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候选王妃-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梅清定睛看时,两位姑娘应该是曹敏的堂姐妹,都穿着红,一位穿着大红的直裾褙子,并没有绣花,只镶着青色的领抹,看那料子细密精致,显非凡品,竟然不认得。另一位穿着洋红的织金通袖袄,绣着盛开的茶花,且是生动喜人。曹敏便在旁低声介绍道那穿大红的是大堂姐陶宜群,穿洋红的则是堂妹陶宜佳。
  听了老太太的话,两位姑娘但笑不语,刘芝兰倒不好意思起来,只道:“两位姐姐也是天仙般的人物,妹妹如何比得。”梅清打定了保持低调的主意,只垂头做害羞状,再不言语。
  老太太却偏身对身后的丫鬟说了两句,那丫鬟便去那寿礼堆里,将刘陈二人的礼物捧了过来。
  刘芝兰送的是自己绣的一小幅观音绣像,显是下了功夫的,这观音还是梅清帮她画的样子,不过绣出来的成品倒是头一次见到。用的乃是锁绣,只见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绣成满地施绣。
  老太太见了,便道:“阿弥陀佛,你们小姑娘家的,竟绣了这个,难为你有心。”便从腕上抹了一只赤金镯子,道:“这个是福隐寺主持了凡和尚开过光的,给你了罢。”刘芝兰满心欢心道:“长者赐,不敢辞,多谢老太太。”
  及至打开梅清的画儿,只见画上一株大树,苍翠如盖,一位老太太慈眉善目坐在树下方凳上,正看着一群童子做耍,三个男童撅着屁股拿着树枝正逗弄一只小爬虫,两个女童在踢毽子。
  另有两个小的含着手指头在一旁闲看。看那些童子时,一个个粉嫩可爱,稚气天然,形如玉琢。另有两只蜻蜓,只在空中飞舞,欲去未去,且是逗人。整幅画儿用墨灵动,只看得人心都痒起来。
  陶老太太连声说好,对身边儿的丫鬟道:“这画真真儿的喜人,照我看比那对儿瓶子上画的还好,芙蓉你可记着将这画儿挂到我屋里去。等我好好看上两日。”众人一时都凑趣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夸个不休。
  忽听有人道:“什么好东西,快给我也看看。”
 

第二十五章 贺寿(下)
更新时间2014…6…4 19:18:41  字数:2290

 众人回头看时,却是一位少妇正从外边儿进来,身上穿着水绿色织锦缎女衫,做“梅兰竹菊”四君子纹,领,襟、摆、袖口均做一宽一窄两道元色镶边,看着十分清爽。头上插的并耳上戴的,竟是一整套翡翠头面,颜色碧绿清透,水头儿极好的。梅清心道这位必定是曹敏的小舅母唐氏了。
  从前曹敏提起,只说这唐氏出身商家,是小舅自己看上了,因着小舅自身没有功名,唐家虽说是商家,也有三两位子弟出仕,是以也算是门户相当,故此娶了进门,据说嫁妆是极丰厚的。进门后因是小儿子媳妇,兼且性子活泼,出手大方,故此上下都极喜欢她。
  那唐氏将那画儿看了半晌,道:“哎呦呦,这可不是难为我们么?”陶宜佳便接口问道:“三婶这可是怎么说?”
  唐氏便指了指门边儿一对两尺多高的冬瓜瓶,道:“你们先看看那个。”大家看时,原来那瓶上画的也是童子,一边儿两个男童在蹴鞠,一边儿两个女童在摘花儿。
  “原先老太太只喜欢这对儿瓶儿,日日见了我们,只拿这瓶儿说话,见天的念叨孙子孙女,如今我和大嫂二嫂好不容易生了两个哥儿两个姐儿,可算把这瓶儿的数凑齐了,如今又来了八个,这可不是难为我们么?都不知道要被老祖宗念叨到何年何月去了。”
  那唐氏叽里呱啦这一通,当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时众人听了莞尔不已,芙蓉不敢出声,只做添茶避了去,梅清和刘芝兰只抿紧了嘴绷着,曹敏和两个堂姐妹却笑得软做一堆,老太太便指了唐氏,半日说不出话,缓了缓方道:“你个猴儿嘴儿,也不知道臊,不用扯你大嫂二嫂,这不够数的都要你来。”
  众人热闹了一回,老太太又去看那画儿,见落款是“小东”二字,便问梅清:“这画儿何处淘来的?这小东先生倒是头次见到,且是画得传神,实在是大家手笔。回头我让她们再去淘几幅来。”
  梅清见问,只得道:“不瞒老太太,这个不过是我画着顽的,趁个热闹而已,老太太既要,我回头闲了再画几幅就是。”
  众人听了均是一惊,须知闺秀们一般书画均会那么两笔,可若是认真起来,当真像样的几乎没有,一则老师难寻,真正的大家自是不愿意为闺中女儿做教习的;便是有个把儿愿意的,教的也只是皮毛;二则闺秀们也难下苦功,毕竟尚有许多好玩儿的物事,书画再精通总是无甚大用。
  如今听说这画儿竟是梅清自己所做,陶老太太和唐氏均正容又打量了梅清一番。陶老太太便道:“好丫头,我不过说说罢了,如今这一幅你婶子只在这里叫苦,再拿几幅来还不吃了你去。”众人自是凑趣又笑了一回。梅清只跟着微笑,打定主意少说话。
  又坐了一会儿闲话了一回,见贺寿的人络绎不绝,曹敏便与陈刘二人告退,老太太便对曹敏道:“你好生招呼着,回头午膳的时候坐到我旁边儿来。”。三人便往园子里逛去。
  陶家的园子不算大,胜在景色怡人,山水玲珑,粉墙曲折,最有趣园中一池荷塘,做成半月形,名曰“月塘”,据说乃是因着“月盈则亏”的说法,故此只做半月。
  塘上设有小木桥一座,宽仅两尺,栏杆不过尺余高,如今夏日荷花开得且是茂盛,人行桥上如行花中,意境非常。塘边栽着垂柳,另有水榭长廊,在其中行走,即可赏景,又不虞日晒雨淋之苦,显是花了心思的。
  转过月塘,却被粉墙阻隔,粉墙做波浪起伏,白墙碧瓦,中间是石雕的漏窗,花样繁多,雕工精细,细细看去滋味无穷。转过粉墙,便见一座凉亭,飞檐翘角,高悬一匾,写着“悠悠亭”,木质的楹柱刻着对联“清波荡漾听抚琴,莲池微醉看**”,也不知是什么人的手笔。
  如此三绕两转,梅清早已失了方向,只随着曹敏四处走动,也遇见几位别家的女眷或是男子,均由陶府的人陪着,竟然还有两位也是理王府待选的秀女,应是陶家其他女眷请过来的。
  想想也不奇怪,既然这类场合有相亲的作用,但凡像样些的闺秀都极可能是秀女身份的,看来风气要比想象的开放一些,皇家并没有吃不了那么多还非霸占着的意思,允许秀女们接受这样的邀请。除了当面介绍见礼,梅清只守着“千言不如一默”,虽说被暗讽了几句小家子气,自是不放在心上。
  在悠悠亭坐了一刻,里面几位千金就着亭中的对联谈起诗词来,听了半晌,且是无趣。看看近午膳时辰了,梅清几人便缓缓向设席的溪桥阁而去。不想半路撞见陶三夫人唐琳正与两名青年男子走来,原来是唐琳的两位娘家侄子,算起来应该是曹敏的表哥。
  一位是唐家大爷的次子唐凯,年约二十上下,一张四方国字脸,胡须刮得极干净,下巴上只见大片的青色,平添了几分刚毅。也不知唐家走了什么关系,如今在宫里做三等侍卫,又娶了兵部郎中沈文勇的小女儿。算是唐家小一辈里十分出色的人物了。
  另一位却是唐家四爷的长子唐仪,今年才十六岁,以“仪”为名,果真生得仪容出色,长眉凤目,颇具书卷气。虽说年纪不大,已中了秀才,举止之间极是沉稳的,穿着浅驼色暗花缎长袍,上织折枝莲花,其间还有蜻蜓点缀,倒是十分映衬这夏日风景,袍子的领襟和下摆均用素色缎做边,做工十分精细。
  梅清不禁多看了唐仪两眼,心想,这少年倒是挺讲究的。听说最讲究的袍子上的花都会变化,不知这个小家伙是不是这样的人物。心里想着,面上倒带出暗暗的笑容来。因为心理年龄实在老大不小,是以梅清看来这些男子都只是少年,一点春心都不曾荡漾。
  忽听陶三夫人唐琳问道:“陈姑娘偷偷笑什么呢?快说来听听。”梅清便大方说道:“没什么特别,不过是看到唐公子这折枝莲花的袍子,觉得和头前儿看到的荷塘极是应景的。又想起个说法,据说有那极讲究的人家,出门穿的袍子上的花是会变的。譬如早上穿的袍子上花儿只是含苞,待到下午那花儿便开了。”
  刘芝兰倒奇道:“这花儿是绣上去的,如何会变。”曹敏已是想明白了:“这必是两件一模一样的袍子,只是绣的花不同,一件是含苞,一件是怒放。”大家听了自是恍然。
  刚说了这两句闲话,忽听唐仪道:“咱们这许多人在路上站着说话,岂不是碍着旁人通行,不如换个地方好些。”
 

第二十六章 冯案
更新时间2014…6…5 11:48:53  字数:2547

 虽说听着突兀些,不过梅清前后看看,果然路径不宽,她们这六个主子加上后面随行的丫鬟小厮等人,确实有堵塞之感。
  陶三夫人便道:“如此咱们便一路过去溪桥阁,大家应都是要往那边儿去的。”说着有意无意拉着刘芝兰,边说边走自顾往前去了。曹敏和唐凯似是十分熟悉,只笑着跟他讨要从前借给表嫂的书籍等物。如此梅清和唐仪倒走在一路,唐仪便主动开口问她是否读书。
  最近梅清正在看的是《心远斋杂记》,里面都是短文,写些文人趣事并市井传闻,十分有意思。梅清便随口说了。唐仪非常惊讶,他十分奇怪梅清作为一名女子为什么要读这种书。梅清便反问道:“那唐公子觉得女子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唐仪道:“我以为你们女子读书,通常看看那些女子的闺阁书籍,譬如女论语,最多也就再看看话本小说之类,实在不知道陈姑娘兴趣如此特别。”
  梅清心想这唐仪的想法大概也就是大多数男子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女子是管家主内的,理好家务,好好生孩子才是正途,甚至连孩子的教养恐怕都认为不关女子的事。
  她语气便淡了两分,只道:“我也不过是见到这书名有趣,想起有首诗写的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书名叫做心远斋杂记,想来作者或有隐世之态,所以闲了看两页罢了。”
  唐仪倒热络起来,道:“这诗当真写得好,不知是何人所做?”梅清记着好像是陶渊明,便随口说了,又道:“后面还有四句,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完两人均半晌无语。
  唐仪惘然了一会儿方道:“当真是大家意境,想不到如此人物,我竟是孤陋寡闻并不知晓。”梅清微笑道:“这诗也就罢了,陶渊明还有一篇《桃花源记》,才是当真写的好。”正要再说时,忽见前面曹敏和唐凯驻足不前,原来是特意等他们一道走。
  曹敏对梅清道:“我刚刚和大堂哥说起你家在湖南,大堂哥便说要和你打听湖南的人事呢。”梅清便笑道:“这可不是问道于盲么,我从小只在庵里住,这两年虽说回到家里,也惯常不爱出门的,那里知道什么。”
  唐凯倒不以为意,道:“敏儿妹妹说令尊乃是都指挥佥事,常驻邵阳的,故此随便问问不知今年湖南那边儿的冯国俊卷逃案如何了?前一阵子听到传闻竟有民变之说,似是连知府衙门都给围了。”
  梅清从未关心过这类消息,自是半点儿不知。反倒由唐凯介绍了一番。
  原来这冯国俊卷逃案牵连甚广。这冯家祖上也有做官的,算是当地有点底子的书香人家,谁知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冯国俊手上,只剩个空壳子,那冯国俊倒有点儿小聪明,特别是口才便给,极具鼓动性,加上祖上经营,官商两途都有些门路,读书不成,便弃文从商,做起了药材生意。
  要做生意又没有钱,开始只是将房子抵给了钱庄,并送了些干股给官员,渐渐生意做大了,资金缺口也大,便鼓动身边儿的朋友参股,许以重利,因利钱给的爽利,渐次吸引了许多人加入。
  那冯国俊将场面铺排的极大,将宅院修得金碧辉煌,连家人都穿绸着缎,金银饰物无数,出入乘的车轿竟以黄金为饰,又经常有车马载着大批货物往来城中,是以被惑者众,市井小民竟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参加,连官员也多有入股的。
  如此三五年,以后钱抵前债,十个锅九个盖,渐次八个盖,七个盖,终于支撑不住,冯国俊便将手中的金银席卷一空,不知所踪。至此方发现其早有预谋,家中亲眷子女早已以探亲为名搬走,只剩一座空宅,又是已押给了钱庄的。
  地方官大惊之下,下了死令追缉,总算将关联人等捉了几个,原来彻头彻尾乃是骗局,连所谓的大批货物其实也不过是将最便宜的药材捆包运来运去而已。
  冯国俊逃走,参股的众人自是愤懑不已,有的更是以全副身家投入,如今血本无归,想到这几年姓冯的吃香的喝辣的最后还拿走大笔财物,民怨沸腾,开始只是些百姓闹事,被兵丁驱逐了去。
  后来便有学生士子加入其中,人数亦日渐增加,先是将冯府洗劫一番,连墙头瓦都揭了去,后来不知什么人鼓动,说官商一家,到如此境地乃是官府纵容之故,竟连官府也围了。要官府抓人赔钱。
  官府束手无策,冯国俊这一支人逃去无踪,竟如泥牛入海,一时也抓捕不着,其余一些冯家的旁支,只管叫苦连天声称也被骗了银钱;至于赔钱更是无从谈起,官府自身尚有无数的亏空,那里有钱救急。
  如此拖了半个月,连上官也过问此事,责成立时解决,不得酿成民变。邵阳知府无奈之下要求都指挥使从卫所派兵维持地方秩序。据说将邵阳附近三个卫所的兵员全部抽调过去,驱散人群。
  谁知当地民风彪悍,众人不愿散去,愈演愈烈之下不得已动起武来,竟死伤了三十几人,将带头并闹得厉害的抓了上百人。好不容易才算暂时压了下去。
  梅清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不就是庞氏骗局么,原来人心古今皆同,这种事情改头换面那里都有的。见唐凯倒目光灼灼看着自己,心中十分不解。好在已走近溪桥阁,大家便停了口,打量着该往哪边去就座。
  原来这溪桥阁有两层,如今只开了下层,设了三四十席,男左女右,中间有细竹帘子相隔。
  几人正要分开入座,忽听不远处有争吵之声,举目看时,原是几个童子,不知在争抢什么。周围不少跟着的小厮丫鬟婆子忙着去拉自家的哥儿。
  只见唐凯脸色一沉,招手唤道:“荣哥儿,过来!”
  几个童子见到有长辈呼唤,只得停了争抢,一个个磨磨蹭蹭走过来见礼说话儿。
  原来其中就有唐凯的儿子唐邦荣,平日只唤作荣哥儿,如今有四岁了,另有两个乃是陶老夫人的孙子,大房里六岁的哥儿陶良明,还有三房的哥儿陶良洲,也有五岁了,因素日调皮好动,小名儿唤作小豆子。虽说年纪差不多,算下来荣哥儿却要将陶家两位公子唤作叔叔的。
  唐凯便训斥了荣哥儿几句,不得与叔叔争抢等语。陶三夫人见自己的儿子小豆子也在其中,自然也说了几句.及至认真看时,几个孩子争抢的却是两枚果子,样子圆圆还带着刺,原来是先头儿明哥儿不知何处摘的,三个孩子只轮流拿着把弄,如今到了溪桥阁,三个人两个果儿,便不够分了,所以争闹起来。
  荣哥儿被训了,不敢再抢,只跟在父亲身边儿,样子恹恹的。陶良明和陶良洲便一人一个拿了,却也觉着无趣,跟着丫鬟入席去了。陶三夫人见儿子也跟着争抢,没个叔叔的样子,便觉有些尴尬,不过毕竟是孩子间的事情,只得放过不提,道:“几位妹妹且随我来,让他们哥俩自便就是。”
  梅清见了那果子,只觉得怪怪的,甚是面熟。一开始还想着是栗子,没剥开的栗子也是如此圆圆的带刺,可是大小和季节都不对,一时想不起来,只得先丢了开去。
  后来梅清想起当日的事,总觉得所谓万事有因果,实在是再对也没有了。
 

第二十七章 毒(上)
更新时间2014…6…6 19:19:13  字数:2103

 进了溪桥阁,陶三夫人便再三要她们过去首席和老夫人同坐,说是老夫人交待的。梅清坚决辞了,刚才和唐家兄弟多说了些话,她如今还在暗暗后悔,再也不愿去坐这打眼的地方,首席总共没几个座位,那里轮得到她这小小的秀女。
  刘芝兰看着有些心动,不过见梅清态度坚决,也只得辞了。陶三夫人无法,只得由着她们去旁边儿坐了。曹敏是外孙女,便被安置与陶宜群陶宜佳等姊妹同桌。
  陶家的酒菜自是丰盛,并且来客就是世家勋贵之流,是以众人只是开席前寒暄了几句,待开始上菜便不再说话,遵着“食不言”的规矩,男客那边儿亦不闻闹酒之声。
  梅清暗暗四下观察,心想这实在是就餐礼仪大全之典范啊。幸好这身体训练有素,没露丝毫马脚。
  一时饭毕漱了口,陶家便有人来相请上楼就座。原来楼上乃是观戏之用。亦设有果子点心茶水等物,并放着戏本子让各桌点戏。
  梅清只拉着刘芝兰溜边儿坐了,心里只盘算何时告辞合适。
  一时陶老夫人也上了楼来,后面跟着好几家的夫人,如众星拱月一般,自去首席安坐。戏班的班主亲自捧了戏本子上前去请老夫人点戏。老夫人便点了几出。
  不一会儿只听戏台上锣鼓声起,一群小武生先上台去舞了一番,且是热闹。梅清不知不觉竟看住了。
  这戏一开锣,便如一个信号一般,众人多有走动说话儿的,想来是此地的习俗。
  陶三夫人竟又带着唐凯唐仪二人过来说话儿。梅清不由暗自心惊,心想难不成想给我牵线不成。唐仪只追着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梅清便推不记得了。
  忽听个童子声音响起,却是荣哥儿过来了,只扯了唐凯的袖子道:“爹爹,我喉咙痛。”唐凯低头看时,只见荣哥儿面色潮红,双眼迷离,竟似病了,用手摸时,果然发烧了。
  唐凯不由心中发急,狠狠瞪了跟着荣哥儿的丫鬟两眼,只道是不小心着凉得了风寒,如今是做客,不好发火。只得抱了荣哥儿便向陶三夫人告辞,唐家两兄弟过去和老夫人告了罪,抱着荣哥儿便下楼去准备回去。陶三夫人也跟下楼去相送。
  梅清只觉得那里不对,想来想去不得要领,眼见唐家兄弟已下了楼,倒猛然想了起来。也顾不得许多,急忙跟了下去。好在人多,除了刘芝兰见她忽然走了觉得奇怪,倒也没人留意。
  梅清下了楼,声音稍大叫道:“唐公子留步。”
  唐凯心里急,虽知这女子是小姑有意介绍给唐仪,可如今顾不上这些,再说这女子居然追下楼来,多是个不知好歹的,心中不悦。故虽是停下,口中只道:“陈姑娘留步,小儿身子不适,我们自要回去了。”
  梅清那里理他,只对荣哥儿道:“荣哥儿,你刚才又去拿了那果子不曾?”荣哥儿迷迷糊糊只靠着父亲的肩膀不说话。
  旁边的丫鬟便小心奕奕的答道:“那果子已被明哥儿弄开了,里面都是小豆子,荣哥儿只拿了一颗玩儿。”
  原来吃饭时几个孩子被安排在一桌,那果子被陶良明摆弄来摆弄去,竟然裂开了,里面却是好些小豆子,陶良洲见了,也将自己手中那颗弄开,将那豆子拿来做耍。荣哥儿本就想要那果儿,想着父亲嘱咐不得与叔叔们争夺,便只悄悄捡了一颗掉在地下的豆子玩。
  梅清便急道:“如今那豆子呢?”丫鬟只摇头道:“豆子小的很,早不见了。”梅清也不管荣哥儿还在唐凯怀里,只推荣哥儿道:“荣哥儿乖,快说,那豆子呢。”
  陶三夫人并唐凯唐仪二人见梅清神情郑重,便也都跟着问荣哥儿,荣哥儿迷迷糊糊道:“豆豆,甜。”
  梅清心中一沉,竟被她猜中了。
  唐家兄弟听荣哥儿如此说,也估计到那豆子多半儿被荣哥儿吃了。唐仪大怒,回身便给了丫鬟一巴掌,道:“你们如何看着哥儿的,竟乱吃东西,这不知深浅的东西如何能入口。”丫鬟再想不到小小豆子惹祸,只跪在地上发抖,道:“几个哥儿都在把弄这个,奴婢实在该死。”
  唐凯倒冷静些,问梅清道:“这个豆子是何物?陈姑娘可是认识。”梅清苦笑道:“若是我估得不错,只怕这果子是有毒的。”她刚才已经想起来,这果子应当是曼陀罗的果子,里面的小豆子就是曼陀罗的种子,最毒不过了。
  本来她也不知道这个,还是中学的时候偷偷读武侠小说,见到《倚天屠龙记》里面提到曼陀罗花儿美丽又剧毒,心中好奇,便查了些资料并图片等,果然花儿艳丽非常,直如大朵的喇叭花儿,结的果子却多刺,里面的种子毒性最烈。不知不觉便记住了。
  陶三夫人听了大惊,扯着梅清的袖子追问:“可是真的?!这个再要紧不过,妹妹可不能乱说。”
  唐凯倒冷静了几分,问道:“那如何解毒,姑娘可知道。”
  梅清道:“当今之计,也不知到底是风寒还是中毒,如陶三夫人所言,这个不能乱说的,依我之见,为防万一,还是催吐为上,若是风寒或是适才吃多了积食儿,吐了净净的饿两顿,也是无害的。万一是中毒,自是不能将这有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