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金凤:冷面夫君童养媳-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长开始说明他和六大耆老今晚商量之后的想法。
对于下午时方子元表达的怕一人难满百人意,总会得罪谁的招人问题,他们的想法是,可以逐步来,分成几个部分挑选,方便控制局面。
而在管理上则仍有些麻烦,他们想到的几个办法是,分成几批,住进村长自己家和六大耆老家,或是村里家境简单、品德可靠的人家。
反正就是不能住在自己家里,以免手艺外流。而方家自己已经住满了,是不合适再加人了。
可所有事情进行之前,都必须先解决这两个问题。招人和人员管理,这个解决了,后面的运作才能顺利进行。
而在人员招用上,方家的意见是,只要品德有保障的人家九到十一岁的小闺女,要会针线活儿,手脚利索,为人本份善良。而且一家只要一到两人。
而在人员管理上,方家在村长和六大耆老的几个办法里,同意了分批入住村长家和六大耆老家,统一管理。
当然,食宿费用,可以商量一个标准出来,由主家从小闺女所得中扣除,不让提供食宿的主家吃亏。
比如每人每月交十两,这对小闺女所得来说,已不算什么钱了。但是主家还能略有小赚,就当给家里添了麻烦的一点补偿。
方家负责收货、送货、收钱回来并派发各人所得。抽成规则虽也是每一百只抽一个坎儿,两人一组,但与方家不同,将从抽五成开始,停在抽两成上不变。
虽然抽得比方家自己人的狠,不过村长和耆老们都表示理解,何况方家言明不会另外克扣,布料成本仍由方家承担。
等于家里派一到两个小闺女出来,用人家教的手艺做做针线活儿,每月就会有几百两收入了,这可能是一个庄家人家一年收成好时的收入了。
如果这样还不知足,还有异议,那就是黑了心肝,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因此,对于方家人的要求,他们半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214。第214章 为方山村谋福利
作为发言代表,方子健和村长大伯商定了招人和人员管理的问题后,便问道:“不知村长大伯和几位耆老家,能住多少人?”
他没有先问能招多少人,因为大家都清楚,方山村是个有着几百户人家的大村。
虽然不是深山沟里的穷村子,但也不如镇上人家宽裕,尤其村子里读书人家多,读书本身就是一笔大开支,自然愿意做活儿的人家还是很多的。
因此,先确定能住多少人,才能在这个范围里去招人。
村长便说道:“我家可以让小子们腾出两间屋子,再加上一间原本的客房,六个小闺女也可以腾出一间屋来。住一、二十人是没有问题的。”
哇,不愧是村长家!
方小福在心里默默吐槽。在这个古代的农村里,一般都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因此房间都很紧张。
家里男孩子一般能分到一间屋,年纪小的可能是两人一屋,但他们总要长大要娶亲的,因此还是一人一间屋的多。
而闺女则是看有多少人了,有的按各房来分,有的可能就是一起住,很少有一人一间的,除非这家只有一个闺女。
然后六大耆老也纷纷说明自家情况,可以腾出的屋子都没有村长家多,但也有一到两间,家里也有闺女,如果人多也可以挤一挤。
汪郎中家情况有些特殊,因为他家儿孙都住在镇上,他早年也是平安医馆的坐馆大夫,现在则是小汪郎中在那里坐诊,他和老婆子回老宅养老。
因他还健旺,便在村子里继续看诊,身边还有两个药童,家务事都是他家老婆子操持,也没个别人帮手,要是多了几个小闺女吃饭,会忙不过来。
最大的问题是他家没有年轻媳妇和闺女住在这里,人口简单可是男子多些,因此不方便收留别人家的小闺女。
汪郎中说明原委,大家表示理解。
这时吴耆老便说道:“我兄弟家里可以腾一间屋子出来,他家隔我家不远,家里也有三个小闺女,大的十四,小的八岁。有一个符合招人要求。”
方小福现在也听明白了,村长和六大耆老不但要腾出屋子统一管理,还得是家里有婆子媳妇和闺女的家里才可以。
因为人家小闺女住到你家,你家要担责的。因此他们考虑的事情就很多,这也是方小福没有考虑过的。
而这时候,方小福才从方子健这里知道,吴耆老是吴先生家的二爷。也就是说,吴耆老刚说的兄弟家,就是吴先生家。
吴先生有三个妹子,大的十四,小的八岁。
最后,村长家继续保留客房不被使用,三间屋预计住十二个人,这样宽敞一点,虽然还是小女孩,但太拥挤时间长了也住得累。
这是方小福提出的要求,因此各耆老家里也按这个标准来算人数,一屋四个,两屋就是八个,最后算了下,能住进四十八人。
再加上他们自家符合条件的小闺女也有一到两人。方小福答应他们家的闺女条件可以放宽,到十四岁也可以。
没想到大家一听竟然有些激动。方小福当时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她这条件一放宽,等于每家又能多一到两人了。
假如本来只能赚一百两,现在就是翻倍,变成赚两百两,甚至三百两了,能不激动嘛?
就算他们是为方山村谋福利的村长和耆老,能让自家多些利益,谁会拒绝?
其实方小福这么说,也是为了将吴先生家的十四岁妹子算进去,这样他们家就能有两个人赚钱了。
方小福在心里默算了一下,顿时有些惊吓,这是要多招六、七十人哪,一人一天做两个手袋,十天就是一千多个,一万多两银子哪。
疯了!傻了!她要死了!
“等等!”她猛吸一口气,蓦然大喊了一声。大家全望向她,有些被她凶猛的模样吓到。可是她一着急,脑子突然空白了,张了张嘴,不知道要说啥了。
“多了几十人做活儿,数量一下升起来了,不知道如意斋那边会如何?可能不需要这么多货,也可能趁机压咱们的价。”
还是方子元替她说说出了顾虑。她听了连连点头,是这个意思。
“小七儿,这个不用担心。”村长呵呵笑道,“你们和如意斋谈的价钱咱们都知道了,就算这个活儿只能做一个月,甚至十天,也是大家赚了。”
呃?还可以这样?村长你也太豁达了吧?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哪,谁不想长期做下去?谁不想一直都这么赚钱哪?
方小福眨了眨眼,表示对村长的淡定很敬佩。
当初如意斋大老板赵先生是曾说过,他有两百家分铺,再加上京城里的总铺,如果同时上货,一天需求可能就是两千多只。
就算不会每天都卖掉这么多,一个月也有不少数量。何况他相信这个卖相好,至少短期内会需求量很大。
当初她也预期的是半年利益,现在才做了一个月。如果村子里的人跟着她赚半年,也好过以往很多年的辛苦劳作了。
“好,有村长大伯这么想,小七儿也放心了。”方小福冷静下来,再次开口。
“这样吧,人数和食宿都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有劳村长和几位耆老在村里筛选人数了,一定要控制在七十人以下,宁缺勿滥。”
“这是自然,你的顾虑咱们都醒得。”村长连忙点头,忽又问道,“这七十人以下,是包括咱们自家闺女还是不包括的?”
“包括的。你们自家的闺女你们自己约束,和村里闺女一样,都交给你们管理,如果出了问题,方家不承担责任。”
方小福立刻严肃地表明立场:“方家以后每隔五日收一次货,收钱回来当晚便可把酬劳支付给大家,不以任何理由拖欠。但方家只认货,不管人。”
她最讨厌的就是事情多、麻烦多,最后钱没赚到郁闷气却赚到了。既然村长和耆老们是为村子谋福利,这些事儿就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了。
☆、215。第215章 抛出更多橄榄枝
村长连忙点头,理解方小福的立场。毕竟现在是方山村要跟着她赚钱,求人的是方山村哪,何况她的要求也无可厚非。
本来人就不住老方家,老方家也管不了这么多。
“小七儿放心,这几****和耆老们会仔细筛选合适的人选,然后和对方家里的大人谈清楚,他们愿意就签个保证书,不愿意咱们也不勉强。”
村长正色道:“方山村几百户人家,年纪合适的小闺女怕有一两百多人,根本不愁没人来做。因此不用担心那些人家拿乔。”
不拿乔,自然要接受他们的要求,本份做人,认真做事。最后赚头还不是他们自家的,村长和耆老又没要他们的钱。
十两银也是收的食宿费用,家里多了人吃饭,做家事的人肯定会辛苦些,赚些小钱理所当然。
方小福点点头,心里也暗暗吃惊,没想到方山村符合她要求的小姑娘竟然有一两百人,那不符合年纪的又得多少?
一个家里也不可能全是小闺女,肯定还有儿子。像方家这样的多子多女家庭,又有多少?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的又有多少?
天爷,方山村不愧是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大村。按现代规律来算,几百户人家根本没多少人口,一个小区就够了。可是在这里,竟然如此庞大。
她再也不敢小看了。
“村长大伯,小七儿知道你和耆老们都是为了方山村,小七儿和哥哥们商量过,也愿意为村子多出一份力,这里有两个想法,你们听听看可妥?”
“小七儿请说。”村长一听眼睛亮了亮。这小七儿能带方家赚大钱,又让出福利给方山村,可不是普通的小闺女,她说要多出一份力,肯定是好事。
“嗯,一个是小七儿手头还会做一些小玩意儿,以前也让家里人做过,只是赚头小,只有几百文钱的利益,后面就没做了,如果……”
她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没让更多人赚大钱是她的错似地。
“如果村里符合条件又没选上做手袋的人家,或者家境不太好想多赚些钱的人家,也不限定是小闺女,媳妇子也可以的。都可以来做做,多少赚些。”
“是这个理儿。小七儿,你可真是方山村的大福星。”这次激动夸赞的是方耆老。
方小福后来才知道,方耆老也有两个兄弟,家里孙女儿条件都不符合要求,但是媳妇子还是有几个人的。几百文也是钱,一个月总要做些活儿,帮衬一下家里也好啊。
“不过这个布料成本,小七儿就不承担的,不过可以代为采购,或者我出布料,剪了布样子,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不等的价钱卖给她们。”
“她们做好后,交给我去送货,或者我去看看如意斋是否上门收货,这样更方便。你们看如何?”
还能如何?村长和六大耆老只有点头的份儿了,就连方志忠都很高兴,便开了口。
“小七儿,做活儿的人多了,光送货就累着人。不如你去和周掌柜谈谈,要是每隔五到十日,让他派人过来取货,在村里付钱,就最好了。”
“嗯,大伯说得是。而且这次的事情还是咱们在村里自己说,人家如意斋要不要这些货,要不要这么多货,还不清楚,明儿我就给周掌柜去信问问,等有了确切消息,再具体实施,可好?”
现在还只是内部意向,要等外部市场联系好,才能真正具体实施的,否则货物流通不了,一切白谈。
大家又只有点头的份儿了,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这可是大笔银子哪,要是谈不成……村长很想问方小福,谈得成的吧?但他终是没有问。
“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想改善一下村里读书人的境况。”方小福自然知道周掌柜肯定会收的,也不着急,便说到另一件事情上了。
也就是之前散步时听哥哥们谈话而想到的。
这次竟然答应村长给村里让出福利,那她就让到底,抛出更多橄榄枝。
“我家赚了钱,也不会忘本。因此决定在年底前捐一百套笔墨纸砚给村塾,另外再捐竹纸一千刀、中毫笔五百支、小毫笔五百支。”
“村塾可根据学子的成绩和表现,还有家境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和资助。如果方家不倒,小七儿保证以后十年皆可照此捐赠。”
她给不了什么助学金,因为那不能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但她可以提供学习用品,暂时缓解一部分条件有限的学生,同时还激励了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就像当初他们家这些兄弟,学习用品都是靠自己想办法赚到的,不够用就只能省着用,连子鸿和子胜都要出去赚笔墨钱。
而他们老方家在村里还是条件不错的人家,尚且是这样,那些环境差些的又是什么情况?村里多是耕读世家,但多止步于童生,是不愿意读书?没时间读书?还是没钱读书?
听说读书最好的家里,都很少出几个秀才,最多供出一、两个,而且是全家老小来供。
“好!”这次村长也激动了,“小七儿,你不但能干,而且贤良,如今还有此善举,你不但是咱们方山村的福星,还是救星哪。”
方山村虽不是穷村,却也只是一个村子,村里那么多读书人家,又多是地里刨食,这学习用品和书籍就是一个家里最大的开支了。
村塾里大小学子就有两百多人,这些捐助短期内其实能帮大忙了,如果以后每年都有,就是长期大帮助,帮到很多向学的穷孩子。
“这不是小七儿一个人的主意,而是之前哥哥们的心愿,经小七儿之口说出来罢了。”方小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了一下之前散步时的话题。
确实是几兄弟在一起感慨,有了钱不能忘本,当初他们为了学习用品过得有多苦,而今他们不愁了,还有很多寒窗学子在愁。
所以方小福便提了她的想法,几兄弟都觉得好,便讨论了一下具体的捐赠内容。
☆、216。第216章 大院子
村长等人自又是将方家兄弟大大地夸赞了一阵,都很高兴。老方家率先赚了钱,却舍得拿出来为村子作贡献,为学子尽心意,自然让人敬佩。
“另外,我们也会尽量捐助一些书籍,帮助村塾在十年之内,建立一座面向村人开放的图书社,让村里读书人都可借阅,而不必自己买书,大家还可以分享读书心得,形成更好的读书风气。”
有人说,喝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而现在,方小福想要做的善事,不是给谁捐几两银,而是想用有数的银两,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走上成功之路。
她本来还想说,如果谁考了功名无学费、无赶考盘缠,她都可以慷慨解囊,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
她是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是看在别人眼里的她,又将是什么模样?大善人?有钱人?傻子?好骗好坑的冤大头?
财不露白,即便到了这个地步,她也坚持这个道理,不想因一时热心,招来更多麻烦。
财富要一点一点累积,富贵也不能一步登天。而她穿越过来才多久?已经赚了不少钱,也带领家人赚了不少钱,现在还要带领村人奔小康。
她的责任重大,名声也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再不看紧荷包,得意忘形,兴许就会搞出祸事来了。
而现在她提捐助,一方面是真心想帮助人,一方面也是想散财。
散财消灾。
而她今晚许诺的事情,已经很多。最后,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村长和耆老们便离开了。
将一行人送出院外后,方小福便往方子湛的屋里走,去看他,也将刚才的事情告诉他和子维。
方子健和方子元也跟了去,方志忠知道他们还有事情讨论,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兄弟妹们在自己拿主意,因此他也不掺合,忙自己的去了。
方子湛没有睡,正听着子维念书。
方小福一进去就看见这样的景象,方子湛靠坐在炕上,子维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书,不过不是他平日安静的模样,而是在静静地读着。
没想到他们竟然用了这样的方法,方子湛不用看书也能读书了。他们兄弟本是同科童生,读的书本是一样的,这样也不错,两不相误,尤其不用相对无言。
方子湛不能多说话,方子维不爱多说话,两人呆在屋里确实会很闷的。
方小福调侃了他们之后,便在炕沿坐下,然后将刚才在堂屋里和村长他们达成的协议说了一遍,然后接着说出她的计划。
“虽然我相信周掌柜不会拒绝咱们增加送货,但为了掏个底,咱们还是要去探探口风。只是我觉得写信太慢,不如明天大哥和二哥,你们去一趟县城。”
“好,顺路也去趟天一书局,和文先生谈谈你允诺的那些笔墨纸砚、毛笔、竹纸,书籍的事儿最好也先和文先生说说,让他有个数。”
方子元点头说道。
方小福含笑看着他,发现他总是很轻易便说中她心中所想,如果她做生意,他会是很好用的合作伙伴。
“还有布料,如意斋若是同意咱们多送货,咱们就需要更多布料,也要提前和胖婶儿打好招呼,咱们常买的那些布料,要多进一些货留给咱们。”
方子健也说道。
“还有房子。”方子湛突然嘀咕了一句,提醒着什么。
“嗯,虽然今儿已寄了信给文先生,但明天你们去找他时,还是再提一次吧,咱们要不要铺头没所谓,院子要大,屋子要多,适合咱们住的。”
“我不要住大院子。”方子维静静地听了半天,突然蹦出一句。
“怎么?有大院子不好吗?可以让你继续做安静美少年呀。”方小福忍不住又调侃他,家里有个这样乖巧呆萌的弟弟,总是想让人捏了捏。
“住大院子隔得远,就见不着面了,说话也不方便。”方子维低声解释,便红了脸,转开目光,有些别扭。
“……”方小福错愕地看着他,他竟然说见不着面?说话不方便?他本来一天就说不了几句话好吧。
“子维说得有道理,咱们兄弟妹自小住在一个院子里,对面住着、隔壁住着,出门就看得见,说话听得见,要是进了县城大院子又分成了几个小院子,反而冷清了。”
方子湛理解地看了弟弟一眼,又看向方小福。
“而且院子大了,咱们就是一大家人住进去,也很宽敞,兴许还要婢女、小厮,甚至管家呢,虽然像个大户人家了,可是人多事儿多,不适合咱们家。”
“也没什么不好呀,只要有个当家主母管事儿就成。”方子元到是不以为然,他本来就是在大院子里生长的,习惯了。
不过最近觉得这种小院子也不错,很热闹,而且就跟小七儿玩也很开心了。他居然在这里住习惯了,都不想回家去。
“可以先买一座小院子,咱们先住着,以后想买大院子再买。”方子湛又开了口。
他并不热衷大院子,但他知道小七儿喜欢文先生的竹轩,便想着要是有自己的小院子,就可以弄成她喜欢的模样了。
方小福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在思考着买什么样的房子最适合他们。
之前想到县城买房是因为两个原因,兄弟们进县学读书,住家里方便一点。再一个是她想住县城,生活方便一点。但农村也有农村的好,她住了这么久也习惯了。
可是现在因为方子湛的渴望,还有她对家里某两个人的失望,她决定尽快搬去县城。
买大院子是因为她很快就发财了,买得起。住大房子当然也舒适,就像电视里那些豪宅。
但她忽略了他们到底是农家孩子,而且年纪都小,一帮小弟妹跟着,住得太分散确实不好,他们会害怕、会寂寞,也不安全。
别没事在家里丢了个人都不知道。
“好,先买小院子,有咱们老方家这么大就够了,后院里养些鸡、种菜、前院里晾衣、养花、种几棵竹,要是面积再大些,再种几棵四季果树。”
这么想着,她心里豁然开朗,抬头笑道。
☆、217。第217章 蒸蛋
兄弟们一听却都露出了笑容。怎么感觉是把老方家给搬进县城了呢?
不过他们喜欢,自然赞同。于是大家都对未来的院子充满了憧憬。
第二天,方小福很早就进了厨房,不过老太太更早,已经在忙碌了。她打了招呼就去洗漱。
洗漱回来见老太太已经煮了一锅玉米粥,正在蒸馒头,便去库房拿豆子磨了小盆豆浆,再拿了鸡蛋回厨房。
等蒸笼空出来后,做了一大海碗豆浆蒸蛋,旁边还有几只小碗围着摆了一圈儿。因为蒸笼不能同时放两只大海碗,好在还能围几只小碗进去。
趁着做蒸蛋的空档,她又生小泥炉,将中药拿了一副先在药罐里加水泡着。等炉子生起来,开始煎药。
彩霞和小秋、小满几人进厨房洗漱。她们见小七儿姐竟然已经在忙了,都觉得汗颜,纷纷加快速度。
彩霞过来煎药,方小福打了水端去方子湛屋里,正好子维开门出来,省了她敲门的功夫。方子湛已经起来,正在自己穿衣裳。
在她的帮助下小心地洗了手脸,还刷了牙,便出了屋子在院子里走动一下,他现在的情况也不宜活动筋骨,只能呼吸新鲜空气吧。
方小福倒了水,回厨房把小碗蒸蛋都拿出来,混着豆浆原味的蛋香瞬间溢满厨房,让随后进来的几个兄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