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洪荒旧时-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只道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圣人塾师,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商都而求深造。
书中暗表,此子便是老子那一点原神托生,这三年来,与先生对答之时,启动了一点先天灵性,对大道竟然也有了少许体悟,更是聪颖过人,有举一反三只能。短短数年便将先生一生所学全部掏空。
此时大商虽然大权旁落,国力衰弱,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天下之主。商都朝歌,数百年来为天下都城,典籍如海,贤士如云。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商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朝歌。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第一八七章 老聃立道家
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朝歌之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商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朝歌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冥冥之中自有前定,恰好与太上老君别号相符。
那老聃在人间历经世间百态,学问日益精深,竟然从古籍中悟出一丝天道至理。其实。这却是玄都法师暗中留下的一点神通。本来象老聃这种资质地,一般来说。不用多久,便会被那些仙人选中,带回山中修道,哪里会就这样一直在尘世间停留。但是老子分出原神之后,便用神通蒙蔽了天机,那些四教门下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知道一点异样。至于人教门下,又有那个有那个胆子前来收老聃为徒?那可是自家的祖师爷。到了最后,只能由玄都出面,在那些古籍中留下一些微言大义。
老聃身为守藏室史,乃是国立图书馆地馆长,当时不比现在,图书馆四处都有,那可是囊括了当时天下的精华所在。也是有老君那一点灵性的原因,老子竟然能从那汗牛充栋的书籍中得到玄都法师留下的道法,修炼出神通来。
日月如梭。光阴荏,转眼间已过数年。老聃隐身在朝堂修炼,竟然让他自行创下一种道法。
老聃乃是一个心底慈悲之人,眼看天下大乱,各国掌权者无不努力改革,为的就是在天下这块大蛋糕上面为自己多分得一块。最可怜地是那些百姓,这些最底层的人们仅仅为了口食。不得不卷入这纷乱的浪潮之中。
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战争中胜利者的荣耀就代表着无数条人命,都是利用那些普通民众的血肉活生生的堆积起来。随着一次次的战争,一个个弱小的国家被吞并,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地百姓死亡。往往一个城市被攻打下来之后,十室九空。一旦民众稍微恢复一点元气,立即就有那些野心家发动又一次的战争,如此循环不休。伴随着一个个诸侯国地消失,千万倍与贵族的百姓无奈丧生。
老聃在朝歌任职,虽然此时的大商名为天下共主。其实事实上,大商天子不过成了一个摆设。如今的大商。拥有的领土仅仅朝歌一城以及近郊的土地,距离稍微远一点地都被那些侯国都纷纷自立。
各地诸侯根本就不理睬朝歌的态度,自己随意四处攻伐自己的邻国。每次天下发生大战之后,只有当那些胜利者需要一个大义名分的时候,这个霸主枭雄才会想起大商。
这些胜利者往往就是随便派来一个使者,然后将战争所有的责任推到那些战败国头上。商朝此时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地盘没地盘,根本就不是那些诸侯的对手。当朝廷接到那些诸侯国的上表之后,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要求王室承认他们对那些占领之地的所有权。商朝就在这种形势下,芶延残喘。
在这种前提之下,老聃创下了一个教派,名曰道家。这个教派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地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地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道家以为,“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鉴于当
下大势,战争不断,民生困苦,老聃提倡人们必须放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呼吁诸侯国君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
商朝日渐衰落,所有人都知道大商气数已尽,只不过此时的诸侯国仍然没有把握与天下人为敌,所以还必须承认大商名义上的统治。但是,就算这样,朝歌仍然是天下的文化中心。数百年的积累并不因为国力衰退而有什么变化。反而在这个时候,许多学识渊博的有志之士纷纷游学天下,希望能找到一条真正富国强民的道路。
这些大贤游学天下,一方面不遗余力的向各地诸侯推荐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也吸取各地文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遍观天下,要说典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仍然首推朝歌。如此一来,朝歌便成了这些人的圣地。
老聃自成一家,这在当时来说还是绝无仅有的成就,名声日益显著。那些大贤到了朝歌,可以不去参见商天子,但是却不能不去与老聃论道。
如果有任何一人能驳倒老聃,那他的名声就可以马上达到一个新的颠峰。因此那些大贤都把能在辩论中胜过老聃视为成名的最佳捷径。就算不能胜过老聃,这些人也希望能在与老聃的论道中获得一些启迪。
老聃这个第一个大家却是名不虚传,无数次的辩论下来,不辩才无碍,让众多对手铩羽而归。
这个时候的人,特别是这些大贤都是道德高尚,品质极佳的人中龙凤,都保持着极淳朴的品质。就算自己败在老聃手下,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老聃的敬佩之情。何况朝歌地处中原,东边沿海的渔盐、西秦的铁、三晋的煤,这些战略物资不可避免的要从朝歌经过,朝歌也一直是天下的经济中心,各国的商人都要从此路过。
自古以来,商人就是消息最灵通的人士。这些商人大都是一些极为著名的世家,从小也在族中接受各种教育。现在以老子的名声,一旦有人前来与老子论道,只要条件许可,这些商家都会安排出时间来听讲。即使不能到场,时候也会一一打探。然后这些消息就随着他们的脚步,往四面八方传递。
因为那些到达朝歌的人络绎不绝,并且好多人一次辩论失败之后,并不甘心,留在朝歌,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与老聃辩论。老聃此时已经修成一些神通,平时除了研习古籍之外,还要更多的时间清修大道。被那些慕名而来的人骚扰的不堪其忧的老聃便定下了一个规定,每年仅仅春秋两季举行论道大会,欢迎天下贤哲共襄盛举。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顿时在天下引起极大的反响,各地的才子纷纷往朝歌而来。而那些求学的弟子,平时只能学习老聃著下的经书,只有等春秋两次大会前后,才能得到老聃的亲自点拨。
这种聚会很快形成惯例,大家不约而同的将这个规矩传扬开来。那些在各国任职的大贤,距离朝歌近的几乎每次都到,而那些距离太远的,也差不多一年要来参加一次。
老聃的道家体系中,首遵太上老君。随着一次次聚会的召开,老聃声名日盛,与此同时,人教圣人太上老君的名头又一次在人间传扬开来。
封神大战之后,截教与玄天教联手打压西方教,人教与阐教又两不相帮,因此西方教一直没有机会往中土发展,整个神州大地,只有三清门下以及玄天教的道统传下来。
如今老聃如此高调行事,让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地位陡然提升,那另外三教的人再也忍不住了。
玄天、阐、截三教门下暗中来到人间观察老聃,却发现此人一团迷雾,无人能看出他的来历。不过,这些圣人的弟子都知道一点,那就是能隐瞒过他们的神算的,肯定不是简单的人物。整个三界,只有圣人才有这种手段。再看老聃的学说中对太上老君的推崇,那么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老聃的背后除了人教圣人老子,再也不会有其他人。
第一八八章 诸子百家出
肯定了人教的动作之后,其他各个圣人门下再也忍不间气运,总是有数的,若是让别人多分走一点,自己必然只能少得一点了。
本来在封神大战之后得这个时期,截教在人间得影响越来越少之后,大家也不是没打过注意出来争夺,只是各有各得顾虑。
截教首先是因为通天教主传下大道,众多门人都一起潜修去了,再说以他们在人间几百年打下得底子,也不担心被别人反超太多。
阐教这是因为原始天尊尚在禁闭之中,没有这个大BOSS。u。腰,那些一代底子被逼无奈,只有低调行事。
至于玄天教,根本就是家业太大了,不屑于前去与别人争夺。就那三个圣人得存在,不管哪一家得了人间气运,也得卖白石一个面子,看在圣父、圣母得名头上分出一点来。
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在观望,只想找到一个合适得机会在插手。人间经过几百年没有神仙的发展,加上以前截教弟子在商朝为官,也少了许多神秘性,渐渐人们对这些神灵没有了从前得那种狂热得尊重。
本来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正好是恰当的时机。几个教派都暗中培养好了不少弟子,只是不愿做出头鸟,一直都在等别人抢先行动。正好老聃的出世,预示了有一次争斗的到来。
于是,那些神仙门下纷纷下山,各自在人间传道。一时间。各种学说纷纷涌现,一派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就此形成。
截教门下弟子孔丘。创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地“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地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商礼”,并认为“商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只有继续以前商朝截教弟子主政,才能一统天下,安邦定国。
儒家崇尚,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地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治国方面,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大商时期的盛世。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截教的“有教无类”的主张由孔丘完好的继承下来,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同是截教门下地墨翟,乃是多宝道人一派的传人,却与孔丘地学说有很大分歧。他开创墨家,尚贤尚同。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这也是截教门下的一贯传统,不论是人是妖,在截教中都没有太大的身份差别。
在治国方面,墨翟主张“尚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提出命运不能主宰人地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翟出生社会中底层,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师门的派系问题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截教中两个主力流派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和谐地声音,不能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而创立法家与名家的韩非与公孙龙则是阐教门下弟子。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地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韩非因为阐教被打压,又结合自己从师门听到的截教与玄天教的事迹,觉得祖师爷行事保守,手段不当。因此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其实在反对截教的同时,也暗中显示出自己对师门低调行事的不满。
名家则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大乱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被其他各家一致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除了这几家之外,玄天门下弟子则发展出更多的教派,诸如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兵家、医家等等。白石一门,传下的杂学最多,并且都是他前世记忆中的一些东西。这些知识对成仙得道并没有太多的用处,但是用在人间,却效果显著。
阴阳家为邹衍所创,他乃是延生一脉的传人,通过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把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他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在政治伦理上,邹衍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
所谓的纵横家,“纵”指合纵,横指连横。合纵便是联合弱小,集中力量对付强敌,所谓连横,指弱国分别与强国结盟的策略。
纵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纵横家的意思就是说只要能精通了这一家的学说,虽天下之大,也处处可去。鬼谷子王诩,便是首创这一学说的大家。
农家者流,出于许行,他出山之后担任鲁国的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孙武创兵家,专门研究战争。如何从大局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为扁鹊所创。之后,华夏神州最为动荡的时期。百姓不断遭受天灾人祸,困苦不堪。
扁鹊出山之后,眼看百姓困顿,便将自己从师门学来的医术传授开来,行迹遍布天下,为那些受病痛之苦却无能医治的民众治病,渐渐名声越来越大,最后自成一家,是为医家。
这些流派任何一个都有其特色与长处,于是便有人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第一八九章 老聃悟道 点化孔子
说那人间百家争鸣,蜂拥而起。其实归根结底不过了争夺人间气数而已。
那三教门下弟子,虽然都是人间不世出的大才,怎奈老聃乃是太上老君一点原神化身,虽然没有跟随神仙学道,但是随着修为日益精深,渐渐唤醒了圣人原神烙印,从此修炼起来比起他人快了百倍不止。
孔丘见自己与老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便再也忍不住,只好放下自己的面子,在一次大会之后单独向老子请教。老子见孔丘问道,也不藏私,便将自己的一些理解教授于他,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