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妇贵-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你!”赵氏怒不可遏,面色泛白,紧紧地赚着拳头。
  这个白眼儿狼,她把她从那个家徒四壁、连饭都吃不饱的家里带出来,过上了好日子,她就是这么回报她的?
  汪桥见赵氏气的浑身颤抖,实在不忍心。若是让母亲知道,他和碧瑶一早就知道此事,母亲没准儿真会被气死了。
  他给周碧瑶使了个眼色,两人连忙做惊讶状上前。

  第九百零七章 流言

  周碧瑶上前扶住赵氏,汪桥则作势,惊问秀芹道:“你一直跟着母亲好好的,怎么忽然想起要留下?咱们一起回去,你身边还有亲人,若是留在这里,孤零零一个人,以后你如有事可怎么办?行李都收拾好了,还胡闹什么?赶紧上车,没看见这么多人都等着吗?”
  秀芹在赵氏逼迫汪桥离开齐家的时候,就开始替江一凡做事,通过叶欣颜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婆子,来回传递消息。
  她的事情,汪桥和周碧瑶都知道。这时,秀芹看到汪桥和周碧瑶的神色,心知这是汪桥心疼母亲了,怕赵氏更受打击,才装作并不知晓此事。
  原来她家敦厚的表哥,也有会做戏的时候。
  秀芹和汪桥几个并不是有意想欺瞒赵氏,实在无奈之下,才选了这个时候,把这事告诉赵氏。真的是赵氏的战斗力太强,不得不让人慎重对待。
  依照赵氏的性格,若是早知道秀芹要离开,一定要把事情问个清楚明了。即使问清楚了,若是她不愿秀芹留下,只怕手段依然不会少,没准儿秀芹就真的留不下了。
  秀芹并没回应汪桥的话,而是再次向着赵氏磕头:“秀芹对不起姑母,姑母以后保重。表哥表嫂都是孝顺心善之人,只要姑母以后能做个不操闲心、安心享受儿孙孝顺的老人家,姑母就能过上,让人羡慕的富家老太太的日子。言尽于此,秀芹这就走了。”
  秀芹对着赵氏磕了三个头,并不带任何东西,站起身,径直穿过众人,走了。
  周碧瑶搀扶着赵氏,一连声的劝着:“母亲别生气。咱们也走吧,既然秀芹已有了离开的心思,就算把人留下,她的心也不会在这里。还是不要强人所难,咱们上车吧。”
  赵氏怒视着秀芹穿过人群,背影消失,面上已经气得青白一片。听得周碧瑶劝说,重重的甩开她的手,怒气升腾的目光,在儿子和儿媳的脸上,来回扫视着。
  可是,除了在他们脸上看到担忧和无奈,并没发现别的端倪。
  赵氏的怒气不知该从哪里发泄,在众人的注视之下,眼睛渐渐泛红了。却依然强撑着,瞪着汪桥。
  本以为把儿子拉扯大了,儿子也有出息,她就能享福了。可是,她这儿子,人长大了,心也大了。有出息了,也看不上她这个当娘的了,有指责她的本事了。
  送行的街坊中,有一个大婶看不过眼,上前几步,扯了扯赵氏,劝道:“汪家嫂子,眼看着就要走远路,可不能生气了。秀芹那孩子,咱们都看在眼里,服侍嫂子一直尽心,虽则没和嫂子同回,可我听着那孩子刚才说的那几句话,却是不错。
  咱们街坊也有一年多了,阿桥和阿桥媳妇都是好的。嫂子有如此可心的儿子儿媳,做个万事不操心的老太太不是挺好嘛。这是咱们这些人盼也盼不来的好日子呢,汪家嫂子,可要惜福啊。”
  这个婶子说完,旁边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婶子伯娘的,也都跟着附和。
  汪桥和周碧瑶连声向几人道谢,把赵氏扶上马车。小翠很有些羡慕的往秀芹离开的方向看了一眼,也忙跟着上去。
  随着马车起步,赵氏委顿在马车车厢里,大病初愈的虚弱感再次袭来。
  难道她真的错了?前几日,一向懂事孝顺的儿子,用那样的话指责她。今日,秀芹虽然没把话说的那么难听,可话里话外,却也认为她管的事太多。
  那些没什么交情的邻居,说的居然也是这种话。难道她就是那种不懂惜福的人?听街坊那些人的意思,儿子儿媳、包括秀芹,都是好的,只差直接说她不好了吧?
  她真的错了吗?
  …………
  天气越来越热,原州以及周边地区依然滴雨未降。皇帝和阁部几个阁老商议之后,已经没别的指望,一边派人去原州各地,核查各地粮仓的仓储情况,必要时做适当的赈济
  京城这边也开始筹集可用财物,准备运往原州。力图在受灾地区还没有饿殍遍地的时候,提前控制事态。
  朝廷的反应已经算快了,即使这样,原州地区也流言四起,声称,原本半年的旱情并不至于让次次灾祸严重到这种。究其原因,就在于皇帝刚愎自用,连年新建无用工程,造成赋税极重,把原州各地百姓家中仓储盘剥一空,才毫无抵御灾祸之力。
  皇帝,虽不至于自大到,认为自己是少有的贤明之君,可比之前几代君主,却是强了很多。
  大夏朝在他执政这几十年,已经有了中兴之势。武将安守边陲,震慑域外之敌,已经少有战事。而国力,除了这十几年被太子搅得国库日渐虚空,其余都还算好,称得上百姓安康。
  在他治下的几个州郡,居然传出这样诽谤君王的话,这让皇帝极为震怒。皇帝甚至都没想着掩饰这些流言,其实,就是想掩饰也不见得能掩饰的住就是了。
  他把四个阁老,太子、禹王,以及户部尚书、两位侍郎,传到勤政殿。
  皇帝怒极之下,直接把厉勉呈上来的密折,砸在于世清脑袋上:“你好好看看这里面都写了些什么。你给朕把这几年原州一带的税收整理出来,再和二十年前的税收情况做个比对。给朕拿到朝堂上来,说说这苛政赋税到底是怎么回事?朕倒要看看,朕是怎样苛待臣民的!”
  于世清根本就不敢躲,老老实实挨了这一下。忙忙的把帽子扶正,又手忙脚乱的把密折捧在手中,并不敢看,不住的磕着头,嘴里说着:“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于世清自然知道,朝廷连着三年修建轨道。
  第一年用的是铁质轨道,虽然耗费较大,可是那些铁材大多用的是朝廷经年积累下的。就算福王借这个机会大量开采冶炼,那也不是主要花费。
  而去年的木质轨道修建,成本已经少了很多。在轨道修建中使用的民夫,也大大缩减。不但不用供应这些民夫的食宿费用,而且这些人回乡,可以自行从事农耕、做自家的生计,并不如何耽误百姓生计。
  今年也是一样,木制轨道修建和铺设用的管事,主要是禹王府的人。同样的,费用并不很高。

  第九百零八章 这就是机会

  相较于太子挥霍出去的财物,修建轨道真不算什么,即使有些花费,但都是正经事。而且很明显,修建轨道之后,朝廷运输物资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幅度减少,这项工程,财力紧张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长期效益。
  皇帝为了修建轨道,皇宫日常的各种仪式、宴会也都是能简则简。甚至这两年官员罚奉的次数都比过去多了。寻常斥责降级,现在都改成了罚奉。
  修建轨道总是要用银子的,这样,太子的用度就得减少,可太子不肯啊。所以,各地赋税过重的情况就成了事实。尤其原州等地,一向商贸繁盛,这两年的赋税更是苛刻。
  如今,有这样的传言出来,难怪皇帝着恼。
  于世清几乎能想象到自己的结局了,人家王贤只是辞官回乡,他掌管户部这么多年,这么多银子不知去向,就是拿他八条命也抵不上啊。
  于世清跪伏于地,在内心深处反复思量户部事务是否留有差错。他只能寄希望于户部上下官员做事隐秘,这些年所做勾当,和隐匿下来的银钱数量,不会被查出来。
  于世清还算有自知之明,还知道什么是自危。
  同在勤政殿的太子,风轻云淡的侍立一旁,心中却满是不以为然。
  修建那劳什子的轨道,原本就是花钱的。如果不修建,那些银子不都在国库里吗?
  从古至今,广阔大地上没见哪处有轨道,人家不照样活的好好的。既然一定要做,那就怨不得百姓抱怨连天。
  韩延回和阁部的其他三人也是跪于地上的,见皇帝怒气不减,他磕头说道:“陛下息怒,小民大多无知,听了些闲言碎语,又恰逢大旱,才以讹传讹,以泄私愤。朝廷兴建工事,非是修建享乐之所,而是为了家国民生的长远之策。前年、去年的两条轨道,使用之后,已经节省了大量民夫、和运输途中的消耗。时间长了,民众自然知道好处,陛下不要因此气坏了龙体。”
  皇帝扫一眼事不关己状的太子,再想想太子的诸多行径,有些灰心的移开视线。这样的皇储,别说励精图治,振兴大夏朝,只怕连守住家业都做不到吧?
  皇帝再把视线转向于世清,冷冷说道:“你筹集的钱粮折子,朕已经看过了。这些年各地风调雨顺,商贸更是兴盛,仅仅京城的轨道马车,就增加了很大一块税收。即使修建轨道,也只是这两年的事情。户部积累这么多年,如今朝廷需要钱粮,你就拿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出来,你这个尚书是怎么当的?”
  于世清又是一头的汗,可是,皇帝这话实在是不好回答。
  “禀陛下,微臣真的已经尽力了。微臣下去之后,再让人把各地物资核查一遍,力争再凑一些。”
  太子则仍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不过是几个州郡的旱灾而已,以前又不是没有过。
  他也是从小熟读史书的,就是全国大旱,那也是有的,严重的地方十室九空。可那又怎么样?来年灾情缓过来,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会怎么过日子。难道死几个人,活人也去寻死去吗?
  皇帝根本不看太子,吩咐韩延回等人:“责令阁部,即刻派专人入驻户部,协助户部清查各地各库物资。顺便核查这几年的赋税情况,怎么好好的年景,各行各业一派兴盛之象,而国库却会少了收入?”
  韩延回、刘成之等人齐齐答应,以于世清为首的三个户部官员则捏了一把汗,皇上这是不打算给太子留面子,强行插手户部事务了。
  太子心下不屑,他就不相信了,他们已然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难道外人进去,还真能查到什么不成?
  皇帝再转向瑾融:“禹王,你也把你那做自家生意的心收一收,多往朝事上用用。”皇帝顿了顿,问道,“三十万两银子,你可拿得出现银?”
  瑾融连忙踏前一步,躬身答道:“儿臣这就去筹集。”娘的,这动刀子的一天终于来了。出银子是大事,可这种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事情,更是大事中的大事。这不是赤/裸/裸的招人恨吗?
  果然,太子已经看向他了。可那眼睛里闪烁的,却没多少嫉恨,而是羡慕和贪婪居多。
  那眼神,明晃晃的就是在说:老六怎么会这么有钱?他贵为太子,每每用些银子,都得挖空心思的到处伸手。可老六,二十万两银子,这小子居然说,他这就去筹集。
  这就是有啊。
  殿上其他人也明着暗着的瞄着瑾融,和同在殿上的太子相比,禹王似乎更得圣心,也更受重视了。比之之前的福王强多了吧?
  “原州大旱不能轻忽,韩爱卿,酌情户部的钱粮够不够用,若是不够,先用禹王府的银子填上。朝廷给禹王出具借据,允禹王府派人跟踪银子的用途。”
  还让禹王府的人监管赈灾?这种从未有过的安排,让殿上众人面色又是一变。
  皇帝扫了太子和于世清一眼,挥挥手,“都下去安排吧。”
  …………
  看来这三十万两银子是刻不容缓了。
  瑾融虽然吐槽,可也知道轻重。回到禹王府,立即召集胡敬等幕僚,以及长史、主簿等官吏,商议银两筹集,和派遣跟踪赈灾钱款用途的人员安排。
  禹王府的长史、主簿等人一向就是个摆着,过去的禹王远离朝堂,这些人只是管管王府对外的日常杂事,甚至还不如万言有用。
  这时,听得皇帝如此安排,如此重视禹王府,不觉都是精神大振。
  银子基本现成,瑾融手下管理帐库钱粮的小吏也趁手,不多会儿功夫就商量妥当,安排长史几人,自去找万言商量着安排。
  胡敬几个心腹留下,商量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待得众人离去,胡敬立即说道:“这就是咱们等的机会。既然皇上下决心核查户部赋税情况,咱们也就能动手了。”
  瑾融点头,“远凡这两年在户部撑得辛苦,就算已经有了缺口,以一人之力,也很难打开局面。如今朝廷派专人核查户部,远凡正好可以不显山不露水的从旁协助。再想办法把账册,送到这些人手中,太子和于世清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就无可抵赖了。”
  胡敬面色转为凝重,“现在,该商量如何拿到户部那两本隐藏的账册了。”

  第九百零九章 特殊谋生手段

  待得众人离去,胡敬立即说道:“这就是咱们等的机会,既然皇上下旨清查工部这几年的税银。接下来咱们就得及时把握局势,再不能由着皇上的心意收放了。”
  太子和福王不一样,不管将来怎样,起码就现在来说,福王只是皇帝安排给太子的压力,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在皇帝看来,让儿子安享富贵,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不得已之下,打压也就打压了,没什么后患。
  太子却不一样,迄今为止,皇帝依然想把江山留给太子。
  太子作为下一代皇帝,不能早早就有了污点。这是三十多年的惯性思维,怕是不容易改掉。没准儿皇帝这次也只打算点到为止,只惩戒一下太子呢?
  应对这样的局面,就要及时拿出强有力的证据,不给太子在皇帝面前悔过的机会。在皇帝打算收手之前,让他对太子失望。
  …………
  身在户部的江一凡,已经很敏锐的察觉到,户部的气氛不一样了。今日眼看已经是申时末,阁部派来三个官员,其中一人居然是内务府掌管财物进出的大太监。
  三位官员手下各带着两个书吏,这个场面,看着已经不像是走过场,是打算动一动真格的了吧?
  太子也很给力,充分表明今日的情形确实不同往日,根本没像往常那样,早早回太子府逍遥快活,而是一直守在户部。
  不知里面说了些什么,等到下衙出来时,太子和于世清的脸色都不好看。
  这个时候,应该正是众人心神紧张之时,江一凡自然不会滞留下来,查看众人脸色或者上前套话。他像寻常那样,跟随同僚一起走出衙门。
  候在外面的识书牵过马,把缰绳交到瑾融手中之时,低声告诉他:“弘武之前传话,说殿下在广厦营造行,正等着爷过去商量事情。”
  “那就走吧。”江一凡并不多言,干脆利落的上马,带着小厮随从,前往城北。
  瑾融这家伙,把他媳妇做生意的店面,当成了他接头落脚的地方了。全然不怕广厦营造被人盯上,若是影响了广厦营造的主顾和生意,媳妇儿是否会翻脸啊?
  到得广厦营造,江一凡先去和叶欣颜打了招呼,才往瑾融等候的房间过去。
  叶欣颜知道他们有事商量,既然没喊她过去,想来和她没多大关系,她也就懒得浪费那个时间。
  广厦营造现在还有两个工程没完。另外,又接了两个单子。
  一个是邻近县里的一个退隐的官员,要重新修建家宅。地方不算大,几亩的样子,但是,对房屋院落的要求的挺高,要求明年完成。
  叶欣颜想着从现在开始筹划,把各种图作文书,连同材料计划全部做完。到明年开春,就可以全力以赴动工,临近秋天一定能交工。
  另外还有一个,是京城很负盛名承业寺的单子。
  承业寺的盛名,并不是因为占地面积大,而是香火极是鼎盛。听说寺里几年早就有计划,预备要扩充寺庙,增加几座大殿和院落,同时规划香客歇脚、居住之所的景致。
  已经议了几年,不知怎的,今年就找上广厦营造。
  叶欣颜虽然逛过不少寺庙,可用心的程度却远不如对园林,这个活儿很让她费心。
  好在李景年算是个资深的文书工匠,很有些营造方面的根底,见识和经验也多。
  不知通过什么关系,李景年找来不少宣扬佛教的画册。里面那图画,除了宣扬教义的内容,当然也有烘托场面的庙宇背景。
  叶欣颜把这些图画背景和京城几座寺庙的建筑风格,结合着她记忆中有些模糊的现代场景,几人也算是有了下手之处。
  所以,她自己的正经活儿还做不完,自然懒得参与瑾融和江一凡这些人斗心眼儿。
  说他们斗心眼儿,一点儿都不过分。
  只说人家秀芹,一个朴实怯弱的农村孩子,没几天就被江一凡给策反成了无间道。
  这不,秀芹没跟着赵氏走那不归路,却是留在了京城。
  江一凡说的明白,秀芹羡慕她家表嫂,也就是羡慕周碧瑶能自己出来做工事。然后就把秀芹交给叶欣颜了。
  如今她还得额外给秀芹请了先生,直接拿营造规制,一边教她认字,一边记忆营造规制的内容。还有画图,画图用的是感官意识,认不认字倒是不很重要,很多工匠不认字,但能看懂图。
  人家一个农村女娃,之前在赵氏跟前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还在王府工匠聚居地,打探了不少有用的消息。算起来,福王倒台,也有人秀芹的一份功劳,她还得好好对待人家。
  好在秀芹是个有心思、懂事的,就像老话说的,宁跟聪明人说一句话,不和糊涂人打一架。心思灵透的人,比较容易打交道,不像赵氏这样的,油盐不进,只懂沉浸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不肯好好看看世间原本的样貌。
  在摒退左右人等的待客间里,瑾融、胡敬两人和江一凡商量,怎样才能把工部隐藏的那本账册拿出来。
  郑鹏飞的谋生手段比较特殊,所以,不到的确需要的时候,江一凡不好把这事告诉瑾融。
  他自然知道瑾融和人交往,看的是人品,还有脾气是否对路,并不在意交往之人的身份,以及他是做什么的。
  可是,在不需要的情况下,郑鹏飞这种特殊的谋生手段,的确不好大肆宣扬。
  这时,瑾融和胡敬正式过来询问,他才提起需要用一用郑鹏飞。
  瑾融听了江一凡对郑鹏飞的描述,惊讶且好笑,“世上还有这等高妙人士?我一直以为郑鹏飞就是个拳脚出色的江湖人士,你怎么不早些对我说?”
  江一凡没好气的瞥了瑾融一眼,说道:“这是人家郑兄的私事,又是犯禁之事。若非必要,我怎么好随意对其他人讲?”
  瑾融则更是没好气:“你只怕之前就计划过,想让郑鹏飞帮你盗取账册吧?只是你不想告诉我而已。如今怎么又对我提起了?”
  江一凡面上有了些窘迫之色,他说道:“这个,这不是事情比较危险,让郑兄做这样的事,总得给郑兄一个过得去的酬谢不是。我自己哪里有能力答应这等事?”

  第九百一十章 朗园关一段时间

  瑾融痛快的点头,“你不早说,早说早就给你话了。话说,你说的这么玄,是不是真的啊?”
  胡敬也笑道:“听远凡这样讲述**士的种种,他应该是个无欲无求的闲散人士。想来这样的人,即使有所要求,也不是那欲壑难平之事。”
  江一凡立即就笑了:“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胡先生说的一点不错。郑兄连家室都没有,只图一生闲散适意,别无他求。”
  江一凡适时地拍了胡敬的马屁。他少年时就认识胡敬,胡敬那时是瑾融的先生,连带着他,也时不时的听听胡敬讲说经史子集。和自家师傅相比,他们只是各自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各有千秋,却也是个博学多才之人。
  他的先生,用得着他江一凡评论长短吗?
  瑾融鄙夷的撇了撇嘴,说道:“这个好说,若是我有那一天,给郑鹏飞一个不承袭的逍遥侯,保他一生无忧。你看可好?”
  “行,已经很好了。我回头就找郑兄商议。”江一凡满口答应,接着道,“再有,我建议殿下,请郑兄教导要在太子府动手的人一些技巧。类似于什么地方更便于隐藏账册这类东西,或者什么地方容易设有暗格,和寻常的开启之法。
  还有,若是拿不准账册所在房间,也可以让郑兄看看太子府的布局,估测一下。郑兄看这些,是很有功底的。”
  瑾融听着,面色就有了些古怪:“还有这种讲究?他有这等本事,这,流散于民间,着实有些可惜了。”
  胡敬面上更是有了些渴望之色,这是少有的人才呢。
  “这么好的身手,只偷盗维持生计所用的银子……实在暴殄天物。”胡敬感觉,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偷盗这种事,居然还有如此讲究的门道,真让人难以置信。
  果然是行行出状元……呸呸呸,果然,无论什么事情做到了极致,都是讲技术含量的。
  江一凡却断然拒绝,“郑兄之所以用这么好的身手,却只拿些用于生计的银子,就因为他想简简单单的过活。您二位可不要想着拖他下水,他不会答应的,到时白白让我作难。”
  也许这些话有些无耻,郑鹏飞的做法总的来说,算是不劳而获,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