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有金手指[快穿]-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上上班,沈清和第一时间查看下面递上来的各种物资库存情况以及走向。
  因为他搞的这个,多次被厂领导表扬,连续几年都被评为爱厂模范,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也是年年都有他们后勤保障科。
  有了之前的库存清点,后面沈清和自己“摸索”出来一套新的记账方式,这下把所有人都震了。
  沈清和这几年还自学,参加考试,拿了一个中专文凭,在几个月前,他又拿了一个大专文凭。
  如今的他早就不是几年前的他,也算是文化人。
  原身的毛笔字一直写的不错,早年间跟着那位老先生练了几年,虽然是做工回来抽空练的,可也不错。
  原身热爱读书习字,喜欢就能钻研,也就能学的好。
  看了手中的库存清单,以及各种物资的流向 ,他再找到各负责人确认。
  上午的工作,他已经做好。在办公室吃着自己带来的饭菜,他每天都自己带饭,到了深秋和冬天,他就不再带,偶尔去食堂吃午饭,大半时候都是不吃的。
  大家私下都说科长也过的忒节约,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三人,还要给老家的弟弟妹妹两家偶尔接济一下,过得也是够苦的。
  “小刘。”坐在办公室,对着外面喊。
  “哎,科长有事儿?”
  “小刘,出去采购粮食的老任说的是什么时候回来?”
  “老任昨天的电报是说后天到,估计已经上了火车。”
  “那算了。”沈清和原本是想老任再带点别的能久放又可以做菜的物资回来。
  既然都已经上车了,还能说什么。
  “没事了,你去忙吧。”沈清和挥挥手让小刘出去忙。
  “好。”
  最近后勤科的人一半都出去采购物资,有的去的远,有的在郊区收购。
  沈清和让他们多采购一些物资,猪牛羊,粮食,白菜萝卜,土豆,红薯胡萝卜都行。
  只要是吃的,都采购一些,这时候还没有公私合营,也没有大实行计划经济。
  除了找粮油公司采购粮食物资之外,还可以自己厂采购。
  每次到了年底各单位各厂都要发年底的福利物资,到时后勤保障科忙的要死,沈清和每年都是提前采购。
  尽可能的完成厂里下达的任务,他也提议厂里不要发一些花里胡哨的物资,还是发实在的物资。
  每年都是给厂里的职工发油,粮,还有难得的水果。
  在办公室坐了一上午,沈清和跟小刘说了一声,下午上班时晃了一眼就出去了。
  他也要出去联系物资,最好是联系上水果。
  这几年他找用联系水果的机会,卖出去不少的自己空间的库存水果,特别是任务空间种植的水果。
  平时还卖点粮食和油,他两个空间都有榨油机,有电动石磨,各种原始的农具工具,先进的电动的也不少。
  沈清和的空间就是个百宝空间,每一世他都会采购一些新奇的东西放进空间,也会添补一些物资进空间。添补的都是空间自己不能生产的。
  时空超市有些东西太超前,也不好都从里面买,他每世都会时刻经营时空超市,他专属的个人空间出产的东西都会转卖给时空超市一部分,也会在时空超市上倒手做买卖。
  积聚的时空币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下午又找熟人联系了一批水果,联系好,确定好送货时间,沈清和才回家。
  算是提前下班半个小时,拎着一刀肉包的严严实实的回家。
  家里是该加一次餐,两个孩子平时住宿舍,可周六下午一定会回家。
  加餐也是给俩孩子补补身体。


第244章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上午; 沈清和悠哉的坐在办公室,一个电话打过来; 接完电话。
  他匆匆赶去书记办公室,几位身穿中山服的同志; 一脸严肃的看着他。
  搞的沈清和神经紧张; 是不是自己偷偷掺一些粮食油水果卖给厂里还有外厂; 是不是被发现了。
  无数的冷汗直冒; 心中忐忑不安。
  书记是东道主; 厂长也在,他们不知道上面为什么考察沈科长; 不过考察应该是好事。
  忙先开口,“沈科长; 几位同志要和你单独谈谈 ; 不管问你什么都要一五一十的回答。”
  “是; 保证毫无保留的回答。”沈清和一眼就看出来了; 严肃不带一丝笑容的几位同志; 虽然着便装,但是那挺直的背脊; 还板正的身板; 站姿; 坐姿,一看就知道是军人。
  或者说曾经是军人,刚转业不久。
  也不知道一群军人找自己谈什么,几人走到不远的会议室; 沈清和与几人鱼贯而入,外面还站了一人,看守着门口。
  严禁其他人偷听,沈清和坐在三人对面,听着所有人介绍。然后开始问话,他一五一十的回答。
  说不出来的粮食油水果就说是遇到了就采购的,至于人长什么样,他描述一番,但是人家的来历他只说不知道。
  他的回答是:我不管他们是什么来历,东西从何而来,我只是负责采购。我也无权调查他们,国家没有给我这个权利。
  再有大家都是这么干,我不偷不抢,也不坑蒙拐骗。
  我们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他们姓甚名谁,我们真的不过问,就是部队在市场采购这些,肯定也不会每一个陌生人都过问他们的户籍,还有商品来源。
  其实都是一样,我就是在市场遇到采购,很多都是流动商贩,我真不知道那些东西的来源。
  几人也点头,确实,在市场上采购这种事肯定会发生,只要东西能吃没毒死人,他们确实也不需要调查的那么清楚。
  “很好,沈同志说的对,在市场遇到流动商贩是不可能个个都去提前调查,也没有这个必要。”
  这一关算是过去了,沈清和暗自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事,回答的很顺利。三位同志还特意问了他的婚姻问题,是不是有再婚的打算。
  “我没有想过再婚,就是放一个天仙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心动。
  心中所想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好好工作,为国家为厂多做贡献。
  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也没有多少技术活。我唯一能为国做贡献的就是,兢兢业业的工作。
  能为厂里节约更多的物资,能节约一分钱是一分钱。
  二是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看着他们结婚生子,一辈子平安。
  我这辈子也就算是对得起逝去的人。”
  “如果你以后遇到真心待你的女人,你会心动嘛?”
  “不会,哪怕她是真心的,我也不会心动。”
  沈清和坚定的摇摇头。
  几天后一纸调令,把沈清和调去了别的单位。
  只是具体调去哪儿,厂里所有人都不知道。
  厂长和书记已经猜到大概是保密单位。不能言说,他们即使好奇也不敢打听。
  沈清和给两个儿子各自留了一封信,自己因为工作调动,不能常常回家。
  给他们一人留了一些钱财还利用休息的两天时间,给他们买了几套衣服,冬天的棉衣棉裤就有两身新的。
  还有毛衣,鞋子,冬靴,袜子,冬天用的煤,木柴,全部准备到明年年底的。
  他留的信件也给上面检查过,要不也不能留。
  他自己收拾了两箱四季常穿的衣服鞋子,还有生活用品等等,去到新单位。
  在西山的一处新地方,在市内也有他们的办公处,那就是明面上的地址,他们单位的人明面上都在市内的那家单位上班。
  不过就明面上的单位也不是人人都能知道的,普通人打听到死估计都打听不到。
  在西山的一处旧军事基地,以前是歪果仁和那啥一起合建的一处秘密基地。
  在那上面扩展而来,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比监狱还森严。
  外面到处都是高大茂密的树林。
  只有一条路能通往外界。
  沈清和调到新单位也是后勤保障科的科长。
  专业物资的采购依然不需要他管,他就负责生活还有住房这方面的,吃喝拉撒住归他管。
  从所长到保洁的这些全归他管理。
  刚调来还没有学者教授入住,全是一些部队的工兵在紧张的扩充建筑。
  最高的楼只能有二层楼高,再高就不行。
  建筑本来也多,目前够住,新建的是提前多准备,为以后进来的人做准备。
  “沈科长,您怎么还亲自来打扫卫生?”后勤的小鲁见到科长也拿着扫把簸箕来打扫卫生,忙问道。
  “我也是所里的一员,完成每天的其他工作,肯定是要过来的。”
  沈清和笑眯眯的,对着每一位下属或者所里每一位普通的同志都是一样,后勤的人都很喜欢这位科长。
  这样的单位,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进来的,他们的待遇比外面都要好。
  毕竟进来的人算是与世隔绝,不能经常照顾家里,给高薪也有弥补的意思,就跟军人的工资高于普通行业是一样的道理。
  沈清和还不算与世隔绝,毕竟他的工作除了对内还得对外,就算以后粮食可以调拨,可蔬菜,鱼,肉,这些也得每天都出去到指定部门购买。
  目前所有生活物资都需要对外采购 ,还不是统一调拨。
  五栋宿舍楼在学者专家入住前已经全部清理干净,只需要偶尔定期打扫一下就行。
  还有教学楼,以及大礼堂等地方全部要打扫干净。
  “大家加把劲干快点,虽然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可是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做。”
  “科长,还有啥别的事情可以做?”
  “有啊,咱所里有很多不盖房子的空地,我已经打了报告,被批准可以种地。
  我们别的种不了,可种菜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每节约一分钱就是为所里增加一分钱的研究经费。”
  沈清和进到所里的第一天全部看过所里的所有地方,边边角角也没有错过。
  当晚他就打了报告上去,说是要利用边角地方种菜,种点玉米红薯土豆啥,这些是可以做菜的。
  上面批准的很快,沈清和为未来最缺粮食的三年在做伏笔。
  他的报告特意让所长找最高两位领导签过字的,这本来不需要他们签字,可沈清和说出来的理由,让所长还真找到两位领导签字同意,还书面写上,所里的边角不但能种菜种土豆等,还能养些鸡。
  还特意允许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允许 ,甚至还给了尚方宝剑,说这些边角还有空地以后是科学家们的营养基地。
  其实沈清和真不想做农夫,可也没有办法,未来人生旅途中,还有几年的饥荒时期。
  他得为这些科学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他们吃好才能有精神思考和有力气工作。
  “可马上就是十一月,怎么种菜?”
  小鲁是城市里的人,没有种过田,也不懂。
  “冬天不种,提前把地方整出来,然后把草晒干,烧成肥料。拌在整好的土地中,这是肥地,来年土地才能多收蔬菜。”
  沈清和告诉小鲁,周围的人也听在耳中,没想到新单位新科长居然还打算种菜。真是心大,他们可不会种菜,会不会种子钱打水漂。
  不过都只是在心中腹诽,也不敢说出来凭白得罪科长,人家也是好意,自己不能打击科长的信心。
  “科长到时要教教我,我不会干农活。”
  “好啊。”
  几天后,所里该打扫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沈清和背上锄头,在他们后勤住的片区,先开荒,有大一块地方。
  他已经整出来半亩地,全部深挖,然后敲碎,平整,做好一垄一垄的。
  周围的扦插他从山上“弄来”的千年青,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扦插活了。
  保卫科科长钱志伟精明的很,从寒冬腊月扦插活千年青开始,就知道这玩意儿生命力强,只是不知道能到底能长成什么样,他一直关注着。
  如果好,他想在七所的周围的围墙外都扦插上几圈,让那些老特都爬不进来。
  沈家,沈文涛兄弟俩看着爸爸留下来的信件,抿抿嘴。
  “哥,咱爸是调到了什么单位?怎么不能说啊?”
  沈文熙不解的问,他自小就没有离开过老爸,回到家看不到老爸,他很不习惯。
  “别多问,既然老爸不能说,咱也不能去打听。”沈文涛大约猜测到一些,一位曾经教过他的教授也突然被调走,学校好几个知名的教授都被突然调走,他们的研究方向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某一种领域的。
  他们齐调走,肯定是有事的,而且学校不许学生和教员教授们打听。
  他大致猜到一点,每一个国家都有秘密研究机构,咱国家要发展,肯定也会有的。既然会有他们的去向就不言而喻。
  “哥,咋能不问,那可是咱爸。”沈文熙没有多想。
  “咱爸也只是说以后回家的时间会很少,但不是不能回家,你还问什么。”
  “好叭,我等咱爸回来的时候再问。”
  沈文熙不想再争执这个问题,老爸给他和哥哥准备的东西够多。还给他们兄弟两一人一份钱,都是一样的。
  远在湘北的农村,沈石山一家人坐在家里没有干活,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大雨。
  如今是冬日,也没有多少农活,休息一天也没啥。


第245章 幕后(04)
  “表叔; 你家的包裹,快来拿。”
  邮递员向华又到村里来送信送包裹; 每周一次,每次都是星期三; 这是固定的。
  除了暴风雨暴雪; 邮递员都会来。
  “哎; 来了; 华子辛苦了。”
  能给自己寄包裹的只有远在北都的大哥; 沈石山不是不后悔早些年没有去北都找哥哥,可现在后悔也迟喽。
  父母已经过世多年; 可大哥依然还是接济他和妹妹,一年一两次。
  也不知道是什么; 他的包裹一般都是请向华同志帮忙领回来的; 两家还有点远亲。
  因此; 才让向华帮忙代领包裹。
  招呼家里的大儿子大儿媳一声; “跟我一起去。”
  “哎; 来了。”老大沈文平,带着妻子石红英; 一起跟在亲爹身后。
  推开自家的院门; 邮递员向华穿着一身旧雨衣。大雨衣还包裹着一个硕大的包裹。
  “华子谢谢了; 进屋避避雨吧。”
  “表叔,不了,我还得给村部送信过去,估计村部有人等着。”
  “那行; 等下来家吃饭。”
  沈石山邀请着表侄子。
  “不了。还有好几个村要转。”
  父子俩抬着包裹,石红英在后面打着雨伞。为父子俩和包裹提供保护。
  硕大的包裹,很沉很沉,父子俩抬着都压手。
  沈清和在进新单位之前,给远在湘北农村的弟弟和妹妹家一家寄了一个大包裹。
  里面都是旧衣服,有些是他在别的相似年代所穿过的衣服。
  有些是在类似年代用过的旧物品,一家两个旧热水瓶,还有两个旧水袋,男女棉衣棉裤各三套,穿着里面的内衣秋裤也有五套。
  再每家五斤小米,指明是给弟弟妹妹养胃的,湘北地区就从不种小米,也没有吃过,他写了怎么熬制小米粥,配合老南瓜熬制味道甜滋滋的,特别好。
  其余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家里人不嫌弃,欢喜的不得了。
  “他爹,有热水壶,真好。”家里在沈清和的资助下虽然还是土砖屋,但是在隔壁加盖了几间,都是新瓦,玻璃窗。
  屋梁也是结实好树做的,土胚也是老式的那种半尺厚的土砖,结实扛寒。
  他和大哥家都是一样,都有两个儿子,老宅翻修了。隔壁又新修了一套。如今大小儿子各自有房子,给儿子们盖房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早两年大哥就来信,让他三妹两家都在闲暇时准备老土坯,瓦片钱木梁钱不用他们操心,他出。
  农村此时盖房都是土坯不要钱,只要瓦片钱和木梁钱。工钱也不需要,都是自家亲戚和关系好的人帮忙。
  以后还工,不需要花钱。
  今年年初,春耕以后,两家轮流盖新房再翻盖旧房。
  “好了,看着都是八成新,能用好些年。
  咱小心着用,加上原来大哥寄给咱爸妈的,一共四个,咱家够用了。”
  “嗯,是够用了。”
  隔壁村的沈三妹也收到了同样差不多的包裹。
  陈家老宅的一大家子都听到隔壁的邮递员的喊声,他们羡慕啊。
  有个在首都工作的哥哥就是好,一年寄一两次东西,老幺一家日子过得真好。
  看着自家男人儿子抬进来的包裹,沈三妹第一时间接过包裹,长兄如父,这几年要不是大哥一直拉拔她和二哥,她们的日子要差好多。
  “老大老二老三,你们三要记得你们大舅的好,虽然你们大舅住的远,可他一直拉拔着咱家。
  以前打仗的时候,别的捎来也得不到,只是寄些钱回来。
  解放后这几年,年年寄东西,还有咱家为什么能从老宅分出来,也是你大舅愿意资助咱家盖房子。不管何时都得记着你大舅的好。”
  “娘,我们记得呢。”陈文康用力的点头,他是老大,听娘说,生他的时候,刚好赶在大舅回来的那几天。
  一生下来大舅高兴的哈哈大笑,他的名字还是大舅给取的。陈家的名字乱取,没有啥辈分不辈分。
  可大舅给他取的文字辈是随沈家的这一代的辈分走的,一次性把后面的老二老三的都取好,老二文明,因为怕家里以后有女孩,还多取了两个女孩的名字,刚好老三是女孩,就取名文霞。
  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名字都好听。
  包裹打开,沈三妹抱着两个八成新的热水瓶,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大哥真体贴人。”
  其余的一堆东西慢慢的掏出来,陈安庆在一边坐着,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挑东西。
  他能分家出来也是前两年大舅哥的一封信,给他们夫妻写了一封信,也给自家的亲爹写了一封信。
  大概意思是问老爷子,如果他出钱给自己夫妻俩盖房子,不知道老爷子愿意不愿意把他们分出来。
  他不一定非逼着老爷子把他们一家五口分出来,但是盖房子这事过了这次,下次就不会再有机会。
  说是让自家搭搭二舅兄的东风,能搭上是最好的,不能搭上那就别怪他以后不管。
  他和妻子都知道,即使没搭上,以后大舅哥还会管,只是想借机会把他们光明正大的分出来。
  自家爹娘想了三天,还是同意分家,为此全家都分了。
  二老归大哥,二哥三哥他们还住在老宅,大家自己搭建了厨房,说是攒钱再盖房。
  爹娘明白,如果不分家就会耽搁他盖房,还是一次性盖两套房。
  人家沈家老大不会给陈家人盖房,唯一能沾上便宜的机会就是这次,一定要抓住。
  每套房,虽然都是自己打老式就土坯很累,可是值得,住个百年都能住。
  厚厚的土坯才能撑的住结实的木梁,上面的瓦片也是大舅哥点名去买的最好的青瓦。
  木梁青瓦,还有亮瓦,以及每间屋子的窗户,玻璃可都是钱。
  那玻璃还是大舅哥托友人从省城让人断断续续用两年的时间从沙城弄带回来的 ,每一次都是他们去市里的火车站接。
  家里明亮,住的比十里八村的人家都舒服。
  大舅哥资助他们盖好房子,他和隔壁的二舅哥就写了信去北都,让大哥以后别再给他们寄钱。
  没想到今年还能收到大哥寄来的衣服这些旧物,虽然是旧的,在他们乡里可也是顶顶好的东西。
  如今就爹娘也私下和他说,他娶对了妻,日子过得比家里几个哥哥姐姐都好。
  他也觉得自己娶对了妻。
  两家也从包裹中翻出来一封信,是大哥的信,说是以后工作繁忙,不知道哪年才能回老家。
  以后也难以多照料他们,还有换了寄信的地址 ,按照信尾留的寄信地址给他写信,原来的地址只能孩子们收的到,他收不到。
  他以后常年驻扎在单位,很少回家,还是寄单位更方便。
  沈清和这次寄东西以后,估计再寄就得等到外甥外甥女结婚,或者荒年再说。
  沈三妹不识字听着儿子给她反复念信,念了四五遍,她才摆手让儿子停下。
  对父母的依恋,全部转给了大哥,她还很小,才几岁,大哥就去外讨生活,原来带着大哥去的人,早些年早就回村。
  只是大哥早已在北都落地生根,有了家。
  大哥去外讨生活的时候才十三四岁,也是个半大孩子。
  转眼就是二十多年,他们三兄妹都老了,父母也离世多年。
  可大哥还帮衬着她和二哥,在外讨生活,没有根基的人也不会过得多好。
  肯定特别苦,可大哥一直像爹娘一样一直帮衬着他们,是他们没用,拖累了大哥。
  想着想着,泪水不自觉的滑落,她想起了什么,起身进到存放东西的屋子,扒拉开几个袋子,然后装东西。
  “他爹,快来帮我。”她要给大哥寄东西去。
  “哎,来了。”
  隔壁村的沈二家也在扒拉袋子,要给北都的哥哥寄东西。
  远在北都西山的沈清和已经沉迷在开荒中。
  二月初,已经正式有第一批专家学者入住七所。
  人不多,就十多位。
  大大的七所,目前就只有几十人。
  大部分都是安保和后勤处的,一月一号沈清和升官,升为处长,后勤保障处的处长。
  未来差的就是学者专家教授,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