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些中国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图书堂
内容简介: 现今,人们的面子观念越发增深。不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甚至在民间,人们均以各种形色出现于世人面前,使自己不丢面子,并在交往中加深感情。面子既如此重要,那么,它又究竟是什么呢?〃
==========================================================================================================================
【申明:本书由 久久小说(WwW。fsktxt。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TXT手机电子书,我们因你而专业,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请登陆 久久小说……www。fsktxt。com 】
==========================================================================================================================
这些中国人 一、闲话国人(1)
1。 面具与角『色』
现今,人们的面子观念越发增深。不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甚至在民间,人们均以各种形『色』出现于世人面前,使自己不丢面子,并在交往中加深感情。
面子既如此重要,那么,它又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可以肯定,面子是给人看的东西。〃面〃这个字,甲骨文从〃目〃,写成一只眼睛加一个眼眶的形状。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说:〃契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部五官中最足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所以〃面〃有相见之意,如〃一面之交〃、〃一面如故〃等;又常与〃目〃联用,如〃面目如故〃、〃面目一新〃等。但〃面〃与〃目〃虽都与眼睛有关,意义却不同。要言之,〃目〃是用来看别人的,〃面〃则是给别人看的。如果没有人看,则有没有〃面〃,或者〃面目〃是可爱还是可憎,都不太要紧。只有当人们看着的时候,才必须特别地注意面子。
人的身上,可以让人看的,主要是〃脸〃。其他部位,或不可看,或无足观,或寻常看不见。唯独脸。不但可看,可观,而且非看不可。俗云:〃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如果不善于〃察言观『色』〃,很可能会无端地〃碰一鼻子灰〃,弄得〃灰头灰脸〃地好没有意思。
正因为〃脸〃和〃面子〃都是可看、可观,且非看不可的,所以〃面子〃有时也叫〃脸〃:有面子是〃有脸〃,没面子是〃没脸〃,丢面子是〃丢脸〃,而毫不顾及面子是〃不要脸〃。〃不要脸〃是极刻毒的话。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倘若被人骂作〃不要脸〃,便非和你拼命不可。
甚至〃面子〃和〃脸〃还有一种生理上的联系:丢面子时会〃脸红〃,得面子,也就是别人〃赏脸〃或自己〃『露』脸〃时,则会觉得〃脸上有光〃。总之面子的得失,全都写在〃脸〃上,一望可知。正因为一望可知,所在〃面子〃往往比〃里子〃重要。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便只好舍〃里〃而求〃面〃。比如做一件棉衣,〃里子〃不妨用旧布,〃面子〃则必须用新绸。又比如平时不妨吃咸菜,结婚时则必须大摆筵席。再比如小学校的危房可以不修,县太爷的进口轿车则不能不买。火车站里,外宾休息室总比一般候车室〃体面〃,而单位一到有人来参观时,清洁卫生总会比平时做得好。由此可见,面子乃非常之时用于非常之事的非常之物。这样看来,它又不太像是〃脸〃,至少不能简单地说是〃脸〃。
事实上,〃面子〃与〃脸〃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脸〃是天生的,〃面子〃却可以后天得到,比如突然一下升官或发财等;第二,〃脸〃有美丑,〃面子〃却只有美没有丑,所谓〃面子上不好看〃不叫〃面丑〃,而只叫〃没面子〃或〃丢面子〃;第三,〃脸〃可以修饰,比如揩洗、剃须、抹粉等,〃面子〃却不能修饰,只能替换;第四,〃脸〃生而有之, 永随各人,〃面子〃则不但可以争取,甚至还可以当作礼物或薪水来赠送、发放、赏赐,或者借用。这样看来,面子又有似于〃荣誉〃。但是,有荣誉者因然有面子,丢面子却不一定是丧失誉。比如,一位小姐的玉体不慎或不幸被一位男士看见了全体或不可看的部份,便大丢面子,但与荣誉无关。荣誉并非人人皆有,且不会丧失;面子却是从人该有,且稍有不慎,便会丢掉。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面子的以下特征:一、人人必备,一且丧失,便〃没脸见人〃;二、可以替换,有时会变大,有时又会变小,有时还会丢光;三、专供观赏,有人看时挂在脸上,没人看时束之高阁。那么,这样一种可以随时取下又随时地挂上的可看之物,又该是什么呢?
说穿了,它就是〃面具〃。 面具产生于原始计会。在那个巫术礼仪主宰着部落生活的时代,它是酋长、祭司和萨满们与神灵打交道的工具。戴上它。就可以与神灵对话,甚至请神到场,为部落的重大决策指点『迷』津。既然连神都可以请到,当然是极有〃面子〃了。所以〃有面子〃就是〃有面具〃。或者说,正因为〃有面具〃,才〃有面子〃。〃有面具〃既然能〃通神〃,当然也能〃通人〃,也就在人群中〃吃得开〃。直到今天,我们还把那些〃有面子〃而〃吃得开〃的人,称为〃神通广大〃、〃手眼通天〃甚至〃呼风唤雨〃,就因为〃面子〃原本是〃面具〃,是〃通神〃、〃通灵〃的工具。
能戴上面具与神灵对话的神通广大的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极有地位的人。所以,面子也就意味着身份、地位。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越高,面子也就越大。他们往往又叫〃头面人物〃,意谓群体的〃头脑〃和〃脸面〃。古史上曾说黄帝〃四面〃,学者们为此曾争论不休。其实,依我看来,大概无非是说他〃面子〃又多又大又极广,一人而〃面〃四方,上上下下左邻右居地都〃吃得开〃,所以才做了部落联盟的总酋长。
〃面子〃或者说〃面具〃既是通神的工具,当然只能为少数神职人员所专有,怎么又成了人人得而有之而且断然不可丧失的东西呢?原来,面具不但能〃通神〃,而且能〃通人〃。也就是说,它不但表明一个人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一个人的〃归属〃,即他属于哪个群体、哪个阶层,类似于今之〃身份证〃,当然又人人不可或缺了。在原始时代,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崇拜不同的图腾,也就有着不同的面具。只要看他使用什么样的面具,也就知道他属于哪个〃图腾系统〃,从而判断出是敌、是我、是友。所以,面具(面子)之于人,至少在原始时代,就已是『性』命攸关的事。如果你没有面具(面子),那就成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用现代术语来说,就叫做〃政治面目不清〃。〃不清〃也就〃不亲〃,必须加以防范。甚至,〃政治面目不清〃,比公开的敌人还可怕,因为他可能会是『奸』细和间谍。在〃宁肯错杀一千〃的指导思想下,也可能立马被杀掉。因此,在原始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出示自己的面具,就很难安全地通过一个充满警惕的部落。当然,这里说的〃面具〃是广义的,它包括整个人体装饰。但因为人体装饰的重点在头部,因此也可以广义地称之为〃面具〃。不过,当〃面具〃的功能由〃通神〃而转为〃通人〃,更多地标志身份和归属时,称之为〃面子〃就更为贴切。总之,从原始时代起,人们就是〃死要面子〃的。因为没有〃面子〃,就很可能不但生命没有保障,而且很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要知道,连死者的葬埋和灵魂的安顿,也都是必须按照〃图腾系统〃来『操』作的。没有标志身份归属的〃面子〃,死了以后,便只能去做孤魂野鬼。 由此可见,〃丢失面子〃,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后果极其严重的事。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感就转为羞耻感,视〃丢失面子〃为可耻,进而又把一切可耻之事视为〃丢脸〃。事实上,在原始时代对于那些犯下为本部落众人所不耻罪行(通『奸』、通敌等)的人,惩处的办法之一,就是剥夺其〃面具〃。失去了这一〃面子〃,也就失去了与自己人交往的工具,当然也就〃没脸见人〃,只能自个儿跑开,到不见人烟的地方去自生自灭。这种惩罚,有时比判处极刑还要可怕。中国人视面子为命之所系,很可能便是对原始时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远古回忆。 面子既然原本是〃面具〃,则它也就同时是〃角『色』〃。 〃角『色』〃与〃面具〃原本就是统一的。无论在图腾歌舞中,抑或在现代舞台上,一定的角『色』都会有一定的面具(在京剧舞台上即是〃脸谱〃),而有一定的面具也就标志着一定的角『色』。角『色』有主有次,面子也就有大有小。但人人都有角『色』,故人人都有面子。为了使每个人的角『色』都不致错『乱』。就必须对每个人的面子进行规范。进行规范的这项工作就叫〃正名〃,而〃正名〃的依据就叫〃礼〃。
礼,作为从原始巫术仪式和图腾制度演变而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社会和群体的每个成员,部按照自己身份地位(亦即面具、面子,名)的规定,去担任和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这个〃角『色』〃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也相应地享受这个〃角『色』〃可以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待遇。所以,〃礼〃与〃名〃是相依存的:名无礼无以正,礼无名则无以行。同样,〃面子〃与〃角『色』〃也是相统一的:无面子则无角『色』,无角『色』亦无需面子。这就好比在图腾歌舞和通神仪式中,有人唱主角,有人跑龙套,一应职司动作,都由其所戴之〃面具〃来决定。倘若不事先确定各人的〃面具〃,那么,不是弄得大家手足无措,便是弄得混『乱』一团。同样的,仪式之后的〃图腾餐〃,分吃〃胙肉〃时,也得依照〃面具〃来分配。否则大家都要争吃里脊和蹄膀,或者一窝蜂上前放抢,便会影响〃安定团结〃,也会弄得祖宗神灵不高兴,认为不肖子孙太〃丢脸〃。
〃正名〃即确定〃面子〃,确定〃面子〃即分配〃角『色』〃,〃角『色』〃则规定着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他的观众和其他〃角『色』〃。一个人如果弄不清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不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去表演,那就会出现〃角『色』错位〃的局面,当然也就〃对不起〃 了。比如〃君〃是一种角『色』,〃子〃也是一种角『色』。好的社会政治秩序,依照孔子的说法,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其所司之〃角『色』〃行事。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就非丢〃面子〃不可。严重一点,如宋灵公、楚成王,还会丢了『性』命。至少,也会被视为〃表现不好〃。
所以,中国人要争得一个〃表现好〃的〃面子〃,就得严格按照〃角『色』〃的规范来〃做人〃。〃做人〃 一如〃做戏〃,都要讲究〃做工〃,文雅的说法叫〃懂礼貌〃。中国人的道德教育,往往从〃讲礼貌〃开始。〃貌〃也者,面貌也,其实也就是面具。面子、角『色』。皇帝面前要磕头,老师面前要恭敬,父母面前要听话,都是懂得〃礼貌〃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懂得〃礼〃之〃貌〃,也就是懂得给别人〃面子〃,而别人也就会〃赏脸〃。〃'赏脸〃的结果,是不但自己有〃面子〃,而且会连带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和上司也有〃面子〃。因为〃面子〃 既然是〃面〃,那么也就难免会连成〃片〃;既然连成〃片〃,就难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比如,一个孩子在客人〃面〃前极懂礼貌,因而受客人的夸奖,这在于父母,是极有脸面的事。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公然地在客人〃面〃前不听话,则是极〃丢脸〃的事,因为他不给父母〃面子〃,使父母不能扮演家长、教育者的〃角『色』〃。这时,恼羞成怒的父母可能会声『色』俱厉地加以呵斥,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当然只能是连带客人一起都灰头灰脸。所以,那些乖巧的孩子,尽管平日里十分骄横,一旦来了客人,也会作〃懂礼貌〃状。同时,聪明的女人在外人面前,也一定会装出一切大事都是丈夫当家作主的样子,以便那怕老婆的老公,还勉强能够暂时地扮演一下大老爷们男子汉的角『色』,不至于〃丢尽脸面〃。
不过,一个人〃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在儿子面前是老子,到了老子面前便是儿子。此外,年龄的增长,荣誉的获得,地位的升降,财富的盈亏,都会引起和造成'〃角『色』〃的变迁。所谓〃一阔脸就变〃,就是说地位高了,财富多了,〃角『色』〃大了,〃面子〃也大了。对于先前和自己〃面子〃相等的人,便会不大看得起。所以,中国人必须有〃角『色』〃更换以后〃面子〃也随之更换的应变能力和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有能保持不变的能力。具体说来是:当〃角『色』〃变小时,〃面子〃也要相应地立即缩小,免得人们说你不懂规矩;相反,当〃角『色』〃变大时,〃面子〃则不一定相应地立即放大,这样可以获得〃谦和〃、〃念旧〃、〃不忘本〃的好评(也是一种〃面子〃),也可以免遭〃一阔脸就变〃的物议(遭人物议也难免〃丢脸〃)。《儒林外史》第二回写范进中了生员。身份和〃角『色』〃部发生了变化,他的丈人胡屠户便来和他讲〃面子经〃,说是〃你如今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胡屠户这些话中虽不乏混帐之处,但抽象地看,也还是符合〃面子逻辑〃的。及至范进中了举,成了〃老爷〃,张乡绅亲自来贺时,胡屠户便不但自己也不敢再〃装大〃,甚至连〃面〃也不敢出了。这正是〃角『色』〃变换之后所必须引起的〃面子〃变换。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如果要想不伤了对方的〃面子〃,最好先弄清对方此刻在份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你的一个老朋友、老同学或儿时伙伴此刻发达了,当了官,做了教授,出任了董事长或总经理,那么,在他的办公室里,当着他的同僚或下属或学生或雇员的〃面〃,便断然不可呼叫他的小名或绰号,甚至不可直呼其名,免得他当场下不了〃台〃。比如陈胜当长工时,与伙伴们相约云:〃苟富贵,勿相忘。〃后来陈胜当了王,伙伴们来找他,不懂规矩地大敲宫门,叫着陈胜的表字要见他。见不到,又当街拦道地大叫陈胜的名字。进宫以后,又大惊小怪地喳呼:〃阿哟!你这小子可真阔气啊!〃又肆无忌惮地『乱』说陈胜少时一些〃隐私〃。如此这般,大伤了陈胜的〃面子〃。结果怎么样呢?不但没能共富贵,连吃饭的家伙都丢了。
同理,要想给一个人以面子,最便当的办法就是改变他的角『色』,让他由配角升格为主角,或候补主角。这种升格可以有真实的和虚拟的两种。真实的如升官、升职称等,虚拟的如赐紫金鱼袋,赏穿黄马褂等。虚似的升格还可以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比如称年龄、辈份比自己小的人为〃兄〃,或自称〃鄙人〃、〃在下〃、〃区区〃等。总之,只要对方在心理上感到变换了角『色』,就同样行之有效。这就好比演戏。配角抢主角的戏,是〃犯现〃(情节严重者要被开除出戏班);主角给配角让戏,则是〃赏脸〃……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面具(脸谱)赏给对方。既然是〃赏脸〃,那么,它也就是〃殊荣〃、〃恩典〃,至少也是〃客气〃。〃情份〃,不能〃给脸不要脸〃,但也不能白要,而必须回报。回报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果对方与自己原本平起平坐,那么对方的让戏就是谦让,必须以略高一级的规格把〃脸〃还回去;如果对方地位高了许多,就是赏赐,自己可能已无〃脸〃可还,只有报之以身家『性』命;如果对方地位低得多,则原本无戏可让,但既有孝敬之心,自然也该〃赏脸〃。总之,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只要能处处时时记住给别人面子,一般地说总会有回报的。付出的未必多,得到的未必少,多半会是一种合算的买卖。
2。〃交情〃 与〃交商〃
交朋友,要讲〃交情〃。
〃交情〃有深有浅。交情深的是〃深交〃,交情浅的却一般不叫〃浅交〃,而叫〃一面之交〃。〃一面之交〃从字面上看是只见过一面的意思。但既然见了〃面〃,依照〃人情面子原则〃,也就有了〃情面〃。不过毕竟只是见过〃面〃,也许连姓名职务身份都不大弄得清楚或记得住,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交情〃,或者说交情尚〃浅〃。〃浅〃则〃浮〃,〃浮〃则〃泛〃,所以又叫〃泛泛之交〃,而〃一面之交〃也就不一定是〃只见过一面〃,只不过是〃交情尚浅〃的意思。〃交情尚浅〃,也可以托〃人情〃,但往往不大好〃开口〃,也不能〃重托〃,除非是〃一见如故〃。〃故〃就是〃故交〃,也就是见面很多、交往很久的意思,又叫〃故人〃、〃故友〃、〃故旧〃、〃故知〃,如〃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邻居〃、〃老朋友〃。一般地说,中国人的交情,是与交往的时间成正比的。〃老〃则〃深〃,〃深〃则〃入〃,〃入〃则不再〃浮〃在〃面〃上,而能进入心灵〃深〃处。即使不能〃深入〃,〃老〃本身也是〃面子〃,总比〃一面之交〃来头大。
的确,中国人是很讲究交往时间之长短的,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交情〃一如美酒,越陈越〃醇〃。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交情,总让人觉得不那么〃靠得住〃,也难以产生〃恋恋不舍〃的〃恋情〃。故民谚云:〃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好〃;又云:〃新婚情烈,旧友情深〃。〃友情〃不同于'亲情〃,〃亲情〃是天然的,比如自己生的孩子,自然疼爱;〃友情〃则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要靠〃积累〃。〃积〃则〃厚〃,〃厚〃则〃深〃,叫做〃深厚〃;不积累则〃薄〃,〃薄〃则〃浅〃,叫做〃浅薄〃。〃浅薄〃的人,〃胸无城府〃(亦即自家庭院宅小墙薄,没有〃进深〃)。表现在交往上,一是〃多言〃,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半瓶子醋『乱』晃『荡』〃;二是〃泛交〃,轻佻浮薄,轻诺寡信,不知自重。这都是知识和经验缺少积累所致。中国人的学问,讲究〃厚积而薄发〃,交朋友亦然。〃厚积而薄发〃,才〃面淡如水,心甘如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交情〃虽然以〃老〃的好,但〃故旧〃并不一定就是〃深交〃。反倒是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与某某要人是〃老交情〃者,其交情往往并不很深,无非是以其〃老〃来饰其〃浅〃,一如时下某些〃青年学人〃,专好卖弄玩弄古怪涩口的新名词、新概念,把文章写得谁也看不懂,不过是以其〃艰深〃饰其〃浅薄〃而已。〃交情者〃,只不过意味着〃面子大〃。〃老交情〃有事来请帮忙,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交往多年〃的〃面子〃上,也不能不有所〃照顾〃,当然也可能只顾〃面〃上敷衍,这就全看交情的深浅和事情的难易了。从这个角度讲,〃故交〃也不一定靠得住。
真正的〃深交〃,是〃知交〃,即〃知心之交〃。〃深交〃者,〃深入之交〃也。只有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彼此之间,心灵都成为〃不设防城市〃,可以自由出入,从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知交〃。要结知交,第一要〃诚〃,即以诚相待,〃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第二要〃忠〃,即忠于友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第三要〃信〃,即恪守信义,〃言必信,行必果〃;第四要〃权〃,即通达权变,〃不拘泥,不苟且〃。四者之中,〃权〃最难。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也就是说,一般人,我们可以和他〃同学〃,但未必〃同道〃,因为道路可选择,各人选择的人生道路,未必都一样;可以和他〃同道〃,但未必〃同志〃,因为选择人生道路的动机、目的、志向并一定相同,虽然走在同一人生道路上,说不定只是〃同路人〃,没准什么时候还要分手;可以和他〃同志〃,也未必〃同权〃。因为〃志〃是〃方向〃,叫〃志向〃;〃权〃是〃便(hian)宜〃,叫〃权宜〃。大彻大悟之人,为了最终地实现〃道〃与〃志〃,有时不得不略作〃变通〃,以为〃权宜〃。但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不〃忠诚〃,或不〃诚信〃,一但起疑,也就不再〃同心〃。所以,非得真正的〃知交〃,才可与之〃同权〃;而一旦〃同权〃,也就真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了。
由此可见,结交〃知心朋友〃,真是其难无比,故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得一知己。但是,有一种朋友,虽不一定〃知己〃、〃知心〃,却最可依赖,这就是〃患难之交〃,即〃同生死,共患难〃的人。或是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或是在受害时,掩护或救援过自己;或是在危难时,和自己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种经历了生死患难考验的朋友,将是最忠实的朋友,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会反悔的朋友,所以又叫〃刎颈之交〃。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真正的友谊是超功利的。生死患难,功名利禄,最能鉴定友谊的真假和交情的深浅。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的赞语中说,有个下?国人姓翟的;在先当迁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塞住了,罢官以后,则大门外可以张设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