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随身空间:玉石良缘-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青桐更是疑惑,“可刚刚姐姐问你有什么好茶,你就说有野菊花茶……”

    “哈哈哈……”魏清莛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连日来的郁闷终于消散。

    慎行鼓着脸看着姐弟俩,这俩人都是他的克星。

    阿力没见过这样的三姑娘,一时都看呆了。

    孔言措一把拍在他头上,“傻小子,看什么呢?”

    阿力脸色微红,支吾道:“没,没看什么。”

    “先生来了?”

    “先生。”慎行上前接过他手中的东西,拿回屋去,招呼阿力去烧水,他要沏茶。

    孔言措坐在魏清莛的对面,道:“你的动作倒快,我还以为怎么也要耽搁好几天才能搬进来呢。”

    “我也没想到她办事会这么利落,第二天就可以搬出来了,好在我们的东西不多,包袱一卷就能走了。”

    “你就不担心你的人?”

    魏清莛毫不介意,“我又不要她们为我去抢占地盘,只是在秋冷院里活下去,在有钱的情况下要是还做不到,那表哥为何还要把她们放到我身边呢?”

    魏清莛没料到,王廷日给的这些人,不但在魏家扎根,还将魏家搞得天翻地覆,不得安生,着实让魏清莛和魏青桐过了好一段舒心日子。

    魏清莛见他面色疲惫,就关切的道:“先生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赶路太累了?”魏清莛有些愧疚,“都怪我们,不仅连累您不能拜访好友,还让您劳累奔波。”

    孔言措不在意的挥手,“哪里就这么差?不过是劳心劳力罢了?”

    魏清莛听出他语气中的一丝疲惫,好奇道:“是先生家出了什么事吗?”

    “要是家里出事还好,我也就不用这样忧愁了。”

    魏清莛眨眨眼,她是听错了呢,还是听错了呢?

    孔言措看着天际道:“国事难料,国事难料啊!”

    “等等,”魏清莛偏着头看他,“你刚的意思是说出事的是国家,而不是你家?”

    “国将不存,家焉在?”

    魏清莛疑惑,难道她一直搞错了,其实她穿越的是乱世,而不是盛世?(当然这个朝代还不算盛世,但她也没见着打仗啊?除了建宁五年的那场雪灾,她就没见过哪场人间悲剧。)

    “国家要打仗了?”

    “边关一直不稳……”

    魏清莛挥手道:“可那都是小范围的战役,不过年前的那场在北地的战役算是大战,不过不是我们赢了,四皇子打算欢喜返朝吗?”

    “现在说的就是这个,四皇子回京途中遭遇匪寇,下落不明,”孔言措忧心道:“夺嫡又要开始了!”

    魏清莛挠了挠脑袋,“先生,皇上不是才四十二岁吗?这时候夺什么嫡啊?”

    孔言措恨铁不成钢,含糊道:“国无太子,皇子们又成年了,自然开始积累资本,只是四皇子先前在边关还不显,现在他回来,自然就是开始了。”

    魏清莛搞不清楚这和他忧愁有什么关系,不在意的道:“先生,他们夺嫡跟你有什么关系?哪朝哪代不夺,你只要不站队不就好了,再说了,你一个教书匠,就是想站队别人也不要你啊。”

    “你到底是不是王公的孙女?我朝每次更迭都会发生战争,先皇兵权上仰仗平南王,朝廷上仰仗你外祖父,加之自身雄才伟略,这才躲过了那个宿命,可当今可没有先皇的魄力,现在更是将平南王府给得罪惨了,平南王是一定会站在四皇子这边的,而安北王虽然没有表态,但看这几年四皇子在北地建功立业,安北王至少是对四皇子满意的,西宁王就是老狐狸,不到最后一步不站队,但他手底下的人虎彪非常,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国乱,至于东顺王,”孔言措脸色难看,那就是个搅屎棍,“只要他不参一脚,事情就不会更乱。”

    魏清莛瞪大眼睛,这是什么说法?

    “偏偏几位皇子在朝中经营多年,而四皇子早就被排斥在外,恐怕又是一场熏风血雨。你外祖父当初就是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事,才一力规划,想将四王兵权收回,只是可惜了……”

    “等等,”魏清莛打断他,“先生,你没有发烧吧?照你这么说,我外祖父应该是和皇上是一国的吧,怎么皇上反而会杀了我外祖父呢?”

    “一国?”

    “哦,口误,就是他俩是一伙的。”

第一卷 第七十章 历史

    对于外祖父造反,魏清莛听过很多版本,但是据她分析,只有三个比较靠谱一些,其他的纯属群众yy的结果。

    第一种,外祖父不满皇帝,要扶持太子,事发后自尽,这个版本就是说外祖父是真的造反了,魏清莛私心里一点也不相信,可信度偏低,但还是有可信度。

    第二种,皇帝对先皇留下来的外祖父怨言很大,找了很多种方法要铲除他,但是都被聪明绝顶的外祖父躲过了,皇帝恼羞成怒之下,抛出太子这个诱饵,将外祖父成功拿下,只是没想到,太子惶恐,以为父皇真的疑心自己,自己自杀了。

    第三种,也是很多人认为的一种(包括魏清莛自己),平南王府势大,太子让朝臣很满意,又有一个两代帝师,两朝宰相为师,当爹的觉得受到了威胁,就设计了陷阱,不仅将太子铲除,把平南王府也铲除了,顺带着把外祖父这个老臣也拔了,只是外祖父发现后力挽狂澜,保下太子,可惜,太子惶恐,自己自杀了,外祖父只好保下平南王府,自己自尽了。

    现在,她听到了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是一直很靠谱的孔言措孔先生说给他听的,就好像他就是当事人一样。

    事情要从本朝建立的时候说起。

    前朝残暴,本朝太祖就揭竿而起,当时,跟在太祖身边的是他的四个异性兄弟,也就是现在四王的祖先。

    他们陪着太祖打下万里江山,在还没有打下江山的时候,太祖就戏称要和四个兄弟平起平坐。

    江山建立了,太祖很讲义气,当即实现诺言,封四个兄弟做了异姓王,还封了不少的封地,甚至还有兵权。

    那一代,他们相安无事,甚至是团结一心向外,没有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的典型案例发生,可是第二代的孩子们因为离得远(东西南北中),大家感情都一般般,而且,新皇帝动了要削藩的念头,于是,战争爆发了。

    虽然最后还是原来的皇帝做了皇帝,只是他们再也没有了太祖在时对天下的控制,而每次皇位更迭,四王都会参与,本来皇子们夺嫡就已经腥风血雨,有兵权的四王参加那更是刀光剑影。

    每次发生的战争都在三年以内,外族经常趁着这个机会入侵,所以,不管是关内还是关外,每次换皇帝,最受苦的就是百姓。

    在魏清莛的印象中,华夏古代的皇帝都盼着长生不死,而在这个朝代,盼着皇上长生不死的是百姓。

    先皇为了抢夺皇位经历了五年的内战,后来又花费将近十年的时间使边关安宁,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害怕他的后代会像他一样因为夺嫡而发生战争,所以,他要削藩!

    可是这个心思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除了王公。

    魏清莛很想问一句,既然先皇只告诉了我外公,那你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孔言措说,“还有一种方法叫推理。”

    魏清莛很想扭过头去不管他,但还是继续听他说下去。

    照先皇和王公计划的,削藩一事要慢慢来,首先要稳住下一代没有战事。

    两个老头就选中了平南王府作为突破口。

    让太子娶了平南王的女儿,先皇过世后,外有平南王,内有王公,可以保太子顺利登基。

    这个的确是照着先皇的预想来的,他为了帮太子扫清障碍,极其宠爱另三个儿子,倒是对太子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在先皇还是壮年的时候,三个儿子那是斗得你死我活,然后在先皇老去的时候,先皇当机立断的将三个儿子都撸了。

    太子的地位空前稳固。

    如俩人所想,这一代没有发生战乱,太子顺利登基了(没办法,先皇心太狠了,皇子都没了,四王除了太子没谁可以支持了)。

    照俩人的计划,下一代帝王就是皇后所出的太子,削藩就要从他的手里开始。

    计划很完美,先皇甚至直接将太子封为皇太孙,让王公亲自教导他,教他治国之道。

    只要太子不谋反,不管是什么问题,当今都不能废掉先皇立的皇太孙。

    太子不负所望,才华横溢,心胸宽广,唯才是用……

    王公成了三次帝师,先皇,当今,太子(要是太子能登基的话),都是他的学生。

    可两个智者忽略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忠厚的太子殿下(当今),他似乎是不愿意将这个丰功伟绩让给儿子,或是儿子的才干让他担心,总之,他愚蠢的朝他最优秀的儿子下手了。

    皇后被软禁,太子被圈禁,平南王府涉及谋反,傻瓜都知道皇上这是想削藩呢。

    话说皇上你才三十四岁,太子也才十六岁,父子俩前一天还和乐融融的,底下的兄弟还小,他地位稳固,他为嘛要去谋反啊?

    一直不对盘的四王奇迹般的联合在了一起,当年高宗皇帝的乱局眼看着又要发生,谁也不知道王公做了什么,总之,他给四王写了四封信,给皇帝上了一本罪己书,然后就死在了王家,外祖母随后自尽。

    两个舅舅被发配边疆,留下来的只有被休的舅母和残疾的表哥以及年幼的表妹。

    王氏身死。

    这场由皇帝发起的谋反案最后遭遇严重损失的只有王家和那个失去生命的太子。

    “这都是你推测的。”

    “不错,”孔言措没有反对,“但我坚信我是正确的。”

    “那你觉得平南王府知道这件事吗?”魏清莛可没忘记,王公可是给她和任武昀定了一门亲,这几年,任武昀年年都要给她送一笔钱。

    孔言措摇头,“这代的平南王忠实宽厚,不过二爷倒是鬼才,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这个情他们都得承,战事一起,平南王府将是损失最大的。”

    魏清莛点头,“是啊,皇帝快手快脚的把皇后和四皇子也给杀了,即使到最后皇帝削藩不成功,也不过是维持原貌罢了,只是平南王府的损失的人却回不来了。”

    魏清莛感叹,“果然是天家无父子,话说,皇子和皇帝总比外家亲吧?结果,搞得这一个个。”

    “这就是利益使然。”孔言措眉头紧皱,“四皇子要是能活着回来,京城的水会越混,要是没有绝对的魄力,当今势微时,就是天下大乱时。”

    魏清莛想,要不要在桐哥儿的空间里多存一点粮食呢?还有上次王廷日送来的银票,也要全都换成黄金比较好啊。

    魏清莛边想,边和孔言措说话,“要是北地真的支持四皇子的话,只要他能活着回到京城,那他就有六分的赢面。”

    “哦?”孔言措感兴趣道:“此话怎讲?要知道四皇子在朝中可没多少人。”

    “他有兵权,这就足够了,兵权里头出政权。”

    “得民心者的天下……”

    “先生你真幼稚,现在又不是乱世,老百姓知道谁对谁啊,我每天和您见面,也就记住了四皇子是皇后出的,他最大的死对头是徐贵妃出的六皇子,其他的皇子谁是谁我一个都不认识,不对,就是四皇子和六皇子我也不认识。”

    孔言措:“……”

    “更何况,四皇子要是有了兵权,趁着他兄弟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咔咔登上皇位,他又是皇后所出的嫡子,只要没有皇帝的诏书,他就是名正言顺,有也不要紧,诏书毁了,人死了,谁还知道这世上有诏书这一回事啊?”就算不名正言顺,也可以搞得名正言顺吗嘛。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的皇帝好像都不怎么名正言顺,特别是唐朝的那位。可到最后还不是可以自圆其说?

    “你,你这都是听谁说的?”

    “书上说的呀,”魏清莛鄙视的看他,“史书上不都写着呢吗?”

    孔言措黑着脸,史书上什么时候写了这个?

    “成王败寇,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生,你们一心求着皇上收回兵权,让皇位更迭的时候不至于再发生兵乱,可你又怎么知道皇帝收回兵权后百姓会过得更好呢?”

    “没有祸乱,百姓自然会安居乐业。”

    魏清莛摇头,眼里有些悲呛,“先生,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单纯了?祸乱可不只有兵祸,这世上还有很多种祸乱比兵乱更恐怖,而最恐怖的一种叫暴君统治。”

    在现代,到底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一直在争论,但都是各说各话,谁也争不过谁。

    那么,在皇权之下,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呢?谁又能说得清?

    “皇上一心想削藩,那就要有一个理由,他紧盯着四王,四王虽然会跋扈,但毕竟是自己封地里的百姓,他们不会做的太过,皇上在找四王的不是,四王又何尝不在紧盯着皇上,有四条毒蛇在盯着他,你觉得他就是荒唐,又能荒唐到哪里去呢?

    当今那样宠爱徐氏,为了她甚至和朝臣唱反调,可是您看,除了在后宫,当今肯为她在前朝做什么?那些老顽固常骂皇上荒唐,可是您看,他除了宠爱徐氏,该上朝的时候上,该斩的贪官斩,该赈灾的赈……

    说实话,我觉得这样就好。”

    孔言措自然不认同,“一代帝王之后就兵乱,每一个百姓一生中必定会经历一次甚至是两次,这样也算好吗?”

    “我不知道,但是先生,如果没有了四王,如果这天下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派出去的官员是贪官,他们搔刮民脂民膏,天高皇帝远,那些百姓求告无门,可能一辈子都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最基础的生存也没有,皇帝如果是个明君,这些事都会发生,,但如果是个昏君或暴君呢?是他主导这样的事呢?

    没有了老虎在旁边盯着,还不是想如何就如何,皇室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百姓吃了几代的苦,到最后实在受不了揭竿而起,到那时,战争就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解决的,甚至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那才是真正的乱世,那才是真正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孔言措吃惊的看着她,没想到她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魏清莛苦笑。

    这是事实存在的呀,在那个时代里,华夏有百年的战乱,列强们不把华夏人当人,将华夏割分得四分五裂,而朝廷和百姓却默认,却暗暗的接受,不就是因为集权吗?

    因为清廷的极度集权,一朝的文武竟然听从一个愚蠢的女人的命令而不知反抗,每每想起,魏清莛都觉得火烧似的疼。

    “先生,你说,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

    孔言措握紧了手中的茶杯。

    魏清莛还想说什么,耳朵动动,就笑道:“先生,你有客来了。”

    孔言措这才收起表情,将刚才的问题暂且放下,和魏清莛说起桐哥儿的学习计划。

    这个时代虽然言语开放,但还没有开放到魏清莛一口一个造反,一口一个兵权而没事的地步。

    俩人敢这样明目张胆,是因为孔言措知道魏清莛有那个本事。

    “言措,我听说你来了。”孔言措在魏清莛提醒之后喝了第二杯茶,这才听到来人的声音。

    孔言措看了一眼魏清莛的耳朵,要不是他注意观察,说不定都发现不了,这都是什么耳朵啊?

第一卷 第七十一章 收徒

    “莛姐儿,”耿少红叫住魏清莛,怀疑的看向她,“你又要去干什么?”

    魏清莛抽抽嘴角,耿少红真的很有当侦探的天分,魏清莛用了一如既往的理由,“我要去陪桐哥儿?”

    “真的?”哪有人天天都去陪弟弟的?耿少红皱眉,“你既然来了学院就应该和同窗们多相处,每次一放学你就跑走,大家想找你都找不到。”

    “我下课的时候不是陪你们玩了吗?”

    “那怎么算?下课也就是聚在一起说说话,放学了却可以一起去吃饭,逛书楼,游园,甚至去划船荡秋千,你说,这几样你玩过什么?”

    魏清莛沉默,良久才道:“你放心,等桐哥儿完全熟悉之后我就和你们一块去玩。”

    耿少红板着脸道:“我今天要和你一块去看桐哥儿。”

    “好吧。”魏清莛知道今天要不让她释疑,以后她要想出去就难了。

    魏青桐早就在等着姐姐了,看见姐姐就飞奔过来抱住,“姐姐,我饿了,要吃好吃的。”

    “好,今天姐姐做桐哥儿爱吃的兔丁。”

    魏青桐咽咽口水,馋道:“姐姐,我们什么时候吃狮子头啊?”

    魏清莛扶额,“桐哥儿,你都吃了这么多年的狮子头了,还不厌啊?”

    魏青桐点头,“对啊,对啊,一点也不讨厌。”

    “乖乖到一边坐着,姐姐很快就做好了,少红,你随便坐,只要不进先生的书房就行了。”

    魏清莛嘱咐了耿少红一句就进了厨房。

    多年的厨艺,两个灶台同时动起来,很快就弄好了。

    外面的两个人闻着香味,饥肠辘辘。

    “喂,你姐姐做的菜很好吃吗?”

    魏青桐全然没有反应。

    耿少红皱眉,上前看桐哥儿的书,却发现他根本没用看,而是在暗暗流口水。

    “喂,我叫你,你干嘛不回答我?”

    也许是耿少红的声音惊到了魏青桐,魏青桐疑惑的看向她,又四周看看,嘀咕道:“好奇怪呀,这个小姐姐怎么自己跟自己说话?”

    耿少红脸色涨得通红,喊了一声,“桐哥儿?”

    “嗯?”魏青桐抬头,抿嘴一笑,“小姐姐叫我什么事?”

    耿少红吃惊的看着他,直到看到他眼里的清澈,逐渐变成了疑惑,耿少红那一丝愤怒早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怜惜。

    耿少红缓了脸色,笑道:“没事,桐哥儿,你姐姐做的菜很好吃吗?”

    桐哥儿眼睛一亮,骄傲的道:“姐姐做的菜最好吃了。”

    “那你姐姐岂不是要每天都要给你做菜?”

    “当然要每天做了,因为桐哥儿每天都要吃东西。”

    “不能叫奴仆做吗?或者去食堂吃也好啊。”

    桐哥儿满脸疑问,“不要,他们做的东西不好吃,食堂是什么?”

    耿少红一噎,“没什么……”

    魏清莛端菜出来,见俩人相谈甚欢,就道:“快别玩了,先来吃饭。”

    桐哥儿欢呼一声,将书放好,就洗手吃饭。

    三人吃罢饭,魏清莛看了耿少红一眼,道:“少红,要不,你先回去吧,我下午还有事要做呢。”

    耿少红看了魏青桐一眼,点头,她以为魏清莛有事做就是陪魏青桐,却没想到她刚走后不多久,阿力就从外面回来了,见到魏清莛,就躬身道:“三姑娘,表少爷在状元楼等您过去。”

    魏清莛点头,看好桐哥儿,顿了顿,又问道:“昨天阿元来过了?”

    “是,阿元想找姑娘汇报一些事情,只是姑娘那时候出去了。”

    魏清莛点头,看了一眼桐哥儿,道:“等一下阿元再来,就告诉他,以后不太要紧的事,他和苏嬷嬷商量着办就行了,要是紧急就去找表少爷,这段时间行踪不定,你们未必找的见我。”

    王廷日将账本扔在桌上,对面前的人道:“你也看看吧。”

    魏清莛拿起来翻了翻,问道:“要是四皇子真的回不来了,你现在赚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王廷日不在意的笑道,“难道当今只有这两个皇子吗?只要他有儿子,我就有的选择。”

    魏清莛叹了一口气,想起孔言措的推论,那样一来,他们的仇人是谁?是外祖父自己,还是先皇?或是因为等不及而行动的皇帝?

    魏清莛将那天孔言措的推论告诉了王廷日,王廷日却一点也不吃惊,而是微笑道:“那又如何?害死祖父祖母和父亲叔叔姑姑的不就是那高高在上的人和徐氏吗?”

    “徐氏也不过是棋子……”

    “既然是棋子,那就要有做棋子的觉悟,要不是她乱插手,太子不死,一切都还来得及!”

    魏清莛吃了一惊,虽然她也怀疑过,但真正听到还是吃了一惊,“不是说太子是自杀吗?”

    王廷日冷哼一声,“太子可不是会自杀的人。”

    王廷日有些愤恨的握紧拳头,他和太子同时接受祖父的教导,平时的相处就和同窗一般,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太子,那根本就不是一个会自杀的主。

    “当今虽然在这事上糊涂一些,但他不会动手取自己儿子的性命的,他将四皇子送到北地,一面是防备他,一面则是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他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引狼入室了。”

    和最高的权利做斗争,魏清莛想想都心寒,但王廷日好像就是为此而活着的,先前四皇子还活着,他牵系着平南王府,俩人至少有五六成的把握,可如果从头来,重新选择一个皇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