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种田]小农的田园生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文钱,这个鸡有三斤多,便宜价卖给如佳了。两个人在推来推去,还是如意欠大姐按这个价付给她,晚上让青弟端些肥肠和骨头汤给他家还人情。如佳听了觉得不错就照做了。
回去的路上如佳跟如意说了曾铜柱的家事,原来他爹娘是北河村的,他爹叫曾铁子,是个怕婆娘的男人。他娘是崔氏,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是个泼辣难缠的主。老大是曾金柱,因崔氏眼光高,附近的女孩都没挑中合意的媳妇,二十岁才娶妻张氏,一个秀才的女儿,结果是好吃懒做,爱挑是非的。一进门表现还可以,等一年多后生了儿子后就露出真面目,仗着自己的爹秀才的身份,嫌弃两个小叔子,要求分家。崔氏生老三曾铁柱的时候因为肚子太大难产,差点一命呜呼,自那后崔婆子就很讨厌老三。老二曾铜柱因为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加上人老实,不会说话讨好她,分家的时候就把两个小儿子打发了,只给了5两银子和3亩旱地。说来这个崔婆子也是怪胎,还没有小女儿的时候,就一个劲偏疼大儿子,经常说老大是养我老的。等5年后,突然又怀孕,这次顺利产下女儿,崔婆子就觉得女儿是自己的福星,又偏爱这个女儿。打小不让她做农活,当大家闺秀养着,就做绣活,打络子和做鞋子,家里还吃的还是进大儿子和小女儿嘴里,剩下两个基本上没有份吃的。正好大儿媳闹分家,就把两个儿子赶出家,粮食都没给多少,还要求一个月还给多少养老钱。幸好曾铜柱是个有成算的,把旱地买了,然后带着小弟搬来东河村,重新置了一亩水田和两亩旱地,还请人搭了木屋。自己就去路猎户家拜师学打猎的本事,三年就出师了。现在两兄弟的日子过的还可以,加上平时村里谁家有事都会主动去帮忙,卖给村里的野物也便宜一些,所以村里的人缘不错,今年开始不少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不过听说他怕娶的婆娘嫌弃自己的弟弟,自己经常要进山打猎,怕婆娘趁他不在虐待他小弟,所以一直没答应。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幸好自己的奶奶只是喜欢指手画脚,把钱把的紧,倒没那么偏疼老大老幺,不然自己家日子也很不好过,如意听着庆幸的想到,嘿嘿没想到大姐也有八卦的时候,看来女的都难免会八一八。
去镇上
房子起的差不多了,就等着上梁那天的到来。昨晚爹就说了今天去镇上买锅碗瓢盆,油盐酱油也没多少,需要置回来,当然一定不能少的是鞭炮。因为扣出工钱和今天要花的钱,娘手上的钱不足2两了,上梁那天要请亲戚好友来吃饭,就让爹把那副银手镯拿去当了,这样手头的钱也能宽松点。东西需要买的多,去镇上走路也要1一个半时辰,之前村长也说了需要用骡子车就去他家借好了。在东河村,也就只有村长和两家猎户有骡子车,农忙可以帮忙耕地,农闲可以载物。一般情况下,村民也不随便借,都是靠两只脚走去镇上。西河村有一个梁老头专门固定停在青石路口上载客,一人两文钱,小孩就一文钱。
如意听到爹今天去镇上,想着自己来到这里后还没去镇上看过,就缠着爹让她也去。赵子丰也想着自己的孩子都极少有机会去镇上,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忙活,便说带如佳,如意和儒青一起去。大家都高兴的很,如佳把待会要卖的绣活和络子用包袱裹好,就等爹接骡子车板回来。
突然门口来了一个穿着蓝色麻布对襟及膝,下面是一条藏青麻裙的妇女,蓝色碎花帕子包着头,很利落爽快,原来是离自家30多米的杨大郎的婆娘春花婶,说起来这个春花婶家里孩子也是多,前头6个女儿,前年终于生了一个孩子,取名金宝,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孩子是她的眼珠子。之前没分家的时候,她婆婆龚氏嫌弃她生了三个女儿,经常骂她只会生赔钱货,家里什么活都让她干,吃的又是最差的,但因杨大郎一直念着娘寡妇一个带大二个儿子,拼命苦干。后来因第三的女儿莲叶发高烧,婆婆不肯出钱请大夫,还是自己的娘家弟弟连夜请来大夫才没让莲叶病死,大夫也说再拖上两个时辰不死也成傻子。春花婶受不了就跟杨大郎说开了,要是不分家,自己就带着孩子回娘家。而杨大郎也对娘的做法有些寒心,再怎么也是自己的孙女,小舅子发了钱请了大夫还被骂狗打耗子多管闲事,也就提出分家。龚氏只疼爱小儿子,直接说自己以后要小儿子养老,要让老大净身出户。当时这事闹的蛮大的,毕竟村里几代的传统都是老大养老,其他儿子分家自过,给些养老钱和四礼。龚氏的做法不是让老大被人说闲话嘛,偏偏她还说老大要绝户的,自己以后还想让小儿子孙子送终。闹的村长和两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都看不过去,最后帮杨大郎争取到了两间茅屋和2亩沙地,就这样分家了,每年要给龚氏1石稻谷和1两银子,四季衣服。刚分家那几年日子很不好过,杨大郎的9岁的大女儿连枝也是个懂事的,自荐去河西村的黄地主家做佣人,活契10年,让爹娘拿那银子建了三间正房的泥土房,买了一亩水田,加上做佣人的连枝非常省,也勤快,偶尔有打赏也存下来,逢年过节托人带回来给春花婶,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因春花婶跟刘氏交情好,经常一起挖野菜,做绣活之类的,如意接触久了,对春花婶蛮有好感的,很爽利的一个人,不愚孝,虽然女儿多,但也不想有些做娘的嫌弃女儿,一等女儿及笄就找能出的起聘金的人家嫁了,也不考虑对方的为人,不问自己女儿的意愿。听多了也看过了这样的爹娘后,原本还抱怨家里吃不饱的如意很庆幸自己有个好爹娘,爹虽然很传统,不知道如何跟女儿沟通,但还是疼在心里;娘很开明,对于事关孩子的事情都会说一声,尽量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有点有吃的,都想着留个自己的孩子。
“春花婶,我今早听到树上喜鹊一直叫,一直在想今天会有贵客上门呢。看您最近有喜事哦。”“你这意丫头,嘴巴还真甜。刚才你爹说赶骡子去镇上,正好婶子要去黄地主家找你连枝姐说点事,顺路搭车一程。呢,婶子自己炒的花生,拿去跟姐弟妹一起吃吧。”看春花婶一脸笑容,预计是连枝姐的婚事定下来了,算算,年头就满十年了,连枝姐也十九岁了,在村里算是高龄才嫁人,这一直是心疼女儿的春花婶的一大心事。原本老二莲花定亲后是想老大嫁了再办婚事,但连枝特意回来说不要等,大妹年龄也不小了,对方人不错,虽然是续娶,家里只有上了年纪的爹,下有前妻留下的两岁女儿,急需要一个女人来管家,这样也能让对方更尊重大妹。后来也就让大妹先嫁人了,二妹定亲了,等连枝嫁了,也差不多又嫁女儿了,也难怪春花婶那么高兴。
坐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如意觉得PP都疼的发麻了,还好远远看到人群了。等赵子丰把骡子车停在一个熟人大头叔的后院,喂了骡子吃草后,跟大头叔说好了买一大一小的铁锅,等回来再取,就带着三个孩子往镇子中央走去。一路走来,如意有点失望的发现,这个越骑镇也就三条街道组成,有一些铺子,路边有不少附近或其他村里赶来摆摊的人。先去杂货店买了碗瓢糖酱油盐,鞭炮和祭祀用的香,纸钱。在地摊上买了这个时节可以种的蔬菜种子,一文钱一把。去布行买了络子那些,一个络子按复杂程度和精致度大概3…9文钱,荷包8…14文钱,帕子4…6文钱,鞋垫2文钱,娘和大姐的绣活还不错,打络子一个能7文钱,荷包11文钱,帕子5文钱,鞋垫2文钱,扣去买的各色绣线和做荷包帕子的碎布还得281文钱。这些不好赚啊,费神伤眼,价钱又不高。古代的人还很节省,像布行剩下来的碎料就用来做荷包帕子,不够做成荷包或帕子的才不要。平时衣服洗到发白,满身补丁了,就用来做鞋穿,一文钱巴不得分成两文钱来用。出来门口看到小二正在清理那些边角料,最大的还没有自己的手巴掌大,大部分都是小的,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可以用来弄成花型什么的补衣服,或者拼接成荷包或纳鞋底。如意就用姐姐打掩护,偷偷给了小二两文钱(这还是出门前娘给三姐妹的零嘴钱),让他把这一袋碎料给自己。小二想着反正也要扔掉,既然这个小娘子这么有眼色就给她吧,省了自己的力气还有喝杯酒的钱,还小声说以后都给如意留着,要的话就过来拿。
虽然不知道如意买这些没用的碎布干嘛,不过爹没说什么直接提起来,问三个孩子肚子饿不饿。青儿一直忙着东张西望看那些玩的吃的,刚好一个5;6岁的孩童吃着糖葫芦走过,一直盯着,都没听到爹说什么。如佳看到弟弟的馋了,就跟爹说:“我们不饿,给青弟买串糖葫芦吧。”赵子丰原本想买四串糖葫芦的,如佳和如意都说不要,结果买了两串和六个馒头。青弟让两个姐姐咬了一口糖葫芦后自己才肯吃,馒头就两个人平分一个,都想着留给家里的娘妹妹吃。
如佳是会过日子的,来之前就跟爹娘说了,这次抱养一些小鸡回去养,大了可以生鸡蛋卖。看一个老伯的小鸡很健康,一问价钱4文钱一只母的,2文钱公的,价钱还是很公道的,就买了8只母的,2只公的。如意看到这个老伯这里还有卖鸭仔和小鹅,想着家里那边邻水,养鸭鹅都方便,而且鹅能护家,就让大姐买几只鸭仔和鹅。大姐看如意兴致很高,就买了8只小鸭,2只鹅,听老伯说是当中都有一公,其他都是母的。哇母的鸭鹅的价钱跟公的鸡小鸡一样,一问原来这边很少人家养鸭鹅,因为这两样都很能吃,长大后味道腥,一般人家更不喜欢养了。赵家几个都觉得这个老伯人实诚,如意还笑着问老伯家在哪里?以后家里还要鸭鹅仔的话就去他家买。老伯当时觉得小孩是在开玩笑,不过还是告诉了她。
大家都想着省钱,赶紧把需要的东西买了,就赶车回去,这样也能赶上家里的第二餐。这几天都不用起房子,家里又恢复农闲一天吃两顿了,如意在心里嘀咕,自己一定努力帮着家里日子过好,到时天天吃三顿饭,而且每天有肉吃的日子。
回到家后,如佳和如意赶紧弄来水和剁的很碎的草混着糠喂给小鸡鸭鹅吃,以后就由如意和儒青负责喂养这些家禽,这也是家里有蛋吃的希望。青弟比较人还比较小,一回来就拿着如佳给她买的竹蜻蜓和七巧板去找同伴显耀去了。爹则把上梁要用到的东西交给了李氏,还有给孩子们买的一点绿豆糕和三个馒头,还没正式分家前,这些东西都要给李氏分给孩子们才能吃。
上梁
越骑镇的风俗是盖房起架上大梁时,总要在大梁正中钉上方方正正一块红布。提起这,赵子丰还讲了个传说呢。
古时,有一秀才,在上京赶考的路上不慎得重病,银钱花光不算,还被老板赶出店。秀才贫病交加,跌倒在路旁的大槐树下。
谁知,路旁这棵大槐树已修炼了五千年,能变人形。她想找个敦厚善良的男子结成夫妻,见秀才昏在路旁,于心不忍,便变作一位美丽的姑娘,吹一口气化了座仙庄,将秀才扶进庄内,灌了碗姜汤。不一会,秀才醒了过来。槐树姑娘又给他换了新衣,并做了一桌热汤热饭让他充饥。槐树姑娘深情地说:“我爹爹在外行商,长年不归。临行时曾说过,如果遇到可意郎君,让我自择婚配。我观相公才貌双全,为人和善,若不嫌弃,奴家愿与你结为百年之好,不知相公可肯应允?”秀才一听又惊又喜,暗想:自己一贫如洗,病倒路旁,多亏这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好心肠,精心护理,调养好我的病,还自媒自配给我做媳妇,真是盖上八十条被子也做不下这么好的梦,便满口应允说:“难得大姐如此厚爱,学生怎敢不从。”当下两人就拜了花堂,成了夫妻。
不觉冬去春来,考期临近。槐树姑娘便催秀才动身进京。秀才实在舍不得贤惠之妻,不愿前去,推辞说:“我功课荒疏,恐难高中,下科再说吧。”槐树姑娘说:“好男儿应志在为民,怎能留恋儿女私情。我给你写上两句对联,只要你记住,保你能夺头名状元。”说着写下了两副单联,一个有上联无下联:“崖上苍松,伸出龙头望月笑”;一个有下联无上联:“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秀才想了半晌不知何意,只好牢记心里。
起程那天,槐树姑娘把秀才送到大槐树下,恋恋不舍地说:“到京高中,可别忘了这棵大槐树!”秀才一看,才发现槐树竟足三丈有余,长得那么粗,四五个人手拉手也未必能抱住。便问:“一棵槐树,记它作甚?我只要记住你就是了。”槐树姑娘说:“傻瓜,这槐树指的就是我呀!”秀才忙说:“忘不了,忘不了!”
秀才到了京城应考,说也真巧,卷子上出的题目正好是两副单联。秀才高兴得眉开眼笑,忙把有下联无上联的“园中青竹,摆开凤尾朝天乐”配上妻子那副“崖上苍松,伸出龙头望月笑”。把有上联无下联的“地满红香花送风,风送花香红满地”配上“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秀才暗暗佩服妻子的聪慧,并沾沾自喜功名有望了。发榜时,果然中了状元。当他拜见皇帝时,又被公主看中,招为驸马。他连得两喜,整天乐得飘飘然,早把槐树姑娘的恩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秀才一心想着功名利禄,对皇帝百依百顺,溜添奉敬,处处讨皇上欢心。皇帝便封他为礼部尚书。不久,金銮宝殿大梁坏了,皇帝忙召集天下工匠拆掉大梁,下令全国各地都来选料。谁知运来的木料连一根合适的也没有,不是长短不够,就是粗细不合,难坏了能工巧匠们,急坏了皇帝老儿,便下旨一道:谁能找到合适的大梁来,就封为当朝丞相。
秀才一听,心想:升官发财的机会又来了,他思来想去,猛想起赶考路上那棵大槐树,便急忙奏明皇帝,皇帝派给他三百人马,让其第二天前去伐树。
秀才一伙跨过七七四十九道川,拐了七七四十九条弯,总算找到了大槐树。秀才下令三百兵丁分拉四盘大锯,日夜不停地锯。只见锯过处渗出鲜红的血水。锯了整整十天,才将大树锯倒,血水流了一大片,这都是槐树姑娘的血泪呀。
大槐树运回京城,用尺一量,不长不短、不粗不细,刚刚合适。皇帝大喜,便封秀才为当朝丞相。又令众工匠雕的雕,刻的刻,凿的凿,刨的刨,不几天便雕成一根龙盘凤绕、瑞云呈祥的大梁。
大梁雕是雕好了,可就是上不去。一说上梁,不是狂风暴雨,就是飞沙走石,淋得人透不过气,刮得人睁不开眼。皇帝亲自监工,上了十天也没上去。愁得皇帝闷闷不乐,倒在龙床上就睡着了。睡梦中,看见一位仙女向他走来,告诉他说:“大梁上不去,是因为有冤魂妖气作祟,只要把朝内最忠于皇帝的大臣的心挖下来,钉在大梁正中,就可镇妖慑鬼了。”皇帝醒来后,思想梦中情由,认为是神的点化,必须照办,但大臣中谁忠于皇帝呢?他想还得找个法子考察一下。
第二天,皇帝假装有病,对满朝文武说:“我屁股上生了个疔疮,疼痛难忍。仙人点化说,只要哪位大臣用舌头一舔就会好的,今天就看你们的忠心了。”满朝文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嫌脏嫌臭,有的嫌有损颜面,无一人肯去。秀才一看心想,这又是升官发财的良机,便爬到皇帝床前说:“为臣愿效微劳。”说罢,伸长舌头在皇帝屁股上舔了两下。皇帝大喜,说:“丞相是最忠于我的大臣呀!武士们,把丞相的心挖出来!”秀才大叫冤枉,可武士们不容分说,把秀才衣服扒开,将心挖出,钉在了大梁正中,果然上梁时风停云定,顺顺当当地上去了。
此事传到民间,人们觉得把恶人的心钉在梁上,镇慑了邪恶妖鬼,盖房当然就平安无事了。于是便效仿宫中用红布代替秀才丞相的心,钉在大梁上已儆后人,这习俗也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上梁那天寅时,如意一家几口就可以把昨晚收拾好的东西准备搬到新家,赵子丰端着贴了红纸的米缸,刘氏拿着艾叶桃枝红枣等,儒青抱着母鸡(意味如下蛋的母鸡财源滚滚来),如佳如意一起抬着菜筐,里面是昨晚蒸好的白面加杂粮的饽饽和染红了颜色的鸡蛋(上梁师傅钉好红布后分给周围的人吃的,沾福气),如锦在房间看着小宝。忙活了一个多时辰后,总算准备好了,房子的正门口摆着一张四方桌,上面有煮熟的整只鸡,鸡脖子摆成敬礼的姿势,贴着红纸的大鲤鱼(这是提前跟渔民预定好的)和五花肉,糕点,三碗白饭,苹果,红枣,有个香炉(这是跟村里借的),快到辰时的时候,赵木头他们和村里的人和小孩都来了,这次只有二舅来了,带了50斤大米和六条鲫鱼。大舅和大舅妈因为小儿子病了,小舅妈带着孩子走不开。来的村民都会随份子,或是鸡蛋,粮食或是钱,这些由村子的大儿子帮忙记录,以后要还的人情。今天大姑子絮,姑父崔东来和他们的两个孩子早早的来帮忙,大姑姑父人还不错,只是家里有两个长期吃药的老人,负担大,日子过的非常紧张。平时大姑忙着照顾家里,极少有时间回娘家。
辰时到后,曾伯先上香祭祀天地,山神和祖宗,以祈求家里万事顺利,五谷丰收,家禽兴旺,等纸钱烧完后,赵子丰杀了一只公鸡,把鸡血滴在房子四周,点燃鞭炮,几个泥瓦匠一起把准备好的十年杉木弄上房梁,曾伯盯上红布,挂上艾叶桃枝,然后就把饽饽,鸡蛋红枣那些分给大家。
刘氏,李氏和韦氏,大姑,,小姑春花婶几个就开始忙着准备做饭菜,肉主要来自刚才祭祀后的鸡,鱼和五花肉,加上菜园里的蔬菜和春花婶几个送来的鸡蛋等,准备了三桌菜,每桌一道萝卜炖鸡肉,酸菜鱼,红烧五花肉,韭菜炒鸡蛋,白菜油渣,凉拌土豆丝,豆腐猪肝汤,酸辣萝卜。如意几个小孩跟李氏她们几个在厨房吃,留的饭菜也不多,主要是让外面的人吃好喝好。开席后如意听到外面传来爹赵子丰首先端酒敬大家,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帮忙,请大家喝好吃好,不醉不休。听爹这样说就知道待会爹肯定要喝酒,还好,爹的酒品不错,喝酒了就安静的睡觉,而不是像某些人发酒疯,大吵大闹不说,还会打人,太恐怖了,如意最讨厌也最怕这种人。
等散席后,姑姑和春花婶桂花婶几个留下来帮刘氏清洗桌子碗筷,这些大部分是接村里人的,用后第二天早上要还,还的时候要送红鸡蛋和红枣意味同喜同福。而奶奶李氏和大伯娘韦氏就擦干嘴巴,各找了理由回家去了,刘氏也让大姑跟姑父孩子先回去了,毕竟家里有老人,需要人照看。劝了一阵子,大姑看帮的人也多,就同意了。刘氏把刚才剩下的一些肉打包拿给大姑姐,希望她不要嫌弃,并给了5根骨头,告诉她这个熬煮久的骨头汤对老人孩子都很用,让她可以的话平时多熬煮给家里人喝,或者直接汤里煮菜,味道也好很多。等小姑子惠,春花婶回去的时候,刘氏也给了一些剩下的菜给她们带回家吃,再次感谢她们的帮忙,也越好过几天一起上山摘野果给孩子们做零嘴吃。
作者有话要说:上梁的传说来自度娘,不好意思,大伯娘应该是韦氏而不是崔氏。
搬进新房子
等上梁后,赵木头父子三人和几个泥瓦匠花了一天时间按上窗户,围上篱笆,弄好炉灶,就等着烧几天柴火,除去湿气就可以搬进去住了。赵子丰跟孩子们说好,忙完家务后,就去河滩上兼小石头,那里的石头大部分手掌大,椭圆形,长期被河水冲刷,表面光滑,捡进箩筐里;赵子丰两个则趁着几天把新房的院子的菜地开垦出来,好种上蔬菜,回家吃饭前去河滩把箩筐的石头铺在泥地上,铺成一条小路,这样雨天后走路也不怕弄脏裤脚和鞋子。等石头够铺路后,如意三姐弟就帮忙种菜,另外如意提出把茅房建到后院角落去,把茅坑挖在篱笆外面,坑底用木块围着,上面放一块大青石,留出尿勺的位置大,平时用厚模板盖住。木质的茅房放一个有斜坡的马桶,桶底埋进地底下,底部穿空,再用斜着埋进水沟的一条大的空竹子接通茅坑,茅房里放着一个小水桶和勺子,便后冲洗马桶以保证茅房的干净,还用一个漏水的木盆子种上一棵薄荷放在茅房里清洁空气。等赵子丰按如意的建议弄好茅房后,觉得还行,最高兴和满意的还是刘氏和如佳如意。
刘氏一坐满40天的月子,就跟赵子丰一起开垦菜地,因为家里就赵子丰一个劳力,天天他挑水也不方便,受茅房竹子的启示,刘氏就让赵子丰找老大帮忙砍了一些大竹子,把离自家新家最近的山泉水引到后院的大木桶上,木桶的后面挖了一个大坑,还挖了一条水沟通向外面的河里,木桶满了水就溢到大坑里,还可以烧水用。在通向后院的大木桶路上搭建了竹棚,上面盖上茅草,方便下雨天取水用,到时竹棚边可以种上青瓜,葫芦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