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5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单于的臣子?
  这决不可能!
  可,若是不答应,汉朝人发飙,直接去找龙城麻烦,匈奴帝国同样会毁于一旦!
  想到这里,呼衍哲哥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
  临行前,单于曾经告诉他,他假如不能刺杀且之,那就要尽可能的拖延汉朝军队的出击时间。
  最好能稳住汉朝人一两年。
  倘若只是如此的话,那么,汉朝人的条件,答应也无妨。
  因为,条约签了,是拿来撕的!
  条件答应了,就是拿来反悔!
  汉匈历史上哪一个和亲条约维持的和平能超过五年的?
  没有一个!
  既然是这样,那先答应下来,拖住汉朝人也好!
  反正,只要回国,那就可以推脱下去。
  反正,这条约,肯定会被撕毁!
  所以,呼衍哲哥点点头,道:“此事,我还需要回国请示我主大单于……”
  不就是拖嘛!
  最好在这个拖的过程中,忽悠汉朝人,杀了且之。
  然而,他这话刚刚一出口,主父偃就笑了。
  这一刻,苏秦张仪附体,苏代陈轸灵魂闪现,主父偃笑眯眯的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一张帛布,对着呼衍哲哥说道:“那就请贵使在这条约上画押吧!”
  这才是主父偃真正的目的。
  兵法曰:攻心为上!
  纵横家更是心理战的大师!
  对现在的汉室来说,其实根本就不在乎匈奴单于庭的什么求和。
  跟匈奴一般,汉室其实也想找个机会,跟匈奴人中场休息个一两年。
  因为汉室既需要时间,能够安稳的消化高阙之战的战果,同时也需要时间给北方郡国恢复。
  一直打打打,很可能战争打赢了,经济却打输了。
  但这个事情,不能让匈奴人知道。
  而且,对于纵横家来说,既然出手了,岂能不咬一块肉下来?
  “还请贵使知晓,为了确保贵国能够遵守此条约,我朝圣天子要求贵国交出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主父偃就像变戏法一般,从怀里掏出一张地图,在地图上的几个地方点了点。
  这些地方,都是草原上的水草丰盛之地。
  其中包括了南池这样的宝地!
  呼衍哲哥看了,几乎就要跳起来。
  但两个副使却将他拉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
  他这才不得不捏着鼻子点头同意。
  因为对匈奴来说,这些地方,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再控制了,汉朝人想要随时可以夺走!
  这是赤裸裸的讹诈!
  但匈奴却只能接受这个讹诈。
  因为,汉朝捏住了匈奴的命根!


第1177章 友邦惊诧
  “主父偃干的还不赖嘛……”刘彻微微一笑,对着汲黯道:“这下,军臣的底线,朕已经知道了……”
  匈奴人在高阙和阴山被汉室都拿下来的情况下,第一反应是什么?
  可以参考历史上的尹稚斜执政下的匈奴。
  当时,尹稚斜不顾内外的反对,强行命令其右贤王率领幕南全部主力,猛扑高阙。
  汉匈爆发了高阙之战,大将军卫青率部坚守高阙,抵挡住了匈奴人的这波的狂猛的进攻。
  但即使如此,尹稚斜也依然不服输。
  这从史记的记载就能看出来: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余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在漠北决战之前,匈奴在数年之内,仅仅是大规模的侵袭事件,就发生了数十次之多。
  两国交兵,大小合战十余次。
  仅仅是明载于史册之上,汉军的斩首俘虏数字,就已经达到了十万。
  甚至俘获了匈奴右贤王的全家老小,还打掉了匈奴的三架马车的核心——折兰骑兵。
  但尹稚斜也没有认输,而是硬着头皮,继续不断的进攻。
  终于,导致了漠北决战。
  匈奴主力一战而没,单于仅以身免。
  在现在,汉家强势夺取高阙,收复阴山,重建长城防线后。
  其实刘彻最担心的就是军臣在暴怒之下,对汉境发动全面侵袭。
  很显然,一旦那样,万里长城,很可能处处烽火。
  而这是刘彻和汉室目前所无法承受的。
  毕竟,现在,汉军骑兵的数量还有限,而且,真正可以出塞的部队也很少。
  经过高阙一战,汉军虽然大胜,但郅都所部彻底残废。
  战死者数千,还有三千余人负伤致残,将不得不退役。
  汉军,不是宋明的军队。
  随便从农村拉个壮丁,发把武器,就是军人了。
  汉军之中,哪怕是地方郡兵,也是精挑细选的好丈夫!
  几乎人人在入伍前,都接受过三年以上军事训练,入伍后又接受了各种相关的技能训练,通过两年以上的训练,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光荣的正卒。
  这就叫做士非教不得征。
  郡兵如此,野战部队那就更不得了!
  仅以灞上军为例。
  此番出塞的士卒,人人都是良家子。
  每一个灞上军的士卒,在入伍之前,都是已经在先在家里,由父兄和乡中亭里的教官,训练了三年以上,掌握了军旅的基本知识,然后才得以入伍的。
  他们一进灞上军,立刻就开始接受最正规的骑兵训练。
  在经过两年以上的骑兵训练和教导后,他们才得以获准从军出征。
  这种精兵政策,使得汉室现在,只靠总数不过十万的野战部队,就可以拳打匈奴,脚踢三越,镇压世界。
  然而,一旦损失,想要补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旁的不说,一个身高七尺三寸,体重超过两百七十汉斤,能熟练掌握各种武器,熟悉各种战场环境,同时作战勇敢的士兵,至少需要二十三年以上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确保他获取足够的营养,同时在成长中接受各种阵战的知识熏陶。
  只有这样的军人,才能打出马邑、河阴、高阙这样的战役。
  而河阴之战的损失,直接让灞上军和棘门军,这两支野战主力,宣告失去作战能力。
  现在,汉室手里可以抽调用于野战的军力,实际上也就是羽林卫、虎贲卫、飞狐军、句注军、细柳营以及安东的护濊军,归义的楼烦胡骑以及忠勇军。
  总数大约十万上下。
  即使算上长城驻防的郡兵,可能也不过十五万。
  这十五万军队之中,骑兵大约有个七八万。
  但实际上,可以调动和机动的部队,也就五万到八万。
  其中骑兵大约四万。
  这样的兵力,与匈奴主力决战没有问题。
  但是,想要防止匈奴人从长城的各个方向猛扑过来,却是捉襟见肘。
  况且,河阴…高阙战役,其实消耗掉了大量的资源。
  其中就包括了数不清的粮食以及大量的战马和牲畜。
  假如匈奴人真要发疯了,不惜一切代价,突袭长城,跟尹稚斜时代一样,与汉军在整条长城上开战,烽火遍世界。
  不仅仅汉地百姓的生命财产会受到严重威胁。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大战,还会让整个北方的民生经济陷入崩溃。
  万一老天爷不给面子,稍微来点灾害,很可能就会导致一场遍及北方郡国的饥荒。
  战争,从来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所以,老祖宗们早就知道:国之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一直打打打,即使取胜,也是得不偿失的。
  汉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短暂的和平时间来抚平高阙之战带来的创伤和北方的经济民生社会的平复。
  更需要时间来扩军备战。
  而匈奴人居然愿意给汉军时间。
  这真是让刘彻有些意想不到呢!
  原本,刘彻甚至都已经做好了,放弃某些长城的突出地带,撤退当地百姓的准备。
  “陛下,臣听说,有匈奴副使,悄悄的通过中间人,向主父偃提出了私下会面的意思……”颜异在一旁笑着道:“看来,匈奴人内部,不是一条心啊!”
  刘彻笑了一声。
  匈奴人什么时候团结过?
  五单于并立之时,打出狗脑子也就算了。
  哪怕是在其鼎盛时期,所谓的雄主老上单于统治之时,以刘彻所知,匈奴内部就爆发过不下五次的内讧。
  老上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叔叔和儿子。
  囚禁了自己的舅舅跟幼子。
  至于如今的军臣?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善于团结和拉拢他人的君王。
  恰恰相反,他总会自以为是的做出很多破坏匈奴团结,引发不满的决策。
  更要命的时候,很多时候,他还自我感觉良好。
  无论是尹稚斜的事情,还是东胡王卢它之的处理上,都暴露出了这个匈奴之主,实际上就是一个经验不足,做事情犹豫不决的主。
  “好在尹稚斜死了!”想到这里,刘彻就不得不庆幸。
  尹稚斜若是活着,恐怕,此刻,他已经可以纠集起那些对军臣不满的人,借口军臣丢失高阙和阴山,从而正大光明的推翻军臣的统治了。
  正如他在历史上做的那样。
  “那个匈奴副使跟主父偃谈了些什么?”刘彻好奇的问道。
  “回禀陛下……”颜异答道:“现在还不清楚……”
  “哦……”刘彻点点头:“有结果,就通知朕!”
  “另外,再将归义单于给朕召来……”刘彻接着吩咐。
  在这一两年内,汉军主力都不大可能出塞。
  但没有关系。
  夏义是拿来干什么的?
  就是养着来去跟匈奴人干的!
  挑起匈奴的内战,对于现在的刘彻来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匈奴人打匈奴人,汉室就可以隔岸观火,选择最恰当的机会,加入战争,给与军臣致命一击!
  从而快速的结束军臣的统治,在草原上建立起中国的秩序。
  ……
  此刻,在长安城外的那个亭里附近的一个密室之中。
  主父偃正与那位匈奴副使,谈的非常融洽。
  可以说的上主宾俱欢。
  这位副使,是出生于挛鞮氏的王族成员。
  当然,他是别部的挛鞮氏,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别部。
  按照匈奴的传统,除了拥有继承单于权力的左右贤王以及辅佐单于统治草原的左右谷蠡王可以准许依然冠以挛鞮氏的姓氏外。
  其他诸子,一旦单于驾崩,都要自立门户。
  这就是别部的由来。
  匈奴的大部分别部,都会选择随母姓或者以山川、部族或者其职务为姓。
  这位使者就是来自名为瓯脱氏族的成员。
  瓯脱在匈奴语言之中是居室、土穴的意思。
  也可以用在某些边境地区的缓冲地带,用于形容当地的情况,意思是需要警戒和警惕的地方。
  而瓯脱氏族就以此为名。
  顺便说一句,假如,将瓯脱这个词语翻译成汉语。
  那么,最准确的翻译是守望者。
  瓯脱氏族,就是世世代代为单于守望和警惕某些重要地区的氏族。
  其实,就是匈奴的斥候部队。
  瓯脱氏族是匈奴最古老的别部之一,他们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头曼单于之前的时代。
  而当代瓯脱王跟尹稚斜有姻亲关系。
  尹稚斜死了,瓯脱王感觉还没什么。
  但乌维的死,却深深震撼了这个匈奴的实权贵族。
  而且由于汉匈数十年的交往,瓯脱氏族一直肩负着对汉地警戒、监视以及渗透,同时负责护送汉室使团前往匈奴单于庭的使命。
  甚至早在战国时,瓯脱氏族就肩负起了与中原列国往来的使命。
  所以,瓯脱就是匈奴内部为数不多的汉室通。
  很多人都能讲一口地道的中国雅语,甚至还能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
  现在,这位副使,其实已经被主父偃所忽悠了。
  他深深的觉得,主父偃说得对。
  匈奴不能再跟过去一样,父子兄弟妻女同居穹庐,血缘关系混乱无比,而且上下秩序极为混乱。
  有时候,一个部族的首领,也敢跟单于拍桌子。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匈奴强盛时期,自然没有人敢质疑。
  但是,在如今,经历了马邑和高阙两败后。
  不止瓯脱氏族,无数的匈奴贵族,都已经在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过错和得失。
  不止一个人喊出了“向汉朝学习”的口号。
  就连单于军臣,也开始调整了策略,开始重视工匠。
  不久前,一个匈奴从大夏劫掠来的大匠,因为技术精湛,能够打造出宝剑和青铜马蹄,所以被单于封为了“径路王”。
  意即宝刀的打造者!
  连单于都如此,就更别提下面的人了。
  许多人,甚至都已经产生了“汉朝制度就是好,匈奴之所以败给汉朝,就是制度上的失败”这样的想法。
  这位副使,就是这样的思潮的支持者。
  尤其是在来到了汉朝,进入了中国的核心关中后,所见所闻,让他在内心震撼之余,已然对匈奴的现有制度和传统,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在他眼里,匈奴必须学习汉朝。
  而且,必须照抄汉朝的整个体系,匈奴才有救!
  尤其是,匈奴必须摒弃过去的那些腐朽落后的传统,拥抱文明!
  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在一见面,这位匈奴副使,就用最正规的汉朝士大夫之礼,对主父偃恭身一拜,说道:“汉使,我听了您今天的话,深感赞同,今日匈奴之种种概因为匈奴习俗落后,惹怒上天,是以天神降下种种灾祸……”
  游牧民的生活环境,十倍恶劣于农耕民族。
  而且,他们的生命,比农耕民族要脆弱百倍。
  中国灾荒之时,一般只要不发生战乱,同时政府给力一点,最多也就影响一两年。
  但在草原上,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常常死者不计其数。
  很多部族甚至会一次性死光所有的老弱妇孺,哪怕是青壮,也会折损无数。
  甚至整个部族彻底灭亡!
  在以前,匈奴人将之推到了神明身上,认为是某某惹恼了神明,所以降下灾难。
  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层出不穷。
  为了祈求神明息怒,所以匈奴人用人畜血祭。
  但这并没有卵用。
  现在,这位副使总算找到了原因,他自然是激动无比。
  “而单于无道,不提倡德政,反用暴政,行种种荒淫之事,以至于友邦惊诧,两国交兵,生灵涂炭,这是我国的罪过,请汉使转告贵国皇帝,我与我国之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决定推翻军臣暴政,建立德政,然后,再与贵国修好……”这使者恭身道:“届时,若是事成,还请贵国皇帝派遣大臣和贵族,前来指导我国,建立同文同种之匈奴国……”
  这也算是现在匈奴内部一个派系自己感觉到的问题。
  他们觉得,现在的汉匈交兵之事,是因为汉匈两国用的两个体系。
  而且匈奴常常威胁到汉朝的边境,所以汉朝人反击。
  想要两国恢复和平,避免亡国灭种的危机,就必须向汉朝学习,还得复制汉朝的礼仪道德。
  这样,匈奴与汉就是同文同种的国家了。
  汉朝也就没有了借口,继续攻击匈奴。
  而匈奴,虽然失去了南侵的动力,但却可以不断西征。
  而他们所要付出的,不过是推翻一个单于而已。


第1178章 胆战心惊
  兰台,最早是楚国的王宫建筑。
  为楚襄王所建,就是那位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楚襄王。
  到了汉室建立,萧何奉命建造未央宫。
  于是仿照楚王宫的兰台设计,用青石建造成了一个阁楼。
  名之曰:兰台。
  最初,兰台是萧何用于储存和存放从秦宫废墟之中挖掘出来的残章断简,进行整理的工作地方。
  既然要整理这些被战火烧毁的残章断简,并且尽可能修复它们。
  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
  特别是惠帝即位后,这位向来以儒雅闻名的君王,喜欢文士。
  于是,兰台开始设立一个名为兰台令吏的六百石小官,负责管理兰台的档案和处理相关事务,同时给皇帝整理奏疏,负责记录诏命。
  随后,太宗时期,太宗皇帝将自己的秘书们,主要是尚书郎的办公地点,挪到兰台。
  时至今日,兰台已经成为了汉家的大脑和国策决议中心。
  兰台尚书,号称有“计吏五百人”。
  人人都是精通算术,善于计算的精英。
  甚至,有不少人,是刘彻这些年从地方郡国调到中央的优秀基层官员。
  主要是县令、县尉和地方上的蔷夫、游徼。
  这些来自地方的事务官的加入,给兰台注入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活力。
  假若说在以前,兰台尚书们还可以有点理想主义和空想主义,自己宅在宫里面脑补自己的政策。
  但现在,再也不可以了。
  因为,这些来自基层的尚书们,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过地方上的事务,知道,不是靠着“仁义道德”与“爱”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民间的事情,复杂而多变。
  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情况。
  有的政策,在北方可以用,但在南方是灾难,而有的法令,在南方是真理,而北方会带来灾难。
  甚至,有时候,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县,甚至两个乡,因为资源和地理的关系,情况也完全不同。
  所以,今日的兰台尚书们之中,已经再也看不到过去那种清谈高论的气氛。
  而且,由于刘彻和汲黯,都鼓励和提拔那些敢于说话,尤其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尚书。
  是以,兰台内部的讨论气氛,非常浓厚。
  现在,一个命令,被从天子那边传到了兰台。
  尚书郎们,将这个命令看完之后,立刻就讨论起来。
  “陛下欲更考工室为大匠卿,秩比两千石,主天下器械技巧之事……”尚书们看着这道命令,目光灼灼。
  “终于来了!”有人在心里感慨着,有种见证时代的感慨。
  肢解少府,剥离少府的庞大职权,另立衙门。
  这是过去数年尚书们一直在讨论和商议的议题之一。
  去年,天子以故少府卿岑迈为上林苑大使,将上林苑的治权剥离出来。
  少府的逐渐肢解就已经走上了正途。
  而如今,考工室的剥离,则宣告了少府这个庞大王国的分崩离析。
  考工室,是少府最大的一个机构。
  主要执掌了庞大的皇室作坊。
  下面有着铸钱、营造军械和开发设计等无数个部门。
  仅仅是官吏就多达千人!作坊遍及关中和蜀郡,甚至在雒阳和淮泗、江都、安东、朝鲜都有分基地!
  雇员以十万计!
  高级匠师和技工数以千计!
  是汉室战争机器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零件。
  如今,汉室的许多先进武器,都是只有考工室才有生产的能力。
  在少府体系之中,考工室、东园令以及东西织令,就是最大的三个机构。
  而考工室最为庞大。
  也最为重要!
  在历史上武帝朝时,武帝的舅舅田汀酆炜脊な以诔ぐ渤堑囊淮ψ鞣坏耐恋兀胍诘钡亟⒆约旱母。谑歉涞矍肭螅呵胍瓶脊さ亍
  结果武帝勃然大怒,完全不顾甥舅之情,斥责其:遂取武库!
  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去拿武库的土地?
  而武库是长安城的核心,是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屏障,更是汉家最大最全和最主要的武器装备仓储基地。
  武库之中,常年囤积着可以随时武装超过十万军队的全部武器装备和箭矢器械。
  历史上刘据起兵,就是发武库器械,武装长安百姓,与丞相刘屈牦的部队作战。
  但在武帝眼里,武库的重要性还在考工室之下。
  而在如今,考工室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在事实上,现在考工室的日常运作和生产工作,都是墨家在负责。
  考工令本人,只是一个泥塑菩萨。
  就跟少府卿刘舍在很多事情,其实是一个雕塑一般。
  考工令一旦从少府剥离,少府的权责就立刻减少三分之一。
  无数人都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但,陛下的命令,却还不仅如此。
  诏书后面,还有影响更大的两道命令。
  第一道:请兰台制诏:以张循为两千石《墨子》博士,列《墨子》为经传。
  这道命令,在如今石渠阁之会即将召开之际颁布,几乎就是一个重磅炸弹。
  张循是墨家现任钜子杨毅的师叔祖,也是墨家如今最年长的长者,这些年来,积极奔走,联系天下墨者,共聚上林苑,可谓做出了极大贡献。
  他甚至还不顾年界八十的高龄,亲自参与了水力锻锤和水车的研究。
  因此在少府内部和墨苑之中,被人亲切的称为:张子。
  张子成为博士官,甚至列为两千石墨子博士,这都早已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将《墨子》列为经传,这就了不得了!
  这意味着国家将正式承认和明确墨家的地位。
  墨家士子从此可以自由往来出入关津,担任朝臣,乃至于与儒法黄老争夺天下舆论的话语权。
  重新当年墨家为天下显学的辉煌时代!
  “儒家恐怕要爆炸了!”有人在心里想着。
  自古儒墨就是死对头。
  彼此互喷,持续数百年。
  墨家甚至有一个核心主张,就是非儒。
  认为儒者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