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午后)-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九抵达普州后,益州虽安,但周边地区最乱的还是在益州,吕馀庆怕出意外,让这个小吏亲往普州迎接宋九。

“朝廷如今能控制多少州府?”

“除了雅州,基本都能控制吧。”

“我说的是真正控制。”

“那,也许汉中那边会真正控制。”

“益州都不行?”

“益州……巡察使,你去了益州,问吕相公就知道了。”

“我知道了。”

宋九说着,看了看边上的牛水,一条不是很宽大的河流,从远处苍茫的大山上发源而来,可能那些山里出现一些稀薄的黄金,随着山洪,将一些金砂冲到此水中。

产量不是很多,只有少数人走投无路,才过来淘金,碰碰运气,偶尔能得到很小的金砂,就象麸屑一样细小,故称麸金。不过这里离益州不太远,属于巴蜀核心区域。

但因为战乱,四下里看不到一个村庄,就象到了荆湖南边那些茫无人际的苍山群岭中。

“淘金百姓在哪里?”

“不远,就在前方数里之外,哪里还有一个小草市,有一个酒肆。可以就食,可以安营。”

“走。”

一行人向西而去。

第一百三十四章荒野(中)

“巴蜀五十多万户,为何我一路过来,都是荒野?”宋九在马背上问道。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前年户部人口整个宋朝包括荆湖地区在内只有一百二十几万户,现在所谓的巴蜀实际只是指长江以北。其面积不足宋朝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密度是宋朝的三倍。而且巴蜀羌人多,无法计入户册的口数更多,实际人口有可能达到七十万以上,那么将是宋朝人口密度五倍以上。

“巡察使,你一路过来,都是选择了安全路线。百姓多化为流民,流民也要吃饭,只有几条选择,一是进入深山逃亡,一是随乱军叛乱,到处抢掠,一是自发地流动。原来巴蜀人口虽多,都化成了流民,不耕不织,因此多处成了荒野。”

“那么粮食从何而来?”

“巴蜀是天府之国,各州县都有一些储粮,包括各村各寨,流民所过之处,村寨化为灰烬,抢掠一空。于是这个寨子村民也再度变成流民,向下一个寨子席卷。吕相公为了此事,昼夜难安哪。”江文书说到这里,脸上表情痛心疾首。多好的一块地方,眨眼之间乍就变成这样?又说道:“大乱过后,小民预测,百姓二不足剩一了。”

也未必,宋军在汉中挺进得快,作的孽少,哪里还比较安静,要么巴东,曹彬顺着水路西下,挺进速度也快,达州巴州等地区也比较安定。然而这个流民是在到处流窜的,象是剑州。原先也安定,并没有附同全师雄反叛。因为流民冲击,去年夏天后同样开始动荡。

但这场骚乱过后,百姓必然锐减了。

一行人迅速来到江书吏所说的那个淘金点。

在河边有一家小酒肆,也卖酒也卖茶,但淘金百姓搭建的房屋却在河那一边,河面不宽,一个小木桥,然后在山脚下搭了一些草棚子。宋九看不明白。高琼一眼看出来了:“九郎,此领首人颇有心计,若有流民来,这些淘金百姓能迅速彻离此地,逃到后面大山山林里面。”

高琼无所谓,是战争,这是必然的产物。然而一路看过来,宋九看得都不大想说话。

若象这样发展下去,他都不知道宋朝最后怎么让四川平定下来的。

草棚子破破烂烂的,好在这里是盆地气候,冬天还是很冷,但不象开封那么冷。不然凭借这些草棚子一个冬天下来就会冻死一半人。但在外面还修建了一道半人高的土墙。

这样的布置是防官兵还是防流民或者防叛军?

宋九不懂。也许三者都要防。这使宋九想到他前世奶奶常给他讲的解放前的故事,百姓最恨的不是倭国人,而是国民党的一些队伍,最爱戴的是新四军,中间的那比强盗还要坏。后者真睡在百姓屋檐下。因此渡江时,爷爷亲自上前线送盐包。

但一路过来。新四军是没有看到,看到的都是倭国,国民党军。

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又继续看去,小河上居然来了一艘船,从船上卸下来许多货物,有的百姓手下手中的淘金工具,纷纷从河边不顾湿衣服,涌上那艘船。

看到他们全身湿淋淋的,宋九不由地打了一个哆嗦,虽是盆地,这是腊月,还是很冷的,这些百姓如何受得了。说道:“过去看看。”

一行人蜂拥而去。

看到他们来了,百姓没有欢迎,相反的一起撤到河边,有人居然持起武器。江文书连忙大声喊道:“乡亲们,不用担心,这是陛下亲自派来的中使。”

他急得头上都涔出汗来。

一路过来,宋九话不是很多,问也是问关于巴蜀百姓的事。但他能看到,此子心肠不恶,有同情心。为什么吕相公看得起这个毛头小子,他想不懂,也不相信宋九有什么良策挽回巴蜀的恶劣局势。但能看到此子十分正直,不扰民,不收礼,至少他回京城能公正地将巴蜀情况向皇上反映。若是这些百姓不识好歹,伤着他了,激怒之下,也变成了那些大魔头,那就不好办了。

“各位乡亲,勿要担心,我是奉旨前来巴蜀看一看,主要就是看流民的,”宋九说道,但他也怕出意外,而且他眼尖,看到这些百姓手中居然有一些军中才出现的朴刀与弓箭,人数也不少,足有一百多名男子,远处还有一些妇人孩子。一旦冲突起来,杀不忍,不杀他们就会杀自己。因此一直未下马。

一个大汉走出来,挥挥手:“皇上派来的人,散吧,各做各的,不顾他。”

宋九也不指望会有善意,没恶意就行,翻身下马,来到小船边看。皇上让他来看流民的,那就让你看吧。百姓也不搭理,自己干自己的活,从船上搬下来一些农具、布帛、生活用具以及其他一些杂物。

宋九走到那个大汉面前问道:“大郎尊姓?”

拳不打笑脸人,宋九态度好,大汉又软了软,答道:“这位官哥子,小民姓乔。”

“乔大郎,有礼。”

“不敢当啊。”大汉吓了一大跳,这一招是宋九跟吕端学来的。

“为何要购买这些农具?”

“不瞒官哥子,我们都是各地逃来的百姓。牛水自唐朝就开始淘金,金砂很少了。运气好一年还能得二十几两金砂,运气不好只能得几两金砂。”

宋九点点头,二十几两金砂看来数字不少,实际并不多,它是金砂,不是金子,还要经过提炼,这些金民们显然没有这个手艺,那么必然受商人剥削,金子一两上万文,但能给他们几百文钱就不错了。

大汉又说道:“兵荒马乱的,兵匪民匪盗匪四处都是。是我的主意,让乡亲们平时将淘来的金砂藏起来。只留少数拿出来交易。看到我们所得的少,就不会有人来打搅。但非是长久之计,年关到了,我让他们将金砂拿出来,一起换了货物。准备开年后不淘金了,开荒种田。”

“你们为什么不回去?”

“往哪儿回?要么就是盗贼遍地,要么安定下来,因为大家一起跑了。一些有势力的豪绅与官吏勾结,将地契篡改,我们回去只能做部曲。还是普州好啊,我们打算去的就是普州。”

“乔大郎,莫要急,康刺史已迁为延泽兼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不再担任普州刺史一职。”

“难道天要亡我们?”

“也非是。我从京城来的时候朝廷下了一道圣旨,从京西各州县选派良吏,一一改授为两川长吏。只要全吕二贼一平,巴蜀便会安宁。”

实际宋九心中颇不是滋味,这些人不念叼吕馀庆的好处,也难免。王全斌等人同样驻兵于益州,吕馀庆能将益州这一核心稳住,没有让它乱,这就是一个奇迹了。但康延泽是什么人?一个正宗的胡人,那么多汉官汉将下来。居然不如一个胡人。

这个理儿是没法说了。

“而且普州安宁,各地从普州逃出去的百姓便能返回家园。你们凭什么与他们争地?”

“那我们该怎么办?”

“哪里来哪里去,不如这样,你们先在这里开垦,这个叛乱看样子没有半年时间不得平息。先种一些庄稼,至少返回家园有吃的有穿的,若有人侵占你们田地,我给你们印信,到官府诉讼。真不行,不怕辛苦,你们相互联系,派一代表到京城来找我,我会替你们解决。”说着宋九拿出一张纸,折成十几份撕开,盖上印记,写上一行简短的话,交给大汉。

“看来朝廷有好官啊。”

“朝廷本来好官就是多数,陛下听闻巴蜀种种,也忧心仲仲,不然不会屡屡派中使下来查看。”

“陛下关心百姓,为什么不将这个杀人的将军调走。”

宋九不敢回答了,说道:“放心吧,陛下会给巴蜀一个公道的,既然我与你们有缘相见,今天我请客,让大家尽情吃上一顿。”

“这么多乡亲,你一起请?”

“是一起请,”宋九喊来四个侍卫,骑马到盘石县城,抢在天未黑下来之前,买两头猪,一切两半,驮回来。这里只有一百来壮汉,包括妇孺在内,也不过四五号人,两头猪足够了。

大汉显然不相信宋九心有这么好,狐疑地问:“官哥子,你买两头猪想做什么?”

“乔大郎,陛下听闻巴蜀流民遍地,放心不下,让我下来看一看,顺便想一想好的方策,可我下来不要说什么方策,许多地区都不敢深入,又谈何方策,大郎气魄过人,想来来历也是不凡,若说有什么用心,可否陪我吃几杯水酒,顺便谈一谈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如何?”

“中。”

酒肆也没有什么好菜,也不过大蒜炒干子,猪肉烧菘菜,而且味道做得很难吃。在这个荒野上就不能挑剔了,宋九很勉强地吃着大蒜炒干子,那个猪肉烧菘菜是没办法吃下去,又腥又臊,还有一股臭味,难道放了十天半个月?

“官哥子,你未吃过许多苦吧?”

“乔大郎,错也,我吃过了很多苦,小时候父母双亡,侥幸三个姐姐时不时来照料,多次省试又不得中,提了一门亲事不成,让人悔亲还顺便羞侮一番。但我挑食,是因为我努力,所以眼看家境就要潦倒时,又起来了。不能怨天怨地怨朝廷,而是看你有没有努力,有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高琼额首,在边上说道:“这位壮士,宋巡察使所言非虚,他过着锦衣玉食般的生活,确实是自己努力而来的,并没有他人帮助。”

“那朝廷为何让你做巡察使?”大汉古怪地看着宋九,朝廷好心坏心不想提了,反正因为宋朝,让巴蜀百姓苦逼无比,但派中使最少得派一个中年人来吧,怎么派了一个毛头小子?

第一百三十四章荒野(下)

“乔大郎,这件事提起来一言难尽哪,”宋九喝了一杯苦酒,无奈地说:“我朝得到荆南后,也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我因为一些原因,给潭州的潘美将军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了一些策略。陛下得知,在去年冬天让我巡察荆湖。我便说了一些治理的策略。现在巴蜀战火连连,百姓流亡失所,吕相公看得着急,写了两封奏折,让我来看一看,看有何良策,使巴蜀百姓安宁下来。我那有什么良策?”

大汉也不由乐了起来。

然而他在心中惦量着,朝廷看来是真着急啊,不然不会连一个毛头小子都要重用。他也喝了一碗酒,说道:“要什么良策,让康刺史代替那个王将军,马上巴蜀就安定了。”

一般人都会这么想。

若非宋九来到宋朝,也会这样想。

然而宋九盯着大汉腰间的朴刀,问道:“乔大郎,看来你也是军伍出身吧。”

“不是,我是流民。”

“勿怕,既然康将军敢整编流民,让叛军或回家耕地,或编入军中,我同样也不会追究叛军,只要他们不继续叛乱,弃暗投明,我都会张开臂膀欢迎之。”

大汉死活不承认,又喝着闷酒。

宋九与高琼对视一眼,其实很简单,就是康延泽击败叛军后,也将诸首领一一砍首示众,看来这个大汉地位不低。但高琼不想多事,宋九是根本就不排斥。没有这个因。那来这个果。几个首领当中,除了吕翰。他是不抱同情心的,就是分赃不均吧,也不能叛乱,不然巴蜀怎么乱成如此?他是宋人宋将!

但对全师雄,他是抱着同情心的,被将士们逼着反叛,就是这样,还想投降宋朝。然而女儿被宋将抢走了,族人杀光了,财产一起掳走了,换自己也急啊。

宋九说道:“巴蜀死的人太多了,夹城屠杀了两万多人,嘉州一战,又死了几万人。仅是在战争中。最少就有八九万壮丁惨死,更不要说流民盗匪屠杀的百姓。”

大汉听到这里,又悲愤喝了一大碗酒。

“但这个结果陛下是最不想的,我从荆湖回来,陛下最赞赏的是我一句话,既为我大宋子。就是我大宋民,当一视同仁。可是你听过这样一句话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吕翰是宋将,但他叛乱了。前蜀太祖孟知祥是后唐将,结果他叛乱了。”

“原来。原来……朝廷为何派这人来巴蜀,难道你们大宋没有其他能打仗的将领?”

“有啊。但有几人能有这几位将军会打,秦灭巴蜀,当时有蜀、巴、苴数个国家,四分五裂,秦朝派来的是最会打仗的军事家司马错,还几乎花了半年时间才将巴蜀拿下。三国蜀汉僵持了几十年,甚至在诸葛亮带领下屡次反攻关中。十六国时的西蜀,东晋花了五年时间才将它拿下。只有前蜀后主太昏庸,才让后唐庄宗军队不足两月将巴蜀拿下。为何?巴蜀百姓善战乎?巴蜀地大物博乎?非也,乃是巴蜀之地形。王将军等人六十六天拿下巴蜀,陛下用之正是用之战斗能力也。这是收复战争,不用能打仗的将军,难道还用文官来?”

宋九是狡辩,宋朝一统天下,让中原百姓得到一百多年难得的承平时光,从某种意义是好的。

但看看实际,只有一个吴越钱俶是成气候的,但也是一个抱大腿的,其他有几国皇帝是象样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差。何必弄得如此复杂?

特别是皇帝,不就是养几个废物皇帝吗,宋朝养的闲人还少吗?何必一一弄死。这些人死得不明不白没事,后来对付党项人,也想留,人家乐意吗?于是西夏有了。从立国一开始,便充满了一种阴柔,一种小家子气。

在剑门看到一封朝廷的邸报,说大和尚道圆出游西域二十余年,闻听宋朝渐渐有统一天下趋势,在他游说下,甘州回鹘可汗与于阗国王及瓜、沙州皆遣使来贡方物。赵匡胤刻意将这个大和尚召见,问西域山川道路及风俗,这明显是司马昭之心。

但缺少这种泱泱大国的胸怀,就是没有后来的事发生,如何能经营西域?

大汉显然不知道这内幕,他喃喃道:“难道巴蜀该有这场大劫?”

“天知道呢,有没有大劫,能不能渡过去,要看大家如何努力。朝廷下诏将十几万降兵召入京畿。你以为是好心还是歹意?”

大汉不作声。

“乔大郎,你不说话,那就是歹意了。实际非是,中原多年战乱,地广人稀,而且一些战乱厉害的地方多是寡妇村,女儿寨。将他们召入京畿,各州安置,有妻子,有耕地。一能解决巴蜀地狭民多的局面,一能解决中原地广人稀的弊病,一能减少巴蜀内乱的可能。有人克扣路上费用。既然敢聚众反叛,为何不敢推出几十位勇士逃出生天,逃向京城,向陛下反映?战乱一起,流民也起,朝廷做得不好,可全师雄叛变是否使巴蜀雪上加霜?但羊被狼吃了,只能亡羊补牢,进一步减少损失。”

大汉冷笑,道:“官哥子,你随便招一流民来。”

“有何用意?”

“你招来,我教你。”

宋九随便指了远处一个百姓,大汉将他喊来,问:“岑娃子,你家中这一年多来有多少亲人遇害?”

岑娃子眼睛有些湿润,看了看宋九。

“这是好官儿,大宋难得的好官儿,你大胆对他说。”

“巡察使,小的家中有很多人被害,一个妹妹,被你们宋朝一个兵哥子抢走了,下落不明。老母亲出来阻拦,被另一个兵哥子狠踢了一脚,后来死了。猪也抢了,后来流民来了,鸡也抢了,房子也烧了。幸好乔大哥带我们到了这里,不然我们全家死无葬身之所。”大约因为害怕紧张,又伤心,结结巴巴地,但勉强将他一家遭遇说了出来。

“你回去吧。”

等他走后,大汉又喝了一口闷酒说道:“官哥子,你是好官,若说策略,简单,将领首的几十人杀掉,人头悬于益州城门上,再派良吏过来,就象你这样的官或者康刺史那样的官过来,流民问题自动解决。就是叛乱,也不用征,一道赦令,叛军自己就会解散了。否则这个仇是永远无法解开的。”

宋九与高琼都苦笑,休要说杀几十名高级将领,恐怕就是一个王全斌也不会杀。

大汉又说道:“现在各村各寨各州各县还有一些往年的存粮,流民能得以半饥不饱的度日,过了这时光,我相信不用人劝阻,为了生活他们自己也会返回家园。不过恕我直言,问题多多,一是以前的仇,二是现在兼并占有的地。你说朝廷派了良吏下来,我却未看到什么良吏。官哥子,你是好人,将这一切对你们宋朝皇上禀报吧。在益州不要多言,否则你想回也回不去了。”

河那边百姓在吃猪肉,这边扎好了营地,实际就几个帐蓬,抱来一些干柴点燃篝火,大家挤一挤睡一觉罢了。

看着河那边,葛霸说道:“这个乔大郎一定是叛军的一个首领。”

“葛壮士,不用管他是否是首领,他现在想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何必计较过去。”

“九郎,他还不是看到朝廷屡屡大捷,大势已去,这才安份守己。什么你们宋朝!”

“葛壮士,巴蜀乱成这样子,岂止是他,所有百姓也不会将我朝当成他们的国度。但在巴蜀百姓眼中,几万我朝将士全部该杀,在我朝将士眼中,十几万降兵降将与几十万流民全部该杀,难道想让巴蜀成为一片焦土?就算有这个残忍的心,以后出兵唐国、南汉,他们会不会势死反抗?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否则我都不会来这一遭。倒是康将军那也是一条出路。”

但现在问题是王全斌除非逼急了,否则他根本不想谋反。贪的是财,为了这个财他敢激起十几万降兵兵变,宋朝军队哗变,可敢虐待朝廷派来的中使?

不知道他搜刮了多少钱帛,想来贿赂几个中使不成问题。因此赵匡胤也未必能听取正确的消息。

要么吕馀庆,他肯定是一个良吏,他也等于困在益州,对于他州的消息得来的同样不准确。就是普州,他是从普州来的,同样问题多多。管他,到了益州后,将这一路听到的看到的向吕馀庆一一反馈,让这些大人物们伤神吧。想到这里,说道:“早点休息,争取后来上午抵达益州城。”

大家停下来休息。

但没有全部休息,三十侍卫分成四班制,轮流守值。并且巡逻得远,不然不行,一不小心,让大批流民堵上,那就不大好了。这个与宋九没有多大关系,一路高琼指挥下,三十侍卫井井有条。

夜里,宋九正做着好梦,梦到各种美食,这一路过来,过得苦逼,睡得不好,吃得更不好,想家了。忽然一个侍卫进来,将他叫醒:“巡察使,有大批人持着兵器接近。”

第一百三十五章夜战

宋九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忙忙地穿衣服,一边问:“多少敌人?”

“八九十人。”

宋九穿好了衣服,高琼他们同样披挂整齐,宋九又问:“敌人离这里还有多远。”

一个兵士说道:“属下侥幸巡逻得远,看到他们,那时离这里三四里地,这时大约只有两里来地。”

“他们可发觉到你?”

“没有,我看到他们步行而来,未敢勒马狂奔,怕马蹄声惊动他们,离得略有二百步才拍马狂奔,不过路上枯草长,他们不会听到。”

宋九看了看高琼,高琼说道:“宋九郎你说怎么办?”

“我,”宋九心想,你问我我那有你懂,不过不是纠缠这个的时候,至少这一行名义上自己是首领,于是说道:“只来了八九十人,又是步卒,肯定不会针对我们的。”

高琼与葛霸全部点头,他们人数更少,但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悍卒,又是骑兵,宋九是中使,只要一人逃出生天,杀害中使,那就是捅大马蜂窝了。

宋九又说道:“只有一个可能,有人知道流民淘金砂,而且也知道今天是交货日期,若是在路上设备一些麻烦,小船必来得晚。再加上交货,到了天色将黑了。这里河流小,有的地方水流急,天一黑船只不敢行驶。只要派一些人手过来,流民不备,夜深人静之时,大肆杀戳。金砂与货物会两得。”

“九郎分析得对,如今有何计?”

“高将军。这样,八九十人我们不惧,就怕后面有援手。先派两人,通知酒肆与货船上的人立即逃向村寨里,再通知乔大郎他们立即起床,不能点灯,不能有响声,但必须摸黑将所有武器搜集起来。到时候与我们配合。然后我们兵分两路,一路骑马进入林中,准备用战马冲踏,一路立即将帐蓬行李拆散,用枯草掩盖。然后手持弓箭,等他们将要过完桥时,在后面击杀。”

“好。就这么办。”

宋九决策好了,高琼立即执行吩咐,这一点宋九远不及高琼。

十五骑拉着马与驮马进入远处的一处树林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