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娇妻来种田-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故意哭丧着脸。
卢长东见了,忙从怀里掏出提前准备好的十个铜板,双手递到她面前,说:
“小姨子莫要伤心,姐夫也给你送礼。”
“哈哈……”齐妙没有客气,直接伸手拿了过来,在手上掂量了一下,道,“那就多谢大姐夫了。大姐、大姐夫,过年好!”
梁桂芳听到这个拜年,抽回手,揉了揉鼻子,说道:
“二妹这是见了压岁钱才拜年啊。早知道这样,就不该给,看她什么时候拜年。三婶儿,你说是不?”
“嗯,应该。”曹氏附和着点头说。
大家嘻嘻哈哈的说笑一顿,纷纷坐在了炕上。卢长东带来的果匣很丰盛,一看价格就不便宜。
蜜桔、干果、居然还有榴莲干跟菠萝蜜。
我了个擦,这东陵王朝挺牛啊!这样稀罕的水果干都有。
梁桂芳拿了个蜜桔递给齐妙,说:
“三叔、三婶儿见过世面,东哥便托人从外面带回来果匣。我爹娘那边送的是酒肉,三婶儿、三叔快尝尝,看看是那个味道不。”
言下之意就是家里那边送的都不如这头,至于为什么,齐妙跟梁安了然于胸。
曹氏拿了块榴莲干,盯盯瞅了好一会儿才说:
“真是好多年没吃了。托我们家芳姐儿的福啊!”
卢长东见曹氏一脸感慨的表情,喝口茶,感兴趣的问:
“三婶儿,以前您在哪儿做事儿啊!我听芳儿说,都做到了管事嬷嬷呢。”
曹氏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咀嚼着嘴里的榴莲干,好一会儿才说:
“也没在哪儿。大户人家的管事嬷嬷好做,只要勤快、少说话、有眼力见儿,都可以。之所以大家伙儿觉得难,是因为心态没摆正。”
避重就轻,卢长东懂事儿的没有继续问。看着梁安抱拳一下,说:
“三叔,今儿去那边吃饭吧。就我们夫妻俩回来了,大姑他们没有回来。”
第134章 再提黑伤草(四更)
梁敏如没回来?!
齐妙诧异的看了一眼曹氏。梁安也拧着眉头,看着他们夫妻俩,疑惑的道:
“怎么回事儿?你大姑他们今儿……没回来吗?”
出门子这么多年,年年初二他们回来。
这突然不回来,肯定是有事儿。
梁桂芳轻叹口气,端着茶杯喝了一口,喃喃地说:
“都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以前我还不信,可现在……信了。”
没有正面回答,不过这话足够让人迷茫。
梁安有些着急了。别看他心里怨怼梁敏如夫妇,可到底是一奶同胞,察觉那边有事儿,他还是会上心。
“芳儿,你话是啥意思?”
曹氏跟齐妙,隐约猜到到了,所以并没有开口,也没法开口。
面对梁安的着急,梁桂芳的反应就是鲜明的对比。
垂眼冷笑,轻叹口气、故作无奈的说:
“大姑那件事儿不知道怎么弄得,我们镇上都知道了。昨天我们过去拜年,大姑都没有出来见我们。大姑父态度也不好,说是不回来了,家里有事儿。”
“啊!”
梁安悻悻的应着,良久都没啥反应。
曹氏木然,谈不上庆幸,也谈不上难过。
齐妙看着梁桂芳,从她眼里读懂了一些信息。轻笑一下,嘲讽的说:
“坏事儿做多了,自然就要遭报应。让他们瞎传、瞎说,现在好了,自食恶果。”
“妙儿,不能这么说。”曹氏忙制止女儿。
不管怎么样,卢长东还在这儿。有些话还是要忌讳一些,不能太过直接。
总不能让新女婿看笑话。
梁安看着卢长东,想了一下,开口道:
“侄女婿啊,咱们先回去。让你媳妇儿跟你三婶儿打唠,咱们去那边吧。”
“是,小婿听三叔的。”卢长东抱拳行礼,看了一眼媳妇儿,然后下地穿鞋。
曹氏是长辈,新女婿第一次来家,按理数来说,得准备红封。
曹氏没想到他们会过来,不过家里的荷包倒是有现成的。包了二十个铜板的红封,交给卢长东,说:
“侄女婿,你是第一次登三叔家门儿,这红封你是要收的。”
卢长东闻言,忙抱拳行礼,双手接过、道谢。
在辽东府,第一年登门的女婿、新媳妇,长辈是要给红包表示的。
给多给少全凭心意,这个不要求。
刚才卢长东给了齐妙十个铜板,曹氏给他翻一倍,说实话很不错。
梁桂芳瞅着那红封,心里多少熨帖一些。
梁安跟卢长东离开,曹氏作为长辈,不方便送他们。
齐妙是晚辈,义不容辞的穿鞋、跟着出去。
梁桂芳握着曹氏的手,重重叹口气,说:
“三婶儿,像你这还知道给我们点儿脸面。刚才在老宅,东哥给我爷、我奶拜年,他们都没给。我爹娘……就更别提了。”
曹氏瞅着梁桂芳,很明白她的难处。
辽东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个不成文的规矩。
当然,如果家境一般,那不给也就不给了。
可这新媳妇儿、新女婿还是要给的。
再没钱,一个铜板也要意思意思。
一旦没有给,让自己家这边的孩子很难做。
没想到老宅那边,还真的就拉下脸不给了。曹氏看着梁桂芳,有些不敢相信的说:
“你娘跟你爹,真的就没给?”
“没有。”梁桂芳说完,眼里迸出恨意。
曹氏瞅着她的样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说,只能转移话题的问道:
“芳姐儿,你大姑的事情,是不是你做的?”
梁桂芳闻言点头,没有任何隐瞒。端着茶杯喝了一口,指尖发颤。眸底沉下一片暗影,眼眸紧缩,清冷的说:
“三婶儿,我咽不下这口气。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这么遭罪。不怕您笑话,我出门子第三天就挨揍了,几乎每天都要挨打。梁敏如去我那两回,每一次都能扣出些银子。”
“东哥对银钱方面大方,可我若是多说几句,他就会说那钱放着也会没,倒不如提前没了。直到后来,我无意间听到梁敏如跟东哥说的话……”
说到这儿,梁桂芳恨得咬牙切齿,直接轻拍了炕桌。
齐妙从外面走进来,不明所以,一脸茫然。
“她跟东哥说,那钱与其放在我这儿不把握,倒不如放在她那来的安全。”梁桂芳幽怨的看着曹氏,强忍着哭意,道,“三婶儿,你知道吗?她竟然跟东哥说,我这个人不把握。”
“啊?!”曹氏惊呼,不敢相信的看着她,道,“不能吧。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她亲侄女,她怎么可能……”
“怎么不能。她出嫁的时候,在老宅的厨房放了黑伤草。你说她能不能?”
轰——
梁桂芳这话说完,曹氏跟齐妙纷纷对视,谁也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反转。
曹氏以前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黑伤草,可自打齐妙那次在厨房发现以后,就不可能不知道了。
如今梁桂芳都知道,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齐妙脱鞋上炕,给自己倒了杯茶,瞅着梁桂芳也没有说话。
梁桂芳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有把东西取了出来,拧着眉头,怨怼的继续说:
“三婶儿,你可能都不知道。大姑每年都会过来,然后去厨房换新的黑伤草。今年因为她来不了,所以着急的一个劲儿在柴房嘟囔、自言自语。”
“柴房?!”
曹氏跟齐妙都是惊呼。
梁桂芳看着她们母女俩,点点头,“嗯”了一声,道:
“是,柴房。大姑父知道那事儿之后,就把大姑关进了柴房。我也是路过的时候无意间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且他们家……也不会有人去柴房。”
曹氏听到这个解释,好一会儿都没吱声。齐妙想了一下,试探性的说:
“那这事儿得跟爷奶那边说啊。不管怎么得,这东西得拿出来,万一……”
“没什么可万一的。我就是不知道在哪儿,如果我知道,我会替她换。”梁桂芳说到这儿,眼睛里迸出了浓浓的恨意。
很显然,她恨她的双亲。
能给他们三房送果匣,老宅那边只是普通的东西,就看出来这个梁桂芳打的是什么主意。
曹氏是个聪明人,看着梁桂芳想了一下,说:
“芳姐儿,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你的父母。那东西……其实……”
“其实三婶儿不用劝我。当我们大家都知道东哥打人的时候,我爹娘根本就没说退婚的话。反而还跟我说,让我一定要抠出些银子。”
“那会儿我真的是想死。可我不能那么做,我得替自己报仇。当时,只有兰姐儿说过退婚。可我爹呢?三婶儿,妙儿都知道劝我缓两年再要孩子,可是我娘竟然……”
“心伤了,说再多也就没用了。我觉得这样挺好,至少我心里能舒服一些。我娘都那么大岁数了,肯定不能再让她有孩子。一旦有了,生的时候都有危险。”
女人凑到一起,无非就是说孩子、家庭之类的事情。梁桂芳显然跟曹氏谈得来,什么话都能说。
齐妙再旁听着,脑子里不停琢磨黑伤草的事情。
说起来梁敏如那么做是为什么呢!
贪图家里家产?可她是个女的,出了门子以后梁家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是她的啊。
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所有的事情揭发那一天,齐妙真的觉得人心叵测……
……
初二的午饭,自然是在老宅那边吃的。由于有新姑爷的缘故,王氏虽然面色不好,但也啥话都没说。
饭桌上,梁桂芳仿佛是曹氏的女儿,不停地给她夹菜,嘘寒问暖。
根本不顾身旁的亲娘冯氏。
这样的态度,除了让冯氏意外,还有一个人,十分的不爽。
那就是老姑——梁敏霞。
新亲第一年回来过年,拿的东西不老少,可都是些肉、酒这些常见的东西。
满心欢喜以为能拿些布料回来,没想到不仅没有,而且连块布角都没见到。
再看梁桂兰跟梁桂香身上穿的。
一个蓝底儿碎花,一个桃红色夹袄。
哪一个都比她强,这心里更是不愿意了。
瞅着给曹氏夹菜的梁桂芳,小声抻哆着说:
“三嫂又不是没长手,不会自己夹吗?”
本来很安静的屋子,突然梁敏霞这话一说出来,多少有些尴尬。
梁宿友在屋里,狠狠地咳嗽了一声,梁敏霞忙缩了缩脖子,不吱声了。
梁桂芳轻笑,夹了块鸡肉放在梁桂兰的碟子里,随口说道:
“老姑这话说得,三婶儿离肘子、鸡肉远,我帮着夹一些不也正常嘛。下次我主意,不会在老姑面前摆弄筷子了。”
梁敏霞听到后来,终于听出了她的意思,不过碍于父亲一早的提醒,只能强忍着憋火。
齐妙见状,不怕死的夹了面前的凉拌酸菜,故意大声地说:
“老姑,这酸菜离你远,我给您夹点儿。您就不用生气了,我跟芳姐儿都是侄女,她给我娘夹,我给老姑夹。”
梁桂芳秒懂的瞅着齐妙,得意的瞟了一下梁敏霞,说:
“还是妙儿妹子懂事儿。过年就十六毛岁、生辰该及笄了,真快啊!三婶儿,您想给妙儿妹子找啥样的?”
曹氏听了这话,仔细琢磨了一下,说:
“不着急,我想留她两年。这孩子被我跟她爹宠坏了。”
第135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哪能啊,妙儿妹子多懂事儿呢。”梁桂芳说到这儿停顿一下,随后又道,“不过三婶儿留她几年也可以,好女不愁嫁,好好挑一挑也可以。”
曹氏闻言心里高兴,人家夸赞自己的儿女,那就是夸赞她。把刚刚蒋氏夹给她的肘子肉,借花献佛的放在梁桂芳的碗里,说:
“若真如芳姐所言,那三婶儿可就烧高香了。”
梁桂芳抿唇,忙不迭的点头,说:
“放心,放心。”
二人的互动,直直的惹恼了王氏。虎着一张脸,不情不愿的提醒着:
“赶紧吃饭,菜都凉了。”
曹氏二人互看一眼,默契的低头吃东西,不在履量。
其实,若换做以前,估计王氏就该破口大骂了,绝对不会像刚才那么好说话。
今儿过年,再有卢长东在里屋,她不可能没分寸的发作。
只能强忍着怒火,听着她们俩得意的夸赞旁人。
伸手给梁敏霞夹了块鸡肉,无声的给些许安慰。
梁桂芳看着老姑一脸酱菜色的额样子,扭头看了一眼齐妙,挑眉笑了。
齐妙抿唇,默契的眨了下眼眶。看着气呼呼的梁敏霞,得意的冲其做了个鬼脸。
算起来,梁桂芳就是故意当着老宅人的面说她亲事。
梁敏霞没留头的时候就开始说亲,可如今留头了,却无人问津。
出来混总要还,以前那么欺负侄女,今儿自然就丢给她添点儿堵。
当然,还有王氏。
想当初梁桂芳订亲,卢长东那边给了不少银子,可是陪嫁,就那么一丁点,换谁都会不高兴。
梁桂芳依然还是给曹氏夹菜,不过倒也收敛的不再提婚事方面的事情。
一顿饭吃的,有人舒畅有人堵,有人欢喜有人忧。
饭后,收拾的活儿破天荒的被梁敏霞抢走了。
只可惜她的算盘打错,即便再怎么努力,卢长东肯定不会给她保媒拉纤,能做的也只有梁桂芳。
不过梁桂芳嘛……
肯定不会管她。
曹氏见时候差不多了,起身告辞。
梁桂芳也趁机,喊上卢长东往回走。
冯氏跟王氏自然不希望他们夫妻俩走这么早,一个劲儿的挽留。
只可惜,人家心意已决,更何况卢长东也不喜欢在老宅。这一次,完全支持媳妇儿,跟着三房一起到了大门口。
马车已经等在这儿了,王氏突然上前,拉着梁桂芳的手,一脸担忧的道:
“芳姐儿,你大姑那边……到底咋回事儿?真的有病不能来了?”
“奶,您这话啥意思啊。不是有病,难道还能有别的?”梁桂芳揣着明白装糊涂。
卢长东早被梁安拽到一旁说事儿去了,至于说什么不得而知。
王氏瞅着大孙女的样子,真是恨不得直接把话挑明白。
可是……
没有那个胆子,更没有那个魄力。
冯氏拉着梁桂芳,微微蹙眉的看着她,小声的道:
“芳儿,你回来不给娘扔两个啊。娘这手里……不宽裕。”
扔两个,七家屯土话,就是给俩钱的意思。
梁桂芳看着眼前的母亲,恨不得甩开她的手,直接掉脸子。
看了一眼梁桂兰,小心的把袖口早早掖的十个铜板放在她的手里,说:
“兰儿七岁了,也该好好教教她。没事儿的时候,让兰儿去三叔那边,跟我三叔学学识字。”
冯氏手里捏着铜板,顿时脸上乐开了花。忙不迭的点头答应,至于梁桂芳说了什么,她肯定也没听进去。
梁桂芳懒得理她,走到妹妹跟前,蹲下身子,仰头看着她,说:
“记得姐跟你说的话。多跟三叔一家接触,离老姑他们都远点儿。”
“嗯。”梁桂兰重重点头,算作回应。
王氏很香拉着梁桂芳去一旁说话,可人家压根不给机会,直接上了车。
她只能无奈的、眼睁睁的看着马车离开,一颗心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本打算出声把三房喊住,再嘱咐一下,让他们初五过来帮忙。
可是……
人家已经先走了。
而且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
今年的初二,王氏过得无比堵心,但又无可奈何。
只能一声接着一声的叹息,一阵接着一阵的担忧……
……
过了初二就是初五,俗称捏破五、缝破五。
这天要现包饺子、缝补东西,将一年不好的事情全都缝(封)住、包住。
今儿对于寻常人家是大日子,对梁家老宅来说就更是了。
齐妙好信儿,一大早就出门去梁家二房看热闹。梁庐一家没搬走,这会儿倒是给她提供了便利。
曹氏、梁安都没有过来,梁庐他们就在老宅这边住,不能不去帮忙。
这也是齐妙自打穿越过来,第一次见到七家屯的七个族长,同一时间聚齐。
梁,刘,杨,王,孙,赵,黄。
“梁”排在首位,自然也是因为村里姓“梁”的比较多。
今儿老宅弄得排场不小,临近村落的人都请了来。齐妙本想多看一会儿的,不过蒋氏从外面进来,把她“撵”走了。
倒不是怕她看,老宅坐不下,征用这边的屋子。若是王氏发现她在这儿,那可就不好办了。
最起码得被抓劳工,多冤枉。
齐妙没耽误工夫,颠颠的就往家溜。
至于初五那天最后是什么结果,反正从梁敏霞无人问津的婚事上就能知道。
桌,白摆了;
饭,白请了;
心思,白费了。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三。齐妙这些日子过得很充实,不是练字就是跟曹氏学着打璎珞。
还别说,曹氏的手是真巧,什么花样都会。
大冷天出不去,齐妙就在家里跟曹氏学。熟能生巧,这小半个月,也能编出几个成品。
按照李朝阳的约定,这天县衙该派马车过来接人。
早就跟梁安、曹氏打好招呼,所以夫妻俩一大早就开始准备。
褯子、小衣服,都是曹氏年前就做好的。还给拿了些丸子、酸菜、冻豆腐之类的东西。
这些在县衙那边或许不值钱,可在农家这边,就是能拿出手的礼物了。
正月十三,巳时,孙师爷准时出现。一辆宽敞的马车,带来了不少东西。
细粮、果匣、白酒……
“这些是我们大人准备的一点儿见面礼……怕您二位不习惯,所以已经在县里订好了客栈,只等您们过去入住。”
孙师爷客气的邀请,梁安礼貌的拒绝。
李朝阳邀请齐妙一家三口去县里看花灯,略尽地主之谊清友园。
不过,齐妙早就料到,父母绝对不会跟她走。
孙师爷极力邀请。奈何梁安就是不为所动。曹氏做好了午饭,梁安忙招呼着孙师爷上座。
里屋,他们俩加上车夫,三个人在吃饭;
外屋,曹氏跟齐妙一起永感。曹氏不停地嘱咐闺女,让她小心行事,尽心做事。
这一次,夫妻俩都没有说要去接她。
齐妙虽然疑惑,倒也懂事的点头,满口答应。不让父母担心。
饭后,曹氏夫妇送走了齐妙他们几个。
梁安站在门口,重重叹口气。伸手把媳妇儿搂在怀里,看着远走的马车,喃喃说道:
“梅儿,我们好像很多年都没有看花灯了啊!”
曹氏靠着他的肩头,深吸一口气,“嗯”了一嘴,说:
“自从我们回来,就再也没去过。”
“是啊。如果李朝阳不在田台县的话,这次我们就可以……”
“安哥进屋吧,我冷了。”
梁安没有再说什么,搂着曹氏回院,将院门落了锁……
……
申时,齐妙等人到了县里。
阔别一年以后,齐妙再次来到了这个最开始到的地方。
只不过,身份、心境完全都不一样了。
接她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嬷嬷——李嬷嬷。
齐妙下车之后,忙侧身跟她行礼。
李嬷嬷伸手,将人扶起来之后,笑呵呵地说:
“齐姑娘别来无恙。”
“劳嬷嬷惦记,齐妙一切都好。”小妮子笑眯眯的颔首,规矩十足。
今日的她,曹氏特别给精心装扮了一下。
头发、衣服、配饰,完全得当。
李嬷嬷侧身让路,带着齐妙直奔后宅卧房。
推门进屋,李夫人张氏正在屋里溜达。
肚子像个皮球,已经不方便走动了。再加上天冷路滑,只能在屋里来回溜达。
算起来,他们已经一年时间没见了。
齐妙进屋忙走上前,侧身行礼,恭敬地说:
“给夫人请安,拜个晚年,过年好。”
张氏闻言,伸手将人扶起,然后看着她,笑眯眯的道:
“眨眼一年光景,齐姑娘都留头了。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呢!”
齐妙起身,看着张氏腼腆一笑,说:
“夫人,您谬赞了。如此夸赞,真是让妙儿愧不敢当。”
“敢当,敢当。”张氏拉着她的手,亲切的说着,“去年雨季疫情,如果不是你帮忙,老爷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一直都想谢谢你,也没有个机会。”
齐妙听了摇头,其实他们夫妻已经帮她不少了。反手握了一下张氏,淡淡的道:
“夫人,让妙儿给您把把脉,看一下情况吧。”
“好,好。”张氏点头,忙坐在圆桌前。
齐妙放下药箱,也坐在她身旁。李朝阳得信儿回来时,恰好看到给媳妇儿诊脉的齐妙,连日里悬着的心,终于算是放了下来。
齐妙精心切脉,张氏另一只手摸着肚子,一脸紧张。
这个孩子,是他们夫妻成亲十余载才有的,重视度可想而知。
好一会儿,齐妙收回手……
第136章 可有危险?(一更)
看着他们夫妻俩,轻叹口气,说:
“夫人腹中胎儿没有问题。不过夫人最近应该是睡眠不好,有些气血不足,这倒是个问题。”
李朝阳听到这话,忙不迭的开口问道:
“那……可有危险?”
张氏没有吱声,但却紧紧握着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