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午后)-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说他想法不对,若是宋九,肯定不会选择赵匡义做法,顶多将赵廷美手中实权渐渐拿掉,然后敲打。让赵廷美做一个太平王。若是赵廷美不服气,真想谋反,再动手不迟。
不过这孩子也傻了,他用心虽好。想做一个好人,想一家人和睦相处,倒也不错,然而你生在帝王之家,想象普通人那样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相处,可能吗?
而且你下面还有一大堆兄弟姐妹呢。
因此宋九对潘怜儿说,大皇子。
虽然这小子不听话,可是打小就十分聪明,大约是遗传因素吧,谁也不能否认赵匡义的智商。并且相貌很象赵匡义,十三岁时,辽国使者来,赵匡义与他以及赵元佐一道去打猎,有只兔子在御驾前跑,赵匡义让赵元佐射杀,赵元佐一发而中,让辽国使者深感惊异。后又从赵匡义征太原,幽州。就是这次闹事,赵匡义心中滋味也是五味杂陈,虽恨儿子不理解他用心良苦,可他还有几个儿子,摊上他自己了,也想未来赵元佐善待他几个兄弟。所以不到万不得己的时候,赵匡义还是不会放弃赵元佐的。
那么为了安慰儿子,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赵普只好也做弃子了。
这是宋九的想法。
还有今年这么大的灾害,赵普难道还不下去吗?
然而赵普还是不下去,宋九都猜不透赵匡义想法了。并且他内心也深深的失望。
但宋九同样不相信柴禹锡,他可是赵匡义真正的旧臣,而且他用心也不大好,若是赵普下去,谁来做这个首相?九成可能是自己。自己接手东府,西府首相就空出来了。
可就是空出来,会轮到你来么?
宋九没有多说,开始办正事了。
辽东的消息早就反馈回来,这是宋九意料之中,他临离开之前就看出一些苗头了,但不能生气,现在还需要乌玄明。
不过宋九也有办法对付。
但宋九需要更多的情报,因此直到现在才有决策。守住大本营,勿得反攻。不看耶律斜轸兵力少,若反攻还会必败。
也不能一昧防御,那么虽得到宋朝大量物资,早晚人心也会散的。
因此宋九替他们制订了一系列计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收买黄龙府与长春州附近的一些小部族,让他们配合乌玄明,探听情报。
然后骚扰辽军的供给,不攻城,辽军不善长攻城,乌玄明部下更不善长攻城,就是利用手中的情报,不停的骚扰其相关的后勤供给,这会让耶律斜轸头痛。败也不会大败,胜虽是小胜则可以大肆宣传,鼓舞士气。
当然说起来简单,执行会很难,因此宋九写了很多。
写好了,让人立即送向辽东。
……
“官人,小妹要出嫁了。我们该送什么贺礼啊。”
潘美的另一个女儿与皇家联亲,嫁给赵匡义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休,刚改的名字,赵德崇改为赵元佐,德明改为元佑,德昌改为元休。德严改为元隽,德和改为元杰,恐怕以后还会改名字。
这不算太稀奇。
自赵匡胤起,皇家就有喜欢与武将联亲的传统。
而且赵元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且不说元佐是长子,就是次子赵元佑也不错,性格沉默寡言。但听说此子不简单。因此未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老三。所以这门亲事并没有引发太多联想。
“你看吧,挑一件名贵的。”
“小妹喜欢那件朱红珊瑚树……”
珊瑚未必是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金色的,五颜六色皆有,但现在对颜色不是很挑剔。主要看大小,造型,以及色泽,若是株大,造型好看,色泽纯正,不带有败灰色。不管什么颜色的,都十分昂贵。
然而宋九可能受后世影响,收藏了数株造型奇特,株又很大的红珊瑚。
其中有一件朱红色珊瑚高达两尺多。色泽也好,浑身朱红似宝石,造型更不差,就象一株五老松一般,宋九十分喜爱。
潘怜儿指的就是这株。
宋九感到牙齿有点酸,最后咬了咬牙说道:“就那件吧。”
潘家在准备嫁女。
不过婚礼还有一些日子,是在年底,正好让潘美回京叙职,呆上一段时间再去河东。
但这次未来的宋真宗娶潘美女儿并不吃亏,不但长相好,潘家在宋九带动下,这几年赚了不少钱。
女儿是嫁给皇子的,因此准备了无数的嫁妆。据潘怜儿从潘家回来说,大约田氏准备近二十万缗钱铺嫁。
“没谱了……”宋九喃喃道。
然而只隔了几天,宋家便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
乃是宫中的一名女宫,她替赵匡义四儿子赵元隽求亲的。
“不行啊……”潘怜儿说道。
自己小妹嫁给了赵匡义家的老三,女儿再嫁给老四,这整乱了。
宋九也不同意。
不但辈份乱了,万娘还小呢。潘美女儿十六岁就嫁人,但他可不想自己女儿十几岁就嫁人。想嫁人,最少也在等到二十岁以后。
但是宋九感到很奇怪。
虽说赵元隽是老四,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成为未来帝国接班人,但自己终是宰相,并且岁数不大,赵匡义一点忌讳也没有?这不是赵匡义啊。
难道赵匡义暗示什么?
更奇怪的是女宫看到潘怜儿婉拒后,也没有多说,笑咪咪地回去了。
“皇上在乱来啊,”潘怜儿也感到不对劲。
若自己真同意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窅娘在边上说道:“万娘有才有貌,真要嫁,也要嫁给皇太啊。”
“胡说八道。”宋九笑骂道。难道让赵元佐不成亲,一直等着自己的女儿?
况且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但知道最后不是这个赵元佐做的皇帝。
并且与皇家联亲,也未必是好事,那怕是迎娶公主。无论怎么算,最少是一个外戚。尽管是四皇子,非是皇太子,也会对宋九仕途多少产生一些影响。但在这几年,宋九还渴望中手中有一定的权利,说为国家那个太高大全了。然而玉苹还没回来呢。
夫妻俩人猜了半天,也没猜出赵匡义的用心。
第三百八十八章新人
很快答案揭晓。
第二天宋九早朝,大家进奏。
不过今天奏本不多,赵匡义再三的暗示赵普,大多数人都知道了。
但天知道赵普会不会离开相位,这时言事言得不好,可能会让赵普产生联想的。
试问有几人不忌惮赵普?
一会儿没人言事了,按照规矩,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时黄门突然宣旨,元佐进封楚王,元佑进封陈王,元休封韩王,元隽封冀王,元杰封益王,并加同平章事。
皇子做王爷很正常。
况且再想想赵匡胤犯的严重错误,若是他早早将赵德昭培养起来,能轮得了赵匡义做皇帝吗,或者说能轮到他死得不明不白吗?
赵匡义是不可能再犯赵大错误了,应当来说,这次封王时间还来得晚了。
然而黄门还在面无表情的继续宣旨,司徒兼侍中赵普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
轰!
这是发自所有人内心的一声暴响,但大殿里却是鸦雀无声。
但还没有结束,以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昉并本官同平章事,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石显加检校太保加枢密使,兵部尚书枢密使宋九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检校太保太傅与兵部尚书是职官,但没有实权,枢密使是差官,它才是有实权的,而且加了检校二字代表着临时的,不是真正的太傅太保,迁一迁表示宋九仍在石显班上。
然而所有人又一起愣住了。
没道理啊。
凭什么宋李二人能做首相,宋九却原居不动,而且又将石显任为枢密使,这明显是牵制啊。
特别是柴禹锡,他当场呆住了,宋九做西府首相倒也罢了,凭什么石显跑到我上面。还上了一大截。
皇上,你节操呢?
宋九也傻了眼。
不是他想做真正的首相,实际上赵匡义就是让他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也未必会接受。他非是历史教授,记的历史没那么清楚,但也隐约知道这三四年内宋朝是最关健的时候,一是西北李继迁。二是雍熙北伐。若处理不好,自己一家不得团圆,宋朝说不定还会走回头路。但处理得好,最少能将西夏危害减去了,说不定还能为收复燕云打下基础。因此这段时间他也不想离开西府。
然而为什么让李宋二人为平章事?
敢情赵普离开中书,还丢了两个大尾巴在中书。随时能起死回生啊。
这个就不提了,宋李二人因为附和赵普,已经公开与宋九有敌意了,若是没有中书支持,自己能做好事吗?
宋朝不是没人哪。
如开封府尹李穆,那怕就是赵普提上来的良臣辛仲甫,他也比宋琪识大体啊。老臣王祜。贾黄中,许仲宣,王明……宋九能说出十几个大臣,这些人要资历有资历,要政绩有政绩,要能力有能力,若做平章事,也不会弱于宋李二人。
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盼来的结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过来。
赵匡义数次敲打赵普。让他下,赵普就是不下。赵匡义也没有好办法,毕竟赵普替他做了那么多事。至于过去的仇恨,若连这个都放不下,还能做好皇帝吗?
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发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
反正换宋九,肯定眼泪挤不出来的。
第二天赵匡义仍不能释怀,对左右大臣说道:“赵普为国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时就与之从游,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岁渐衰,不忍烦以机务,故择善地助他养天年。这也是我诗里的意思,没想到赵普感极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泪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应出赵匡义的一些心情。
毕竟赵普这两年抹下脸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连金匮之盟都弄出来了,屁股在首相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就下去了,赵匡义多少感到过意不去。
作为赵普手下大将,宋琪立即站出来替赵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说道:“赵普昨天至中书,执御诗对我流涕说道,此生余年没机会报效皇上了,愿来世再替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听了赵普的话,今再听陛下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也。”
好个尽善……
然而好景不长,隔了几天,赵匡义又下了一道诏书,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并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李穆不用说了。是老臣,宋九说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将赵匡义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几人。
吕蒙正,三十九岁,太平二年进士。
李至,三十六岁,太平二年进士。
张齐贤。四十一岁,太平二年进士。
王沔,三十三岁,太平二年进士。
也就是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小进士升到了堂堂的东西两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别是李至与王沔二人,初为将作监丞。再通判鄂州,然后成了知制浩,连一个独立知任州府的阅历都没有,就成了参知政事。
李至知过怀州,可才三十三岁……
大家再次傻了眼。
论升得快,宋九当年升得也快。
可实际从他在办学舍时就授官,也等于是一种磨砺。然后为农场察看了北方大部分地方。又南下荆湖岭南,西下巴蜀,用一串串耀眼的政绩点缀成最明亮的珍珠项链,中间起起浮浮,这才成了参知政事。
但就是这样,宋九进入中书后,对老臣们表达了足够的尊重,对部下也表达了足够的谦虚。同时又有才干,这才渐渐被大家接受。
这四个小家伙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此一起看着宋九。
宋九也摸着胡须苦笑,尽管他早就猜出新时代到了,可真到了,还是让宋九大吃一惊。
而且四人当中,除了张齐贤与吕蒙正那是他记得的名字,因此在中书刻意与他们交流。去辽东前又让赵匡义让他们二人去登州与密州,替自己掩护。
当然,这也是有私心,虽不说培养班底吧。最少以后能在朝堂上不会反对自己。
至于李至与王沔,他还真没有太注意。若让他选,最少能选出五十名官员才能在他们二人之上。就是在新进士中选,他也能选出二十人才能在这两人之上的。
只能说这两人运气好,李至为知制诰,时常与赵匡义打交道,王沔在赵匡义北征北汉时,曾到行营里觐见,因此留下了印象……
不过宋九稍稍松了一口气,吕蒙正去了中书,对自己还是有利的。
就不知道宋琪与李昉会不会打压他,将他生生逼出中书。
打压来了,但不是吕蒙正,吕蒙正很聪明的,他上朝时,有一个老官不服气,在后面指着他说道:“这小子也能混到副相了。”
吕蒙正很郁闷,便将此事对李至说了,李至道:“是谁?我去向他论理去。”
吕蒙正却劝住了他:“算了,一旦让你知道他姓名,恐怕终身难忘,还不如不知为好。”
但是他们四人所至之处,几乎吸引了所有人视线。
然后苏易简悲催了。
苏易简与王祜儿子王旦皆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王旦在知平江县,这也不错了,前面一中进士,后面就成了知县。但与苏易简相比呢,二十六岁的苏易简就成了堂堂的知制诰。
而且苏易简持才为傲,再加上四个新人莫明奇妙地成了副相,我儿子难道比你差了吗?因此他时常挑剔,王祜找麻烦还不算,还有宋琪呢。
除了苏易简,还有一个年轻的知制诰,韩丕,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他胆子很小。因此写制诏时怕出事,写得很慢。但知制诰有一个规订,国家怕贻误时间,必须在规订时间内必须及时将制诏写好,以便迅速颁发。但因为韩丕写得慢,于是心中同样憋火,加上升为首相,更加盛人凌人的宋琪便公开地毫不留情数落他。
韩丕也要脸面啊,老宋同志天天来打脸,韩丕不堪忍受了,便跑到赵匡义面前说陛下,俺不能胜任知制诰之职,陛下,你还是将臣调走吧。
韩苏二人天天受的罪,外人看不到,这太风光了。
另一个状元胡旦看得眼红,俺是状元啊,为什么只是一个右补阙?但怎么才能吸引赵匡义注意自己呢?
正好滑州决口堵上,于是写了一篇《河平颂》,献给赵匡义。
古之王者,必有大患,然后彰大圣,必有大灾,然後成大功。贼臣多逊,阴泄大政,与孽弟廷美呪诅不道,爰构大难,赖天地社稷之福,圣皇之灵,觉而黜之。强臣普,恃功贪天,违理背正,构豪杰之罪,饰帝王之非,榛贤士之路,使恩不大赉,泽不广洽。八年夏,河拥积石,大决於滑,漂澶,荡濮,浮曹,沈济,灌于彭门,注于淮、泗,孟诸、钜野,漫漫而海。兽无攸处,鸟无攸居,况于民人乎?汉家法制,以灾异责三公。帝命有司明举旧典,谴普于邓,乃命臣守文役兵籍民,授以成算,是壅是塞,巨岸山峙,巨防岳载,洪流之迅奔,归故道以长往。是天子前黜多逊,后谴普,防大患而遏大灾,塞洪河之决,疏德泽之壅,彰大圣而成大功也……逆逊投荒,奸普屏外……
这个史称宋朝最牛的状元悲催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封禅(上)
老家伙们一涌而上。
实际赵匡义对胡旦印象不恶。
而且这个人同样有着传奇色彩。吕蒙正春闱前曾去山东游学,宿于当地知县家中。这个知县就是胡旦的父亲,他听闻吕蒙正很有才学,便让他诵诗一首,其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大笑道:“此乃一瞌睡汉也。”
进士越来越风光了。
可在他们未中进士之前了民是很苦逼的,想要出人投地,那必须最少要真正的十年寒窗苦读。
所以吕蒙正感慨万千,要苦读诗书,那还能睡一个香眠?
胡旦讥讽,意思是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这样,又想出人头地,又想睡好觉,岂不古怪。
用这句话来嘲笑吕蒙正心态不好。
吕蒙正无言应对,结果第二年考中状元,便写了书信给他,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胡旦便冷笑回了一封信,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便助你一筹。
这是何等的自信。现在渐渐录取进士的名额多了,可是参加科闱的举子也多了,高时只能录取十分之一,低时仍不足百分之二。虽然这些举子当中也有少数是滥竽充数的,可大多数还是有些才华的,就是让宋九现在放下官职,苦读三年,也未必有自信能考中进士。但胡旦不但说他能考中进士,还说他一定能考中状元。
结果到了第二年,那一年科举有些古怪,改成了秋后。不管春夏秋冬了,反正是考吧。结果胡旦真考中了状元。
实际他官职升得也算快的了,短短几年,便做了右补阙。然而人心那有满足的时候。
不过为了安抚这些老家伙,赵匡义将胡旦贬职,还牵连苏易简也贬了官。
但难说赵匡义做得对与错。
新人新气象,那么赵匡义在做什么?
他忙死了。
所以田锡上书,天下国事你一个人来做。要宰相干嘛,要百司官吏干嘛?
也就是这些新人能力不行,不是吕蒙正不行,就象宋九,他到了中书不是无所不能的,向卢多逊请教,向各州长吏请教。以至让人讥笑。并且那时东西两府宰相与他关系皆不恶,所以得到顺利的成长。然而吕蒙正哪里有这个机会,就是他学习宋九放下身段,宋琪会给他这个机会么?
但不用新人,老人同样不行。
为什么说这个结果,这是赵普与卢多逊造成的结果。他们对权利十分看重,大权在握,也难说对错,这样的话就敢担当,办事效率高,然而缺点就是让其他人少了磨砺机会。史上诸葛亮也犯了这个错误。
因此无论是宋琪还是李昉都不能将东府事务领手。
赵匡义只好自己来接手。
不过吕蒙正在这种环境下,却迅速地成长。
但吕蒙正若是在地方磨砺。再到中书有一个人指导,同样能迅速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宰相。所以不好评价赵匡义的对错。
实际宋九倒是能理解。
赵匡义要渐渐将大哥印记全部洗干净了,好给后代铺路。因此先用旧臣代替大哥朝的老臣子,然而这些人不争气,赵匡义只好从他的“天子门生”中选人磨砺,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成长。
若无宋九,可能赵匡义最后很失望。这又给了赵普三次出山的机会。
若无宋九,宋琪也不会有危机。
可有了宋九,性质截然不同。
赵匡义的勤奋,烘托了中书的无能。
王明带着十几名官员,以及近百名书院学子,下去看黄河了。
天完全冷下来。
施工只能拖到来年春天。
但就是来年春天,也仅是局部施工。要牵就灾民。以工代赈,要牵就危险河段,先将重要的危险河段防御起来。还有牵就财帛。
王明任务不轻,若做得好。可能会让他进入两府,若做得不好,可能会下台。两者的可能性差不多,即便做得不好,若是明年没有大水,明年秋后再做补充,那就等于做好了。
现在仅是视察,然后在春节边上制订方案。
宋琪却在政事堂向宋九开火了。
入冬后,李继迁又带着一万多名叛军攻打宥州,巡检李询率所部蕃汉兵迎战,斩首四千余人,余部仓皇逃窜。
李继迁居然活动到宥州了,因此宋琪弹劾宋九政策扰民,导致这次叛乱,再度请求朝廷将西北诸工停下,以让西北速安。
其实史上也发生过一次叛乱,那次叛军兵力达到两万多人,因为李询手中兵力有限,只能击败,只斩首了两千人。这说明了两点,西北仍有许多部族不服气,若弄不好,依然能成烽火燎原之势,二是宋九的政策渐渐得效。
宋九肯定不知道这段历史,就是知道了,也不可能拿出来做证据论述。
张齐贤忽然说道:“宋相公,难道朝廷对西北羌人不好吗,难道要将他们供在太……香龛上吗?”
本来张齐贤准备说供在太庙上,改了口。
民族问题永远是一个头痛的话题,宋朝民族政策肯定出现了失误,但这个失误不是暴敛,而是偏软了,如宋九所说,若是软又没有得力的教导他们开化,只一昧地买安。
如今在宋九带领下,羊毛商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