜,他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自吕后以来,每次汉家天子甲胄加身,想要开动战争机器,必然的结果就是那仗肯定打不起来。
“诸卿平身!”天子刘启却没管那么多,此刻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感觉潜藏在他内心的某个东西已经觉醒了,在蠢蠢欲动的诱惑着他。
扫平诸侯,然后提兵北上,击破匈奴,成就连秦始皇都不曾有过的千古霸业!
没有那个帝王能拒绝得了这种伟业的召唤。
“给诸位将军赐座!”天子刘启按捺着心中的冲动,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平和,挥手吩咐着,但刘德还是从他那不停的敲击着御座之上的龙头的手指上看出来自己的父皇内心的激动。
天子刘启看了看刘德,又吩咐道:“刘德,你坐到朕身边来!”
“诺!”刘德点点头,躬身走到他的身边,马上就有宦官抬着一块坐席与案几过来,放在他身边。
等刘德坐下来,诸将军大臣也各自入座之后,天子刘启站起身来,看着悬挂在大殿中和墙壁上的地图,道:“朕收到荥阳急报,吴王刘濞,已是决意反叛了,诸位将军皆先帝所留朕之肱骨,柱国大将,诸位以为,朕该如何应对?吴王若反,其将会如何?”
在荥阳方面的铁证之下,就算是反战的申屠嘉,这时候也没法子出来再说什么了。更顾不得跟晁错的恩怨了!
反而,必须站出来表明态度,团结朝野,万众一心,应对吴王可能的反叛,否则,一旦吴王真的叛乱,而朝廷没有做好准备,那么整个江淮甚至整个关东都被战火席卷,届时自荥阳以南,将全部陷入混乱之中。
于是,申屠嘉出列拜道:“吴王刘濞,宗室之长,倘若反叛,影响甚大,老臣以为,越吴楚已不可靠,请陛下速令梁王回国,主持大江防御!”
“丞相老臣谋国,所言甚是!”天子刘启闻言赞赏的点了点头,申屠嘉好就好在识大体,顾大局,否则,他哪里能忍其蹦跶到现在?
申屠嘉又奏道:“齐赵诸侯更需警惕,万一吴王真的反叛,老臣以为齐赵也会异动,请陛下择一大将,派驻荥阳,持天子节,监齐赵兵,若事不可为,退回荥阳,固守待援!”
刘德听了,也不得不赞了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前世,因为申屠嘉此时已然被晁错气的吐血而亡,所以,满朝上下都没人想到此节,一直等到吴楚七国乱起,便宜老爹才慌忙拜窦婴为大将军,持天子赶赴荥阳,可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都已经先一步动手诛杀了国内的汉家大臣,将兵权掌握在手中。
只有倒霉的淮南王刘安被自己的丞相张释之解除兵权软禁了起来,难兄难弟,济北王刘志被自己的郎中令拿着刀子绑了起来,也没来得及参与叛乱,齐王刘将庐前后摇摆,在叛乱与不叛乱之间纠结了半天,最后被自己的丞相绑了起来。
后人常说七国之乱,实际的参与者却是十国。
然而,申屠嘉的话实在是太危言耸听了,至少,很难让人信服。
齐赵诸侯,谁不知道,那就是一帮嘴炮,而且国中有着许多亲汉的大臣,大部分兵权也被汉家派去的大臣掌握着。
否则,朝廷削其地,那会那么容易?说削就削了!
就算是只畜生,你从他身上割块肉下来,它也会哼哼几声,掘掘蹄子吧?
第157章 刘德的提议
申屠嘉这话一出,刘德马上就感觉到了便宜老爹有些不自然的扭动了一下身子,悻悻然道:“老丞相危言耸听了吧?”
晁错也马上跳出来道:“丞相未免太过多疑了!”
“赵王!幽王之后也,错非先帝怜悯,何以为王?”这时候晁错倒是想起来这些诸侯都是汉室扶持起来的屏障了,他看着申屠嘉警惕的道:“当初,齐哀王绝嗣,先帝怜悯,令悼惠诸子为王,这才有了诸齐诸侯,使之奉其先王宗庙,此辈倘若还有一点人子之心,断不敢反叛朝廷!”
刘德听着眼皮子跳了跳,心里也是感慨了一声。
刘德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之时,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于是,以恩义笼络齐赵诸侯。
现在的齐王刘将庐、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在法律和理论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具备做诸侯王的条件。
譬如刘遂,他老爹就是被吕后幽杀的赵幽王刘友,因为身世太可怜,才混了个赵王。
刘将庐那一票兄弟则是捡了齐哀王的便宜,当初齐哀王死后绝嗣,按制度,封国应该被废除,划为郡县……
是太宗孝文皇帝破例开恩、怜悯,这才有了他们的王位和封国。
因而,这些诸侯王,其实大部分都是亲长安的,国中兵权也都是被汉家天子所安插的大臣把持着。
实际上,这些诸侯国,其实都是一些汉室自己的卫星国,作为长安跟关东诸侯之间的缓冲存在的。
正因为是这样,晁错上台推动削藩,首先就拿这些亲中央、没什么反抗力的诸侯下刀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晁错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主。
不敢对吴楚下刀子,只敢朝自己人动手……
……
晁错岂会不知道吴楚若反,齐赵肯定也会反?
只是他承担不起齐赵吴楚皆反的局面,或者说他不敢面对那样的局面。
齐赵吴楚诸国加起来有十个藩国,加上吴王刘濞的千年小弟三越,就是十三国,另外,淮南、衡山、庐江这三国同气连枝,也未必不会跳出来凑热闹,这就是十六国了!这十六国倘若全部反叛,等于汉室的版图一夜之间,有将近三分之一叛乱。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天子还会不会支持他削藩,那就说不准了。
说不准一旦出现那样的局面,甚至只要看到有出现那样局面的可能,天子就会把他晁错推出去当替罪羔羊,用他的脑袋来给齐赵诸王消气了……
毕竟,天子只是想加强中央权威,可从没想过,要面对这众叛亲离的局面。
“为今之计,只能硬撑着了……”晁错心里叹了一口气,到这时候,他才发现他的削藩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打击面太广了!
倘若只针对某系诸侯,那还好,可他太过心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将几乎所有诸侯王都得罪了一遍。
假如不是还有荥阳跟梁国可以作为长安的屏障,那么,这天下恐怕就要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乱之中了!
这样想着,晁错嘴上却一点都不放松,他看着申屠嘉,道:“况且,齐赵诸王的兵权,俱在朝廷所遣之丞相、都尉之手,朝廷所遣大臣,俱为忠臣,就算齐赵诸王有心反叛,其国中将军、都尉岂会从命?”
在理论上来说,晁错这样说,确实没错。
前世齐王、济北王、淮南王的谋反企图都是被自己的臣子所破坏,军权也被亲汉的大臣把持着。
可是,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做过诸侯王的刘德太清楚汉室的诸侯王监督体系存在着怎么样的漏洞,不说别的,几个刀斧手,砍了国内亲中央的大臣,然后就能简单轻松的控制兵权了。
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皆是如此。
而且,刘德现在很害怕出现蝴蝶效应。
举个例子,倘若张释之没有成功的软禁刘安,又或者济北王的郎中令没有拿刀子架在刘志的脖子上逼着他封闭城门,那么叛乱的规模就会上升。
刘德怎么可能冒这样的风险?
于是,他起身对着便宜老爹拜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说吧……”天子刘启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挥挥手道。
“儿臣年幼,不怎么懂军国之事……”刘德跪下来道:“但是儿臣听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自古明君,必慎而察之,是以,古来庙算,未算胜,先算败,既是所谓的以最坏的结果做打算!”
刘德看了看申屠嘉,又看了看晁错,奏道:“儿臣以为,内史所言固然有理,而丞相所虑未尝没有道理,因此,儿臣恳请父皇,委派一位宗室外戚,亲厚大臣,以慰劳齐赵诸王,加赏故赵幽王、故齐悼惠王的名义,持您的节杖,监齐赵兵,于荥阳会操,如此即不失诸侯的颜面,又可消弭祸患!”
天子刘启一听,眼睛顿时亮了。
这个办法好啊!
用给人家祖宗加赏,进封和祭祀的名义,派个大臣过去,谁敢说闲话?
而一位持天子节的宗室外戚在荥阳,马上就能跟齐赵诸王国内的亲汉大臣联络起来,立刻就能收了齐赵兵权,没有军队,齐赵诸侯还拿什么反叛?
刘德趁热打铁的道:“另外,儿臣恳请父皇下诏,推恩齐赵诸侯,许其百岁之后,诸子皆封!”
这就是釜底抽薪了!
齐赵诸王本来就是一帮摇摆的家伙,有了这么个台阶下,就算心里再怎么愤恨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最要紧的是,就算这些人还想反,他的儿子们就未必肯反了!
毕竟,就算叛乱成功了,推翻了长安的天子,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反之,假如尊奉长安,他们就能在将来至不济也混个彻侯,运气好的称孤道寡也不是不可能!
“刘德所言,诸卿以为如何?”天子刘启的脸上终于放松下来笑着问着在场的将军大臣。
“老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申屠嘉第一个表示赞同。
“末将也以为殿下之策最佳!”一位将军出列道。
晁错思考了一会,也不得不站出来道:“殿下所虑,臣也赞同……”
毕竟,刘德还是给了他一个台阶,没让他太过难堪。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事情,申屠嘉说出来,会危及晁错的根本,动摇他的削藩策,但刘德说出来,就能勉强让他接受。
既然大臣们都同意,天子刘启就道:“那派谁去呢?诸卿可有人选?”
刘德这时候很识趣的坐回自己的位置,这种事情,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身为皇子,提意见可以,但要谈论一位掌握荥阳甚至齐赵诸国兵权的重臣人选,那就犯忌讳了!
第158章 军议与蝗灾
其实派谁去,已经用不着再想了。
外戚之中,薄氏外戚自从薄昭死后就没了声响,也没一个带过兵的人。
只能从窦氏外戚里选择。
而窦氏外戚里,就一个窦婴勉强还算成器,有带兵的经历,于是,毫无疑问的,众口一词,皆推窦婴。
刘德在一旁捂嘴轻笑。
他虽没有推选,但实际上宗室外戚这个条件一抛出来,就等于限定了只能选择窦婴……
其实在场的将军们也有不少合适的人选。
将军栾布,先帝之时曾经驻节荥阳,也参与过对匈奴的反击,战功赫赫,是个合适的人选。
曲周候俪寄更是威名赫赫的战克之将,曾协助周勃平定诸吕,当初先帝下诏嘉赏他说:带砺山河,永光休烈,朕命尔惟懋哉!前世,俪寄一将北下,赵王刘遂直接缩进邯郸城中,三月不敢出城,可见其威名。
只是这些人虽然合适,但奈何跟刘德没太大关系。
况且,外姓大将,掌握数十万大军,刘德怎么看都不怎么合适。
这枪杆子,还是得抓在刘家自己手里!
荥阳方面既定,天子刘启只觉得心都安了,只要荥阳方面能压制住齐赵诸侯,甚至进一步收其兵权,那么,汉家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最起码不用担心齐赵在背后捅刀子了。
于是他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了怎么对于吴楚,特别是吴王刘濞的事情上,问道:“诸卿以为,吴王若反,其将如何?”
“启奏陛下……”一位将军出列拜道:“臣与俪将军、栾将军并诸都尉商议之后,臣等愚见,吴王可能有上中下三策!”
刘德认得,这人就是条候周亚夫,现在的中尉,日后的太尉、丞相,绛候周勃之子!
“中尉请说!”天子刘启闻言立刻笑道。
周亚夫站起来禀报道:“臣等愚见,吴王上策乃是趁我汉家大军未集,循江淮而上,兵临淮南、长沙,入武关,凿通其与齐赵的联系,如此大事将坏,天下将难以收拾!”
天子刘启走到地图前,一看,脸上的神色有些不自然了,若吴王果然采取此战略,整个长江以南瞬间不为汉有,而且更麻烦的是,吴兵进逼淮南,必然使得淮南、衡山、庐江三国不稳,若此三国落入吴王之手,吴王最大的软肋,补给线过长就没有了,这样一来,就算汉室能打赢,最后也必然是惨胜,到时候匈奴肯定要跳出来摘桃子了,而稍有不慎,变成拉锯战,那就又是一次楚汉争霸……
周亚夫看到天子脸色不怎么好,忙道:“陛下勿惊,臣等以为吴王必不取此策!”
“何也?”天子刘启问道。
“吴王今年已经六十有二,他若反叛,其心必急,用此策,三年难分胜负,故其必不取!”周亚夫自信十足的道。
周亚夫继续道:“至于中策则是,起兵之后,过城邑而不下,直疾去,以兵贵神速,直趋雒阳武库,食敖仓粮,阻山河之险,吴王虽未入关,然天下人心已散,胜负再难料!”
这个中策比上策更让刘启难以接受,倘若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他这个天子就算最后能打赢吴王,又能得到什么?
雒阳都丢了,武库也被人占据了,他这个天子恐怕就要去太庙告罪了!
到这个时候,天子刘启终于从先前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清醒了过来。
军国大事,兵凶战危,岂是他自己跟晁错两个人一厢情愿就可以得出结果的?
周亚夫连忙又道:“陛下勿忧,吴王多半也不肯用此策!何也?其年岁也高,安敢冒此风险?况且臣等也有谋算,趟吴王果真如此,臣与诸将军帅轻骑南下,截其粮道,断其后援,使之陷入孤军奋战,必可令其死无葬身之地!”
天子刘启这才脸色稍稍好转,点头道:“卿果真孙武再世!”
“至于下策……”周亚夫看着地图道:“出会稽,合楚兵,过梁棘壁,直趋函谷,一战而定天下,若吴王如此,取死之道而已!”
“梁国兵多将广,梁王陛下骨肉兄弟,城坚墙高,岂是轻易能下?”周亚夫自信十足的拜道:“届时,臣等率军南下,择机击其软肋,一月可定吴楚!”
刘德在一旁听着,也不得不感叹,周亚夫在军事上的才华,果然是无人能及。
听他分析局势,活灵活现,宛如将吴楚可能的行动步骤和进军路线摆在了眼前。
当然,这些未必是周亚夫一人想出来的。
栾布、俪寄、韩颓当、程不识、李广,都可能参与了讨论,应该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事实也证明了周亚夫的猜测,后来吴王刘濞果然即不循江淮而上,也不用轻兵突袭雒阳,而是一头撞上了梁国这个刺猬,撞的头破血流,随后被周亚夫截断粮道,数十万大军,一夜之间作鸟兽散。
声势浩大的吴楚之乱,三个月就完全平定,汉家天子统一宇内,诸侯权柄大消,从此再无太大的内患,能安心发展军事,潜心种田,准备与匈奴的决战!
只是,这些都是被动的应对方案,是建立在吴王刘濞出了他的老巢,倾巢而出的预判下的。
天子刘启想了想问道:“若朕命尔等主动出击,攻袭吴楚,卿可有预算?”
周亚夫闻言,立刻跪下来道:“不可!陛下,吴王经营吴地四十二年,我等若贸然攻打,必然引起吴国上下同仇敌忾,非一时半刻所能解决,若迁延日长,天下动荡,难以收拾!”
“况且,臣等以为,吴王若反,肯定会出吴国,寻机北上,我汉家自可以逸待劳……”
“哦……”天子刘启想了想,直到此刻,他才发现,他其实在军事上就是个门外汉,了解的不过是些粗浅的常识,真要涉及到这种天下战略,攻守选择,他的才能就相形见拙了。
但他是个非常善于用人和懂的用人的君王,于是,他道:“就依卿之见,诸将回去以后,都去准备吧,粮草、军械俱都备齐!”
“诺!”诸将全部跪地拜道:“谨奉君命!”
这时候,一个宦官行色匆匆的走进殿中,来到天子身边,在天子耳畔低语几声,天子刘启的脸色瞬间大变。
“陛下何事如此?”丞相申屠嘉问道。
“朕收到消息……”天子刘启神色黯然的道:“河东郡守周阳由急报,河东发现了蝗虫,已有一县受灾!”
群臣顿时哗然!
蝗虫,在这个时代就是天大的灾害!是农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而河东郡,是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