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电影中,声音所传达的信息远不及画面。所以,影视制作者往往只注意把台词编好,音乐搞好,对音响效果在影片中的价值较少注意。其实,影视片中的音响,可分为动作音响、环境音响和特殊音响(对自然音响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多出版在神话片、科幻片、美术片中)三类,它们各自以不同的特质特色构成不同的听觉形象。(《影视剪辑编辑艺术》15页,傅正义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在科幻片中,制作特殊音响,可以使导演手中多一种表达工具。而且,在某些科幻片中,特殊音响可以直接表达某种科幻构思。
在《大西洋底来的人》中,有一集《美人鱼》的故事:某种半人半鱼的深海生物,可以发射高频声波。歹徒捕捉到她以后,将她的声波放大,可以令附近船只的电子仪器失灵。这成为这一集的主要构思。而“美人鱼”那时而尖厉,时而悠远、充满神秘感的声音,则成为讲述这个故事的必要手段。
在《盗灵人魔》中,外星豆荚生长出的人类复制品和原型一模一样。相互间的区别除了原型有丰富的表情,复制品冷若冰霜外,后者还能发出刺耳的声波,远距离互相联系。导演将这种声波设计得尖锐而又沉重,类似金属声,而较少有生物性质,更不具有人性特点。当“盗灵人魔”们奔跑追赶受害人时,导演往往给出远镜头,再加上充满整个空间的这种啸声,令人不寒而栗。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章:科幻影视的导演艺术(2)
第二节:用科幻语言讲人性
电影是表现人性的。科幻片也不例外。只不过,科幻片的长处在于表现与科技有关的人性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爱情、友谊、正义、公平之类人性题材。当然,任何科幻片里也少不了表现人性的这些基本面。但科幻片的优势不在这里。
自从卢德派教徒捣毁机器开始,机器对人的征服就是西方人文知识分子爱表现的题材。许多科幻片都重要这个主题。并以经典的画面表现它。
在《终结者》第一集里,有这样一个经典场面:夜景里,“终结者”机器人在一片闪光中,来到八十年代的洛杉矶郊外。他赤身裸体,缓缓地走到栏杆前,背对镜头,俯瞰城市夜景。这个画面伴随着沉重的鼓点声。这个时候,城市是脆弱的,肓然无知的,即将被征服的。这个镜头恰到好处地象【炫|书|网】征着机器对人的征服。
在《机器战警》第一集里,也有类似的镜头。本集开始部分,OCP公司召开高层会议,总裁钟斯推出自己的全机器人警察计划。他让“机器警察209型”走进会议室,向大家展示。它高大,威猛,两臂是转轮机枪。全身上下毫无人的色彩。当它走向会议桌时,一众高层经理人员下意识地往后躲。这个时候,镜头从机器人背后低位拍过去。“209机器人”占据画面的左上部,一群惊惶失措的商业精英畏缩在右下角。机器的强大和人的弱小,在这个画面上尽显无疑。
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统一化和对个性的削弱,压抑,是另一个常见主题。卢卡斯在《THX1138》中,用电影语言讲述了这个主题。这部影片的许多背景都是没有任何装饰的纯白色。男男女女都剃掉头发,穿白衣,宛如囚犯。统一的住宅和统一的服装抹掉他们的个性。然后再通过表演,让人性慢慢浮现出来。
这部小片里,有许多非常出色的镜头。且看下面两个片断。
“THX1138”和“室友”(实际上的夫妻)生活在一起。他们必须在政府规定下严格按次数、场所作爱,并且因为处处都被监视器监视,必须压抑自己的感情。后来,他们找到了一处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开始抚摸、作爱。这是一间空室,四面光滑,周围无人。
“室友”(忽然停下来):我感觉好象有人注视着我。
“THX1138”:不会的。没有人能够看到。
两个人接着作爱。
下一个镜头:监视室里,画右五个人瞪大眼睛,望着镜头。然后,画左五个人,瞪大眼睛望着镜头。
演到这里,观众立刻就知道,他们其实完全是在监视下作爱。两个镜头结合成蒙太奇,情绪极度反差。
片尾,THX1138终于逃过追捕,离开地下城市。画面从整个电影一惯的黑白颜色底色,突然变为红色。一轮夕阳慢慢落下。蒸汽翻滚的大地上,景物不清。主人公独自站立……在前面情节已有提示:由于城外都是遍布污染的地方,人不可能活下去。那轮落日正反映了主人公的生命即将终结。宁可死亡,也要自由地站在天地之间。
在新片《我、机器人》中,机器人的梦境成为重要线索:一处尚未建成的断桥边,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长堤上,下面有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影片最后,这个画面成为现实,长堤上的身影就是这个机器人自己。这个场面东方人可能不熟悉,它正是《圣经》里摩西登山接受“十戒”的情形。那个长堤上的机器人可以视为机器人部族的“先知”。
科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非自然的,人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强大的,但也是虚假的。这是科幻中的经典主题。《黑客帝国》将它演驿到了极至。它不仅仅是单纯地批判,或者比喻,而是以“自然之真”与“科技之假”的矛盾为背景,提升到禅的色彩的电影,尽管编导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在它的第一集,尼奥是否能“看破”周围的虚拟世界,成了一个有趣的过程:在影片不到一半处,尼奥,同时也是观众们,已经从理智上知道母体世界是虚假的。但他仍然不能“看破”,在感官上仍然习惯地误以为真。就象一个人熟读经书,却达不到“涅般”境界。直到影片结尾处,尼奥死而复生。世界在他眼里遂还原为一系列数字信息流。那是一个体现着人生大彻大悟的画面。颇有意思的是,尼奥“看破红尘”后,仍然以积极地态度去“选择”!。而不是选择回避,这正是影片的积极之处。
“芥子虚弥”,是佛教的名言。而宇宙之外又有什么,恐怕是每个富有好奇心的孩子都想过的问题。科幻片《黑衣人》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一永恒的问题。在影片结尾处,镜头飞速后退,地球被迅速拉远,变成小点。接着,太阳系缩成一个小光点,然后,银河系也变成小光斑。最后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玻璃球中,被一个巨兽用爪子弹着玩。这个荒诞式的结尾,恰好发生在影片中激烈打斗的后面,被打打杀杀的情节调足胃口观众一下子被扭转情绪,感觉人世纷争简直愚蠢透顶。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视的表演艺术(1)
十一章前言
第一节:银幕上的科学家
第二节: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第三节:其它出色的表演实例
十一章前言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表现好人物是很困难的。一方面,科幻作品更注意表现环境,另一方面,科幻作品里即使有描写得很出色的人物,但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学中的人物相去很远。从读者到专业评论家,都不知道怎么分析、理解这些人物。
具体到科幻电影,有这样两类角色最值得关注。一是银幕上的科学家。理论上讲,现实题材的电影都试图反映现实,那么,科学家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职业群体,当然也应该大量出现在现实题材电影里。但实际上,除了《李四光》、《詹天佑》、《美丽心灵》等廖廖几部片子外,“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表现科学工作者。所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形象更多是出现在科幻电影里。于是,演好银幕上的科学家,不仅是制作优势科幻电影的需要,更给整个电影表演理论提供了经验。
其次是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怎么演好不是人的“人”,这种挑战或者出现在魔幻电影里,或者出现在科幻电影里。所以,只重要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电影理论界对此不重视,甚至干脆视而不见,也是很能够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重视。除此之外,科幻片里还有其它一些出色的表演实例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第一节:银幕上的科学家
科学家可能是电影演员最难演好的角色。演员总体来说是一个靠容貌和形体取胜的工作。近年来虽然流行“丑星”、“普通人”,其实不过是反用这个规律而已。而且,在实践领域里,学院派演员往往不及艺校培训班出身的“野路子”。演员总体所受的文化教育通常偏少,
所以说,单从职业上讲,影视演员与职业科学家可谓天差地别的两种行业。但是,难以想象在科幻片中,没有出色的科学家角色。许多人在提到中国科幻电影制作之难时,都只强调了中国电影界在投资与技术的劣势。但是,如果这两方面都解决了,制片和导演准备让谁去出演片中的科学工作者呢?帅哥靓妹们吗?
在本节里,笔者通过几个出色的科学家形象,分析一下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的特点。
一、玛丽博士
中国观众最早看到科幻片中的科学家,可能要算伊丽莎白玛丽博士,《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女主角。由于电视剧情节丰富,擅长表现人物,于是,她身穿白大衣的形象,留在了一代电视观众的脑海里。在玛丽博士身上,也极好地体现了科学家角色的特点。科学的原始动力就是好奇心。而在银幕或者荧屏上,演员必须表演出表现好奇心。当玛丽博士观察仪器时,久久地凝视、眉头紧锁,时而惊讶,时而迷茫。
这些动作无疑属于真正的科学家。事实上,观众可能根本记不清这些表演。因为科学家形象在影片中要做的,不是把观众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那是时尚类明星的作法。他们更需要突出自己的魅力,以便出卖服、发式和广告份额。在科幻片中,科学家角色要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他们观察对象身上。玛丽博士无疑成功地作到了这一点。
二、达斯汀霍夫曼
玛丽奥勃莱恩在《电影表演》一书中,将达斯汀霍夫曼归为性格演员的类型:观众虽然认识这个演员,但还是对这个新的人物形象做出反应,暂时忘记了演员本人。(《电影表演》36页,玛丽奥勃莱恩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通俗点说,就是演什么象什么的真正的专业演员。这是给一位演员最高的称赞。霍夫曼在漫长的演员生涯中,出演了差距极大的角色:变装男子、自闭症患者、混入印弟安人部落里的白人……所以,当他出演科学家时,完全能够把他们演得入木三分。
霍夫曼出演科幻片中的科学家,是他中老年时期的事。所以,也符合科学家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青年人。在九十年代前期制作的科幻片《恐怖地带》中,霍夫曼就把主人公那有些木讷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得很好。而当他执着地要前妻寻找病毒携带者的时候,不停地挥手,打电话,以及蛮不讲理的声音,又透露出专业人士的自信。“我在我的领域里是专家!”科学家必须有这种气质才符合实际。
在科幻片《深海圆疑》中,霍夫曼可以说最好地诠释了原创小说里主人公的形象,那双总是有些茫然的眼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因为科学家们比普通人懂得多,所以他们更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反而显得很迷茫。那种类似英雄侠客式的自信反到不是科学家的性格特点。
另外,霍夫曼的学者风度和浓郁的书卷气息是长期积累的,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演员队伍中很是少见。
三、《接触》里的朱迪福斯特
1981年,精神病人欣克利为了吸引福斯特的注意,把子弹射向美国总统里根。然而,他如果只看到《接触》中的福斯特,恐怕不会这么痴迷。福斯特在这部电影里成功地演驿了一个女科学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令人喜爱,但绝不会迷狂。
这部节奏缓慢、抒情而又极为重视科学伦理的科幻片中,朱迪福斯特塑造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她不施粉黛,不着华服。总是一付迷惑不解的神情,一双充满好奇的目光望着眼前出现的种种奇迹。那是一种真正属于科学家的目光,与尘世间的欲望和庸俗相去极远。为了衬托她的不时尚,导演甚至找了一个典型的帅哥在影片中出演她的情人。当她为了保住项目而与资助人争吵时,又明显表现出勾通不良。科学家精于专业,拙于社交,这个特点被福斯特不夸张地表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福斯特曾经主演过妓女(《强奸》)、警员(《沉默的羔羊》)等众多社会地位迥异角色,她也是一位完全靠出众的演技,而不是凭先天姿质吃饭的真正专业演员。
四、《X档案》斯卡利
在这套电视剧中,斯卡利的职业是侦探兼法医,不算专业科学家。但在剧里,她是科学精神的代表。在许多集里,斯卡利承担着法医工作,与尸体打交道。每集里的科学解释总要由她来提出。法医承担着探索真相的功能,重证据,需要认真、专注、严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科学家一样。
演员吉丽安德森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个人物。从容貌角度看,吉丽可谓只有“中人之姿”。身材矮小、短颈,模样一般,而且总显得老于实际年龄。但她不温不火,不事张扬的演出,以及认真和精干的表现,很快便征服了观众:这是一个科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X档案》的一位编剧曾经提到一件小事:他们在编剧时,要为剧中的情节寻找科技术语用根据。为此要翻查各种词典。然而,当它们作为台词被吉丽读出来时,显得“很有韵味”。当她在读这些自己肯定不十分明白的科技术语时,能够令观众觉得她就是专家,她懂它们的含义,她边说边思考,她很自信并且可以信任。这虽然是个小节,但却是把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好的必不可少的方面。相反,在泰国电影《哥鲁达》,香港科幻片《幻影特工》等例子中,出演科学家的演员令人感觉明显是在“背台词”。
五、杰夫戈德布拉姆
没有人规定,某个演员只能演一类电影,或一类角色。但观众的定型作用,使得某些演员专擅于某类电影。出演科幻片最多的演员,可能要算是施瓦辛格了。但杰夫戈德布拉姆出演科幻片的次数与他不相上下。相比之下,主要在影片中扮演知识分子的戈德布拉姆,更能体现科幻片演员的特点
早在1978年,戈德布拉姆就在《盗灵人魔》中扮演一个非常自恋的文学青年,他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角色。虽然那时候戈德布拉姆很年轻,长得也有几分帅气。但他最成功的时候,却是他那些帅气被一种特殊气质所取代的中年时代。银幕上的戈德布拉姆眼睛很大,卷发,有浓厚的书卷气,、憨气、还有几分神经质。
到了1986年的《苍蝇》中,戈德布拉姆主演与苍蝇合体的科学怪人。这部影片里,他已经把一个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主人公演驿得很出色了。在《闪电奇迹》中,戈德布拉姆扮演一个中学物理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科学家,但在这部小镇为背景的影片里,他算得上是科学知识的代言人。
再到《侏罗纪公园》中,戈德布拉姆出演数学家马尔科姆。又向银幕上专业科学家迈进一大步。在续集《失落的世界》中,他更成为故事主角。在战火纷飞的《独立日》中,惟一一个有智慧的角色——电脑专家也由戈德布拉姆出演。是影片里惟一有智慧而不是有武力的角色。到这个时候,出演科学家似乎已经是他固定的类型了。
虽然笔者举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其实就在汇全世界电影精英于一处的好莱坞,能够成功塑造科学家形象的演员也微乎其微,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拿些帅哥和靓妹来充数。比如在科幻电影《透明人》里,我们看到的科学家只是一群嬉皮士青年。
科学家角色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现实生活中一流的科学家不可能太年轻,现代科学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已经很难象一、两个世纪以前那样出现少年英雄了。香港科幻动作片《幻影特攻》曾让郑伊健去主演一个科学家角色,更多地是让他展现武打技巧和男欢女爱,结果搞得不伦不类。《哥鲁达》里面过于青春丽质的“李娜”,也很难让观众信服。
其次,他(她)必须拥有一种大知识分子气质。深思熟虑、超然、内向、有洞察力,这些内在的东西是模仿不来的。上述大部分科学家形象都是相貌平平,在扮相上更不时尚。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学者气质。
当然,科学家角色并非就不能从很帅的演员里找。在现实题材电影《火山》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就成功出演了地质学家。他把眼镜一戴,立刻就是一个标准的科学家形象。那是多年积累的素质,而并不是单纯的外表优势。
再次,科学家在科幻片中就象节目主持人。他需要作的,不是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它集中到片中的科幻创意上。具体到表演,需要演员更多地展示惊讶、关注、震惊,等等。可以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巨人,福宾项目》中的福宾。他是个失败者。由他主持研制的电脑“巨人”最终反叛了人类。但福宾在大部分情节里,风度翩翩,镇定自若,宛如007。面对“巨人”的种种变故毫无惊异之感。这是演员想单纯展示自己的魅力,导致的失败。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视的表演艺术(2)
第二节: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在第四卷《科幻艺术基本规律》中,笔者主要以科幻小说为素材,分析了科幻作品里的“非人角色”。所谓非人角色,指具有智慧,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但又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人的角色。包括外星人、机器人、变异人等等。
不是每部科幻影视里都有非人角色。拥有非人角色的科幻片,也不一定要由演员来扮演。模型或者电脑特技都能塑造一定的非人角色。但是,那些由真人扮演的非人角色,既是科幻片在表演领域的重要特色,也是对传统表演理论的有力挑战。因为传统理论根本不包含这个内容。
演员应具有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刻的内心体验。《表演诗学》197页,彭万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表演活动的金科玉律。问题在于,如果角色根本就不是人,演员如何去具有“他”的内心体验呢?
这个难题并非只有科幻片演员才遇到。魔幻电影、魔幻戏剧也是一样。集神性、人性和动物性于一身的孙悟空、猪八戒,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演员曾经扮演过。可惜,很少有研究表演理论的专家去分析,演员如何去体验这些非人角色的“内心世界”。对理论家来说,出演非人角色,毕竟是现实主义之外微不足道的特例。
如今,当理论家们面对那些由演员扮演的超人、特异功能人、外星人和机器人时,他是要视而不见,还是把它们当成无足轻重的杂技?或者根本就看不到这些在银幕上征服亿万观众的非人角色?笔者不得而知。只能够在此,将非人角色的扮演问题粗略梳理一下。当作问题来提出吧。
中国观众接触到的最早的非人角色,要数麦克哈里斯了。在《大西洋底来的人》中,麦克哈里斯是个“鱼人”,能够在水中呼吸。他来历不明,自己也失去了记忆。麦克只要进入深海,便有无穷的潜能。神秘感和力量感都是他的魅力。当然,这些都可以由化妆、特技等手段来表现。但他另有一处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天真无邪。因为他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类社会,于是成为人类社会的镜子。
这个关键之处,必须由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哈里斯初入人类社会,什么都不知道。他的疑问包括:人为什么要流泪?为什么有隐私?怎么能够知道一个人在撒谎?钱是什么?电话机里为什么有声音?快餐店为什么要开许多家?等等。甚至到了最后,仍然不知道推销商为什么要白送他东西,不明白接吻是怎么一回事。用片中嘉年华会一个女演员的话就是,你长着一张完全无邪的脸。
当然,麦克也在不断地学习,成熟。开始,观众除了担心他被长时间困在陆地上,就是担心他被人欺骗。到后来,他已经能够骗倒骗子,和阴谋家斗心机,成为“海鲸号”事实上的船长。而且,麦克也学会拿同事们开涮。但那份天真无邪始终未变。
与麦克一样,当时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们也同样天真无邪,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麦克的视野,用孩子般的纯真观察成人世界。虽然和大千世界相比,成人并不比孩子多懂多少。但人到了成年,总不免失去提问的习惯,而习惯于回答问题。
如果要统计一下,出演科幻片最多的演员。施瓦辛格可能会创造世界记录。《全面回忆》、《铁血战士》、《奔跑的人》、《第六日》等等,都以他为主人公。然而,“终结者”是他演技发挥得最好的一部。在这里,他扮演的就是一个非人角色——机器杀手。
这里要说一下施瓦辛格的脸形。白人面部的立体感要强于黄种人,男性面部的立体感要强于女性。但施瓦辛格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他的脸孔不能用“帅”来形容,而是极度地有棱角。相比之下,另一个武打巨星史泰隆的脸型都显得有些柔和。
正是这张极有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