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午后)-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中江寨很快就被张雍炸开一道巨大的豁口。

张雍与卢斌带人杀了进去。首领诛杀,余下的劝戒一番,遣送回家。

然后两人继续领军向成都挺进。

这两人如今赫赫有名,成了义军眼中钉肉中刺。

而且一旦让他们与成都宋军会合,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义军将兵马集中,一度达到了五六万大军,杀向了卢张的梓州军队。

张雍与卢斌见敌人势大。只好撤退,渐渐撤到中江平原上。

眼看就要追上时,忽然一支宋朝骑兵杀出来。

背嵬军!

杨琼的中军。

杨琼用旗号指挥。

一千六百名重骑杀出。

不知道史上的宋朝静寨军为何消失了,可能就是这个速度拖累吧。

但这支军队却给了西夏与金人灵感,西夏出现了铁鹞子,这个铁鹞子装备不及现在的静寨军。也不及史上那支静寨军,然而就是这支重骑,一度让宋朝很头痛。

然后到金国。

当然缺陷仍很多,成吉思汗的军队证明了金大神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所以铁鹞子也被宋军打败过,金人的重骑让岳飞杀得落花流水。

但它现在还不是辽军能击破的。更不是义军能击败的。

一千六百名骑兵放在数万大军中不算什么,但是义军人数多,只是一群绵羊,甚至与唐河前辽国精骑相比,他们连绵羊都不是,只是一只只蚁蝼。

重骑划开一道道血浪。

义军很快就被杀傻眼了。

这时后方宋军在喊话了,投降不杀。

不杀,成了张咏治蜀的标尺,不杀,成了背嵬军平叛的根本。

然后重骑停下。

但这些义军仍不甘心。

于是趁机后撤。

杨琼旗帜一挥,四营重骑会合,让出五道巨大的通道,六营轻骑杀了出来,但没有追击,而是一路骚扰,不停地喊话。义军不敌,且战且退。没有退多远,一左一右两支骑军杀了出来。

张凝与杨延昭的背嵬左军与背嵬右军杀出来了。

非是中江战役,双方力量悬差太大了,背嵬军权当是一次实战练习的。

借助中江平原地势平坦,继续演绎着各种战术与配合。

一天下来,义军筋疲力尽,这时候荆嗣的前军从后方包抄上来。

背嵬军这才正式发起第二波冲锋。

四军合围,瞬间无数义兵倒下血泊中。

但这次攻击仍然很快就收下,这时候宋军再次喊话,最后一次机会,若不降,全部坑杀。

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几万义军纷纷放下武器,伏在地上投降。

还是不杀。

几员重将从张雍嘴中得知成都城中的消息,都不想夹在张王之争中,于是就地解决。普通兵士遣散回家,至于各个首领,他们虽非名将,不过脱颖而出,都是武力过人之辈,这才服众的。派人劝降,收编到禁军中。一是投降朝廷进入禁兵,二是当首领处决,如何决择?各个首领纷纷俯首投降。

四员重将看到大局已定,将降兵交给了张雍处理。没有进入成都,而是呼啸南下。

南方还有大量的叛军存在。

王继恩出兵了,可是环眼四顾,成都附近都没什么叛军存在了。王继恩只好派军队南下配合背嵬军缴匪,但这些多是步卒,速度慢,还未到一处,叛乱早就让背嵬军镇压下去了。

背嵬军南下,大大小小战役一共打了三十多次,前后毙敌六千多人,俘虏九万余人。但背嵬军仅牺牲数名兵士,受伤兵士都不满一百人。

但其意义不仅如此,这是有史以来统治者在农民大起义中公开反思自己的过失,连赵匡义本人都下了罪己诏,而且一个不杀,传遍了巴蜀大地……

第四百八十一章等的人

“不杀?”

“也不是不杀,中江源一役背嵬军就杀了许多盗贼。随后与剑门立功的宿翰赴眉州救援,盗贼首领吴蕴负隅顽抗,背嵬军与宿翰部以及城中守兵多路夹击,又杀了许多盗贼。”

“张指使,杀就是不杀,不杀有可能反过来是杀。”

“这是……”

“如育子,过份溺爱,非是爱子,而是害子。巴蜀越早平定,杀的人才越少。背嵬军如此,张咏如此,巴蜀得救了。”

谁不想家乡好。

刘娥是四川人,前后两次叛乱,让巴蜀大多数百姓苦逼了。

“庙堂上还有什么消息?”

“我倒听到一条消息,宋公提议于巴蜀设五千乡骑兵。”

“乡骑兵?”

“具体的我也不大清楚,似乎这次背嵬军仍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马,背嵬军多是西北马与契丹马,在平原作战十分凶悍,但在丘陵地带,却存在种种局限。相比于西北马与契丹马,西川马与滇马虽然矮小,倒是更适合在巴蜀山路上奔跑或作战。设此骑兵主要用意就是在叛乱镇压后,能迅速将兵力撤回来,用于北方。第二个用意是此次一些蛮人借混水摸鱼,掳走了不少百姓。一旦平定叛乱,朝廷会向他们索要,若不听,可能拿其中几个比较猖獗的蛮部开刀,用于恫吓各个蛮部,让他们稍稍收敛一点。”

这一解释,刘娥倒是明白了。

以前宋朝严重缺少马匹,但定难平定后,宋朝实际控制疆域渐渐覆盖了整个南河套,北河套各部族也向宋朝称臣。宋朝又与辽国开战。几次大捷,缴获了许多战马。朝廷虽在中原减少了牧监,但在北方开拓了一些牧监。因此,军用战马基本满足了。

况且朝廷仍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但不代表着国家马匹就满足了。

简单的。如国用的运输,驿马,赏赐官员的马匹,御马。

民用马更多,达官贵人家中会养马,骑马与拉马车。商业上的运输用马,耕地用马……

因此巴蜀继续执行着茶马政策,一分官办,主要是用于西南官用马,二是私人贸易,私人交易的马匹。

不过官马主要还是用作战马。随着战马数量满足,官方的茶马贸易数量渐渐下降。

若是在巴蜀设五千乡骑兵,一旦有警可以迅速镇压,也能震慑各个蛮部,同时能增加茶马数量,进一步拉拢西川蕃人羌人。

但刘娥也没有完全明白宋九的用心。

宋九这次提议,实际真正对象是蛮部。以后政策会渐渐变得强硬起来。听话,有糖吃,不听话,那么这支熟悉当地地形气候的骑兵就会进入,大军相向。

这个不用太急,可以慢慢来,先组织好乡骑兵,再练兵,然后解决种种问题。最后才会将他们派上用场。

“不过我在坊间还听到一条消息。”

“什么消息?”

“坊间在传,宋公心肠慈悲。因此下令不杀,使两川数万被盗贼卷入贼军的无辜百姓得以活命。”

张耆前面说完,刘娥脸色便阴了下去。

“大娘子,勿用担心,宋公现在避嫌都来不及呢。况且是收买人心,若是陛下听说了,一定知道是有人陷害的。”

“赵公原来准备进入西川平乱,不过是峨眉山一个和尚说了两句话,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又说赵昌言素负重名,又无嗣,今握兵入蜀,恐后难制。赵公今在何处?”

这个谣传比那个茂贞大和尚用心还要恶毒啊。

做为人君,最恨重臣的是什么,收买人心!

但这是谁在陷害宋九?

不可能是皇上,皇上可能会略贬宋九,以让权利平稳过渡,不过总的来说,皇上对宋九还是相信的,甚至还是愧疚的。没必要用这个恶毒谣传迫使宋九下去,那样不是下去了,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卢多逊。

也不可能是宋九。

宋九说山人自有妙计,但不敢出这个拙劣的主意让自己下去。

那是谁?

实际庙堂就象国家一样,俺做老好人行不行?不行!你不吃人,人就得吃你啊。谁吃得厉害,谁吃得高明,谁就是胜利者。

就不知道是谁在搞鬼了,但不是她操心的,也没那能力操心,更不敢操心。

刘娥关心的是宋九等的是谁。

实际这个人已经来到京城了,只是刘娥暂时还没有注意。

寇准!

与宋九无关的,一是在西府,二是不敢再加宋九威势了。西府还有三个宰相,向敏中才上来,不能问。柴禹锡与赵镕两人的德性,赵匡义实际也清楚的。

东府宰相也不少,吕蒙正与刘昌言二人首先必须排除在外。刘昌言才上位,不过他以前的“主子”在原先两个皇储之间都扮演过隐形的但实际重要的角色。

有一件事赵匡义不欲伸张。

王继恩审查赵元僖案,在赵元僖府上搜出他这个二儿子与许多大臣来往的信函,包括赵普与吕蒙正。

吕端谨小慎微,问估计也问不出所以然。

苏易简喜吃酒,酒后吐真言哪,这么重要的事敢问酒鬼吗?

所以宋九断定赵匡义必然诏寇准再度回京,他是赵匡义的“魏征”吗。

不过寇准初回京城,虽得到左谏议大夫的尊职,还没有进入两府,因此刘娥未想起来。

实际小寇来到京城,决定帝国命运时刻到来了。

看到小寇,赵匡义很激动,卷起衣服,给小寇看腿上的伤口,一边埋怨道:“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

意思你再不来,就见见不到朕了。暗示他自己身体状况很不好,今天你大胆说吧。

寇准平稳地答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俺也想回京哪,但你老人家将俺放青州一放,就是好几年,俺又有什么办法?

君臣二人寒喧一番。

赵匡义直奔主题。问道:“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小寇是中二青年,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中二青年,与别的中二青年可是两样的。

这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于是说了一句史上有名的话:“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但千万别当真,若是在另一个时空,翻开史书,便知道晚年的寇准干了一件事,勾结周怀政等太监准备推翻刘娥,甚至强迫宋真宗退位。让给才几岁大的小赵祯。

政客的话不能当真了。

眼下寇准的答复让赵匡义略有些不快,朕都给你看腿伤势了,你得敢说啊。

于是索性直接问:“元侃如何?”

宋九对刘娥说不动如山,论感情色彩,赵匡义最喜欢的是老八,但老八是不可能做皇储的,太小了。其次元杰。然而元杰操守略差。

国家皇储有多重要,赵匡义非是昏君,不会将感情色彩注入到皇储当中。因此选来选去,还是看到谁长处多一点,短处少一点。那么必选赵元侃。

因此赵元侃不动比动强。

特别赵元侃最大的短板便是这个刘娥,以后为了这个刘娥不知闹出多大风波。所以宋九又刻意提醒,让他们勿要相会。

不过在宋九提醒下,赵元侃又做了一件事,李继隆调到西北,李皇后憋气。赵元侃进宫探望,殷勤服侍,又刻意看着赵匡义的伤势,“暗暗”垂泪。

不能再装了,但只流流眼泪还会的。

弄得赵匡义有些伤感。抚着他的头说道:“这孩子。”

特别是赵元侃探望李皇后,让赵匡义很欣赏。赵匡义非是不用李继隆,也非是不用宋九,不过这两个庞然大物若处理不好,不利于国家权利交接,所以才有这个安排,顺便看看朝堂动向。然而五儿子在府中大乐庆祝,唯独这个三儿子不以李皇后“失势”而不尊重。这孩子,别的不说,有良心。

但他自己的想法不算,还要看看大臣的想法,以便做为旁观者的想法,让他参考。

寇准顺水推舟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要立襄王为皇储,那就早点举行册封仪式吧。”

于是赵元侃皇储地位才确定下来。

而且比他两个哥哥幸运,先是让赵元侃为开封尹,再改封寿王,再立为皇太子。

直接给了皇太子这个名号了。

事后刘娥反复回味。

过了许久才明白为什么宋九能断定赵匡义要召寇准回来了。

又说寇准回来,会对赵元侃有利。

如果划分大臣,有三派,中立一派,对赵德芳兄弟赵廷美同情一派,憎恶赵德芳兄弟一派。

包括宋九都是第二派系的。

赵普肯定是第三派系的。

但小寇却是第二派系的,无他,他的妻子就是小宋皇后的妹妹。

然而做为皇子,元杰是第三派系的,元侃是第二派系的。甚至李皇后对赵廷美与小宋皇后都表示了同情,只是不敢说罢了。

所以小寇回来,必然支持赵元侃。然而寇准回答十分聪明,他不直接说赵元侃是适合的人选,否则以赵匡义多疑的性格,反而产生不必要的疑心病,改立元杰。因此寇准始终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最终使大局定落下来。

赵匡义此时身体很差了,瞒都瞒不住。

京城百姓也听说了,然而皇储空悬,这让老百姓十分担心。

因此发生了一件事。

赵元侃立为皇太子,要去太庙拜见列祖列宗。

太庙在皇城东南方向,并不在皇城内,于是侍卫簇拥着赵元侃前去太庙。

听说皇太子终于定落下来,京城百姓也松了一口气。不然老皇上说死就死,皇太子不定,那么好了,来一个七龙争嫡,甚至赵匡胤的孙子,赵廷美的儿子再在中间掺一脚,国家就乱了,首先倒霉的就是京城百姓。

因此一个个涌上街头观看。

看到了,赵元侃才二十几岁,身体魁梧,年富力强,这样的皇储才有助于避免皇帝过世后出现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一个个欢呼起来:“真一个少年天子啊。”

刘娥也在人群中观看。

开始她眼中充满了喜悦的泪花,忽然听到这些呼喊声,也不高兴了,差一点晕倒。

第四百八十二章天堂

寇准又被召进宫。

当然他知道因为什么事。

当年一声万岁,让他苦逼了。宋九回来,京城百姓是好心,一起围观,山呼宋公,宋九苦逼了,不求功,反请罪。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个国家怎能出现两个天子呢?

但他不能说,等赵匡义先开口。

赵匡义道:“人心这么快就倒向了太子,今后朕置于何地?”

寇准一拜说道:“此乃社稷之福。”

“何解?”

“陛下勿要担忧,我朝是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庶民是劳力者,他们对许多事理不明白,也不明白天子是天子,太子是太子,太子只有一日没有即位就绝非天子的道理。故陛下绝无大位不稳之虞。以臣来看,太子民望如此之高,恰恰表明陛下为天下选定了一位深孚众望的储君,这样陛下百年之后,大宋江山就会有众望所归者来继承,这岂不是社稷之福?”

赵匡义又入宫对妃子将寇准的话转述,妃嫔们皆祝贺赵匡义。

于是赵匡义喜,留寇准宴,两人吃得酩酊大醉才散去。

究竟赵匡义是喜极而醉,还是苦极而醉,天知道了。

但这一来,赵元侃危机终于渡过去。

……

“怜儿,找一艘快船,先雇着。”

既然打算离开京城,宋九就提前准备了,家事国事。先是家事,让鱼娘嫁给高家,再让宋玉娶了石保正的女儿,然后让福娘嫁给宋朝神童杨亿,这是早就订好的亲事。潘怜儿做的主。宋九未插手。

但这三门亲事让潘怜儿很开心。

前两门亲事让她憋屈了。

这种心态让宋九有点无语。

可是对外界来说,宋家几个女儿谁不想娶啊。不提宋九的地位,就说宋家的赔嫁吧,也足以让无数人眼红了。

宋九还有四个女儿,不过太小了。潘怜儿在张罗着暖暖与念娘的亲事,现在不成亲,但先在宋九离开京城时,将亲事定下来,宋九仍未出面。

他在忙碌军务。

这一走不知几年才回京城。

因此宋九恨不能将未来五年的事情一起安派妥当,但那是不可能的。

这一来。西府的上上下下叫苦不迭。向敏中还好一点,那怕柴禹锡也勉强够上,赵镕却苦逼了。

宋九十分不悦,忍不住有时候呵斥。

于是梁子越结越深。

只是西府一些老胥吏感到奇怪,宋九不是这样的人。难道赵镕干了一些对不起宋九的事,宋九有意整赵镕?

玉苹问道:“官人。我们会去哪里?”

“天堂。”

在宋宅的西北方向,皇城东面有一片豪宅。

一对凄苦的中年农民夫妻仓皇地看着这一栋栋豪宅,两腿憟憟,最后壮着胆子问路人:“西府赵相官宅子在哪儿?”

路人奇怪地看着他们,两者太不相配了,难道是赵镕仆人的亲戚?

不过看来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又脸有菜色。于是带着同情心指着不远处:“哪里就是赵公的宅子。”

这对夫妻大着胆子,走了过去,一下子伏在大门前嚎淘大哭:“赵公,请为小民做主啊。”

这时天不冷不热,有许多人出来散步,看到了,一起围过来。不对头啊,想申冤,有闻登院,有开封府。跑到赵镕家喊什么做主?或者军务上的纠纷,找赵镕还不如找宋九。

门房也是这个想法,想撵人。

汉子又哆嗦地说:“赵公不替小民做主,这天下无人替小民做主了。”

门房也哆嗦了,干嘛。你们想坑俺家大郎啊。

汉子又说道:“俞家在洛阳手眼通天,还望赵公替小民做主,小女死得可怜啊。”

“什么洛阳,什么俞家?”

宰相门房胜过七品官,做宰相的门房,见识不一样的,比如郭大老了,于是做了宋家的门房,一般县官还真可能不及郭大。

“宋九相公的亲戚俞家……”

门房也不赶人了,立即将这对夫妻迎到家中。

角门再度关上,晚风吹来,角门上一对风铃发出悦耳的响声。

据说这是赵镕家调皮的二小娘子嫌大门单调挂上的。

老门房今天觉得这个铃声份外的好听,象仙乐……

很多天后,真相揭开。

很多年后,它又成了一个谜团。

具体真相十分简单。

宋军攻破幽州,将百姓“劝”到宋朝,那是普通的百姓,达官贵人就没那么客气了,包括俞家。

但宋九在军中颇有威望。

不看僧面看佛面,虽然俞家几乎所有成员一起掳到宋朝了,但在路上官兵对他们一家十分客气。玉苹虽有气,终沾着血缘关系,于是与宋九说了说。然后拿钱在洛阳郊外买了一块地安顿俞家。

实际俞家也有钱,当初宋九就送去不少钱。不过成员颇多,到了洛阳后所剩无几了,玉苹那个便宜母亲虽然市侩,但十分精明。老爷子死了,指望玉苹出大多力那是不大可能了。这是玉苹仁义,否则就将他们一家送去挖矿了。

于是开始自力更生。

事情过去了,宋九怒气也消下去,玉苹一惯的心慈。后来又周济了几回。

但这就让洛阳官员产生误会。

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终是一家人嘛,而且宋九痛爱那个小妾,谁人不知。

因此这些官员也多加照顾。

开始马氏不知道,但她家以前也是辽国小官宦家庭,渐渐就察觉到了。然后做了一些不大好的事。

宋九也不大清楚。

但玉苹那几个弟弟越来越过份,不但仗势欺人,还大肆兼并。不是他们一家权贵在做,很多权贵都在做类似的事。只要不过份。洛阳官员就权当看不见。

今年春天,洛阳一个姓郝的人家,也就是到赵镕府上诉冤的那个汉子,他有一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被玉苹四弟看中。强行要纳入府中。但郝小娘子有了夫君,便不同意,最后在凌侮后用绸带悬梁自杀。

郝父便到洛阳打官司,然而俞老四手续办得很清楚,又做了掩饰,洛阳官员又不愿意得罪宋九。让俞家拿出一笔钱,敷衍了事。郝父不服,然而俞家背后是宋九,连皇帝都在卖几份面子,这个官司怎么打?过了好几个月后,忽然来了一个奇怪的陌生人。指点郝父。宋九未必手眼通天,他在朝堂上也有仇家,那就是赵镕。

郝父便来到京城。

赵镕得知后,他也不大愿意得罪宋九,但机会难得。只要宋九下去了,他才能上位。况且宋九在西府里有数次让他下不了台,两人几乎成水火不融之势。

因此当晚找到柴禹锡。

柴禹锡与宋九也不和。这个矛盾自他附宋琪就积下了。

两人便根据郝父所叙述的俞家种种不法的事,夸大地写了一篇弹劾书奏,交到宫中。但他们也没有想到结果。

第二天,政事堂。

赵匡义将这篇札子扔给了宋九:“宋卿,可有此事?”

是扔,不是递。

宋九打开一看,想了想道:“可能会有吧,但望陛下看在老臣为国家也立了一些功劳的份上,宽恕老臣。老臣这一生走南闯北,要么是酷热盛寒所在。要么是兵战之地,能否让老臣安置于苏州?”

“苏州……”赵匡义迟疑道。

“陛下,”寇准急了。

赵匡义是迟疑。

一般宋朝宰相犯错贬职,有两种方法,一是守本官去相位。如宋琪他们,但仍在京城,还有作用,类似于西府的参谋司性质。第二是贬放外地,第一等无疑是西京洛阳,其次是大名府,再其次青州、镇定府、京兆府,再其次是并州、凤翔府、延州、江宁、杭州、宋州,然后是邓州、陈州等京城周边数州,或者两广首府广州与桂州,也包括益州与襄州。

只有重错不赦者,才贬于其他所在,包括苏州,那怕苏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赵匡义迟疑是苏州安置宋九不适合,而非是不能贬,因此寇准有些急,然后眼巴巴地看着那份札子。

宋九将札子递给寇准,但害怕寇准激动,二人能干二事啊,又说道:“平仲,自太祖以来,朝廷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