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田]重生小地主-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到屋里,大家就都有些睡不着了。
  “二伯他们是想干啥?”连蔓儿心里恼火。
  “或许只是半大小子淘气、好奇……”连守信道,不过听的出来,他自己也不大相信自己的话。
  “都是连家人那,他也不能做过分。晚上咱都睡警醒点,白天我在家,把窗户开着,决不让人动那些坛子。”张氏道。
  第二天一早。连老爷子又叫上一家的劳力下地去干活。虽然粮食都收进来了,但是还有些豆秧子在地里,这些也要运回来,既能够做饲料。也能当柴禾烧。
  连蔓儿想着昨晚上的事,觉得这种事情还是要从根子上解决才好。在连家,有威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一个人。
  连蔓儿就走到上房来,周氏和连秀儿去了后面的园子摘菜,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炕头的窗台上摆着两截的旱烟袋,这是那次连老爷子用来打连守仁打断了,从那以后,就放在窗台上。连蔓儿其实知道,连老爷子并不喜欢卷旱烟抽,他更喜欢抽旱烟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不肯另买新的。
  连蔓儿就爬到炕上,从窗台上拿起两截旱烟袋在手里掂了掂,还颇有些分量,看样子是铜的。连蔓儿就将旱烟袋揣起来,从上房出来。
  “娘,我一会去镇上,要买啥不?”连蔓儿跟张氏商量。
  昨天连蔓儿已经买了五斤的豆油,一罐子盐,还有一些日用的零碎东西。连守信还从上房搬了一袋子的黍米和一袋子的黍米面回来,是他们这个月的口粮。
  “蔓儿,你昨天就买了豆油,咱家还没有荤油那。你到肉铺去看看,有板油买一扇回来,咱好耗油。”张氏想了想就道。
  “行。”连蔓儿到炕柜里取了钱,就问小七,“小七,你是在家陪娘,还是陪姐去镇上?”
  小七的大眼睛咕噜噜转了转,他其实很想跟连蔓儿去镇上,可是分派给他的任务是陪着张氏。
  “娘,要不我……还会是陪你在家吧。”小七就对张氏道,只是一双大眼睛分明闪着祈求的光。
  张氏如何看不出来。
  “你陪你姐去吧,别乱跑,早点回来。”张氏嘱咐小七。
  小七欢呼一声,提了篮子跟连蔓儿从屋里出来。
  来到镇上,连蔓儿先去了赵记铜匠铺子。
  “姐,咱到这来干啥?”小七问。
  连蔓儿就将那两截旱烟杆拿出来,递给赵铜匠,问他能不能把两截旱烟杆重新焊起来。
  赵铜匠接了旱烟杆看了,就点头说行。
  “这活我这常做的。就是焊起来不太好看,要不要再加一个铜箍,就是多要几文钱。”
  “行,这个是我爷的宝贝,你可一定要弄好,要不然,我可是要回来找你的。”连蔓儿和赵铜匠讲好了价钱后道。
  “知道,知道。”赵铜匠道,“小姑娘还挺厉害。”
  “这旱烟袋交给你焊。我们先去买点别的东西,一会回来取。”连蔓儿就道。
  “没问题,我这就给你们弄。”赵铜匠答应道。
  连蔓儿从赵记铜匠铺出来。又来到镇上最大的一家杂货店里,挑最好的白糖,买了五斤白糖。每斤是十五文钱。然后又去另一家店买了三斤。这样几间杂货铺子都走了一圈,总共买了二十斤的白糖。共花了三百文钱。
  白糖,就是酿葡萄酒那一个关键的步骤了。不加白糖也可以酿出葡萄酒,但是酿出来的酒因为酒精度不高,非常容易变质变酸。加了白糖,就可以提高葡萄酒的酒精度,酿成真正的干红葡萄酒。这样的酒如果保存适当,可以存放两到三年。葡萄酒的口味也更好。
  买好了白糖,分放在两个篮子里,连蔓儿提了一个,小七提了一个。
  “阿姐,你不是说要买肉的。”小七提醒连蔓儿。
  “放心吧,姐没忘。”连蔓儿笑道。
  连蔓儿走进肉铺,看见肉案子上放着新杀的半扇猪肉,肉色漂亮,肥膘最厚的地方足有三指厚。这样的猪的板油多,出油多。而且香。
  “张大叔,有板油吗?”连蔓儿问。
  “连三姑娘啊,你来的巧了,这不正有一扇。”张屠夫就从后面的肉案子上拿过一扇板油来。
  板油就是猪肚子里那厚厚的一层油脂。熬出来的油叫做荤油。豆油在一般的乡村人家也是精贵的东西,乡村人家平常吃的就是荤油。有的人家一年就买一扇板油,熬出油来,平时做菜的时候少少地放一勺,能够吃上一年。
  连家既有荤油,也有豆油,也是荤油吃的多。
  “还有肉骨头没有?”连蔓儿将板油翻开,见里面干干净净的,就又问道。
  “有。”张屠夫说着,就弯腰从肉案子底下的一个大柳条筐里拣出来两根猪腿骨,和一块猪脊骨。“你要是买了这板油,这几块骨头便宜卖给你。”
  “姐儿,熬了油,咱用油梭子做馅饼吃呗。”小七像连蔓儿建议。
  连蔓儿低头看了看小七,又想到连枝儿和五郎瘦弱的小身板,就点了头。
  “光用油梭子不好吃,咱再买点肉。”连蔓儿道。
  “油梭子就够了,不用再买肉。”小七很懂事地道。
  “咱不多买,就买一斤。”连蔓儿道。
  连蔓儿心里曾经算过,往后这一年,口粮已经有了。她手里有卖苦姑娘儿攒下的钱,昨天李氏给留下了一吊钱,另外两块银子每块都差不多有二两,加起来就是五两银子。等葡萄酒卖出钱来,买了地,那明年的日子就更宽绰了。
  张氏要补身子,连守信是主要劳力,也得吃点好的,她们几个小的也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该增加的营养不能含糊。
  连蔓儿就又让张屠夫称了一斤后鞧肉。
  板油称了,有十一斤挂零,就算作十一斤,每斤是十四文钱,是一百五十四文钱,大骨头三块有五斤半,每斤是十文钱,是无十五文钱,再加上一斤后鞧肉,每斤二十文钱,一共是二百二十九文钱。
  “再加一文钱吧,凑足三百文。”张屠夫就又割了一块肉下来,扔进称里一称,足足有一两有余。
  连蔓儿就答应了,数出三百文钱来给了张屠夫。张屠夫用几片大叶子将骨头、板油和肉都分别包了,放进连蔓儿的篮子里。
  连蔓儿和小七提着篮子,走回到赵记铜匠铺里,赵铜匠已经将旱烟袋修好了,连蔓儿看了看,旱烟袋断裂处焊上了,还加了一道铜箍,打磨的很光滑。那赵铜匠又拿了一根细铜丝伸进烟嘴内,直通到烟袋锅出来,示意里面也没问题。
  “连三姑娘,我还替你把烟袋油渍也清了清。”赵铜匠道。
  连蔓儿就笑了,这个年代做生意的人,并没有顾客是上帝这样的口号,但是能够生存下来的生意人对待客人的态度,还有服务意识,更让人如沐春风。
  按照商量好的价钱,连蔓儿又加了一文钱,共数了十五文钱给赵铜匠,就和小七从镇上往回走。因为买的东西比较多,姐弟两个走走停停,都走了一身的汗才回到家里。
  连蔓儿先将买的东西都放好,就到菜园子里,打开坛子,发现里面的葡萄已经开始发酵了。现在连家下地的人还没回来,留在家里的又都怕热,都躲在屋子里。连蔓儿就将白糖均匀地分成若干份,每个坛子里加了一份。
  为了让葡萄酒的滋味更多层次,连蔓儿打算分几次加入白糖。这是第一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
  等连蔓儿将这些做完,也就将近晌午了,下地干活的人们陆续回来了。
  连蔓儿就将肉、骨头和板油都交给连枝儿,让她处理,自己就往上房来找连老爷子。
  连秀儿正在外屋烧火,看见连蔓儿来了,就有些没好气。
  “你来干啥?”连秀儿瞪着眼睛问。
  “我来看看我爷。”连蔓儿说着话,就径自进了屋里。
  “爷。”连蔓儿进门就甜甜地叫。
  “蔓儿来了。”连老爷子正坐在炕头上卷着旱烟,见连蔓儿来了,就应了一声。
  “爷,你看看这是啥。”连蔓儿就将焊好的旱烟袋递给连老爷子。
  连老爷子看见了连蔓儿手里的烟袋,回过头去往窗台上瞅了瞅。
  “这是我那旱烟袋?”连老爷子放下手里的烟,接过了旱烟袋。旱烟袋不仅重新焊好了,里外的烟袋油渍也被擦洗干净了,黄橙橙的好像新的一样。
  “爷,我看你抽不惯卷的旱烟,还是抽这旱烟袋好。”连蔓儿道。
  “是你去修好的?”连老爷子道。
  “是啊。我知道,爷爱抽旱烟,爷还爱喝酒。等葡萄酒酿出来,第一个给爷喝。”连蔓儿道。
  “好孩子。”连老爷子摸着旱烟袋道。
  周氏从外边进来,连蔓儿就笑了笑从屋里出来了。
  “哎,这旱烟袋,是修好了?”周氏看见了连老爷子手里的旱烟袋。
  “是啊,蔓儿这孩子有心。”连老爷子道。这旱烟袋陪伴了他将近半辈子,他抽不惯纸卷的旱烟。这两件事,家里的人应该都是知道的。可是他的旱烟袋断了这么久,家里谁都没想到拿去修好,也没人想给他另外买一个。最后还是连蔓儿一个孩子,将这旱烟袋修好了给他。
  连老爷子装了一袋旱烟,慢慢地抽了起来。
  “她是有心,她心眼多着那。”周氏不满地嘟囔了一句。
  连老爷子手里拿着旱烟袋,停顿了一下,突然就笑了。
  “去把老二、老二媳妇,还有那几个小子都给我叫来。”连老爷子对周氏道。
  第六十章 油梭子馅饺子
  西厢房了,连蔓儿正拿了买的板油、肉和大骨头给张氏看,一家人商量着这些东西该怎么吃。小七蹦蹦跳跳地从外面跑进来。
  “……刚才我爷把二伯一家都叫过去,说咱连家人都是规矩人,从来没有敢偷鸡摸狗的,谁要是敢坏了家风,爷说要用烟袋杆子抽死他。”小七跟大家学舌,“爷说了,谁也不准进咱家下面的园子,也不准碰那些酒坛子。”
  “你爷真这么说的?”连守信喜的问道。
  小七点头,“嗯,爷板着脸挥着旱烟杆说的,四哥吓的脸都白了。”
  “昨夜里的事,我想跟咱爹说来着,就不知道该咋说。半大小子淘气,不好治,说重了也不好。”连守信说着,突然想起连老爷子的旱烟袋是折断了的,“你爷挥着旱烟袋?”
  “二姐今天去镇上,把爷的旱烟袋焊好了。”小七道。
  “有这回事?”连守信转向连蔓儿。
  “是啊,爷抽惯了旱烟袋,我早就想替爷把旱烟袋焊上的。”连蔓儿道。
  这只是原因之一,挑这个时候修好旱烟袋,连蔓儿自然有她的考虑。
  那旱烟袋不仅是连老爷子用了多年的旧物,还是因为连老爷子用家法,打连守仁打断的。她将旱烟袋修好送给连老爷子,传递的信息是很丰富的,远比直白地请连老爷子约束二房的人更加有力。最起码要连老爷子在感情上倾向她,同时提醒连老爷子要注意连家人的品行。
  连老爷子当初能够从一个小学徒,自学成才做了大掌柜,自然不是愚笨之人,应该能够接到她所传递的信息。
  这是连老爷子曾经用来痛打秀才连守仁的旱烟袋,现在用来训导二房的人。自然更加有效。
  连蔓儿修好旱烟袋这件事情最后直接造成了两个后果,连老爷子从此依旧用这杆旱烟袋抽旱烟,再也没换过。然后就是二房的人再也没去碰过那些葡萄酒坛子。当然连守仁看到这杆烟袋时是什么样的心思,连蔓儿其实是并不太关心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连蔓儿听说连老爷子找了二房的人过去说话。就知道她做的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后应该不用太担心二房去动那些酒坛子了。
  心里高兴。干活就更加有劲头。
  板油买回来了,这个天气是放不住的,要马上把油熬出来。连蔓儿先将板油用水清洗了一遍,然后去掉水迹,将板油用刀切成块。这个块不能切的太大,那样油不容易熬出来,也不能切的太细碎。那样容易将油熬焦。将板油切好后倒入烧热的大铁锅里,因为板油比较多,所以要分几次倒进去熬。熬油的火候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小,那样出油慢,但是火也不能太旺,免得把油熬焦,就不香了。
  五郎负责烧火,连蔓儿和连枝儿负责熬油。
  连蔓儿早就准备了两个干净的瓦罐,将熬出来的油用勺子舀进罐子里。这时候的油是清亮的液体。等油温降下来,就会凝结成雪白的凝脂,这就是荤油了。
  油梭子就是板油熬出油后,剩下的肉渣。里面还有少量的油脂,香香脆脆的非常好吃。连蔓儿叫小七拿过一个饭碗来,用勺子舀了一碗的油梭子,又将今天酿葡萄酒留下的白糖舀了一勺倒进去和油梭子拌在一起。
  “二姐,油梭子能这么吃嘛?”小七问。
  “能的。”连蔓儿用筷子夹起一块沾了白糖的油梭子放进嘴里尝了尝,“很好吃。”
  连蔓儿自己吃了一块,就夹了一块多沾了些白糖给小七。油梭子和白糖都是乡村人家难得的美食,两样东西一起吃,小七还没有试过,因此特别珍惜地慢慢咀嚼。
  “真好吃!”油梭子和白糖双重的幸福,让小七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连枝儿和五郎都占着手,连蔓儿也夹了油梭子喂给他们吃。
  “好吃。”五郎道。
  “这么吃是真好吃,就是太、太过福了吧。”连枝儿道。
  过福是他们这的乡村土话,放在这里说,大概的意思就是太浪费了,太奢侈了的意思。
  “啥过福不过福的,大家尝尝,就这一碗,余下的咱还要包饺子那。”连蔓儿就让小七把碗端进屋里去让连守信和张氏也尝尝。
  连守信和张氏也都只吃了一块,就让小七把碗又拿了出来。油梭子就是要趁热吃,几个孩子很快就将一小碗油梭子沾着白糖分吃干净了。
  “留着肚子吃饺子吧。”连枝儿道。
  一扇十一斤的板油,熬出来的油装了整整两个瓦罐,估计有九斤多,应该够吃一阵子的了。然后就是准备包饺子的馅,今天打算用倭瓜做馅。
  倭瓜是北方的叫法,在南方就叫做南瓜。连蔓儿挑了两个嫩南瓜摘下来,用水清洗干净,又用刀切开,将里面的瓜瓤和瓜子都掏出来,瓜瓤可以喂猪,瓜子挑成熟的晒到窗台上,留着以后炒了吃。因为是嫩南瓜,而且是绝对无公害的有机食品,根本就不用削皮,只切成大块,用擦板擦成丝。
  那边连枝儿也将那一斤的肉切成臊子,倒进锅里熬出油来。乡村人家过日子都极是节约的,连枝儿只舀出一半,加上切的碎碎的油梭子,和倭瓜丝拌成馅,另外一半的臊子,则是加上葱花、大酱,炸成肉酱,装进大碗里留着下顿吃。
  连蔓儿负责调馅,连枝儿就去和面。虽然有张家送的白面,但那是精贵的东西,要留着慢慢吃。这次包饺子,主要用的是黍米面,只在两份黍米面里加入一份白面,这样和出来的面可以擀出比较薄的饺子皮,口感也相当不错。
  下晌连家没活,连守信也帮着包饺子。面板就放在炕沿上,张氏坐在炕上,连守信站在地下负责擀皮。连蔓儿、连枝儿和张氏负责包饺子。小七和五郎还在外面烧火,今天还买了大骨头,也收拾干净了。又让小七去后院的园子里拔了两根白萝卜来,炖大骨萝卜汤。晚饭就吃油梭子倭瓜馅的饺子和大骨萝卜汤。
  连蔓儿一边包饺子,一边看连守信擀皮。
  “看啥。爹擀的饺子皮不好?”连守信就问。
  “不是,”连蔓儿道。“我就奇怪,爹咋会擀饺子皮那。”
  “你爹还会擀面条,比我擀的好。”张氏就道。
  连蔓儿就更奇怪了。不仅是连家,他们村中的所有男人似乎都信奉君子远庖厨,厨房的活计是女人的活计,男人们从来不会去沾手的。就比如说没分家的时候,轮到何氏做饭。二房的几个半大小子都能够帮着烧火,但是他们却从来都躲的远远的,何氏也不会叫他们来帮忙,似乎是做了这活计,就没了男人的威严似地。
  但是五郎就会帮着张氏烧火,现在连守信还能擀饺子皮。
  “爹,你咋会干这些活那?”连蔓儿还是问了出来。
  连守信低着头擀饺子皮,没有回答。
  “你爹以前学过。”张氏简单地答了一句,也没有继续说下去。
  连蔓儿觉得连守信和张氏的态度有些奇怪,也就不好再问了。
  一家人很快就把饺子包好了。然后就是上锅蒸。
  连蔓儿就拿了碗,从西厢房出来,在窗户外面挂着蒜辫上掰下两头蒜来,打算做蒜泥。
  “蔓儿啊。你们包饺子了?”何氏站在东厢房的门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大声问。
  “嗯。”连蔓儿答应了一声,转身就要回屋了。
  “蔓儿,这一分家,你们这日子可好过了,这两天就没断肉。”何氏拉长了声音道。
  连蔓儿就转过身,对着何氏。
  “二伯娘这话说的,我们刚分家另过,我姥姥、姥爷来看我娘,给我们燎锅底,这事一年能有几回,一辈子也就这一回吧,这是大事,要是人家有钱的人家,还不得办席啊。二伯娘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分出来就另外开火了,可是除了口粮,一滴油盐也没有,这不,只好买点板油熬油。二伯娘说我们这样的日子好过,二伯娘哪天不吃荤油,这么说话,是嫌奶安排的伙食不好了?”连蔓儿大声回应道。
  周氏正在上房外屋看着赵氏做饭,听见何氏和连蔓儿两个说话,心里有些不痛快,就走到门口来扶着门框站住了。
  何氏看见了周氏,就故意说道:“买板油也要钱啊,又没分给你们钱,蔓儿你们哪来的钱?”
  “二伯娘你不会听人说话。我姥姥、姥爷来给我们燎锅底,看我们油盐酱醋啥也没有,临走的时候就留下几个钱,让我们自己买,不然,我们拿啥开火。”连蔓儿大声道。
  连老爷子当时分家,说是油盐这些让周氏给连守信准备,但是周氏根本就没理会这件事。连蔓儿不想看周氏脸色,都是自己另买的。这个时候,正好将话都说明白了。
  “你个懒婆子,你有闲工夫,你不过来帮着做饭,你瞎咧咧啥。你看着别人过的好,你也分出去过。就怕你没人家那有钱的娘家!”周氏指着何氏骂道。
  何氏本来以为是四房偷着攒了私房钱,想挑着让周氏问四房钱的来历;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转身挑帘子进屋去了。
  饺子熟了,连蔓儿就夹了一个,蘸着调好的蒜泥汁尝了一口,倭瓜馅水分足,还有些甜丝丝地,加上油梭子和臊子的香,非常好吃。
  “枝儿,去拿个盆来,把这一笼屉的饺子捡进去,都给上房送去。”张氏突然道。
  他们一共包了两个笼屉的饺子,是打算明天早上再吃一顿的。
  连枝儿有些不愿意,就站着没动,眼睛看向连蔓儿。
  “娘,咱不能这么做。”连蔓儿缓缓开口道。()
  第六十一章 打场
  肥章,求订阅、粉红、各种票票支持。
  *****………………********
  连蔓儿拦住了张氏。
  “蔓儿,别的事情娘都依着你,这件事情得依着娘。”张氏的态度十分坚持。
  “娘,你给我们说说道理。”连蔓儿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一家渐渐地形成了习惯,如果遇到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就要以理服人。谁说的更有道理,就听谁的。
  “你没听刚才你二伯娘和你奶在外面说话,咱要是自己吃,人家还不得咋说咱们那。……咱一分家,这两天吃的是好了些。”张氏道。
  连蔓儿听出来张氏的话总含有几层的意思。
  “娘,你要给上房送饺子。我不拦着,但咱得弄明白,这饺子是给谁送的。”连蔓儿道,“给爷和奶送,我没话说,别的人,没必要。”
  “主要是给你爷和奶送。可那么多人一起吃饭,总不能都看着。”张氏叹了口气。她难道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多吃几口,可又担心上房人多口杂,说他们一分家就只顾自己,不贤惠不孝顺。
  “那就不是该咱们想的问题了。”连蔓儿道,张氏又责任心爆棚了。“要照娘的意思,把两笼屉的饺子都端过去,也不够吃。”
  作为分家出来的,他们只需要孝敬连老爷子和周氏就可以了。
  “二伯娘是啥脾气咱谁不知道,她嘴贱,她的话咱这个耳朵听了,直接从那个耳朵倒出去,根本就不用走心。”连蔓儿又道,“娘。我知道,你觉得咱一分家出来,就吃的比以前好。比上房的饭食好,你心里不落忍是不是。”
  张氏微微点了点头。
  “可是咱吃这些也不是经常的事。上房吃的不好,也不是咱们的错。娘。你算算,没分家的时候。如果不是把钱都贴给大伯一家,像这样的吃食,不说常年吃,偶尔吃吃,难道就吃不起?”
  这话确是实情,如果不是要供养大房,连家的日子本可以不用那么俭省的。
  “蔓儿。你说的有道理。”张氏听了点了点头,“可是就给你爷奶送,你大伯他们,还有好几个孩子都看着……”
  “娘,大伯娘、花儿姐他们穿金戴银,我们不是也只能在旁边看着?”连蔓儿道,“那还是没分家的时候那。”
  张氏和连守信就没话说了。
  连蔓儿想了想,“爹,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