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有金手指[快穿]-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也问过兄长,要不要收回之前的那赐的爵位,兄长笑笑说不,说是只要蔓蔓能好好活着,以后能生两个儿子,那就是沈家运气好。那也是一份福缘,运道好。
她不知道皇帝心目中对外甥女婿沈清和的印象特别的好,没有缘由的好。要是见了面会更加的好。
袁珉如何不知,他明白,姻亲关系一直是世家大族比较牢靠的盟友,他与沈清和的关系至少在这一两代不会差。
第119章 倒霉庶子(10)
范氏也给夫君袁珉收拾好了一个包袱; 衣裳鞋袜还有出门需要的银两还有银票; 以及肉干都有。
只是夫君这一去至少得一月有余,她有些不舍; 成亲多年,感情一直不错。
翌日,几百军士与怀揣圣旨的曹公公; 在天还没有亮时,告别家人; 悄然出城。
他们一路上; 除了吃干粮喝点水; 找地方睡觉,基本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
六天之后,曹公公袁珉一行抵达边关威西城。
直奔县衙门,早就得到消息,但是不确定他们一行什么时间到的沈清和近几天一直等待在衙门。
住的地方也安排妥当; 在去年新修的驿站,驿站占地大; 如今一小半是驿站; 一大半是客栈; 平日里来往的官员不多时住围墙隔出来的那一小半就行; 人多时连着客栈一起住。
平日里还能赚些银钱; 说的不客气,如今的威西城可不需要等着朝廷发俸禄,他们自己赚的银钱就能发俸禄。
不过朝廷的俸禄是要要的; 县衙赚的银钱可以作为福利年底发放一些,一些存起来作为备用,一些作为城内的基础建设,还有免费学堂需要开支。
沈清和热情的招待众人,特别是曹公公与大舅兄袁珉。曹公公与袁珉肯定是住在隔壁他府中,其余的军士全部住进驿站。
带着大家参观驿站,曹公公是奉命要在威西城多走走多瞧瞧,刚才一进城,他就发现来往的行人脸上没有多少悲苦,大部分的行人都挺精神的,比他在比的地界看的要好。
边关早些年,他是来过的也住过一段时间,知道边关苦,大部分的百姓都是一副悲苦相,没有几个是开颜的,与他今天见到的截然不同。
他也就是匆匆几眼,没有仔细瞧。休息过后,他婉拒沈清和,要住在驿站,他可不想夹在人家一家团聚中,多碍眼。
住进驿站也不代表住的差,他还是住在驿站,也自由些。
众人进到驿站,一眼就看出来驿站是新翻修过的,里面别有洞天。驿丞走在曹公公后面殷勤的介绍着,旧年什么时候修的,为什么要隔出来一个客栈,平时赚的银钱是怎么支配的,全部详细的说了一个遍。没有一丝遗漏,反正他没有说假话。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沈大人顶着。他们跟着沈大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衙门中也没有人欺压百姓。沈大人一直告诫他们,不许欺压百姓,再说了一个个小老百姓也没有多少油水可以让他们捞,既然这样还不如开动脑子,自己想生财的办法,比欺压无数百姓,才得那么一点点银钱来的实在。
欺压百姓名声不好,还没有捞到多少油水,忒不划算。还不如如今跟着大人,银子赚的多,还有个名声,走出去邻居街坊们也给他们笑脸,不再是以前那样在背后偷偷的骂人。
驿馆中,就是军士住的地方,也是很讲究的,有些是五人一间房,有些是八人一间房,但是都收拾的干干净净,有长条桌椅,也有放包袱的柜子。
也有单独的院落,给过往官眷住的,或者来往的官员住。
曹公公单独住天字一号院,其余的军士们愿意住在院落还是几人房的通铺都行。
马也有人专门伺候,上等的草料伺候着。算是补偿它们近日的奔波劳累。
晚上,驿丞用最好的酒菜招待众军士与曹公公,酒足饭饱的众人,早早的歇下。
沈府,镇国公在晚饭前进城,来到沈府。
一家四口团聚,有说不完的话语。
只是袁珉确实很累,说了一会儿,也熬不住早早的歇下。
收红薯就定在明天,官庄上的红薯先收。
十月,天气再异常,也不会有夏日热,地头站了不少人,依然是沈清和先挖第一株藤。
大而多的红薯,让在场的人震惊,一亩地下来,新鲜红薯足足有五千多斤。
一亩地五千多斤,换成荒地至少也有一两千斤或者两三千三四千斤吧。曹公公也惊诧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也算见多识广,可是依然不敢置信,后面的每一亩地,他都是亲自监督,眼睛不眨的看着佃农们挖。
几天的时间官庄忙完,又忙沈清和私人地里的,看着全部收完,曹公公看沈清和的眼神,变了。
他来威西,还没有上过街,仔细探询过平民,但是在地里他有趁佃农休息的时间,询问过沈大人来威西城以后做过什么事。
佃农们说起来,滔滔不绝,就是那最老实常老头也能夸沈大人夸上半个时辰。
佃农的话只是代表极少数的人,他还要上街访查,多打听一些边关的情况,回去才能汇报给皇上听,来一次不容易,当然得多打听多问。
沈清和私人地里收红薯,曹公公亲自盯了两天,后面几天,他都是游荡在威西城各条街道上,不管找谁问关于对沈大人的看法,都是一顿猛夸:
大致意思就是皇帝慧眼如炬,选中了一个好官来威西,给威西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百姓的生活变好了,衙门的人也不欺压大家伙儿了,他们开荒种地,有粮食吃,农闲打零工还能赚银钱。
城里近两年都有活做,大人还建免费学堂,让孩子们识字学功夫。砖瓦窑的砖瓦平价卖给本县普通百姓,家家户户挤挤手中的银钱,也能盖上一两间敞亮的砖瓦屋。
其实是百姓们不相信下一任的县令,都知道每一任县令都有任期,任期一到留任的少,大部分都是调走,威西城之前的都是死在任上。
等以后的县令来了,能不能平价买砖瓦那是一个未知数。家中有钱没钱的都抓紧让家中劳力在农闲时进城打零工,赚些银钱,买砖瓦盖屋子。
威西治下的山村如今盖青砖瓦房的比比皆是。平价砖瓦比往年外地运来的砖瓦便宜了不只是一半。
简单的一笔账,谁不会算。
还有城外上千亩的人工湖,也是他们未来的希望,西北少雨水,有了这座储水的人工湖,周边的村子都会跟着受益。
新粮种如今只是小范围的人知道,大部分的百姓都不知道,也没有人说到这个。
曹公公几天的时间,城内城外听到的全是沈大人是个好官的言语。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街道上,来往的行人,还有商旅对沈大人那是赞不绝口。
望着高大的城墙还有城内新建的房屋,曹公公说不出来任何觉得沈清和弄虚作假的言语。
他也探访过那座千亩人工湖,湖水清澈,还有不少鱼儿游来游去,湖堤上种了不少树木,还有供人歇息的石桌石椅,也有两座摇摇相望的凉亭。
桃树比较多,再就是柳树,或者耐旱的本土树木。相信来年春天,桃花盛开时,湖堤上的景色不错。
曹公公每一样都用笔记录下来,还找了一位擅画的书生,把威西城的城墙,以及街道,银湖的全部画了下来,他想带回京城给皇上好好瞧瞧。
边关军士开垦的地,曹公公也去看了,秋收刚结束,地里的麦秆都收进军营,冬日生火或者做别的都好。
城内的粮仓都装的满满的,他还看了几处衙门负责的生意,都挺红火的。私底下暗暗点头。
看来沈大人确实做的不错,至少比大多数为官一方的县令知州都做的好。
地里,负责监察的袁珉坐在一边,与沈清和说起如今的局势还有京城的一切。
等大舅兄说完,沈清和也说起干旱的问题,“大哥,回去让二哥,大姐都抓紧买粮食存着,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好几次我都预感到明年开始会有连续几年的饥荒,趁现在还没有下雪,府中找人看看,多找几个地方挖深井,能挖多深就挖多深。
府中的围墙加高一些,让厨娘多晒一些干菜,今年冬天多囤积一些冰块,没水的时候冰块花水也能喝。”
听着妹夫清冷的声音,袁珉知道妹夫一定有把握才这么说的,至于他怎么能猜测到连续几年的干旱,他不得而知,也不想打听。
“好,我一定照你说的办。”多囤积粮食,还有打水井都不要紧,只是花些银子,粮食吃不完还可以卖,或者把陈粮留给下人吃,多打水井也花不了几个银子。
即使每个院子都打一口水井,都没事。
多做做准备工作,等事情发生时,受益的是自己一家人。他不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好话的人,自小被父亲带到身边亲自教养,其实他的性子比很多人谨慎。凡事多想想,多做准备总是没有坏处。
“大哥,我府中还麻烦大哥二哥多照看,真的发生干旱,帮忙多照看还留在永安侯府的祖母,到了永安侯府也出现问题时,务必帮忙把祖母接到我与蔓蔓的家里。”
他唯一牵挂的就是老祖母,一直偏心他的祖母可不能出事。
袁珉点头答应,伸手拍拍妹夫的肩膀。他明白的,永安侯府对妹夫最好的人就是沈老夫人,妹夫惦记着老夫人是应该的,没有沈老夫人出手,妹夫也不能分家离开永安侯府,自己小妹也不会嫁给如此优秀的妹夫。
第120章
袁珉一行离开边关后一个月; 圣旨再次抵达威西城; 一心一意治理辖区的好官沈清和,被皇帝封为:威远侯。还能世袭罔替; 皇帝的金口一开,以往总喜欢直谏,跟皇帝对着干的御史们; 也罕见的没有出声反对。
他们能反对啥,不管是那土豆还是那红薯; 都是利民利国的好宝贝; 不管味道如何; 只要没有毒,能吃,在关键时刻是能救人命的。
能抗旱的粮食可不多见,他一次性找到两种,御史们敢出声反对嘛?不敢。
朝中大臣们谁不知道; 皇帝要么在朝会上看他们大臣耍“猴戏”,要么怼死大臣不偿命; 只要逮到机会; 能把大臣们怼到十八层地狱去悔过。
他们的皇帝可不是一般人; 出身世家; 文武双全。超喜欢记仇; 他从不以后找人算账,一般都是当场算账。弄不过你时,他记在心底; 等弄的过你时,等着吧,让你去十八层地狱都是他心善,愿意放过你。
他的手段多,能整的你想死死不了,想活也不容易还的日日被煎熬。
封威远侯,他们谁要敢反对,估计皇帝能当场怼死你,喷的你都不好意思活下去,怀疑人生。
永安侯府,有人又不知道砸碎了多少杯碟花瓶。就是永安侯嫡子也气的咬碎一口钢牙,恨不得被封为威远侯的人是他,而不是他一直瞧不上的庶兄。
傅氏还没有来得及回娘家,可是娘家已经派人来请她回去看望父母。
不知道原委的傅氏让下人准备好马车,匆匆赶回娘家。
回到娘家,傅母的心腹嬷嬷引着傅氏进到正院平日议事的花厅,兄长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妹妹,以后对付沈清和的事情别来找我,也别咱家任何一个人。你也收起你的不甘,人家如今看不上永安侯的爵位,再传三代,子孙如果不争气,也就是普通的大户人家。”
“大哥,你难道真的不再管我,让我眼睁睁的看着那贱种踏入云霄不成?”傅氏不甘,堵在心中的郁气,无法驱散。紧握成拳的手,青筋暴起,长长的指甲掐进手心,也不觉得疼。
傅父摇摇头,嫡女真是被老妻养歪了,善妒,心眼小,不容人,听不进他人之言,专横跋扈,不讲道理,最主要的就是还蠢。
常常干蠢事,一点也不知道她早已臭名远扬。还不自知,蠢货一枚,他很不想承认这是他的女儿。
“没法子,你兄长我细胳膊拧不过皇上和长公主,以及镇国公的大腿,任何一个人的为兄都拧不过,以后你回娘家看望父亲母亲,还有我们兄弟几个,全家欢迎。
可如果是要求助对付沈清和,我们恕不奉陪,也不参与。”
傅氏大哥也肩负着家族的兴旺发达,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做出如此蠢事。
以前的沈清和也就罢了,一个不受父亲关注的庶长子,又没有外家,他帮妹妹出口气对付对付他无所谓,现在可不一样,长公主与镇国公的女婿。皇上心目中的功臣,他可不敢再犯蠢得罪于他。
以前做过的蠢事,已经错了,只要他不再犯,沈清和也不好明里对付自己。
他分家住在外,但傅家还是他名义上的外家,谅他也不会犯蠢明里对付他。自家再做些弥补的事情,也许之前的事情能揭过去。
他不求与之交好,只要不交恶就行,如今瞧着皇上的态度着实喜欢沈清和,连日来在朝堂上多次提起沈卿怎么好,怎么务实……诸如此类的话语。他也不是傻子,只要沈清和日后不犯蠢,就凭找到高产粮食种还聪明的培育出来这两件事,他下半辈子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
让一个皇帝一个朝代名垂青史,在历史上留有重要地位,就凭这点,他的功劳就值得皇帝和下任皇帝好好待他。
聪明人知道怎么趋吉避害,想到妹妹之前做的一切,头疼,他当时怎么就昏头帮她做那样的事情。
“行,不帮就不帮,如今他有了爵位,也不会争府中的爵位,我也懒得再斗,就这么着吧。”傅氏的不甘,被娘家父母还有兄嫂怕事的样子打压了一点下去。
不帮就不帮,以后再看吧。回府的时候,傅氏耷拉着脑袋,心情奇差,像是一个火药桶,随时能点燃。
远方的人,已经顾不上宅斗,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旱灾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已经是深冬。
可雪花一丝都没有飘下来,就是五谷不分的人也察觉到异常,天很冷,就是不下雪。
沈清和亲自下乡,一个村一个村的跑,既是视察也是通知每个村,来年所有户头都得种上新粮食种,至于小麦有多余的地倒是可以种。
一家至少种四亩地新粮食种,孤儿寡母没有那么多人数的人家除外,但是也得种,只是少种一些。
也会派人下来教他们种植,不少老农听说是抗旱的高产粮食种,也有兴趣,他们比小年轻们焦虑,明年肯定有干旱,仔细想想今年的天气,还有如今一场小雪都没有下,就知道。
除了不下雪,冬天一样的冷,河面上,湖面上都结上厚厚的冰。
转眼就到来年春天,威西治下的百姓,早就进入忙碌中,家中的但凡四五岁的孩子都有任务,在山边挖野菜,吃不完洗干净晒干,等没有粮食的时候再吃。
每天周边山脉的外围全是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只要能吃的,全部要弄回家。
沈大人一个冬天都没有闲着,找来不少读书人,画画,但凡能吃的野菜还有山珍全部画在册子上,草药也有,治下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份,上面还有每种野菜山珍怎么处理怎么做来吃的办法。
就是那草药也会写上怎么炮制,不认字不要紧,可以让村里认字的人告诉你,派下去分画册时,也有童生,或者秀才跟随,一样样的指着画册,告诉村里的人怎么处理怎么做来吃。
衙役们跑遍了威西治下的所有村子,连轴转,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全部跑完,还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没有敷衍村民们,绝对是用心教了的。
威西的读书人不多,大部分都是沈清和从周边还有州府请来帮忙的,工钱当然要给。
沈清和能折腾会折腾,城内住的所有人家,除了自家本来有地的,没有地的人家在去年入冬前全部开出来四亩以上的荒地,不开荒不行,那是衙门的强制任务。
劳累一天的沈清和拿着从京城来的信件,起来。
祖母的信件上说:两个庄子都种上了红薯还有土豆,长林一直住在庄子上,永安侯府也种了不少。祖母还说,让他别担心她,傅氏不敢把她怎么样,等干旱显现出来的时候,她老人家带着萱草堂的仆众一起住到威远侯府去,帮他看家。
雅兰郡主坐在一边,手中还拿着几封家信,全是娘家母亲兄姐的来信,全是叮嘱她好好保养身体,别太劳累与操心的。
“清和,祖母说了一些什么?”雅兰郡主很尊重人,她白天早就收到沈老夫人的来信,可她从没有想过,先越过夫君拆来看。
“蔓蔓,你看吧,都是交代家里的一些事情,没什么大事。”沈清和把看完的信件直接递给娘子。
“好,你也看看母亲兄长姐姐他们的来信。”夫妻俩交换着看,从不遮掩。
雅兰郡主的身体如今是大好,彻底的好了。红润的俏脸上,白皙嫩滑的肌肤,带着健康的红润。就是雅兰郡主袁蔓蔓本人也察觉到自己身体真的是健康了,她就是在边关住了快一年,身体居然自己好了。
健康的身体是她前十几年心心念念的心愿,如今实现了,她打心底感谢父亲,是他帮她定下这门婚约,父亲慧眼如炬,给他找了一位好夫君。
夫君从不口头胡乱承诺她什么,可是从行动上来表现,疼惜她,爱护她,难得有空时,陪她在周边走走看看,对一些想不怀好意的女子,也是横眉冷对。从不假以辞色,对她是一心一意,一生一世一双人,就是她和夫君这样吧。
姐姐,嫂子们都没有如她一样,过得惬意,有个疼爱她的夫君,上面还没有长辈压着。最主要的是,夫君后院除了她没有别的女人。她不用伤心不用争风吃醋。
夫君身边服侍的全是男人,她刚嫁给夫君时,府中的女人全是妇人,没有一个是侍候在夫君院子里的,她私下问过,以前也没有年轻女子侍候,全是年纪大的妇人。
如琴瞧着郡主又一个人发呆,只能重重的咳嗽三声,该用晚饭了。
发呆的雅兰郡主,放下手中的信件,主动拉着沈清和的手,两人出去吃饭。
四菜一汤,刚喝一口鱼汤,“呕,呕,好腥。”雅兰郡主没有忍住一个劲的皱眉吐起来。
沈清和也喝上一口,不腥啊。经验丰富的他,立即想到,不会是怀孕了吧。
年后,他见蔓蔓的身体已经大好,就悄悄的没在避孕。
第121章 倒霉庶子(12)
威西城沈府大喜; 袁蔓蔓终于怀孕了。
一直跟随在郡主身边侍候的嬷嬷喜极而泣,主子成亲已经一年的时间; 终于听音了。
她挂在心头的大事,有一半能落下地来,不用再悬挂着。
夫妻俩的卧室,没有如京城的宅子一样讲究; 就一个大炕做床,靠在炕头的袁蔓蔓; 满含泪水; 她担心许久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她一直担心自个儿自幼体弱; 成亲后无法孕育子嗣,御医也说了,确实有影响; 机会不大,但也不是全然没有机会。
如今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 松了一口气。
端着燕窝的沈清和坐在炕头; 陪着妻子; 小声的说着感谢; 女人怀孕生子多不容易,特别是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代,更是九死一生; 他得感谢。
“蔓蔓,谢谢你。”握住袁蔓蔓的手,无比真诚的感谢着她。
“清和; 我很幸运。”多余的话语不用她在言说,沈清和知道她的意思,幸好她不知道她的顽疾是自己悄悄治好的,要不会更加的激动。
从新年以后,大周大部分区域都没有下雨,一滴雨都没有下过。
可以预见干旱是一定的,只是不知道这干旱是一年还是两年,或者更久。
早早就开始做准备的威西人,心中多少有底,家中至少有一年的粮食,还有的在地里。
大人说了土豆与红薯都是高产的粮种,荒地上种植都比小麦的产量高许多,最好能精心伺候着,产量能高一些是一些。
干旱第一年的前半年都算好,大部分人家家中的粮食都能吃到接新,只是下半年就有点悬。
七月,艳阳高照,沈家的西瓜运回京城,买的可全是高价。今年比去年更加的酷热难耐。买西瓜解暑的人家更多,就是那普通富户也偶尔前来买上一个全家都解解暑,尝尝贵人们口中那美味的水瓜。
钱串子沈清和已经种下迟水瓜,到了秋天还能吃上一茬,今年的十月都很热,正好能卖到十月。到时的价格越发的高。
从蔓蔓怀孕以后,府中的生意账本都是他亲自处理。此时书房内,算盘拨的霹雳啪啦的响,他又在对账。
银子赚的越发的多,以后回到京城,花销大也不打紧。家底殷实了,才能养活妻儿。
翌日,按时去到前衙上班,对沈清和来说就是上班。如今军营与县衙的几个大粮仓全有重兵把守,没有战事,军士们四班倒轮流值守。
几次,抓住西戎探子,知道今年又有一场硬仗要打,可能会很惨烈。
只是沈清和不怕,他不愿意打仗,但是有人欺上门来送死,他不介意让他们有来无回。
刘师爷拿着东西,匆忙进来,“大人,知州大人的信函。”
“州府有什么事?”接过刘师爷手中的信函,拆开看,知州是找沈清和开后门的,说是等土豆成熟,能不能多卖一些给州府衙门,看来知州也是未雨绸缪,为来年做准备。
“行,师爷别走,城内百姓有议论些什么?”他时刻关注着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