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毒清(皇朝)-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东三省的地面上,不比京师,杨猛行事要比在京师的时候,谨慎不少,奉天的宫殿,杨猛只找了一处别院居住,身边的女人也安排在了城外的军营之中。
“三爷,东三省影子首领杨六求见!”
“哦……这杨六是个代号吧?让他进来,睚眦上下,要注意一下周边的状况,城外的新军,三班轮换着歇息,就当做是战时吧!”
这次进东三省也是多少有些危险的,四色棍这货不理政务,容易被人发现端倪,杨猛带上皇后,也有遮掩的意思,但好在大清在东三省的政务,也荒废的厉害,四色棍不怎么搭理东三省的旗人,也没引起什么风浪。
但皇帝入住的时间终是有些短的,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突发情况呢?
“东三省杨六拜见三爷!”
“嗯!起来吧!杨家人?”
影子在东三省的首领,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岁左右,双眼之中精光四射,一看就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
“属下是云南的彝人。”
“哦……东三省的天气还适应吧?”
“以前经常进出雪山,尚可!”
“嗯……恭王最近的动向如何?可有旗人主动靠向恭王?”
寒暄了几句之后,杨猛就切入正题了,那些人与鬼子六靠的近,那些人就是北进的主力,做了炮灰,只怨他们站错了队。
“三爷,这是名单!”
影子的效率与忠诚杨猛是认可的,接过那份名单之后,也不打开,直接就放在了桌面之上,这是东三省军团之中的新军将领们的差事,他看了名单也没多大用处。
“做的不错!杨六,我问你,这东三省的所在,哪一个族群,最适应寒冬?在北地有最强的战力?”
就如今的局势来看,谁来做炮灰倒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在冬季作战,八旗已经废了,杨猛要找适合冬季作战的人马,只能从东三省本地入手了。
“鄂伦春人!”
杨六思索了一下,给了杨猛一个比较合适的答案,一听鄂伦春这三个字,杨猛也来了兴趣,这一族好像是猎户啊!
“雪原狩猎的鄂伦春人?”
“三爷见闻广博,正是雪原狩猎的鄂伦春人!”
“他们现在有多少人?”
“两万余人。”
“数量少了一些,东三省还有能在酷寒之中,作战的族群吗?”
“除了鄂伦春,达斡尔也成他们的人数最多,大概十几万人,还有鄂温克与赫哲人,他们也是以游猎为生的族群,人口跟鄂伦春差不多,赫哲人在沙俄境内也有两三万的族群。”
杨六知道杨家三爷为何而来,影子的情报递上去之后,杨猛脸上的喜色,也多了起来。
“东三省的军中,有这几族的人马吗?”
“有!少则一两百人,达斡尔最多,万余人!”
“嗯!差事做的不错,再接再厉,此去沙俄,你所属的影子也要一同前往的,这几句话,三爷已经知道你是一个可以掌控大局的人,后面做得好,那边少不了你的职司!这事儿你直接给秦子祺说一下,三爷事多,以后怕忘了!”
杨猛说这话,倒不是单纯的为了拉拢杨六,新得的沙俄疆土,必须需要一个心狠手毒八面玲珑的人来掌控大局,身在影子之中,大局观不错,杨六无疑是个合适的人选。
“谢三爷体恤!”
“嗯!下去吧!”
杨六的话,给了杨猛另外的思路,鄂伦春与赫哲,是将来冬季作战的关键,有了他们的指导,丁泰辰那边再有些成就的话,这冬战之事也就成了。
歇了一夜之后,杨猛没有给鬼子六太多温存的时间,直接找上了门。
“三哥匆匆而来可有急事?”
被杨老三搅了温存的机会,鬼子六也多少有些不悦,但现在的杨老三,他这个亲王也吃罪不起,如今的杨老三跟议政王也差不许多了。
“嗯!急事儿!王爷的军中可有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族的人马?”
“嗯……应该有,当年这几族都是入了旗籍的,此次征兵,旗人优先,应该有这几族的人马!”
“这就好,王爷差人去聚兵吧!只聚这几族的人马,将来的冬战,就看他们的了!”
一听涉及将来的战事,鬼子六这边也加起了小心,这是振奋先祖荣光的时候,容不得麻痹大意啊!
“冬战?极北酷寒啊!三哥,这没什么问题吧?”
反应过来之后,鬼子六对冬战也提出了质疑,虽说没有经历过东北的酷寒,但鬼子六是听说过的,冬季打仗,悬呐!
“有问题也得硬上,打半年歇半年,还不如不打,冬战必须要进行,这几天你也别闲着了,与福晋见过面就好,王爷不缺女人的,福晋有孕在身,有些事儿也做不得,备战吧!”
杨猛虽说不介意刷锅,但他刷过的锅,还是不想让人接茬刷的,不然以后没法下嘴了。
“哦……还是三哥精通战事,小王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些。
达斡尔就算了,那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三族,最善冬战,三哥的意思可是让他们教授大军冬战的本事?”
与四色棍相比,鬼子六这货精明的太多,杨猛起头他就知道结尾,达斡尔虽说也是东三省的土著,但冬战还是要看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三族的。
“正是如此,前些日子热河议事,蒙古王公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本公已经着令江南、西南官员,筹划解决之法了,若是这三族能有好的建议,咱们也一并加进去。
极北酷寒,咱们要想夺取沙俄的北方疆土,恢复先祖荣光,只有齐心合力才成,若是有了冬战的办法,那此次征俄之战,咱们大清有七八成的胜算!
东北、蒙古、西北,三路大军不停歇的作战,沙俄也得被撂倒呐!”
羽绒服、暖气再加上东北三族的生存经验,杨猛觉得冬战已经算是成了。
第八百五十六章民智无边
东三省的大军,虽说分布在东北各地,但奉天周边还是有几万人马的,找结个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三族的人,还是不难的。
但从军的都是些毛头小子,没有什么狩猎的经验,带着满心欢喜来到军营的杨猛,见到这一水儿的毛头小子,脸色当即就拉了下来。
不是杨猛不信任他们,而是林海雪原的生存经验,需要岁月的积累,这么些小犊子,能有多少经验,要是让他们来练兵,只怕东三省的五十万大军,都要葬身在北方的酷寒之中。
“三哥,这事儿不着急,正好这三族的年轻人在,让他们去族里,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手就是了!”
见杨老三有些面色不虞,看了看三族一水儿的毛头小伙子之后,鬼子六也知道了问题所在,这猎场跟官场差不多,经验跟阅历很重要,精锐的猎手,最年轻的也在三十多岁,最好的猎手,多半是四十岁左右的,这些个十**二十郎当岁的毛头小子,吓唬人还成,真要耍手艺,他们差的远了。
“多多益善!据说沙俄的北方多沼泽、苔原、冻土地,冬日大雪之后,该如何在这些地方求存,直接让这些小崽子们带回族里,若是三族有现成的东西,有多少种类,带来多少种类,衣食住行骑马打仗的东西,一样儿也不能缺!
既然有了目标,这雪鞋、冰鞋、雪橇、爬犁,也一并安排人造了吧!如今还不到秋收的时候,东三省的百姓和军队。都加入进来。冬战的物资。不怕储备多了,就怕数量不足,正好趁着陛下在这里,王爷也要振奋一下东三省的人心呐!
此次北征沙俄,死人是少不了的,千难万险扛过去了,就是荣华富贵!
还有,赫哲那边不是在沙俄有族人吗?让他们探一探道路。若是有可能,大军与百姓直接投入山林,提前为北征开路!”
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却被泼了一瓢凉水,杨猛差点就把持不住自己的怒火,冬战之事,这几天已经成了他的心病了,不除不快呐!
“三哥,不用这么着急吧?”
听了杨老三的话,鬼子六也有些眉头轻皱。倒不是因为杨老三颐指气使的态度,而是这杨老三根本不吝惜民力呐!这东三省是大清的自留地。旗人最多,普通旗人的生活也要强于中原的汉人,懈怠久了,杨老三这么劳师动众,只怕旗人的心里不满啊!
“急?再有三四个月,这头场雪就要下来了,此去沙俄,何止千里,今冬作战是不可能更改的,无论准备的妥当与否,东三省的新八旗,必须在今冬攻入沙俄境内。
王爷若是想吝惜民力,只管慢慢来,对蒙古王公那边,陛下有圣旨,就是用死人铺,也得铺出一条通向沙俄境内的道路。
王爷若是不想,五十万大军,在深山老林里,以身铺路,就不要吝惜民力了!
蒙古那边,京郊的二十万大军已经进驻,到了出兵的日子,蒙古诸王不动,从王爷到士卒一律斩杀,这就是圣旨,王爷这边不想来上这么一道圣旨吧?
陛下如今虽说一心修道,但对于国运还是极为在乎的,皇帝的眼中国运不在、修道不成,大清万事皇帝说了算,到时候,恐怕皇帝也不会区分什么满蒙回汉的!”
杨猛这也是实话实说,一旦万事俱备,杨猛这边就会下达一个出兵的圣旨,不走,那就等着死吧!蒙古诸王和新八旗,杨猛本就想在战争之中坑杀,若是他们不从,杨猛也不介意让新军捡起屠刀。
“三哥,您在皇兄身边,还是要多为劝诫的,这样的圣旨失人心呐!”
这话,鬼子六也信了,自己这个皇兄,历经大难之后,心性大变机心难测,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是不可能的。
“劝诫?那几个道士,比杨老子说话好使,如今皇帝身边有十八道教力士,老子连动那些道士的机会都没有,且行且看吧!若是那几个道士,实在是祸国,再除不迟,如今还是要以皇帝的心意为主呐!”
这些话,杨猛说的半真半假,带着一脸的苦涩,鬼子六也不疑有他,只能照办了。
在留都宫殿杨猛度过了心煎火燎的半个月,筹备对俄战争,每一天都极为珍贵,蒙古兵与八旗兵,玩一天入俄,杨猛这边的步子就会被拖延一天,西北那边还是不上不下的局面,一旦无法进行冬战,西北那边还是要收摄一下阵脚与防线的。
好在丁泰辰那边给力,二十多天的时间,就让一队新军带着百余套羽绒服,以及地火龙的图纸到了奉天,看了这些东西之后,杨猛笑了,征俄大计有了这些东西,可以算是万事俱备了。
羊皮为面、棉布为衬、丝绸为里,遍填鸭毛、鹅毛的羽绒服,看着虽说不咋地,但绝对的暖和啊!三指厚的羽绒服,一路换车换船,都在进行着试验,船舱、车厢之中全是冰块,十几个新军,一路就是穿着羽绒服躺在冰堆之中,到达山海关的,虽说试验的时间只有五六天,但杨三爷设计的这个物件还是极度保暖的。
杨猛本以为在冲绒的过程之中,丁泰辰那边会遇到麻烦,没想到人家那边自有妙计,将鸭绒、鹅绒连同那些个羽毛,一并绞碎之后,用水浸透,填入丝绸里子之中,缝上烘干就好。
虽说近期能制作羽绒服的鹅毛、鸭毛不多,但羊皮面的棉袍,江南那边还是能大批量制作的,西洋那边出产的毛呢,也被丁泰辰那边给用上了,厚重的呢制套头衫,虽说穿着不是很舒服,但保暖性也是不差的,有了这些,羊皮棉袍就能替代羊皮羽绒服了,虽说棉呢军装,重了许多,但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地火龙这东西,却是云南的特产,西南那边潮气大,烟叶的晾晒是个很大的问题,地火龙这东西,就是为了烤烟而被创造出来的。
这东西也简单,就是一个土灶,加上一条环绕整个地面的烟囱构成,通过地火龙,热量可以完美的散发到整个屋子之中。
即使没有煤炭,在山里杀几棵老树,就足够百十平的兵营用上一冬了,若是能在山里发现一些浅层的煤矿,那这东西就完美了,蒙古兵和八旗兵,完全可以在隆冬之际、酷寒的极北,一路建着简易的兵营,一路前行,毕竟之后新军入俄也是要走这些道路的。
跟着新军来的,还有丁泰辰的一封信,里面说了一些藏边建造夯土房舍的经验,还有就是从西北和广州那边调派了百十部蒸汽锯木机,西北和蒙古的法子,也适用于东三省这边,有了木板,制造简易兵营的速度也就快了很多。
丁泰辰这边来了喜讯,鄂伦春那边也来了喜讯,百十位三族的老猎手,赶着一队草上飞,到了奉天,这草上飞,也就是多轮加长马车,这东西是鄂伦春人,行走沼泽的必备工具。
在杨猛的带领之下,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三族的老猎手们,试了试丁泰辰从江南送来的羽绒服、羊皮棉袍、毛呢套头衫之后,纷纷点头赞许,有了这么一身好东西,再穿上毡靴踏上雪鞋,短时间在酷寒之中迎风冒雪也是可以的,若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这些衣物足以在酷寒之中保暖了。
试过地火龙这东西之后,三族的老猎手,也伸出了大拇哥,这东西要是早学会了,这三族的人就不用在隆冬找避风的地界住帐篷了,只要建上一座带着夹层的木屋,这东西足以抵挡北方严冬的酷寒。
藏边的夯土造屋,石达开的热水和泥筑城,也得到了这些个老猎手们的认可,有了衣物、有了兵营、有了运输工具,北征冬战之事,已经成了定局。
作为经历过北地极寒的老猎手,这些人也是有自己的严冬生存经验的,有了杨猛的这些东西,三族的老猎手,只拿出了油脂与烈酒这两样酷寒之中,求生自保的法宝。
这些三族的老猎手,还有几个有丰富的用枪经验,这些东西聚在一起,就促成了之后的冬战。
“王爷,民智无边呐!这些东西,都是来自民间的玩意儿,有了这些东西,王爷还愁冬战吗?
既然有了办法,东三省这边就能闲置许多人力了,王爷尽量发动他们开山修路吧!
这三族的老猎手,一半留在东三省训练新八旗,一半送到蒙古,训练蒙古兵,两个半月之后,蒙古与新八旗的大军一起开拔,进军沙俄!”
最基本的生存物资,杨猛提供了,枪炮杨猛也提供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他杨猛没多大关系了,无论是蒙古兵还是八旗兵之中,都有新军存在,战略战术他们自己拿捏就好,打得好,这两军不用做炮灰,打不好,就只是炮灰而已!
“若是没有三哥,此次冬战,怕是要泡汤了!”
“呵呵……这与我就没多大关系了,民智无边呐!既然这边有了冬战之法,那御驾也该回京了,大清将来如何,王爷一力担当!”
第八百五十七章三路征俄
两个半月,杨猛要等的不是新八旗和蒙古兵成军,而是粮食,无论嘴上说的多漂亮,杨猛要看的是秋收的收成。
三路征俄,看着大气,但隐患也是极大的,首先一条就是粮食,西北那边正对的是西西伯利亚平原,这块土地也是杨猛志在必得的土地,蒙古兵与西北军合力要拿下的土地,但这边不是沙俄的粮食主产区,而且随着北进、西进的步伐,来自沙俄中心地带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虽说杨猛下了就地劫掠的军令,可当地没有粮食产出,抢又能抢来什么呢?蒙古兵这边也是一样,面对地广人稀的莽莽荒原,粮食这些东西,抢都没地方去抢呐!
东三省的军团也是如此,劫掠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粮食,三大军团,近二百万人的粮食,大半都需要国内来支援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冬战的衣物一样,粮食也是此次征俄所必备的一项,米利坚那边已经有了内战的苗头,国内纷争不断,虽说影子得到的情报不是很具体,但杨猛这边却是极为笃定的。
没了米利坚的粮食,对大清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这几年每年来自米利坚的粮食,足以满足两个省的粮食需求,一旦米利坚陷入内战,粮食的进口,就要大打折扣了。
其他国家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满足大清这个市场,粮食自给自足,是征俄战争能继续下去的保证。
就之前二十年大清的粮食产量来看,自给自足。只是个奢望而已。但就土地的数量来看。大清的粮食产量应该是有富余的,如今大清的土地比起后世只多不少,虽说粮食的亩产不高,但大清的人口也实在是不多啊!
整个大清,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大多放在填饱肚子上,没有过多的粮食被浪费,按照土地数量来看。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富余量,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实情却是整个大清,除了东三省之外,全部缺粮,而水旱灾害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嘴里祸首,修造简易的水渠,一年的时间足以,如今大清半数的土地,都用了杨猛修渠的法子,今年的粮食产量很关键。若是粮食产量,还跟之前几年一样。那北方的战争必须要在一两年之内结束,不然整个大清,都会被粮食拖垮的。
“三爷,直隶、山东的粮食大丰收,足是去年的五倍之多,这是粮册!”
大清的粮食产量不足,一是天灾二是**,欺上瞒下的官场,一年也不知要隐藏多少粮食产量,为的就是避税,徐子渭口中的五倍之说,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对比去年真实的粮食产量,才是最为准确的数据。
“这是些什么东西,密密麻麻的全是字,西洋用的阿拉伯数字是不错的,无论是记账,还是数学推演,阿拉伯数字都比方块字要好的多,这次之后,推广一下吧!学这些加减乘除法,不难!
秦皇当年,所用车同轨、书同文之法不错,大清上下也要这么来,这斗、担、石、斛之类的计量单位很不准确,斤两吨这些计量单位,也要跟西洋那边学一下,老子要的不是似是而非,而是精确的数字。
粮食,这一斗小米与一斗玉米的重量,肯定不一样,明年就不要用这么些玩意儿来记账了,这事儿让明湖那边出力来办!
让山东、直隶,再整合一下去年的粮食产量,户部的粮册做不得数,老子要真实数据!”
一本粮册,一尺见方,一掌厚,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方块字,一个县的粮食产量,就有几十个字,数量也是极不精确的,将面前的粮册推到了一边,杨猛提出了整改的意见。
“三爷,若是按着山东、直隶当地的产量,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去年的三倍多!
三爷,这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政令,是不是要等一等啊!毕竟……”
徐子渭要说的是一国之政绩,毕竟有些时候取而代之是需要有惠政的,没有理由,老百姓凭什么支持你?民心所向,是新朝必需的!
明湖还有杨家的幕僚团、行政团,这段时间也聚集了很多将来新朝能用的惠政,阿拉伯数字和新的计量单位也在徐子渭等人的谋划之中,来自西方世界的许多经验,也让杨家的行政越来越成熟了。
“这些都是小道,如今征俄是大事,国内的有些事情,要为征俄让路,蓄积国力为重中之重,征俄之事次之,赚名声最次。
但你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在西南和两湖试行一下吧!用杨家的名义!
秋收过后,也该征税了,这征税的度,你们要把握好,农闲之时各地的一些工程也可以开工了,征税、工钱,左手进右手出,别弄出饿死人的事件就好!
催促一下其余各省,将去年的实际产量与今年的产量对比一下,必须在出兵前半个月,将数据整理出来,不然老子心里没底儿。
看来这修渠还是有好处的,农闲之时的重点工程,就是打井修渠了,让广州那边看看有没有普及蒸汽水泵的办法,前提是不影响铁甲舰与军械的生产!
科学院那边,你们也要催促一下,近期还是要以煤铁化肥为主的,火车、铁轨必须要有量产的厂子,化肥也是一样,钢架桥、铁索桥的技术要继续钻研,其余事项稍作延迟吧!
西北、蒙古、东三省那边有什么问题没有?”
粮食维持大军和百姓的生存,税收维持大军的军饷与各项工程的投入,如今的大清慢慢在向循环有序推进,但杨猛的目的是篡清,这税收的力度,是绝对不会太小的,让老百姓活的了、活不好就是杨猛这两年的目的。
虽说蓄积国力很重要,但工业方面还是要向战争靠拢的,想要以少胜多想要以弱胜强,庞大的工业基础才是后盾。
前线火器的数量算是足够了,但是,想要占领沙俄的北方疆土,交通也是必需的,靠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大清连蒙古和西北都控制不好,铁路、电报这些东西,都是如今必需的。
给徐子渭等人,大致的划分了一下以后行政的范围,杨猛又把重点放在了征俄之事上。
“三爷,无论是西北、蒙古还是东三省,进军沙俄的道路,都是崇山峻岭,开路所需的火。药数量极为庞大,如今后方的药厂已经有些吃力了。”
“老子在东三省说过,开路所需火。药以土药为主,你们莫不是将心思打在了兵工厂的药厂?”
土药威力虽小,但制作简单,洋药的成本是土药的数倍之多,用于开路太过浪费了,只要数量足够,土药洋药的威力也是差不多的,这些事儿杨猛之前说过,心中还有印象,一听徐子渭的说法,杨猛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呃……下面没有回报!”
盘子太大,有些事儿难免会有失误,见徐子渭有些难堪,杨猛也没有深究此事,万事妥帖,那只是想法而已。
“行了,这次就算了,以后开山修路,还是用土药吧!近期,我再与诺贝尔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