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午后)-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让他领着这一万骑奔赴河北。

实际杨琼本人也能打,还有呆在高阳关担任高阳关战绰都监杨信的弟弟杨嗣,宋九还没有注意到。

曹彬的儿子曹璨与他关系不错,也在河北,表现还行,不过并没有达到宋九的要求。于是宋九注意小小曹,曹玮,他太小了,根本无法培养。然而他注意到小小曹,却没有注意到高琼的长子高继勋。

实际这一时间段内,宋朝猛将如云,只可惜朝廷没有用好他们。

宋九刻意在观察,然而他不知道,只能真正去观察,所以发掘出来很慢,甚至对孙全照仍不大重视,包括张凝,杨琼推荐,只以天雄军驻泊都监身份去的河北。天雄军在霸州的西边,河流沼泽密集,也非是辽国入侵的首选好地方,不是主战区。

但话说过来,论将,也足够用了。

并且一万骑兵到来,虽各防区在瓜分,但多少增加了前线的实力。

面对这个变化,耶律休哥仍没有注意,于是徐河之战在他大意中再度打响。

第四百三十七章神的黄昏(六)

旱情在继续加重。

应当来说赵普要感谢宋九,虽宋九是无心之兴,当初因粮贱,为了调控粮价,而将夏税的粮食调向京东河北与河东各地,但是随着旱情加重,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库里都有了充中的储粮,官吏百姓心里也不急了,粮价很平稳,也没有因为旱情出现人心动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会欠收了,百姓到时候必须缺粮,因此打起小算盘,提前盘算着管辖境内有什么工程要动修的,到时候好用工代赈,一是赈济,二是顺便将这些水利与道路解决掉。

这些年用工代赈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就是大规模用工代赈仍不行,组织困难,协调力不足,甚至各州府为了自己政绩,有意阻挠。不过是各州内的事务,倒是很积极。

不管怎么说,赵普肯定会悲催。

别人在相位上风调雨顺,那怕北方打得那么苦,粮价掉到一斗豆十文钱惊人的贱价,但到他呢,灾害马上就立即来……

有人就开始议论,这是赵普做了一些坏事的报应,特别是赵廷美。

宋九不相信报应,但看到国家问题不严重,于是也跟着偷偷乐。

让他高兴的还有两件事。

宋宝从南海回来。

几年的磨砺,宋九虽然脸让南方的烈日晒得黝黑,可人变得懂事多了。

赵匡义好奇,于是将宋宝召到皇宫相见。两人语良久,赵匡义只说了一句:“朕没有合适之女。否则定当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点。一般皇储娶的多是武将后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将后代,很少与宰执联亲,除非这个宰执同样是死了的宰执。相对于嫁女,迎娶公主防范略松一点。还有一种可能,那仅是皇子,与皇位顺位接班人无关。又要松一些。

主要就是防范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儿子若娶了公主会不会有争议,然而宋九也不喜欢,首先长相,想一想未来宋真宗那张巴巴大黑脸吧。直到经过几代血缘清洗后,宋仁宗后长相才渐渐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来干嘛?

不过他就是想让宋宝娶也不大可能了,赵匡义大女儿早嫁人了,二女儿莫明其妙让赵匡义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三女儿才蛋大,根本不能结婚。

下嫁公主是一个笑话,只代表两个意思,对宋九的器重,以及对宋宝的欣赏。

是真欣赏。前面接见,后面立授灵州通判之职,虽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问题颇让人讨厌,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这是东华门外榜单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暂时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门亲事。张去华的小女儿。

如今张去华也进入朝堂为官,以前在书院时两家略有交情,张去华对玉苹也十分敬重,而且张去华的小女儿长相秀丽,又有才学,不讲官职了,若讲除非娶公主,否则就是赵普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宝。

成过亲,小两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灵州。

潘怜儿送他们出行时哭了,想到了玉苹,若是玉苹在,看到儿子成亲,又担任通判之职,得皇上器重,前程无量,该是如何地高兴啊。然后从家中抱来无数裘衣锦被,担心他们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来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门略有争议的婚姻。

杨业感谢宋九,宋九却是愧疚杨家。

杨业长子延玉到了辽东,本来当初打算稳定后,一起都回来的,可是乌玄明才能不足,让耶律斜轸差一点打残了,这些将领只好留下来协助,想回来还有两三年,这个要等宋九那个想法成熟,计划发动时。

这一来杨延玉不免妻儿离散。

再到三儿子,战死岐沟关。

杨延昭随杨业宋九去前线时,还没有成亲,随后去了辽东,然而这几年两边跑,几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来在雍熙北伐前议定了一个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让宋九将杨家父子调到河北。岐沟关一战过后,杨延昭随着去了辽东。

那边傻了眼,这还有完没完?然后羞羞答答找到杨业,杨业回答坚决,家国不能两全,你们不愿意等,那就辞了这门亲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杨延昭调回来,折氏拜访潘怜儿,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户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听打听?

折大十分聪明的,这话儿透着几个意思,俺儿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让你家男人将俺儿子弄得两边跑。

其次都说你家男人对咱杨家不错,那么介绍一个好人家姑娘大约可以做到吧。毕竟杨延昭让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怜儿介绍,那么儿子娶的女子就不会差,否则就不大好娶合适人家的女儿。

宋九一听也傻了,还未成亲哪,那未来的杨文广怎么办?

正好盼盼过来,宋九便开玩笑问盼盼。

在宋家,情况有些颠倒,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严母。因此几个孩子受宋九影响十分深,他们对武将都不排斥。

如宋宝到了灵州后,很快就与武将打成一团,与宋九一样,成了不伦不类的文官。

盼盼对武将也不排斥,以前多听说了这个杨家二郎的威名,并且还见过一次,感觉不错,当场答应下来。

潘怜儿不同意,杨延昭岁数大不提,如寇准大了小小宋多少数了?主要是一个武将,前程没有文官远大。宋九便问了一句,难道不及钟勋?

潘怜儿不能回答。

于是再度在潘怜儿不情不愿中。议成这门亲事。

杨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宝成亲。后面宋九央请赵匡义同意杨延昭与杨业回京叙职,便将这门亲事办了。

其实宋九感觉不错,挺好的一门亲事。

但是没有陈家谷的惨战,这一世杨家将恐怕远不如那一世的杨家将……

杨延昭岁数大了一点,也比较痛盼盼,想将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却自愿随丈夫去了前线。

赵匡义在宫中听到后,默然良久。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辈,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怜儿心痛了,再三嘱咐杨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象荆嗣那个傻帽那般地玩命,还有要保护好女儿安全,那是在整个宋朝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随后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许多裘衣锦被,反正没一个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与第一门亲事相比,这门亲事倒是正常的。杨延昭渐渐成名,杨业在雁门关更是声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这些年辽国几乎都不敢侵犯河东。只能专门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举行两门亲事后,宋玉又果断地让宋九送到南洋去。

潘怜儿很舍不得。然而富不过三代,不让他们吃苦,以后很可能就成为败家子。这些年多少权贵子弟泯然众人矣了?而且宋宝惊人的成长,也让潘怜儿狠下了心。

实际宋家这种狠心式的教育子女方法,已经引起许多权贵的注意。

玉不琢不成器。

温室里的花朵是耐不住风寒的。

不过动心的人有之,真正舍得佼仿的人并不是很多。

这是宋家家务事,与国政无关。

宋九继续小心着处理军政事务,但他也没有想到战争会这么快就再度降临。

……

干旱惹的祸……

赵普悲催了,耶律休哥悲催了。

高梁河失败后,辽国几次南侵皆未得功,前线执行着宋九的屯田政策。

其实屯田制度自古就有了,只有在宋朝未执行好,原因很简单,城市兵。只有岳家军在史上做得很好。

渐渐兵士向农村化转移,这个古老的屯田制度再度变相的落实下去。效果应当不错的,自大名起,西到洛阳,以京畿为中心,四面八方设置了许多营田,让兵士耕种。第一个结果,减少了国家供给,特别是对笨重粮食的供给。第二个结果便是提高了兵士的收入。

兵士到边境轮戍,家属有“自留地”,依然有收益,而兵士去边境轮戍,又有额外的赏钱,如行装钱,戍边钱帛等等,但到了边境后,营田面积更广大,甚至兵士开始有规模的养猪养羊,至于更后方稍安全的一点还养马与牛,这两者一个军事,一是农事,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性的牲畜,当然不会出现在前线。或者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减少了国家供给,至少不用再象史上宋朝那样,一车车一船船将粮草运到几千里之外,几文钱一斗的粟米运西北能变成上千文的成本,这还不算,一些黑心商人官吏在里面还掺杂沙子,或以霉陈粮食代替,让兵士都不能食之。

再加上养殖业,兵士又有了一些额外收入,伙食也得以改善。

本来是不错的,可是辽国两次入侵,让大家有些心寒,至少顶在前线的兵士是不敢再搞养殖业了,只种着一些稀疏的庄稼,想改善伙食,只能从后方提供肉类。

但就是如此,今年旱情严重,也导致最前方屯田几乎没有了收获。

威虏军两座要塞里渐渐出现粮荒,杨延昭与魏能分别向李继隆发出请求,速运粮饷来,不然我们马上就没得吃了。

整个北方都因旱情欠收,边塞没有粮饷提供,李继隆只好向朝廷提出请求,然后发兵护粮去威虏军。

这封奏折到了朝廷,引起争议,张洎就上了一篇长奏,当初国家设威虏军以为定州扞撇。此军若废,北戎立至城下。臣以为不然,若是敌人来侵,十万之众,威虏军数寨兵甲不满一万,敢出寨迎战?不敢,威虏军又在平地,能否起阻挡作用?又不能。那么设它做什么?而且诸多兵马,每天会有许多消耗,这必须要后方时不时提供其供给。现在三镇之众,冒炎酷,陟郊垧,荷戈而趋者,裹送餱粮而已。既充防护军储之役,则本无斗心,以援送怠惰之师,如果北敌来犯,且战且行,必然败北。或者国家起用三镇所有之兵,来为威虏兵护送粮饷?因此最好将威虏军撤掉,数砦兵士并于附近大镇,以将兵力集中。又省朝廷供给,又不会象易州那样被戎狄侵吞。

这篇奏折让许多大臣附和。

设砦堡可以,但必须有险可据,威虏军那几个砦堡有何之险?

然而错了,魏能与杨延昭在哪里未来生生打出来一个铁遂城,铜梁门!

宋九有些犹豫不决,关心则乱,他的女儿也到了哪里。于是写了一封信快马问询李继隆,李继隆什么也没有回答,只是画了一张前线地图,于是宋九决心同意李继隆之意。

赵匡义问为何,宋九只是答了一句:“若是唐河之战,遂城与梁门有近万劲旅,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面对这个结果,辽国敢不敢扬长直入?”

赵匡义便不再疑问了,若是那样,耶律休哥会败得更惨,甚至遂城与梁门一阻,耶律休哥大半辽军精骑会丢在河北。那么为了避免这个后果,辽军只能先行解决满城,遂城以及梁门,那么战争便向北推移,这无移对后方安全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耶律休哥从斥候嘴中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感到机会到来。

只要将这些供给吃下,威虏军只好因缺粮撤退,三军士气低落,岐沟关故事将会重新上演。

第四百三十八章神的黄昏(七)

镇州都部署名将郭守文病重,这一年年底去世,但也不算亏,他的女儿成了未来宋真宗第二位皇后。而且小小潘的乖巧美丽,郭氏的贤惠,给小赵三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导致张耆家中那个俏丽的四川小妇人望穿秋水……

但镇州方面又派出一名勇将,石岭关凶悍无比的名将孔守正,以及范廷召。定州方面有李继隆,李继宣,以及裴济,田敏未来,静塞军凶猛,然而那副装备太重了,灵活机动上不足,这一战已派不上用场。

然而因宋九的调动,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一万骑兵增赴河北,散于前线各个防区。同时两战下来,百姓死伤残重,却让宋朝得到大量战马,让河北宋军得到大量临时骑兵。

骑术多高明不管了,但这一战最初李继隆布置只有一万人,清一色骑兵!

还是骑兵!

可想西北一旦成了独立的西夏国,对宋朝军队战斗力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甚至若有可能,因为骑兵比重增加,还能从遂城梁门保州随时派出一些军队利用骑兵速度,迅速来配合作战。

耶律休哥率出的军队更可观,辽国除了斡鲁朵,铁林子外,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就是皮室军,斡鲁朵是皇家军队,铁林子是重骑,皮室军是近卫军。

这个皮室军分为南北两军,南军就在幽州。

耶律休哥为了保障这一战必胜,将南军皮室全部带了出来。以及其他精锐铁骑,一共是三万骑兵。另外还有近两万名辅助成员,所以对辽军军队的数量,一直让前方侦查的斥候十分为难。如雁门大战,正兵只有一万人,实际真正骑兵是三万人,再加上一些杂兵,计达五六万六七万兵马,辽国一会儿说是一万军队。一会儿说是十万军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次同样十分混淆不清,斥候一会说是三万军队,肯定不止三万军队,于是又说八万军队。八万军队没有,总兵力不足五万。

但不管多少,耶律休哥在兵力上是占据绝对优势。

实际因为两战消耗太大。宋朝禁兵一直没有补充起来,整个河北兵力从三关起计算,一直到后方,甚至包括大名府的驻兵,都不满十万人。

……

若是真有这个粮队,那么肯定会被耶律休哥劫去。它的速度太慢了。

他在飞快地点集着军队。兵贵行速,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调动,若慢一慢必被宋人斥候察觉,那么就会功败垂成,但他这次又再没有想到失败。

数万大军飞速南下。

若真成功了。那么梁门与威虏军的驻兵必定因为粮荒而撤退。那么一场典型的劫粮道再败大军的经典战役再次发生。即便这支宋军撤得快,也能让自己将定州门前两个钉子拨去。

……

或者若是没有宋九。李继隆只好闷着头单干,顶多与他关系好的镇州方面军会配合。

有了宋九,并且宋九似乎在渐渐向他放开无限开火权,李继隆便试探性地写了一封信快马送到西府:我要权利!

宋九接到信,去找赵匡义。

赵匡义犹豫了一会。

不要以为小舅子,小舅子更要防范。

所以无论张洎与王禹偁说得多少天花乱缀,赵匡义不可能让河东河北出现两个分别拥有十几万军队以上的大镇。

然而宋九说了一句:“一个月时间,比如北伐。”

赵匡义终于意许了。

宋九道:“速下诏。”

“如何下诏。”

“陛下给臣去河北救急时的诏书如何下的,那么现在就如何下,但注明一点,击败辽军为止。”

“如果耶律休哥不出兵呢?”

“那么就当是一次操练。”

赵匡义最终下诏。

宋九道:“用特脚递送到前线各地。”

那就跑吧,五道诏书,镇州,定州,实际这两州不下也没有关系,还有雄州,高阳关,莫州的将士。

用了特脚递,就没有了所谓的中使,而是通过各个驿站,换人换马,飞速地向前线下达。

跑吧。

……

有人说第一个说出新颖见解的那人可能是一个天才,第二个跟风说出的只是庸才,第三个跟风说的仅是一个蠢材。

实际耶律休哥劫粮道战术也不算是什么高明的战术。

但他幸运的是碰到一个比他更笨的人。

这样的战术虽然宋九没能力识破,却早就看到粮草的重要,以及固安的地形,况且是李继隆。

可是耶律休哥坐上了神位,有些飘飘若仙,渐渐开始腾云驾雾,不知所以然。

出兵前他固执地认为唐河之战仅是宋军的一次偶尔人品大爆发,除了一群不要命的将士打出一场经典反击战外,并没有看到李继隆有什么战术高明的地方。

耶律休哥气势汹汹地南下。

可是斥候回来禀报一条很不好的消息,李继隆已经完成往威虏军运粮的任务,正在向定州返回。

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这是一场心战。

李继隆得到威虏军缺粮,知道送粮,耶律休哥必然会来打这支粮队的主意。

那么怎么办,李继隆思来反去,终于想出一个主意,那就索性大张声势吧,威虏军缺粮了,上书朝廷,后方准备粮草,当然也传入耶律休哥耳朵里。

送粮是真的,但送的仅是一部分粮草,先行让威虏军救急,至于耶律休哥派出的斥候听到的消息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真的就是缺粮送粮,假的就是送粮队的行踪与日期都是错误的。

甚至现在耶律休哥听到的消息都是假的。李继隆是在向定州方向移动,但不是匆匆听闻辽军撤离。而是转过了徐河,准备在唐河北岸与耶律休哥,以逸待劳,决一胜负。

得到这个半真半假的情报,耶律休哥十分地不甘心。还有,那就是护粮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因此耶律休哥将原先打听消息的斥候大骂了一顿后,迅速率领几万名扑了空的精骑去追击南返的,所谓传说战斗力比较羸弱的近万名护粮宋军。

不过由于行动上慢了一拍。耶律休哥追到徐河北岸时,李继隆已经带领这支“弱旅”渡过徐河,向唐河继续在缓慢撤离。

“追!”

耶律休哥大喝一声。

不能让他们渡过唐河,若那样定州方面的主力宋军就会出城营救,两股军队合一,那就不大好办了。好在渡过了徐河,徐河与唐河之间是一片开阔地带。

三军迅速渡过徐河。很快斥候就打听到前方有一支一千人的小股宋骑。

耶律休哥听到后,先问旗号。

斥候说是尹。

宋朝在前线有那些重要将领,耶律休哥还是知道的,前线姓尹的将领并不多,他所知道的只有一个叫尹继伦的。除了那一年在雄州聚集军队,却始终不敢出兵援救外。再无其他亮眼的表现。于是耶律休哥下令辽军不得与这股小部队纠缠。不值得,等到前面的大部队歼灭后,再来将你们收拾不迟。就这样数万军队明显侦知这一千宋军的存在,却视若无睹,呼啸般地从他们前面驶过。

尹继伦为何出现在这里?

李继隆是押粮的。不过料到耶律休哥会追击,因此押运粮草的数量不是对外宣传的那么多。

然后估计辽国斥候得到情报了。忽然加快速度,将这少量粮草先送到威虏军,让他们暂且救急。然后迅速率军离开威虏军,迅速穿过徐河,抵达唐河北岸。

毕竟暂时他手中的兵力很少,放在唐徐之间交战,胜算不大,必须要回到唐河岸边作战,尽管他手中根本就不是传说中所谓的羸弱宋军。

耶律休哥是让他吸引出来了,但耶律休哥追得太紧,李继隆本人在唐河北岸列阵时间便变得很紧张,于是让尹继伦率一千宋骑于徐唐之间设伏,主要用意就是赢得这个布阵时间。

究竟怎么打,李继隆也不能猜测后面发生的事,因此也没有仔细吩咐。

然而尹继伦没有想到他的所谓设伏,立即就被辽军侦知,并且有意从他面前呼啸而过,他脸都气紫了。不过他一张大黑脸,紫未紫别人根本看不出来。

血性十足的尹继伦觉得自己被打脸了,而且被打肿了。

被打肿了脸怎么办?难道派一个外交官去抗议?

当然尹继伦不会这么干。

他将一千部下集中起来,指着辽军离去的方向,愤愤说道:“辽军刚才视我们如鱼肉,要切就切,要割就割,这太瞧不起我们的战斗力与勇气了。我们若在原地不动,如果辽军南下获胜,他们就回调过头来将我们逼向北方,甚至逼到辽境,将我们在辽境全面歼灭。如果辽军南下作战失利,即便他们兵马损失如去年一役,然而手中还有大军未被歼灭,就会在逃离过程中专门拿我们来泄愤,到时候我们再也没有谁能活着到定州了。所以我们坐以待毙,还不如乘辽军轻视我们,悄悄尾随在辽军后面,等战机出现,出其不意给辽军一击。如这一击成功,那我们就是国家的英雄。就是不成功战死了,也会被看作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做鬼也是国家的忠义鬼。我们若消积等死,那么被辽军冲到辽境,只能变成飘荡在胡地的孤魂野鬼!”

其实尹继伦说得不对,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撤离,反正他手中只有一千人,又不是那种武装到牙齿的静塞军。

但那样,尹继伦可能一生同样被钉在耻辱铜柱上。

然而士兵哪里知道。

是做忠义鬼,还是做胡地鬼。

反正是死吧,不如死得轰轰烈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