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医女-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心吧,小管家婆,师父忘不了的。”苗素问笑笑,帮着娇颜一起收拾了,然后又去把刚刚用过的手术刀镊子等全都扔到单独的锅里烧水煮沸了。
“娇儿,你记得,这种类似的疮痈之症,若是初期,基本上病处有红、肿、热、痛的现象,病人可能伴有发烧、口渴、苔黄、脉洪,这个时候,以清热解毒之法医治即可。轻症五味消毒饮,重症可加味,加连翘、板蓝根、赤芍。”等到一切都收拾好了,苗素问就扯着娇颜坐下,开始给娇颜讲解这一类病症的医治方法。
“若是患处已经化脓,却还未破溃的时候,除了清热解毒之外,应加入托毒外出、攻透排脓药,如甲珠、皂刺、白芷、花粉等。不过呢,现在有了你这个切开引流的法子,托毒外出的过程就可以缩短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苗素问说起这个来,不由得就笑起来,娇娘这孩子,有不少的奇思妙想,却又非常有用呢。
“那些患处已然破溃,身体虚弱的人呢,就要用八珍汤来补身体了。刚刚师父给开的药,前面几天的,就是托毒外出,使患处早日消除红肿等症状,可以让病人退热,恢复神智。等着过几天了呢,就得用一些补药。怎么样,能听明白么?”苗素问把基本的医治原理讲给了娇颜。
娇颜点点头,“明白了。”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医治方法,但是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完全相同,所以真正治疗的时候,还是要有区别的。娇颜也明白,这个不是短时间能够掌握的,她如今只需要全数记下来,以后根据实践,才能慢慢累积经验。
一上午就这么快要过去了,娇颜看了看外面,雪好像有越下越大的趋势了呢。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了地上,将大地掩盖,呈现出一个洁白的世界。
绍远从外面进来,背上还背着好大一捆的柴禾,他早晨起来就去捡柴禾了。阿喜和阿禄两个,已经跟着顾二叔家的几个儿子一起进山伐木去了。顾二叔家的儿子,每年都要去北面几百里的深山老林里伐木,一冬天下来,也能挣不少钱的。今年山上要不少人,阿喜和阿禄急着挣钱,就跟着一起走了。
阿喜和阿禄在家时,也捡了不少的柴禾呢,不过绍远是个勤快的孩子,一般都不闲着,经常会出去捡柴禾的。
☆、170。第170章 瑞雪纷纷
下午,顾承勇一行才从县城里回来,顾承忠夫妻跟着承仁去老宅,把今天送彩礼的经过等都向老爷子说了一下。而顾承勇夫妻不想见到李氏,顾承义惦记着媳妇,所以就没有去老宅,而是直接各自回家了。
娇颜已经从苗家回来,文齐去捡柴禾也回来了。这时雪已经下的很大,文齐和娇颜两个,拿着扫帚在院子里扫雪呢。见到爹娘和哥哥回来,俩人都笑了,“爹,娘,赶紧进屋吧,瞧这一身的雪呢。”
顾承勇接过了娇颜手里的扫帚,几下子就把院子里的雪都扫到角落里了,“行了,就这样吧,雪还没停呢,再怎么打扫也不行的。”顾承勇笑着抱起来娇颜,然后迈步进屋了。
刚一进外间屋,娇颜便挣扎着下地,然后进里屋拿了干净的布巾来,递给了父母和兄长,“赶紧掸掸雪,不然容易着凉的。”
顾承勇三人身上都落了好些雪呢,屋子里热,雪被热气一扑,就会化掉,寒气容易侵入身体。三人接过布巾来,赶忙的前前后后掸了雪,把头上身上的雪都扫落之后,这才进了东屋。
外面天寒地冻,屋子里却是很暖和,冯氏伸手一摸炕上,热乎乎的。“中午吃的啥?”她怕自己不在家,孩子们瞎对付,不肯好好吃饭。
娇颜笑了,“有昨天剩的饺子,我热了两盘,跟哥哥一起吃了。娘,你不用担心我们,饿不着的。”
冯氏点点头,“这还差不多,有东西就吃,不用省着,只要别饿着你们就好了。”冯氏从来不会心疼孩子们吃东西,她只怕孩子们吃不饱。
“娘,今天咋样?何家那边,没啥说头吧?”娇颜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大眼睛闪着八卦的光芒,一副好奇的模样追问道。
冯氏点点头,“还好,何家跟杨家的人都没啥说的。咱们送去了那么多的彩礼,别说是在村子里了,就是县城里,也是数得着的。他们还能嫌弃什么?大家伙说了一阵子话,定了迎亲那天的时辰路径等,然后就一起吃酒席了。”
和定亲一样,送彩礼的时候,女方家是要预备酒席,款待男方的亲朋好友的。今天杨家预备的酒席不错,何家闺女的爹娘也在,大家伙聊的还算不错,挺热乎的。
“这何家还真行啊,小叔没考上秀才,老太太闹出这么些事情来,人家愣是没退亲,行,真不错。”娇颜就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不对劲儿的地方,可是又说不出来。这何家的闺女,不会真是有啥问题吧?要不然,这个样子了还肯嫁过来?
“小小娃的,琢磨那么多干啥?人何家为人不错,不是那些捧高踩低的。再说了,你五叔今年那是运气不好,下一次说不定就考上了呢,人家还在乎这个?”顾承勇其实心里也有点画魂儿,但是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儿胡说,于是就板着脸训了娇颜两句。
娇颜不以为意,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儿,然后就搂着母亲的胳膊笑了起来。顾承勇瞧见闺女那调皮的模样,也跟着笑了。
“不管咋说,亲事已经成定局了,何家更是家世不错,咱们可不能随便乱说话。你五叔能跟何家那样的人家结亲,也算不错了。你就是心里乱猜,可千万不能说,知道么?”冯氏拍了拍闺女的小手,柔声叮嘱道。
娇颜赶忙点头,原来不只是自己心里疑惑啊,爹娘也是一样的。就是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个什么原因,会让何家认准了五叔,愣是不撒手呢?娇颜想不出来,也不愿去想了。“爹,外面雪这么大,你不去接我二哥他们啊?”娇颜忽然想起来这个,赶忙道。
顾承勇一拍脑门,“对,对,我还说呢,是不是有啥事情忘了。我得赶紧去接文韬文治他们啊,从镇上回来倒是不远,可今天这雪下的不小,还是赶紧去接回来算了。”说话间,顾承勇再次披上了斗篷,然后出门赶了马车,一路去接儿子们下学了。
这场雪飘飘洒洒的下到了半夜才停,第二天一早,外面竟是厚厚的积雪。顾承勇本来是要带着孩子们去练功夫的,结果变成了扫雪,不然根本就走不出去了呢。
文韬第一回见到北方的大雪,简直稀罕的不得了。文修几个其实也没有了以前的印象,见到外面那厚厚的积雪,自然也是很兴奋。于是,几个孩子哪里是扫雪,直接就是打雪仗了。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奔跑在厚厚的积雪里,顾承勇也只能摇头了,“都当心点儿,雪灌进靴子里头,当心着凉的。”他只能这么叮嘱两句而已,剩下的,也就随孩子们去了。
北方冬天,一般都穿靴子。鹿皮的居多,当然也有牛皮羊皮的。这种靴子穿着暖和结实,还不透水,不像布鞋,沾了雪很容易就湿了然后冰凉冰凉的。
当然,有的人不穿靴子,穿欤B,欤B也是用皮子做的,一张皮子,前面打褶子,正正好好三十六个褶子收起鞋头来。欤B穿的时候,里面要塞满了欤B草。这种草又细又软又韧,保暖性特别好,晒干了用木梳梳一下,塞在鞋里面,最是保暖了。
顾承勇父子几个经常进山,弄了不少的皮张,尤其是鹿皮,攒了好些呢。上秋的时候,就去镇上的皮匠铺子,找人定做了靴子,每人两双。这个时候,冯氏就全都找出来,让孩子们换上了。
皮匠铺子的手艺不错,那靴子做的样式很好,靴筒直到小腿肚。北方冬天雪厚,靴筒这个长度正好,轻易的灌不进去雪。孩子们也是仗着这个,才敢在大雪里一个劲儿的扑腾。
等到孩子们疯够了,顾承勇也把院子里的雪都清理的差不多。前面顾承义、顾承忠也都出来扫雪,不多时前院后院的都收拾好,然后又敞开大门,一直扫到了外面的路上。
顾承勇朝着东院看去,院子里的雪还是厚厚一片,根本没有半点儿清扫过的样子。顾承勇摇摇头,老四这个懒劲儿,还真是不像老顾家的人。李氏成天的就这么惯着儿子,以后老宅的日子,还不一定是个什么模样呢。
时间都浪费在了扫雪上,今天早晨肯定是没法练功了。文修几个闹够了,就拿着扫帚,一路去了苗家。苗家只有绍远一个男孩,那边的院子更大,绍远又岁数小,还是过去帮帮忙吧。
娇颜闲着没事,就跟在哥哥们的身后,也要去苗家。路上的积雪没人清扫,只有早起的人,踩出来几个脚印而已。娇颜人小,靴筒也没那么高,所以就只能跟在哥哥们的身后,踩着哥哥们的脚印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好不容易来到了苗家,果然绍远在院子里打扫雪呢。
“绍远,我们来帮你扫雪了。”文修老远就喊道。
绍远抬头,瞧见了文修等人,便赶忙招手,“等等啊,我去开门。”
“我们先把门外的扫了再说,你不用急着开门了。”文修笑道。
于是,文修几个全都各自拿着家什,什么扫帚木锹的,就在苗家大门外清雪,不多时就把苗家大门一直到外面路上的雪都清理干净了。正好绍远也开了门,众人继续收拾院子里面。
等到院子全都清理干净,大家伙也是一头汗了,苗素问从屋子里出来,招呼他们进屋歇一阵儿。此时锅底已经烧了火,屋子里暖暖的,大家伙坐在炕沿上歇一阵子,身上的汗也消了。
“表姨,我们先走了啊,家里我娘应该做好饭了,文韬他们吃过饭,还得去学堂呢。”众人坐了一阵子,感觉身上舒服多了,这时文修就带着弟妹们离开。
“就在这吃早饭算了,还回去干啥?”苗素问从厨房里出来,挽留道。
文修摆摆手,“不用了,家里肯定也都做好了呢。”说完,几个孩子就连跑带跳的从苗家离开了。娇颜一边走,一边回头道,“师父,我一会儿再过来。”
这一场雪之后,天气就冷了许多,之后便没有再回暖了,接着又是两场雪,算是彻彻底底的站住了。下雪了,就代表冬天正式的到来,北方人有个习惯,就是冬天基本上啥都不干了,叫做猫冬。
顾承勇倒是没闲着,动不动的就带着儿子和徒弟进山去打猎。这个季节,动物的皮毛最好了,拿去卖很是值钱的。顾承勇功夫好,箭术更好,文修文齐不用说,就连文庆和绍远,也跟着锻炼的很是不错了。
几乎每天,他们回来都不空手的,什么貉子、狐狸、獾子、灰鼠、、水獭、猞猁等等,都能遇得上。有一天,竟然还弄了一只紫貂回来,那紫貂的毛色黑亮黑亮的,用手一摸,竟是柔顺无比,娇颜见了,简直就爱不释手。
“小妹,你要是喜欢,那就留着给你做衣裳穿得了。”文修见娇颜那样喜欢,就笑了。
“大哥,你不是说笑吧?这个东西,好像普通人家是不能穿的。”貂皮可是贵重裘皮,尤其是在这个讲究身份地位的年月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一品玄狐二品貂,普通人穿这个,那还不是惹祸?
☆、171。第171章 粘豆包
东北的冬天,铺天盖地的都是白雪,外面的温度非常低。人们则是发挥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利用起这纯天然的大冰箱,来储存各种食物。
一些新鲜的肉食,上面一边泼水一边结冰,之后就埋在雪堆里。等到吃的时候敲开外面的冰,拿到屋里化着,里面的肉食新鲜如初,不会有半点的风干变质。
而北方的孩子,到了冬天最期待的东西,莫过于冻梨冻柿子了。青山村这边没有柿子树,但是却有梨树。每每到了冬季,人们就会把梨子放到外面冻透了,冻得邦邦硬。吃的时候,拿回家里,用凉水缓着。到时候冻梨外面一层冰壳,里面却化的软软嫩嫩,咬一口,都是酸酸甜甜的梨汁,简直就是小孩子的最爱。
青山村产一种梨子,专门就是来做冻梨的,秋季采下来的时候,那梨子又硬又涩,一点儿也不好吃。可是等到冬天冻好了再吃,那梨肉又细又白,咬破冻梨的外皮,就是满嘴酸甜的汁水了。这个,可不是娇颜前世吃的那些,用苹果梨或是花盖梨冻出来的冻梨能比的。
顾家没有果树,自然也是没有这种冻梨的,可是娇颜人缘好啊,不少人家都会往顾家送梨子。尤其是齐家,齐家那么多的果树呢,光是冻梨树就有三四棵,每年冬天冻了梨子,除了自己吃以外,还会拿到镇上去卖一些的。齐家跟顾家相处的好,所以早早地就送来了两筐冻梨,留着让顾家人吃。
冯氏又不是那种心疼孩子们吃东西的人,所以三五不时的,就会缓一些冻梨,让孩子们解馋。当然了,也不敢让他们吃太多,小孩子脾胃娇嫩,还是不应该吃太多凉的东西。
而到了冬天,北方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包粘豆包和粘火勺了。粘豆包或是粘火勺,一般都用大黄米做成,大黄米是糯性的,最是抗饿。冬天里包上好多的粘豆包,放在缸里或是桶里,一直可以吃到开春。大多数的人家,在入冬以后都愿意包很多的粘豆包,这样一冬天的饭食也就解决了大半。
顾承勇家在南方的时候是不包粘豆包的,可是如今回到了东北,也难免要入乡随俗,包上一些了。分家的时候,各家都分了一些大黄米的,冯氏就打算包上一些,也让孩子们能多一样吃食。
在青山村这一带,包粘豆包,跟杀年猪、做豆腐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些,都代表着日子的富足,另外也是说距离过年不远了。所以,人们对这些事情的重视度非常高,当做一项很是有脸面的活呢。
有的时候人们见面都会问,“你家包了多少斤米啊?你家做了几包豆腐啊?你家杀了几头猪啊?”要是回答他们,包了一百斤的米,人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哎呀,这日子过得真好,包了那么多啊。”
顾承勇跟冯氏商议了一下,决定今年也包上一百斤米的粘豆包,关键是家里五个小子,个个都是能吃的时候,包的少了,不够吃的。之所以不包粘火勺,是因为家里没有烙粘火勺的鏊子,再者那个也费事,还不如粘豆包省劲儿。
两口子商议好了,顾承勇就拉着一百斤的大黄米跟小黄米去了镇上的磨坊,而冯氏则领着娇颜,在家里挑红小豆。粘豆包里面是要放红小豆馅儿的,薄薄黏黏的皮儿,甜甜沙沙的馅儿,咬一口在嘴里,那种香甜自然是不用说了。
吴氏还有赵氏都跟冯氏商议好了,三家错开日子包粘豆包。这样一家包,另外两家都能过来帮忙,也省得一家一家的干活,真的是太累人了。赵氏身子已然有些笨重,挑豆子是不行的,于是就打发了文芳姐妹几个过来帮忙。有文菲几个帮着,倒是很快的,就把豆子挑好了。
冬月初二的早晨,冯氏把挑好的红小豆用水洗了两遍,之后就倒进了锅里,添上适当的水煮上。而顾承仁,则是在顾承忠和顾承义的帮助下,把磨好的大黄米小黄米面倒在两个二缸里,添了水和面。
这个活需要力气大,所以一般都是男人干,等到面活好时,顾承勇几个,也是满头大汗了。活好的面用盖帘盖上,上面再捂着被子,等到面醒过来发好了,才可以包粘豆包呢。
吃过了中午饭,缸里面的面已然发好了,而锅里的红小豆也完全煮好,一个个全都爆开了花儿,锅里也正好没有汤水。冯氏和吴氏俩人,在豆馅儿里拌了糖,然后用勺子尽量的把豆馅儿弄碎,搅拌均匀。
等到豆馅盛进盆子里端到炕上,大家伙就开始包粘豆包了。这东西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把小豆馅包进黏面子里面,然后团成圆形,下面垫上一张洗好的玉米皮子就可以上锅蒸熟了。
不过,也别以为就真的简单,不会包的人,很容易弄得满手都是面子,却包不成个儿。要把豆馅全都包住,里面不能透气,还要保证每一个粘豆包的大小,这个也是需要练一些时候的。
娇颜今天自然是不能去苗家了,她得留在家里包粘豆包呢。别看她小小的人儿,小小的手,可是动作十分利索,很容易就包好了一个圆圆的粘豆包。
“二嫂,你看你们家娇娘,这小手还真是够灵巧的了。我记得啊,文芳六岁的时候,可是还包不出这么好看的豆包呢。”赵氏挺着个肚子坐在炕上,一边说话,手里也是不停的忙活着。
那边,文芳、文菲、文英姐妹三个,也都低头不停的干活,看她们那个熟练劲儿就知道,这些活,以前准是没少干的。以前的顾家,赵氏和文芳文菲都是干活的主力,文芳跟文菲两个,从小就锻炼出来了,现在这些里里外外的活,真的是没有能难得住她们的。
娇颜看了看文芳,十三岁的文芳已然出落的十分美丽了。这样一个长得好看,又勤快灵巧的女孩,再过几年,上门求亲的人只怕能踏破门槛。
“三婶,你不用夸我了,你看文芳姐她们包的才叫好呢。要我说啊,就是三婶有福气,四个闺女都能帮衬着三婶干活呢。你再看看我娘,家里五个儿子,每天光是做饭就得一大锅,还得给他们洗衣服,我娘天天都累的直不起腰来。”娇颜笑道。
当然,娇颜这么说是有点儿夸张。基本上娇颜都会帮着母亲做饭,而文修他们也省心,并不会把衣裳穿的特别脏。不过,家里有五个男孩,冯氏的确是不太轻松。不像赵氏,如今基本上就是啥都不用干了,文芳姐妹就会把家里家外收拾的妥妥当当的。
娇颜这话一说出来,屋子里的众人就全都愣住了,半天,吴氏才笑了出来。“哎呦,弟妹啊,你家这个小人精儿真是好玩儿,你瞧她这话说的,还真是说到我心眼儿里了。你说俺家这三个混小子,啥时候还伸手帮我干活来着?我成天的伺候他们吃,伺候他们穿的,真是要累死个人了。”
“你再看看老三家,文芳文菲姐俩啥都能干,不用老三媳妇动手,这家里家外全都利利索索的。老三媳妇,你就美吧,等着再过两年,丫头们都长大了,那个时候上门求亲的人,还不把你家的门给挤破了?到时候你就端着架子,好好的挑拣一番。我跟你说,那时候你就知道有闺女也是好事情。”吴氏这么说,当然也是有劝解赵氏的意思。
赵氏如今,也算是想开了,闻言就笑着点头,“借大嫂吉言了,我啊,就盼着那个时候早点儿来呢。”
众人这么说着,可是把文芳还有文菲给羞的不行,俩人脸上红红的,也不出声,只是闷头在那包粘豆包。还是冯氏看着俩侄女实在是害羞的不成样子了,赶紧出言解围,“好了好了,大嫂,弟妹,当着孩子的面儿呢,别说这些,你看把孩子给臊的。”
文芳和文菲的头就更低了。
吴氏笑了两声,“好,不说了,不说了,我这个当大伯娘的,是不该说这些混话。大伯娘也是稀罕你们,看着你们一个个出落的好,大伯娘这心里也跟着高兴。要是大伯娘也能有两个闺女,那该多好。”
“大伯娘,你没有闺女,有儿子啊,等文生哥哥娶了媳妇回来,不是一样伺候大伯娘么?”娇颜手里不停,嘴上也不停,笑呵呵的说道。
“可不是呢,大嫂,文生都十八了,如今这也分家另过了,你该给孩子张罗张罗了啊。”娇颜提起话头来,冯氏和赵氏也想起来了这个茬儿,纷纷附和起来。“这冬日里都闲着,大嫂不如就托了媒人四处打听着,不定啥时候就有信儿了。娶了媳妇进门,大嫂也能松快些啊。”
“唉,我倒是想啊,可是家里头现在哪有那个条件说媳妇?这些年俺们也没能攒下点儿啥,除了分家分的那四十两之外,哪里还有银钱了?我跟你大哥商议了一下,文生的事情呢,不如稍微再等一阵子。”吴氏叹了口气说道。
☆、172。第172章 夫妻之间
大家伙一起动手,干活自然是快的,不多时,满满一大盖帘就包好了。冯氏下地,去烧了火,把包好的粘豆包放在锅里蒸熟。锅帘上铺了屉布,粘豆包下面还垫着玉米皮子,所以不用担心粘在了锅帘上头。
东西两个锅底都烧了火,冯氏把粘豆包放进锅里之后,就嘱咐文修看着锅,开锅之后三刻钟喊冯氏过来就行。文修和文齐两个就在厨房里看着两个锅底,时不时的添点柴禾等。
蒸好的粘豆包,端到外面去,放着,不用一晚上的工夫,就会冻透了。冻实诚的粘豆包,跟石头蛋儿一样的硬,装进缸里或是大木桶里放着,想吃拿回来一热就可以。
傍晚时分,顾承勇家的粘豆包就差不多包完了。最后两锅,冯氏就说不用往外拿了,晚上大家伙就吃这个。冯氏借了赵氏家的锅灶用,炒了四样菜回来,正好粘豆包出锅,众人就在这边,一起吃了饭。
粘豆包对于娇颜来说,已经是十分久远的记忆了,好像前世小的时候吃过,长大了也就见不到了。如今能够再次吃到,真的是觉得很新鲜。尤其是这个年月,各种粮食作物可都是纯天然,用的都是农家肥,没有化肥没有农药。那粮食天然的香味十分浓郁,口感也好得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