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gl]凰涅天下-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江西吉安);荆湖的潭(今湖南长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陕西的凤翔府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生产海船;海船质量居全国首位。长江两岸交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
内河航运出现了“万石船”。当时所造海船船形下侧如刃;便于破浪,船上设备齐全,包括抛泊、驾驶、起碇、转帆和测深等方面。还设置了隔离舱,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从而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这种海船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人建造。
北宋末年出使高丽用的一种大海船称“神舟”,其高长阔大,什物器用及所载人数都相当于“客舟”的三倍。洞庭湖的杨么起义军与官府对抗,双方都用大力制造车船。车船用翼轮激水行驶,每一双翼轮贯轴一根,谓之一“车”,轴上设踏板,供人踩踏。当时出现三四十车的大船。车船航行快速,但不能用于航海。后来又发展了车桨并用,又可随时装卸的新技术。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
二、矿冶业
宋代采矿冶炼业的发展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河北、京东、陕西、河东等路都已大量开采石炭(煤)。河东境内居民、东京开封及其附近城乡的上百万户人家都用石炭作燃料。封建官府在许多地方的市场都征收石炭税,或由官府买卖石炭。江西丰城、萍乡山间的煤矿也已被开采。今河南鹤壁市发现北宋后期河北路相州的煤矿遗址,由地面开凿竖井,依煤层开掘巷道,采取“跳格式”挖掘,先内后外,逐步后撤,还有排水井和木制辘轳等排除坑道积水的设备。
今河北邢台、安徽繁昌、福建同安等地,都曾发现宋代冶铁遗址。繁昌遗址的冶铁炉呈圆形,用栗树柴作燃料,石灰块作熔剂,但更多的冶铁炉使用石炭作燃料。石炭火力强,冶炼快,铁的质量高,对改进农具作用极大。徐州利国监(今属江苏)、兖州莱芜监(今属山东)是当时著名的冶铁地。宋仁宗皇祐(1049~1053)间,全国每年得铁七千一百二十四万一千斤。宋英宗时,又增加一百余万斤。利国监用石炭冶铁作兵器,犀利异常。冶铁炉的鼓风器由皮囊改为木风箱,装置牢固,风力增大。
宋代在军事和医药上都已利用石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科学地预见到石油日后“必大行于世”。
北宋初,全国共有矿冶二百零一处。宋英宗时增加到二百七十一处。宋仁宗皇祐时,朝廷每年得金一万五千零九十五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宋英宗时,金减少九千六百五十六两,银增加九万五千三百八十四两。铸钱用的铜,由官府严格控制。宋仁宗皇□时,年收五百一十万零八百三十四斤。宋英宗时,增至六百九十七万零八百三十四斤。宋神宗时,更增加到一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铜钱需要铅、锡混合铸造。宋仁宗皇祐时,铅年产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三十三万零六百九十五斤。宋英宗时,铅增为二百零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增产一百余万斤。宋神宗时,铅更增加到九百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两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这样高额的矿产量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南宋矿冶业在产品数量上较北宋逊色,但在技术上又有一些提高。
三、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逐渐胜过北方,其他书友正在看:。两浙、川蜀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宋仁宗时,梓州已有几千家机户,从事丝织业生产。成都府、汉州(今四川广源)、青州(今山东益都)、济州(今山东巨野)、河北路等地也有许多机户或绫户。开封府设有绫锦院,为皇室贵族织造高级织品。河北路产绢,号称“衣被天下”。
丝织物的品种和花色比前代增加了很多。如蜀锦就有数十种名目,号称“天下第一”。亳州(今安徽亳州)轻纱,抚州(今属江西)莲花纱和醒骨纱,婺州(今浙江金华)红边贡罗和东阳(今属浙江)花罗,越州(今浙江绍兴)寺绫,邵州邵阳(今属湖南)隔织,定州(今河北定县)刻丝(即隔织)等,是当时著名的丝织品。
李觏描述当时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盛况说:“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罔畏饥渴。……茧簿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非贵非骄,靡不务此。……争为纤巧,以渔倍息。”麻织分布在成都府路、广南西路、京东东路、河东路等地,广西广泛种植苎麻,农村妇女都善长织布。麻布产量比唐代增加很多。有些地区的麻织品极为著名,如明州象山女儿布、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昆山药斑布、江西虔布等。
南宋丝织品和麻织品的生产继续增长,随着植棉区的扩大,棉织品在全部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四、织锦缂丝刺绣
宋代的织锦,以苏州、建康、成都的最为著名。
纹样通常是龟背纹、云水纹、古钱等,穿插龙、凤、朱雀、“三友”、“四季”、“八仙”,以及“百吉”等图案、文字,绚丽多彩。
缂丝也称“刻丝”,主要产地为定州、苏州。织法称为“通经断纬”,可以将山水、花鸟、人物、楼台等照样织制,成为绝妙的工艺品。传世的沈子蕃缂丝花鸟,图案逼真。
刺绣有平绣、辫绣、扣绣和打籽绣等多种绣法,针线细密,配色精妙,所绣山水、花鸟、昆虫、祥云等,宛如图画。1967年浙江瑞安仙岩塔中,发现宋庆历(1041~1048)以前的三方经袱,在杏红色素罗地上,用白、黄等色平绣的对飞翔鸾团花双面图案,花纹两面一样,是传世的双面绣品中有明确年代的最早艺术品。
五、漆业
雕漆即“剔红”。以金属或木作胎,通常再涂上几十层朱红色漆,乘未干透时镂雕人物、花鸟、山水、楼台等,金属作胎的常露出胎底金属本色。用黄漆作底再涂朱红漆,刻成黄地红花,称为“腊地”。也有以朱漆作底而涂黑漆,刻成锦地压花。或以各色漆重叠涂抹,雕刻时所刻花纹深浅不同,现出各种色彩的图案,如黄蕊、红花、绿叶、黑石等,十分美观。
产地主要是两浙路,尤以温州最为著名,北宋首都开封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店铺。
六、染色业
宋代印染技术比唐代有所提高。刻工雕造花板,供给染工印染斑缬。开封有官营染坊,也有象“余家染店”的民营染坊,还有推车染色的工匠。各州也有民营染坊和染工。
七、造纸业
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纸张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间造纸业迅速发展。宋代造纸技术比前代大有提高。徽州黟县、歙县生产的纸张,放在熏笼上用火焙烤,五十尺为一幅,各幅匀薄如一。这种方法比上墙日晒要进步得多。因此,纸张的产量比前增加很多。
宋代纸张一般都达到薄、软、轻、韧、细的水平。纸的种类很多,有白色纸、自然色纸等。在质量方面有薄厚与粗细之分,又有全料和半料之别。四川的藤纸、浙东的竹纸、江南的楮纸等,因原料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江西清江的藤纸、江东徽州的龙须纸、平江府的春膏纸等都是纸中佳品。
各地还有多种加工制作的笺纸,其他书友正在看:。纸张经过加粉、加蜡、染色、砑花,制造成精致的印花笺,笺色有红、紫、褐、黄、碧等,而以红色笺最为流行。建阳书坊曾用一种特制的椒纸印书,系用山椒果实煮汁染成,纸性坚韧,且可防蠹。纸还用来制作纸甲、纸被、纸帐、纸衣等。
著名纸:四川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徽州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藤纸。闻名于世。
八、制瓷业
宋代制瓷业普遍发展,在产量和制造技术方面都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制瓷窑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不仅供贵族享用的高级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新水平,而且生产出大量的一般日用器皿,为居民广泛使用。各地瓷窑形成自己的特色。
北方的定州(今河北定县)定窑,所产薄胎白瓷,用印花、刻花和划花装饰的日用器皿,曾充作贡品。
汝州(今河南临汝)汝窑,生产带有较细纹片的青釉瓷,“色近雨过天青”,宋徽宗时专为王室烧造。
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县)出产的瓷器,釉色若玫瑰般娇艳,间以紫红和青蓝,极尽绚丽灿烂,后世称为“钧瓷”。
开封官窑生产的瓷器,土脉细润,有月白、粉青等色,带蟹爪纹片。
南方的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出产各种品类的瓷器,远销各地,号称“饶玉”。该镇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还有印花、画花、雕花之分。
临安府凤凰山、乌龟山下官窑,出产瓷器的釉面呈现出各种美丽的纹片,特别是青瓷,有翠青如玉之感,是瓷中珍品。
此外,如北方的耀州(今陕西耀县)窑、磁州(今河北磁县)窑,南方的吉州(今江西吉安)窑、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窑以及广南东路、福建路沿海地区的瓷窑,也都发展迅速。广南东路和福建路的瓷器主要是销售海外。
宋代瓷器产量的增长,使制瓷业在宋代全部手工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九、制盐业
宋代制盐有晒、煮两种方法。
解州安邑(今山西运城西北)、解县(今运城西南)境的盐池是池盐的主要产地。
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等路沿海地区,煮海水为盐。
河东、陕西、河北等路的一些地区的贫苦农民括取咸土煎煮为盐,称为土盐,以并州的永利监(今山西太原南)为最多。
成都和梓、利、夔州等路凿井取卤煎煮,称为井盐。宋仁宗时,蜀中民间首创卓筒井,口小而井深,井壁与唧筒都用竹为之,采用了机械提卤的先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功效。
十、手工业作坊
宋代规模较大的手工业生产,都集中在官营和少数私营的作坊。
官营作坊为皇室和官府制造器物。南、北作坊在宋神宗前,分成五十一作,有工匠和兵校七千九百三十一人,专门制造各种军用物资。官营作坊主要“差雇”民匠;有时也和雇一些民匠,并役使有手艺的军匠、罪犯等。
私营作坊采用和雇方式雇募民匠。陵州(今四川仁寿)开私盐井的豪民,一家多者有一二十口井,少者有七八口井,每家和雇工匠四五十人到二三十人,每井约四五人。工匠大都是隐名改姓逃避户籍和刑法的农民或罪犯,向豪民领取“工直”。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处铁冶,每冶工匠至少数十人,多雇佣逃亡农民。这些工匠脱离了农业,对雇主不存在严格的隶属关系,但遭受着残酷的经济剥削。
正文 389一剑足以
第一部分:过去的历史
中国和埃及;印度,两河流域都是大河文明;但是中国的农业却有所不同。
其他国家都是位于大河的冲积平原中,可以借助河流冲击来的土壤增加肥力,种植的作物是小麦。而中国的农耕文明的中心(只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虽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但是影响却和黄河文明不可同日而语)是黄河中上流的陕西一带的黄河高岗上,起初种植的是比较耐干旱的谷子,大豆等作物。
黄河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在埃及和其他国家看来;是河流给他们的文明带来了生机。而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同黄河这条河流搏斗,而且现在中国还未必敢说彻底控制了这条河流。和希腊的神话里面充满了神灵的互相嫉妒、互相**相比;中国的上古神话则充满着悲壮英雄的气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深化折射出中国人先人早期的生活环境非常之严酷,然而中国的文明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拼搏茁壮。
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降雨量一般在400mm以上,植被不算太茂密,对原始的农业来说非常适宜。但是中国北方年降雨量的变率竟然高达25%,旱涝频繁。更糟糕的是北方农业的核心黄土高原自身特殊的特点,黄土在干旱的时候有很强的垂直特性,因此陕西和陕西的一些地方在黄土高原上挖窑洞,东暖夏凉,而且不占用耕地。然而在降雨的时候,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很快吸水,形成饱和的不透水层,雨水形成超渗径流,夹杂着土壤颗粒进入河流,土壤颗粒在河流中互相粘结,最后颗粒越来越大,最后在河流中沉降,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经常为害。
虽然有如此的不利之处,中国古人仍然利用自身的智慧发展起繁盛的农业文化,在现代化肥和拖拉机等手段出现之前,可以说,中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人瓦格纳在《中国农书》里面非常惊叹中国古代农业的繁盛,而且能够一直绵延到今天。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农业也为自身的繁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原因有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为的因素……
中国古代农业几个出色之处:
1、很早就对土壤作出了分类,其他书友正在看:。
2、保持土壤肥力,中国商朝就有在土壤中施肥的记载,而埃及,印度很大程度上则依靠河流的定期泛滥给农田增加肥力。除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之外,其他地区地力一直保持肥沃,未尝疲惫。希腊罗马的南方曾经是谷仓如西西里岛现在许多都光秃秃的,根本无法耕作。现代化肥的思想也在于将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以等量的方式返还给土壤。
3、重视土壤灌溉和洗盐。两河流域的土地洗盐解决得不好,这是巴比伦王国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中国发明了井渠技术,也就是坎尔井。最后开挖渠道的技术传入西域,促进西域绿洲农业的繁盛。
4、西汉汉武帝时期赵过发明代田法。以耕地垄背垄沟逐年互相更换,以休闲土壤地力。他还发明原始的播种机:耧。而欧洲中世纪很长时间内是实行土地休闲轮作的。
5。西汉汜胜发明区田法,集中水肥,取得高产。
6。重视深耕。别看这个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没有深耕,欧洲无法开垦北欧寒冷地带的土地,美国无法开垦西部草原。
7、复种。至少在汉朝就已经有复种的记载,特别是隋朝之后,复种的面积非常之大。在宋朝的时候,南方基本上一年两季。
8。重视改良品种,有专门的种子田,各朝逐渐积累,选育了大量的品种,可惜在目前的急功近利之下,许多宝贵的种质资源已经消失。
9、提倡规模经营。如《史记。货殖列传》就有规模经营的记载,而《齐民要术》更将蔬菜。畜牧。水产等专门记载。
10、重视农产品加工。《齐民要术》有1/3的篇幅专门记载酒等产品的记载。
第二部分:我国古代农业的困境和今天、未来
有很多人已经写过我关于国古代朝代更替和近代史的文章,但是惟独将中国孤立起来,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影响,须知,人力能胜天,但是成算不大。此处就其中一些常见的观点给出解释。
1、重农抑商。
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关键是这个抑商,真这么干的只有建国之后一段时间。不管土地是否兼并,问题是在古代农民从土地上出来之后,是否有工商业可以接纳?如果有工商业可以接纳,是否有足够的粮食满足社会需求?社会粮食的满足是依靠国内还是进口粮食?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发生问题,中国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搞不好,就会陷入内乱,以战争开始,以人口大量减少而告终,也许陷入绵长的混乱时代如南北朝,更惨的就是外族入侵,如明朝和清朝。
唯一还算解决的是宋朝,但是可惜军事力量薄弱,中国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就中国的现实来说,农民许多已经将土地抛荒,但是城市仍然无法接纳,城市里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而土地却抛荒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成为问题。中国的粮食只能勉强自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粮食的缺口将会更大。靠外部解决?我的看法是不可能。因为真正能提供较多粮食出口的只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耕种面积有限,但是美国能满足中国2…3亿人粮食的缺口吗?恐怕很玄。现在的技术如此发达尚且何况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满足粮食问题。
2、西方向海外殖民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吗?
首先必须洗去欧洲中心论的余毒。欧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向海外殖民的?
第一需要解决安全问题,在面临外部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是无法顺利地向海外殖民,不然就成了逃难。国家分裂内乱的时候也很难。总的来说需要政局稳定。欧洲的殖民是在游牧民族不威胁其安全的情况下,如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其他书友正在看:。具体而言,葡萄牙因为是最先开始的,殖民地最大。而后起的法国海外殖民地不如英国,为什么?境外的干涉太多。德国更惨,是战场之势,一直到19世纪才完成统一。
大家所知道的,明朝并未彻底解决蒙古人,而且最后让满人坐大。郑和是在明朝并未恢复在西域和蒙古的影响力的情况下出海的。结果,明朝最后成了被夹击之势,海上的经略被迫全部放弃。明朝是否应该被指责?对付游牧民族的方法在中国实行起来代价昂贵,除非火器优势的出现,而欧洲直到16世纪的火器的优势才逐渐体现,而这个时候,明朝也逃不过灭亡的周期。想让明朝两面作战,同时在陆地和海洋实行扩张,未免太过于苛责。而且游牧民族的威胁主力始终在中国一侧,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满清兴起,自然极力钳制民智,以愚黔首,秦始皇没有干成的事情,满人非常高超的完成了。结果王国维抱着辫子跳湖,还自以为维护中华文化。如果代替明朝的是汉族王朝,至少成算很大,比如东南亚,300年的时间可以将其中国化。
第二技术条件:航海技术。
唐朝以前,海上征服和移民,贸易是困难很大的。真正的解决也只能等到宋朝,甚至是明朝。但是如我说,明朝没有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技术失去作用。如果代替明朝的是汉族王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由于太平洋太广大,太平洋航线16世纪末才开通,中国的船只肯定无法在欧洲人之前发现美洲,由于这个关系,中国初期不如欧洲有利。中国的经略必须在印度洋方向进行。而且财富积聚程度没有欧洲那么快。至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是决非完全没有作为,再和欧洲人交流得到火器优势之后,西北东北的野蛮民族可以被清理干净,郑和的困境不再会出现。
总之,景况没有满清末年那样凄惨,简直是五胡乱华的重现。而且是八。九家一起来瓜分,真是罕见的局面。如此之不堪,历代唯一!
第三:既然欧洲的海外殖民经验无法借鉴,欧洲的勃兴是否成为定局?我认为确实如此,只看最后的胜利落在哪一家而已。
在发现美洲的玉米土豆、黄金白银,非洲的奴隶之后,摆在中国人和欧洲人面前的吃饭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大不一样了。一个常识是在美洲的玉米和土豆等耐寒凉和瘠薄的作物传入旧大陆之后,全球的人口都发生了增长。
欧洲人和非洲人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廉价的奴隶,然后在美洲换取黄金和白银,烟草,棉花返回欧洲。在欧洲人占据完整个美洲之前,这个过程,暴利的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三角贸易将会刺激西北欧洲的手工生产:纺织和钢铁,劳动力进入工厂。粮食问题却不用担心,只管向新大陆移民即可。
所以,欧洲容易度过瓶颈期,而中国不容易,但是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需要一个杰出的朝代如汉朝那样几代英主辈出的时代才有可能,但是这未免过于奢望。
3、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
欧洲和新兴的工业国家如日本都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资本积累工业化成为先进国家,这条道路中国用残酷收夺农业的手段完成了工业化,但是离先进还很遥远。如何解决中国工业化的问题,将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世纪难题,而解决的方法靠欧洲的方法,靠出口贸易的方法也不可能。如何解决,需要大智慧。
4、中国古代农业的一些可以借鉴之处。
今天许多技术手段有很多的隐患问题,如化肥,农药,品种逐渐单一,抗病能力地下,转基因食品的前途肯定行不通。象山东寿光,那里农民都不敢喝井里的水,据说,当地的癌症发生率也很高。中国传统农业的思路仍然会给现代农业一些借鉴,如有机肥的施用,保持品种多样性,等等。
……
——以上为摘文,非本文作者君观点。
正文 390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