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金凤:冷面夫君童养媳-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出产的粮食都优先供应了所有的食府、食楼、别苑、方府、小方府、方宅等各处用度,不过按方小福的要求,都是算了钱的,只是比市价便宜了两折罢了。
原本按方志忠的意思是不收钱的,但方小福说各种生意、用度都要算成本,如果粮食免费供应,成本减少了,可是田地收成的收入相应减少,成本相应增多,就亏着一头了。
到时,三叔的食楼赚了钱,三方合作的食府也赚了钱,大伯就亏大头了。做生意就要明算帐才是。
其实所有生意都有她的份,方府、小方府和别苑等处更是都算她的,因此,方志忠明白,小七儿要的还是帐目明白,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而食楼也果真如当初东方宇说的,参与了捐粮救灾,不仅仅是青阳县,其它县城包括京城的食楼,全部都捐了。
不但食楼,天一书局、如意斋、徐家粮行都按分铺各自捐了粮。恰恰负责赈灾工作的是太子,可算将差事办得漂亮了。
原本灾年赈灾是很多人抢着争夺的好差,既能从户部捞到油水,又能在各级占到好处,还得了民心,尤其对于争宠的皇子,谁不乐意?
可若赈灾没银子拨下来,却要求受灾州县开仓放粮、地方捐粮、安置流民,无受灾州县也要捐粮相助。这样的差事就被私下称之鬼差,无人敢接。
辛苦不说,还容易得罪人,得罪人也罢了,还很难办成,这样的差事谁傻了谁接。
因此,朝堂之上,几个王爷都说这是储君忧民为民的好机会,也是去了解民情的好机会,应该太子殿下亲自督办。
当时四小安侯还跳出来说叔王这是大欺小,自己怕吃苦还把太子推下去受苦。
叔王们自是一翻反击,这时福王便站出来说既然太子不愿意去,那就他去好了,他愿意为民受苦。
他都这么说了,太子殿下自然也要出列说为百姓辛苦不是苦,忧民之忧才是上位者应该做的,因此他愿意去办这件差事。
太子殿下在福王嘲讽的笑容里还被几个叔王要求,接了差事可一定要办好,民以食为天,今年大面积的粮食欠收,饿一点也能理解,可别饿死了。
这次四小安侯又纷纷指出,几位叔王既知今年粮食欠收,百姓没饭吃,那就先捐一些粮食出来作为皇室表率吧。
然后在四个小年轻的躁动下,不但叔王、皇子、各路朝官也都要响应捐粮,当然,四小安侯自己提的要求,当然自己要先捐了。
有他们起头,太子也立刻响应,说缩减东宫用度一年,省粮三月,不要求其他人效仿,但他身为储君,理当为国、为君父分忧。
话都说到这里了,皇上龙椅高座,自然是将太子殿下大大夸奖了一翻,便准了他的请求,下诏让他率户部办理这次南边水灾、北方雹灾、西北旱灾的灾情赈济之事。
谁知,当很多人都以为太子殿下这次在劫难逃时,因为天一书局率先提出捐粮,接着太学、各地县学纷纷响应,并倡导“一人省一口,救活一个人”的善义活动。
所有人都没想到最先响应的居然是这些并不宽裕的读书人,而且他们倡导的善义活动感动了很多人,不但更加崇拜天一先生,也感激这些读书人。
之后天一先生更是振臂高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子殿下尚且忧心灾情、省衣节食助百姓度过难关,他号召天下善义之士以少聚多、滴水成河。
有太子殿下为表率,天一先生的声望,太学和县学的积极响应,民间很快就形成一种极具正能量的热情。
这也是当初东方宇在大杂院里时,和方小福讨论出来的应对策略。如果只是平常的捐粮,度过难关是肯定的,但达到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方小福根据现代救灾的众志成城的精神,给东方宇支了几招,没想到顺利开启了反踩敌人一脚顺便收取民心的外挂。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作为青阳县出身的方家食楼和徐家粮行,以响应天一先生的号召、支持太子殿下赈灾为由,京城铺子先捐,之后各县分铺也展示了不甘落后帮助百姓的善义形象。
之后如意斋、五味楼纷纷效仿,在这次捐粮行动里都是起到了带头作用,或许商家对手们嗤之以鼻,但百姓却纷纷手动点赞。
而且徐家粮行虽然也趁势囤了不少粮食,但没有趁乱涨价,搞得其它粮行也只能错失横财机会,对徐家敢怒不敢言。
但还是有人积怨太久,放谣言徐家粮行有户部徐侍郎撑腰,肯定暗中得了不少利益,不然怎会如此积极大义?他们是商家!商家!商家!
自古俗话说得好,商家无利不起早!
然而谣言并没有传播太久,就让天一先生通过书局张贴宣传海报的形式传递了他的话,说商家谋利是必然,但商家的衣食父母是谁呢?
是百姓!是客人!
如今多地受灾,百姓受难,商家不伸手,难道以后关起门来左手跟右手做生意?
但无风不起浪,肯定是徐家的善义妨碍了谁的利益,挡了谁发财的路,才会有人造谣生事。因此,请百姓不要传谣,继续传递正能量。
虽然红遍天下的天一先生没有指明谁在传谣,但暗示的话却让人眼尖地发现了,因此,市井议论之声很快从徐家的阴谋转到了陷害徐家的阴谋。
妨碍了谁的利益?挡了谁发财的路?
☆、1245。第1245章 弃文从商
肯定是没捐粮的那些商家同行啊!
很快这样的猜测便从街头传到了街尾,一天飘过几条街甚至出了城,于是那些没有捐粮的粮商吓到了,立刻也背着粮食往县衙赶。
就是其它商铺的老板也不敢跑慢,纷纷或多或少捐了些粮食出来,以证明他们是清白的。
感觉自己没捞到好处还受了损失的那些商家碰到一块儿哀声叹气,然后一琢磨,就决定将传谣的祸首给揪出来。
这一下市井里可热闹了,也给酒楼、茶楼之地增加了不少生意。
同样受益的,当然还有那些真真切切受灾的平民百姓,往年受灾只能逃离家园去别的地方谋生,朝廷也会赈灾,但效率大打折扣。
今年太子殿下亲自督办,又有天一先生起了个好头,这两人一下成了天下百姓的热议榜,也收获了粉丝无数。
这是一个无数路转粉、黑转路的双赢局面。方小福收到消息后自是乐不可支,也能想像得到福王阵营的人有多气愤了。
还有更给他们火上浇油的事情,由皇上下诏、户部执行的朝廷官方钱庄就在天下百姓一片热血沸腾、团结励志的时候,开始营业了。
没有太子、没有世子、没有小侯爷也没有叔王、皇子,钱庄的大老板是朝廷,虽然仍给了机会让有些势力渗入进去,但大份额利益仍在皇上那边。
而且只要多些心思,谁从中捞了什么,就是处理官员的事情,而不是民间私营无法干涉的问题了。
这是上次东方宇带太子哥哥过来看方小福时提及的,皇上直接将她的策划留下了,也不让他们继续参与,只让他们专心督办赈灾之事。
方小福想,这样也好,有什么问题也不会牵扯到太子了。这时代里就算是储君,没有皇上的意思而动作太大的话,引起皇上猜疑也很危险的。
这也是当太子的一直很低调,反而让福王拉拢了很多人,在争夺天平上渐渐势大的原因。
同样,皇上要的是格局平衡,却不是任何一方的突破,福王坐大就要压制福王,太子坐大就要打击太子。帝王权术,不仅对于臣子,也有皇子。
不过,既然钱庄不是哥哥和太子哥哥创办,方小福一边要将所有存款从大丰钱庄取出来,却又不想太快都存进朝廷钱庄。
就算她的策划里写了存款不交手续费,反而定存根据年限有不同的利息,而且银子和银票之间的兑换费用也减了半。
但她还想观望一下,看看朝廷的办事能力和效率如何。竞争,也需要时间。
因此,这次取了一百万两出来,除了六十万两是预留给这次盛世名园要提交的第二批股资,剩下的四十万两,给了十万两让大伯继续买地。
又留下了二十万两交给方子湛先收着,打算后面再做点什么。
剩下的十万两,再加上过去一年里累积起来的价值二十六万两的屏风图,足够方子健和方子元此去京城花费和开十家茶楼的本钱了。
让他们带图进京,也是知道最近盛世名园刚张业,赵书朗是在京城里的。
当初方小福说过,在那一批三十九万两的图看到市场价值之前,她不会出新图。而现在,赵先生可是托周掌柜带过几回信儿的,只是她一直说太忙,没有空画。
后来周掌柜也不敢催她了,免得小丫头又要提价啊。
其实方小福是真的很忙,主要是家里的事儿占用了太多时间,这事情多了就容易记性不好,也就画下了这些彩图,衣饰都没空儿去琢磨。
当然,那些小马夹也就是一起兴起凑了那些个款,后面还能不能出新就难说了。
但是现在两个哥哥进京,她总要交些货上去的,不然他们怎么去见赵先生啊?只可惜她不能进京,京里作坊的人手也该换款式了。
一开始她还奇怪着,为何没人催她换新款呢?后来和兄弟几个一讨论,都说是赵先生在关照,知道她忙也不方便才没催她。
反正货多不好卖就降价、做赠品,还怕积压在仓库嘛?
但是在回县城的路上,她还是下了个决定,和袁三娘商量了一下,征得她同意之后让她随同进京,由她去教新款。
于是一路上她就琢磨起新的款式来。到了别苑后,陆云轩兄弟和彩云母子也回来了,大家说了几句话后,方小福就让燕儿赶紧拿布料等物。
初二清早,方子健和方子元一行就从南门出发往七里坡去了。
这次方子健从别苑那两家下人里挑了两个十六、七岁的后生当他的小厮,一个叫吴江、一个叫郑原。
以前就在别苑里打杂跑腿,如今成为他的小厮能跟着去京城见世面,两人可高兴了,头晚都兴奋得睡不着,结果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出发了。
方子元自然还带着晨风和晨明,他们都骑着马,去年冬天从京城带回来的那些小厮和护卫也一同随行,以后也会成为兄弟俩的随行团队了。
而这次他们出门也带了十二个管事,还有二十个在食府培养过的小二。一听要带他们出门,大家也是乐坏了。
福缘食府的工作人员可都清楚,这里是总铺的培训基地,被老板从这里带出去,可就是掌管一方了。
王智走后,方小福从小组长里又挑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出来培养,这次也让他们各带了二十人随同进京,之后在新安排下来前,就呆在盛世名园的聆听楼。
乐师到是没有送往京城,这个可以在当地现找,由合唱团自己以在青阳县的经验帮助乐师融入团队便可。
反正方小福只教歌也没拿出谱子来,能当乐师的人听熟了歌之后自然就能自己弄出曲谱来的,不需要她来操心。
因此,虽说只安排了方子健和方子元出门,他们的队伍还是很庞大,就像当初回青阳县时,车队能排出老远了。
不过此时天气正好,只要路上不遇着大雨,还是很好出行的。只是在往泰阳县的路上遇着了徐家大舅,让他吓了一跳,这俩小子是要弃文从商吗?
☆、1246。第1246章 自己辛苦却让别人揽功
九月十二夜里,东方宇和太子东方宸再次出现在方小福的阳台上,方小福正在伏案写着第三个铺子的创意策划,方子湛在一旁帮着抄写。
虽说他们的到来是提前打了招呼的,但这么突兀的出现,还是让人有些紧张。
方子湛就有些不知所措,正要朝东方宸行跪礼,但被方小福拉住了。
“虽说给储君行跪礼是咱们的本份,但在私下,我更想维持兄妹的亲近,你这一跪,我作为你媳妇儿,岂不也要跪了?”
方小福撇了撇嘴,歪着头和方子湛论理。但她直白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却让方子湛吓了一跳,就想阻止她。
但东方宸却爽朗地笑了起来:“小琪儿说得是,非正式场合,小礼便可。”
于是方子湛连忙行了个书生大礼,躬身作揖,算是正式拜见了太子殿下。
“这就是小琪儿的夫婿啊?”东方宸说着便打量起方子湛来。
见他朗朗少年、玉树临风却神态自若、性情沉稳,而且书生温雅里又带着农家少年的质朴,并不是狡诈油滑之人,便点了点头有些认可了。
一旁已坐到方小福位置看起策划的人顿时不高兴了,便“哼”了一声。
“哥哥,你们远来辛苦了,吃晚饭了吗?要不要我叫人弄些宵夜过来?”方小福立刻朝东方宇大献殷勤,果然她一哄,东方宇心情就好了不少。
“小琪儿果然还是那么甜,和小时候一样可爱。”东方宸也走了过来,宠溺地拍拍方小福的头,笑道,“我们吃过了,一会儿就走。”
“这么快?”方小福有些吃惊,她以为哥哥们差事办完来看她,可以多呆一、两天呢。
“嗯,之前抽空忙自己的生意耽搁了,得日夜兼程赶回京才行。”东方宇解释,又看向方小福笑道,“妹妹的法子都很好!”
做生意的好,对抗福王势力的更好!
方小福本来想得瑟一下的,又想到他们时间有限,便收起了玩笑的心思,让方子湛去准备茶水和果盘,当然还有夜宵。
如今夜宵都以汤水为主,有时是酱肉鸡蛋面、有时是汤饺、有时是酒酿丸子、有时是汤圆、有时是馄饨、有时是鲜虾面……
今晚的是三鲜馄饨面。
玉米馅、香菇馅、虾米馅,一筷子清汤面铺底,上面再放半碗三种馅料的馄饨,浇上半碗老骨汤再放几片鲜嫩青菜。
口味好、不油腻,就连睡得早的小家伙们都惦记要吃,夜里吃不到的就吵着早餐吃。所以,这些汤食不但夜里换着吃,有时也会出现在早餐桌上。
方子湛离开后,兄妹三个便说起这次赈灾的情况,虽然天灾当前死了一些人,但没有一个是饿死的,逃出来的人也都被妥善安置。
而且在太子殿下的安排下,让大部分人找到了做工的机会,不是卖身,而是零工,虽然工钱很多不高,但回家重建家园处处要银子,赚一个子儿算一个子儿。
因此,民声沸腾都是赞颂太子殿下、感激朝廷给力的。
“现在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回去就要请朝廷拨些款项下来,助流民回家安置。”东方宇一边看策划一边说道。
“朝廷拨款,还是太子哥哥督办么?还是会交给别人?或者,你们还在回京路上,就已经有人抢先提出此策,顺便将执行权一并揽下?”
方小福站在桌旁,突然问道。
“还不清楚,这也是我们要赶路的原因。”东方宇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看着方小福,“前面最苦的差事我们办了,没理由不让我们一并办完啊。”
“难说。”方小福却摇头一笑,“不然你们也不会要赶回去啊。”她特意将“赶”字咬得重重地。
这皇权真是麻烦事儿,本来是福王势大,自然要打压下去,可如今太子在民间呼声那么高,恐怕不会有人乐见。
不管是福王阵营,还是善王阵营,甚至皇上都可能会成为出手一方。
“妹妹有何高见?”东方宇见她表情立刻虚心求教。
“高见没有,但有一点,在咱们可以掌控的情况下,可以反咬一口。”方小福嫣然一笑,目光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到最后,这差事肯定还得落在你们身上。”
“琪儿妹妹是说,要将这差事变成烫手山芋?”坐在方子湛位置上看着方小福一直没说话的太子东方宸也露出好奇的表情。
“太子哥哥英明!”方小福立刻夸了一句,接着说道,“你们刚才也说了,安置要朝廷拨下款项,可自古跟钱打交道的差事,也正是许多人削尖脑袋想揽下的美差。”
“何况太子哥哥在前辛苦办事,攒下这些民声,后面的人轻松发钱,顺便捞点外快,攒下的民声恐怕还不会比你的低。”
“试想,在你饥饿时,有人给你个馒头,你开不开心?你感激不感激?可当你贫困时,有人给你一个馒头和一吊钱,但你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如今饥饿已经过去,大家需要的是钱,馒头是雪中送炭,这银子可就是雪中送屋子、送炭盆啊。”方小福认真地分析了两者的差别。
东方宇和东方宸自然明白她的意思,他们也清楚这件事若让别人揽去,对他们的杀伤力,说不定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让别人夺功了。
虽然帮助百姓是他们应该去做的事情,但功绩、民声对他们这样的身份来说,同样重要。
何况自己辛苦却让别人揽功,这事儿搁谁身上也受不了。
“要让朝廷高兴,而别人不敢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朝廷拨款。”方小福分析之后才说到她的策略,“但若又是捐米的咱们几家牵头捐款,恐怕有些招人注意。”
“虽说太子哥哥可以继续带头并在朝堂上募捐,但那些不乐意的官员肯定会不高兴,甚至在心里记上太子哥哥一笔。”
“因此,综合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民间呼声很高、大家热情还在的时候,分成三步走!”
☆、1247。第1247章 募捐
“哪三步?”东方宇脱口而出,回过神来顿时尴尬地笑了起来,“妹妹太让我佩服了。”所以他才一反常态,好像乖乖学生一样听教。
“第一步,所有州、县根据等级捐助一部分银钱,比如各州府捐三千两、各县捐两千两,各镇捐五百两,衙门没钱没关系,去大街上募捐。”
“募捐方法,从大铺到小铺,按每铺一百文到十文钱的标准来收。收不够数的可挨家挨户一文、两文地收,虽然麻烦,但对捐款人却不会造成负担,还行了善,何乐不为?”
“当然若有人自愿多出,超过十两皆可记上衙门的功德薄,由衙门表彰,超过百两的上报朝廷,无需任何实质奖励,请朝廷做个善义百姓榜集中下诏表彰便可。”
“数目不多不影响自己家底,却是无上荣耀,受人称赞。另外,募捐银钱的数目可由百姓派出代表组成督查队伍负责记数。”
“不允许参与人员和官府私报、假报甚至吞没捐款,更不准以此为由增加不正当税赋,什么进城、过路这些都不准成为借口,乱事者接受刑罚。”
“以上是由各州县衙门牵头,第二步则是由各县学牵头,之前不是开办了‘一人省一口、救活一个人’活动嘛,现在再办个‘一人一文钱、滴水成河’的活动。”
“当然,这个活动不局限在他们内部募捐,书生也是很穷的,可交代师长们分成几组,沐休日带着秀才们上街去,或者去大户人家、商铺进行自由募捐。”
“相比第一步,第二步才是我的目的,如果一个路人捐了十两银子,是不是很正常?如果五味楼在自由募捐到来时,捐了五百两,是不是很正常?”
“通过咱东黎最积极、正直、善良、清明的学子之手,咱们内部以路人、闲人的身份分散捐款,总能捐出上万两去。”
“再加上各县铺子里的几百两,虽然仍是不多,但能带动民间自愿主动的捐款态度,到时那些手头有钱的大户们,就会坐不住了,随便捐一捐,累少成多。”
“这,就是第三步。我的目的,就是通过衙门挨户募捐、学子自由募捐而形成一个积极捐款的风气,然后带动有钱人跟风,咱们暗中再操作一下保障个底数。”
“而且为了显示上下一心、全民一同,京城和地方的捐款数目不用区别对待,京城的商铺也一样按一百文、十文的要求捐。”
虽说很多地方还很穷,可能十文钱就是很多穷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用了,但在城镇里,十文,也就是一块蛋糕的钱。
如果一家小铺连一块蛋糕都捐不起,这铺子还有开着的意义么?
而寻常百姓家,则是一文、两文地捐,对于工钱可能一天才十文、二十文的人家来说,这个数目也能承受,最主要是行善应该成为全民美德。
“另外,除了捐钱,咱们还能捐物,比如棉被、冬衣、布料、麦子、玉米、黄豆这些都可以。家里的存粮、旧衣,只要还能吃、还能穿、还能用,都可以。”
“不过,这些就需要不少人手来做整理工作了,朝廷人手不能耽搁在这儿,那么,就由各衙门召集义工吧。”
“或者直接安排流民,老弱妇孺皆根据实际情况和长项分批利用起来,没有工钱,就管饭,这也是为他们自己做事,但这些人必须在衙门专人的管理下分配任务。”
“像咱们青阳县,还没有出现流民,受灾人家也由朝廷减了税赋,只要放些粮食下去度过冬天便可,明年麦子出来就能恢复了。”
“重点要安置的是西北旱灾、西南蝗灾、南边水涝的灾民。按我刚才的方法,受灾州县你们酌情减少捐赠,主要由其它州县出钱。”
“咱们东黎三十州两百多县,就算只按十五州来算,经由衙门筹集十五万两出来应该可以吧,学子们这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