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在他们准备选举自己的领袖,开始新生活时,“若博妈妈”将自己修复,压制住孩子们的“叛乱”。向他们讲解了真实的一切。原来,它和孩子们几乎同时“出生”,完全凭程序和贮存的资料行事,根本不知道这个生态圈在何方,也不知道大家何以出现在此时此地的前因后果。它根据一些不全面的信息判断,这里距地球足有上亿光年,完全无法得到人类的帮助。而且,生态圈很快就要耗尽能量。为了孩子们的生存,不得不逼使他们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
把孩子们放逐到弱肉强食的丛林环境中,刘慈欣的长篇《超新星纪元》堪称此类题材集大成者:距地球仅八光年远的一颗超新星大爆发。强烈的粒子流辐射破坏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世界上所有十三岁以上的人都将在半年后死去。文明只能由孩子们传承下去。危机关头,成人们组织孩子进行超强度的学习。他们必须放弃现有的教材,去学习运转工厂、驾驶飞机轮船、管理城市、充任武装力量,甚至领导国家。中国领导人用“模拟国家”的游戏,从孩子们中间挑选出“华华”、“眼镜”等人,作未来的国家领导。
悲哀和忙碌之后,十三岁以上的人集中到偏远地区建立的“终聚地”,慢慢死去。公元结束,“超新星纪元”开始。各地都是火灾、水灾、毒气泄露等事故。交通中断,城市服务系统、卫生系统完全瘫痪。不过,孩子们经历种种艰难,在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竟然闯过了生存的第一关。
当生存问题解决后,孩子们认为,他们不应该继承成人世界的种种法则,而要自己开辟新天地。这个新世界要以“玩”为主。他们把先进科技装备用来玩耍。在广阔土地上随意迁移。在中国,由于仅剩下三亿人口。土地空余很多。长江以北的孩子都跑到了长江以南。许多城市完全荒废,按照孩子们的想法,是让大自然生态慢慢恢复,变成国家公园。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最好玩呢?打仗!于是,从美国开始,孩子们拖出成人留下的现代化武器,在大街小巷玩打仗,造成伤亡无数。最后,在孩子领袖参加的“联合国大会”上,战争游戏竟然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响应。各国孩子首脑经过商议,以南极洲为战场,开始了巨大规模的战争游戏。
由于技术掌握得不成熟,无法进行复杂的协调,象航母编队这样的现代化军事手段无法动用。游戏各方便用枪械、坦克、火炮等对轰,仿佛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虽然尸横遍野,血流满地,但孩子们并不象成年人那样容易伤感,反而乐此不疲,对同伴死亡熟视无睹。
最后,中美双方的“孩子领袖”竟然互相投掷核武器。只有在这种惊天惨祸面前,孩子们才被惊醒,纷纷从南极退走。在归途中,又有许多孩子沉没于波涛之下。不过,孩子的视角毕竟和成人不同。刚刚撕杀过的各国孩子军人,转眼就象朋友一样玩在一起。
经历了许多磨难,经历了“悬空时代”、“惯性时代”、“糖城时代”,这批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超新星纪元”终于载着人类文明闯过了险关。
其实,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恐怕都有类似的梦想:一觉醒来,自己就跨入成人世界,接过成年人手中的一切。而小说中那颗凶恶的超新星,恐怕就是用来满足新一代“弑父潜意识”的道具吧。
在美国科幻片《街头疯狂》里,青少年的反叛心理被夸张到了极点。美国政客出于选举需要,把选民年龄下放到十四岁。结果,一个本来给总统候选人助选的歌星成为新总统。在孩子选民的强烈要求下,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被关进集中营,强迫服毒品。孩子选民们要把美国变成一个无拘无束的,当然,也是一个好玩的世界。
科幻不是儿童文学,但科幻作品里,确实有对儿童心理极为深刻的挖掘。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孩子,它们都是很好的启迪。
第二节:行为科学学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派别,行为科学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由美国JB华生创立。他吸取了早期的进化论、条件反射学说等理论,建立起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摒弃对人类意识的研究,关注于探索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后来,经斯金纳和中国留美学者郭任远等人的发展,行为科学成熟起来,获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在人文学者眼里,它的基本观点十分刺眼:所谓爱、尊严、人性、自由意志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可检验的幻觉,是刺激——反应的固定链接。这种抹杀人性的极端态度,使得行为科学很早就越出心理学的象牙塔,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行为科学最大的成果,是在“刺激——反应”的基本理论上,建立起一整套行为塑造和控制理论。在心理学走向成熟的过程里,行为科学严格的科学倾向曾经是一场革命。但在这个理论中,“人”与马戏团的动物没有多大区别,或者和复杂机器等同起来。这就使它走向了极端。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社会背景下,大政府、独裁政治、社会控制论远比今天吃香。无论行为科学学者本身政治倾向如何,此类学说都给专制政体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大凡独裁者上台,都承诺要用强力来塑造一个纯洁社会。华生曾有一句狂言: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塑造成医生、律师、学者,或者小偷、盗窃犯……此言虽为书生之见,华生也没有本事把它付诸实施。但人们却不难看到一个思想领域中独裁者的影子。
行为科学很早就进入了科幻作家的视野。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当属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1917——1993)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62)。作家曾经在英军服役时到过马来西亚。这个古怪书名中的“橙”(orange),和马来语中的“人”(orang)读音类似。所以“发条橙”实际上就是“发条人”,指称被象机械那样控制和操纵的人。
小说中的背景是未来英国。由于精英阶层已经移居月球,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层居民和社会渣滓。主人公亚历克斯带着一群小流氓,在街头无恶不作。吸毒,斗殴,强奸,抢劫。当局抓捕到他以后,把他当作行为科学罪犯改造实验的对象。
故事中的罪犯改造方法完全忠实于行为科学心理学原理:司法人员将亚历克斯绑在特制座椅上,用细棒撑开眼皮,强迫他观看一些暴力、强奸内容的电影。同时施加电击、催吐剂等恶性刺激。长此以往,亚历克斯的神经系统在犯罪行为和极度身体不适之间建立了固定联系,只要产生犯罪意念,就会自发停止行动,仿佛身体里装上了刹车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方法实施起来很简单,完全不需要什么高科技,但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实行过,因为它违背了许多法律和伦理界限,特别是对自由意志的尊重。
在美国科幻电影《超时空战警》里,行为科学理论的荒诞性有更突出的表现: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警察斯佩克在一次行动中犯了错误,导致几十名人质死亡,被判冰冻刑。当他在2032年复苏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由行为科学学者瑞曼卡托统治的世界。这里没有暴力,许多年都不出现一起凶杀案。人们举止优雅,一句脏话都不讲。不仅如此,未来人类全部衣着得体,干净整洁,不吸烟喝酒,不吃高脂高糖食物。为了避免性病,男女之间只通过传感器作爱,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繁育后代。总之,这是一个“文明”到了极点的社会。而塑造这个社会的,便是一个行为科学家。
但正是在这个“美好社会”里,人的个性极度退化。他们不懂个人选择的价值,对危机没有应对能力。瑞曼卡托被视为圣人,而他则把整个社会玩弄于股,为了创造“珍珠般无瑕的社会”,不惜制造恐怖,让人们交给他更大的权力。在影片中,瑞曼卡托对金钱、美色等传统欲望毫无兴趣,唯一动机就是把整个社会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雕塑。事实上,在瑞曼卡托这个形象上,浓缩着行为科学心理学最根本的荒诞性:如果想把婴儿们塑造成“理想状态”,不仅需要行为科学心理学理论,更需要财政、警察、军队、暴力……最终,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他有权力调动一切资源,塑造别人的行为,而自己不受任何制约。
在《超时空战警》里,行为科学心理学被科幻化了:重刑犯在冰冻时,通过电子手段直接刺激大脑,改造其行为模式。警官斯佩克被塑造出编织技能。而罪犯西蒙菲尼克斯则被塑造成杀手,用来消灭“完美社会”的反叛者。
当然,影片里还有一些地方,体现着传统的行为科学理论。比如,在未来的“圣安吉市”里,到处都有行为提示器。如果一个人说了脏话,提示器就会听到,进行口头警告,并且给他扣分。这就是行为科学的“负强化”理论。这些无所不在的提示器更容易让人想起一位唠叨的家长。
除了充当大背景外,行为科学心理学也出现在一些科幻作品的细节里。科幻电影《黑色撞击》(Dark Placom)中,二十七世纪两大集团“艾尔法人”和“瑞贝尔人”进行世界大战。瑞贝尔女军官丽丝被抓获。艾尔法人对她酷刑逼供。实施的并不是皮肉之刑,而是用电子设备直接刺激大脑的情绪中枢,交替产生极度快感和极度痛苦,以使人的意志最终崩溃。这便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行为科学的基础并非对人的研究,而是对白鼠之类实验动物的研究。所以,它和动物行为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动物,恐怕是自有畜牧业以来人类历史悠久的梦想了。在科幻作品里,这类题材也有不少。
科幻电视剧集《大西洋来的人》当中,野心家舒拨就曾经训养过一只巨型水母。他在水母身上安装电子控制器,直接操纵它的行为。甚至可以令它吃掉海中霸王鲨鱼。舒拨以这只水母为筹码,勒索某国际游泳大赛的组委会。
在《007系列电影》中,有一集《杀人执照》(A View To A Kill)。邦德的对手是一个叫索林的疯狂大亨。他操纵赌马比赛,方法就是在赛马的腿上安置由芯片控制的微型注射器。可以通过遥控在马身上注射激素,以此手段随时操纵比赛的进程。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化、人际关系、舆论传播传播等等。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最接近生活,我们随处可以找到符合某个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现象。可以说,不仅是科幻小说,任何一篇小说里,都会有某些情节涉及到社会心理学。
科幻小说也有直接以社会心理学为题材的作品,以“社会化”题材最多。“社会化”是“社会教育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可以学会适应集团(社会),并掌握为集团(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七卷120页)。当然,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不会被科幻作家重视,他们要描写的,总是扭曲、怪异的社会化问题。象前述王晋康的《生存实验》,便是一个典型的,扭曲的社会化过程。
在科幻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猿泰山》讲的是一个“反社会化”,或者“失社会化”的过程。这部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初,作者是曾经影响了几代美国科幻作家的伯勒斯。《人猿泰山》被改编成许多版本的电影。其中的某个版本解放前曾经在中国大陆上演。直到不久前,迪斯尼的卡通版还在中国上演。
《人猿泰山》的构思,显然源于当时已经有过许多实例的“兽孩”现象。不过,现实中抚育兽孩的,多是狼、猪等较低级的动物,而《人猿泰山》的主人公则是被猩猩养大的,这个“养母”的智力水平在一种之下,万种之上。所以,泰山保留了较多的人类行动能力。而他的出身被设定为英国绅士家庭,更有将文明与野蛮进行对比的趣味。在小说里,泰山充满野性的生活被描写成正面的,甚至令人神往。
大型社会心理学实验,也是某些科幻作品的一个题材。香港作家黄易《星际浪子》的开篇部分便有这么一个实验故事。未来人类掌握了“蜕生术”,一个人年迈之际,可以通过这种基因技术恢复青春,甚至将自己的容貌变得更美丽。
许多代以后,宇宙间充满了健康美丽而长寿达几千年的人类。由于不复有死亡恐惧,人类的进取心大大下降。寿命已过万年的女科学家舒玉智对此深有感慨。她在银河边缘寻找了一颗适于人类生存的行星,暗中将大量罪犯、流浪汉等边缘人物送到上面,制造一个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环境。自己则潜在不远处的一颗行星上观察这一切。
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血腥电影《大逃杀》,其主题也是这种“生存实验”故事:未来的日本经济崩溃,失业率大增,校园里充满暴力,上千教师死于冲突。某个独裁政府上台后,制定了《BP法案》。影片中,几十个豆寇年华的男女学生被送上荒岛,他们必须相互撕杀,以决出最后的幸存者。人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环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正是这个故事的最大卖点。
第四节:智力
人和动物之间有诸多不同,最直观的区别恐怕要算智力了。而科学更是智力的直接产物,研究科学和学习科学都需要足够的智力。在日常生活里,科学工作者常常有推崇智力的倾向。所以,智力成为科幻作家热爱的题材,也便顺理成章。当然,他们要描写的,不是普通的智力问题,而是智力改变对一个人的影响。
《献给阿杰尔农的花》(Flowers for Algernon)是经典智力题材科幻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六年,作者是美国的凯斯(Daniel Keyes)。阿杰尔农是科学家用来作智力增强术实验的白鼠。通过手术,它的智力提高了几倍。后来,科学家又找到弱智人查理戈登作人体实验。戈登天生弱智,在生活中倍受欺负,但他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
通过手术,戈登的智力大大提高,原本眼中单纯的世界变得真实起来,也复杂起来。周围的人开始害怕他,疏远他。后来,戈登的智力竟然超过了对他进行实验的科学家,他自己开始对智力提升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果他发现,这种手术有极大缺点,并且不可弥补。自己的智力将来仍然要恢复原状,从天才坠落为白痴。戈登慢慢变得笨拙起来。最后,在被愚昧的黑暗吞蚀前,戈登将一束花献给已经死去的阿杰尔农。作者别具匠心,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一个人从弱智到超常,再返回愚昧的过程。情节和语言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亡。
《失去它的日子》由中国作家王晋康创作,与上篇相映成趣。故事是通过一位普通老人的日记讲述的。他的大儿子逸壮天生弱智,二儿子逸飞则聪颖过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极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某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但却没有任何仪器显示这种震动。以后,每隔22小时55分,这种震撼就会周期性地降临。连续震撼使正常人的智力逐渐下降,而弱智人则不受影响,慢慢地,人类逐渐忘记了科学技术成果,社会组织趋于解体。逸飞推断出事件的真相,但无力回天,只好在城市供应系统崩溃后,带家人逃进一个山中熔洞避难,后来,所有的震波都已掠过太阳系,人类的智力又逐渐恢复。但他们要从一片废墟中重新开始文明进程。
第五节:记忆
记忆恐怕是心理活动中最能呈现机械性的成份了,甚至在心理学中,对记忆规律进行基础研究的对象就是“无意义识记”。在生活中,人们也总是把人脑的记忆和书本、磁盘这些物件联系在一起。所以,科幻作家们喜欢描写通过机械方法把人的记忆搬来移去,或者干脆抹掉的故事。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的谐趣小说《全面回忆》。工人道格拉斯奎尔经常梦想到火星一游,但自己身份低微,无福前往。瑞科公司专门给人们植入虚假记忆,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奎尔付费请这家公司为自己输入在火星冒险的记忆,没想到却唤醒了他的真实记忆:他正是一个曾经到过火星的情报员,只是那段记忆被抑制了。在这个故事里,人的记忆可以象一段磁带录音那样,被抹去或者被添上。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时,添加了许多惊险情节。但其故事核心:记忆的消除和移植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得以发挥。
推而广之,一个人的整体意识,无非就是一套记忆,只不过数量庞大,内容复杂而已。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记忆完全转移给另一个人,那么,是不是就等于灵魂的转移呢?至少科幻作家认为是这样的。比起前章提到的换头术,这种移魂术更复杂,当然也更“科幻”。
在科幻电影《雷霆穿梭人》(Freejack),企业家麦克坎德拉斯遭遇车祸,临死之前将意识输入电脑,他的手下绑架了赛车手福朗,准备把麦克的意识移植到福朗身上,得到复活。之所以选中福朗,是因为福朗以前的女友朱丽叶现在是公司副总。麦克暗恋朱丽叶,认为自己只有借用他的身体,才能令朱丽叶彻底爱上自己。当然,最终他的阴谋没有得惩。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的记忆,也就是他的“灵魂”被保存在体外电脑里达三天之久,并且仍然具有活动能力。
在短篇科幻《阿尔泰9星绑架案》中,作者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 Pohl)更令这种“灵魂转移”术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普通技术:阿尔泰9星殖民地建立在矿业基础上。矿业衰弱后,人们只能指望旅游业。其中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出租身体:当地人把自己的全部记忆用编码的形式贮存在机器里,旅游者再把自己的记忆输入那个身体。由于不是自己的身体,旅游者可以毫不珍惜,驾驭它进行各种冒险。出租期一到,原主人的“精神”被输回身体,经常会发现身上遍布创伤。
第六节:情绪控制
有的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心理划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部分。有的划分为认知和意动两部分。不管怎么划分,都体现了人的知识部分、理性部分与情绪部分、感性部分的对立统一。自古以来,如何对待自己内心中这两部分的关系,便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不久前上演的科幻电影《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描述了一个全体人类都被施以情绪控制的世界。经历多年残酷战争以后,某些政治家认为,必须消除人性中的攻击性才能保持永久和平,方法就是定期注射药物,使人心如止水,甚至面无表情。任何可以激发人类情绪的物品,包括艺术品都在禁止之列。任何人想要摆脱这种控制,都被视为对他人的威胁而处以极刑。
其实,《撕裂的末日》体现了人们的一个常见误解,那就是把情绪和理智对立起来,认为理智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客观效果,而情绪只起到干扰作用。影片中的未来人类虽然面无表情,生活单调。不过却有着远超过现代的高科技。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运用科学,总要有意愿才行。任何意愿都有情绪的成份。完全克制住情绪波动,彻底平静下来的人,等于进入了“涅磐”境界,实际上什么事也做不了。
《撕裂的末日》并非这一题材的开端。早在几十年前,波兰科幻大师列姆就在《星空归来》中,描写了一个过度和平的世界。宇航员夏尔乘坐亚光速飞船回到地球,地球上已经度过了127年。人类都接受酶酐植入手术,消除心理中的攻击性。结果,人们相安无事,没有竞争,社会也不再进步。夏尔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代价进行的外星探险变得毫无意义。
现实生活中,吸食麻醉品就是对情绪的直接作用,只不过它不可控制。在《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中,有吸毒经历的作者菲利普迪克描写了未来人类使用情绪控制设备,直接刺激情绪。这种设备叫“移情盒”。人们可以随意调节它,刺激自己产生各种情绪。
第七节:心理变态
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他告诉人们,在每一位绅士和淑女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阴暗邪恶的念头,它们蠢蠢欲动,时时想控制人的理性。而在精神分析诞生之前,一篇科幻小说已经表达了类似思想,那就是罗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1、13……1894、12、03)创作的《化身博士》。
小说主人公医学博士吉基尔是一位公认的绅士。律师厄特生受理他的遗嘱:博士决定在自己死后,把全部财产留给一个叫“海德”的人。而这个海德为人邪恶,充满暴力倾向,并且就住在吉基尔的宅子里。
厄特生认为这里面肯定有某种犯罪阴谋,便进行深入调查。最终发现,原来吉基尔博士和海德竟然是同一个人。原来,他研制出一种药物,可以把人性中善与恶的两面分开,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出来,形成双重人格。吉基尔博士在自己身上进行药物实验,但积重难返,不得不靠服药来保持这种转换。最终,吉基尔在变成“海德”杀人以后不堪良心重负,自杀了断。
在科幻电影《入侵脑细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