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些中国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诎担┯橛诠氖贝纺苁共糠帧ê萌恕ㄐ颐庥谀眩坏诮ㄉ枭缁嶂饕宸ㄖ频慕裉欤挚赡芑崾共糠帧ɑ等恕┩J欠枪捣侨粤接锬芄凰登濉�
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即上述〃好处〃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之一,就是消解了〃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除极个别的人,如各学派的祖师、各门派的宗师、各团体的领袖,可能会因个人的魅力而成为〃核心〃,并因此建立〃圈子〃外,其余绝大多数人,要想进入某一〃圈子〃,或在某一〃圈子〃内生存,都必须尽可能地与〃圈子〃认同。甚至包括极细小的方面。比如〃老乡〃们在一起,就要说〃家乡话〃。如果一个人外出多年,依旧〃乡音未改〃,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会对他格外亲热。如果他居然记得只有本乡本上才有的极〃土〃的〃土话〃,就更会受人欢迎。相反,如果他回到家乡,竟是一口的〃官话〃、〃京片子〃,大家就会〃敬鬼神而远之〃,在内心深处不把他看作〃自己人〃。《论语》上说孔夫子他老先生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虽谨慎,但也明白流畅,一到自己本乡本土,便〃似不能言者〃,除了表示对〃乡党〃的恭谨外,不知有没有语言方面的原因?又比如,〃圈子〃里的人要在一起〃聚一聚〃,那么,即便你厌食、胃溃疡、酒精过敏,也少不得要〃叨陪末座〃的。因为〃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不能因一人之好恶,扫了大家的兴。这些小事尚且如此讲究,遇到〃大是大非〃,当然也就更没有价钱好讲。这样一来,〃个人〃就成了〃圈子〃,或者说〃我〃就变成了〃我们〃。一个人的〃团体意识〃越强,〃自我意识〃就越弱;越是与〃圈子〃认同。就越是消解了〃个人〃,最后就变得只会说〃我们〃,不会说〃我〃了。中国人写文章,谈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说〃我们认为〃,而不会说〃我认为〃,就是这种观点和习惯所使然。
代价之二,则是消解了〃国家〃。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如果把类似于家族、宗族的乡里、帮口、师门、同仁等大小〃圈子〃都考虑进去,则孙先生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表述:中国人只有〃团体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所以〃对于国家,从来没有一次具有极大牺牲精神去做的〃。当然,这绝不是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为国捐躯者,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他们多半是集〃国难〃与〃家难〃、〃君仇〃 与〃父仇〃于一体的人。前方将士抗敌是因为〃守土有责〃,边陲士民抗战是为了〃保卫桑梓〃,〃岳家军〃、〃戚家军〃作战英勇是因为他们忠于团体。只要〃鬼子〃们不打到自己家门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往往是口头上的。故〃前方吃紧〃,并不妨碍〃后方紧吃〃,半壁江山沦陷,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依旧歌舞升平。〃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尽了毫无〃国家观念〃者的心态。甚至〃国难当头〃之日,朝廷里的各个〃小团体〃,仍不肯放弃一己之私利,一个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忙于〃党争〃,无暇〃御寇〃,如明末小朝廷即是。其时崇帧已经殉国,清兵早已入关,南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而入阁辅政的马士英之流,却要翻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旧案,以便集结党羽,与在前方抗战的史可法唱对台戏。后来,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引军东下,传檄声讨马士英等人时,首先开示的罪名,也是指斥他们的重翻旧案,〃门户之争几乎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这可以说是团体(即〃小圈子〃)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之最典型事例。
在战时是团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在平时则是〃人情大于王法〃。这类实例实在太多,我们在报上、杂志上时有所闻,可以说每办一案,都难免有人来〃说情〃,或有人会〃徇情〃。其实,〃人情〃岂止大于〃王法〃,而且大于〃真理〃。一件事,只要一牵涉到自己的〃圈子〃,〃圈内人〃处理起来,便往往不问是非,只问亲疏。〃疏〃则〃公事公办〃,〃亲〃则〃大开方便之门〃。至于〃公道〃不〃公道〃,姑且放到一边。有人说中国人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人情即原则〃。也就是说,〃人情〃,〃不能六亲不认〃,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这本身就是〃原则〃,就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是不是人〃的问题了。
所以,为了坚持这一〃最高原则〃,什么真理,什么公道,什么王法,都可以不顾,可以〃不视为〃原则〃。因此,一旦〃圈子〃、〃团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被牺牲掉的往往便是后者。因为〃国家〃是〃公家〃,〃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何妨牺牲一点。反正国家的利益大得很,多得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稍稍牺牲一点也无伤大雅。又反正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只要不伤害〃人家〃的利益,伤害了〃公家〃,谁也不会来管〃闲事〃。〃圈子〃和〃团体〃就不同了,这是〃自家〃。自家门前雪,自家不扫谁来扫?伤了〃自家人〃,在〃自家人〃的〃面前〃就会〃没脸见人〃,当然只好为了维护〃自家〃而对不起〃公家〃了。
没有〃国家观念〃,也就没有〃公民意识〃。所以,中国人一旦有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找〃国家〃,而是去找〃自家〃。比如,生活发生困难,不会去领〃社会救济〃,而是靠亲戚朋友接济。一旦国家救济了(如〃扶贫〃),又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不把〃扶贫款〃用来发展生产,而是迅速吃光花光,再等第二回,丝毫也不考虑自己作为〃公民〃,对〃国家〃还有什么〃义务〃。又比如,做生意,办企业,也不是向国家贷款,而是靠亲戚朋友〃集资〃。即便贷款,也要靠〃圈子〃里的朋友帮忙,托人情,走后门,才贷得到。再比如,受人侵害(被打,被强暴等),也首先不是诉诸法律,而是找〃自家人〃帮忙,把对方也痛打一顿,或者索赔〃私了〃。总之,在中国人心目中,亲戚朋友,圈子团体,要比空洞的、高高在上的、无法直接感知的〃国家〃要更亲切,更靠得住。因此,在检讨自己的〃社会角『色』〃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属于哪个〃圈子〃,而非首先想到自己的是〃公民〃。 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没有〃公民〃概念而只是〃臣民〃、〃子民〃概念的。〃臣〃是对〃君〃而言,〃子〃是对〃父〃而言。〃君〃住在紫禁城中,〃九重天子〃,遥远得很。〃君〃代表的〃国家〃,便不能不给人以陌生感。〃君〃远在天边,〃父〃则近在眼前。各种〃父〃,……一家父,师父、父母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人,不能不予以特别的重视。更何况,君王的意旨,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法令,也只能通过各种种类的〃父〃,接力捧似地传达到每个〃臣民〃或〃子民〃。这样层层传递下来,不走样、变味,才是怪事。处于最下层的〃民〃们,不对〃国家〃感到隔膜,也才是怪事。所以,中国的传统社会,不是国家管理公民,而是国家管理〃圈子〃,即由管理高级官吏〃圈子〃始,而地方官吏,行帮和乡社,而家族和家庭,最后再由家族和家庭管理个人。于是,〃国家〃也就在实际上被这些大大小小、犬牙交错的〃圈子〃消解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有许许多多的〃圈子〃。〃天下大治〃时,这些〃圈子〃可以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耦合成一种〃同心圆〃的结构。一旦〃天下大『乱』〃,中央政权失控,那么对不起,这些大小的〃圈子〃们立即自成体系,或群雄割据,或土崩瓦解,一个个村落立即建设成既可〃生产自救〃又可〃武装自卫〃的〃土围子〃,而江湖上的各种行会帮口也趁机兴风作浪,浑水『摸』鱼。等到一个或几个〃枭雄〃出来〃收拾残局〃时,也不能不借助各个〃圈子〃的力量,把大家再〃拢〃到一起,重新结构〃同心圆〃。所以,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崇尚〃个体意识〃的西方人,才会这么看问题。准确的说法,应是〃一盘散圈〃。大大小小的〃圈子〃,星罗棋布地〃散〃在各处,相互之间靠着血缘和地缘,人情和面子,维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系〃。只要这种松散的联系尚能维持,『政府』也能借助这种联系收税完粮,那就是〃天下太平〃 了。这就难怪中国人要特别看重友谊了。〃个人〃太渺小,〃国家〃又靠不住,除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外,又能怎么样呢?
6。〃公私不分〃与〃内外有别〃
个人向单位〃伸手〃,地方向中央〃哭穷〃,之所以那么〃理直气壮〃,毫无愧疚不安之感,就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孩子〃向〃妈〃要〃『奶』〃吃,是天经地义的事。〃党是我的妈,厂是我的家,没有钱用向'妈'要,没有东西到'家'里拿〃(国有企业的许多物资就这样流失),有什么〃不对〃?岂但并无〃不对〃,而且〃合情合理〃。这〃情〃,就是前述〃恋母情结〃;这〃理〃,则是所谓〃公有制。
〃公有制〃原本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从字面上讲,所谓〃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或者说〃财产归公共所有的制度〃。这个〃公共〃,可以是国家、社会、民族、企业、社团,也可以是几个人〃打伙〃,或者人数较多的〃集体〃。反之,〃私有制〃则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这个〃私人〃,严格说来,只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法律上单独存在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西方的〃私有制〃,才是彻底的私有制,即〃私有财产归个人所有〃。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财产并不天然地就归配偶、子女、亲属继承,而应根据他的〃遗嘱〃即他的〃个人意志〃来分配。如果他遗愿留给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则其配偶、子女和亲属即便〃义愤填赝〃,也莫之奈何。显然,这样一种彻底的〃私有制〃,在中国几乎是从来也不曾有过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所有制,应该说是〃家庭所有制〃,或曰〃家有制〃。包括主要生产资料(即土地)在内的一切财产,都归家庭而不是家庭中某个成员所有。父家长只拥有〃支配权〃,却并不拥有〃所有权〃。表面上看,父家长不但可以任意支配家庭财产,而且可以把妻妾和子女也当作私有财产予以转让、出租或变卖,好像财产归他私人所有;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财产在他〃告老〃或去世后,却又理所当然地必须归家庭中其他成员来继承和行使其支配权,比如〃分家〃什么的。子女在外工作所得之劳动报酬(佣金、工资)等固然必须上交父家长,但父家长的遗产却又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子女(主要是男『性』子女)瓜分。所以从本质上讲,家庭财产是归全家庭成员〃公共〃所有,而不是归某一个人〃私有〃。只有对此并无多少支配权的女『性』配偶,才被允许拥有为数极少的〃私房钱〃,无非用来增置些〃针头线脑〃或给〃娘家人〃一点〃小恩小惠〃而已。
因此,〃家有制〃并非真正的私有制,而毋宁说是〃公私不分〃。一方面,对于其他家庭而言,是〃私有〃的;另方面,对于全体家庭成员而言,却又是〃公有〃的。更重要的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也既是家庭〃私有〃的,又是国家〃公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能说是你们自己家里的?〃王〃(天子、皇帝)既是〃私人〃,又是〃国家〃(故宋代皇帝便称〃官家〃),既是〃私〃,也是〃公〃。一方面,〃至尊天子〃对臣民的土地、财产乃至生命,都有〃生杀予夺〃之权;另方面,这种〃生杀予夺〃,又必须遵循国家法度,有时还要在御前会议上集体讨论,如若处理不〃公〃,引起〃公〃愤,还得〃收回成命〃。其原因,就在于〃国家〃既是〃私家〃(皇家),又是〃公家〃,皇帝也不是这些财产的真正主人,真正的主人是〃天〃,〃天子〃不过〃替天行道〃而已。然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子〃如果〃逆天〃而行,则为〃民贼独夫〃,可以〃天下共讨之,天下共诛之〃,另由新的〃真命天子〃来行使这些生产资料和财产的管理权,谓之〃改朝换代〃。要言之,家庭财产的所有者不是家长〃私人〃,而是〃全家〃;国家财产的所有者也不是皇帝〃私人〃,而是〃全国〃。所以,〃家有制〃并非彻底的私有制,〃国有制〃也并非完全的公有制,而应说是:〃公私不分〃。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种说不清是〃公〃还是〃私〃的经济现实,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形成〃公私不分〃的观念。何以谓之〃私〃?按:〃私〃之本字作〃么〃。(今之〃私〃字原本是一种〃禾〃的名字)。《韩非子·五蠹》云:〃自环者谓之么〃。何以谓之〃公〃?韩非子接着又说〃背么谓之公〃。《韩非子》此说告诉我们两点:第一,〃面〃对〃面〃时为〃公〃,〃背〃过〃脸〃去就成了〃私〃。第二,没有〃私〃也就没有〃公〃,因为无所可〃背〃者。中国古代既然没有彻底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当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公〃,而只能是〃公私不分〃。
事实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在旧中国,就没有〃公路〃而只有〃官道〃,也就是只有〃官民〃之别,而无〃公私〃之分。直到现在,仍有人主张把〃私营〃叫做〃民营〃,把〃私立叫做〃民办〃,比如把〃私立大学〃叫做〃民办高等教育〃,似乎这样更为堂皇。梁漱溟先生曾认为中国人只讲〃私德〃而不讲〃公德〃,比如臣对君的〃德〃,君就不必;子对父的〃德〃,父就不必行,没有一种〃德〃是人人皆必遵循之〃公德〃。这话恐怕只讲对了一半。一些人缺乏〃公德心〃,大概是事实。比如公共走廊上的电灯,很可能从半夜亮到第二天中午,也很少有人去关一下;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也可能变成长流水,而便池则无人冲洗;集体宿舍的门前,很可能垃圾成堆,脏水『乱』泼;〃公〃园里的果皮箱,更可能是形同虚设,痰迹、废纸、烟头、果皮、空瓶则遍地都是。又比如上车、买票、购物不排队,甚至把别人挤到一边,或者让〃熟人〃〃加塞儿〃,也都是缺乏〃公德心〃的体现。
但是,〃公〃与〃私〃原本是一对矛盾。不讲〃公德〃的人,其实也不会有什么〃私德〃。梁先生所谓〃私德〃,即〃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类,与其说是〃私德〃,不如说是〃二人之德〃,即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德〃,〃一人之德〃的〃私德〃是不存在的。正因为没有〃一人之私德〃,所以当〃私身一人〃时,就不会有什么道德考虑的一些明明有利于〃公众〃、〃公家〃的事,比如顺手关掉公用水龙头或走廊里的灯,即便不过举手之劳,也不愿意去做,除非这时有领导或同事、同学在场。这也因为〃做人〃是〃做〃给别人〃看〃的,有人〃看〃时不能不表现得〃有道德〃些,无人〃看〃时另当别论。
〃公私不分〃的观念表现在行为上,首先就是〃化公为私〃,比如用公家的车接自己的亲朋,用公家的电话谈私事,用公家的稿纸写私人信件,用公家的电脑玩电子游戏等等,更遑论以权谋私或多吃多占了。问题不在于这些具体行为,而在于其〃理论根据〃;〃咱们连人都是公家的,拿点东西算什么 ?〃也就是说:〃我是公家的,公家的当然也是我的〃,这不是〃公私不分〃的必然逻辑么?我就曾亲见一位逃票的乘客在车上〃理直气壮〃地和售票员大吵:〃公共汽车么?要什么票!〃很显然,在一些人看来,所谓〃公共〃的,就是〃人人有份〃的。〃人人有份〃,也就人人都可以去〃吃〃一口。如果别人〃吃〃了自己没〃吃〃。那就等于〃吃亏〃。所以公路人人可走,公车人人能坐,公园人人该游,公费人人得花,公费吃喝当然人人该来。如果别人有份而自己没有,便要大叫〃不公〃,可见〃公〃就是〃人人有份〃。至于建设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保卫公共财产等,则又当别论。因为这不叫〃人人有份〃,而叫 〃人人有责〃。〃人人有份〃是〃公〃字题中应有之义,无须启发,人人皆知;〃人人有责〃则似乎大家都不知道,必须诉诸教育,时时提醒。所以街头巷尾的标语,只会写〃爱护公物,人人有责〃,决不会写〃公费吃喝,人人有份〃,然而号召力却正相反。
〃公私个分〃的观念,个但为〃化公为私〃提供了〃〃依据〃。也为〃假公济私〃提供了〃方便〃。事实上,历史上的野心家、阴谋家,在篡国夺权或篡党夺权时,都无不打着〃为公〃、〃为国〃、〃为天下〃、〃为人民〃的旗号。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遮人耳目〃,另方面却也未尝没有使自己更加〃理直气壮〃的心理因素在内。似乎只要这样一来,他们无论如何谋私,便都〃师出有名〃了。在这方面,林彪、江青这两个阴谋集团干得要算最为〃出『色』〃。他们干脆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斗私批修〃运动,在最大程度地剥夺每个公民财产和包括思想权、隐私权等一切权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和权欲。这真是一场〃在反对私有观念形式下进行的大规模的私人占有运动〃,其教训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它告诉我们,完全否定个人和个人权利的存在,最终只会导致什么结果。
〃公私不分〃的观念还为〃化公为私〃和〃假公济私〃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方式,即〃本单位主义〃,简称〃本位主义〃。〃本位主义〃就是把〃本单位〃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事当前,先替〃本单位〃着想,先替〃本单位〃考虑,甚至不惜损害〃兄弟单位〃和〃全局〃的利益。严格地说来,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上,所谓〃个人主义〃每每被视为〃万恶之源〃而痛加批判,〃本位主义〃虽然也受批判,却在批判之余颇受同情。一个人,如果为一己之私利而大吵大闹,或对自己的个个成就大吹大摆,便会引起〃公愤〃,至少要被视为〃太不像话〃或〃恬不知耻〃;但如果是为〃本单位〃争名争利争地位争好处,或宣传〃本单位〃的成就,则不但本人可以〃理直气壮〃,领导和其他人也不好太责难,顶多笑眯眯地劝他说:〃不要太本位嘛!〃或者说:〃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顾全大局。〃显然,在许多人看来,〃本位〃较之〃大局〃虽然是〃小体〃,但毕竟好歹也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只要不是为〃个体〃,就不能说是〃个人主义〃。只要是为了〃群体〃,不论其大小如何,便都体现了〃群体意识〃,也就多少具有一点〃合法『性』〃,不能过于责难。事实上,许多人在为〃本单位〃争名争利时,也确实不一定直接地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相关。比如评职称时为自己单位多争名额而自己并不晋升,评奖时投自己单位候选人的票而自己并不获奖。所以,一旦受到批评,便会〃理直气壮〃或〃满腹委屈〃地说:〃我又不是为自己广!〃但是,〃本位主义〃虽然并非为自己个人却又毕竟是为自己单位,因此又不能说真正是〃大公无私。〃事实上〃本位主义〃虽然不一定直接与自己的个个利益有关,却不能否认它间接地对自己个人有益,比如在〃本单位〃好〃做人〃,落下〃人情〃等等。所以,对于〃本位主义〃,就很难严格地界定那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不如说同样也是〃公私不分〃。事实上,因为中国文化不允许〃私〃公开合法地存在,因此一个人〃私心杂念〃,也就只好通过这〃不公不私〃、〃半公半私〃和〃亦公亦私〃的〃本位主义〃,来半公开半合法地迂回曲折地加以体现。
当一个人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时,他就在心理上和逻辑上,把〃自己单位〃和〃别人单位〃严格地区分开来了。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不讲〃公私之分〃,却注意〃内外有别〃。
这种严格区别〃内外〃的现象,在中国可谓举目可见随处即是。比如,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单位〃,差不多都会有自己的围墙(特大的〃单位〃,则由下属各单位自修围墙),以防〃闲杂人等〃混入。一些稍有条件的〃单位〃,虽然既非〃军事单位〃,又非〃保密单位〃,也要煞有介事地安排门卫。门卫们对〃本单位〃的〃熟人〃含笑点头打招呼,对〃外人〃则严加盘问冷若冰霜,本能地表现出一种防范心理。〃本单位〃的车辆可以自由地驶入(门卫们都记得车牌认识司机),〃外单位〃的车辆则须停在门外,除非是〃有来头〃的〃上级单位〃,否则就必须〃走后门〃。不过我们有时候又搞不清楚被称为〃内部〃的东西,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比如〃内部通报〃的情况,只有〃信得过〃的〃自己人〃才有资格去听。另外,我们也常常弄不清楚何谓〃内部〃,何谓〃外部〃。比如〃内部文件〃,当然许多人都不能看,然而〃内部刊物〃却又人人可看。〃内部刊物〃上的文章,水平一般要差一点,而〃内部文件〃的内容却又往往重要和实在得多。又比如,〃单位〃上的〃内部招待所〃,外国人(也包括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是不能去住的,他们只能住〃外招〃,但〃外招〃的设施、服务。较之〃内招〃却又好得远(当然价钱也贵得多)。〃外单位〃的人虽然是〃外人〃,却又住〃内招〃,因为较之〃外宾〃,他们又是〃内宾〃。可见〃内外〃的界限,也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并不那么死板。总之,不论如何区分〃内外〃,〃区分〃本身总是必不可少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