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有金手指[快穿]-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满院子的人谁不说三小子是个好的,以后老沈两口子等着享福吧。可是那两人喜欢作死,把一个孝顺儿子生生逼的背债也要买个宅子搬出去,老院根本不能住。
让刚成亲的新婚夫妻与父母住一个屋,谁愿意,以后咋会有孩子。没有办法,只能搬出去。住在老院两个月,每个月还得被老沈两口子剥削不少钱去贴补沈老大,真是活久见,第一次见偏心偏的这么不要脸的。
等胡一山走了以后,沈清和闲着没事,带着妻子上街逛逛,两人想着买一些家里必备的用品。
只是在街上碰到罗家姨姐,姐妹俩甩掉他,手挽手去逛街了,没他啥事。
孤家寡人的沈清和只能一个人闲逛,来到街上,还能立即掉头回去不成,他也想在街上看看有没有什么公司招聘兼职会计的,自己可以立即去应聘,多赚点钱。
如今的京都,可没有后世的繁华,比同期的申市可是差远了。几层高的楼都很少,远没有申市多。甚至还没有不远的港口城市津城繁华。
只是京都别的方面是申市比不了的,这里虽然陈旧古老,可是京都的大气沉静,皇家气派,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听着熟悉的京腔,还有街道小贩贩卖的脸谱,他知道自己喜欢这座城市,爱这座城市。
到处都是叫卖声,卖冰糖葫芦的,卖馄饨小吃的,修鞋的,卖一些小家伙什儿的,都有。
还有那不停喊“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匠人,也有穿着体面长衫提笼架鸟的少爷老爷们,街面上热闹的很。
与古代没啥区别,与申市的现代繁华是不能比。
各色茶馆,小酒馆数不胜数,京都人喜欢泡茶馆泡小酒馆,一两杯水酒一碟花生米,能吹牛吹一下午。低档的茶馆酒馆都是一些力夫,穷人吹牛的地方。
富人都去那高档的茶馆酒馆喝茶叙旧,回忆家族往日荣光。
当然再古老的京都,也有那么几家新式的酒店,咖啡馆,西餐厅。只是去的都是新式人,上过学,或者留过洋,还有在京都的外国人。
好好的逛逛,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沈清和走进一家买卖古董的博古斋,里面有一人抱着一个木盒子,和博古斋掌柜的讨价还价。
掌柜的作死的压价,卖东西的人当然是高高的喊价,谁也不让谁。
卖东西的人肯定是等米下锅的,肯定也是落魄的八旗子弟,看看穿的那身衣服,还有那露出脚趾头旧棉鞋就能暴露他的家底。
怀揣的木盒子,抱的紧紧的,此情此景,沈清和摇晃着脑袋,不说什么,这样的事情,满京都到处都是,每天都有变卖家产的落魄子弟。
他也没有啥心思收购,就是收购也是暗地里,伪装过后的自己,可不是如今这样,大咧咧的收购古董。
三四十年代变卖古董最多的城市就是京都,不少败家子见月的变卖祖产。
以后有的是机会,不管以后有钱没钱的,都不能明面上收购古董字画。
看了几眼,沈清和没有说话,只是对博古斋多瞅几眼就离开。
离开的沈清和,运气不错,还真找到一个聘请兼职账房的,给一家陈记油坊做账。
给的薪水不错,事情也不复杂,沈清和喜欢这样的兼职。
心情不错的沈清和买了一包点心,还特意绕道去一个大菜市,买了一条肉,晚上包饺子吃。
转瞬之间新年已过,在大年三十传出喜讯的罗芬,如今除了上班,回到家里饭也不用做,家务活也有人干。过上了皇后娘娘般的生活。
罗母最近都住在西院沈家,伺候小闺女,偶尔回去看看家里,大半的时候都是住在小闺女家里,帮忙做家务活。
早上,送走上班的闺女女婿,转身回院子打扫,还有院子里有她育的菜苗,闺女家独门独户还有院子就是好,能自己个儿种菜,家里能少花钱买菜吃,还能吃个新鲜。
院子里的果树都开了花,那桃花开的满树都是,粉粉嫩嫩煞是好看。
平日白天,家里有人,院门是不关的,罗母住到闺女家里已经有一月左右,和周边不少的妇人关系都处的不错。也知道了自家女婿家里的一些龌龊事,沈家老两口可真不是人。
不过这样也好,以后女婿也不会贴补兄嫂和老父老母,一心和自己闺女过日子。
罗母是个明白人,扫完院子,大杂院的胡母挎着菜篮子走到西院沈家门口,“买菜去喽!”
“走,等等,我那菜篮子。”罗母转身进厨房拿菜篮子,快步的走了出来,外面已经站了三人。
不只是有胡母还有大杂院的张母,对面的田母,都等着罗母一起去菜市买菜。
“咋这么慢,忙啥呢?”田母挎着菜篮子,手中还握着一把瓜子。
“能忙啥,扫院子呗,掉下来好些花。”罗母瞅着比院墙还高的果树,笑眯眯的,仿佛已经看到满树的水嫩果子。
“哎哟,再过三月,那桃子能吃了吧?”胡母望着那高过沈家加高院墙的果树,嘴里都在分泌甜味吐沫。
“能,清和说呀是早熟桃子,六月中就能吃。也不知道味道咋样?”罗母瞅着满树的桃花,幻想着果结满果子的桃树。
几人挎着菜篮子,说着附近的趣事,一路说说笑笑的。
追在后面的沈母,气的牙根痒痒,一群憨货,和个外来人弄那么熟悉干啥。真以为能得着什么好似的。
罗母在小闺女家日子过得比自家还清闲,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早晚两顿饭,孩子们中午不回来,她一般中午都不吃,等着孩子们回来吃晚饭。
一天三顿那是有钱人家才这么吃,普通人家谁这么吃。
家里还有女婿给买的点心,她与小闺女谁饿了都可以吃点点心先垫吧垫吧,她看的真真的,女婿是真心对自己小闺女好。
在外面得点什么好吃的都巴巴的带回来,自个儿不舍得吃,全给闺女和她吃,她知道,那是女婿因为闺女的原因,才对她好的。
真如那算命的说的,小闺女就是个有福气的人。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是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也知足了。
再有钱还不如有个好男人的好,她是过来人,家里是不富裕,也体会不到,可是她看的多,不少富太太还不是一样心酸,家里的男人对她们不好,一门心思扑在小妾或者外面的狐狸精身上。
是个女人都不愿意自家爷们儿有其她的女人,还不待见自己,一门心思的扑在别的女人身上。
孩子们自小,她就教育他们,要兄弟姐妹和睦,对另外一半全心全意,别闹幺蛾子。经营好自己的小家。
开明,睿智的人总是想的比别人长远,也能比别人活的幸福。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罗芬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如今躺在炕上,坐月子。
罗母一天一只鸡的炖着,鸡肉的香味熏死人,隔壁邻居被熏的,羡慕的闲话哪个多。做人媳妇儿的整天在家里拿话怼自家爷们儿:
【看看人家沈三,是怎么对自己媳妇儿的,我生孩子的时候,别说吃鸡肉喝鸡汤,就是吃点鸡蛋喝点红糖水,都难】
已经是年底,日头短下班回家已经天黑,沈清和拎着一条黑鱼,回家。
第129章 又回民国(07)
“娘; 我回来了。”进门就喊; 罗母刚刚伺候完闺女吃饭喝汤。
端着空碗从正房出来,“清和; 小点声,轩轩刚刚吃饱睡了。小芬也刚吃完饭。”
“啊; 我买了一条黑鱼,给小芬炖汤喝。”拎拎手中的大鱼,喜的罗母抿嘴乐乐呵呵的接过鱼直奔厨房。
罗父也做事回来,闺女坐月子; 他也被女婿接过来住。说是家里好吃好喝的吃不完; 让他过来也享享闺女和外孙子的福。
罗父住进来一个星期; 气色好了很多; 每天吃的都是闺女吃不完剩下是鸡肉再熬汤。每天都是晚饭都是剩下的鸡肉炖蘑菇,鸡肉再熬汤下面条……,每天的晚饭都不重复。
“哟,明天总算能给小芬换个口味。”罗父对小女婿那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 如今兵荒马乱的; 京都也没有幸免。
全城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小心翼翼; 到处风声鹤唳,女婿一次性买了十五只老母鸡; 说是吃完再买,院子里也养不了多少只。
冬日,鲜鱼不好买,快半个月的时间; 也就只买到几条不错的鲜鱼,沈清和倒是有不少鲜鱼,但是也不好每天都拿一条财鱼出来。
隔上两三天带一条回家,给妻子换换口味。
“爹,明儿晚上,我带条肉回来,让娘给咱做红烧肉,咱爷俩好好喝一盅。”
“好嘞,我可是享姑爷的大福。”罗父就好酒,听说喝一盅高兴的很。
“爹,不说这话,为了小外孙,您和娘住过来跟着操劳,本是我们小辈儿的不是,您和娘哪有享什么福啊。”
真心实意的感谢,原身的愿望中就有善待妻儿,特别是对幼年被饿死夭折的长子,更是愧疚,他想着让妻子的月子坐好一些,让妻儿都能受益。
他知道女人月子不坐好,以后会有很多各种不同的月子病。身子骨也会差很多。
十二月的京都,天已经很冷,早就下过一场大雪。沈家小院欢声笑语,让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喜悦快乐。
从罗芬怀孕到生孩子,大杂院的沈家人从不主动露面,开什么玩笑,露面是要花钱的,儿媳(弟妹)怀孕,至少要提几个鸡蛋去看看,生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出生以后,沈清和挨家挨户的报喜,沈家人半点表示都没有还一个劲的哭穷,为了安静,不想与吸血虫的家人搅和在一起。孩子的洗三,只让罗家人悄悄来吃一顿饭。
罗父罗母也没有说女婿不该这样,他们也不想和沈家其他人撞在一起,不想把喜事闹成坏事。
安静点对大家都好,就这样,从罗母住到西院,沈母就一直没有来吵过闹过,她主要是还知道羞耻二字怎么念,不好意思来。
西院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大杂院的人没事的时候都在说沈家那几人小气穷酸扣门至极的事。
夜晚,等妻儿安然入睡,沈清和回到隔壁房间。他不知道在东厢房罗父罗母正在赞美他,对他是赞不绝口。
“芬他爹,咱家小芬的命不错,还是当初你想的远,给小芬找了一个上过学堂的,要不还真不好说。”躺在暖暖的炕上,夫妻俩夜话,聊起小女婿。
“咱小芬也是新式人,懂的多,不给她找个读书的,找谁啊,两口子没话说,那日子没法过。”罗父还在为自己的好眼光沾沾自喜。
那时给小芬介绍婆家的人乌泱泱的,还是他有眼光,一下子就挑中了如今的小女婿,真是不错。
长得好,又读过书,勤快,有份工作还不够,私下还接了几份差事做,说是多赚钱,早点还完买宅子背的一身债,看样子今年是还的差不多喽。
虽然女婿没说,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的很。
几份薪水,每个月还大部分,其余的才是家用,他算算应该还的差不离。
小闺女日后的日子,不会差,小女婿还心细,知道岳母来他家里住,没人照顾自己,小闺女快要生的时候就把自己接过来住。方便一起照顾。
罗父高兴的想哼小曲儿,不过已经是夜里,乌漆嘛黑的,也不能打扰闺女休息,只能忍住。
早起,沈清和给水缸装满水,喝了两口粥,吃了一块煎饼,就上班去了。
临走的时候,还在院墙周围走了一圈,悄悄贴上符箓,看着符箓没入院墙之中,他才安然离家。
大杂院的沈家,估计快要闹幺蛾子啦,他得提前准备。贴上符箓阵,只要岳母妻儿不主动走出去院子,不主动给沈家那群人开门,一般都不会有事。
他还给岳母,妻儿都准备了一个吊坠,那是护身的吊坠,有保护她们几个的作用。
安危,他是不太怕的,多重准备,也是为了让自己放心。
他刚走,估计刚到商行,沈母就带着大儿媳来到西院敲门,手里啥也没有提,她气啊,最近大杂院都在穿,老三媳妇儿一天一只鸡,坐个月子咋那么金贵呢,就好像谁没有生过孩子坐过月子一样。
惯的她,坐个月子比老佛爷都吃的好。越想越不舒服,只能厚着脸皮拉着大儿媳一起过来探探虚实。
“咚咚咚,开门。”沈母带着大儿媳杨霞用脚在踢门,路过的张家二儿媳刘翠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挎着菜篮子,揣着手,倚靠在墙边看热闹,还呼朋唤友。
“别走,看看,西院沈家又有好戏看 ”刘翠拉着一位才成亲没多久的小媳妇儿一起看热闹。
“唉,小芬姐命不好,遇到这么一个婆家,好在沈三哥人好,要不那日子咋过?”小媳妇儿是个明辨是非,通情达理的人。
“屁,她命不好,你说的啥话,咱满胡同就属她命最好。刚成亲就分家,还买了一套阔气的宅子多好啊,还要咋命好?”
刘翠羡慕的不要不要的,还在心里嫉妒:罗芬那娘们咋那么好命呢?能自己当家做主,还有一套宅子,她们俩可是前后脚一起嫁到一个大杂院的。
命运咋就差了那么多,想不通啊?刘翠摇摆几下脑袋,祛除杂念,还是眼前看戏比较好。
屋里的罗母,任凭外面的沈家人叫喊就是不开门,女婿说过的不要搭理沈家的任何人,也不要开门,都是一群吸血虫。
安心的给闺女炖黑鱼汤,炖好鱼,又进屋照看小外孙。小外孙长的真好,白白嫩嫩的,小家伙还挺有力气的,可爱的样子,她怎么看都看不够。
罗芬早就睡醒,正靠在炕头给小家伙喂。奶,一只手轻轻的在后背慢慢的拍着,她也听到了外面隐约的叫喊声,“娘,外面有谁在喊门?”
“沈家婆媳,你别管。女婿交代过,不要搭理大杂院的那家人,咱家早就储备不少过冬的菜,一天两天的不买菜也没啥。让她们喊,还有理了。”
想到不靠谱的亲家一大家子,罗母就气不打一出来,从闺女怀孕到生孩子,那抠门的一大家子,居然啥表示也没有,太过分了。
不要脸的还想来打秋风,她都不用听人说,就知道那一家子是闻着味儿来打秋风的。
好在从第一天住在小院开始,只要买点好菜好吃的好物件,都是用的她和老头子的名义。
说是她们花钱让闺女吃好喝好的,买鸡咋啦,她乐意。一天三顿的吃,也是她闺女有福气,关那家子啥事。
“听娘的,让她们闹,最后没脸的还是她们自个儿。”
“知道就好,你和女婿不要和大杂院那家硬碰硬,有啥事我们和你爹去跟他们一家子吵,没理的是他们不是你们。”
“嗯,清和也是这么说的,咱是小辈儿,有理没理也不能做的过分。”
名声很重要,只要他们夫妻把该做的做了,其余的外人也不好说他们什么,与长辈大吵,一次两次还行,多了长辈再不对,人家也会说他们。
“对喽,你知道就好。从你有了到生,那家子可一根草都没有送来过。满胡同谁不知道,家里只要买点好的,对外都是说我和你爹给买的,你就是吃鱼翅燕窝,外面人也不好说你和女婿不孝。
我看那不要脸的怎么闹,闹的老娘火气,就揭揭那不要脸一家子的老底儿。”
罗母叉着腰,恨不得冲出去找那老娘们儿打一架,只是顾及到闺女和小外孙,才禁闭大门不敢出去。
“娘,您去听听,看看外面大家伙儿都在说什么。”
“嗯,你有事就喊。”交代闺女两句,罗母雄赳赳气昂昂的坐在厨房,这里离院门近,也听的真切。
外面的人说话,都不会小声,除了沈家婆媳,其余的都是看热闹的,一样不会小声闲磕牙。
一个个的看热闹不嫌事大,恨不得说话的声音能扩散到满京都,怎么可能小声说话。
没一会儿,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都是胡同里的街坊四邻,不少都是买菜回来的,个个站在一边看着沈家婆媳踢门喊门。
住在西院另外隔壁的李婶回家放好菜篮子,第一时间又来到西院,“沈家的,踢门干啥,你儿媳惹你了?”
第130章 又回民国(08)
“惹了; 李妹子你来评评理,在场的都是女人。
你说说有哪个坐月子一天一只鸡; 还时常换换口味的。
谁没有生过孩子; 咋就她娇贵; 没良心的也不知道送两只鸡回去,孝敬孝敬老人; 我家咋就找了这么一个败家娘们儿。命苦哟!”
沈母拍着大腿哀嚎着; 伤心的还滴下两滴眼泪。
周围的人无不撇嘴; 吃的再好也不关你的事,那是人家娘家父母出钱供自己闺女吃喝。
也不想想三小子背着一身的债; 以前还有媳妇儿工作跟着一起还债; 多少能补贴一些。可现在为了孩子,辞掉工作在家里带孩子,就他一个人的薪水;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哪有多余的钱给媳妇儿补身子。
李婶也是邻居; 虽不是住在一个大杂院,对沈家住的那个院子情况很了解。胡同内的每个院子,大家都差不多了解,女人们扎堆,说的就是东家长西家短。
她撇撇嘴,很是瞧不起沈母,一个拎不清的蠢货。
“沈家的,三小子媳妇儿怀孕生孩子; 你是做婆婆的,给儿媳妇送过鸡蛋没?给小孙子有准备一套两套衣服没?”
简单的两个问题,问的沈母哑口无言,不好意思回答,她有心想撒谎,可是周围的人知根知底,她有没有送过,估计这些娘们儿,比她还清楚。
她能说啥,嘴巴张张合合老半天,硬是没有发出丁点声音。
可是站在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杨霞,跳出来说道,“我家穷,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长大的小崽子,送啥送?”
此话一出,院内厨房的罗母要不是顾及闺女,怕开门后沈家婆媳进门吵闹,吵的闺女不安生,她肯定立马冲出去抓花杨霞那不要脸的。
外面的人也骚。动起来,有人也听不下去,怼起人来也是挺解气的,穿着青灰色棉袄,用一根银钗盘住头发的关老太太,瘦弱的手指指着杨霞呵问:
“沈大家的,有你这么心毒的大伯母吗?咋滴,盼着侄子不好,以后你家那两个蠢货继承三小子的宅子是不?
往日我就觉得你蠢,没想到还是个心毒的。下次等遇到你们老杨家的人,我得问问你们杨家是怎么教闺女的,是不是都盼着夫家的兄弟死崽子,然后给抢夺人家的家产?”
关老太太是附近有名的全福人,家里子女孝顺,孩子们相处和睦。老太太本人也是好性子,就没有不喜欢老太太的后辈儿。
孩子们见着老太太都喜欢喊关奶奶,关奶奶。
在胡同内,没有人敢说关家老太太半句不是。老太太在附近一片胡同都很有名。
她的话,刺的杨霞一个劲的嘟囔,可是不敢大声反驳,气哼哼的跺脚离开,也不管在原地脸色难看的婆婆。
沈母也不敢接关老太太的话头,脸色漆黑,想咬人可又不敢。
只是对着李婶说,“我是做婆婆的,不送孩子东西,他们也要孝顺我。”
“你脸真大,别丢我们胡同居民的脸。人家罗家的东西宁肯丢了,也不会给你吃。你以为人家罗家人是傻子不成?”
李婶说话丝毫不给面子,她家日子过得比沈家好,孩子们也算和睦。
怼起蠢货来毫不留面子。
“那两个没良心的不孝顺,我还不能说?”
“你出去说呗,看谁在理,外面的人骂谁?人家罗家买的鸡,凭啥孝顺你,你是罗家谁的长辈,要点脸吧?”
说完李婶扶着关老太太,站在一边和其余的人说话,都是说沈家的事,简直是臭虫。熏倒了整条胡同的风气,大家商量着找谁去和沈家那老东西说说。不能再这样,带歪胡同里的风气怎么办?
“哼,等我家三儿回来,我再找三儿评理。”沈母迈着小脚,摇摇晃晃的离开,也不再说什么,她算是看出来了,都是罗家一伙的,不会帮自己。
李婶等沈母走了一会儿才敲门,“小芬她娘,开开门,闹事的人走了。”
“吱啦”一声院门打开,罗母邀请大家进家门,“谢谢大伙儿了,老太太我扶您,咱进去说会儿话。”
“行嘞,正好看看你家的白胖小子去。”想到刚出生的白胖小子,关老太太稀罕的不行,她还记得刚出生时,就白嫩的小家伙伙,被塞到手上时,闭着眼睛,扯开小嘴就笑,可把她给乐坏喽,是个有福气的小家伙。
“是嘞,差不多要醒了。”说道小外孙,罗母的脸都笑开了花,满脸的褶子也舒展开来。
自家的孙辈中,就小外孙最逗她喜欢,白白嫩嫩,懂事,孝顺,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要尿尿和要拉粑粑,小家伙就哼哼唧唧,闹腾着。
只要一拉,立马好啦。你说孩子招人稀罕不,罗母是谨慎人,小外孙的奇异之处,也就是和老头子,闺女女婿说说,就是亲儿子也不会说。
在她看来,小外孙以后是有大出息的,说不定会遭小人嫉妒,万一聪明的孩子被有心人嫉妒,使啥绊子,祸害自家小外孙可咋办?
不说别人就是沈家那几人她就信不住,万一他们嫉妒自家小外孙,使个坏,找人拐卖喽,她哭都没地方哭。
为了孩子好,她忍着不显摆,要是没有那些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