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慈禧-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僧格林沁半是训斥,半是提点,“咱们八旗大军,胜算就在弓箭上,即便是再加上火炮,你能比得过洋人在海上飞一般的舰船!?!?!?!”
“要知道这些南边运过来的火炮,也是洋人手里买来的,对着发逆管用,对着洋人,指不定有没有用!”僧格林沁瞧着犹自懵懂的武云迪,有些恨铁不成钢,“皇上的旨意让本王筑好炮台,准备好防御工事,这才是咱们的差事,若非洋人动手,咱们不可发一枪一炮!这是皇上的原话。武守备,当好自己的差事儿,别的事情不要你操心!”
、、、
大沽口外渤海湾,西北风三级。
“啧啧啧,”巴夏礼拿着随从递上来的公文,不由得啧啧出声,他转过头,对着法国公使葛洛洋洋得意地说道,“我就知道,这中国的皇帝,胆子小极了,这时候看着我们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带着远东最先进的舰队,原本要对我们强硬对待的勇气又消失无踪了!”(未完待续。。)
ps: 蒋伯生被免去官职回家后,建筑了一座华丽别致的花园。花园落成时,有人偷偷写了一
副对联贴在大门上:“造成东倒西歪屋,用尽贪赃枉法钱。”蒋伯生看见,尴尬极了。
☆、三十三、天津条约(五)
葛洛还未来得及说话,巴夏礼又自顾自地说道:“很显然,我们只需要再保持这种高压态势下去,中国皇帝一定会继续软下去的,到时候,”巴夏礼吩咐亲随,让请美俄两国公使过来,商议一番,“到时候,葛洛先生,我们又能成就大英帝国在二十年前的伟业了!”
葛洛问道,“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复这个谭大人?”
“我个人觉得我们不需要回复,现在时间在我们手里,叶名琛在广州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上一学,”巴夏礼不屑一顾地把谭廷襄的信函丢在壁炉里,看着火舌舔着信封,信纸迅速地变得焦黄漆黑,忽的一声,壁炉里的火势变大,随即恢复平静,巴夏礼瞧着壁炉,脸上浮现的笑容在火光的映衬下分外狰狞,“就算再给中国人再多的时间,还能如何?中国人不敢朝着我们先发一枪一炮!”
大沽口,阴雨,五更天。
谷雨时节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地处海边的大沽口海风不断,使得大沽口更是频添了几分潮湿,签押房里面的火炉已经不眠不休点了一个通宵,负责填碳的丫鬟倚在签押房外头打着瞌睡,连一丝春雨沾染上了自己大襟的下摆都浑然不觉。
签押房里,火炉已经有些冷了,可是谭廷襄丝毫没有想着让丫鬟进来填碳的意思,他拿着手里的信函反复细看,边上的仓场侍郎崇伦苦笑地说道:“大帅,您已经看了半个晚上了,这巴夏礼虽然可恶。可是中文学的颇为精通,不在乎文笔的话。意思是看得极为清楚。”言下之意就是无需在这个所谓的四国公函里面再去逐字逐句揣摩意思了。
谭廷襄放下架下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无奈地摇摇头,对于他来说,几乎没有感觉到室内温暖的温度,“我岂能不知。只是初见此信,心下就已然凉了一半,才不敢相信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谭廷襄用手揉了揉干涩的眼角,一夜紧张,声音沙哑之余透着萧索,“果然,这些洋人也不是傻子。特别是巴夏礼这人,中国官场上的东西学的颇深啊,还知道本官不是钦差大臣了!南边那些和巴夏礼联系的人真是该死!”谭廷襄有些挂不住脸面,“让巴夏礼窥视中国,不然他怎么说的出‘君非钦差大臣,岂能办理通商洋务?’这样让本官半句话都说不出来的言辞!”
“眼下洋人的意思清楚的很,就是不想谈,”崇伦咳嗽一声。打住了谭廷襄的牢骚,“之前说是照会格式不对,拒绝接受文书。好不容易在美国公使那里好说歹说,才拿了他们要的格式,这才送到他们那边去,可如今又用大人没有钦差大臣,没有全权办理换约之事为借口来搪塞,其心可诛啊。”
“洋人心里在想着什么。老夫虽然不清楚,倒是可以猜上一猜,”谭廷襄喝了茶盏中已然冷掉的茶,润润喉咙,“变着法子拒绝见老夫,无非是想着瞅准时机,要是和在山东一样,若打了胜仗,那时候就是坐地起价,要在天朝这里狠狠咬上一口。”
“我欲上奏天子,整顿武备,准备开战,”谭廷襄重重地放下盖碗,站了起来,檐下的小丫鬟被惊醒,揉着眼睛,竖耳朵听里面的动静,怕是自己的差事除了纰漏,心里怦怦直跳。
“那洋人回信嘲笑说是天朝如今不敢宣战,确实是滑天下之大稽,”谭廷襄来回踱步,“哼,如今洋人是狗咬乌龟,下不了口,僧王在大沽口早就防备了半年多,该整顿的,该换上的,都已经是万事俱备了,老夫倒是要看看这英法两夷敢不敢率先开炮!”谭廷襄一扬脸,叫唤外头的人,“来人!”
那小丫头连忙窜了进来,“老爷?”
“大帅!”
谭廷襄挥手让那个小丫鬟退下,对着自己的戈什哈说道:“和师爷说,让他多多准备火炮粮草,助僧王一臂之力,快去。”转过头又对着崇伦,“侍郎大人,我要上奏天子,同去否?”
“自然同去。”
“外托恭顺之名,内挟要求之术。。。。。。天津郡城,无一日之水,无隔宿之粮,城外廛肆毗连,河路错杂,战守两难,不得已仍行议抚,但使津郡能羁縻一日,京师则筹备一日。。。。。。臣与津存亡自誓已久,非敢以言抚为退缩求生。”
圆明园勤政殿,一个小太监悄无声息地疾步走进勤政殿内,手里还捧着一叠新到的折子,等到掀帘的太监掀开帘子,东暖阁里面传出来皇后朗朗地读折子声音,小太监放慢了脚步,走到里间,里面伺候的双喜接过折子,放在了炕上的小几子上,咸丰闭着眼睛,眉头紧皱,听着坐在对面的皇后的声音。
皇后读完了折子,放下,静声看着皇帝,“皇上,谭廷襄的折子,您的意思是?”
“要停止贸易,关闭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四个通商口岸,这法子不行,”咸丰皇帝摇了摇头,否决了谭廷襄的提议,“如今不论说关税如何,单单宁波府买进来的西洋火炮就是少不了,如何能停止贸易,”如今发逆已经被压制在江南一带,若是停止贸易,恐怕又要猖獗起来了。
“宣战么。。。。。。目前还不到时候,”皇帝继续摇了摇头。
杏贞连忙说道,“两广的黄宗汉上折子说,提议速速克复广州,使英法等国震慑再出面开导。。。。。。”对于前世公知精英产生最多的法律生来说,自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例外,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利益至上者,杏贞清楚的明白如今和英法两国开战确实是不明智之举,国内的太平军和捻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反叛,朝廷军队到现在举全国之力还没有把金陵的洪秀全剿灭,怎么能把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蒸汽强国,打到家门口的英法两强打到?
“皇上,臣妾以为宣战不是要真和洋人动刀动枪,”杏贞说了自己的意思,“宣战只是表明咱们大清的一个态度,要强硬到底,天朝仁义之极,就算是不通教化的洋人,咱们也应该是先礼后兵,”杏贞说话圆了皇帝的面子,总不能说皇帝怕吃败仗才迟迟不肯宣战吧。
ps:
莱阳宋荔裳我小时候在家塾读书,乡里有个热衷于科举而没有功名的
老学究问我:‘小孩子,你读的是什么书?’我说:‘《史记》。’问:‘是谁写的?’我
答:‘司马迁。’又问:‘他是否进士?’我答:‘他是汉朝太史令,不是进士。’他拿起
书来,读了一两行,就拍了拍桌子道:‘这个不是进士的司马迁,写得不算好,何必去读
它?’
☆、三十三、天津条约(六)
皇帝还在犹豫,架着手揉了揉鼻梁,不发一言,杏贞见状,知道皇帝还没下定决心,决定又加一把火,“这美国公使说四国联合的要求是公使驻京?军机的意思是?”
“哼,此事断不可为!”咸丰皇帝猛地睁开了眼睛,怒气冲冲,“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想法!中国与外国往还,总在边界,惟有属国,始行进京朝贡,亦无钦差驻京之事。此人若是在跟前,朕必定要好好训斥一番!”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从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而近代以来却又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横蛮要求。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更不愿派驻驻外大使。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
“此事朕已经决定,无需再议了,”皇帝定下了调子,“不用关闭贸易,也不宣战,自然,公使驻京也是不许,成何体统!驳斥即可。”咸丰皇帝抬起手,开口说话,示意杏贞朱批。
“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
杏贞笔尖微微一停,却又毫不停顿地在谭廷襄的折子里头写上这么一行刺眼的朱砂颜体字。
皇帝处理了这件头等大事,打着哈欠站了起来,“皇后。剩下的折子你自己看着批吧,朕出去逛逛,”皇帝双手靠背,“去瞧瞧外头的花花草草也好。”
“是。臣妾恭送皇上,”杏贞福了一福,皇帝前些日子果然是纳了在湖山在望高歌的宫女金氏为答应,最近打的火热。这会子大概又要去听金答应唱歌了。
帆儿扶起杏贞,只见到皇后脸色透着不屑一顾的冷笑,连忙悄声提醒,“娘娘~”就算是吃醋也不要露在脸上嘛。
杏贞看懂了帆儿的表情,忍不住白了一眼,我根本不是吃醋好吗,我是寒心。
对,就是寒心。
“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谭廷襄嘟囔着这句让自己心灰意冷的话。忍不住跌坐在太师椅上。双眼盯着窗外的风雨直直的发起了呆。崇伦叫了一声,谭廷襄毫无反应,只是喃喃:“怎么能如此。怎么能如此!”
“大帅,眼下该如何?”
谭廷襄的眼睛转到了崇伦急切的脸上。过了许久,签押房外吹进了一阵冷风,谭廷襄终于回过神来,“本官还能如何?嘿嘿,”谭廷襄苦笑,“只能是遵旨了,上谕还要咱们严词拒绝四国公使驻京的无礼要求。。。。。。”
“那京师的意思,是要宣战了?”
谭廷襄摇了摇头,“也没有,”
“嗨,这算什么事儿!”崇伦一跺脚,恨恨得道。
“如此不和却又不战,”谭廷襄似乎老了十来岁,耳边的白发再也隐藏不住,垂在了他的脖子上,“国事该是如何是好!”
“很好!非常好!”巴夏礼正在和各国公使共进晚餐的时候收到了谭廷襄的回复,看到模棱两可却又死板无比地拒绝公使驻京的要求,巴夏礼完全没有意想之中的暴跳如雷,而是极为开心地拍了手。
巴夏礼端起了手里的玻璃杯,里面的葡萄酒殷红似血,“各位公使阁下,愚蠢的中国人没有把我们四国的话当回事,拒绝了公使进京的意见,我正巴不得找到理由来发动我们的军队呢,先生们,”巴夏礼荡了荡手里的玻璃杯,红酒肆无忌惮地在杯中激荡起来,“看见了杯中的葡萄酒了没有?像不像鲜红的血液?我们这些文明而且先进的国家,不仅需要给落后腐朽的国家带来文明,更要给他们带来什么叫做刀和剑!我们需要用中国人的血液来浇灌出西方文明娇艳的花朵,来维持我们对于世界的霸权,”巴夏礼把杯中的酒倒在了桌布上,殷红色的酒渗满了绣着雏菊花的米色桌布,继而滴答滴答的滴在了地板上,“先生们,让我们出发,沿着先辈们的荣光,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纪!中国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属于我们辉煌的时代已经到来!”
咸丰八年五月初一早上8点,英法联军派出两名军官前往大沽炮台,向谭廷襄已经僧格林沁递交最后最后通牒,限清军两小时内交出炮台,谭廷襄不予理会,坚信己方“兵勇之气甚壮,内河火攻等具,亦已筹备”,决心与英法决战。谭廷襄的自信,除了僧格林沁早有准备的防守之外,还与大沽口的地理形势有关。大沽口外有一道拦江沙,英法的大型舰船根本无法通过,而能够通过的小型船只,又何能抵挡4个炮台的强大炮火呢?
谭廷襄根本不知道,英法联军此次前来共有26艘船舰,其中有近20艘小型蒸汽炮艇,完全是为实施大沽口的内河作战,而专门准备的。10点刚过,英法军队立即进攻。英国炮艇纳姆罗号和法国炮艇龙骑兵号,向南岸攻击;英国鸬鹚号和法国霰弹号等炮艇,向北岸攻击。清军顽强应战,但双方的火炮差距,在实战中高下立见。
谭廷襄在奏折中称:我方“万斤之炮,轰击其船板,只留下一两个孔。而北炮台三合土顶被轰揭去,南炮台塌卸小半,炮墙无不碎裂,我之大炮不及其劲捷,船炮两面齐放,不能躲避”。炮战仅一个多小时,北炮台被联军炮火摧毁,南炮台虽然未失手,但已经无力阻挡两国联军进入白河口。英法两军进而攻击天津城,幸被僧格林沁拼死挡住,两*队阻于天津城下,如此方才没有全然丢了僧格林沁在中原打出来的赫赫威名。
一时间京畿震动,道光年间旧事又要重现眼前了。
ps:
李某,曾当缙云县县令,因为嗜好赌博,被控告丢职。但生性好赌,病重时还用手臂拍
击床沿,口里发出赌博的呼喝声。妻子哭着劝他:“这样气喘劳神,何苦呢!”
李某说:“赌博并非一人能进行,我有几个赌友,在床前同我一起掷骰子,只是你们没
看见罢了。”说完就断了气,一会儿又悠悠醒来,伸手向家人说:“快烧钱纸,替我还赌
债。”
妻子问他在同什么人赌博,他说:“我刚才在阴间与赌鬼赌博,输了钱。阴间赌神叫迷
龙,手下赌鬼几千,他靠抽头发了财,有了势。我就属他管,你们替我还了赌债,他就放我
回阳间。”
家人于是烧了大量钱纸,可是李某竟闭上眼睛死去了。有人说:“他又骗得赌本,可以
放心去阴间大赌一场,所以不愿回到人间来啦。”
☆、三十三、天津条约(七)
接到大沽口失守的消息,杏贞恰好在碧桐书院里面搂着大阿哥,平静悠闲地看着安茜和帆儿并几个小宫女在给大阿哥缝制夏天盖得芦花被子,听到了前来报信的如意惶恐的声音,杏贞叹了口气,让陈胜文带着大阿哥下去午睡,站了起来,“本宫知道了,皇上在叫起见军机?若是皇上宣召,本宫再去吧,”打发了如意,杏贞吩咐安德海,“拿本宫的凤印,出园子,让德龄过来,本宫有事儿吩咐他!”吩咐帆儿,“你送一封信去承恩公府!”众人纷纷领命而去,杏贞低头看那个缝了一半的淡紫色蜀锦麒麟童子锦被,叹了口气。
这样清闲的日子估计以后再也没了。
“可笑可笑!”咸丰皇帝睁着通红的眼睛,愤怒地在勤政殿里面来回踱步,“这谭廷襄无用,居然羁绊不住洋人;僧格林沁更是无用,炮台已经交给他三个月,还是如此无能,挡不住洋人的军船!传旨,谭廷襄革职充军,剥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降为郡王!”说完了对两个大臣的处置,皇帝平复了些心情,对着整齐地伏在金砖上的军机大臣们喝道:“眼下该怎么办?彭蕴章你先说!”
彭蕴章先是用力地磕了个头,“请皇上息怒,保重龙体为上,”咸丰皇帝的鼻息重了起来,彭蕴章连忙又开口,“微臣以为,如今洋人势大,还是以保全为上,可派一名善于洋务之人前往天津,看看洋人那些条款。若是不损天朝国体,答应了他们也可见中国气度。”
柏葰、穆荫、杜翰、匡源一干军机大臣俯首表示同意领班军机的意见,诸王大臣也是无谓,皆是俯首称是。只有肃顺矫然不群,昂然挺立,大声地说道:
“皇上,切不可贸然行安抚之事!”
“哦?雨亭。你是个什么意思?”咸丰皇帝挑了挑眉毛,盯着肃顺,热切地开口道。
“奴才以为,这洋人不远万里而来,定然是图谋深远,单单从公使驻京这事儿看来,其心可诛!”
古代中国乃一泱泱大国,是以儒家思想学说立国治国的。而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仪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今人所不能想像的,而外国使臣觐见皇帝所行的跪拜之礼。在历代都被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表示着藩属臣邦对中国天子的诚意。简言之。中国的传统外交就是让夷狄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被费正清先生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外国来进贡的那些使臣给中国皇帝磕头,就会受到礼遇和赏赐;不磕头。就会受到慢待甚至被驱逐。渤泥国王(今天的文莱一带)来华朝见明成祖朱棣时就首先按照中国的礼仪制度规矩的行跪拜之礼,而后才能致辞。其后明成祖对这位渤泥国王有如下观感:“朕观其谈吐文雅。体貌恭顺,举止合乎礼教,可见他已摆脱了蛮夷习俗……渤泥国王这样率领妻儿、兄弟、亲戚和陪臣。一起跪拜于陛阶之下,却还不曾有过。这位国王精诚所致,可谓之于神明。”于是乎永乐大帝也赐予渤泥国王以公侯规格的礼遇和丰厚的赏赐。而就是这种跪拜之礼,发展到了清代更是有所加强。清代把觐见皇帝规定的礼仪叩头次数增加了三倍,即三跪九叩之礼。只有行这种大礼,也只有这一种礼仪,才能够尽到藩属臣邦对中国天子表示敬意的本分,1793年马戈尔尼率团访华,要求觐见乾隆皇帝,但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在得知他这一态度后,谕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用下述理由来开道对方:“凡是四方藩封之国,前来天朝进贡和观光者,不但陪臣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即使是该国的国王亲自来朝,也必须躬行此礼……如尔等拘泥本俗,不行此礼,那就不能表示尔国王谴派尔等航海远来输诚归顺的诚意。不仅各藩属国使臣讥笑尔等不懂天朝礼仪,恐怕我朝官员也不会允许。”最终因马戈尔尼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双方不欢而散。乾隆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当然马戈尔尼的此行目的也没有达到,更不用说是受到像渤泥国王那样的公侯规格的礼遇和丰厚的赏赐了。忒杯缄
咸丰帝饱读史书和儒家经典,当然知道这些,更明白三跪九叩之礼是 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唯一礼仪。在他眼中,礼代表着上下等级秩序,是自己统治的标志,如果没有了礼,就连自己皇帝这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都无法解释。礼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是我们今人所无法想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诗经》中的这句话实际上就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观念,即“天下”的观念。而天下是“九州分野”以内的华夏人和这一分野之外的夷狄共同构成的。华夏人处于天下的中心,相对于四周的蛮夷来说,他们便是“中国”,中国的皇帝们也便长久地自以为是“天下共主”《说文解字》称“夏者,中国之人也。”正是华夏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的明确阐释。而四周那些不曾开化的部族,依其与中国的方位关系,则被称为北狄、东夷、南蛮、西戎。这样就形成了华夷国际秩序。而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严格按照三纲五常所要求的君臣关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国的皇帝们,甚至是庶民百姓都把这种等级性的华夷国际秩序视为天经地义的。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观念是古代中国人所不曾梦想到过的。宋人石介在《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传统中国人对华夷秩序的信念是何等的明确和坚定。因而,中国与外邦诸国的关系,只能是一种“以尊临卑”的关系,而没有其他第二中选择。
ps:
蒋用庵刺史是常州人。一天,他和四个朋友在徐兆潢家里喝酒。徐家精通烹调技术。尤
其烧烹河豚更是拿手。这次酒宴上也摆出了河豚。六个人贪河豚肉味鲜美,各各举筷大吃,
可又担心中毒。
忽然,一位张姓客人陡然倒地,口吐白沫,发不出声音。大家都以为他中了河豚毒,急
忙寻了粪汁来灌他,可他没有苏醒过来,其他五人害怕地说:“宁可在毒性发作之前吃药。”
于是各自捏着鼻孔喝下一杯粪汁。
过了很久,张客人居然苏醒过来,知粪汁解毒之事,失笑道:“我素来有羊癫疯,常常
发作,并不是河豚中毒呀!”
☆、三十三、天津条约(八)
这种华夷国际秩序到了清朝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天朝上国”、“藩属国”、“化外各邦”。对于像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清朝在官方文书中称为“夷”,如英法美各国分别被称为“英夷”、“佛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