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午后)-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庑┝甘巢疾荒苡檬屑劾醇扑悖嵌际谴痈鞯卦死矗赝拘枰嗌倮鸵郏拷庑┙谠嫉姆延眉扑阆吕矗甘昊峤谠级嗌伲裰故橇桨夔徘M庇旨跎倭硕嗌侔傩盏睦鸵郏慷曳庞诮纪猓帽吭独敫』兀不崽岣呔拥淖芴逅刂省!
戚家军之所以强大,不仅是训练有素,戚继光的指挥能力,还有关健的一条,戚继光全部用农民为子弟兵。
不用戚继光举例,只要宋九提起了,大家也能想到。
“最后就是将抚恤制度也要制订下来,一旦有了丰厚的战功赏赐与抚恤,那么将士作战时不但有积极性,也减少后顾之忧。这样的军队,才是长久之计。”
若这些举措通过了,将是一场大折腾。
但无论怎么折腾,会使宋朝黜武重文的弊病削弱。
而且宋九也想了许久,之所以一反他以前的做法,来这场折腾,还是有内在基础的。
现在宋朝仍在草创阶段,就象一张空白纸一样,想构画比较容易,最少比王安石变法时阻力要小得多。
其次赵匡义内心深处只是对大多数将领不放心,想打压的是他们,而非轻视武功,尽管他的做法最后导致了宋朝彻底的轻武。
再者,赵匡义雄心壮志,喜欢折腾,不怕折腾,这一条与后来的宋神宗差不多。
宋九将他的想法说完了,但他说的不能算,薛居正说不算,卢多逊也不行,实际到了他这一步,不得不佩服赵普这些权相,想让皇帝言听计从,何其困难,那是对心理、时势、言语、政务无比了解,才能实现。
自己不要说对国家不好的提案,就是好的提案,也未必能让赵匡义言听计从。
两相比较,自己离赵普,差得太远了。
不过现在还好,赵普没有话语权,否则自己也学曹彬?
宋九收回心思,看着赵匡义。
第三百四十五章杀气
“易安,陛下新登基不久,如此,天下熙熙攘攘,未必妥也。”薛居正说道。
如果拿下节度使,也许还有点容易,但再执行宋九的政策,禁兵反感,就可能引起更多的变故。
“薛公,非也,契丹有诸多部族,为何能迅速调节大军?翰鲁朵也!”宋九道。
耶律贤当了皇帝后,拥护他的汉官高勋封为南枢密使,加拜秦王,韩家的韩德让先为上京留守,后为南京留守,拜燕王,实际等于将南大门交给了韩德让。
随着这个变化,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与军队制度也渐渐成熟,那就是南北面制,北面称国制,是契丹人的,南面称汉制,给汉人预备的,又在北面官当中再分南北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系统,军政财权一把抓,又分北南宰相府,由皇族后族成员主管,这个是荣职,只有“佐理朝政”之权,北南大王院,相当于各族的大管家,北南宣徽院,类似工部,大惕隐司,掌管皇族政教事务,夷离毕院,刑部,敌烈麻都司,礼部,大林牙院,翰林院。
南面官与北面官差不多,区别就是用的是汉人官职,多与唐制差不多,另外就是只能管理幽云汉人地区,北契丹人可以担任南面官,可汉人想登北面系统的大门很难。
这就是最早的“一国两制”。
另外就是宋九所说的翰鲁朵制,这个成立时间很早,汉语译过来就是帐幕之意。早在阿保机时就从全国海选出来精锐兵士,组成了皇帝亲卫队。与皇帝形影不离,这就是翰鲁朵,随后每一任皇帝都会组成一支翰鲁朵。
翰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若是皇帝死了,他们又作为遗产由下一任皇帝继承。
平时他们在契丹划出的地盘放牧,自给自足,因此不需要国家来担负费用。出战时契丹也不出军饷。来自何处,靠他们抢去,所抢来的全部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是在唐朝府兵制上延伸出来的产物,但宋朝不能执行它。原因很简单,宋九也说过,打巴蜀南汉南唐,兵士积极。是因为有财富可供兵士掳掠,但打契丹,能抢到什么?然而契丹开战,那怕是平灭各部族叛乱,也能得到牛羊奴隶,更不用说是对付汉人了。
正是这种古怪的制度。又因为他们聚在一起,契丹轻易的不需任何费用,得养十万大军,到开战时又能迅速将十万大军聚集在一起。
宋九说出翰鲁朵,几人终于沉默。
契丹有契丹养军队的办法。宋朝有宋朝养军队的办法,赵匡胤将禁兵一起放在城中养。无非就是将大军控制在朝廷手中,而非是在地方,以免叛乱产生,可是成本太高了。
因此宋九借鉴了唐朝府兵制,藩镇养兵制,契丹翰鲁朵,宋朝禁兵制,想出这种新的养兵制度。
大家都在改,为什么到了赵匡义手中不能改革?
而且宋九所说也不能不重视,刚才的军妓也让几人感到震憾,连妻子都在卖身,这样如何让士兵愿意奋死作战?
宋九提起这个翰鲁朵,终于让他提议得到通过,赵匡义诏书,从开封、郑州、洛阳、孟州、滑州、宋州等京畿周边地区十二个州府划出五万缗耕地,作为禁军的永久性屯田,将禁兵由城内向城外转移。
但实际执行下去,还是引起无穷的麻烦。
为了高昂的退伍费用与抚恤赏赐费用,三司官员不高兴,群臣反对。
然而没有它们,大多数兵士不愿离开京城,那么会直接导致禁兵哗变。
到了下面,又因为屯田与百姓产生了诸多争执,还有许多将领贪没屯田所得,或者变相地额外占有耕地,租佃给百姓耕种谋利。
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勉强将城中的四分之一禁兵迁于郊外。
这也在宋九意料之中,权当是在江州折腾了一回。宋九此举着眼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而且在他的建议下,各边防将领权利得以明确保留,只要不改变,那么北宋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文人领兵,太监挂帅的情况。
除了这一条,在其他方面,宋九还是赢得了广大士大夫交口称赞。做事细心,为人低调谦虚,有耐心,提拨后进,考虑全面,仁政爱民,也懂经营之道。这一年多来,在宋九处理下,国家财政越来越健康,至少做为一个参知政事,当之无愧。
……
宋九看着奏折,范昱上书说钱氏据两浙八十年,外厚贡献,内事奢僭,地狭民众,赋敛苛暴,鸡鱼卵菜,纤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少者数十,多者至五百馀,讫于国除,民苦其政,请朝廷罢除之。
宋九在后面批注,汝心意佳,然勿多言,否失之磊落也。
然后将它交给赵匡义审阅。
宋朝拿下江南,都眼巴巴地看着东南,晋燕也想,但那将是恶战,东南才是主要的。
钱椒来到京城,卢多逊等大臣请求赵匡胤将钱俶留下,谁知赵匡胤不同意,反而对钱俶说,有我在一天,你就会平安地做吴越王。
赵匡胤死了,赵匡义登基。
钱俶让他的长子钱惟演带着庞大的贡品来京城贡贺。
可是赵匡义屡诏他来京,钱俶无法推辞,不得不来。
但这一回赵匡义没让钱俶回去了。
宋九也赞成留下钱俶,虽这件事做得不地道,不过让东南独立,那成了什么,难道将历史倒退,实行商周的诸候制?而且接下来与契丹鏖战,更离不开东南的支持。
可是钱俶做了一件糊涂事,他不满意赵匡义的做法。一连上了三十道奏折,请求赵匡义恩准他回杭州去。又从吴越运来大量钱帛。贿赂官员,包括宋九,都接到他一大批昂贵的礼物。
实际宋朝于公于私,不可能让吴越存在了,这样做不但得不到有用功,反而会引起赵匡义的疑心与反感。
但钱俶有他的想法,难道在京城做阶下囚比在杭州做国王更好?因此钱俶与他大部分臣子继续要求朝廷将他们放回去。
然而这时陈洪进突然献出漳泉二州来归,陈洪进老了。六十四岁,要地盘没多少地盘,要兵士没多少兵士,看到朝廷又将钱俶扣下不放回去,知道赵匡义用意了,主动献土投降,求一个富贵太平的生活。
赵匡义大喜望外。封陈洪进为同平章事,让他的长子陈文显为通州团练使,仍回去掌管泉州,又让他另一个儿子陈文凯为滁州刺史,仍知漳州。
那天京城全城欢庆,可在欢庆之余。大家不由地看着驿馆。
陈洪进突然的献土,导致钱俶无后路可退了,但他还是不甘心。还好,他手下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崔仁冀。进劝道,朝廷意可知也。大王不速纳土,祸将至。
但其他大臣依然七嘴八舌,崔仁冀又问了一句:“今在人掌握之中,去国千里,只有羽冀才能飞去。”
各位,你们长翅膀没有,若没有,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回杭州?
钱俶无奈,献出吴越八十六县,五十多万户百姓。
由于他的不自觉,享受不到陈洪进的待遇了,朝廷核派官员前去知两浙诸州事,卢多逊推荐范昱,宋九与范昱南下共事过,两人关系不错,宋九同样认为范昱是一名良吏,能文能武,仁政爱民,颇有其父之风,因此以范昱权知两浙诸州事。
这是范昱去杭州后写来的第一份奏折。
在奏折里范昱过于丑化了钱氏对两浙的治理。
是不错,吴越税务有些重,但那是无奈,为了自保,吴越不得不养了十来万军队,同时又要向宋朝每年纳贡大量金银钱帛,税能不重吗?
但钱氏治理吴越并不差,例如吴越首先发明用笼石法治理钱塘江,大修水利,开发太湖流域,使得东南人烟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仅是一个苏州与浙江,福建少量北部地区,户数达到五十多万,这容易吗?
甚至正因为钱氏的治理,为宋朝提供了最重要的供给基地。
如今吴越归宋,不需要进贡,也不需要养活那么多军队,朝廷可以宽赋于民,还能收买吴越百姓之心。
范昱此举是很正当的。
然而也不需要过份贬低钱氏的功劳,在内政上,除了宋朝,余下数国无一国及吴越!
而且因为钱氏的献土,朝廷不需要征伐,能得善始善终,还能减少无数军士百姓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况且以前吴越对宋朝的帮助,从这几条来说,钱俶是有大功于宋朝的。
范昱丑化钱家,有点儿嫌得是小人之心了。
赵匡义看了奏折,又看了宋九的批注,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是小事儿,正好国家库充足,于是下诏免吴越一年所有赋税。
然后他眼睛看着西北方向。
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办。
数月前,三馆竣工,他召群臣参观,也召见了李煜与刘鋹,曾问李煜:“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中简策,多卿旧物,近犹读书否?”
问他是不是在读书是假的,实际是警告李煜,你的国早成了我的国,包括你的藏书都成了我的,就不要再哼哼唧唧了。
然而李煜继续在写那些牢骚满腹的小令。
“一江春水向东流,难道你还想回到金陵吗!”
……
春去春来,又一年春天来到。
赵匡义让张洎带着密信出使高丽。
宋九对此诏摇了摇头,不起作用,不过随着张洎离开,还有一支人马也去了高丽,那就是河洲的一个新作坊,他们带着大量兵器,同时赶向高丽。因为宋九未真正指望过高丽,因此这些兵器还是以谋利为主。
高丽不重视,会丧失一次大好崛起机会,若重视,会使他们财政雪上加霜。就看高丽人有什么想法了。
实际与张洎出使高丽一样,实际作用不大,只是起恶心契丹之功能。
真正让宋九感兴趣的还是那群女真人建立的小国家。
张洎前面离开,赵匡义于政事堂问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亲征太原,以当时的兵力却不能拿下太原,何故也?是城壁坚固不可近?”
曹彬答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由是人情震恐,大军乃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腹疾,因此中止,非城垒不可近。”
“我今若举兵太原,卿以为如何?”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拥戴,若行吊伐,何有不可!”
薛居正道:“陛下,不可,昔日世宗起兵,太原倚北戎之援,坚壁不战,以致师老而归。及太祖破敌于雁门关南,尽驱其人民分布于河洛之间,虽巢穴尚存,而危困至极。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望陛下熟虑。”
“今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昔日先帝破此敌,徙其人民而空其地,正是为今日事。”赵匡义忽然停下,看着宋九。
宋九也喜欢权利,但这个权利之心不是很重,都做到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还想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玉苹,他的进取心更淡了。
正是因为他的知足,中书几个大佬对宋九不恶。
大家相处比较和睦,薛居正与沈义伦也老了,于是平时政务多交给卢多逊与宋九处理,这也给了宋九表现机会。
这近两年中,宋九在中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因为他的谦逊,做得也不错,这让赵匡义更看重。
但此时赵匡义看到宋九拧眉,于是问了一句:“宋卿,你有何意?”
宋九先是缄默,眼睛却不自觉的看了一眼北方。
终于用兵北方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轻敌
宋九想了想说道:“其实昔日先帝就可以拿下太原了。”
赵匡义额首。当时若不是急着撤兵回去,再留下半个月,太原城墙自己就垮了。
然而他与宋九私下交流这件事时,宋九说了正反两面,正面是提前得到河东,反面就是可能因为这件事,契丹愤怒,两国恶战不休,不利于国家将南方全部统一。
但在那次交流中,宋九不怀好意地打了一个小报告,因为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政策,固当时赵匡胤出兵河北之时,赵普等人不赞成,上下不能齐心,也造成北伐困难。
赵匡义认为说得对。
宋九又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伐太原,晋燕不灭,北方始终有警,终不利于国家也。人生起起伏伏,国亦如此。就算我朝世世代代有明主在位,还免不了有天灾人祸。若是国家处于低谷之中,晋燕又为北戎所控,那么国家危矣。若为国家万年计,必收晋燕。”
“卿言极是,晋燕不平,我朝何以得安。”
“臣以为河东可以拿下了,如陛下所言,先帝将河东百姓尽徙之于河洛之间,国力虚弱,我朝正相反,将整个南方收复,我强彼弱,何以不能平之?”
不仅有国家的大势,还有宋九的功劳。
在武器研发上,一直很缓慢。主要宋九对武器不了解,无奈之了。然而宋九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比如冶炼业与开矿业。去年数量是最高峰,铁课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但还是真正的铁产量,民间开始出现许多私人高炉,导致大部分钢铁流向民间了,据三司估计,去年全国铁产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
宋九未当一回事,那也只有三万吨钢铁,并不算多。
然而与以前相比,这个产量十分惊人。
其他的金属产量同样皆提高了两到五倍以上。仅是去年一年,就铸钱三百七十多万缗钱。
又因宋九的推动,虽然避免不了,一部分铜钱外流,不过金银开始出现盈余,特别是来自倭国的银子,这使得银价开始下跌。但它也解决了部分钱荒问题。
它是矿业,冶炼业与贸易,宋九带给宋朝的变化。
还有种植业,养殖业,水利,圩围田。
这些变化使是百姓更富裕。粮食产量也在渐渐提高,并且棉花在北方逐步普及,因为那个新式纺织机器还没有研发起来,所以没有带来棉布的影响,但北方出现了棉衣棉被。
正是这些变化。提高了百姓收入,也提高了国家收入。因为宋九的调控,轻税薄敛,国家盈余不是很多,但给百姓带来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逐渐激增。
这让两国国力悬差更大。
“固臣以为国力对比如伐,中国分裂已久,百姓饱受苦难,因此吴越漳泉回归,京城百姓欢呼一片,民心可伐,为了国家门户也必伐。然而……”
“然而什么?”
“臣以为伐河东易,收幽云难。非是幽云不能收,但不可轻视,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我朝仍不及契丹,想要收幽云,必须采取先帝之想法,进行持久战,用国力耗之。或者学习孙子伐楚,先慢慢将楚国削弱,最后一举平定。”
“宋卿多虑了,”赵匡义一乐道。
太原还没拿下来呢,想什么幽云十六州。
……
“朝廷要用兵河东了?”潘怜儿问道。
宋九未说,可这是大事件,想瞒也瞒不住。
“是啊。”
“官人,为什么你不大高兴?”
朝廷用兵河东宋九不担心,他担心的是后续的事。
主要他记得的历史知识不多,赵匡义两伐幽州是记得的,潘美冤枉也是知道的,然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甚至未来宋朝之前,还以为宋朝军队战斗力很差,杨业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潘美。
所以能让他利用的金手指不多。
但正因为知道赵匡义伐北汉后又伐契丹,所以他才担心,因为这次似乎是惨败。
若是按照宋九的想法,先不急伐幽州,而是再等一等,先让乌舍国得到大量的武器,这些武器必增加了乌舍国的力量,那么他们必然向南发展,辽东南部地区多是女真人,现在说法是熟女真,渤海人,以燕颇的能力,就是得到这些武器也颠覆不了契丹,但会严重削弱契丹的实力,起到牵制作用,就象后来的西夏牵制了北宋一样。
还有纺织机械,所有人都轻视了它,但宋九没有轻视。阻卜人的力量不可小视,主要他们太贫困了,纺织机械的改进,不但可以织棉布,也可以织羊毛制品,那么皮毛业就会为阻卜人带来庞大的财富,一旦与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东一西牵制,就是宋朝不用兵,契丹也会头痛了。
那时候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间。
然而赵匡义十分强势,例如处理政务,处理政务最多的不是卢多逊,也不是宋九,而是赵匡义。
现在宋九能给赵匡义带来影响,赵匡义也看重宋九,但还不能够让赵匡义全部认同他的想法。
宋九喝着茶,坐在哪里沉思。
“走,到你家去。”宋九道。
“我也要去,”宋玉在边上闹道。
“那就一起去吧。”
夫妻俩带着一群小家伙来到潘美府上。
潘美家也有一群小家伙,潘怜儿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以及潘惟德与惟固的孩子,一大群小孩子在玩耍。田氏站在边上微笑,这是两家人丁兴旺的表现。
宋九却在与潘美认真的谈话。
“丈人,若陛下拿下太原。又连伐幽州,你认为胜算几何?”
“若那样……”潘美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如果陛下真有此意。必须速度快。”
“为何?”
“幽州多是汉人,我朝大军亲临,百姓必然夹道欢迎,况且幽州留守韩德让乃是一个孺毛小子,因此必须快,抢在契丹反应过来之前,大军抵达幽州城下,那么就有八成把握拿下幽州。若是速度慢。就成了五五之数。”
若没有金手指,宋九一定认为潘美说得有道理。
但是宋九知道没那么简单,特别是这个韩德让,那可是汉朝的萧何,要命的还有一个韩信!
从宋朝国力来讲,应当总体国力更强大了,百姓多了。财富多了,它们也是国力。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有财政与一定的人口数量以及面积,特别是农耕国家,没有充足的经济与人口数量,根本难以打败游牧国家。就是唐初那么强大。李世民军事能力还远在赵匡胤之上,手下猛将更胜过了宋朝,依然对突厥人隐忍许多年,直到国家平稳以后,才对突厥人动手。而且每次都挑好时机才动手击败突厥人的。至于西汉隐忍的时间更长,经过漫长的文景之治后。才造就了汉武大帝。
隋朝的不算,那是在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国家身上的寄生胎。
因此,现在宋九了解得更多,更佩服后来的那个皇帝朱元璋,虽然他十分残暴,可他才算是真正的大帝,武功远胜过了赵匡胤。
这是国力。
军事上宋朝没有衰落,除了总指挥赵匡义差了外,精兵猛将大多数还保留下来,因此南方的统一,这些年的恢复,总体军事力量还在开国之初之上。
但契丹那边更强大了。
并且越来越强大,这个强大有四个人,辽景宗耶律贤,让宋九恨得咬牙切齿的萧燕燕,韩德让,耶律休哥!
然而岳父说他是孺毛小子。
轻敌啊。
宋九郁闷地回到家,想了想,又来到书院转了转。
如今书院比以前更繁荣,挤满了数千学子,然而宋九悲哀地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武学的末落。
才开始成立时,因为许多名将来讲学,武学最受学子欢迎。也走出了许多学子,进入枢密院或者让各节度使收召,造成武学一直生机勃勃。然而自从朝廷将节度使权利全部收回去后,这些做书吏的学子多转为各州县胥吏,学习武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征兆。
宋九想了半天,心中默念道:“再看看吧。”
宋九愁肠百结,其他人却不清楚。
不久朝廷下诏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
原来因为曹翰职位最低,仅是观察使,由他来负责攻打太原城难度最小的北城,但他不服气,盯着了刘遇,说道,你不行,让我来攻打西城。太原城西离北汉宫城近,防御力量最强,由是曹翰吃定了刘遇。
刘遇大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