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毒清(皇朝)-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这话,林则徐也知道杨猛为何狠杀永昌哨练了,这是因为永昌的哨练,断了杨家的财路,霁虹桥不通,滇西的铜课就没了着落,原来事情的根子是在这里啊!

杨士勤那老倌,倒是奸猾,这样的事儿,明说就是了,让他家老三在前面抗旗子,可不怎么地道。

杨老三的那句话不错,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云南是个乱邦,有些事儿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啊!

打发走了杨老三,林老虎也没闲着,直接就到大牢之中,知会了丁灿廷、杜文秀等人,有了杨猛之前的话,这几人也没怎么反抗,半推半就接受了林则徐的条件。

滇西的回回高层,本想着来永平看看热闹,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个坏消息,投献,这事儿可不是个好事儿,离心离德啊!

这些人也不是傻子,这就是林则徐的阳谋,但督标在永昌做的事儿,太恐怖、太吓人,昆明杨三爷,现在就是滇西的一个禁忌。

白彝壮苗等山族,都老老实实的呆着,滇西的回回,比起这些山族,也强不到哪里去,硬抗不是办法,只能选择妥协了。

分化,就是杨猛出的招,有永昌之事镇着,他们想不想都得接招,接了这招之后,这一族的人心就散了,到时候再扶植几个人上去,滇西之事,就没多大首尾了。

这无形之中的一碗水,杨猛端不平,林则徐端不平,丁灿廷、杜文秀等人也端不平,选谁不选谁,是个问题,选出来之后投献这些人,也是个问题。

滇西的回回高层,起初拒绝了这件事,想让永昌府的族人担起来,可杜文秀等人也是有招啊!你们不是想抽身而出吗?那就谁都不用选,到时候他们这些人,直接就在大堂上供述就是了,说了谁就是谁,这样更好。

还是那句话,谁也不是傻子,只有个反应快慢而已,而能出来扛事儿的这些人,反应都不慢,随意招供,这玩意的杀伤力太大,谁也不想把自己投献出去,死道友不死贫道,这话也是走到哪都好使的。

而激进的人,往往人缘不好,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一份份名单,也摆在了林则徐的面前,四百多永昌的练匪、会匪,二百多支持回乱的幕后之人,两百户保山的回回,就成了审结永昌一案的关键人物。

抓人、下狱,成了这些天主要任务,随着一个个族人被投献,原本铁板一块的滇西回回,也慢慢的走向支离破碎。

永昌这碗水,注定是端不平的,但端起来洒不了,也需要大本事,杨猛凭着一个利字,推着林老虎,裹挟着滇西的回回,最终还是把这碗水端了起来。

剩下的事情,就看林老虎审案的本事了,只要拿捏好了度,纷扰滇西数年的回乱,就算是平定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仇怨难消亦难解

永昌练匪、七把香会的会匪,除了那些被杀破胆的,就剩了押在永平的四百多人,械斗、香会、喊冤,在永昌也成了禁忌的玩意儿。

杨猛在永昌大肆杀戮哨练,搜杀背后支持哨练的大户、富户,不是没人喊冤,而是喊冤的全都死了。走了督标的人马,永昌就被杨家滇西武庄的人手给接管了,永昌府空悬、永昌县空悬,现在想喊冤就只能到永平找云贵总督林则徐大人了。

可永昌到永平,对这些人来说,就是条死路,回回们在投献,永昌的练匪、香匪也是一样,杨猛当日在永昌的一场屠杀,杀破了许多人的胆子。

为了不受牵连,一旦有喊冤的人,或是不服的人,他们前脚在同乡街坊面前出了不平之音,后脚就会被投献,接下来就是杨家刀手的事情了。

永昌的事情,林则徐也差人探过,得到的消息也算说的过去,有一点林老虎也清楚,永昌死的人,绝对不会比霁虹桥那边的少,无非事情已经做了,有些事儿不能深究,永昌的事情怨不得别人,怨只怨这些人不通国法。

杨猛做的事情,虽说惹人嫉恨,但在法理之上说的通,深究这些事,在朝廷看来,就是舍本逐末。叛匪,无论是回汉,在朝廷眼里都是可杀不可留的存在,杀得多了,无非是申斥几句了事儿,说不定杨老三还会因为杀伐果断被朝廷升官。

大清的地界乱匪横行,林老虎可以想象的到,有了杨老三这么一个狠人。身在朝廷的圣上和军机。说不定真会重用他。依着杨老三的性格,只怕将来会变成大清的人屠。

好在杨家与军机们不对付,自己调杨老三为鹤立镇总兵的折子,应该不会被驳回,重用杨老三,现在这个时候,军机们就是掣肘,但以后结果如何。林则徐自己也想不明白。

云南是个乱局,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许多东西,都得随机应变,不然这云南就是个陷人的泥潭。

滇铜复起是重中之重,永昌一案是细枝末节,现在也到了审结永昌屠回之事的时候了,空缺的永昌府由杨家老二杨毅暂署,对于自己这个弟子,林则徐也只能送到这里了。以后就看他自己的了。

永昌一案,案情纷繁复杂。自己头上还压着朝廷的圣旨,许多事都不能依照本心来做了,但好歹有一个安定云南的大义在前,做事的时候,林则徐的心里也算有些许的安慰。

历经三任总督,时史三年多的永昌屠回案,开审了!

不大的永平城也聚满了滇西的百姓,这些人说是百姓,但大多是各村各寨的村老,滇西各地的大户,还有就是滇西各族的头人、高层之类了。

这些人都不属杨家一脉,这些人却是被杨家逼着来永平城的,永昌一案审结很容易,但这个教训,杨猛要让所有的滇西人记住。

永昌、永平现在也是杨家彰显实力的地方,滇西的大半土地虽说掌握在杨家手里,但滇西起码还有四成的百姓,没有被杨家控制。

而这些没有纳入杨家的百姓,除了一些大户下属的庄农佃户,就是住在山上的各族山民了,滇西的傈僳族山城已经在建,有了这个傈僳族山城,滇西的山民,多半会投靠杨家。

至于滇西的那些大户,杨猛这次也打算做回恶霸,强取豪夺也要把滇西所有的土地,抓到杨家手里,这次审结永昌一案,只是让那些人,瞧瞧杨家的实力,等自己重组鹤立镇绿营的时候,就是杨家彻底控制滇西的开始。

永昌一案牵连颇多,林则徐也是由简及繁,第一个审的就是原永昌府恒文,家人被杨猛所杀的恒文,这些天也是惊惧异常。

罗天池一家被活埋,自己的家人也歩了他们的后尘,现在轮到自己了,望着在衙门口端坐的林则徐,恒文有许多话想说。

为了方便滇西的士绅观礼,林则徐把审案的地方选在了永平县的衙门口。由书吏宣读了恒文的罪状,林则徐的惊堂木一拍,喝问道:

“犯官恒文,可认罪伏法?”

“犯官恒文认罪,但恒文有话说,杨猛灭我满门,这事儿大人要如何处置?”

“先把前事画押。”

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恒文还想着夸大案情,林则徐的脸上也多了一丝不快,抛出个话头,诱使恒文签字画押之后,林则徐大手一挥,督标们就把一路嚎叫的恒文拖了下去。

“大人,犯官恒文,畏罪碰壁而死。”

恒文的嚎叫消失不久,就有督标上来回复,恒文死了……

冷眼扫了一下杨老三,林老虎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督标既然说恒文是畏罪碰壁,那就是畏罪碰壁了,这杨老三睚眦必报的性子,是个天大的漏洞,这样的人,也只能做个悍将了。

接下来就是永昌的练匪、会匪了,沈振达、金混秋、张时重、刘书、周日痒,这些人早已被弄得不成人形,一批批的审结之后。

那几个被提名的,判了凌迟,就地执行。剩下的四百多人,林则徐连审也没审,拖上来之后,直接就宣读了判决。

该枭首示众、腰斩、绞刑,也一并当着众人给办了,大堂与刑场合在一处,这也是不多见的,为了这个刘存仁也是费了好大的心机,才将林则徐给说服。

借圣上钦赐审案之权,震慑滇西一众不法之徒,对于这个理由林则徐也能勉强接受,这才有了这个大异常理的审案过程。

处理了练匪、会匪,接下来就是历次鼓动回乱的回回大户,二百多人被处以凌迟、枭示、腰斩、绞刑,审结永昌一案的前半段。也是血腥累累的。

震慑完了就是安抚了。林则徐先是安抚了回乱之中受害的各族百姓。永昌剿匪得到的财货不多,其他的,据案犯交代,不是挥霍就是掩藏了,林则徐手里的财货,也只能象征性的安抚一下,条件实在是太有限了,

这事儿也不是杨老三贪墨。而是事实如此,督标到的时候,永昌城里确实是一无所有,从沈振达到永昌那些大户,都把自己的家产给藏了起来。

至于是不是真的,就只有杨猛和杨家滇西武庄的人清楚了。

本该安抚的二百多户保山回回,林则徐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把他们发到了璐江西岸的烟瘴之地管乃山居住。

这些人在永昌府都是有家产的,心甘情愿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朝廷有旨。要严惩涉事回回,林则徐也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快。不听他们的冤屈,强行变卖他们的土地财产,派了一汛的人马,强行把这些人迁到了管乃山。

那一汛人马,可是手握生杀大权的,这二百多户,一辈子就只能呆在管乃山了,擅离居住地,直接就会被斩杀当场。

进京告御状的几个回回,木文科这个孤家寡人,被同族投献,死在了刑场之上,丁灿廷还算不错,要回了老宅子和大部分的田地,这位当着滇西无数人的面,在尊断甘结文书上签字画押,然后就被当庭释放了。

而杜文秀,怎么说呢?田产也还回来一些,可朝廷一道圣谕却是在实实在在的打脸了。永昌屠回之时,杜文秀的未婚妻被抢,历经了数年,人还在只是呆的地方有些不对了。

战乱对于女人,尤其是有些姿。色的女人来说,绝对比地狱更恐怖,杜文秀的这个未婚妻,在回乱之中就被换了无数手,最后被卖到了永昌的一个楼子里。

这事儿早在李星沅之时,就被查清楚了,只是被李星沅按住了而已,发到林则徐手里的谕令,就有让杜文秀完婚一节,这事儿真是个打脸的营生。

林则徐也明白朝廷的用意,无非是打压回回而已,但这事儿办了,不仅对杜文秀来说是个羞辱,对永昌乃至整个云南的回回都是个羞辱,在这些事情上,朝廷的手段倒是玩的炉火纯青。

当堂赐婚,即日完婚,杜文秀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儿,乖乖巧巧的带着人回永昌完婚了,杜文秀的婚事一办,也代表着永昌一案的终结。

永昌府被屠戮的哨练、七把香会原本的信徒,无不在心里拿捏着这笔血仇,血腥镇压只能收效一时,最终会不会死灰复燃,谁也不敢说,谁也说不准。

但杨猛心里却很清楚,仇恨杨家明面上他们不敢,可暗地里的琐碎事儿,就不好说了。

对这事儿,杨猛也有办法,编故事!将林则徐平永昌之乱的前前后后编成故事,永昌的许多事儿都在迷雾之中,许多亲历者都不清楚事情的始末,各自的仇恨也是乱七八糟,而杨猛要做的就是,把这故事在滇西,在云南传唱,将仇恨的焦点,转向朝廷。

林则徐是大清虎臣,杨家是云南善人,朝廷逼迫林则徐,林则徐逼迫杨家,永昌之祸源自朝廷,这东西,传上三五个月,就是实打实的真事儿了。

杜文秀那里,杨猛也去了一趟,他的那个未婚妻已经投河而死,一去经年物是人非,曾经的清清纯纯的未婚妻,变成了花枝招展的窑姐儿,这个杜文秀也接受不了,但他只能忍着了。

“云焕,以后打算何去何从呢?”

仇怨难消亦难解,永昌一案只算是暂时的平定了,大面上的仇怨被消解了不少,可暗中沉积下来的更多。

时间或许是消弭仇怨的方法,但也可能是仇怨滋生的温室,林则徐依着朝廷的圣谕来,不仅得罪了汉族士绅,回回心中的怨恨,也没有消解多少。

“云焕跟着三爷如何?”

从昆明到永平,杨猛给杜文秀透了不少的东西,现在也该是收获的时节了。

“跟着我?也不是不行,先看看这个吧!”

几十张纸上,满是蝇头小楷,杜文秀慢慢的看着,脸色也在不断的变幻,这事儿……

“三爷,云焕做不到,篡改教意,这事儿……”

“有些事情不做是不成的,你看看你我之间可有什么区别吗?无论是肤色、发色还是瞳色,咱们之间没有区别,认对了祖宗,永昌的事情才不会再发生。

在西北成事,那就是个笑话,三爷的手也会伸向西北,到时候你不出力变一变,永昌之事还会在西北上演,有些东西,看着难,可做起来并不难,以云南为基础,我扶你到最高的那个位子上。

变了活,不变死!为了你的族人,有些事儿你得去做。过些日子,马青虎会在这边建立一支回军,有些脏活儿,就让他动手吧!

记着!督标那样的人手,三爷有好几万,使使劲好几十万也不在话下,该如何选择,该何去何从,你杜云焕知道了吗?

三爷在永昌说的话,你要记住,或许三两年之内,这些东西就能用的上,开办私塾的时候,选人就很重要了。

小孩子的私塾,杨家来建,你建的这些个私塾,主要就收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人,一两年之内必须拿出东西来。”

消解仇怨只能从根上来,格格不入可不是什么好事儿,慢慢的融合,才是正理,至于杜文秀能做成什么样儿,杨猛也不清楚,但有一条杨猛清楚,无论是谁给自己挡路,都是找死!

“杜云焕一定尽力而为。”

第二百一十九章杨家绿营(一)

永昌一案审结,滇西的事情才算刚刚起头,这几年滇西混乱,滇西的官场更加的混乱,处理完永昌之事,林则徐就回到了大理,继续处理滇西的政务。

贵州兵和大半督标都被遣了回去,杨猛却被留在了大理,林则徐坐镇大理处理滇西的事务,也是在等着朝廷的回复,若是朝廷不满永昌一案的结果,还得重审,若是满意的话,林则徐还要看着杨老三,整顿鹤立镇的军务。

云南六大总兵官,临元镇、开化镇、昭通镇属于滇东南,鹤立镇、普洱镇、腾越镇隶属滇西,而鹤立镇总兵一般要兼署普洱镇之职,是滇西最大的总兵官,也是云南职权仅次于提督的总兵官。

腾越镇已经半废,滇西的绿营都在鹤立镇与普洱镇,提杨老三做这个总兵官,林则徐也是有考量的,一是可以削去杨老三手中的兵权,二是可以让杨老三为滇西训练一支可用之兵,三是杨老三在宜良有买卖,这滇西不会长待,一举三得,既拔了杨老三的爪牙,又能为云南训练出一支新军,何乐而不为呢?

林则徐一边处理着滇西的政务,也在暗中查探滇西绿营的情况。

还是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云南四万绿营兵,开化、临元、昭通,再加上督标、抚标也不过一万六七千,而剩下的都在滇西,可滇西实际的绿营兵数量,只有不到八千人,将近七成的空额。剩下的这八千。还要兼顾守城、收税。有些地方的衙役也是用的绿营兵。

滇西三镇,只有鹤立镇的人马能在一两天之内拢起一两千人,而其他两镇,想要聚齐兵将,十天半个月,都算是极快的了。

滇西三镇算是边陲之地,绿营有这么大的空缺,简直不可思议。原因林则徐也清楚,粮饷不济。

云南的绿营军饷,主要来自各省的协饷,向周边各省要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十万给八万就算是好年景了,而这八万两银子,从总督府下到兵卒手里,能剩两三万,就算是邀天之幸了。只剩万八千或者一两银子没有,也是常有的事儿。

粮饷不济。绿营也就散了,有本事的跑了,没本事的留在绿营混口活命的饭,再不就是打着绿营的旗号劫掠乡里。

永昌屠回之事,就有绿营兵的影子,但事关朝廷的体面,这些事也只能让他们沉底了。

两万多人的名额,八千多废物,就是打着灯笼挑,这滇西的绿营,也不见得能挑出一两千可用之兵。张必禄所说的情况让林老虎遇上了,可如何整顿滇西的绿营,却把林老虎给难住了。

整顿绿营说说容易,可没钱啊!自己在滇西守着,还能强点,可自己走了之后呢?

绿营招了新军,但粮饷不济,难免这些人不自寻生路,倒是一个纵兵为匪的罪责,可要扣在他林元抚的头上了。

训练新军,自己说句话简单,只怕那杨老三做起来更简单,永昌屠杀绿营兵,林则徐也知道了,现在滇西的绿营,基本就没兵了,再组新军,为了那些粮饷,只怕杨老三会杀光绿营的兵将。

可是就算杀光了这些人,省出来的粮饷,又能养多少兵马?一两千还是三五千,这就没有准数了。而云南现在最有钱的就是三省铜盐大使杨士勤,从他那里划拉一些,又怕耽误了滇铜复起。

整顿滇西绿营的想法,直接被挂在了半空之中。绿营、粮饷、杨家、滇铜,不断的在林则徐的脑中转着,进不得、退不得,这种感觉也是相当恼人的。

朝廷的的廷寄也来了一份,对应的是自己在大理时发出的折子,里面虽说没有封赏杨老三的话,但圣上的一句仁孝杨家,忠勇杨家将,却让林则徐的心里有些忐忑。

这是要重用杨老三的先兆啊!杨老三的杀性太大,岁数太小,一句忠勇杨家将的评价,却有些高了。

不足二十,做督标中军也就算了,真让他做了鹤立镇总兵,那过些年怎么办?许云南提督的职司给他吗?

想到了杨老三的年岁,林则徐心里也觉得自己在处理兵权一事上,做的有些莽撞了,杨老三的表现,让林则徐忽略了他的岁数,现在想来这事儿是有些荒唐了。

若这杨老三,三十多岁许他个提督也不为过,可不到二十,就做了鹤立镇的总兵,这可是一个天大的漏洞啊!

事情已经成了定局,看来只能在杨老三的岁数上做些手脚了,不然天下的督抚,都会看他林元抚的笑话。

先是问了杨猛,再去信问了昆明的杨士勤,好在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杨家老二杨毅、杨家老三杨猛的生辰都没有报给朝廷。

林老虎大笔一挥,给两兄弟各加了十岁,这样杨猛做总兵,杨毅做知府,就没有什么破绽了。

做好了这些,朝廷对永昌一案的回复也到了,林则徐永昌戡乱、处理回务有功,加太子太保、赏顶戴花翎。

接连的两人云贵总督,都因为回乱得了这个封赏,让许多地方的大员,心里也是极度的羡慕,但云南是个烂泥潭,羡慕归羡慕,大清的地界可没多少人愿意来云南找不痛快。

远云南绿营参将杨猛,平贼有功、举措得当、扬天威于蛮荒之地,擢升为鹤立镇总兵兼署普洱镇总兵,一顶正二品的大帽子,就扣到了杨猛的头上,这总兵可不是绿营的副将、参将,这个按品制算也是小封疆了。

圣旨之中只是封赏了林杨二人,至于其他的滇西官员则是另做廷寄,发到云南。杨毅永昌府的位子没有做牢靠,廷寄之中只是一个暂署,看来朝廷那边还是防着杨家的。这就让林则徐的心里松了一口气。

朝廷一道。云贵总督一道。云南巡抚一道,各地官员一道,绿营将领一道,五道枷锁足以锁住杨家了。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了这些林则徐才能放心大胆与杨家合作。

现在封赏下来了,也该是与杨老三商谈重整滇西绿营的事情了。找来了杨猛,宣读了圣旨之后,林则徐望着堂下的杨老三。心里也是感慨良多,初生牛犊啊!

“星斗,朝廷已经让你坐实了鹤立镇总兵之职,不知你对滇西的绿营有什么想法没有?”

“嗯……依着督标的法子,裁汰冗员就是了,滇西有的是山民,大人想要多少有多少,这还用什么想法?”

“人往哪裁?招山民简单,可咱们没多少粮饷啊!我觉得滇西的绿营,至少应该维持在八千人左右。少了不足以震慑边民,守护边疆。

你说说这粮饷的事情吧!”

杨老三一句裁军太简单。可裁撤的冗员往哪里安排?新招的绿营兵,粮饷从哪里出,都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往哪裁?爱哪哪去,绿营兵就是些废物,在滇西闹事那就是找死!

至于粮饷,就更简单了,各家大户、滇西的百姓共同出呗!”

建绿营新军就是建杨家私军,军饷自然是由杨家来出,杨猛胡乱扒拉了一下,就打算混过去,有了总督府拨付的钱粮,再就地征收一些,也算是能蒙混过关。

“裁军不可乱来,加税不是办法!”

“那就这样行了,没钱绿营可玩不转啊!”

“滇铜那里能不能出一些呢?”

“滇铜?这得问我家老爷子,不过想从滇铜、盐课里抠钱,不容易啊!”

“那能不能把裁撤的绿营兵,弄到铜厂呢?”

“铜厂?绿营兵?这个不错,无非是铜厂的转运,花费不少,把滇西的绿营,都派到铜厂做苦力得了,这样不仅能剩下大把的运费,绿营兵的粮饷也有了着落,再者经年扛包,也能让绿营兵卒的体魄强健。

大人的这个主意妙啊!就这么着吧!滇西有两万四千多的名额,咱们一次弄齐整了,再加上原有的绿营兵,三四万人全部发去铜厂。

这样一来,铜厂能省下大笔的运费,咱们赚的钱就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