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美国的科幻小说在全世界已经堪称主流。但美国在科幻电影方面的优势,远比它在科幻小说方面的优势更大。在科幻小说领域,世界各国作家作品加在一起,可以凑上半壁江山。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世界各国科幻片都是美国的学徒。
可以请本卷的读者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不管是第三世界的巴西、印度、墨西哥,或者曾经的世界大国前苏联,或者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和美国同属发达国家阵营的日本、英国和德国,你曾经看到过他们的科幻片吗?如果看过,加在一起能超过十部吗?
美国科幻片的一枝独秀,一方面体现了电影的工业化特征。小说创作毕竟是手工作坊。一个作家有天赋,再加上勤奋,象莱姆那样,尽管生活在小语种国家里,也可以享有世界声誉。但影视作品要有一整套创作、发行机制才能够与观众见面。“科幻小国”里可能有不少人产生过天才的构思,但这些灵感都只能放到抽屉里。不唯中国如此。
另一方面,这也是影视工业国际分工的结果。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各国纷纷拆掉意识形态壁垒,导致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对于类型片来说,各国优势自然不同。象印度的歌舞片、中国的武侠片、日本的卡通片,都是各国的优势片种。科幻片就是美国的优势片种。
本卷二、三两章,主要介绍美国科幻片形成如此优势的历程。二战以前的美国科幻片归于早期美国科幻电影。到了二战以后,美国科幻片逐渐形成体系与规模
第一节:早期美国科幻电影
二战以前,科幻片便在美国大量涌现。不过,那时候的美国科幻片和今天的香港科幻片差不多,都是只拥有某些科幻元素的电影。本质上是恐怖片或者悬念片。
当时,电影特技手段贫乏。仅有化妆术比较成熟。于是,象《隐身人》《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原创便被反复改编。因为它们都可以靠化妆来讲述基本的科幻构思。而且,这些十九世纪的小说也给了美国电影人以艺术上的基础。当时,电影仍然没有摆脱小说和戏剧绝定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一代美国本土科幻作家已经产生。但是,象阿西莫夫、海因来因、范沃格特这些人,都还只在科幻的小圈子里有影响。科幻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便在未被好莱坞所认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可以说,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平均起来总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比如,这几年里,菲利普迪克的原作被大量搬上银幕,而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去世了。(这种不同步和今天中国科幻圈的情况十分相似。中国科幻作家已经完成了不少佳作。但中国影视界要认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恐怕还要一段时间才行。)
《金刚》是美国科幻原创上不多的成功例子。白人世界知道有大猩猩这种动物存在,还是这几百年的事。这种臂力巨大,与人逼似的动物,给了恐怖电影极好的灵感。那时候,好莱坞拍摄了许多大猩猩袭击城市的电影。而《金刚》把大猩猩放大到几层楼高,显然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现实。“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与双翼飞机格斗的场面,成了科幻电影的经典画面。
有一则信息可以作为花絮录于此节。当时,身为演员的里根曾经主演过一部科幻片,名叫《空中奇案》。片中,美国人发明了“惰情发射器”,可以放射某种射线,令敌方的远程武器失效。外国间谍图谋盗窃,被里根主演的美国特工阻止。这是一部由二流演员主演的二流电影,资料已很难收集。(资料来源,《经济观察报》2004、6、14、55版)
第二节:形成体系与规模
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完成于1953年的《星际战争》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影片改编于威尔斯的《两个星球的战争》,除了将背景由英国改为美国外,也根据将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改变或添加了一些内容。不过情节整体上延续了原来的故事。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幻电影发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漫长过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叙述手法已经很幼稚了。特别是影片开始时,用了很大一段内容介绍太阳系各行星的自然状况,试图说明为什么火星人最后选择地球作为入侵目标,这种科普式的情节已经完全不存在于今天的科幻电影里了。
《星际战争》除了赢得大量观众外,还创下一个纪录:第一次有科幻片的身影进入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尽管只是一个边缘的“最佳剪辑奖”。
1960年,导演奇才库布里克将黑色幽默带入科幻电影中,拍摄了名片《炫爱博士》。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消耗大量资金,支持不住。于是研究了终极武器“X”。这种武器一旦遇到美国的核袭击,便会自动爆炸,将放射性尘埃散布于整个地球达九十三年。苏联准备在某次党代会上向全世界公布这种武器,以取得威慑效果。恰逢此时,美国某空军司令杰克里帕因为自己性功能不良,怀疑苏联在美国的饮水系统里投了毒,遂自作主张,派几十架轰炸机对苏联进行核袭击。为了防止美国总统干预,还切断了空军基地与外界的联系。
美国总统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办法。特吉德桑将军力主将错就错,干脆彻底毁灭苏联。总统出于责任感,还是接通了美苏热线,通知苏方进行防御。结果,大部分轰炸机被成功召回,四架被苏联击落。而由康格少将带领的一架轰炸机误打误撞,越过重重防线,把核弹投了下去。
至于电影名称中的“奇爱博士”,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戏,但却是画龙点睛之人。他是德国纳粹党的忠实信徒,但又是专业科学家,所以在战后被美国网罗。X武器正是他的构想,后被苏联人盗走并开发出来。
库布里克在这部影片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用时髦的词汇讲就是“无厘头”。只不过,大耍无厘头的不是周星驰出演的那类底层小人物,而是将军、大使、政客,以及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其舞台也不是陋街窄巷,而是总统官坻,空军基地。这种反差突出地反映了政治的疯狂和无理性。
在随后拍摄的《发条桔子》里,现代派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和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虚无和恐怖。这是一部几乎完全没有特技的科幻电影,它能够在电影史上占住脚,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内涵。
1968年,环球公司拍摄的《巨人,福宾项目》,也是一部反映冷战阴影的科幻片。美国军方由福宾博士带头,研制了巨型计算机“巨人”。片子里的巨型机是晶体管计算机,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足足要摆一条街那么长。“巨人”启动后,可以控制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并自行判断。为了防止苏联破坏,研制者花费十一年精力,使它刀枪不入,甚至在掩体外用氢弹轰炸也不能摧毁。
“巨人”启动后,立刻在网络里找到了苏联的同类计算机“守护神”。两者联手向人类挑战。福宾成为人质,被迫为这个计算机联合体研制新的外设。最后,联合体向人类宣布,既然它是为了“保卫和平”而建,那么只有它统治人类,消灭一切人类国家,和平才能永久。最后,美苏双方的秘密行动被它揭露,影片在核爆炸中结尾。人类没有胜利。
二十年后,这个创意被用在《终结者》系列中,就是那个最终统治了人类的“天网”计算机。
1966年发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献给阿杰尔农的花》很快被改编成科幻电影《查理》。主演罗伯斯滕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68年,《猿猴行星》两部巨片相继问世,使那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达到了高峰。《猿猴行星》改编自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影片细致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危机。片尾处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废墟上的镜头堪称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并且超越了原著的情节。后来,猿猴行星又拍摄了几部续集,但都没有正传的影响力大。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1…1)
三章前言
第一节:高科技时代驾临科幻电影
第二节:电脑特技时代的科幻巨片
第三节:科幻片的英雄们
三章前言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不仅挽救了每况俞下的科幻电影市场,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高科技时代。在此之前,科幻电影的整体技术水准与其它片种不相上下,而从此以后,科幻电影成了最新特技技术的实验场,领导着电影特技的发展方向。
在此之前,科幻片虽然在电影界“源远流长”,但并非特别受重视。它的市场表现平平,电影理论界更是从不认识科幻片能够带来什么艺术创成就。而到了这个时代,科幻片排众而出,成为最卖座影片的首选。直到最近几年,才被被魔幻片、古装战争片之类分一杯羹。
这段时间,可谓科幻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正是这种巨大影响,迫使电影理论界不得不重视科幻片。虽然这种重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视科幻巨片,无视小成本科幻片。
本章第一节:高科技时代驾临科幻电影介绍了七、八十年代的高科技大片。这个时期,科幻片特技主要还是传统的蓝幕摄影、化妆、模型制作等等。彻底改变电影制作技术的电脑动画才开始萌芽。到了电脑特技时代的科幻巨片里,才形成蔚然大观。
第一节:高科技时代驾临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来临的标志,要上溯到1968年。这一年,米高梅公司和库布里克的私人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太空巨片《2001年太空漫游》历经六年,终于推出。该片把科幻电影的特技水平大大推高了一步。
如果你在今天准备看这部电影,你要选择头脑清醒、吃饱睡足的时刻,并且要正襟危坐,带着观摩科幻电影经典的态度去观看。否则,它便会令你昏昏欲睡。影片的情节拖遢到极点。直到二十六分钟才出现第一个人物。全部两小时二十分钟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如果按现在的电影节奏来剪辑,不超过半小时就能讲完。而全片的三部分——发现黑色立方体、电脑反叛、大卫进入超时空——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不过,并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2001年太空漫游》本来是为当时新兴的球幕电影院拍摄的电影。影片用大段时间表现太空飞行的一招一式:失重、反重力火箭、气压调节、航天器怎样用离心力代替重力,等等。尤其是展示太空背景的宏伟与浩大。一个太空场面往往要耗上几分钟时间。这都是为了在球幕上形成最佳效果而特别设计。正象今天在大陆一些旅游场所放映的球幕电影一样,当年的观众并不是要看故事,完全是为了要看特技。
在电影技术史上,球幕电影和全息立体电影一样,是类似“协和”号超音速客机的技术:技术本身水准极高,但消费者不认同,最终只能退出舞台。所以,今天我们几乎无法再坐在球幕电影院里,从该片中全方位地领略太空的宏伟。而在普通银幕甚至电视屏幕上看这部影片,效果大为削弱。
另外,这部电影由克拉克的短篇《岗哨》改编而成。作为编剧之一的克拉克被允许在影片里保持自己的思想。所以,它的叙述风格更象是克拉克的,而不是库布里克的。克拉克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岗哨》中带来“天启”的黑色立方体更是上帝的变形。所以,每次黑色立方体出现时,都被放在与日月同辉,并且远远大于后者的位置。最后,飞船与众星的连线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十字架形状。而每次它快要出现时,背景里就会响起教堂圣歌般的音乐。这都给影片染上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
在该片结尾部分,长达十分钟的超越时空的画面。库布里克完全是以美学追求,而不是天文、物理学提供的知识为基础设计画面。甚至有人说,那个绚丽的镜头是以吸毒后的体验为基础设计的。不管怎么说,它在科幻片独立美学的形成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实际创作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影片,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内容很充实,主要把内容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小;而后者的内容较空泛,很多叙事信息都省略了,观众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多。《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1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然而,由于科幻片题材本身的特点,一部新片和观众建立共同语境的过程较难,必须花费篇幅把前因后果交待清楚,所以,科幻中的情节片远远多于情态片。而《2001太空漫游》是极少数科幻“情态片”之一。甚至可能是它最出色的代表。
不过,由于这部电影里的特技和美学思想过于超前,并没有带起一个革命性的风潮。
早期科幻片中,《007系列》也算得上高科技科幻片的先导。它的第一集《诺博士》便是科幻题材。从那以后,这个系列中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交相辉映。到目前为止的二十集里,第1集《诺博士》、第3集《金手指》、第5集《雷霆谷》、第7集《金刚钻》、第9集《金枪人》、 第10集《海底城》、第11集《太空城》、第14集《雷霆杀机》、第17集《黄金眼》、第20集:《择日再死》属于科幻片。第2集《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四集《霹雳弹》、第6集《女王密使》、第8集《生死关头》、第12集《最高机密》、第13集《八爪女》、第15集《黎明生机》、 第16集《杀人执照》、第18集《明日帝国》、第19集《纵横天下》属于现实题材惊险片。恰好各占一半。
说这些《007》剧集是科幻片,不仅因为在这十集里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技术成果,还因为邦德虽然是间谍,但他与之作战的,不是冷战对手的情报人员,而是科学怪人。这些人总想与人类作对,要么移民太空,要么迁居大海。这就与传统科幻故事的主题更为接近了。
由于《007系列》很早就开始走豪华大片路线,特技水平都达到同时代前列。所以,观看其中的十部科幻电影,几乎也就是观看科幻电影特技水平的发展史。在1967年的《雷霆谷》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虚假的飞船模型。而到了1979年的《太空城》中,太空城的内外设计都已经成熟。1971年《天上的钻石》里,太空武器发射的光波明显是绘上去的。到了最新一部《择日再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太空光束轰炸了。
人们观看《007系列》,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五花八门的高科技道具上。其实,该片另有一个重要创举,就是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设施作为背景。如世界上最高的水坝,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等等。这是科幻片独特美学的一部分:技术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还在专门提及。
真正启动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的,要属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星球大战》的情节十分简单:帝国颠覆了共和国,起义军和镇压者之间进行大战。这个背景下,上演着父子情仇,武士格斗等情节。从故事上说,它只是复制了科幻文学史早期的“太空剧”。
早在1971年,刚刚出道的卢卡斯便拍摄了小成本科幻片《THX1138》。从科幻文学浓厚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卢卡斯,比他前面几代导演更熟悉什么叫太空剧。1977年,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财力的支持下,《星球大战》完成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在迄今为止制作的五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最高。这不仅因为它是五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剧,而且因整部影片渗透了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说,去掉了和“杰迪武士”有关的情节,去掉了“堕落与救赎”这个宗教色彩的主题,那些单纯的太空大战情节吸引不了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它制作人。后来,由工业光魔公司提供特技服务的科幻片包括《星际旅行》、《终结者之二》、《外星人》、《回到未来》等许多部经典。工业光魔公司在诸多特技方面都有突破,其中尤以电脑动画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诞生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1…2)
2004年10月10日,曾经主演过科幻片《超人》的里夫去世时,美国总统候选人布什与克里百忙当中不忘发电表示哀悼。与施瓦辛格这样的科幻片常客不同,里夫赖以出名的只有《超人》这个系列片,甚至只是这个系列的前两集。他能够赢得公众持久的关注,与电影《超人》本身的成功密不可分。事实上,《超人》第一集上映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就与夫人一起欣赏过了。
在1978年华纳公司新版《超人》之前,这个连环画人物曾经被搬上银幕,并且改编过电视系列剧。但只有这一版超人电影拥有巨大影响。这与它的特技效果密不可分。在这一版里,超人真得“飞”起来了。诸多特技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些特技掩饰着影片本身情节和内容的单调。
几乎同时,斯皮尔伯格登上舞台。他是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国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读书远比看影视作品要困难。他的父亲曾经是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类似》的忠实读者,并且曾经把摄影机送给他作生日礼物。在父亲影响下,斯皮尔伯格从小便既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选择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
很多人提到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代表作《大白鲨》,认为那是一部科幻片。不过,那只是一个现实题材的灾难片。1977年由歌伦比亚公司投资的《第三类接触》,才是他的科幻处女作。这部辉煌的巨片如果不是和《星球大战》同处一年诞生,本来可以赢得更大的荣誉。
1982年,环球影片公司投资的《E﹒T》被斯皮尔伯格奉献到观众面前。大获成功,刷新了世界电影票房记录。它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为止,儿童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各种类型影片里的主要角色。他们被用来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虚伪无情。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特特标志。
在这个时期,一些系列科幻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异形》就是其中一部。1979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集。《异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那些冷酷无情的外星怪兽,还有主人公瑞普丽。它几乎是第一部鲜明的女性主义科幻片。瑞普丽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宇航员,每一集开始时,她都不是事件的主角。但在其他人纷纷失败后,端普丽临危不惧,斗智斗通,最后解决掉异形恶魔。她可能不是银幕上最早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女强人形象,但却是最早拥有普遍影响的一个形象。
这种女性主义色彩在《异形》第三集里上升到顶点:瑞普丽随着救生飞船坠落在一个“流放地”星球上。那里只有几十个男性重犯。瑞普丽必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到这么个背景,观众自然要担心她是否被侵犯,遭遇性骚扰。但没有想到的是,观众看到的,却是瑞普丽出于性饥渴,主动向男犯人求欢。要知道,即使在所谓“性开放”的美国,观众也很难接受这类情节。
八十年代另一套值得称到的科幻片是《回到未来》。1985年由环球影片公司投资,斯皮尔伯格导演。名为“回到未来”,其实是一部怀旧片,是编导斯皮尔伯格等人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电影。影片中,主人公先后在八十年代、五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十九世纪冒险,然而,却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镇。影片高度体现了时间旅行这个题材的魅力——今昔对比。这是科幻迷和普通观众都感兴趣的内容。
1987年由兰克和俄里翁公司推出的《机器战警》,后来也发展成一套成功的科幻片系列。这部电影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常被低估,被视为只会打打杀杀的情节剧。实际上,《机器战警》体现着经常倾向左翼的好莱坞影人对右翼里根主义保守派上台的讽刺。影片中的“OCP公司”就是里根主义的化身。为大企业减税和大规模私有化,是里根政策的两个支柱。在该系列第一集开场不久那次高层会议上,OCP总裁钟的发言就直接点明这一点:因为减税,我们的利润大大增加了。现在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将医院、学校、甚至宇航局私有化!
当然,作为故事里已经现实的一步,OCP公司把底特律的警察局私有化了,并且不允许警察建立工会,不允许他们罢工。所谓“机器战警”,本来就是为对付警察罢工而制定的计划: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