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枭雄(高月)-第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攒的数十万石粮食,到现在还没有运完。
他也曾经考虑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从离石郡到西河郡,将黄河和汾水联系起来,但中间吕梁山山势连绵,雄伟陡峻,使他的想法无法实现,上个月,丰州河道转运使孟著元尝试着运一万石粮食从丰州运到河津,又从河津沿汾水溯流北上,最终顺利抵达了太原。
这件事轰动一时,虽然多走了千余里路程,但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过这个方案也有繁琐之处,原因是龙门壶口需要旱地行舟,要重新卸货装船,但比起畜力翻越吕梁山,行走数百里运到太原却要便利得多,只是路程绕远,时间上多耗大半个月。
这个方案需要多次运输,待条件完全成熟后,才能批准,不过这个方案却给了杨元庆一个巨大的启示,那就是汾水也能行舟,那么将来他的军队及物资进军中原,便可以走汾水到黄河,不用再耗费千万畜力艰难运输。
隋唐时的汾水水面宽阔,水量充足,和今天的汉水相仿,是一条贯穿河东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春秋晋国便是因它而兴盛,今天杨元庆刻意走汾水北上,就是想亲自尝试这条晋中黄金水道。古谚云,‘汾水清,晋中兴’,说的就是水路运输的兴盛,可以将整个河东经济带动起来。
数日后,船队进入了昭余泽,这里又叫九泽,是平遥、介休、文水、祁县之间的一片大湖。这一带湖面刮起西南风。船只纷纷挂上风帆,船帆鼓起,船只在湖面中航行。
杨芳馨孤身站在船头。长长的睫毛下,如深潭般的双眸凝视着波光浩淼的湖面,经过近十天的航行。她的情绪已经完全平静了,渐渐接受了现实,虽然北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隋朝,但毕竟要比任何一个政权都要接近隋朝。
她就像一只独孤的天鹅,总喜欢一个人独处,思索,有时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
“在想什么?”不知什么时候,杨元庆出现在她身边,也同样望着湖面。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
在前些天,当杨元庆出现在她身旁时,她会默默地转身离去,给他冷淡和漠视,但今天她没有离去,双眸在竹笠的阴影中显得格外的朦胧,表情令人难以揣测。今天她破天荒地没有戴薄纱覆面。
杨元庆也是第一次看见了她的真实容颜,他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张精致绝伦的脸庞,肌肤晶莹如玉,长长的睫毛轻轻合拢,如深潭般的大眼睛里有一种梦幻般的神情。挺直而小巧的鼻梁,***的红唇描出一道精美的弧线。这个一个美奂绝伦的少女,尽管还略有一点青涩,但她已经长成了绝世的美貌。
“我在想,这面湖水千百年后会变成什么样?是否还会和今天一样的清澈湛蓝?”
杨芳馨声音很平静,平静得仿佛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没有任何情绪,她在尽力给自己披上一层保护衣,不让任何人看透她的心思,她已经渐渐从保护容貌变成了保护心灵。
“我知道,千年后,这面湖水已经消失,变成了桑田。”
杨元庆微微笑了笑,回头注视着她,正好杨芳馨也回头望来,她终于没有掩饰住内心的惊讶,从她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来,仿佛在问杨元庆,你怎么会知道?
“这就像大地上的一颗眼泪,它总有干涸的一天。”杨元庆淡淡道。
‘大地上的一颗眼泪’,杨芳馨低低念了两遍,双眸更加朦胧,这句话让她感到了一种凄凉之美。
“回太原后,你愿意住在晋阳宫,还是想住我府上?”杨元庆又柔声问她。
“我也不知道!”
杨芳馨低低叹息一声,她不想再住深宫,但也不想住杨元庆府上,但她很聪明,她知道杨元庆虽是来问她,但实际上他已经决定好了。
“我身不由己,由你决定吧!”
杨元庆点点头,“那就住我府上,由你的阿姊来照顾你。”
“我的阿姊?”
杨芳馨愣住了,她疑惑地望着杨元庆,“你说的是谁?”
“从前的义成公主,你还记得吗?”
杨芳馨浑身一震,一双大眼睛瞪圆了,不可思议地望着杨元庆,“父皇不是说她。。。。死了吗?”
“义成公主是死了,但杨佩华没有死,她已改名为江佩华,回太原你就会见到她。”
杨元庆笑了笑,又关切地对她道:“湖面风很大,回船舱去吧!”
他转身向自己船舱走去,杨芳馨回头注视着杨元庆的背影走远,她忽然发现,他的心中并不是只有铁血,也有温情和泪水。
。。。。。。。。
又过了三天,船队终于抵达了太原,太原城外新修的汾水码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除了杜如晦还在河东郡安排接收将士家属外,其余四名相国全部来到码头上迎接。除了官员,还有出征将士的家人,他们全部都赶到码头迎接自己亲人的归来。
“来了!来了!”
有人看见了远方驶来的黑瞳瞳的船队,大声叫喊,人群顿时激动起来,早已准备好的鼓声手开始敲锣打鼓,锣鼓声声,载歌载舞。
在热闹欢快的锣鼓声中,第一艘楼船缓缓靠岸,绳索捆上铁桩,舷板搭上了码头,两队士兵先走下大船。在码头上列队清障,杨元庆在数百名亲兵的护卫下,也走下了大船,这时裴矩、苏威、崔君素和王绪四名相国一起迎了上来。
“欢迎总管凯旋归来!”
“总管一路辛苦了。”
杨元庆也拱手向四名相国回礼笑道:“前方作战,还需要后方稳定,各位相国稳定朝局,支援后勤,前方将士才能取胜。这是所有人的功劳。”
苏威捋须笑道:“朝廷中也积下了不少重要的军国政务等总管回来批准。我们天天盼,终于回来了。”
杨元庆呵呵一笑,“我明白苏相国的意思。就是不准我休息,明天就要上朝干活。”
众人皆大笑起来,裴矩道:“怎么能不给总管休息。但也不能太长,最多三天,我们都算好了,总管一路坐船回来,本来就是休息,在船上十天,加上休息三天,一共十天,足够了。”
“裴相国什么时候改行做商人了?”
杨元庆的幽默再次引来一阵笑声。杨元庆又问:“秋试准备得如何了?”
这是他一路最关心的事情,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官员普遍不足,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本来准备明年春天举行的科举,杨元庆准备提前到今年秋天,在太原举行。
这次秋试由吏部和礼部共同举行,吏部尚书崔君素连忙上前道:“秋试各项准备都已完成。就等总管回来开锣考试。”
杨元庆点点头,“那就三天后举行。”
这时,丹阳公主杨芳馨从船上走下来,裴矩和苏威都认识她,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一起上前跪下,“老臣裴矩、苏威参见公主殿下!”
杨芳馨见到了从前父皇所信赖的旧臣。她的泪水也涌了出来,她向大家回礼,哽咽着声音道:“各位大臣请起,丹阳承受不起大家的重礼。”
“圣上已经仙去,请公主殿下保重凤体,太原就是公主殿下的家,这里依然是大隋,请公主殿下安心在这里住下,有我们老臣在,没有人能伤害到公主殿下。”
“丹阳多谢各位大臣的爱护!”
裴矩将杨元庆悄悄拉到一旁,低声问:“公主殿下也住晋阳宫吗?”
杨元庆摇摇头,“晋阳宫太冷清了,她会很难过,我准备把她收养在我府上,交给王妃和江侧妃照顾,我会视她为妹,这样对她更好。”
其实裴矩也知道杨元庆的侧妃就是从前的义成公主,几个相国也知晓,只是大家都装糊涂,这也好,江侧妃是丹阳公主之姊,由她来照顾,最为合适。
“那她几时去见圣上?”
“我先带她去我府上安顿下来,明天一早,我亲自带她去见圣上。”
“好吧!我去其他相国说一声,公主今天就暂时不去晋阳宫了。”
。。。。。。。
码头上和官员们的见面足足耗去了半个时辰,随着众臣们离去,杨元庆才终于有机会见到自己家人,在码头一角停了几辆马车,也被亲兵护卫着,一辆宽大的马车里坐着楚王妃裴敏秋和侧妃江佩华,杨元庆事先已写了信,裴敏秋特地安排江佩华和她同来。
杨元庆虽然被封为楚王,但他的妻妾却是按照东宫的仪礼封内官,裴敏秋被封为太子正妃,侧妃两人,张出尘和江佩华被封为正三品良娣,阿史那思朵被封为正四品良媛,其余几人则被封为五品承徽,长子杨宁被封为马邑郡王,长女杨冰被封为西河郡主,其余子女都被封为郡王和郡主。
杨元庆带着杨芳馨来到马车前,杨芳馨呆呆地望着江佩华,她终于认出,这就是从前的义成公主,她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只有六岁,依稀还有一点印象,她眼睛红了起来,嘴唇动了动,唤道:“阿姊!”
江佩华的眼睛也红了起来,向她伸出了双臂,杨芳馨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阿姊!”她大喊一声,扑进她怀中,姐妹二人抱头痛哭起来。
。。。。。。。
第三十七章 士子云集
姐妹二人坐一辆马车,细述离别之情,杨元庆则坐上篓子的马车,数百亲兵护卫着两辆马车浩浩荡荡返回楚王府。
裴敏秋的马车宽大而舒适,布置很简洁,车上铺着地毯,靠窗放着一张小几,在车厢一角有一只香炉,青烟袅袅,使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睡莲的清香,温暖如春。
杨元庆靠在车壁上,后腰处垫一个软枕,他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下来,闭上了眼晴,此时他什么也不想,就想好好睡上一觉。
裴敏秋坐在他身边,握住丈夫的手,抿嘴笑道:“我有话要对你说,你怎么就睡着了?”
“太疲惫了,不知为什么,坐上你的马车,我就想睡觉!”杨元庆半眯着眼笑道。
“那好吧!我就说一件要紧之事。”
“嗯!你说,什么事?”
裴敏秋沉吟一下道:“就是关于宁儿读书之事,二舅已经两次让舅回来提起,他愿意做宁儿的师傅,专门教他学问,我考虑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儒,所以我有点动心,就想和你商量一下。”
妻子所说的二舅就是大儒王通,他居然想单独教自己的世子,杨元庆笑道:“你祖父若知道让王家做宁儿的师傅,他非骂死你不可。”
“我不管他,宁儿是我的儿子,不是他裴家的子弟,我要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有本事,裴家也拿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我也可以让宁儿拜他为师。”
杨元庆摇了摇头,“李纲不就很好吗,为什么要换师?”
“可是……我只是觉得二舅名气更大,多少权贵子弟都想钻头觅缝拜他为师,现在他主动提出来,愿为专门教宁儿,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机会?”杨元庆微微冷笑了一声。
裴敏秋拉着丈夫的手急道:“你不要这么冷嘲热讽,我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当然也知道王家是有长远打算,所以我没答应他,等你回来决定。”
“好吧!我决定拒绝,一个抱着功利心的人来教我儿子,不管他再有学问,人品就低了一等,李纲虽然不肯为我效力,但他人格品德却要比王通高得多,学问也不差,把儿子交给他,我才能真正放心。”
裴敏秋也处于一种犹豫起中,其实她也知道王家和裴家的矛盾与暗斗,作为一个母亲,她一方面希望自己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成为裴王两家暗斗的牺牲品,所以她很矛盾,王家两次上门来劝,她都没有答应。
现在丈夫的决定使她一颗心终于落下,至少她不用再想这件事了,可以派人去王家回绝,这时,她又笑问:“你真打算认丹阳公主为妹吗?”
杨元庆懒洋洋道:“不是讲好,只说一件事吗?”
裴敏秋一怔,立刻笑了起来,伸出指头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你呀!就知道我要问你这件事,所以先把话堵死了,好吧!以后我再问你,现在让你休息。
杨元庆嘿嘿一笑,慢慢闭上了眼睛,在马车的轻轻摇晃中,他觉得自己快睡着了。
杨元庆的归来使有点死气沉沉的朝局立刻变了样,首先便是吏部和礼部朕合宣布,万众瞩目的秋试将在三天后举行,这是北隋建立后的第一次科举,将录取两百人,补充河东各郡县以及朝廷中央紧缺的官员,因此格外地引人关注。
对杨元庆以及裴矩、苏威等北隋高层官员来说,这次科举却是一次试探北隋政权的正统性的最佳良机,能看出它在地主阶级中的支持程度,因此北隋朝廷极为重视这次科举。
此时太原城内已是万士云集,来自河东及河北各地两万余名士子齐聚太原城,等待参加这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科举。
这一次科举和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又不一样,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因为丰州本身比较偏僻,读书人不多,且过来不易,所以全部食宿都由官府一手包办,只要读过书都可以参加考试,与其说是科举,不如说考吏,而这一次不同了,来的基本上都是饱学之士,官府在生活上也过问不多,太原客栈邸店众多,很多寺院也可以借宿,解决两万余名士子的食宿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如果是得到县学推荐的士子,还能得到一定食宿补贴。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两万余士子又分成了三大阶层,一个是各大名门家学子弟,包括名门子弟和在名门家学中读书的异姓子弟,如著名的裴氏家族、王氏家族、薛氏家族以及来自河北的范阳卢氏、柏人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清河张氏、巨鹿魏氏、平乡柴氏、广平游氏、河间张氏等等,他们都有家学,皆派出最优秀的子弟来参加这次北隋科举考试。
各大名门士族中,除了河北河北两大地域中,一些来自其他地域的名门子弟也颇为引入注目,如弘农杨氏、京兆杜氏和韦氏、丹阳谢氏、彭城刘氏、吴兴沈氏等等,这些地方望族也有子弟出现在太原城内。
另一个阶层便是各地官学子弟,在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便在各州县兴建官学,在武帝杨广时为最盛,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都是隋朝文官的基础,以入仕做官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乱世中他们为官的机会极小,更多时候他们反而成为各地造反乱匪斩杀的首要目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次北隋科举是天下大乱以来第一次正式科举,各地官府纷纷推荐优秀子弟前往太原应试,甚至被窦建德占领的河北各郡也有很多官学生徒赶来太原。
第三个阶层便是中小户人家子弟,自称寒门子弟,没有世家身世,没有官方背景,就因为几年前的丰州科举中录取了大量寒门子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卖田卖房、告别妻子前来太原拼搏,以图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北隋官员中,有不少都是出身寒门,如黄门侍郎魏征、内史舍人张亮等等,他们深知贫寒学子的艰辛,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设立济才馆,给这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最基本的食宿。
在三大阶层中,以名门士族地位最高,他们大多家境宽裕,自己有丰足的旅费,在官场中有广泛的人脉,在二万余士子中,他们最为活跃,出现太原城内各大场所,其中又以闻喜裴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家学子弟最为突出,颇有鹤立鸡群之感。
张出尘自从生下儿子杨致后,便一直在调养身体,平时很少出门,她被封为侧妃,内官职位为良娣,所以外面都称她为张良娣,但在杨府中,家仆丫鬟则叫她二夫人。
出尘住的院子叫芙蓉院,占地五亩,有三亩是池塘,种满了芙蓉花,也就是荷花,一条弯弯曲曲的白玉桥从荷塘中穿过,中间是两亩地的小岛,小岛边缘柳绿成荫,中间种满了奇花异草,在花丛中修建了三栋小楼,女儿杨冰独居一座小楼,她带儿子住另外一栋楼,还有一栋楼是给十几名丫鬟仆妇居住。
此时是十月下旬,已有一丝初冬的寒意,荷塘中的莲盘大都已经枯萎,一对对鸳鸯在池塘中冬过,出尘带着女儿杨冰刚从元庆的书房里回来,杨元庆一路疲劳,已经入睡了。
“冰儿,你要去跟娘说说话,还是去看书?”出尘牵着女儿的手轻声问道。话
杨冰今年十岁了,被封为西河郡主,长得亭亭玉立,极像了她母亲今出尘身怀武艺,但她却不想让女儿习武,她要让女儿读书,杨冰现在和弟弟杨宁一起跟李纲读书。
杨冰急着想回自己的房间,便拉着母亲的手撒娇道:“娘,先生布置的功课我想早点做完,晚上就有时间陪爹爹说话。”
“小丫头,爹爹回来了就不要娘了。”
出尘笑着在女儿的俏脸上捏了一下,“去吧!早点做完,晚上让爹爹看看你写的字。”—
杨冰嘻嘻一笑,向自己小楼跑去了,出尘望着女儿的背影跑远,又想着自己怀她时的艰难,这一晃她已经十岁,不由轻轻叹息一声,感叹岁月流逝之快,自己也二十八岁了。
“二夫人!”身后传来出尘贴身丫鬟小秀的声音。
出尘转身问道:“有什么事吗?”
“尤夫人来了,想见二夫人。”
出尘在太原的亲戚并不多,她父亲一房是余杭郡望族,但从她生下来,几乎就没有什么来往,母亲是吴兴沈氏,接触得比较多,在丈夫杨元庆身边也有两个沈氏子弟获得重要,一个是内卫军亚将沈兴,而另一个是记室参军沈春,沈春虽然出身敦煌沈氏,但他父亲却是沈秋娘的亲兄,所以沈春其实是张出尘的表兄,也是这个原因,沈春被杨元庆用作记事参军的机要职务。
这个来访的尤夫人便是沈兴的母亲,张出尘称她为舅母,平时常有往来,并不是外人,张出尘便点点头,“请她来我的院子吧!”
很快,尤夫人在丫鬟的引领下走进了芙蓉院,尤夫人今年五十余岁,梳着高髻,身穿窄袖长裙,满头珠翠,打扮得雍容华贵,她是沈兴的母亲,有从三品诰命。
刚到客堂门前,出尘便笑着迎了出来,“舅母今天怎么有空来了?”
尤夫人连忙屈身施礼,“参见侧王妃!”
“舅母,你又来了,不是说不要这么客气吗?”出尘有些埋怨她道。
尤夫人微微笑道:“今天是有正事找侧王妃,所以礼数要周全。”
第三十八章 吴兴沈氏
出尘把尤夫人领进客堂坐下,一名丫鬟给二人上了茶,出尘这才问:“舅母找我有什么要紧事吗?”
尤夫人有些犹豫,不知该怎么开口,半晌她才吞吞吐吐说:“出尘,你还记得沈家的大伯父吗?”。cc 书包网cc
尤夫人说的沈家大伯父就是指沈氏家主沈柏,想到这个人,出尘的脸立刻阴沉下来,二十年前她和母亲无路可走,只得返回吴兴沈家老宅,当时外公沈玄桧兵败被杀,母亲的几个兄长受牵连被发配去了敦煌郡,外公留下的大片田宅便被沈柏和几个儿子霸占,她们母女只能住下人房中,受尽了白眼,若不是姑祖母帮助,恐怕她们还会被沈家赶出祖宅,这一段往事一直铭刻在出尘的心中,令她难以忘怀。
“舅母为什么提到他?”
尤夫人叹了口气道:“他也来太原了,找到了你舅父,他想见你。”
“见我?”
出尘冷笑一声,“他见我做什么,我姓张,他姓沈,我和他有什么关系?”
尤夫人也知道,并不是出尘不认沈家,而是出尘对二十年前的往事耿耿于怀,出尘曾告诉过她,尤夫人苦笑一下,又道:“他就是专程来给你道歉的。”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丫鬟禀报,“老爷来了!”
这是杨元庆来了,尤夫人吓得站起身,这可怎么办?出尘笑着摆摆手,“婶娘也不是外人,不用这么担心。”
说话时,杨元庆已快步走了进来,虽然专门让他在书房睡觉,可是他却睡不着了,他心里想着小儿子,便一路来到了出尘的院子。
一进屋却见客堂里站着一名中年贵妇,吓了他一跳,第一个念头便是婶娘来了,再看却不是。这个贵妇他好像认识,是沈兴的母亲,也是刑部侍郎沈君道的妻子。
尤夫人上前向杨元庆深施一礼,“参见杨总管!”
“夫人不必多礼!”
杨元庆有些歉然地对出尘道:“你有客人,那我呆会儿再来。”
尤夫人却反应极快,沈家之事不如让杨元庆听听,或许能打破僵局,她见杨元庆要走。便笑道:“其实我没什么事。就是沈家家主想见出尘。。。。。”
果然,杨元庆的脚步停了下来,眼睛里露出浓厚的兴趣。回头问:“是江南沈家么?”
“正是,出尘的大伯父,也就是沈家家主沈柏带了几个子弟来参加科举。他也想为当年之事向出尘道歉。”
吴兴沈氏是江南有名的几个名门望族之一,杨元庆当然感兴趣,他笑了起来,“这是好事情啊!出尘,你准备什么时候见他?”
出尘冷着脸道:“我压根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