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枭雄(高月)-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般是先由族会决定一个总额度,然后按嫡庶四六分配,嫡房拿大头,庶房拿小头,今年由于家主不在,大家便决定按照去年的标准来分配,不料郑夫人为了讨好嫡房,保住自己的财权,擅自改变了标准,改成了嫡庶三七分。
这使得本来僧多粥少的庶房们收入更加微薄,遭遇到不公平待遇的百余家庶之偏房心中都极为不满,庶房不买帐,嫡房不领情,杨府这个月上下都充满了敌视的情绪,整个新年气氛被破坏了。
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余天,庶房始终没有闹起来,主要是没有人愿意领头,大家都指望着家主回来处理,事态已经渐渐平息,此时杨玄挺老远便听见家主院子那边传来一阵叫喊声,人声鼎沸,他心中一惊,这是出什么事了?
杨玄感的家主院位于杨府正中,是一间重院,占地足有八亩,大院子里套着小院子,还有独立的花园,他的两个儿子各拥有一座独立院子。
此时在家主院的外院内聚集了上百名杨家年轻子弟,全部都是杨家庶孙,他们在杨巍的带领下,群情激愤,在家主院中抗议示威,要求郑夫人补还庶房的钱粮。
杨巍还没有回丰州,因为观王杨雄跟随皇帝南巡,还没有返京,不过杨巍也没有在京城傻等,他带妻儿随父母去了蜀中,恭贺外公六十岁寿辰,前天才返回京城,一进杨府便听说了嫡庶分配不公之事。
杨巍从小就是庶孙首领,这两年当上鹰扬郎将,统领上千人,更练就了一种号召能力,加上他性格刚毅耿直,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他当即挺身而出,率领一百多名年轻的庶孙们来前来家主院闹事,逼迫郑夫人让步。
家主外院内,杨巍全身盔甲,手中拎着他那一百二十斤重的八楞铁锤,就仿佛要上战场厮杀一样,在他身后,百余名第三代庶孙们个个眼中满含愤怒,手执族旗木棍,群情汹涌,不断地大声叫喊。
“还我们的钱粮!”
“家主换人!”
“郑家人滚出去!”
.........
杨家十几年来积累的嫡庶矛盾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
杨玄挺大怒,冲进院子对杨巍怒斥:“三郎,你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家主院,你是要犯上吗?”
杨巍硬着脖子对抗道:“挺三叔,既然家主已经破坏了规矩,那我们也要建立新的规矩,我们要求嫡庶平等,庶房每户的月例和年例都要和嫡房一样,你能答应吗?”
“胡闹!你们简直太胡闹,都给我回去。”
“不回去!”
百余庶孙一起大吼,他们的怒火沸腾了,甚至有人抡起木棍向杨玄挺打去,杨玄挺吓得跑出院子,他也感到事态严重,立刻跑去找其他嫡子商议对策。
杨巍手一摆,百余名庶孙们顿时安静下来,他高声道:“有人不讲规矩,但咱们讲规矩,咱们不打长辈,也不伤人,但这一次咱们就要抗争到底,大家听我的,如果嫡庶不能平等,咱们就不罢休!”
“决不罢休!”
吼声如雷,在杨府上空回荡。
........
【求月票!求月票!】
第十六章 危机前夜
第十六章危机前夜
杨府嫡子大部分都做了官,或外放为地方官,或为武将京官,而在京城为官的嫡子嫡孙们大部分都随皇帝南巡了,偌大的杨府只有五六名嫡子留在家中。圣堂最新章节。
家主院里发生的庶孙闹事使几名嫡房都十分紧张,紧急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胖三郎竟敢领头闹事,真不知积善是怎么教他,我们去问积善,让他去管束儿子!”一名嫡子杨玄敬愤恨道。
“积善好像去蜀中还没有回来。”另一人接口道。
“那该怎么办,就任他们闹吗?传出去让杨家的脸往哪里搁?”
杨玄挺摆了摆手道:“大家听我说,刚才我问了万石,这次闹事他们这帮孩子有策划,有预谋,绝不是一时冲动,这件事很严重,不是说他们几句,骂他们几句就能解决,如果处置不当,还可能导致杨家分裂。”
房间里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老家主去世后,杨家遇到的最大危机。
“那怎么办?现在家主也不在京城。”杨玄敬沉声道。
杨玄挺苦笑了一下,刚才杨巍的样子,让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杨元庆,他心中生出一个念头,难道这件事的背后有杨元庆的策划?但想想又不可能,时间上来不及。
他叹了口气道:“其实这件事是杨家矛盾积累的爆发,根本还是嫡庶不平等造成。”
“这句话我不同意!”
另一个嫡子杨玄尚打断了他的话,“每个家族都有嫡庶问题,为什么别的家族都很安静,偏偏我们家族的庶子闹事,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掌财权人不对,是她破坏了家族的规矩。”
“我同意玄尚的看法。”
“我也同意!”
嫡子们纷纷表态,很明显,他们不认可是因为嫡庶不平等造成的危机,几十年来杨家嫡庶就一直不平等,为什么以前没有危机,现在却闹事,嫡子们更恨的是郑夫人的任性妄为。圣堂。
杨玄挺不想这个时候嫡子内部再闹内讧,便连忙道:“其实这是两件事,嫡庶问题等家主回来再说,现在是要平息这帮孩子们闹事,这是的当务之急,我的意思是说,先把欠庶房的钱粮都补上。”
“那嫡房多得的钱粮怎么办?难道还要还回去吗?”
“这个暂时不提,先把事情平息,其他一切等家主回来再说。”
几名嫡子都表示同意,并一致推举杨玄挺去和杨巍谈判。
........
天色已经渐渐黑了,百余名杨府庶孙们依然拥堵在家主外院,不过他们很安静,都是静坐示威,他们策划得很周密,谁送饭,谁休息,谁当值,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总之不达到目的,他们绝不罢休。
房间里,杨巍带领几名庶孙和杨玄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时辰,他们陷入了僵局,杨玄挺答应将少发的钱粮立刻补给他们,但杨巍的态度却坚决,必须嫡庶一样,嫡房拿多少,庶房也要拿多少,他绝不肯让步。
他们沉默已近半个时辰,杨玄挺终于叹口气道:“那让我去见见夫人吧!如果她肯答应,那我就让步。”
没有办法,为了平息事态,他只能让郑夫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了。
杨巍刚要答应,忽然想起杨元庆告诉过他,要三思而言,不要轻易表态,他又沉默了,沉默了足足有一刻钟,见杨玄挺额头上出汗,他才冷冷道:“可以!”
杨玄挺长长松一口气,站起身向家主院走去,杨巍一挥手,守在外院的年轻庶孙纷纷让开一条路,这让杨玄挺心中有些感触,如果嫡庶能平等,倒也不是坏事,十年后杨巍可以做家主。
内院门从里面反锁,杨玄挺敲了敲,喊了几声,过了好一会儿,一名丫鬟才悄悄开了一条门缝,放杨玄挺进去,她惊恐地看了一眼外面,‘砰!’地将门关上了。
院子里很安静,几个房间都没有点灯,一片漆黑,杨玄挺这才想起,他今天本来是要来告诉郑夫人杨元庆有了儿子之事,本来是一件大事,但现在这件事却变得无足轻重了。(《》。)
“大嫂,我能说几句话吗?”
“你说吧!”一个阴森森的声音从旁边厢房传来,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几个嫡房都同意把欠庶房的钱粮补给他们,先平息这次闹事。”
“既然你们决定了,就这么办吧!问我做什么?”郑夫人的声音冷得可以让空气结成冰。
“可孩子们不肯,他们要求和嫡房一致。”
“孩子们?”
郑夫人冷笑一声,“看来他们的后腰有人撑腰啊!”
杨玄挺有点恼火了,也提高了声音,“这件事本来就是大嫂惹出来的事端,大嫂先破坏了规矩,所以他们也不守规矩,和我们何干?他们现在守在门口,提出的条件就是庶房的钱粮要和嫡房一样,如果大嫂答应,他们就不再闹事,如果不答应,他们就会一直坐下去,我只是带话,最后由大嫂来做主,告辞了!”
他转身便走,背后传来郑夫人的阴冷笑声,“你们是想让我来担这个责任吗?”
杨玄挺没有回答,直接走了,他也不再管这件事,郑夫人也没有答复,静坐依然在继续,这场抗争一直持续到二十二号傍晚,已经近三天水米未沾的郑夫人终于屈服了,答应了庶子们的要求,按照嫡房的标准,将所欠钱粮补给庶房。
家主院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百余名年轻的杨家子弟们将胖大的杨巍一次次抛向天空,欢庆他们的胜利。
当天晚上,百余户庶房们便领到了补发的钱粮,数量多得让他们喜出望外,他们第一次享受到了嫡子的待遇。
杨巍在当天晚上便离开京城去了江南,去找观王杨雄。
..........
就在杨家庶子们欢庆胜利的同一时刻,一辆华丽的马车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缓缓在元府门前停了下来。
从马车出来一名年近六十岁的老者,身材高大,一脸严肃,此人便是独孤罗的长子独孤良,袭父爵赵国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是独孤家族中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家主独孤震。
他是散官,并不担任朝廷职官,这次杨广南巡他便没有跟去。
独孤良心情也很沉重,即将爆发的高丽战争令他忧心忡忡,今天上午他接到家主独孤震的信,天刚擦黑,他便来到了元府。
两年来,关陇贵族内部一直处于一种严重对立分裂的局面,主要就是两大关陇贵族首领独孤氏和元氏的对立,两年前元寿因米行事件被罢官,而独孤震却升为内史令,直接导致了他们矛盾的尖锐。
数十家关陇贵族名门纷纷被迫选择站队,要么支持孤独氏,要么支持元氏,使关陇贵族分裂成两大阵营。
今天独孤良第一次来找元寿,也是迫于一种严峻的形势。
独孤良中午时便已经派人送来了拜帖,元家没有送还拜帖,也就是接受了他的拜访要求。
独孤良刚下了马车,等候在台阶前的元敏便立刻迎了上来,这两年元敏一直在家中养伤,腿已经完全好了,能行走自如,唯一的后遗症就是阴雨天他的双腿会疼痛。
“家父已经在等候赵公了,请跟我来吧!”
独孤良点点头,跟着元敏走进了府中,一直向书房走去,走到书房门口,元敏敲了敲门,“父亲,赵公来了!”
“请进吧!”房内传来元寿的声音。
独孤良跟着元敏进了书房,房间里光线明亮,已经在家赋闲了两年的元寿正坐在一张书桌后看书,看得出他的精神不是很好,人非常清瘦,就像大病初愈一般。
元寿的语气很平淡,既不热情,但也不冷漠,淡淡笑道:“赵公请坐吧!”
独孤良知道,元寿肯在书房见他,这其实就是元寿最大的诚意了,其他礼节都是不值一提。
他也坐了下来,元敏则站在父亲身后,这两年他成熟了很多,很多事情元寿都会和他商议,一些重大的事情也会让他参与。
一名侍女送来热茶,“请喝茶!”元寿一摆手道。
独孤良端起茶杯,沉重的忧虑使他无心喝茶,他又将茶杯放下,问道:“元公以为圣上发动高丽战争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元寿也是一样忧心极重,他之所以肯在书房接见独孤良,也是同样的疑问压在他心中。
元寿冷笑一声道:“高丽弹丸小国,人口还不如我们一郡,兵不过数万,他却要举倾国之兵去发动战争,一百二十万大军,当年先帝平南也没有用这么多兵力,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这是什么意思,还用问吗?”
独孤良叹了口气,“今天上午接到家主来信,家主同样也是这个意思,我们都能猜到他会对关陇贵族最后下手,却怎么也想不到他竟会用这种毁灭的手段,将大隋之兵一锅粥地端去丧送,简直是丧心病狂,令人匪夷所思。”
元寿又哼了一声,“你说错了,不是举国之兵,也不是全部大隋之兵,仅仅只是北方之兵,南方之兵他动用了多少?”
独孤良想了想道:“江淮以南动用水军一万人,弓弩手三万人,岭南又征调了三万短矛兵,好像就这么多,一共七万人。”
“哼!总兵力一百二十万人,南方军只有七万,这是在哄谁呢?做个样子也是这么恶心。”
元寿想到两个儿子都被征调去了辽东,很可能就死在他乡,心中便忍不住地燃起一股怒火,恶狠狠道:“他是想把整个北方的军队全葬送,然后调南方之军北上,我们关陇贵族就全部完蛋。”
独孤良担忧地问道:“元公,我们该怎么办?”
元寿阴阴一笑道:“不用担心,他想让关陇贵族的军队去送死,我们就那么听话吗?我会让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独孤良精神振奋道:“元公计将安出?”
元寿想了想,叹息道:“现在当务之急是我们关陇贵族自己要团结起来,不能再一盘散沙了,后天是我寿辰,把所有在京的关陇贵族都请来,大家聚一聚吧!”
.........
第十七章 李渊失言
第十七章李渊失言
大业七年二年,高丽王高元因畏惧而不敢入隋,隋帝杨广遂正式颁布了战争诏书,举国征伐高丽。(《》)
他随即颁发了一系列的命令,调集天下兵卒,无论远近,皆赴涿郡集中;又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在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半年内须完工;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造兵车五万辆发送涿郡;征发河南、河北民夫二百万赴辽东以供军需;又调集江南三十万艘船只赴洛口和黎阳运粮,一系列的强硬命令使天下沸腾。
二月下旬,杨广的船队抵达了陈留郡,由于天色已晚,数千艘大船停泊在运河旁,杨广的龙舟位于船队的最前面,巨大的龙头仰天昂立,高四丈五尺,长二十丈,上有四层宫殿,皆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后面是皇后的翔螭舟,比龙舟稍小,还有九艘浮景船,皆是水上宫殿,后面是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等等大船,再后面便是十二卫三十万大军乘坐的大船,船队延绵二百里,声势浩大。
朱鸟是部分官员乘坐的大船,由于皆是五品以上官员乘坐,条件较好,每人都有单独的船舱,殿内少监李渊也住在这艘船中,夜幕降临,他靠在船舷上凝望着远处络绎不绝的送食队伍,皆点了火把,像一条长十几里的火龙,凝视良久,他不禁慨然长叹,“天灾、兵灾、劳役不绝,大隋王朝还能负重几何?”
站在他旁边是驸马宇文士及,官任尚辇奉御,他和李渊因职务缘故走得很近,两人私交极好,常在一起谈论天下之事,这次因高丽之事,两人心情都很沉重,宇文士及特地来找李渊聊天。
宇文士及也摇了摇头,“以前是中午就送食而至,现在要到晚上才能送至,由此可见食物筹措之艰难,一年几次,我想象不出沿途之民是怎么负担?早有御史弹劾,一餐一食,地方官要三倍盘剥,今上却不以治罪,令人扼腕。”
两人感概万分,皆唏嘘不已,这时李建成从船舱走出,躬身道:“父亲,酒已摆好!”
李渊回身对宇文士及道:“走吧!我们喝两杯去,不要看这些悲惨之事。圣堂。”
李渊的船舱有内外两间,儿子建成住外间,他住内间,两人走回内间船舱坐下,桌上已经摆了几盘腊味,都是李渊从家里带来,李渊提起酒罐拍拍笑道:“这是前年杨元庆送我的大利一窖蒲桃酒,据说每年只产百罐,我们好好喝上几杯。”
宇文士及大喜,他是知道的,大利一窖蒲桃酒由于原料太少,每年只能酿百罐,皆进贡圣上,一般都用在国宴上,他也藏有两罐,只是舍不得喝,没想到李渊居然拿出来招待自己。
他心中感动,便笑道:“蒙叔德公赐酒,士及感激不尽,今天当以一醉谢公。”
李渊大笑,“说得好,一醉忘烦忧!”
两人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喝去大半罐,两人都有些微醉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人的话题又转到这次高丽之战上,宇文士及叹道:“今上喜汉厌胡,要将关陇贵族的根基一战而葬送,其实我不担心这次高丽之战,我是担心高丽之战后,关陇贵族根基已失,必将惨遭清洗,张瑾悲剧将再演,我为驸马,尚能自保,公无所凭恃,心中不忧乎?”
杨广借高丽之战打压关陇贵族,这其实已经是司马昭之心,李渊心里也明白,他心中压抑,忍不住脱口而出,“大不了鱼死网破!”
宇文士及大惊,连忙道:“叔德公不可妄言。”
李渊多喝了几杯酒,已经处于半醉状态,而这时建成又去领酒食而不在船舱,他便酒后吐出了真言,一挥手道:“什么叫妄言,他杨家有何德何能,据天子之位三十年,关陇贵族哪家不在等机会,我李渊只是不想举这个头罢了,你们宇文家难道不想么?”
正好李建成拎着食盒走进船舱,听见了父亲的话,不禁大惊失色,想阻拦已经晚了。《》。
宇文士及似乎并没有在意,他喝了两杯闷酒,也忍不住叹息道:“虽然有些话不是人臣该言,但憋在心中,不吐不快,圣上这些年视民为草芥,修东都、挖运河、建别宫、率数十万人巡游四方,天下之民早已不堪重负,现在山东、河北大灾,却又举倾国之兵发动战争,民不堪逼,必然会造反,若天下大乱,我这个驸马又该何去何从?”
李建成见两人越说越露骨,外面不断有人来人往,不能再让他们说下去,便上前对宇文士及道:“驸马公,刚才听说公主在四处找你,可能有什么大事。”
宇文士及人年轻,酒量也比李渊稍好,他的头脑还算清醒,便起身拱手笑道:“多谢叔德公之酒,假如有一天我走投无路,去投靠叔德公,公可不能拒我。”
李渊指着酒罐醉熏熏道:“譬如今日之酒,当与公共享之。”
宇文士及抚掌大笑而去,李建成又气又急,连忙倒了一杯催酒药,扶着父亲到船舷边,给他喝下,李渊顿时吐得天昏地暗,良久才被建成扶回船舱,李建成打一盆清水给父亲洗脸,又喝下几大杯水,李渊这才慢慢清醒过来,望着满桌狼藉发怔。
虽是酒后之语,但李渊还记得一些,他猛地一惊,拉着建成的手道:“为父刚才都说了什么?”
李建成将船舱门关上,回来怨道:“父亲说了不少谋逆之话,说不想冒头举事,还说关陇贵族谁不想谋帝位,又说宇文家也有此心,父亲,他可是驸马,怎么能对他说这些。”
李渊心中懊恼不已,这几天他心中烦闷,便想喝酒忘忧,不料竟酒后失言,把心中话告诉了宇文士及,这可怎么办?
李建成一咬牙道:“不如趁宇文士及未说出去,杀了他,推入河中,扮作酒后失足。”
李渊沉思良久,摇摇头道:“他本无害我之心,若杀他不成,他反而会告发我,不可取,还是静观其变。”
说到这,他又对建成嘱咐道:“你要看着我,不准我再喝酒,酒是害人之物!”
建成心中暗叹一声,其实野心才是害人之物,父亲给宇文士及说那些话,父亲就从来没有告诉过他。
..........
宇文士及回到自己船舱,侍女告诉他,公主去皇后船上去了,宇文士及这才明白,是李建成把自己支走,不由苦笑了一下,他没有想到李渊会说出那些话,平时那么忠厚懦弱的人居然也有谋逆之心,若不是他酒后失言,恐怕谁也想不到。
这时,船舱外传来一名侍从的声音,“驸马爷,老爷请你过去一趟。”
宇文士及知道是他的父亲找他,“我知道了!”他起身洗了一把脸,便匆匆向父亲船舱去了。
宇文述的坐舱在苍螭号船上,他是左翊卫大将军,又是内阁之相,地位更高,拥有五个船舱,分别住他的亲卫侍女,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也跟在他身边。
由于宇文述在吐谷浑战役中立功,他不仅本人复升为左翊卫大将军,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免罪,赦去奴身,恢复为平民,宇文述便想办法让他两个儿子重新入仕,最好是能得太守之职,镇守一方。
自从隋王朝推行科举后,人事权又渐渐回归吏部,吏部主持科举,有提名权,内阁是复审权,可直接决定六品以下官员,而六品以上官员最后由皇帝审核批准。
大业六年隋王朝开始举国备战后,天下民怨沸腾,这次宇文述隋杨广南巡,他亲眼看见民心失离,述心中便有了新的想法。
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已坐在船舱内等候,片刻,宇文士及匆匆走了进来,躬身道:“参见父亲大人。”
“嗯!把门关上吧!”
宇文述闻到儿子身上有一股酒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