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毒清(皇朝)-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百四十六章昏招与妙招(上)
“恕左季高愚钝,不清楚三爷说的是什么,三爷能否说的再详细一些呢?”
从贼,也要看贼王是个什么物件,若是这杨老三跟洪秀全一个样儿,打死他左季高八遍,也不会跟着杨老三做事儿的。
“你这左骡子,这是要搞隆中对吗?老子可不是刘皇叔,老子是云南的杨灭门!
四个字,富国强民;八个字,壮我国威,天下同乐;十六个字,老子读的书少,你左骡子自己去编排吧!”
现在是春天,在大堂里站着,衣衫单薄的杨猛也觉得有些发冷,说完这两句之后,杨猛就走进了内屋。
“三爷,不多不少正好十六个字!”
左宗棠跟在杨猛的身后,说了一句让杨猛有些失笑的话,最后那句他还真没数过字数,只是顺口说的而已。
“咱俩说话可不是逗乐,这隆中对就免了,你来说说太平军即将开始的北伐与西征吧!”
内屋空间小,还有个小炭炉,进了内屋,这温度就不是那么低了,隆中对什么的,杨猛真是没多大兴趣,左骡子的军事才能,才是他要摸清楚的,左大帅之名享誉后世,想必这左骡子是个战略级的人才。
“北伐与西征?”
对于太平军的情报,左宗棠可不像杨猛掌握的这么清楚,太平军的北伐队伍,由林吉李三人率领,下了镇江、扬州之后,一直在休整。
往安徽、湖南、湖北,这边来的西征队伍。也在修整之中。恐怕过不几天。这战报就要满天飞了。
“这是情报,这是地图,你给我分析一下吧!现在是老子想不想用你的事儿,不是你想不想跟着老子混的事儿,君山那边你的一家老子都在,若是想死,早在君山你就撞墙跳井了,既然不想死。就乖乖的跟着杨老子做骡子出死力吧!”
杨猛关于太平军北伐与西征的情报,和自己预判的行军路线图,都摆在安置地图的大案上,杨猛伸手一指,左宗棠先拿起了桌上的情报。
左宗棠是个从小就读书的人,一目十行的本事也有些,扫了一眼情报之后,这位左骡子就惊讶了,扫一眼情报,扫一眼杨老三。几十份情报汇总在一起,加上对太平军诸将的分析。也是洋洋洒洒万余言。
扫了一遍之后,又细看了两遍,这字迹不是之前那个雌儿的,可能是那个博学一些的写的,字虽说是一样的秀气,但字里行间是有种文气的。
之前那雌儿写的字,只是为了漂亮而写的,这位写的字,却能看的出一股文思嵌在字里行间。
“三爷,这情报……”
“说事儿,老子正在考验你呢!别问东问西的烦人。”
见左骡子看的投入,杨猛也在内屋打起了羊祖内家,并不怎么理会一脸震惊的左骡子。
“三爷这拳脚,倒是得了武当山的真传。”
“做事儿!老子的本事待会儿再说,现在是看你本事的时候,把图上的路线选出几条可能性较大的出来,这好好的一路拳,全让你给毁了。”
打内家拳,讲究个静气凝神,第一次开口,这一路拳脚就不怎么顺畅了,第二次开口,杨猛也打不下去了,武当山在湖北境内,这左骡子熟识武当内家拳,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文武都通,也算是博学了。
“那您继续,我也继续。”
讨了个没趣儿,左骡子也不尴尬,拖过被杨猛用铅笔弄的乱七八糟的舆图,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暴殄天物,但一眼下去,又是一顿惊讶,这路线图,大半都在安徽、湖南境内,有三条指在了武汉三镇。
越看越是惊讶,这舆图上的十几条路线,条条都是大有可能的,按捺住心中的讶然,左宗棠看完了路线图,再次看了一遍情报之后,又看了一边路线图,再看一遍情报,如此往复,就停不下来了。
杨猛打完第三遍羊祖内家的时候,左宗棠才抬起了头,仔仔细细的端详这个二十多岁的骁将杨老三,自己之前还是小看他了,在武昌的时候如此,到了君山也是如此,回到武昌还是如此。
看着杨老三慢吞吞的一招一式,左宗棠也在考察着杨老三,内家拳能在这个岁数打成这样的火候,这杨老三绝不简单。
左宗棠虽说不是个武人,但山僧野道见得不少,所谓的武学境界,他也听说过一些,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杨老三身上的丝质薄袍,也是随着发力的方向开始,时紧时松,颇有一副飘飘欲仙的感觉。
慢悠悠的羊祖内家,打起来并不轻松,三趟下来额头见汗,五趟走完大汗淋漓,就在杨猛专心打拳,左宗棠细细观看的时候,内屋的门轻轻的开了,左宗棠见过的俩雌儿,一个捧着银盆,一个端着茶盘,悄悄的在内屋布置了起来。
茶盘是简单的饭食,银盆里是水汽氤氲的温水,摆摆手,示意自己已经吃过了,左宗棠回头继续观看,杨老三充满了力度的拳法。
“嗬……”
吐气开声,收住了拳路,习惯性的伸手接住了古雅月递上来的面巾,擦拭之后,杨猛才有些愕然的望着屋内的二女。
“打的用心,没看到你俩,正好你们也来了,听听左先生的巧妙高吧!”
喝了一碗粥,吃了几块茶点之后,杨猛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也就把目光转向一脸羡慕的左骡子。
“说说吧!”
“武汉三镇必有一战呐!”
“这傻子都知道!长江五虎,江宁已经落入太平军的手里,安庆是下一个,之后是九江,九江过后就是第四虎武汉三镇了。安徽、湖南、湖北。都要受兵灾。必然的事情。
老子要让你说的是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
杨猛这边称呼洪秀全等人,不想朝廷,都是以太平军起头的,杨猛虽说看不上洪秀全,但对太平军的将士,还是没多少恶感的。
“北伐,在我看来是招妙棋,以两万人马威胁京畿之地。朝廷势必要价钱直鲁豫一带的防御,朝廷的精锐兵力聚集到直鲁豫一线,江南就无兵可派了。
如今江南的兵力,大多是绿营,各省的绿营多已废弛,从广西时的小十万人马,到如今江宁附近的三五万人马,长毛贼击溃了一批,各地留下了一批,绿营疲弱难用的局面已经出现了。
配上西征。这北伐的巧妙也展现了出来,长毛贼擅攻。官军不擅守,一来一去,这江南怕是要有一多半的地方易手。
长毛贼要西征,三爷的看法不错,先下安庆,再下九江,之后就是武汉三镇,如此一来,两湖苏皖都成了长毛贼的采食之地。”
左宗棠有好些话,没有说,杨老三所谓的大势,无非是天下大乱而已,现在已经乱了,为何还不出手?长毛贼所过之处,危害甚深,还是要早些解决为妙。
“雅月,你把太平军高层定都天京的情报拿给左先生。”
左宗棠手里的情报,杨猛看了十几遍,这样的分析还算妥帖,但前瞻性还是有些不足的,或许是情报上的原因,杨猛也就多加了一些筹码。
关于定都之事,太平军高层也是有争执的,这种争执实在洪杨两人之间发生的,洪秀全的意思明确,学明末的李自成,北出河南、进军中原、定都开封、再图京师。
而杨秀清学的则是明祖朱元璋,沿江东下、进军下游、定都金陵、再作打算。这个争执是在太平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后开始的,由于太平军的人数越来越多,船只也越来越多,洪天王北进的想法,被现实击败,只能为了大军补给和大军的优势,选择东王杨秀清的法子,东进江宁。
定都天京之后,这种争执依旧存在,针对太平军的大好局面,高层也制定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先定江南、再图进取。
中策,全力北伐、问鼎中原。
下策,遣将四出,分扰南北。
这些情报对太平军来说也是高度机密的,但有了前期渗进去的影子,这机密也就变成了杨猛手中的情报。
现在的天京,主导军事的是东王杨秀清,这位选择了将上中两策合并,兵分两路,一路图中原,一路图江南,太平军的情报差不多都摆在了左宗棠的面前,接下来的分析结果,就是决定前程的东西了。
将情报大致看了一遍之后,左宗棠并没有继续看定都的情报,而是拿起了之前的太平军北伐与西征的情报,又仔细的看了两遍,才继续拿起了定都的情报。
“三爷,这杨秀清不简单啊!兵分两路,虽说不是妙招,但长毛贼与朝廷之间的胜负,勉强可以说是五五平分,虽说太平军稍微弱了一些,但弱的并不是太多。
兵分两路,西征与北伐,打得好就是妙招,打不好就是昏招。”
虽说嘴上说是妙招,但左宗棠的心里并不看好长毛贼的北伐队伍,虽说林吉李三人都是悍将,但依着在湖南、湖北、安徽的战法,长毛贼若是这么北伐的话,必败无疑。
南方虽说是朝廷的财税之地,但满人并不多,朝廷的控制力,也不似想象中的那么森严,相对于南方北方才是朝廷的根基之地,甘陕直鲁豫、蒙古东三省,长毛贼想跟南方一样,越打人数越多,很难!
至于西征的队伍,委实是不错的决策,长毛贼起于两广,如今正是回头四顾的时候,只可惜西征的人马太少,两万余,看着是不少,但相对于两湖和安徽的数百城池来说,就有些杯水车薪了。
左骡子的分析大体不差,但杨猛并不满意,他不满意的不是左骡子的本事,而是遮遮掩掩。
“打得好是妙招,打不好就是昏招,这车轱辘话好说不好听呐!左骡子你说我是把这西征、北伐看成是妙招呢?还是昏招呢?”
说话不交底儿,左骡子的分析,乍一听,很是能迷惑人,但回头一想,他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打得好是妙招,打不好就是昏招,难不成还有一个半昏半妙的招数?
“三爷智珠在握,何苦让左季高操劳呢?”
“这不叫操劳,这叫展示,你不把你的真本事拿出来,老子怎么用你,听说你跟张亮基说过,不做督抚便做知县,你尽说些车轱辘话,老子是捧你做督抚呢?还是捧你做知县?”
杨猛说完这话,左宗棠也是一脸的苦笑,与张亮基说话的时候,左宗棠觉得身边没外人,可不曾想,这话也进了杨老三的耳中,看来他谋算自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第五百四十七章昏招与妙招(下)
“怎么?三爷不打算留我在幕中效力?”
杨老三的话,又让左宗棠诧异了,本以为杨老三留下自己,是让自己在他幕中效力,可听这话的意思,他是要捧自己上位呐!
“你?留在幕中效力?雅月拿面咱们自产的水银镜子来,让左骡子好好瞧瞧他那副尊荣,留你在身边,吃饭都吃的少!”
杨猛这话说的实在,也说的左骡子有些尴尬,他都四十多了,就是二十多的时候,也不是个翩翩少年的样子,他左骡子长得虽不算丑陋,但也与英挺不沾边。
古雅月掩嘴轻笑,递上来一面尺许见方,老银镶边的玻璃镜,借着明亮的烛火,左骡子也细细的看了自己的老脸,确实不漂亮啊!
“呃……三爷,您打算怎么捧左季高呢?”
玩笑开完了,左宗棠放下了手里的玻璃镜,打算跟杨老三正经谈买卖了。
“若要论科举的话,你左季高就是个倒霉蛋儿!走这条路,你这辈子是走不通了,现在太平军肆虐,唯有军功才是最好的路子。
武汉三镇,你是别想了,那份挑起满汉争端的折子,恐怕少不了你的瓜落,但岳州这地界是不错的,两湖的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我这边与崇伦有些旧交,加上你在湖南的关系,挺你做岳州知府,应该不是问题。
如今这岳州知府也是个烫手的营生,谁也不想去做的,长毛贼打岳州是必然的。很可能会在打武汉三镇之前。
在湖南练兵的曾涤生是你的旧交。你们两厢两手。一个在湖南的腹地作战,一个守护湖南的北大门,岂不是珠联璧合?再者就是,给你把家口安置在了君山,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一年到头不着家,只怕荒了好田呐!”
杨猛这话说完了,左宗棠也没了别的念想。跑怕是真跑不掉了,杨老三设计赚取了自己的家人,还在君山那边,修了一座好大的宅院,说不清道不明啊!
要说自己与杨老三一文钱的关系也没有,这些东西摆出来之后,谁他妈信呐?
“在我看来,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是两记大昏招!战略是不错的,战法必定是太平军的死穴!”
无奈的接受了现实。杨老三谋算之深,只能用深不可测来形容。自己不知不觉的就掉进了他的陷阱之中,想要逃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杨老三敢把自己放出去,肯定有制衡自己的杀手锏,杨老三说的不错,他有的都是些下九流的法子,但这下九流的法子,却最是难缠不过,左宗棠现在连一丝反抗的心气儿,都提不起来。
“哦……这话说的有些意思了,继续说!”
“杨秀清给林吉李三人的军令,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糜时日,就是最大的死穴。
北进最好的法子就是步步为营,跟打武汉三镇差不多,裹挟百姓、袭占州县,这样朝廷为保京师稳固,只能越发的集中兵力,京师的兵力越是集中,下面州县的防备就越是松懈,步步为营,最多二年京师可下。
但杨秀清的一个快字,直接就毁了北伐的前程,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这林吉李的人马,至多打到京师城下,便会力竭。
林吉李所辖人马,从情报来看俱是百战精锐,若是想拖延朝廷兵援江南的步子,只需一支偏师,万余人马就足够朝廷恐慌了,差三员悍将,两万余精锐北伐,除了挫师折将,再无别的结果,这不是大昏招吗?”
“嗯!不错!有些意思了!”
这分析与杨猛自己的分析差不多,北伐说白了就是虚招,虚招实打,看的是实力,没有这个实力,虚招实打,就是露空门,跟找死无异。
“再说这西征的队伍,西征是不错的战略,江南之地富庶,有了江南之地,别说几十万大军,就是聚集百万大军也不在话下。
杨秀清的安排是不错,北伐、西征用的都是老兵,但战力有了,这数量却是远远的不足,打一地抢一地,如今不成了,打一地占一地,才是最好的法子。
天京城内,近百万人口,几十万壮丁,若要稳稳的西征,二十万人是必不可少的,一边打仗一边练兵,即使壮丁的战力不足,守城也可堪一用。
西征与北伐一样,同样需要步步为营,洪杨二人选择将大队的人马留在天京拱卫都城,这是最大的一记败笔。
无论是北伐还是西征,太平军的人数都太少了,分兵两路,怎么也要各自有十万大军,至于大军的补给,抢就是了,别的都不重要,达到目的才最重要。
这不伦不类的西征与北伐,打一地抢一地,势必引起各地士绅和百姓的怒气,战乱就意味着万事俱废,旷日持久,太平军之前不扰民的好名声丢了,这所谓的太平天国,也就走到了末路,最多十年,太平天国必将销声匿迹。”
战乱是个犯众怒的营生,官军的声名狼藉不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军在百姓的眼里也会变成长毛贼,众怒难犯,一旦百姓踊跃从军,太平天国就完了。
“这才有些左大帅的风范,给你两千壮丁,可守得住岳州城垣?”
杨老三的一声左大帅,也让左宗棠如沐春风一般,但两千人守岳州,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三爷,岳州的差事不着急,您先说说您的看法如何?”
互相丈量一下各自的器量,毕竟被逼出力,与心甘情愿出力,是不同的,左骡子也想给自己一个,心甘情愿,跟随杨老三的理由。
“太平军必败!第一点,就是洪秀全的原因,洋教虽说新颖。洋人的炮舰虽说犀利。但洋教和洋人可不是一路货色。洪秀全那厮指望着他的洋兄弟帮忙是不可能的。
洪秀全这人自永安以来就枕于享乐,几十个王娘啊!他也不怕好田多了累死牛!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就不怎么理事了,只沉浸在太平天王的威严之中享乐,将怂怂一窝呐!
这第二点,洪杨之间必有一战,洪秀全那厮枕于享乐,杨秀清那厮野心勃发。一山不能容二虎,二虎之间必有厮杀,无论是死了洪秀全还是死了杨秀清,太平军上下,必然会实力大挫。
这第三点,才是战略与战术,你说的那些就足够了,三点合一,这太平军焉有不败之理?”
杨老三的说法,左宗棠赞同。但他并没有从杨老三的话中,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这问题还得接着问呢!
“三爷,若是剿灭太平军,您有几分把握?”
“手到擒来!”
这可不是在说瞎话,硬捍的话,杨猛有十几万训练有素的新军,几十万会熟练使用火枪的壮丁,云南囤积的火枪起码几十万支,自己生产的新式火枪,也在十几万支上下,重炮数千,中小火炮数万,以蛮力扫平大清或是太平军,都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那朝廷呢?”
“一样的手到擒来!”
“为何不动呢?”
“大势所趋!”
“何谓大势呢?”
“读书人太多,各地的地主豪绅太多,剿灭朝廷和太平军之后,这批人就是老子的敌人,与其后面战乱不断,不如利用这太平军,先在江南洗地!”
杨猛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儒教,这下左宗棠的心可是悬了起来,湖南的曾涤生,檄文就是要保孔孟礼教的,朝廷之中,似曾涤生之流可是数不胜数的。
“三爷,你这是要绝了天下读书人的念想,后果您可曾想过?”
要是跟着杨老三做这个的话,左宗棠就要好好的思量一下了,做这事儿,真是死得快啊!
“哪个说老子要绝了天下读书人的念想,老子要做的只是让读书人合理的读书,合理的用书,至于那些束缚人心的玩意儿,才是老子要绝了的东西。
左骡子,你说湖南读书人,最重视的是什么,是科举呢?还是经世致用呢?”
杨猛的说法让左宗棠的眼色一亮,这话不错啊!
“并重!齐驱并驾!”
所谓经世致用,多半是在野的读书人,似曾涤生那样朝臣的还是重视礼教多一些,科举和经世致用,有些冲突,打着这个旗号的话,那阻力就小的多了。
“说的就是这个!科举和经世致用对掐,干咱们屁事儿,咱们不过就是选一边站队而已!理教你听说过吧?理教在湖南的学堂,你听说过吧?”
左宗棠这样的读书人,跟魏五、曾涤生之流不同,他们科举失利,只能钟情于所谓的经世致用,林老虎倡经世致用,也不过是为了抵制洋鬼子的办法而已,他也并不是想从根子上改变儒教。
而杨猛要做的就是变革,革除那些束缚人心的东西,儒教不可灭,这是华夏的精神传承,但两千年之中,太多的帝王利用儒教了,这玩意儿已经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理教也是三爷的手笔,理教的学堂跟罗泽南罗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书习武本就是六艺所含,三爷大手笔,三爷高明啊!”
杨猛一提理教,左宗棠果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没想到啊!这杨老三看着是个粗鄙货,没想到还会用大多读书人都能接受的理教做武器。
“高明谈不上,经世致用,儒教有经是不假,但用这个字,儒教做的就差了太多,而西洋诸国,却在用上,可以做咱们的领路人,所谓取长补短而已!
以儒教经典,倡西学之用,这就是经世致用之学,虽说初期走起来很难,但假以时日,这才是真正的大器呢!
我想会会曾涤生的原因也在这里,这曾涤生若是死犟的话,咱们以后少不得要与他沙场相会,现在是个机遇,外有列强诸国觊觎,内有长毛、捻子作乱,若是咱们合力,能策反了曾涤生,这事儿就大有可为了。”
杨老三给他左骡子,画出的是何等辽阔的一张大饼啊!左宗棠觉得这事儿绝对可行,但这路也绝对难走,这杨老三值得他左骡子效力,不为别的,单看武汉三镇的百姓就知道了。
如今武汉三镇的百姓,大多住在没门没窗的小楼里,可盗案抢案却很少发生,理教的学堂也在一座座的兴建之中,比起洪秀全或是朝廷,这杨老三更像是一个明主。
“三爷的计策绝妙啊!以后左骡子就跟着您做骡子了,不出一番死力,也对不住三爷,对左骡子用的手段啊!”
“甭说那漂亮话,跟你说的车轱辘话一样,打胜了才是妙招,打败了那就是绝大的昏招,若是败了,老子就是几千年最大的叛逆,永世不得翻身呐!”
第五百四十八章夫人团(上)
志同道合的人想要走到一起,求同存异这四个字必不可少,不然只会是内讧。杨老三想要做的事情,他自己都说不明白,左宗棠也只有紧握这四字箴言了,不然两人很难走成一路人。
杨老三背后的水太深了,一个机器制造的腰带扣,这水就不浅,杨家只能用机器制造腰带扣吗?运铜的轮船是哪来的?
那些精巧的舆图,只有长沙和武汉三镇的城防图吗?各省的山川地理,这云南的杨家又掌握了多少?
杨家的情报能力,更是厉害的让人咋舌,太平军内部的议事,杨家都能了解,这太平军起事与杨家有没有关系?杨家对太平军都如此了解,朝廷那边呢?
理教,也是一个让人恐怖的东西,南洪门北理教,这是有数的,理教不在朝廷查禁的范围之内,杨家的理教更是这样,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