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枭雄(高月)-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军帅旗也被隋军骑兵砍断,轰然倒下,很多刀盾兵都亲眼目睹毛文利被杀,他们无心恋战,调头四散奔逃。
刀盾兵的逃跑带动了弓弩兵,紧接着是长矛兵,俨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块倒下了,最后是唐军骑兵。
两名统帅唐军骑兵的偏将,见帅旗已倒,主将被杀,唐军士兵四散奔逃,他们也无心恋战,调转马头,向西南方向撤退。
隋军骑兵从后追击掩杀,杀得唐军尸横遍野,投降者不计其数,这一战隋军以少胜多,以三千骑兵击败一万唐军,杀敌五千余人,生俘两千人,但隋军也付出了死伤千人的代价。
尉氏县这一战,拉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
。。。。。。
就在王君廓率三千骑兵大战尉氏县唐军的同时,李靖率领东路唐军主力举兵南下,在许昌县以北二十里驻下大营,和李孝恭的唐军七万主力相隔十里对阵。
但李靖并不急于和唐军对决,他需要等待西路隋军的消息。在这场事关中原胜局的战役中,他李靖绝不是单独作战。
正如屈突通的担忧,隋军已经形成了三线联动,徐世绩的两万军位于襄城郡,机动支援两军,使唐军也遭到了西线的威胁。
许昌县唐军大营内,李孝恭俨如热锅上的蚂蚁。背着手来回踱步,他刚接到情报,尉氏县唐军大败。一万军队竟被三千隋军骑兵杀败,他的心腹爱将毛文利阵亡。
这个消息使他心寒到极点,他唯一的优势。兵力多于隋军两倍,随着这个消息传来,他唯一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隋军可以用三千人击败一万人,那也可以凭借四万人击败他的八万人,现在应该只有七万了。
还有襄城郡徐世绩的两万隋军,实际上隋唐兵力比已经到了六万对七万,他没有一点优势,反而有战斗力不如隋军的劣势。
李孝恭这才意识到屈突通对自己的警告是多么正确,如果再这样打下去,这场中原战役他必败无疑。
此时尉氏县惨败的消息已经封锁不住。他只得下令修改战况,将进攻尉氏县的隋军兵力增加到一万五千人,唐军是寡不敌众才被击败,这样至少能缓和一点唐军士兵内心的恐慌。
这时,帐外传来士兵的禀报:“殿下。屈突老将军到了!”
李孝恭慌忙道:“快请进来。”
屈突通是他派人去请来,他想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弥补之策。
屈突通走进大帐,躬身行一礼,“参见殿下!”
他的语气很平淡,李孝恭找他来。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唐军在尉氏县惨败,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这对唐军的士气将是沉重打击,以后的仗都难打了。
李孝恭叹息一声,“老将军应该也知道了吧!尉氏县我们惨败,使我信心全无,我想请老将军替我出谋划策,看有没有办法扭转局势。”
屈突通沉吟一下道:“现在形势虽然对唐军不利,但还没有到最严重之时,如果处理得当,或许还有转机,就看殿下有没有这个魄力。”
李孝恭大喜,“老将军请说,我洗耳恭听。”
屈突通伸出三个指头,缓缓道:“我有上中下三策给将军选择,上策是立刻撤军,这样我们不仅能保住军队实力,还能保住汝南和淮安两郡,虽然丢失了颍川郡,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所收获,并不算失败。”
李孝恭沉思良久,这个上策对他来说,压力太大,而且他也无权决定,不败而撤,这需要报请圣上同意,而且秦王那边也必须同时撤军,否则三路隋军夹攻,西路唐军必败。
李孝恭没有表态,又道:“请老将军说中策!”
“殿下,中策是派一员大将率两万精锐开赴襄城郡和徐世绩部决战,我们这边死守颍川城,只要能击败徐世绩部,那么我们就有五成的希望战胜李靖,中原大战,牵一发而动全局,如果李靖被击败,那么杨元庆也只能撤离中原,我们将取得中原全胜。”
李孝恭眼中露出期盼之色,他叹息道:“可是派兵去襄城郡,我担心朝廷那边。。。。。”
“所以需要殿下拿出魄力来,不要管朝廷和圣上,打完襄城郡再说。”
李孝恭想了想又问:“那请问老将军下策如何?”
屈突通摇摇头,“下策就很简单了,立刻发动对李靖军队的攻势,趁徐世绩一时难以支援,彻底击败隋军,但这个胜利,我只有两分把握,而且一旦失败,就意味着唐军在中原战役完败,殿下自己考虑吧!”
李孝恭背着手走了片刻,反复掂量这上中下三策,上策他无权决定,而下策他又冒不起这个风险,唯有中策稍微合理。
这时,屈突通又道:“其实还有第四策,那就是殿下严守颍川城,不和隋军作战,等待西路秦王大军的消息,秦王军胜则两军合兵,秦王军败我们则立刻撤军。”
李孝恭沉思良久,毅然道:“我不选上策,也不选下策,第四策作为备用,我想选中策,烦请老将军率两万唐军进击襄城郡,如果能击败固然最好,如果无法击败,也请老将军立刻退回,执行第四策,死守颍川县,朝廷那边一切解释由我来承担。”
屈突通见他终于拿出魄力,不由笑了笑,“卑职愿为殿下效力!”
。。。。。。(本站。。org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
西线战场上,杨元庆的主力驻扎在河南郡的宜阳县,距离弘农郡的长渊县不过六十里路程。
李世民也率军退回了长渊县,他率十万大军出征洛阳,现在已损失二万五千人,而洛阳却巍然不动,这个结局令他感到十分沮丧。
大帐内,李世民注视着沙盘久久不语,他已经明显感到自己被杨元庆牵住了鼻子,战和不战都由对方来决定。
现在局势让他感到很被动,如果不解决这个被动的问题,这场战役唐军就会凶多吉利。
这时,长孙无忌缓缓走上前道:“殿下,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朝廷援军,一旦援军到来,就能打破目前的僵局。”
李世民微微叹口气,“我也曾希望父皇派援军而来,怎奈父皇不肯。”
“殿下,卑职认为这其中是有误会,并非圣上不肯派援军。”
“误会?”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什么误会?”
“我记得殿下当初要求援军,是想和隋军决战,胜则唐朝得天下,败则唐朝灭亡,圣上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所以才迟迟不肯派援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是这是事实,唐朝三十万大军,几乎已有二十万投入战场,再派援军,两三万没有意义,至少要五万以上,那岂不就是倾国之军?”
说到这,李世民用木杆一指延安郡,“隋军在延安军有一万驻军。在河东郡也有一万驻军,如果我们援军过多,导致关中空虚,这两支军队同时杀入关中,就会给关中造成极大压力,我担心那时恐怕是三线皆败。”
李世民叹息一声,“其实现在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军。退回关中以保存实力,暂时把中原让给隋军。”
“可是圣上肯吗?”
“问题就在这里。”
李世民心情忧虑地说道:“我就是担心父皇居庙堂之高,他看不到现在严峻的局势。他不明白现在唐军所处的被动,其实我并不担心我这边,大不了我坚守壁垒。不会隋军作战,我有足够的粮食打持久战,我担心的是孝恭那边,他军队以蜀军为主,久不历战,能否敌得过骑射精锐的北方军,如果他败了,李靖军队回师弘农,我这边也支持不住。”
“似乎杨元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长孙无忌道。
李世民摇摇头,“不是他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他就是这样刻意安排,你看他现在驻兵宜阳县,遥遥和我对峙,并没有和我一战的意思,由此可见他也是在等东线的胜利。他和我一样清楚,我们的弱点在哪里?”
说到这里,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我还是要劝父皇出兵,就算两三万人,只要从潼关方向给隋军施压。也许能改变目前我们的被动局面。”
。。。。。。。
正如李世民的判断,杨元庆确实在等待东线李靖的消息,一场大的战役,并不是两军一拥而上,一场厮杀后,谁胜谁负就结束了。
这场大战牵一发而动全局,事关整个中原的得失,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力的削弱,所以杨元庆一样面临巨大压力,他同样不想轻举妄动。
大帐内,杨元庆对从太原赶来的特使魏征道:“你回去转告紫微阁的相国们,这场战役不会那么快结束,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个月,希望朝廷能全力支持这场,一旦我们获胜,我们就能拿下大半个中原。”
魏征欠身笑道:“大家也不是催促加快战局,只是殿下久在中原,对朝政多少有点影响,很多事情因为缺少殿下的批准而无法实施,而且有些大事更是需要殿下参与商议。”
杨元庆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明白,我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权,给紫微阁更多决策权,一些需要商议的大事,也请他们等一等,等我回去后处理,另外,我听说突厥使者来了,有这回事吗?”
“回禀殿下,确实有突厥使者到来,说是他们处罗可汗病重,不过我们听到的消息,却和突厥使者所说不同。”
杨元庆眉头微皱,“你们从哪里得到消息?”
魏征道:“我们是从南迁伏乞泊的突厥部落那里得到消息,说是因为处罗可汗大举进攻北方突厥,在一次交战中被流矢射中额头,现在伤势很重,很有可能不保,突厥将面临一次重大事件,听使者的意思,突厥准备考虑换可汗了。”
杨元庆背着手半晌不语,历史上,处罗可汗病逝后,便是颉利可汗登位,这是一个极有野心,也很有才能的可汗,将突厥带入全盛。
突厥在他的统治下,开始入侵中原,现在乌图部几乎已分崩离析,突厥内部没有了牵制,最多两三年后,中原之北又将出现一个强大的突厥势力。
历史虽然因为乌图部的崛起拐了一个小弯,但它并没有改变大方向,在草原那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之下,总是不断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
从眼下草原局势来看,突厥的再一次崛起已是必然,突厥的崛起,首先对隋朝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想到这,杨元庆缓缓对魏征道:“你回去告诉紫微阁,我们要尽快扶植乌图余部壮大,同时要禁止民间贸易,绝不允许任何一点战略物资流入突厥。”
。。。。。。。
魏征离去了,杨元庆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尽管魏征没有明说,但他的到来就说明紫微阁内部开始对这次中原之战有了分歧。
也说明隋朝内部开始出现了厌战的情绪,而且这种反对之声应该相当激烈,才会导致魏征南下。
这时,谢思礼在他身旁道:“殿下应该理解朝廷的难处,现在河北那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朝廷安抚灾民,恢复生产,已经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殿下又要把中原这个烂摊子收回去,更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很多大臣有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
杨元庆微微一叹,“我能理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但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要想夺天下,中原就是一个绕不去的坎。”
说到这,他忍不住冷笑一声,“我明白有些大臣的想法,他们是希望让唐朝占领中原,让唐朝去费钱费力,恢复中原的生机,我们再来接手,可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旦唐朝占领中原,再想从唐朝手中夺取,几乎是不现实了,那时唐朝就更加强大,我们就就根本不能和其争锋了。”
“那殿下能否加快进攻,尽早结束中原之战,以平息朝廷的一些非议?”
杨元庆摇了摇头,“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之所以迟迟不进攻,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做一些事情。”
“殿下指的是。。。。。”谢思礼若有所悟道。
杨元庆负手淡淡一笑,“长安已经有好戏开幕了。”
。。。。。。。
长安城,和隋朝一样,唐王朝内部对这次中原大战也开始有了争议,西线唐军夺取洛阳城失败,被迫撤到弘农郡,而东线唐军在尉氏被击败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战局的不利使朝廷中的不满之声愈加高调,尤其以太子李建成为首,强烈批评秦王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
武德殿御书房内,宇文士及又一次奉秦王之命前来劝说李渊,这两天李渊的情绪着实比较低沉,前线的不利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他错判了形势,对王世充的实力估计不足,而致使攻打洛阳的唐军兵力偏少,在攻打洛阳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最后唐军被迫撤离洛阳。
另一方面,他也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命李孝恭出兵抢占中原,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他犯下了错误,如果当时是命令李孝恭支援洛阳,和秦王军队合二为一,那么洛阳早就拿下,也不会有今天的被动局面。
“陛下,秦王的意思是撤军回关中,以保持实力,下一次我们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这一次的教训,一定会成功。”
李渊叹了口气,“朕也明白他的难处,只是我们一旦撤军,隋军就会占领中原,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又道:“事实上,我们在西线和隋军还一战未打,而且兵力还略占优势,就这么因恐惧而撤退,这无论对朝廷,还是对国人都有点无法交代,朕还是希望秦王能再努力一下,能够击败杨元庆,保住弘农以南各郡。”
李渊的话语说得很委婉,宇文士及听懂了,其实圣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军,希望秦王能够击败杨元庆,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圣上的态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如果退军实在有困难,那能不能适当增兵,秦王希望能够出兵两万或者三万,从潼关出兵,从西面对杨元庆军队施加压力,这样我们取胜的把握就更多了一分。”
“这个。。。。。”
关中的兵力并不多,还要再增兵,李渊就有些为难了,半晌道:“增兵之事让朕再考虑一下吧!”
。。。。。。。(本站。。org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十八章 触犯利益
唐军目前一共有三十万军队出头,一共分为六大派系,一个李世民的关西派系,约十万人,另一个是李孝恭的巴蜀及荆襄派系,也大约有十万军,这两大派系构成了隋军的主力,被知情者称为秦王派。
其次还有四个小派系,一是李建成的关东派系,大约三万人,然后是李神通的关内及河西派系,也是三万人,再就是李元吉的新军派系,同样也是三万人,最后一个便是柴绍的长安九城派系,约两万人,负责维护长安治安。
在这四个小派系中,去除柴绍是从龙派,其余三派都是李建成的势力,所有又被称为太子系。
大唐军方除了这六大派系外,还有数万李渊的御林军,这次李世民要求增兵,只能有两个来源,要么从李建成的派系中抽调军队,要么就是招募新兵。
夜幕初降,一辆马车停在了齐王李元吉的府前,自从潼关事件后,李元吉被贬黜为民,以平息军方愤怒。
但他毕竟是李渊的嫡子,处罚他也只是做做样子,没多久,他又悄然恢复了王爵,随即被派去灞上训练新兵。
这两天,李元吉正好返回长安,在府中休息。
马车在府门等候片刻,一名管家快步出来,在马车前拱手笑道:“王爷请侍郎进府一叙。”
车门开了,内史侍郎封德彝从马车内走出,笑眯眯道:“不请自来,打扰你家王爷休息了。”
“哪里!哪里!王爷一向很好客。非常欢迎侍郎来访。”
管家一摆手,“侍郎请!”
封德彝背着手,不慌不忙跟着管家向王府走去,一直走到客堂,只见李元吉亲自在台阶前迎接。
李元吉穿了一件白缎绣龙的锦袍,头戴金冠,腰束玉带。颇有几分玉树临风之姿,李元吉自从被革职为民后,李渊便将他交给太子李建成管束。
近一年来李元吉十分低调。强抢民女,纵马伤人的恶劣事件也没有发生,李渊对他的转变也颇为满意。加封他为冠军大将军,负责长安新兵营训练。
李元吉见过两次封德彝,他知道父皇很宠信这位前大隋第一御笔,这样的人对自己有用,所以特地在台阶前等候,他见封德彝到来,连忙上前施礼,“元吉未能出府门迎接,请封侍郎多多包涵。”
封德彝呵呵一笑,“殿下太客气了。是我不请自来,打扰殿下休息。”
“封侍郎说这话就太见外了,像侍郎这样的客人我请都请不到,怎敢说‘打扰’二字,侍郎请进!”
李元吉将封德彝请进贵客堂。又命侍女上茶,两人稍微寒暄几句,封德彝便转到了正题之上。
“今天圣上和我谈到洛阳战局,圣上为洛阳之战很忧心啊!”
“哼!”
李元吉冷冷哼了一声,“那是某人无能,带十万大军出征还攻不下洛阳。辜负了父皇的期望,让整个大唐为之蒙羞,既然如此无能,还占着高位做什么?”
封德彝笑得有点尴尬,“殿下,毕竟这场战役事关重大,圣上担忧也是正常,现在秦王请求圣上派援军,圣上感到很为难。”
“援军?”
李元吉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他已经拥十万大军了,李孝恭那边还有八万大军,已经远远超过隋军的兵力,他居然还想要援军,亏他说得出口。”
“可是圣上也提到了殿下。”
李元吉一怔,脸立刻沉了下来,“父皇提到我做什么?”
封德彝不露声色说:“其实也不是圣上提到殿下,而是圣上说关中无兵可派,宇文士及便提到了新军!”
“浑蛋!”
李元吉腾地站起身,破口大骂:“他有十万大军还不够,还要再谋我的军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
“殿下息怒。”
封德彝连忙摆手,给他解释道:“这件事圣上也没有答应,圣上只说需要再考虑,我来也只是提醒殿下,若圣上召见殿下,请殿下理解圣上的难处,不用过于触怒他,他现在压力很大。”
李元吉将心中的火气压下,拱拱手道:“多谢封侍郎的提醒,我不会惹怒父皇。”
。。。。。。。
封德彝告辞而去,李元吉一个人坐在榻上,脸色铁青,眼中怒火时隐时现,老二居然打自己新军的主意,这令他忍无可忍。
李元吉从小和李世民没有什么交恶,关系一向不错,但李世民射死李智云之事令他感到心寒,连自己兄弟都能下此毒手,此人着实心狠手辣,自己是他亲弟弟,有一天他会不会也对自己下手?
正是李智云之事,让李元吉对李世民心生警惕,相比之下,他大哥李建成为人宽厚,待他以手足之情,这让一向对人冷漠的李元吉为之感动。
更重要是,潼关事件中,李世民支持李孝恭向自己发难,导致自己最后被革职为民,正是这件事使李元吉和李世民结下了仇怨,他开始全力支持大哥建成。
李元吉沉思良久,他毅然起身道:“准备车驾,我要去咸阳。”
。。。。。。
此时李建成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咸阳视察夏种,这次中原大战李建成并没有过多参与,一方面是他政务繁重,另一方面这次中原之战都是秦王系的兵力,他不想过多参与。
关中地区的夏种要比河南道稍微迟上几天,水田放满了水,农民们则忙碌地在田里插秧,关中大地上一派忙碌。
李建成头戴斗笠,和农民一样身穿短褂,裤腿高高卷起,他刚刚插了半亩秧。正坐在地头和几名老农喝水聊天。
一名侍卫给他的大碗倒满了凉茶,递给他,“殿下,请喝水!”
李建成接过茶碗笑呵呵问几名老农,“今天咸阳的夏收怎么样?”
李建成虽是太子,但他平易近人,和农人共同耕种。大家并不畏惧他,一名老农叹口气说:“今年是小年,农作物普遍收成不太好。连树上的果子也稀稀疏疏,今年麦子较去年减产两成,估计秋稻也不会太好。殿下,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建成点点头,“老丈尽管说!”
“殿下,能不能请朝廷在田税上也稍稍变通一下,比如小年减产时,田税能不能也稍稍降低一点。”
老农说出这个建议,其余老农都纷纷赞成,说到他们心坎上了,李建成沉吟一下道:“你们说得有道理,这件事我会回去和大臣们商议。再草拟一个合理的方案,争取圣上同意。”
老农们大喜,纷纷感谢,这时,另一名农人终于忍不住道:“殿下。我有一件事想反映一下。”
李建成笑了笑,“但说无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