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养老、尊老、敬老!
  这是汉室无可置疑的政治正确。
  甚至贯穿了整个两汉的政治和历史。
  在汉室,三老的地位和威权,无可争议!
  他们享有着比拟甚至超越官员的特权!
  地方上名望高,年岁大的三老,甚至敢于拿着几杖,追着郡守、郡尉打。
  但对方非但不敢还手,被打了,还要笑脸相迎,要说打的好!
  谁要敢还手,立刻就会被社会舆论和高层重压给撕成碎片。
  而,汉室的三老数量还不少!
  根据丞相府统计,目前天下的受杖人,总计达到了将近两千。
  当然,不是受赐几杖,就可以当三老。
  但,三老必然是受杖人!
  一般来说,平均每两个受杖人,就会出现一个三老。
  这意味着目前汉室天下的三老数量,很可能达到千人之多!
  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因为,基本上,能够出任三老的,不是当地德高望重,深受民众拥戴的老者,就必然是退休致仕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军官。
  看上去,似乎汉室的养老制度,已经冠绝世界了。
  之后任何王朝,都再未有如此完善的尊老和养老体制。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会相信——汉室至今没有将这个制度规定完善,更没有设计出一套相应的养老礼!
  历史上,开始考虑设计和完善养老礼,那要等到东汉明帝时期,才会将这个事情视为国家大政,捡起来,郑重的复兴起来。
  所以,后世许多历史学家和史官,都经常说西汉礼乐崩坏,这不是没有原因。
  西汉皇帝在初期甚至连天子礼都没有……
  刘彻现在除了在正式场合,其他任何时候,他的衣着打扮都是随心所欲。
  有时候他甚至会s一把将军,穿着特制的胸甲,骑着高头大马,在宫廷散步。
  至于去上林苑游猎,他甚至是胡服加身……
  但并没有任何人会来指责他。
  因为老刘家就没有制定天子礼的打算!
  从前没有——想当年,刘邦当了皇帝,还跟大臣们同坐一席,讲荤段子呢!后来还是叔孙通建议,搞了大朝议,才算停止了这种君臣上下打闹和嬉戏的把戏。
  但……
  依然然并卵……
  太上皇刘太公他老人家当年就带着家臣和家兵,直接跟人干架!
  现在也不会有——因为刘彻才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连天子礼都没有,你觉得会有养老礼吗?
  但,刘彻即位后,就一直准备将这个养老礼捡起来。
  这既是因为做这个事情,可以刷无数声望,更是一个可以巩固统治,团结各阶级的大杀器。
  但礼仪这种事情……
  由于宗周毁灭已经几百年了(平王东迁后,周王朝的影响就基本GG了),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古代的礼仪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也就尚书和诗经里有些记载。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朝堂上面,黄老派和法家吵成了一团,根本无法达成共识。
  刘彻也不想再在这个事情上面浪费精力了。
  干脆把这个事情拿出来,让“天下人”来决定!
  反正,不管怎么搞,都不会影响其他事情。
  而这个事情一提出来,诸子百家,就连一直有些懒洋洋的黄老派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礼乐,这是中国政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理论上来说,没有其他任何事情,比礼乐重要性更高的了。
  因为,礼乐就是等级,就是社会阶级的划分方式。
  天子用什么礼,听什么音乐?诸侯王又用什么礼,听什么音乐?这是关系到上下秩序的大事!
  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法家虽然不在乎什么礼乐,但,世界如此,他们也不得不依从。
  所以礼乐,在法家思想里也占有重要篇幅。
  至于黄老派,那就更不用说了,礼乐制度,也是黄老派的核心要素之一。
  就连墨家这个浓眉大眼的汉子,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他们也是礼乐制度的推崇者。
  当然,推崇的方向不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在今时今日的汉室,诸子百家,在礼乐上的态度,是相同的——虽然很可能主张和诉求不同,但对其的重视是一定的!
  所以,大家伙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精神抖索,摩拳擦掌,全都准备大干一场。
  许多人都深深的觉得,这次天子召开石渠阁,真的可以说的上是诚意十足了!
  连礼制都可以拿出来让天下人来讨论!
  太完美了!
  杂家的几个代表,更是激动难安!
  杂家追求的,就是类似今天这样的场面——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天下人的天下,当然要由天下人来决定!
  甚至就连朝臣们惊讶无比,在内心深处感觉,天子是不是玩大了?
  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世俗之人来插手?
  唯有刘彻看着这个场面,有些哭笑不得。
  但偏偏,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好这一口。
  这也是中国特殊的人文和思想环境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
  所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与天地和同,大礼与天地同节。
  所以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也就是他这个骨子里是个穿越者的家伙,对此不敏感。
  但其他所有人,却基本上都觉得,这是天下的头号大事,甚至比打匈奴还要重要!
  不过,这样也好!
  正好拿着这个事情,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第1248章 入吾瓮中(一)
  制礼这种事情,自然,儒家是最积极的。
  当下,楚诗派的巨头,现在儒家的精神领袖鲁申公就出列拜道:“老臣窃闻: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商鼎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今陛下欲尊养老,制其礼仪,不可不察也!”
  这话倒是说的中规中矩。
  既然是建立礼仪,当然要有相应的衣服制度和福利制度。
  考虑到如今天下两千的受杖人和上千的三老,基本上全是退休致仕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军官。
  所以实际上,这养老礼也属于一种中国式的退休机制。
  不然,官员致仕退休,却不能再享有权力和待遇。这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药丸啊!
  所以,刘彻笑着点头说道:“申公所言甚是,其令有司依申公之议,制汉之养老服章!”
  太常窦彭祖立刻就出列受命:“臣谨奉诏!”
  这衣服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其实,用什么颜色的衣服来作为国家赏赐和配备给地方三老以及受杖人,也是已经呼之欲出了——除了象征汉室的绛服外,还能是什么?
  而申公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斗志。
  在申公之后,韩婴也立刻出列,拜道:“老臣窃闻之:古者王者养老,皆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今汉室有三老而独无五更,臣愚以为大不妥也!”
  三老与五更,曾经在遥远的古代,共同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三老,指的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名望之士,五更则是退休致仕的高级官员。
  显然,三老的地位是高于五更的。
  所以在汉室,这两者合一,共同组成了三老。
  如今,韩婴却要将这两者再次分开。
  这让刘彻心里面非常开心。
  事实上,他提出养老礼,并且拿到这石渠阁上,就是想让儒家帮他把这个话说出来!
  汉室的三老,威权太大了!
  某些名望高的三老,甚至在地方上,地位是高于郡守和郡尉的。
  郡守与郡尉在他们面前,就跟三岁小孩子一样,只能乖乖低头挨训!
  甚至,即使刘彻这个皇帝,在他们面前,也得做个样子。
  在过去数十年,三老群体,帮助刘氏,稳固了统治根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在现在,却已经有些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开始出现弊端了。
  毋庸置疑,两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的萌芽,就是在汉三老群体之中迸发出来的。
  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退休致仕的两千石甚至是九卿,在回到家乡后,所能拥有的莫大权柄。
  他们上可以跟皇帝通信,不爽了就告御状。
  下可以让方圆百里的百姓全部服从和崇拜——家乡出了个九卿,这是莫大的荣誉!特别是年轻人,肯定极为崇拜对方。
  现在,汉室的陵寝制度依然存在,而且因为汉室立国至今也不过五十几年,这弊端还看不到。
  但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就肯定能看到了。
  虽然说,如今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门阀制度,在理论上,已经被消灭在萌芽之中——原因很简单,知识和权力,不再是被某一小撮人所把持,只要你愿意,并且有能力,那就不需要其他人的提携和栽培,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学霸,走上人生巅峰。
  但,地方抱团现象也肯定会非常明显。
  刘彻可不希望在未来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一个个特殊利益集团所把持。
  要避免这一点,就得对三老制度下手。
  但皇帝是不可能对三老制度下手的。
  因为,汉室的最高国策,就是以孝治天下。孝是高于德和忠以及义的最高道德标准。汉人认为,一个人倘若连孝道都做不到,那也就不要指望他能做好其他事情了。
  推崇孝道,就肯定要崇老,尊老。
  而崇老尊老的天子不可能对三老制度下手。
  这成了一个死结。
  直到某天,刘彻从故纸堆里翻出了五更制度,顿时惊为天人,心动不已。
  五更虽然依然特权阶级,但待遇比之三老,自然是下降了一个等级了。
  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这一句话,就足以地方上的那些退休官员们的权力,缺失一个最重要的拼盘。
  也意味着他们,几乎不可能再举着几杖,跑到县令甚至郡守的官衙里,去找县令和郡守要一个说法了。
  所以,刘彻一直就在蠢蠢欲动的想要找个机会,将五更制度复活。
  但,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说出这个话的借口。
  因为,刘彻很清楚,将三老划分为三老与五更。
  这其实就是在砍福利。
  砍福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作为一个明智的皇帝,他当然不会将下面人的怨恨和怨怼,揽到自己身上来了!
  一个好皇帝,永不背锅!
  于是这事情就尴尬了。
  直到石渠阁之会的构想开始萌芽,他才发现,这石渠阁是最好的机会。
  因为崇古的儒家肯定会想捡起三老五更制度。
  这是儒家的天性!
  就跟萝莉控看到Loli,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做出一些猥琐的怪蜀黍举动一样,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而事实也证明了刘彻的选择!
  韩婴果然跳出来,提出了五更制度。
  太完美了!
  刘彻几乎就是迫不及待地说道:“明尊三老、五更,圣王之道,朕岂敢不从?其令有司从韩子之议,定三老五更之制!”
  他更是进一步的指出这个事情的迫切性:“《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惭咎,无忘厥心!有司当明朕崇老、尊老之心!”
  这就是要将这个事情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了。
  顿时,太常窦彭祖就跟吃苍蝇一样难受,苦着脸,无可奈何的出列拜道:“臣敢不奉诏?”
  但他的心里,却都快哭出来了。
  将退休致仕的贵族官员从三老群体剥离出来。
  这肯定是得罪人的事情。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三老与五更之间的待遇是相同的。
  但在实际上,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三老,天子要尊事,甚至要当父亲看!
  而五更,只是一个年长的哥哥而已。
  仅仅是这个差别,就已经是鸿沟!
  更何况,三老的特权比五更的特权,实际上更大!


第1249章 入吾瓮中(二)
  窦彭祖苦着脸,但韩婴和其他学者,却几乎都是兴高采烈。
  他们终于享受到了权力的滋味,品尝到了主宰世界沉浮的乐趣。
  这太美妙了!
  他们才懒得去管,这样一来,地方上的退休官员和军官,会不会天天在家里骂他们呢?
  这也是文人的通病。
  根本不会去考虑现实,只会想着一定要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来创造世界。
  纵观古今,一拍屁股,就要玩一个新花样的文人,数都数不清楚。
  而王莽,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基本上,文人的意见和建议,听一听,做个样子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你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心灵鸡汤。
  你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但你肯定不会按照鸡汤的方法去做。
  因为你知道,那只是一个成人童话。
  文人的话也是一样的,听听就好了,真要当真去做,那无疑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反正,刘彻清楚知道一个真理——历史所有相信了文人一面之词的家伙,最终都悲剧了。
  典型的就是圆嘟嘟的五年平辽大计以及后世某些逗比搞的脸书治国,微薄治世。
  自然,韩婴和整个儒家,都不知道,此刻,他们已经惹怒了整个官僚集团。
  无数大臣在心里痛骂不已:“腐儒,居然胆敢坏我们的好事!”
  原先,在三老制度下,基本上,只要能混到退休致仕,在场大臣,人人都可以捞一个三老的荣誉,甚至还有人说不定可以混一个上大夫乃至于比两千石的荣誉。
  而现在,一切都完蛋了。
  大家致仕,只能拿一个五更。
  完全不能与威风八面的三老相比——仅仅是在逼格上,就下降了不止一个等级,而在实际现实里,五更的所谓权力与三老的待遇相比,更是天差地别!
  最重要一个指标就是,按照尚书记载,三老是可以得到天子亲自敬拜和奉食,同时可以乘坐安车软轮!
  而五更,却根本不具备以上待遇。
  这从三老与五更的定义上就可以看出区别。
  三老是三德之宿老的意思,哪三德?柔、刚、正。
  而五更,是五事的意思!哪五事?貌、言、视、听、思而已。
  与三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是以,愤怒的情绪在官僚之中蕴集。
  他们不敢去怨怼和抱怨皇帝,自然就把气都撒在了儒家身上。
  但儒家各派,却偏偏都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他们依然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像今天这样可以直接参与和决定国家礼制规划的事情,他们可是等了几十年才等到!
  自叔孙通之后,儒家在政治上再无建树。
  即使叔孙通,其实也是战战兢兢,小心伺候,谨慎行事,才能让刘邦不去踹他……
  现在,当儒家在养老礼的事情上屡战屡胜后,甚至有儒生在心里面有些看不起和瞧不起叔孙通了——虽然在过去,其实也有无数儒生看不起和鄙夷叔孙通。
  觉得他就是一个懦夫,明明身居高位,却不为儒家谋福利。
  以至于他死后,儒家在关中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但现在,在胜利的鼓舞下,一些儒生甚至在心里面开始想着:什么大直若拙,道固委蛇?这叔孙子的器量太小了,若吾在他的位置,必定会引导汉室历代,崇吾儒家,罢黩百家!
  更有甚者,直接在心里痛骂:“叔孙子不过依世、谐俗、取宠罢了,其置先王之道而不顾!什么儒宗?我看不过是个怯懦小人!”
  这也是儒家内部不少人长久以来的通病了。
  胜则得意洋洋,败则如丧考妣。没毅力没恒心,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偏偏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好在,现在儒家没有执政。
  所以,这些人的想法和意图,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越发的想要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
  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在韩婴之后,许多儒生都纷纷开口。
  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引用诗经和尚书、礼记等经典,再自己加以脑补,就帮着刘彻将这个三老五更之制,一点一滴的完善起来。
  刘彻坐在上首,自然乐得儒家来做个坏人,眼睁睁的看着儒家掉进一个他们自己亲手挖得坑里面。
  最最重要的是,今天之后,即使儒家知道了他们做出了一个多么可怕的错误选择,他们恐怕也得捏着鼻子,帮着刘彻完成这个三老五更之制。
  不然的话……这岂非是证明了儒家的失败?更会在全天下人面前表露出他们的可耻一面,沦为笑柄!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失败,变成笑柄,儒家各派系,只能也必须一头道走到黑!
  这就跟某些官员一拍屁股做出了一个决定,然后导致了可怕的灾难。
  但假如没有遭遇到更高一级的重压,那么无论下面怎么骂娘,怎么吐槽,怎么腹诽。
  他也一定会硬着头皮走到底。
  哪怕他自己知道,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原因很简单,假如他自己改变策略,那就证明了他之前决定的错误,更会给上面留下许多不好的印象,影响前途。
  为了掩盖这个错误,也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前途,他才不会去管会发生什么灾难呢?!
  反正,即使发生了灾难,也不会影响到他和他的家庭。
  不过是几个傻逼倒霉罢了!
  既然如此,那肯定要粉饰太平喽!
  不仅如此,还得找一大帮御用文人和走狗,写无数文章来歌功颂德、吹捧。
  将自己拉的翔,妆点成亘古未有的大好事!
  儒家也是一样。
  刘彻甚至能看到,他们未来会找出无数理论和借口来解释他们今天的行为。
  甚至很可能,他们会将这个事情变成他们的功德与政绩,来向世人证明,他们的正确。
  总之,就是死鸭子嘴硬。
  而这,恰恰是刘彻想要的。
  李世民曾经看着科举的士子鱼贯而入兴奋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瓮中!
  但在刘彻看来,这只是初级阶段而已。
  真正的入吾瓮中,应该是现在这样的情况。
  让人们自动自觉的自发的舔掉自己拉的翔!


第1250章 军臣的想法
  当石渠阁之会开的热闹喧哗时,龙城大会,也渐入高潮了。
  “大单于!去年的高阙之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解释!”匈奴帝国在幕南地区的二号人物,身为右谷蠡王的亦石,带着一帮子深感不安和威胁幕南贵族集体发难!
  亦石拿着一柄青铜小刀,将之刺破自己的脸颊,让鲜血混合着眼泪一起流下来,感人至深的道:“高阙!冒顿单于盟会的地方,阴山,是单于的苑囿!更是我大匈奴的母亲山!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很多大匈奴贵族,都是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但现在,这些地方都被汉朝人占领了!”
  亦石的话,在整个匈奴贵族圈里,都引发了共鸣。
  对匈奴来说,阴山,确实是他们感情和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一个地方。
  是他们出生的地方,也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资源丰富的阴山山脉之中的树木和野兽,甚至还是匈奴帝国最重要的箭矢原料来源和练兵场所。
  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远离了匈奴。
  阴山,这个曾经庇佑和保护了无数匈奴人的母亲山,已经彻底为汉朝人所控制。
  阴山方圆百里的广袤草原,没有任何人敢于接近。
  即使是那些被派去侦查和试探汉朝人的斥候,每次看到巍峨的阴山,都会泪流满面。
  对于大多数匈奴贵族而言,失去了阴山,几乎等同于失去了家乡——虽然可能匈奴人并没有家乡这个概念。
  但,眷念,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所以,很多匈奴贵族都立刻被激发起同感。
  即使是一些军臣的心腹,也在内心深处深感挫败和痛苦。
  甚至还有人当场放声痛哭。
  至于那些原本传统牧场在河间地的部族贵族,则都一个个面露绝望。
  没有了牧场的部族,下场是可悲的。
  大多数部族都可能无法撑过今年冬天了。
  而最让军臣不安的是——那些曾经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王庭贵族,此时,居然也在脸上表露出了悲伤。
  草原民族可不懂什么隐藏情绪。
  一般都是有话直说,想做就做。
  而这些王庭贵族,则更加直接。
  在过去所有的王庭政变之中,有超过七成,是王庭内部自己的贵族觉得单于不合格或者单于侮辱了自己而发动的。
  虽然自冒顿单于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政变成功的例子——所有叛乱都被扑灭了。
  但匈奴人绝对不会忘记,冒顿单于是怎样上位的!
  所以,军臣此刻已经架到火上了。
  他自己也很明白,假如他不能给一个交代。
  那么,在可见的未来,王庭内外不满他的人,肯定要给他一个交代!
  假如有人用非常激进的语言和行动,拉拢了人,那你怎么办?
  或许在中国,会有多种应变方式。
  但在草原上,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办法——比他更激进!
  所以,望着亦石,军臣毫不犹豫的站起身来,对着所有的贵族,当着匈奴大部分部族首领的面,亲手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